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浮选出土植物遗存分析 被引量:17
1
作者 赵志军 蒋乐平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9-116,共8页
伴随历年的考古发掘在上山遗址开展了系统的浮选工作,先后采集到浮选样品459份,其中有42份样品出土了可鉴定的炭化植物遗存。浮选出土炭化植物种子包括有水稻、粟和疑似红小豆三种农作物品种,其他有稗草、莹蔺、飘拂草和马唐等杂草种子... 伴随历年的考古发掘在上山遗址开展了系统的浮选工作,先后采集到浮选样品459份,其中有42份样品出土了可鉴定的炭化植物遗存。浮选出土炭化植物种子包括有水稻、粟和疑似红小豆三种农作物品种,其他有稗草、莹蔺、飘拂草和马唐等杂草种子,以及柿科和葡萄科的植物种子。属于上山文化时期的炭化稻米是目前通过系统的浮选法在层位清晰的考古遗址中所发现的最早的稻米遗存。属于晚期新石器时代的炭化粟粒填补了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粟遗存的空白,并将中国北方旱地作物粟传播到长江以南地区的时间向前推到了距今6500年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选 上山文化 稻遗存 粟遗存
下载PDF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上山文化陶器类型学研究及相关问题 被引量:14
2
作者 孙瀚龙 蒋乐平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9-108,88,共21页
本文主要对浦江上山遗址上山文化阶段的陶器进行类型学研究,并对陶器制作的相关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基于地层分期和器物类型的演变序列,同时也对上山遗址上山文化阶段的分期问题进行研究。
关键词 上山遗址 上山文化 陶器 类型学 年代分期 制作技术
下载PDF
试论跨湖桥文化的来源和对外影响——兼论新石器时代中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间的文化交流 被引量:12
3
作者 韩建业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64,65,66,共5页
公元前7000年末期,长江下游在上山文化基础上接受长江中游彭头山文化的影响发展成跨湖桥文化;公元前6000年初期,处于兴盛期的跨湖桥文化又反向影响长江中游,促成彭头山文化向皂市下层文化的转变。通过交流融合,此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 公元前7000年末期,长江下游在上山文化基础上接受长江中游彭头山文化的影响发展成跨湖桥文化;公元前6000年初期,处于兴盛期的跨湖桥文化又反向影响长江中游,促成彭头山文化向皂市下层文化的转变。通过交流融合,此后长江中下游地区文化大同小异,总体构成一个新的以釜、圈足盘、豆为主要特征的文化系统,或可称之为"长江中下游文化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湖桥文化 上山文化 彭头山文化 皂市下层文化 长江中下游
原文传递
钱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及文化谱系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蒋乐平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4-53,127-128,共10页
因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的命名,钱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研究备受关注,近年来的考古新材料更加丰富了学术界对这一地区的认识。在材料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可将上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上山、跨湖桥和河姆渡三个文化前后相续,存... 因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的命名,钱塘江流域的早期新石器时代研究备受关注,近年来的考古新材料更加丰富了学术界对这一地区的认识。在材料分析和梳理的基础上,可将上山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上山、跨湖桥和河姆渡三个文化前后相续,存在源流关系,但受区域外文化的冲击与交流,谱系关系的具体内涵相对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塘江流域 早期新石器时代 上山文化 跨湖桥文化 河姆渡文化
原文传递
浙江上山遗址剖面记录中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 被引量:9
5
作者 毛龙江 莫多闻 +4 位作者 蒋乐平 贾耀锋 李明霖 周昆叔 史辰羲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93-300,共8页
通过对上山文化遗址的野外勘察、野外采样和室内粒度、磁化率、释光年代(OSL)和AMS14C年代分析,探讨了上山地区地貌演变过程,分析了上山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环境背景。研究结果表明,中更新世早期,上山地区为河流相砾石层堆积,中更新世晚期1... 通过对上山文化遗址的野外勘察、野外采样和室内粒度、磁化率、释光年代(OSL)和AMS14C年代分析,探讨了上山地区地貌演变过程,分析了上山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环境背景。研究结果表明,中更新世早期,上山地区为河流相砾石层堆积,中更新世晚期173kaBP左右,由于气候和海面变化及其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形成了河流的二级阶地。而后阶地上接受风尘堆积,形成了中更新世晚期的网纹红土。晚更新世,粉尘堆积加速,堆积了厚约1m的下蜀黄土。全新世(11.5kaBP-)开始,气候转暖,粉尘堆积速率降低,上山台地上保存有命名为"上山文化"的新石器遗址,其年代为11400 ̄8600aBP,遗址中发掘出大量陶器和石器工具,并发现有栽培水稻遗存,这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最早新石器遗址,是探索该地区农业起源和新石器文化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的地点。上山台地西侧低地经历了河流相—湖沼相—河流相—湖沼相的地貌过程,并且AMS14C年代表明,西侧水源消亡于距今1000多年,而台地东侧仍有河流流过,表明上山遗址所处地貌位置为靠近河湖水源的河流阶地之上覆有风成黄土的低平台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演变 网纹红土 释光断代 中更新世 上山文化 浙江
