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0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经典性与关于“经典”的论争 被引量:92
1
作者 刘象愚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4-58,共15页
本文讨论经典的概念、经典的形成及其本质特征,并简要论及了关于经典问题的论争。本文认为,经典不可能消失,它构成了一个民族文化的传统。但它的形成:标准等又不能不随社会和时代的演化而演化。
关键词 文学经典 经典性 文学经典的论争
原文传递
关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43
2
作者 王宏印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9-68,共10页
本文就目前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事业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典籍翻译涉及的任务,学科性质,顺译与逆译,闭门造车与借船出海,典籍翻译与非典籍翻译的区分和对策,以及当下从事民族典籍翻译与传播研究的独特意义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对... 本文就目前中国文化典籍翻译事业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典籍翻译涉及的任务,学科性质,顺译与逆译,闭门造车与借船出海,典籍翻译与非典籍翻译的区分和对策,以及当下从事民族典籍翻译与传播研究的独特意义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希望对于当下的典籍翻译实践与研究具有一点建设性意义,并望有志于从事典籍翻译实践与研究的青年学人励志进学,继续民族典籍翻译的伟大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化 典籍翻译 顺译逆译 民族典籍 跨学科研究 人类学诗学
原文传递
文本旅行与经典建构——寒山诗在美国翻译文学中的经典化 被引量:33
3
作者 区鉷 胡安江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0-25,共6页
从故国文学史的"边缘化"到翻译文学中的"经典化",寒山诗在文学史书写中谱写了绚丽华章,在翻译文学史中更是塑造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关键词 寒山诗 翻译文学 美国 经典化
原文传递
东方古典与西方经典——魏理英译汉诗在欧美的传播及其经典化 被引量:17
4
作者 程章灿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1-45,共15页
魏理(Arthur Waley,1889-1966)是20世纪英国伟大的翻译家和汉学家。他一生译介了大量东方古典文学作品,在西方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东亚古典文化遗产与现代西方文化融汇的一个案例,魏理英译汉诗在欧蔓的广泛传播及其经典... 魏理(Arthur Waley,1889-1966)是20世纪英国伟大的翻译家和汉学家。他一生译介了大量东方古典文学作品,在西方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东亚古典文化遗产与现代西方文化融汇的一个案例,魏理英译汉诗在欧蔓的广泛传播及其经典化,对于省思全球化进程中文学翻译的作用,对于研究东西方文明的汇聚融合。无疑都是意味深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理 中国古诗 英译 经典化
原文传递
宋词第一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经典化探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郁玉英 王兆鹏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121,共7页
从宋至今,无论是在千年历史动态平衡中,还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宋词中最具影响力的名篇。其经典地位在宋金时确立;元明时进一步提升;清代则稳中稍降,仍雄居榜首;二十世纪,影响力再次扩大。综观其经典... 从宋至今,无论是在千年历史动态平衡中,还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宋词中最具影响力的名篇。其经典地位在宋金时确立;元明时进一步提升;清代则稳中稍降,仍雄居榜首;二十世纪,影响力再次扩大。综观其经典化之旅,该词在创作型读者群的影响最大,一直高位走高;其次为批评型读者群,影响力走势为"中—低—低—高";在大众读者中,起始偏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力日渐加强大。词作内在的审美力量,创作主体的独特性和超越意识,契合传统及时代需求等是该词保持恒久生命力的奥妙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经典化
下载PDF
经典化过程对译者的筛选——从柳无忌《中国文学概论》对《红楼梦》英译本的选择谈起 被引量:14
6
作者 江帆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0-35,共16页
