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脱贫时代”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如何深入——一个资源配置视角的分析框架 被引量:11
1
作者 黄巨臣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59,共9页
在“后脱贫时代”,“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如何深入”是当前农村贫困治理研究的前沿问题。长期以来,国家在农村投入大量的扶贫资源。资源是农村贫困治理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而资源配置是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更是影响扶贫效果和乡村... 在“后脱贫时代”,“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如何深入”是当前农村贫困治理研究的前沿问题。长期以来,国家在农村投入大量的扶贫资源。资源是农村贫困治理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而资源配置是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更是影响扶贫效果和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核心要义之一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最合理的配置。此研究基于资源配置视角构建“目标—方式—能力”的多维度整合性分析框架,以此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教育精准扶贫资源配置过程中呈现出目标层面的效率化导向、方式层面的精准化把控、能力层面的全面化引领特征,并结合典型案例的分析,揭示农村场域中教育精准扶贫存在资源的配置目标“指标化”、配置方式“刚性化”及配置能力“碎片化”等问题,尝试提出通过以目标契合为追求、以方式融合为重点、以能力整合为核心来协同解决既存问题,进而实现农村教育精准扶贫的持续深入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 乡村振兴 农村地区 教育精准扶贫 资源配置
下载PDF
中国生态扶贫理论与实践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郑继承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3-199,共7页
生态扶贫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生态扶贫经历萌芽、探索、成熟三个演进阶段,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生态扶贫制度体系,在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绝对贫困的终结,相对贫困的伊始,中... 生态扶贫是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生态扶贫经历萌芽、探索、成熟三个演进阶段,基本形成相对完整的生态扶贫制度体系,在中国全面消除绝对贫困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绝对贫困的终结,相对贫困的伊始,中国反贫困事业进入后扶贫时代。论文从理论层面分析生态建设与贫困治理的内在联系,从实践层面剖析生态扶贫的创新性探索,能够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为中国生态扶贫科学有序推进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扶贫 理论演进 后扶贫时代 战略转型
下载PDF
目标悬浮、技术化治理与可持续性缺失——后扶贫时代教育精准扶贫如何继续前行? 被引量:11
3
作者 刘世清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6-153,共8页
伴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中国迈入"后扶贫"新阶段,对教育精准扶贫提出更为严峻挑战。当前教育精准扶贫中存在着目标悬浮、技术化治理与可持续性发展缺失三重困境,其深层原因在于未能处理好教育精准扶贫中的精... 伴随着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中国迈入"后扶贫"新阶段,对教育精准扶贫提出更为严峻挑战。当前教育精准扶贫中存在着目标悬浮、技术化治理与可持续性发展缺失三重困境,其深层原因在于未能处理好教育精准扶贫中的精准性与非规范性、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短期脱贫与可持续性发展、学校脱贫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内在矛盾。后扶贫时代教育精准扶贫要深化前行,亟需树立"大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扶贫与乡村振兴的协同联动;完善教育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重视教育扶贫的价值理性,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教育精准扶贫新格局;优先关注困难学生的心理与情感发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重构学校与乡村生态关系,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精准扶贫 目标悬浮 技术化治理 可持续性缺失 后扶贫时代
原文传递
组织再造与文化接续:后脱贫时代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研究——以广西上林县壮族F村为例 被引量:9
4
作者 何明 方坤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5-92,共8页
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以村落既有资源为基础,借助专业理念和方法,按特定步骤逐步推进的。文章以广西上林县壮族F村为例,围绕组织再造和社区营造两项关键内容,通过对K社工机构介入相关实践的村落基础、内在机理和主体行动逻辑... 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以村落既有资源为基础,借助专业理念和方法,按特定步骤逐步推进的。文章以广西上林县壮族F村为例,围绕组织再造和社区营造两项关键内容,通过对K社工机构介入相关实践的村落基础、内在机理和主体行动逻辑的深入挖掘,立足壮族村寨传统文化整体特性,分析社会工作在脱贫攻坚中的基本功能与行动逻辑,对后脱贫时代社会工作介入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本质、条件与限度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 社会工作 民族地区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信息增收的行为阶梯——一项基于城市“相对贫困”人群信息使用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叶明睿 蒋文茜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62,共10页
