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联合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10
1
作者 梁虹 姚福生 +3 位作者 张林 严红 赵海军 陈荃宏 《安徽医学》 2011年第4期441-444,共4页
目的对比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首次诱导治疗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方案与单用ATRA诱导方案的缓解率、缓解时间及生存率(OS),探讨两种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初治APL患者53例,按照不同的诱导缓解... 目的对比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首次诱导治疗使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S2O3)联合方案与单用ATRA诱导方案的缓解率、缓解时间及生存率(OS),探讨两种方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初治APL患者53例,按照不同的诱导缓解治疗方案随机分为双诱导组(研究组)、单诱导组(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完全缓解(CR)率和达到CR的时间。双诱导组26例,给予ATRA 25 mg.m-2.d-1口服和AS2O3 0.16 mg.kg-1.d-1治疗直至完全缓解(CR);单诱导组27例,给予ATRA 25 mg.m-2.d-1口服诱导治疗直至CR。达到CR的病例继续应用化疗→ATRA→AS2O3序贯维持治疗。结果①在诱导治疗阶段:双诱导组23/26获完全缓解(CR),CR率88.46%,获得CR的平均时间(24.35±3.97)d;单诱导21/27例获得CR,CR率77.7%,CR的平均时间为(38.05±4.67)d,两组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CR患者继续序贯治疗3年总生存率(OS):双诱导组和单诱导组分别为(95.65±4.35)%和(71.45±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分析初诊时WBC≥10×109L-1和WBC<10×109L-1的患者的CR率,两组分别为4/9(44%)和40/44(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两组分别为1/9(11.11%)和6/44(1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33.35±2.55)%和(77.25±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结论 ATRA联合AS2O3诱导治疗初治APL,较单用ATRA诱导治疗的缓解率高,CR的时间明显缩短,毒副作用无明显增加,复发率低,生存率提高,将两者结合进行规范化治疗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 全反式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生存率
下载PDF
长期口服四硫化四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肝脏慢性毒性的观察 被引量:4
2
作者 秦效英 江滨 +1 位作者 李国选 陆道培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9-263,共5页
目的了解长期口服四硫化四砷(As_4S_4)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肝脏的慢性毒性。方法对长期服用 As_4S_4的 APL 患者各时期生化指标、超声检查结果(包括肝、脾大小形态,实质回声及门脉宽度的检查)及肝纤维化指标(PⅢNP 及Ⅳ型胶... 目的了解长期口服四硫化四砷(As_4S_4)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肝脏的慢性毒性。方法对长期服用 As_4S_4的 APL 患者各时期生化指标、超声检查结果(包括肝、脾大小形态,实质回声及门脉宽度的检查)及肝纤维化指标(PⅢNP 及Ⅳ型胶原)进行跟踪分析。结果 106例服用 As_4S_4的 APL 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6(6~72)个月,丙肝阴性组84例,初始服用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高于2倍正常值的发生率分别为16.7%和15.5%.ALT、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比服药前有明显升高(P 值均<0.05),连续用药0.5,1.0,2.0,3.0年及3.0年以上 ALT、AST、GGT 水平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其他生化指标:碱性磷酸酶(ALP)、乳酸脱氧酶(LDH)、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尿素氮(BUN)、肌酐(CRE)与用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丙肝阳性组22例,初始服用时 ALT、AST 高于2倍正常值的发生率分别为63.6%和59.1%,连续用药2年后肝功能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连续用药3年以上的 APL 患者42例,丙肝阴性组33例患者中,2例睥肿大、1例门脉增宽,21例(63.6%)被诊断为脂肪肝,16例进行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均为正常;丙肝阳性组9例患者中,4例脾肿大,2例门脉增宽,6例(66.7%)被诊断为脂肪肝,6例进行肝纤维化指标检测,2例高于正常值。结论 APL 患者长期服用 As_4S_4对肝功能无显著影响,未引起明显的肝纤维化和门脉高压症状,但脂肪肝发病率较高,应长期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剂 白血病 早幼粒细胞 急性 药物毒性
原文传递
不同诱导缓解方案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耿英华 杨艳丽 +3 位作者 周黎黎 李骏 朱俊锋 纪淑仪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7期817-818,821,共3页
目的:比较2种不同诱导缓解方案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48例APL患者随机分为全反式维A酸(ATRA)联合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治疗组(A组)和ATRA联合亚砷酸(ATO)治疗组(B组)。结果:A组完全缓解(CR)率为88.0%,达到CR时间... 目的:比较2种不同诱导缓解方案治疗初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48例APL患者随机分为全反式维A酸(ATRA)联合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治疗组(A组)和ATRA联合亚砷酸(ATO)治疗组(B组)。结果:A组完全缓解(CR)率为88.0%,达到CR时间为(28.9±1.9)d,B组CR率为91.3%,达到CR时间为(27.8±2.1)d,2组疗效、早期病死率及APL分化综合征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TRA联合小剂量高三尖杉酯碱诱导缓解治疗初发APL可以取得与ATRA联合ATO方案类似的效果,而治疗成本较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早幼粒细胞性 全反式维A酸 亚砷酸
