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唐代诗歌与音乐的交融 被引量:7
1
作者 井华 孙科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3-16,共4页
在唐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音乐如一股股清泉融入了当时音乐艺术的各个领域,统治者的提倡和时尚的引领,塑造了大唐诗人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内在的艺术气质,创作了无数描绘当时社会音乐活动的精美诗歌,成为千古流芳... 在唐代,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丝绸之路传来的西域音乐如一股股清泉融入了当时音乐艺术的各个领域,统治者的提倡和时尚的引领,塑造了大唐诗人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内在的艺术气质,创作了无数描绘当时社会音乐活动的精美诗歌,成为千古流芳的传世佳作。音乐的高度发展提升了诗歌创作的审美境界,同时,诗词的盛行也促进了音乐的发展,优美的诗歌乘着音乐的翅膀,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诗歌 音乐 交融
下载PDF
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诗歌的互文性——以李清照词《临江仙》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高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0年第1期72-74,87,共4页
不同文本之间存在大量互文,诗歌文本也不例外。诗歌文本的彼此互文能够激发多个文本间的概念整合,从而帮助读者创造性地阅读诗歌。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以李清照词《临江仙》为例,具体分析诗歌的互文性,并探讨诗歌文... 不同文本之间存在大量互文,诗歌文本也不例外。诗歌文本的彼此互文能够激发多个文本间的概念整合,从而帮助读者创造性地阅读诗歌。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以李清照词《临江仙》为例,具体分析诗歌的互文性,并探讨诗歌文本中互文性与创新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诗歌 概念整合理论
下载PDF
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的交融 被引量:4
3
作者 刘莎莎 《开封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42-44,共3页
音乐与诗词的渊源很深,中国春秋时期的《诗经》,每一篇都是和乐而歌。诗歌经历了谣——歌——诗三个发展阶段,就是说,诗歌源自民间流行小调(谣),后经凝炼语言、设计平仄,谣发展成歌,因此诗就是歌,歌就是诗。虽然歌、诗后来逐渐分离,但... 音乐与诗词的渊源很深,中国春秋时期的《诗经》,每一篇都是和乐而歌。诗歌经历了谣——歌——诗三个发展阶段,就是说,诗歌源自民间流行小调(谣),后经凝炼语言、设计平仄,谣发展成歌,因此诗就是歌,歌就是诗。虽然歌、诗后来逐渐分离,但二者在韵律、声律、节奏等方面依然存在共性。当代流行音乐就从古典诗词中汲取了大量营养,二者实现了深度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词 流行音乐 音乐交融
下载PDF
简析唐诗中的唐代教坊乐舞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婷婷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99-102,共4页
唐代的教坊乐舞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它广泛地流传于贵族士大夫之家与民间,因而为更多的诗人所了解。唐诗中描绘的教坊乐舞充分地表明了唐代舞蹈艺术的交融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唐代音乐的繁荣。
关键词 唐诗 教坊乐舞 艺术交融
下载PDF
从庞德意象派诗歌看中西方文化交融
5
作者 戴岩 杨阳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75-77,共3页
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英美诗歌的发展。然而庞德具有“中国文化情结”,他的诗歌从诗学原则,诗歌语言来说都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可以说庞德借鉴并创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五四”运动后诞... 庞德作为美国意象主义诗歌的公认领袖,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英美诗歌的发展。然而庞德具有“中国文化情结”,他的诗歌从诗学原则,诗歌语言来说都受到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可以说庞德借鉴并创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表现形式。“五四”运动后诞生的中国现代诗歌又深深受到意象派的影响,将新文化运动的主帅胡适与庞德意象派诗歌进行比较可以清楚地揭示这一点。可以说庞德及其所代表的意象派诗歌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桥梁。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碰撞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必将呈现中西文化发展一体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意象派 胡适 古典诗歌 现代诗歌 文化交融
下载PDF
大山情结与诗歌灵性的互融——评倮伍拉且的大山题材诗歌创作
6
作者 海来自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71-73,共3页
从文化学的角度切入,结合诗歌文本,从两个方面不同层次论述了诗人倮伍拉且在浓厚的大山文化氛围中的独特创作及已取得的成就。
关键词 文化 诗歌 情结 灵性 互融
原文传递
《史记》人生感喟论
7
作者 魏耕原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108-114,共7页
《史记》的抒情,首先在人生共有亲人感情上表现尤为突出;其次是把传主诗歌与如诗般行文结合以言情;再次以对话中的反复,议论中的描述,表现情感。