后脱贫时代背景下,处于"相对贫困"的群体成为社会研究领域接续关注的重要人群,因此,在数字经济推动业态转型的浪潮中保障这一人群的发展利益,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通过田野调查,从信息鸿沟和相对贫困视角出发,对相... 后脱贫时代背景下,处于"相对贫困"的群体成为社会研究领域接续关注的重要人群,因此,在数字经济推动业态转型的浪潮中保障这一人群的发展利益,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通过田野调查,从信息鸿沟和相对贫困视角出发,对相对贫困人群信息增收行为路径做出四段式阶梯划分,即感知、筹划、行动和评估。研究发现,信息能力和现存瓶颈在信息增收实际中的制约性影响主要表现为拟态环境构建存在偏差、认知缺乏结构系统性、社会资本现实转化的"耦合困境"以及自我评价中的情绪化归因。此外,与增收难点相对应的现有保障体系中的现有信息平台与服务也无法在技能帮扶和专业研判等方面为增收个体提供有效帮助。研究认为,正是信息能力和社会资本等制约因素形成连锁效应制约了现阶段城市中低收入人群信息增收的行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增收 相对贫困 信息素养 数字鸿沟 后脱贫时代
原文传递
后脱贫时代社会帮扶动力体制的困境及重构探析 被引量:1
6
作者 周鹏生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90-101,共12页
后脱贫时代仍然需要开展社会帮扶管理,同时需要认真考察动力体制机制。后脱贫时代社会帮扶继承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又体现出与脱贫前的帮扶管理相衔接的特点。社会帮扶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对人民生命权的重视,来源于共产党人对于内... 后脱贫时代仍然需要开展社会帮扶管理,同时需要认真考察动力体制机制。后脱贫时代社会帮扶继承了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又体现出与脱贫前的帮扶管理相衔接的特点。社会帮扶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对人民生命权的重视,来源于共产党人对于内生动力的信念。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帮扶动力体制呈现出以下困境:动态变化的社会矛盾使社会帮扶面临种种压力,社会帮扶目标调整跟不上发展趋势,社会帮扶中利益相关各方尤其是帮扶干部缺乏相应的素养。后脱贫时代需要重构社会帮扶动力机制,具体表现在:对帮扶对象需求的满足、协调和提升是社会帮扶的根本动力机制;明晰社会帮扶目标并逐步实现是激发社会帮扶动力的有效手段;培训帮扶干部,适应并引领解决动态社会帮扶中的结构不良问题。未来研究需要探讨社会帮扶中目标选择的动力作用,深入分析社会帮扶中的各种关系,探讨社会帮扶利益各方尤其是帮扶干部的自我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 社会帮扶 动力体制机制
下载PDF
后脱贫时代农村低收入家庭救助帮扶实践路径研究——以辽宁省B市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军涛 汤丽娜 +1 位作者 刘冰冰 祝志杰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4-132,共9页
后脱贫时代的新发展阶段,相对贫困的救助帮扶工作成为了贫困工作的重要内容。救助帮扶工作体现着我国对低收入家庭收入的重视,是我国共享发展成果的鲜明体现。本文采用第一手实际调研数据,以辽宁省B市为例,对当前的救助帮扶工作的现状... 后脱贫时代的新发展阶段,相对贫困的救助帮扶工作成为了贫困工作的重要内容。救助帮扶工作体现着我国对低收入家庭收入的重视,是我国共享发展成果的鲜明体现。本文采用第一手实际调研数据,以辽宁省B市为例,对当前的救助帮扶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农村低收入家庭救助帮扶工作既有政策性问题,也有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操作性问题。具体可表现为识别覆盖对象能力问题、救助手段问题、基层经办人员能力问题、大数据信息化平台缺失和数据共享能力较弱问题、动态监管机制缺乏问题等方面。基于救助帮扶的实践困境,本文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建立社会救助长效机制,加强顶层设计,构建“互联网+服务”信息平台,优化救助手段,增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性,提升基层经办人员治理能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等内容,以期促进辽宁省B市乃至全国救助帮扶工作的改善,提升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 农村低收入家庭 救助帮扶
原文传递
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类型划分及治理机制 被引量:73
8
作者 王太明 王丹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1-69,111,共20页
随着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我国进入以相对贫困治理为重点的后脱贫时代。依据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关系,以及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新表现,知识贫困、精神贫困、隐性贫困和代际贫困是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主要类型。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 随着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我国进入以相对贫困治理为重点的后脱贫时代。依据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关系,以及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新表现,知识贫困、精神贫困、隐性贫困和代际贫困是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主要类型。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立健全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促进相对贫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需树立相对贫困治理理念、制定相对贫困治理标准、整合相对贫困治理路径、完善相对贫困治理制度,确保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按理办事、有据可循、有路可行和有法可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 相对贫困 贫困类型 贫困治理
