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主体熟人社会”的逻辑是什么?——与吴重庆先生商榷 被引量:5
1
作者 何永松 《甘肃理论学刊》 CSSCI 2012年第2期66-69,共4页
吴重庆先生提出的"无主体熟人社会"理论,描述了当前青壮年劳动力主体在农村社会的缺失状态,分析了社会关系演变中的病变问题。但是,作为一种新近理论,"无主体熟人社会"在其源起、阐释和特征等方面的概括,仍有必要... 吴重庆先生提出的"无主体熟人社会"理论,描述了当前青壮年劳动力主体在农村社会的缺失状态,分析了社会关系演变中的病变问题。但是,作为一种新近理论,"无主体熟人社会"在其源起、阐释和特征等方面的概括,仍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熟人社会 半熟人社会 无主体熟人社会 运作逻辑
下载PDF
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社会学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胡振华 陈柳钦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60-67,共8页
农村合作组织是农民走向协作、互助和共生的重要途径。熟人社会背景下,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实际运作有其自身的逻辑。在新农村建设中,究竟应该发育农民组织还是应该组织农民?我们认为,农民合作组织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模式。纯粹的"原... 农村合作组织是农民走向协作、互助和共生的重要途径。熟人社会背景下,中国农村合作组织的实际运作有其自身的逻辑。在新农村建设中,究竟应该发育农民组织还是应该组织农民?我们认为,农民合作组织是比较成功的一种模式。纯粹的"原子化"农民是不存在的,农村分户经营的农民实际上一刻也没有离开过合作,随着小农社会化程度逐步加深,农村合作亦日益加强。中国农民并不是天生的"善分不善合",一切取决于时间、地点和条件构成的农民利益。在利益的驱动下,农民既善分也善合。政府能够做的只是提供他们合作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合作组织 农村合作组织 熟人社会 社会化小农
下载PDF
传统社会道德的有效性对当代道德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金红梅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87-89,共3页
道德规范适应小农经济的发展要求 ,并以“熟人社会”为条件 ,以“由礼入刑”为手段 ,重视启蒙德育的作用 ,是传统社会道德有效的真正原因。相应 ,当代道德建设要取得成功 ,道德规范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并以开放的市民社会为... 道德规范适应小农经济的发展要求 ,并以“熟人社会”为条件 ,以“由礼入刑”为手段 ,重视启蒙德育的作用 ,是传统社会道德有效的真正原因。相应 ,当代道德建设要取得成功 ,道德规范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并以开放的市民社会为条件 ,把反映市场经济内在要求的基本道德规范制度化 ,高度重视启蒙德育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农经济 市场经济 "熟人社会" 启蒙德育
下载PDF
诚信生成机制探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昌庚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63-69,共7页
人如同动物一样,某种意义上保持适度距离往往相安无事。适应人性"恶"的一面,以法律信仰为基础的制度诚信和以基督教文化为基础的信仰诚信构成了西方陌生人社会的重要基础。中国古代熟人社会缺乏诚信生成土壤;从熟人社会向陌... 人如同动物一样,某种意义上保持适度距离往往相安无事。适应人性"恶"的一面,以法律信仰为基础的制度诚信和以基督教文化为基础的信仰诚信构成了西方陌生人社会的重要基础。中国古代熟人社会缺乏诚信生成土壤;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变迁过程中,也存在着诚信不足问题。不能拔高和苛求人的道德要求,以人性及其文化的包容性为逻辑起点,构建适应人性"恶"的陌生人社会治理模式及其诚信机制。其中,法律信仰的制度诚信是关键。诚信关键不在于道德说教,而在于制度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诚信 人性“恶” 适度距离 熟人社会 陌生人社会 法律信仰
下载PDF
从“门庭若市”到“寥若星辰”:北方农村的饭场及其变迁
5
作者 刘强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第10期36-40,共5页
中国北方农村,饭场是人们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以皖北地区L村为例,发现饭场在传统农村日常生活中成为村民交流信息、进行娱乐、维系关系、展示面子的场所。人口流动的加剧、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居住空间的改变是北方农村饭场变化的... 中国北方农村,饭场是人们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以皖北地区L村为例,发现饭场在传统农村日常生活中成为村民交流信息、进行娱乐、维系关系、展示面子的场所。人口流动的加剧、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居住空间的改变是北方农村饭场变化的基本动因。饭场的变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蕴,解析饭场变迁展示出的社会变迁的内涵即农村地缘关系的变化、农村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农村公共空间的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饭场 村落公共空间 社会变迁 无主体熟人社会
下载PDF
“移动主体熟人社会”:基于少数民族农民工手机微信使用的研究 被引量:27
6
作者 高莉莎 《新闻大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6-45,共10页