文学教材的收录和改写是文学作品经典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跨文化的文学教材在收录国外文学作品时,往往面临着不同译文的选择,这一选择不仅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也会对作品未来的译介方式产生影响。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截取20世... 文学教材的收录和改写是文学作品经典化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而跨文化的文学教材在收录国外文学作品时,往往面临着不同译文的选择,这一选择不仅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也会对作品未来的译介方式产生影响。基于这一认识,本文截取20世纪60年代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分析英语世界的中国文学教材对《红楼梦》译文的选择,探讨其深层原因和后续影响,以期解释中国文学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复杂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教材的收录 经典化过程 不同译文的选择 《红楼梦》
原文传递
经典的翻译与传播——《诗经》在英国的经典化路径探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燕华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8-83,95,共6页
《诗经》为中国五经之首,千年传诵,也是深受英国读者喜爱的经典之作。1871年,理雅各《诗经》全译本在英国发行,开启了它在英国经典化的历程。在《诗经》经典化的过程中,控制文学系统的专业人士和赞助人为《诗经》在英国的翻译和传播提... 《诗经》为中国五经之首,千年传诵,也是深受英国读者喜爱的经典之作。1871年,理雅各《诗经》全译本在英国发行,开启了它在英国经典化的历程。在《诗经》经典化的过程中,控制文学系统的专业人士和赞助人为《诗经》在英国的翻译和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内外部条件,二者合力促成了《诗经》在英国的经典化。译者作为专业人士,在不同时期对《诗经》的翻译是《诗经》在英国传播和接受的前提,是《诗经》在英国经典化的基础环节和基本路径之一。掌握话语权的评论家对原作和译作的正面评论对《诗经》在英国的翻译和传播起到催化作用,成为《诗经》经典化的舆论向导。作为赞助人代表的出版商,通过不断地出版不同版本的《诗经》译本,成为《诗经》经典化的重要渠道。赞助人借助教育机构中教师对《诗经》的讲授以及课程设置等,促进了在校学生对《诗经》的阅读和理解,是《诗经》经典化的快速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翻译 传播 英国 经典化
原文传递
翟理斯与《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海军 彭劲松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2-85,共4页
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在《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首先,他于1880年翻译出版了《聊斋志异》首个英译本,该译本出版后在西方代表蒲松龄达一个世纪之久,成为《聊斋志异》的经典英语译本;其次,他在自己编撰的... 英国著名汉学家翟理斯在《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首先,他于1880年翻译出版了《聊斋志异》首个英译本,该译本出版后在西方代表蒲松龄达一个世纪之久,成为《聊斋志异》的经典英语译本;其次,他在自己编撰的、在英语世界影响深远的《中国文学史》里用大量篇幅对《聊斋志异》作了介绍。所有这些都推动了《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翟理斯 《聊斋志异》 英语世界 经典化
下载PDF
从“诗言志”的经典化过程看古代文论经典的形成 被引量:12
9
作者 古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4-81,共8页
本文对“诗言志”的产生年代、经典化过程和途径进行了论述。由于“诗言志”是古代文论的“开山纲领”,因而它的经典化过程便有普遍的意义。因此,本文提出的“六途径”说,对于研究古代文论的经典化也是有意义的。本文认为,所谓文学经典... 本文对“诗言志”的产生年代、经典化过程和途径进行了论述。由于“诗言志”是古代文论的“开山纲领”,因而它的经典化过程便有普遍的意义。因此,本文提出的“六途径”说,对于研究古代文论的经典化也是有意义的。本文认为,所谓文学经典,是指具有精品内质、阐释空间和持久影响的文学文本。文学经典包括文学作品经典、文学理论经典、文学批评经典和文学史经典。对于古代文论经典来说,又包括文学的经典范畴、经典命题、经典观点和经典论著。纵看,有一时之经典、一代之经典和千古之经典;横看,则有民族之经典、国家之经典和世界之经典。中国古代文论的大半壁江山都是由儒家经典所奠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经典化 六途径说 古代文论经典
下载PDF
“历史流传物”的意义生成与经典化 被引量:10
10
作者 郭持华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90-95,共6页
历史流传物是解释学理论中一个相当重要、但尚未得到细致梳理的概念,作为理解和解释的对象,它指的是那些流传于历史进程中并不断得到新的阐释的文本。历史流传物的意义只有在文本与解释者、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中才能生成,而历次对话所生... 历史流传物是解释学理论中一个相当重要、但尚未得到细致梳理的概念,作为理解和解释的对象,它指的是那些流传于历史进程中并不断得到新的阐释的文本。历史流传物的意义只有在文本与解释者、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中才能生成,而历次对话所生成的意义共同构成了一个意义的群集。历史流传物的经典化是一个“效果历史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历史流传物 意义生成 经典化
下载PDF
文化记忆与国家认同研究——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例 被引量:10
11
作者 冯文坤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55-64,共10页