下载PDF
Molecular Study on the Chromosome 15 Breakpoints in the Translocation t(15; 17) in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4
作者 董硕 童建华 +5 位作者 黄薇 陈赛娟 陈竺 王振义 耿解萍 戚正武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SCIE EI CAS 1993年第9期1101-1109,共9页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t(15; 17) is a specific marker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n this study, molecular cloning of the t(15;17) breakpoint was carried out in a Chinese APL patient. It has been shown t...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t(15; 17) is a specific marker of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 In this study, molecular cloning of the t(15;17) breakpoint was carried out in a Chinese APL patient.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 (RARA) gene, normally located on chromosome 17, was fused with a new transcription unit PML, normally localized on chromosome 15. We have subsequently cloned a portion of the PML gene and generated a panel of probes. A PML gene rearrangement was detected in 33 out of 36 APL cases studied. 24 rearrangements were clustered in a 4.4 kb region, designated here as PML^(bcr1) whereas 9 rearrangements were concentrated in a 6.5 kb region, defining another breakpoint cluster region (PML^(bcr2)). These two types of rearrangement constitute the basis for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PML-RARA fusion gene and its possible biological significance remains to be explor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promyelocytie leukemia(APL) chromosomal TRANSLOCATION RETINOIC acid receptor alpha(RARA) GENE promyeloeytic leukemia(PML) gene.
原文传递
亚砷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孟红彬(综述) 周晋(审校)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64-167,共4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曾经是各型白血病中病情最为凶险的一型,患者常因严重出血等原因在治疗前或治疗早期死亡,必须早期诊断、紧急治疗.我国学者在世界上最早应用亚砷酸(ATO)治疗APL,取得了非凡的效果,使APL已经成为目前治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曾经是各型白血病中病情最为凶险的一型,患者常因严重出血等原因在治疗前或治疗早期死亡,必须早期诊断、紧急治疗.我国学者在世界上最早应用亚砷酸(ATO)治疗APL,取得了非凡的效果,使APL已经成为目前治疗效果最好的一型白血病.早期合理的应用ATO,对于抢救初治危重APL患者以及提高治愈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应用ATO治疗APL过程中也逐步扩大了其应用范围,从复发难治APL到应用于初治APL,尝试将其作为一线治疗用药,并且对ATO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亚砷酸(ATO)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A酸、柔红霉素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6
作者 张本山 杨海霞 +2 位作者 吴攀 何姗 宋娜 《肿瘤药学》 CAS 2017年第2期209-212,共4页
目的评价全反式维A酸、柔红霉素与三氧化二砷联合方案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34例急性AP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7例... 目的评价全反式维A酸、柔红霉素与三氧化二砷联合方案治疗小儿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血液科接受治疗的34例急性APL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7例。对照组患儿使用维A酸、柔红霉素治疗,实验组在维A酸、柔红霉素基础上联合三氧化二砷静脉注射治疗。对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长期生存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经过28天的治疗,试验组患儿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4.11%vs.82.35%,P<0.05);两组达到完全缓解时间、白细胞峰值、早期死亡率和感染率等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PML-RARα转阴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儿跟踪随访36个月,对照组与试验组患儿的总生存时间分别为(21.22±3.78)月、(32.08±4.56)月、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11.71±4.21)月、(20.27±3.93)月,随访期内死亡率分别为5.88%、17.64%,试验组生存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氧化二砷联合全反式维A酸、柔红霉素治疗方案能够提高APL患儿的完全缓解率并改善长期生存情况,条件许可时,可以作为首选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反式维A酸 柔红霉素 三氧化二砷 儿童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丹参酮ⅡA成功治疗一例ATRA和ATO维持治疗复发的APL 被引量:6
7