下载PDF
Environmental change since mid-Pleistocene recorded in Shangshan achaeological site of Zhejiang 被引量:6
6
作者 MAO Longjiang MO Duowen +5 位作者 JIANG Leping JIA Yaofeng LIU Xiaoyan LI Minglin ZHOU Kunshu SHI Chenx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2期247-256,共10页
At about 173 ka BP of the late period of mid-Pleistocene, the second terrace of the river had been formed as a result of uplift happening in Shangshan area because of the climate, sea level change and tectonic action.... At about 173 ka BP of the late period of mid-Pleistocene, the second terrace of the river had been formed as a result of uplift happening in Shangshan area because of the climate, sea level change and tectonic action. Between 173-75 ka BP, aeolian deposited on the terrace, a layer of reticulate red clayey soil about 80-100 cm thick deposited and developed under the warmer and higher temperature. In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the drop of the temperature and the decrease of the precipitation induced the dust-storms increased, A layer of Xiashu loess about 1.0-1.5 m thick accumulated on Shangshan terrace in the last glacial, which has the reticulate red clayey soil burie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Holocene (11500 a BP-), temperature went higher gradually and precipitation got more, the pre-persons moved on the Shangshan terrace (11,400-8600 a BP),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rchaeological sites, and can connect the paleolithic culture with Neolithic culture. It could be assumed from the results that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 the home of rice cultivation, too. The lower place to the west of the Shangshan site experienced the two cycles process of the fluvial facies and the lacustrine facies, indicating that the water source of the pre-historical Shangshan is the river water or lake water. Two AMS 14C age proved the water source disappeared more than 1000 years ag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vironmental change reticulate red clay TL/OSL dating mid-Pleistocene shangshan culture ZHEJIANG
下载PDF
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的三类型与两阶段——兼论上山文化在稻作农业起源中的位置 被引量:8
7
作者 蒋乐平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71-78,共8页
早期新石器文化的研究是中国新石器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考古新发现为认识基础,将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三大类型,即:华北类型、长江中下游类型和华南类型。这三大类型,又可大致分为前后两大阶段,用"原生"、"续生... 早期新石器文化的研究是中国新石器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以考古新发现为认识基础,将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分为三大类型,即:华北类型、长江中下游类型和华南类型。这三大类型,又可大致分为前后两大阶段,用"原生"、"续生"概念,称之为原生阶段和续生阶段。华南类型是典型的原生类型,长江中下游类型为典型的续生类型。在续生阶段中,钱塘江流域的上山文化又处在先行发展的进步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新石器 长江中下游类型 原生阶段 续生阶段 上山文化
下载PDF
上山文化居址流动性分析:早期农业形态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徐紫瑾 陈胜前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5-173,共9页