一个集体、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总是因文化而聚集。我们的自我身份总是在文化记忆中生成的。正是通过对一个分享的过去的记忆,"我们"彼此联系在一起。"我"和"我们"的身份由那些彼此分享的经验和文化记忆所... 一个集体、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总是因文化而聚集。我们的自我身份总是在文化记忆中生成的。正是通过对一个分享的过去的记忆,"我们"彼此联系在一起。"我"和"我们"的身份由那些彼此分享的经验和文化记忆所界定。记忆不只是保持信息的手段,它是一种能够形成文化身份的势与力,它使拥有某种文化记忆的人、群体和民族能创造性地应对日常挑战和变化。文化记忆是建立个体和集体身份认同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也是文化创新和文化再生产的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 扬·阿斯曼 集体记忆 身份建构 经典化 文化共同体
下载PDF
儒莲法译《道德经》的经典生成路径及呈现 被引量:10
12
作者 路斯琪 高方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54-61,188,共9页
翻译内在的生成性赋予译本以生命活力。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翻译文本同文学文本一样经历多重复杂因素的考验,并在文本竞争与历史抉择的共同作用下被纳入优胜劣汰的进程中。生存下来的译本生命获得延续,经典也在此中得以建构。本文以法... 翻译内在的生成性赋予译本以生命活力。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翻译文本同文学文本一样经历多重复杂因素的考验,并在文本竞争与历史抉择的共同作用下被纳入优胜劣汰的进程中。生存下来的译本生命获得延续,经典也在此中得以建构。本文以法国汉学家斯塔尼斯拉斯·儒莲翻译的《道德经》为例,从经典化和经典性两个层面着手考察翻译经典的生成路径,分析历史语境及译者的翻译动机和翻译策略对译本命运产生的影响,探寻译本生命的蕴意,以辩证思考此中的利弊得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莲 《道德经》 译本生命 经典化 经典性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典文学的英译选集与经典重构:从白之到刘绍铭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橙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2-85,共4页
在西方汉学界,白之选编、梅维恒主编、宇文所安编译以及闵福德和刘绍铭合编的四部文选是中国古典文学英译选集的代表作。白之的选集体现了编者在意识形态操控下如何通过文选编译来重构中国文学传统;梅维恒与宇文氏的选集通过充分发挥... 在西方汉学界,白之选编、梅维恒主编、宇文所安编译以及闵福德和刘绍铭合编的四部文选是中国古典文学英译选集的代表作。白之的选集体现了编者在意识形态操控下如何通过文选编译来重构中国文学传统;梅维恒与宇文氏的选集通过充分发挥编译者主体性来重构中国文学传统;闵福德与刘绍铭中西合作的选集则体现了中国学者在典籍英译方面的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未来文选编译的参考楷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学 英译选集 经典重构 白之 刘绍铭
原文传递
从汉语文学经典到翻译文学经典——杜甫诗歌在英语世界的经典化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特夫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1-95,共5页
杜甫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文化所孕育和建构的不朽经典。18世纪以来,杜诗在英语世界广为译介,成为了翻译文学经典。杜诗在英美的经典重构不仅源于文本内在动因,即杜诗自身的三维属性和双重品格,也涉及到文本外在动因,包括英美主流诗学... 杜甫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学、文化所孕育和建构的不朽经典。18世纪以来,杜诗在英语世界广为译介,成为了翻译文学经典。杜诗在英美的经典重构不仅源于文本内在动因,即杜诗自身的三维属性和双重品格,也涉及到文本外在动因,包括英美主流诗学以及文学系统外部的赞助力量和文学系统内部的专业人士等。杜诗在英美多元文学系统中得以经典重构,不仅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学"走出去"的基本理路和演进脉络,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英美的传播与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诗歌 翻译文学 英语世界 经典化 文本内外动因
原文传递
统序的建构与清代词坛的经典化进程 被引量:9
15
作者 曹明升 沙先一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9-138,共10页
浙西、常州两派都以宋代典范词人为核心来建构统序,这些典范词人在支撑清人流派之正统性与理论渊源之深厚性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在清代词坛上的经典化建构。而在流派博弈和理论交锋中,这些经典词人又会随着统序的调整发生变更,显示出流... 浙西、常州两派都以宋代典范词人为核心来建构统序,这些典范词人在支撑清人流派之正统性与理论渊源之深厚性的同时,自身也实现了在清代词坛上的经典化建构。而在流派博弈和理论交锋中,这些经典词人又会随着统序的调整发生变更,显示出流派的选择与排斥在经典形成过程中的巨大作用。两派后人还都以本派的优秀词人来续接宋词统序或者新建本朝词统,以此来显示流派的延续性与生命力。这是在尝试性地进行清词经典化的建构。可见,统序的建构与典范词人的经典化进程之间存在着互为表里、同步进行的密切关系。通过历代经典词人来建构统序,清人不仅继承了唐宋词的艺术传统,还发掘了本朝词的高妙与创新,并用这些经典来为学词者指示门径,从而有效推动了清词艺术的发展与清词中兴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序建构 典范词人 经典化 清代词坛