作者 杨雷 龚玉萍 +1 位作者 羊裔明 罗书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65-1067,共3页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治疗耐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ATO)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给1例经ATRA和ATO诱导和维持治疗复发的APL患者静脉滴注TanⅡA 80 mg/d,直至缓解,并定期检查患者血象和骨髓象...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治疗耐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亚砷酸(ATO)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方法给1例经ATRA和ATO诱导和维持治疗复发的APL患者静脉滴注TanⅡA 80 mg/d,直至缓解,并定期检查患者血象和骨髓象,记录该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该例经ATRA与ATO诱导缓解、化疗巩固,并用ATRA、ATO、6-巯基嘌呤(6-MP)和甲氨蝶呤(MTX)维持治疗1年而复发的APL患者,先经ATRA与ATO 20 d再诱导无效并致头痛,改用TanⅡA 80 mg/d静脉滴注54 d达血液学完全缓解,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TanⅡA治疗耐ATRA和ATO的APL有效,为耐ATRA和ATO的APL的治疗提示了新的治疗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全反式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原文传递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217例长期生存因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岳军峰 杨桂玲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41-46,共6页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为改善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1978-1989年和1990-2003年分别收治的99例、118例初发APL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生存分析。结果217例APL患者中7...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为改善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1978-1989年和1990-2003年分别收治的99例、118例初发APL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生存分析。结果217例APL患者中72例患者达到5年以上长期生存。1978-1989年与1990-2003年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0%和56.0%,完全缓解(CR)及CR后长期生存率分别为56.6%和89.0%、7.1%和64.8%。年龄、白细胞、血小板、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免疫表型、染色体核型、诱导方案、达CR1时间、CR后治疗时间是影响长期生存的重要预后因素;性别、发热、出血、肝脾淋巴结肿大、血清铁蛋白、乳酸脱氢酶对长期生存无影响。结论骨髓异常早幼粒细胞>70%、达CR1时间>30 d、CD34阳性表型、非典型染色体核型者是不利于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血小板≥30.0×109/L、使用ATRA+CH诱导方案、CR后治疗时间≥3年则有利于长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长期生存 预后
下载PDF
硫化氢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感染时与炎症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范凌 陈立锋 +2 位作者 范静 张灵 郭力荣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776-778,共3页
目的:探讨硫化氢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感染时的临床作用。方法:挑选APL合并感染住院病例30例为实验组,APL不合并感染住院病例26例为对照组;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血中的H_2S、C-反应蛋白(CRP)、... 目的:探讨硫化氢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合并感染时的临床作用。方法:挑选APL合并感染住院病例30例为实验组,APL不合并感染住院病例26例为对照组;测定实验组和对照组血中的H_2S、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白介素-10(IL-10)水平,比较以上指标在两组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实验组血中的H_2S、CRP、TNF-α和IL-1β水平明显升高,IL-10水平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经治疗感染控制后患者血浆中的H_2S、CRP、TNF-α和IL-1β水平明显下降,IL-10水平上升,与感染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H_2S与CRP、TNF-α和IL-1β呈正相关(r=0.506,r=0.609,r=0.583,P<0.01),H_2S与IL-10呈负相关(r=-0.561,P<0.01)。结论:内源性H_2S参与了APL合并感染时炎症的的病理生理过程,其作用可能与CRP、TNF-α、IL-1β的作用类似,与IL-10的作用相反,是促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硫化氢 炎症
下载PDF
7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晓非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36期137-139,共3页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结果 73例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发热69例,贫血43例,淋巴结肿大39例,肝肿大39例,脾肿大30例,骨关...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结果 73例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发热69例,贫血43例,淋巴结肿大39例,肝肿大39例,脾肿大30例,骨关节疼痛8例。56例(77%)患者出现皮肤瘀斑,69例(95%)患者出现各部位出血情况,其中尤其以皮肤黏膜出血最为常见,发生率为86%(63/73),51例(70%)患者出现了弥散性血管内凝血。73例患者中,低危患者10例,中危患者40例,高危患者23例。73例患者中16例死亡,57例完全缓解,其中复发12例,持续性完全缓解45例。低、中危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为82%(41/50),高于高危患者的70%(16/23),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73例患者接受治疗后1年无事件生存率为70%(51/73),3年无事件生存率为63%(46/73),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52%(38/73)。高危患者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39%(9/23),中危患者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58%(23/40),低危患者5年无事件生存率为60%(6/10)。结论出血是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最常见也是最显著的临床症状,临床上运用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效果显著,可以降低早期病死率。可根据患者外周血幼稚细胞比例等临床预后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患者存活率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 临床特点 预后分析