下载PDF
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社会救助反贫困的困境及政策调适 被引量:64
9
作者 兰剑 慈勤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3-68,共6页
后脱贫攻坚时代,中国农村反贫困形势进入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的新阶段,面临着新形势:"两无人口"数量巨大,兜底脱贫压力激增,相对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已脱贫人口返贫风险大,农村贫困人口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当前中... 后脱贫攻坚时代,中国农村反贫困形势进入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的新阶段,面临着新形势:"两无人口"数量巨大,兜底脱贫压力激增,相对贫困问题更加突出,已脱贫人口返贫风险大,农村贫困人口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当前中国农村社会救助政策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反贫困"造血"功能不足,救助标准过低,兜底脱贫作用有限,救助政策简单叠加,能力提升政策缺失,低收入群体争当"贫困户"。面对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反贫困的新形势,农村社会救助政策亟需强化兜底脱贫保障和政策衔接,更加关注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规避救助依赖,建立贫困风险预警机制,注重贫困者长远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脱贫攻坚时代 社会救助 贫困治理 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
下载PDF
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及其治理 被引量:48
10
作者 董帅兵 郝亚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1,共11页
相对贫困是我国2020年后贫困治理的主战场。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地方政府探索相对贫困治理的案例和数据,发现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具有经济结构性、政策负外部性、社会权利性、社会时间性和社会心理性等五个维度。相对贫困的相对性、多维... 相对贫困是我国2020年后贫困治理的主战场。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地方政府探索相对贫困治理的案例和数据,发现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具有经济结构性、政策负外部性、社会权利性、社会时间性和社会心理性等五个维度。相对贫困的相对性、多维性、脆弱性、动态性、发展性、长期性、特殊群体性、强区域性,要求国家建构新的贫困治理体系。后扶贫时代的相对贫困治理,应着力构建益贫式经济增长体系、综合性扶贫政策体系、包容性社会发展体系、多元化贫困治理体系、理性化心理认知体系,针对性地破除相对贫困的多维相对性,使相对贫困治理走上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的轨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扶贫时代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地方与基层政府
下载PDF
主体性视角下后脱贫时代的贫困治理 被引量:46
11
作者 刘建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7-25,共9页
政府职责的再界定及农民自主性的激发,是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场域政府主体性及农民主体性建构的核心问题。在当前农村精准扶贫体系的运作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国家义务的话语,导致了政府政治主体性的凸显与行政主体性的弱化,由此引发了农... 政府职责的再界定及农民自主性的激发,是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场域政府主体性及农民主体性建构的核心问题。在当前农村精准扶贫体系的运作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国家义务的话语,导致了政府政治主体性的凸显与行政主体性的弱化,由此引发了农民权利的道德化及权利与责任的失衡。在后脱贫时代,需要加快均衡性的贫困治理体系的构建,实现政府政治主体性与行政主体性及农民权利与责任的对称性均衡。在具体路径上,可以从加强贫困治理体系的法制化及标准化、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通过赋权增能来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及构建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等路径,推动后脱贫时代贫困治理体系的均衡性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政府主体性 农民主体性 后脱贫时代
下载PDF
贫困县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被引量:40
12
作者 刘学敏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9-86,共8页