上山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其居民的流动性与生业形态还不稳定。本文基于文化生态学原理,比较了狩猎采集者与农业群体在居址流动性上的差异,从遗址结构、动植物遗存、石器、陶器等四类要素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侧重从废弃过程角度... 上山文化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阶段,其居民的流动性与生业形态还不稳定。本文基于文化生态学原理,比较了狩猎采集者与农业群体在居址流动性上的差异,从遗址结构、动植物遗存、石器、陶器等四类要素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侧重从废弃过程角度分析上山文化储藏坑的行为意义。研究表明,上山文化居址形态呈现出周期性迁居、非稳定性定居的特征,说明上山文化居民虽然已有农业生产,但仍保留着较高的流动性,农业形态比较原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文化 流动性 生业形态 废弃过程 非稳定性农业
原文传递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打制石器微痕与残留物初步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王佳静 蒋乐平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7-121,共5页
本研究对上山遗址上山文化时期的部分石片石器进行了微痕和残留物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打制石器的功能包括收割水稻、芦苇、莎草等植物,也有用于竹木加工等多功能用途。水稻从野生到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数千年。收割行为是... 本研究对上山遗址上山文化时期的部分石片石器进行了微痕和残留物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打制石器的功能包括收割水稻、芦苇、莎草等植物,也有用于竹木加工等多功能用途。水稻从野生到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数千年。收割行为是是人类对植物干预并促使其进化产生的方式之一。本文结论与之前的关于水稻植硅体和小穗轴形态学的研究相符,说明在上山文化时期人类已经利用工具对水稻进行收割及利用。同时,本文也对中国南方更新世晚期出现的典型小型石片石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起源 农业起源 打制石器 上山文化 植硅体 微痕分析
下载PDF
彩陶的起源与传播——从浙江地区的发现说起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乐平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4,共9页
距今约9000年前后,彩陶开始在上山文化中期出现。距今约8000年前后,随着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的稳定发展,彩陶工艺成为区域间重要的文化交流内容。这一阶段的聚落规模小、分布相对稀疏,传播速度较慢,但已经抵达赣西北乃至洞庭湖地区,不能... 距今约9000年前后,彩陶开始在上山文化中期出现。距今约8000年前后,随着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的稳定发展,彩陶工艺成为区域间重要的文化交流内容。这一阶段的聚落规模小、分布相对稀疏,传播速度较慢,但已经抵达赣西北乃至洞庭湖地区,不能排除对黄河流域产生影响。仰韶时代,鄂皖一带还保持着与仰韶文化彩陶混杂、对峙的要素分布,“小彩、简画”的波折、网格、条带纹是南方彩陶的传统风格。后起的黄河流域彩陶,则以“大范围、大色块”图案的规律性重复为特征。从仰韶文化开始,史前中国的人群规模和聚落分布密度都有了很大发展,随着海平面稳定,更适合人类居住与交流的江淮下游平原区形成,文化传播的力度与速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色彩中的观念出现了更具中国化的变化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陶 上山文化 长江中下游 起源与传播
原文传递
关于上山文化年代的讨论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伟驹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9-45,共7页
学界对上山文化的年代存有争议,《浦江上山》断定其年代上限超过万年,但是根据上山文化分期和其他遗址测年数据来分析,上山文化的年代上限有可能落在距今9400—9134年之间。同时,无论是测年数据和陶器类型学,都不能确定上山文化比彭头... 学界对上山文化的年代存有争议,《浦江上山》断定其年代上限超过万年,但是根据上山文化分期和其他遗址测年数据来分析,上山文化的年代上限有可能落在距今9400—9134年之间。同时,无论是测年数据和陶器类型学,都不能确定上山文化比彭头山文化更早,二者同时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文化 绝对年代 碳十四测年 彭头山文化
原文传递
浙江金衢盆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上山文化陶器科技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玉璋 张茂林 +2 位作者 蒋乐平 李为亚 张居中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6-62,共7页
金衢盆地位于浙江中西部钱塘江流域,是上山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域。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对盆地内5处遗址出土上山文化(11000-9000 BP)陶器的化学组成、岩相、烧成温度和吸水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样品胎体具有南方陶器共有的“高硅低铝... 金衢盆地位于浙江中西部钱塘江流域,是上山文化遗址的主要分布区域。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对盆地内5处遗址出土上山文化(11000-9000 BP)陶器的化学组成、岩相、烧成温度和吸水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样品胎体具有南方陶器共有的“高硅低铝”的特征,且P元素含量较高,但不同遗址样品中熔剂氧化物的含量有明显差异,综合岩相分析结果,推测上述5处遗址制陶原料为普通易熔黏土且胎体中羼杂了大量植物茎叶等有机质,胎料物质来源为当地广泛存在的河湖相沉积岩、少量火山岩地层风化产物以及第四纪红土。陶器烧成温度普遍在800~900℃,高于同时期南北方多数遗址,胎体吸水率较高,多在10%~20%之间,这一现象应与陶胎夹炭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衢盆地 上山文化 陶器 制陶原料 烧成温度 吸水率