下载PDF
c-Myb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果 邓望龙 张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475-1479,共5页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c-Myb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表达谱数据,比较在正常早幼粒细胞和APL细胞中c-Myb的表达水平;然后通过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和PR9加ZnSO4模拟APL发病,研究c-Myb...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c-Myb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表达谱数据,比较在正常早幼粒细胞和APL细胞中c-Myb的表达水平;然后通过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NB4细胞分化和PR9加ZnSO4模拟APL发病,研究c-Myb是否参与APL发病过程;利用RNAi干扰c-Myb表达的技术,明确c-Myb对逆转APL的作用。结果在APL细胞中c-Myb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早幼粒细胞;c-Myb的表达随着ATRA的诱导分化逐渐下降,在ZnSO4诱导PR9模拟APL发病的过程中逐渐上升;c-Myb的敲除可以促进NB4细胞的分化,使NB4细胞的CD11b阳性率增加约20%。结论 APL细胞中c-Myb的表达高于正常早幼粒细胞,它对APL的发病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其选择性敲除可以部分逆转APL细胞的分化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yb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转化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与化疗交替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缓解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林淑华 黄贵年 郭子文 《亚太传统医药》 2012年第7期152-153,共2页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与化疗交替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分化缓解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5例患者使用三氧化二砷与化疗交替治疗初治诱导分化缓解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与25例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缓解后单用化疗的...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与化疗交替治疗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诱导分化缓解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5例患者使用三氧化二砷与化疗交替治疗初治诱导分化缓解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与25例初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缓解后单用化疗的疗效比较,治疗后3年随访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3年随访复发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无病生存例数和存活例数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氧化二砷与化疗交替巩固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其临床疗效确定,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砷 化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下载PDF
中药辅助As_2O_3+ATRA双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4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欣 刘宝文 +2 位作者 王萍 张小亮 夏芸芸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402-2404,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辅助As2O3+ATRA双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4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治疗组12例,对照组10例,对照组行As2O3+ATRA双诱导治疗,治疗组在行双诱导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以中医... 目的:观察中药辅助As2O3+ATRA双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4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其中治疗组12例,对照组10例,对照组行As2O3+ATRA双诱导治疗,治疗组在行双诱导治疗的基础上辅助以中医药治疗,并于治疗前后行血常规、骨髓涂片检查及临床症状评估。结果:经28天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指标均较前改善,指标改善中药参与组更明显;同时考虑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治疗组整体疗效较对照组更为显著,有效率高达91.6%。结论:中药辅助As2O3+ATRA双诱导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4周后,较对照组更能改善患者外周血及骨髓的相关指标,同时改善患者症状,整体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2O3及ATRA双诱导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动态监测白血病治疗后微小残留病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聂玉 刘欣 +6 位作者 孙自敏 朱薇波 郑昌成 沈佐君 孙余婕 吴竞生 蔡晓燕 《临床输血与检验》 CAS 2012年第3期204-207,共4页