贫困县通过产业扶贫的各种举措使扶贫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扶贫产业体系或集群,这对于贫困户增收和贫困县脱贫摘帽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产业的发展其意义甚至已远超扶贫本身。扶贫产业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诸如产业低端化、产业链... 贫困县通过产业扶贫的各种举措使扶贫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形成了一个扶贫产业体系或集群,这对于贫困户增收和贫困县脱贫摘帽发挥了巨大作用,许多产业的发展其意义甚至已远超扶贫本身。扶贫产业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诸如产业低端化、产业链条短、小而散、缺乏竞争力等。为此,必须要把服从于脱贫攻坚短期目标的扶贫产业长期化,处理好市场和政府的关系,通过体制改革有效化解各种深层次矛盾,用创新的思维、改革的思维和市场的思维,以实现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扶贫 扶贫车间 扶贫产业 后扶贫时代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脱贫人口返贫风险监测:机制设置、维度聚焦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35
13
作者 胡世文 曹亚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9-38,共10页
加强脱贫人口返贫风险监测是后脱贫时代农村贫困治理的必然要求。遵循脱贫人口返贫问题事前治理逻辑,基于对返贫风险生发运演机理的理性揭示和科学预判,把内生脱贫动力、生计资源禀赋、外部灾害冲击和社会负面影响作为脱贫人口返贫生发... 加强脱贫人口返贫风险监测是后脱贫时代农村贫困治理的必然要求。遵循脱贫人口返贫问题事前治理逻辑,基于对返贫风险生发运演机理的理性揭示和科学预判,把内生脱贫动力、生计资源禀赋、外部灾害冲击和社会负面影响作为脱贫人口返贫生发的主要监测维度,且诸维度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返贫风险监测机制基于四大维度的监测预警能力越强,则越有利于及时化解返贫风险、阻断返贫。当前脱贫人口返贫风险监测机制建设面临监测制度不完善、监测主体配合机械式、监测技术体系不健全、风险信息管理碎片化和监测工作考核监督不完善等不利因素,迫切需要完善风险监测制度,布控筑牢脱贫人口返贫防线;明确风险监测职责,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强化监测技术体系支撑,打造返贫信息共享平台;创新信息管理机制,构建协同治理良好格局;共同推动后脱贫时代脱贫人口返贫风险监测机制的逐步形成、持续巩固和长效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 返贫风险监测 机制设置 维度聚焦 内生脱贫动力
下载PDF
“后扶贫时代”返贫治理问题研究 被引量:32
14
作者 程明 钱力 吴波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20年第3期81-87,共7页
"后扶贫时代"面临着扶贫主体监督考核机制不尽完善、贫困群体思想懈怠与行为滞后、脱贫与返贫并存等困境。根据返贫治理链条中的角色定位,从扶贫主体、扶贫客体和扶贫载体3个视角对返贫诱因进行剖析。返贫生成机理是贫困个体... "后扶贫时代"面临着扶贫主体监督考核机制不尽完善、贫困群体思想懈怠与行为滞后、脱贫与返贫并存等困境。根据返贫治理链条中的角色定位,从扶贫主体、扶贫客体和扶贫载体3个视角对返贫诱因进行剖析。返贫生成机理是贫困个体依靠扶贫叠加政策效应的强大推动力,在收入、生活保障等方面达到国家标准后,由于自身脱贫质量的脆弱性,在某些不特定因素触发下重返贫困状态的现象。从构建防止返贫长期性政策与监督预警机制、构建可持续性脱贫长效机制、构建防止返贫与乡村振兴耦合机制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扶贫时代” 返贫 预警机制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中国减贫的范式演变与未来走向:从发展主义到福利治理 被引量:25
15
作者 万兰芳 向德平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38,90,共8页
自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减贫实践先后经历了开发式扶贫和精准扶贫两个主要阶段,具有明显的"行政主导型"特征,遵循"发展主义"逻辑并取得了显著的减贫成效,预期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绝对贫困... 自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的减贫实践先后经历了开发式扶贫和精准扶贫两个主要阶段,具有明显的"行政主导型"特征,遵循"发展主义"逻辑并取得了显著的减贫成效,预期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人口将实现脱贫,绝对贫困完全消灭。2020年以后,中国将进入"后贫困时代",贫困主要表征为老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社会弱势人群的相对贫困,因老、因病、因学、因残等是主要致贫原因,行政主导下的"发展主义"减贫逻辑将会失效,"低水平保障+临时救助"的特殊主义济贫方式也无法解决致贫的根本性问题。"后贫困时代"的有效减贫必须转向"新发展主义"逻辑下的福利治理,在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三手协奏"之下,通过普遍性的福利供给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构建起弱势贫困人群的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最终通过全面有效的社会保护达致贫困的根本性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贫困时代 行政主导 发展主义 新发展主义 福利治理
下载PDF
后扶贫时代我国农村教育反贫困的价值理性回归--基于可行能力理论视角 被引量:24
16
作者 吴晓蓉 田晓苗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9-34,81,共7页
消除能力贫困是后扶贫时代农村反贫困的主要目标,农村教育反贫困必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蕴含在可行能力中的"全人教育"和"自由价值"引发对教育反贫困价值理性的反思。当前农村教育反贫困仍处于"扶教育之贫&q... 消除能力贫困是后扶贫时代农村反贫困的主要目标,农村教育反贫困必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蕴含在可行能力中的"全人教育"和"自由价值"引发对教育反贫困价值理性的反思。当前农村教育反贫困仍处于"扶教育之贫"阶段,强调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依赖国家倾斜性和救助性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教育反贫困的系统性功能和人文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遮蔽。后扶贫时代应重视农村教育反贫困的长效性,为提升人的可行能力奠定基础;构建农村教育反贫困共同体,加强不同行动主体的协商与合作;推进农村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创造农村教育反贫困自主发展空间;挖掘农村本土文化资源,为教育反贫困人文理性彰显培育大众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扶贫时代 农村教育反贫困 可行能力 价值理性