本文以在昆明打工的来自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H县L乡的哈尼族、彝族农民工为观察对象,聚焦其手机微信使用,线上观察与线下田野调查相结合,考察手机微信在离土离乡的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中重构熟人社会的作用。本文认为,即使作为农村... 本文以在昆明打工的来自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H县L乡的哈尼族、彝族农民工为观察对象,聚焦其手机微信使用,线上观察与线下田野调查相结合,考察手机微信在离土离乡的少数民族农民工群体中重构熟人社会的作用。本文认为,即使作为农村主体的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打工,因为手机微信的普及,无论是打工输出地的乡村,还是输入地的城市,农民工群体的日常生活行为逻辑依旧受到熟人社会的运行规则的支配,来自乡村的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在移动网络空间中得以重组,构筑了一个勾连城市与乡村的"移动主体熟人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农民工 微信 熟人社会 “移动主体熟人社会”
原文传递
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广场舞与中国城市公共性 被引量:28
7
作者 卢衍衡 钱俊希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609-1624,共16页
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互动与文化实践的最重要载体之一。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正在经历着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的深刻转型。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广场舞休闲活动作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城市空间公共性的理论内涵。利... 公共空间是城市社会互动与文化实践的最重要载体之一。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城市正在经历着从"熟人社会"到"生人社会"的深刻转型。这一背景下,本文以广场舞休闲活动作为切入点,探讨中国城市空间公共性的理论内涵。利用基于Python的数据挖掘及文本内容分析技术,本研究获取了2011-2015年五年间中国社会有关广场舞的公共话语,并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提取出关键的语义要素进行相关分析。本文认为,社会群体通过广场舞这一空间实践来抵抗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试图恢复正在瓦解的集体归属感。广场舞是在"生人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一次微观尺度上的"再熟人化"实践,是对宏观社会变迁的响应和调适。另一方面,什么是公共生活的规则,对于中国都市居民来说没有现成的模板,当代中国城市公共性的建构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协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空间 公共性 市民文化 广场舞 熟人社会 生人社会
原文传递
从传统到现代:性法律理念的更新与调整方式的转换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拥军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7-24,共8页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性更多地表现为义务、责任和特权,很难形成系统的性权利观念与实践,与此相应,性法律必然以义务为本位。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的性需求量的增加,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改变了性行为的个...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性更多地表现为义务、责任和特权,很难形成系统的性权利观念与实践,与此相应,性法律必然以义务为本位。在现代的市场经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人的性需求量的增加,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改变了性行为的个体模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性行为的自主空间。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民众的性权利意识开始崛起和成熟,与此相应性法律应该以权利为本位。面对这样的社会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权利 性行为 熟人社会
下载PDF
类熟人社会:工业型村庄社会结构新形态 被引量:7
9
作者 刘景琦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9-128,共10页
工业化、城市化形塑了人口流动的方向,这使得我国东部乡村与中西部乡村的社会性质产生了巨大分化。在工业化与人口大量流入的背景下,东部地区村庄逐步成为土客杂居的工业型村庄,“类熟人社会”成为工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学界既... 工业化、城市化形塑了人口流动的方向,这使得我国东部乡村与中西部乡村的社会性质产生了巨大分化。在工业化与人口大量流入的背景下,东部地区村庄逐步成为土客杂居的工业型村庄,“类熟人社会”成为工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学界既有概念“无主体熟人社会”揭示了作为人口流出地的中西部农业型村庄社会结构的新形态,而“类熟人社会”与其相对应,形成对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互补性解释。在东部地区工业型村庄中,通过原生型社会关系与建构型社会关系,人们的“熟悉”感开始建立,但最终却形成了“熟而不亲”的类团体格局。类熟人社会的形成,有赖于人们在流动社会里,通过“区隔化”和“聚类化”的策略,在保障生存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计的维持。过日子的区域差异,也使得各群体之间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熟人社会 无主体熟人社会 工业型村庄 社会转型 乡村社会