目的建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方法,并检测APL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评价MRD检测的意义。方法应用RQ-PCR对96例APL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分析,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1)RQ-PCR与传... 目的建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Q-PCR)检测方法,并检测APL治疗后微小残留病(MRD),评价MRD检测的意义。方法应用RQ-PCR对96例APL患者的骨髓标本进行分析,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的转录水平。结果 (1)RQ-PCR与传统巢式PCR(RT-PCR)检测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应用RQ-PCR检测PML/RARa融合基因转录水平的敏感性高于RT-PCR。(2)RQ-PCR可对PML/RARa融合基因进行定量检测,监测患者的PML-RARa融合基因拷贝数水平变化,结果显示初诊时较高,有效治疗后迅速下降,复发时又出现上升,提示若患者在完全缓解(CR)后PML/RARa融合基因拷贝数呈现上升趋势,其复发机率大。结论 RQ-PCR检测作为APL治疗后微小残留病检测的方法,准确可靠,可以判断治疗效果,预测疾病复发,早期给予干预治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微小残留病 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雄黄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贾彦民 刘陕西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04年第2期138-139,共2页
目的 观察诱导凋亡剂瑞尔康 (雄黄 ,Realgar)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效果和毒副反应。方法 随机应用瑞尔康治疗APL 3 0例。结果 完全缓解 (CR ) 2 8例 (93 3 3 % ) ,未缓解 (NR ) 2例(6 67% )。经 6~ 61个月 (平均 46个... 目的 观察诱导凋亡剂瑞尔康 (雄黄 ,Realgar)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的效果和毒副反应。方法 随机应用瑞尔康治疗APL 3 0例。结果 完全缓解 (CR ) 2 8例 (93 3 3 % ) ,未缓解 (NR ) 2例(6 67% )。经 6~ 61个月 (平均 46个月 )巩固治疗、随访 ,2 8例缓解者中 ,复发 3例 (10 71% ) ,持续缓解者 2 5例 (89 2 9% )。皮肤过敏、色素沉着及ALT轻度升高者各 1例 (各 3 3 3 % )。结论 瑞尔康具有诱导缓解率及长期生存率高 ,可防治DIC出血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优于骨髓移植、化疗及维甲酸的效果 ,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可门诊治疗 ,不需化疗 ,经济方便 ,无痛苦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黄 治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瑞尔康 毒副反应 中药
原文传递
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金梅 曹峰林 +2 位作者 汤海蒂 刘秀华 周晋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年第2期41-42,共2页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启动子区域-174G/C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检测20例APL患者组和90例正常对照组IL-6基因多态性。结果IL-6基因...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基因启动子区域-174G/C基因多态性与中国北方汉族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检测20例APL患者组和90例正常对照组IL-6基因多态性。结果IL-6基因-174G/G基因型频率和G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936,P<0.05,RR=1.525),G等位基因携带者患APL的风险是C等位基因的1.37倍(χ2=16.09,P<0.001,RR=1.37)。结论IL-6基因-174G/G基因型多态性与APL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G等位基因可能是我国北方汉族人APL发病的遗传易感性基因,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IL-6的高度表达进而增加APL的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L 白细胞介素-6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干扰素(IFN-r)基因多态性和蛋白表达水平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相关研究
17
作者 李金梅 曹峰林 +2 位作者 汤海蒂 刘秀华 周晋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年第2期39-40,61,共3页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汉族人干扰素(IFN-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IFN-r血中表达水平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顺序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检测了21例APL患者(APL组)和83例健康献血者(对照组)中IF...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汉族人干扰素(IFN-r)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IFN-r血中表达水平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顺序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检测了21例APL患者(APL组)和83例健康献血者(对照组)中IFN-r启动子基因874位点的多态性变化,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两组血清中IFN-r的表达水平。结果结果表明APL患者A/A基因型频率明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χ2=3.88,OR=1.68,P<0.05),A/T和T/T基因型频率以及A和T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r含量APL组(1.011±0.108)和对照组(0.721±0.06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A/A基因型与APL相关。结论我国北方地区汉族人IFN-r基因874位点的多态性在APL的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IFN-r启动子基因A/A基因型可能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拮抗性基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IFN-r)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基因多态性(Gene TYPING Polymorphism)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与MHC—DRB1*基因的相关研究