下载PDF
后扶贫时代教育贫困治理的价值逻辑、行动框架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24
17
作者 袁利平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33,共9页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贫困是后扶贫时代亟待治理的关键问题。在后扶贫时代,教育贫困治理的价值逻辑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教育贫困是后扶贫时代亟待治理的关键问题。在后扶贫时代,教育贫困治理的价值逻辑主要体现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方面。后扶贫时代教育贫困治理的框架可从治理目标、治理理念、治理视角、治理方式和治理机制等维度进行搭建,在行动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志智双扶,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积极作用;在路径上不断加强教育经费可持续性投入、增强文化治理建设、构建教育扶贫长效机制、实现贫困治理精准化及构筑多元主体协同式参与,继续为全球贫困治理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扶贫时代 教育扶贫 相对贫困 长效机制 制度创新
原文传递
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治理:分析框架与政策取向 被引量:22
18
作者 苏芳 范冰洁 +2 位作者 黄德林 阚立娜 罗文春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73-83,共11页
后脱贫时代下中国贫困治理的重心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工作模式、扶贫形势的转变要求相对贫困治理战略与制度推出适应性创新框架。从相对贫困成因切入,基于多维视角,构建"人的发展—社会保障—开放共享"相对贫困治理分... 后脱贫时代下中国贫困治理的重心从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工作模式、扶贫形势的转变要求相对贫困治理战略与制度推出适应性创新框架。从相对贫困成因切入,基于多维视角,构建"人的发展—社会保障—开放共享"相对贫困治理分析框架,并结合国际相对贫困治理案例以及中国减贫经验,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相对贫困治理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 相对贫困 贫困治理 治理路径
下载PDF
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转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20
19
作者 魏有兴 杨佳惠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7-104,114,共9页
中国70年教育扶贫历经了新中国扶贫教育、新时期教育扶贫、新时代教育精准扶贫的时代演变,助推了文盲大国、教育大国、教育强国的历史跨越。进入纾解相对贫困的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发生转向,其驱动以增加外生动力向促进内生动力转... 中国70年教育扶贫历经了新中国扶贫教育、新时期教育扶贫、新时代教育精准扶贫的时代演变,助推了文盲大国、教育大国、教育强国的历史跨越。进入纾解相对贫困的后扶贫时期,教育扶贫的目标发生转向,其驱动以增加外生动力向促进内生动力转变,任务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向保障阶层合理流动转变,途径从教育均衡向乡村人力素质提升转变,政策从完善制度向提升效能转变。为了积极应对目标转向,需对后扶贫时期的教育扶贫实施路径深化,即关注制度保障、主体参与和教育赋能,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反贫困实践价值追求;精准配置教育资源、聚焦优质教育资源内容,实现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教育精准扶贫需求回归;把握人力资本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源泉、阻断贫困文化“遗传链条”、提升治理对象素质,实现提升乡村人力素质的乡村振兴战略契合互融;突破行政中心主义桎梏的教育资源再均衡、激发社会参与治理热情,实现提升治理效能的基层教育治理目标导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扶贫 后扶贫时期 相对贫困 可持续发展 扶贫路径
下载PDF
后脱贫时代职业教育防控返贫风险的实践效能与行动路径 被引量:20
20
作者 胡斌武 季孝琛 何晓颖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10,共5页
职业教育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主体,是摆脱代际贫困、提升个体价值、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当前,脱贫攻坚战已实现决胜收官,贫困模式大体由生存性贫困转向发展性贫困,由资源性贫困转向能力性贫困,由物质性贫困转向精神性贫困。在贫困... 职业教育是造血式扶贫的重要主体,是摆脱代际贫困、提升个体价值、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当前,脱贫攻坚战已实现决胜收官,贫困模式大体由生存性贫困转向发展性贫困,由资源性贫困转向能力性贫困,由物质性贫困转向精神性贫困。在贫困模式转型过程中伴生着返贫风险,如贫困群体的代际传递加剧遗贫、脱贫群体的生计脆弱引发延贫、浮动群体的发展迷茫导致滞贫。职业教育防控返贫风险的实践效能在于:针对贫困区域扶业;针对贫困人群扶技;针对贫困个体扶志。据此,应大力发展新型职业教育,防控返贫风险,如发展启蒙型职业教育扶智,以阻隔遗贫;发展补偿型职业教育扶业,以规避延贫;发展乡愁型职业教育扶志,以破解滞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后脱贫时代 精准扶贫 返贫风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