关键词 史记 人生亲情 诗文交融 对话与反复 议论与描述
下载PDF
论《红楼梦》的诗词之美
8
作者 李咏慧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 2019年第11期235-236,共2页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诗词的重点赏析,探索《红楼梦》故事本身与其中诗歌所存在的内在联系。将从人物命运的悲剧美、故事与诗词的交融美以及诗词中所蕴涵的禅趣美,这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就此对《红楼梦》进行更为深刻的诗词解读。
关键词 《红楼梦》 诗词 悲剧美 交融美 禅趣美
原文传递
古代少数民族文人汉诗研究之意义何在?——读米彦青《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9
作者 李珊珊 《励耘学刊》 2023年第2期293-302,311,共11页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以文献考证为基础,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发展轨迹及独特面貌,并阐释了蒙古族汉诗创作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汉诗研究在方法、理论上的成熟。文章围绕著作主...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以文献考证为基础,系统深入地探讨了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发展轨迹及独特面貌,并阐释了蒙古族汉诗创作与汉族文化相互影响的关系,标志着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汉诗研究在方法、理论上的成熟。文章围绕著作主要思路并结合具体内容,论及少数民族汉诗写作缘由、诗作特质、研究根本,将少数民族汉诗置于恰当的历史地位,以进一步明晰它的研究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汉诗创作 文学交融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
下载PDF
走向圆融:“以禅喻诗”的演进历程 被引量:1
10
作者 田琼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100-103,共4页
作为古代重要诗学范畴之一的"以禅喻诗",它所走的是一条批评家的诗禅体验交融之路,历经了佛自佛,诗自诗,诗禅之间终有一层隔阂的初涉期;"尚在形似意想间,犹未显然分明"、"仅见其形质"的交融期及游刃有余... 作为古代重要诗学范畴之一的"以禅喻诗",它所走的是一条批评家的诗禅体验交融之路,历经了佛自佛,诗自诗,诗禅之间终有一层隔阂的初涉期;"尚在形似意想间,犹未显然分明"、"仅见其形质"的交融期及游刃有余地出入禅学和诗学维度的圆融期三个阶段,最终发展成为宋代的一种重要的批评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禅喻诗” 诗禅交涉 诗禅交融 诗禅圆融
下载PDF
酒与诗:从游离到交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玲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2期76-78,共3页
酒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特性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但酒与诗的结合经历了神化、生活化及水乳交融的三个阶段,本文拟从普遍性研究到个案研究,论述酒在异志里的神化描述、酒对文人名士的生活影响、最后到陶渊明的酒与其人其诗的水乳交融,... 酒自诞生之日起,就因其特性与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但酒与诗的结合经历了神化、生活化及水乳交融的三个阶段,本文拟从普遍性研究到个案研究,论述酒在异志里的神化描述、酒对文人名士的生活影响、最后到陶渊明的酒与其人其诗的水乳交融,并从此开启了酒诗一类的题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交融 陶渊明
下载PDF
《登鹳雀楼》的概念合成理论解读
12
作者 肖祎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78-80,共3页
中国古诗长期以来,以其言有尽而意无穷闻名于世,诗中包含的大量隐喻使诗人心中的意象得到充分展现。而概念合成理论则为隐喻提供了一个简洁的推理机制及强有力的阐释,其中复式概念合成在构思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同时,语境因素在诗风及选... 中国古诗长期以来,以其言有尽而意无穷闻名于世,诗中包含的大量隐喻使诗人心中的意象得到充分展现。而概念合成理论则为隐喻提供了一个简洁的推理机制及强有力的阐释,其中复式概念合成在构思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同时,语境因素在诗风及选词上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概念合成理论对唐诗中的隐喻进行分析,旨在更为理性地理解古诗创作的精妙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合成理论 唐诗 复式合成 语境
下载PDF
论贯休诗歌中的儒释交融与碰撞
13
作者 吴语驰 《科教文汇》 2019年第33期162-166,共5页
贯休是晚唐一位重要的诗僧,创作颇丰。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体现出僧人特有的佛教思想,同时还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他运用以偈入诗的手法,通过"无事"与"苦吟"的修行方式,传达出佛教破除执着的思想内涵。另一... 贯休是晚唐一位重要的诗僧,创作颇丰。他的诗歌创作,不仅体现出僧人特有的佛教思想,同时还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一方面,他运用以偈入诗的手法,通过"无事"与"苦吟"的修行方式,传达出佛教破除执着的思想内涵。另一方面,他的诗歌在大胆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运用四言托古的手法,表达了对儒家先贤所提倡的王道复古的呼唤。儒释思想在贯休的诗歌中既相互碰撞,又相互交融。在相互交融的关系下,其作品特点表现为诗境圆融通透。在相互碰撞时,作品的风格则显得零落萧索,充满冲突与矛盾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贯休 诗僧 儒释交融 以偈入诗