下载PDF
土地流转运作机制:基于苏南C市S镇毁麦种树事件的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田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2-207,共6页
文章通过对苏南C市S镇"毁麦种树"事件的"过程-事件分析",审视土地流转过程中各行动者的行动策略。流转主体"缺席"导致农户无谈判权与农村土地产权残缺导致村集体无决策权相互作用,使得流转程序不规范、... 文章通过对苏南C市S镇"毁麦种树"事件的"过程-事件分析",审视土地流转过程中各行动者的行动策略。流转主体"缺席"导致农户无谈判权与农村土地产权残缺导致村集体无决策权相互作用,使得流转程序不规范、不公正;土地流转定价机制单边化和收益分配机制非市场化导致农户利益受损;"无主体熟人社会"导致农民自组织结构空白,在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集体上访成为其唯一选择。因此,尽快建立科学的土地定价机制及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防止地方政府以土地规模经营之名行伤农害农之实;同时,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突破"无主体熟人社会"运作困境下自组织空白导致农民利益表达的非制度化也是基层治理转型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流转 运作机制 “无主体熟人社会”
下载PDF
“无主体半熟人社会”: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集中居住行为研究——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例 被引量:38
11
作者 田鹏 陈绍军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3-61,共9页
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需之策,新型城镇化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深,农民集中居住行为及农民集中居住区... 作为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必需之策,新型城镇化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深,农民集中居住行为及农民集中居住区已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焦点。文章以江苏省镇江市平昌新城为个案,将其置于"城乡连续统一体"理论框架内,考察作为一种"整体性社会事实"的农民集中居住行为之行动逻辑及农民集中居住区之运行机制。首先,由于农民—国家关系延续使得实践中的农民集中居住过程表现为"脱身不脱根";其次,"脱身不脱根"导致农民集中居住区居民委员会"缺位"、业主委员会"缺场"及社区社会资本缺失,使得农民与社区关系呈现"半嵌入"状态;最后,基于"无主体熟人社会"及"半熟人社会"概念,文章将农民集中居住过程"脱身不脱根"与"半嵌入"辩证作用的社区运作逻辑称之为"无主体半熟人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乡连续统一体” 农民集中居住 “无主体半熟人社会”
下载PDF
“双主体半熟人社会”:水库移民外迁社区的重构 被引量:14
12
作者 陈绍军 任毅 卢义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5-102,共8页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造成水库移民。通过对浯溪口水库S外迁社区的个案研究,对水库移民外迁社区的社会样态进行了分析。水库移民安置过程往往伴随着移民原有村落的空间"脱嵌"以及外迁社区的空间"嵌入"。原有...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地造成水库移民。通过对浯溪口水库S外迁社区的个案研究,对水库移民外迁社区的社会样态进行了分析。水库移民安置过程往往伴随着移民原有村落的空间"脱嵌"以及外迁社区的空间"嵌入"。原有的移民村落是一个在差序格局主导之下的结构完整、关系网络紧密的熟人社会共同体;而在嵌入的外迁社区空间,生成了由水库移民与迁入地原住民组成的"双主体半熟人社会"。首先,"社会样态类型化"是"理想型"研究工具,"双主体半熟人社会"的概念建构是对水库移民外迁社区样态的理论化;其次,水库移民"双主体半熟人社会"的社会样态在结构维度表现为外迁移民和原住民群体组成的"事实"和"心理"同构的"双主体";在关系维度表现为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格局和以"双主体"间内部"熟人化"为基础的"半熟人社会";最后,基于S外迁社区"双主体半熟人社会"空间重构中经济、社会、政治空间的考察,认为外迁社区的空间治理需理解其社会样态,把握社会样态的内在机制和运作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移民 双主体半熟人社会 外迁社区 空间重构 社会样态
下载PDF
从社区的“人情交换圈”展望21世纪的人居环境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保林 李强 《华中建筑》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2,共2页
社区环境的构成展人居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文章在分析了中国传统控区构成方式和人情交往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以场所性、关联性、整体性为基础的社区空间环境构成的方法,以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之路。
关键词 社区 人情 人居环境 21世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