下载PDF
英译汉诗经典化 被引量:9
16
作者 朱徽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28,共8页
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学文化交流中,汉诗英译经过了百年历程,为弘扬中华文明,沟通与增进中西跨文化交流起到很大作用。经过数代学者译家的努力,英译汉诗以多种形式(如多位诗人选集、个人全集或收入文学作品选集等)被西方读者和学界接受,... 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学文化交流中,汉诗英译经过了百年历程,为弘扬中华文明,沟通与增进中西跨文化交流起到很大作用。经过数代学者译家的努力,英译汉诗以多种形式(如多位诗人选集、个人全集或收入文学作品选集等)被西方读者和学界接受,产生了相当影响。至20世纪后半叶,由著名学者翻译家英译的优秀中国传统诗歌在欧美逐渐被经典化,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享有崇高地位。本文论述英译中国古诗在西方“经典化”的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 英译汉诗 经典化
原文传递
《白蛇传》的二十三个影视版本及其多维探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新磊 《文化艺术研究》 2012年第1期177-187,共11页
《白蛇传》是最具民间性的中国故事,各门艺术常年演绎,其影视版本迄今已多达二十三个,但优劣参半,成败不一。这些版本《白蛇传》的主题设置各有侧重,造型语言亦各有异同,在作者与读者、作品与受众、艺术与世界的二元互动中,在戏里戏外... 《白蛇传》是最具民间性的中国故事,各门艺术常年演绎,其影视版本迄今已多达二十三个,但优劣参半,成败不一。这些版本《白蛇传》的主题设置各有侧重,造型语言亦各有异同,在作者与读者、作品与受众、艺术与世界的二元互动中,在戏里戏外、荧屏上下,在看与被看、似与不似、可见与不可见的移情与换位中,效果循环,视阈融合,终致其符码在中国影视史上经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蛇传 版本 母题 符号化 电影化 电视化 经典 视阈 接受
下载PDF
翻译文学经典的建构——杨苡译《呼啸山庄》在中国的经典化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卓亚 田德蓓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83-88,共6页
翻译文学的经典化在基于其原作的价值的基础上受到译作、读者、译语国文化语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需要对作品及其历史背景进行考查。文章拟分析杨苡译《呼啸山庄》与原作和译语国读者的对话与互动,并运用多元系统论描述其在... 翻译文学的经典化在基于其原作的价值的基础上受到译作、读者、译语国文化语境等多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需要对作品及其历史背景进行考查。文章拟分析杨苡译《呼啸山庄》与原作和译语国读者的对话与互动,并运用多元系统论描述其在权力因素操纵下的经典化历程,指出该译本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张力是其永葆经典风彩的根本动力,对其进行研究,对于翻译文学经典建构的复杂性的梳理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苡 《呼啸山庄》 经典化 互动性 翻译文学
下载PDF
经典的黄昏与庶民的戏谑 被引量:8
19
作者 季广茂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13,共6页
经典指具有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经典意味着意义持久和价值深远,意味着榜样和力量,意味着政治正确、品位纯正。经典是经典化的结果,经典化的过程包括“排座次”、“上皇榜”和“入教材”。大众文化产品的流行破坏了经典化的进程,终止了... 经典指具有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经典意味着意义持久和价值深远,意味着榜样和力量,意味着政治正确、品位纯正。经典是经典化的结果,经典化的过程包括“排座次”、“上皇榜”和“入教材”。大众文化产品的流行破坏了经典化的进程,终止了经典化的美梦,传统的经典也现出了原形:经典的下面掩饰着宰制关系,经典意味着阅读的强制。去经典化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经典化 去经典化 移情机制 权力关系
下载PDF
纳兰词在清代的接受及其经典化要素 被引量:8
20
作者 曹明升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8-79,共12页
纳兰词在康熙词坛经历了一个由平至显的接受过程,到康熙朝后期逐步被推至与朱彝尊、陈维崧并举的高度。但雍乾词坛对其反应冷淡,纳兰词的接受由显转晦,这主要是纳兰的论词宗旨、创作风格均与浙派风尚异趣所致,亦与缺少群体性的标榜相关... 纳兰词在康熙词坛经历了一个由平至显的接受过程,到康熙朝后期逐步被推至与朱彝尊、陈维崧并举的高度。但雍乾词坛对其反应冷淡,纳兰词的接受由显转晦,这主要是纳兰的论词宗旨、创作风格均与浙派风尚异趣所致,亦与缺少群体性的标榜相关。纳兰词在嘉道词坛经性灵词人群的鼓吹而重现于世,又因纳兰词论与常派理论间的相似性而使其在晚清词坛风生水起。清末况周颐、王国维均以纳兰词的极情特质与自然真切而将其尊为清词第一。从清人的接受过程可以看出,纳兰词言情时的易感性、普适性与耐读性等特质以及纳兰自身的人格魅力,是其能够成为经典的内部要素。这些内部要素经谭献、王国维等人的阐发与推荐,与晚清的词坛风会、理论更迭、词派兴嬗等外部因素发生契合性关联,得以顺利进入读者的期待视野。在清末读者的认同性阅读与再创造活动中,纳兰词完成了经典化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兰词 接受 经典化 要素 清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