下载PDF
上山文化:长江下游的稻作社会与农业文明 被引量:2
13
作者 孙瀚龙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2年第6期34-43,共10页
位于钱塘江流域的上山文化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关键阶段,年代最早距今约10000年。上山文化是目前世界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21处遗址集中分布在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浙江中南部地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空间分布广、遗址数量... 位于钱塘江流域的上山文化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关键阶段,年代最早距今约10000年。上山文化是目前世界最早的稻作农业起源地,21处遗址集中分布在以金衢盆地为中心的浙江中南部地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空间分布广、遗址数量多,文化特征与风格表现出一致性,遗址群内普遍发现与水稻栽培、加工、利用相关的系列证据,炭化稻米、小穗轴和植硅体遗存共同表明上山文化发现的水稻已经具备明显的驯化特征。磨盘、磨石作为研磨脱壳工具数量较多,石片石器作为收割工具也大量存在,陶器胎土羼合料频繁使用稻壳、稻秆等显示了对水稻的综合认知和利用。上山文化几处重点遗址都发现了比较成熟的农业定居形态,环壕结构清楚、聚落空间规划有序。规模较大的房屋、随葬较多器物的墓葬、集中分布的器物坑和红烧土仪式广场,还有石器加工制造场所都表明居住空间集合了多重功能和用途。以上山文化为起点的稻作农业社会在后续的跨湖桥文化、河姆渡-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得到继承与发展,并在良渚文化时期达到顶峰,稻作农业对良渚文明和中国南方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与中国北方的互动交流中参与了整个史前中国的形成过程。从世界性范围来看,水稻的驯化以及稻作的传播,对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地区的农业化进程和文明化进程具有革命性意义。水稻起源的价值和贡献不言而喻,而目前在《世界遗产名录》中尚未提名稻作农业起源的项目,作为最早稻作农业起源地的上山文化恰好能填补这一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文化 稻作起源 农业文明 世界遗产
下载PDF
稻文化和浙江稻作文化漫谈
14
作者 杨雨菲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2-114,共3页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时代里,稻田是随处可见的人类生活记忆,稻作文化作为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诗词歌赋都赞美过种稻和稻田。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稻作文化历史悠久,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实证了...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时代里,稻田是随处可见的人类生活记忆,稻作文化作为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诗词歌赋都赞美过种稻和稻田。浙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稻作文化历史悠久,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等实证了1万多年来水稻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稻作农业的不断发展推动我国农业社会由上山文化“最早的村落”走向良渚文化“最早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稻田 上山文化 良渚文化 河姆渡文化 浙江
下载PDF
浙江省以“上山”为源头的稻作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思考 被引量:2
15
作者 卞晓波 徐春春 +5 位作者 周建霞 纪龙 陈中督 虞涛 陈晓阳 方福平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99,共5页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稻作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拥有上万年稻作文化历史,稻作遗址数量众多,具备遗址年代最早、遗址数量最多、遗址脉络最全的显著特征。当前,保护和利用浙江省稻作文化遗址面临水稻面积大幅减...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口粮作物,稻作文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拥有上万年稻作文化历史,稻作遗址数量众多,具备遗址年代最早、遗址数量最多、遗址脉络最全的显著特征。当前,保护和利用浙江省稻作文化遗址面临水稻面积大幅减少、价值挖掘不够充分、资源整合利用不足、保护利用程度不够等突出问题,需要通过建设浙江省水稻博物馆、加快稻作科技和文化研究基地建设、加强水稻种质资源的发掘与保护利用、加快打造稻文化产业品牌,深入挖掘与利用浙江省以"上山"为源头的稻作文化资源,推进新时代文化浙江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上山文化 遗址 品牌 价值
下载PDF
上山文化水稻植硅体研究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2
16
作者 邱振威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09-120,共12页