18
作者 曹峰林 李金梅 +2 位作者 汤海蒂 刘秀华 周晋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7年第12期18-19,21,共3页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汉族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DRB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顺序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对2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及32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的MHC—DRB1...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汉族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DRB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顺序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对2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及32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的MHC—DRB1*各等位基因及亚基因进行了检测分析,并将该方法与其它检测MHC等位基因的方法进行对比。结果结果表明,MHC—DRB1*09(RR=1.59,P<0.05=;MHC—DRB1*14(RR=1.59,P<0.05=基因与APL呈正相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其它MHC—DRB1*各等位基因未见异常,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项研究结果提示,MHC—DRB1*09和14基因可能是我国北方汉族人APL致病的易感基因,为揭示APL的发病机制中免疫遗传学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TNF-α基因多态性和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研究
19
作者 曹峰林 李金梅 +2 位作者 刘秀华 赵辉 周晋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年第1期39-40,共2页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汉族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型别的多态性和TNF-α蛋白表达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相关性。方法对21例APL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TNF-α含量,应用顺序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检...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汉族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型别的多态性和TNF-α蛋白表达与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相关性。方法对21例APL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测定TNF-α含量,应用顺序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方法检测TNF-α基因型别的多态性变化,并与31名健康献血者对照。结果APL组血中TNF-α蛋白含量(1.810±0.116)显著高于对照组(1.107±0.095),P<0.05;APL组和正常对照组TNF-α(308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9.524%)和(9.6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该等位基因频率与APL不相关,血中TNF-α蛋白表达增高与APL相关。结论中国北方地区汉族人TNF-α基因308位点基因多态性与APL的易感性、临床以及预后可能不起重要作用;而TNF-α蛋白表达与APL的易感性相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与MHC-A^*基因的相关研究
20
作者 李金梅 曹峰林 +2 位作者 汤海蒂 刘秀华 周晋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年第3期59-60,共2页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汉族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A*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顺序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对2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及29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的MHC—A*各等... 目的探讨北方地区汉族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与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A*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顺序特异性引物和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对21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及29例无血缘关系的健康人的MHC—A*各等位基因及亚基因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结果表明,MHC—A*11(RR=5·333,P<0·05=;和MHC—A*24(RR=3·60,P<0·05=基因与APL呈正相关,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其它MHC—A*各等位基因未见异常,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本项研究结果提示,MHC—A*11和24基因可能是我国北方汉族人APL致病的易感基因,为揭示APL的发病机制中免疫遗传学作用提供了重要信息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