下载PDF
杭州驻防文人贵成诗歌研究
14
作者 李珊珊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20-24,共5页
杭州驻防地处具有醇厚汉文化底蕴的江南地区,在地域文化的深度浸润下,形成了杭州驻防文人群体。这一群体是清代民族文学交融的典型。从驻防科举制度入手考证其仕进途径,可见晚清时期旗人对“国语骑射”的弱化,以及对汉文化不可遏止的倾... 杭州驻防地处具有醇厚汉文化底蕴的江南地区,在地域文化的深度浸润下,形成了杭州驻防文人群体。这一群体是清代民族文学交融的典型。从驻防科举制度入手考证其仕进途径,可见晚清时期旗人对“国语骑射”的弱化,以及对汉文化不可遏止的倾慕。贵成的诗歌写作与杭州地域息息相关,是驻防文人地域认同表达的代表性诗作。以贵成为中心所形成的诗歌交游圈,既具有经受江南文化深度熏染的特点,又是晚清满蒙汉文学交融无间的范例。通过对贵成诗歌的考察,可以窥见杭州驻防文人群体的整体性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贵成 诗歌 杭州驻防 民族文学交融
下载PDF
试论萧观音诗歌艺术的特色
15
作者 高郡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 2020年第1期216-217,共2页
辽代是一个强大帝国,在政治上能够与北宋王朝相抗衡,同事在文化方面创造出了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辽代文化。在辽代历史文化中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女性诗人,辽道宗耶律弘基的皇后——萧观音。虽然萧观音流传下来的作者数量不多,但极具特色... 辽代是一个强大帝国,在政治上能够与北宋王朝相抗衡,同事在文化方面创造出了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辽代文化。在辽代历史文化中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女性诗人,辽道宗耶律弘基的皇后——萧观音。虽然萧观音流传下来的作者数量不多,但极具特色。本文从作者简介和创造背景出发,分析了其诗歌的体裁、题材、善于用典、情景交融等艺术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观音 诗歌 体裁 题材 用典 情景交融
原文传递
情景交融的意境营构——辛笛三四十年代诗歌艺术初探
16
作者 梁圣涛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92-96,共5页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情景交融是其典型特征,辛笛三四十年代的新诗创作就具备这一特征。辛笛对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追求有着深厚的诗学渊源,其诗歌意境美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独特的意象撷取。辛笛诗歌情景交融的...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重要审美范畴,情景交融是其典型特征,辛笛三四十年代的新诗创作就具备这一特征。辛笛对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追求有着深厚的诗学渊源,其诗歌意境美的产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独特的意象撷取。辛笛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特征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意象的继承与改造、对西方现代诗歌表现手法如象征、印象画派技法等的巧妙化用。辛笛诗歌对情景交融意境的自觉追求与成功实践,为当代新诗创作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对象和研究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笛诗歌 情景交融 诗学渊源 意象撷取 意境特征
下载PDF
清代蒙汉文学交融研究的新成果:《光宣诗坛的蒙古族创作与蒙汉诗学思潮》——民族文学研究的新思路
17
作者 邢渊渊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11-112,共2页
米彦青教授的新作《光宣诗坛的蒙古族创作与蒙汉诗学思潮》发表在《文学遗产》2018年第2期。该文在以诗证史的同时,意图复原蒙汉文学交融背后涌动的诗学乃至于社会的思潮。这一分析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清代蒙汉文学交融及蒙古族汉文... 米彦青教授的新作《光宣诗坛的蒙古族创作与蒙汉诗学思潮》发表在《文学遗产》2018年第2期。该文在以诗证史的同时,意图复原蒙汉文学交融背后涌动的诗学乃至于社会的思潮。这一分析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清代蒙汉文学交融及蒙古族汉文创作研究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光宣诗坛 蒙汉文学交融
下载PDF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诗歌颜色词隐喻翻译研究
18
作者 韩娇蓉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38-140,共3页
对于诗歌颜色意象的翻译,译者不能局限于语言表层的概念意义转换,更应注重不同文化语境下思维的认知推理。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对模糊语言的思维认知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以《苏轼诗词古代诗歌1000首》许渊冲英译本为语料... 对于诗歌颜色意象的翻译,译者不能局限于语言表层的概念意义转换,更应注重不同文化语境下思维的认知推理。概念整合理论,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对模糊语言的思维认知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本文以《苏轼诗词古代诗歌1000首》许渊冲英译本为语料,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分析诗歌中的颜色词隐喻,阐释诗歌颜色词翻译思维转换的认知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歌颜色词隐喻翻译 概念合成网络模式 心理空间 语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