前言(一)上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间,地处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北岸的二级阶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该遗址自2000年考古调查发现,经过多个年度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协同研究,向学界展现了... 前言(一)上山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间,地处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北岸的二级阶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该遗址自2000年考古调查发现,经过多个年度的考古发掘与多学科协同研究,向学界展现了浙江地区一种新的史前文化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文化 植硅体分析 水稻扇型植硅体 水稻双峰型植硅体 水稻驯化
原文传递
浙江永康庙山遗址试掘简报 被引量:2
17
作者 蒋乐平 颜天华 +7 位作者 陈景 应军 俞辉 张龙胜 胡高强 王震宇 李佑生 刘军幸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6-33,I0001,共9页
浙江永康庙山遗址经过试掘,发现5座灰坑以及部分陶器、石器等遗物。陶器主要有大口盆、罐;石器有磨石、石斧、石凿、石饼、砺石、石球等,兼具打制和磨制两种工艺。年代距今约11000年,为上山文化早期遗存。庙山遗址作为单纯的上山文化早... 浙江永康庙山遗址经过试掘,发现5座灰坑以及部分陶器、石器等遗物。陶器主要有大口盆、罐;石器有磨石、石斧、石凿、石饼、砺石、石球等,兼具打制和磨制两种工艺。年代距今约11000年,为上山文化早期遗存。庙山遗址作为单纯的上山文化早期遗址,为深入进行上山文化的分期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庙山遗址上山文化 夹炭陶 石器钱塘江地区
原文传递
上山文化——稻作农业起源的万年样本 被引量:1
18
作者 蒋乐平 林舟 仲召兵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2年第6期4-18,共15页
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距今万年前后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21处遗址构成的遗址群在钱塘江上游周围的河谷盆地分布,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遗址群普遍发现栽培、收割、加工和食用的稻作文化遗... 上山文化是长江下游距今万年前后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21处遗址构成的遗址群在钱塘江上游周围的河谷盆地分布,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遗址群普遍发现栽培、收割、加工和食用的稻作文化遗存和环壕、房址等定居证据,神秘彩陶图案成为稻作农业社会初始阶段信仰体系的重要符号。丰富而翔实的田野考古资料表明,上山文化是研究世界稻作农业起源的万年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文化 栽培稻 定居 农业
下载PDF
浙江临海峙山头遗址调查与试掘简报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乐平 郎爱萍 +4 位作者 张龙胜 仲召兵 王永磊 仲芹 马欣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38,I0001,共8页
浙江临海峙山头遗址的试掘,发现并清理了一批灰坑及柱洞、基槽等建筑遗迹,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等文化遗存。通过这一试掘,了解到该遗址主要包含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两个阶段。峙山头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上山文化中纬度最靠南、... 浙江临海峙山头遗址的试掘,发现并清理了一批灰坑及柱洞、基槽等建筑遗迹,出土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石器等文化遗存。通过这一试掘,了解到该遗址主要包含上山文化和跨湖桥文化两个阶段。峙山头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上山文化中纬度最靠南、经度最靠东、距海洋最近的遗址,对于完整认识中国东南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峙山头 新石器时代 上山文化 跨湖桥文化
原文传递
地方文化在高职艺术教育中的创新研究——以上山文化为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钱沉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5-9,共5页
上山文化作为一处具地方特色、浙江意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是浙江省继河姆渡、跨湖桥文化之后发掘的“浙江文明新源头”。将上山文化有机融入到高职艺术教育领域,有利于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认... 上山文化作为一处具地方特色、浙江意义、世界影响力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是浙江省继河姆渡、跨湖桥文化之后发掘的“浙江文明新源头”。将上山文化有机融入到高职艺术教育领域,有利于青年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提升艺术修养、培养创造能力,更有利于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为此,高校可将上山文化有选择地整合至微电影动画、文化产品设计、数字界面设计等艺术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并通过线下校园和线上新媒体,同步推广课程作品和设计成果。这不仅顺应了现代高职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而且开辟了地方文化传承发展的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山文化 地方文化 高职艺术教育 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