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及血管炎症在冠心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
作者 于亚妮 刘昱圻 陈韵岱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3期294-298,共5页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可与血管壁以“双向信号”的方式相互影响,以脂肪因子分泌异常和促炎因子分泌增多为代表的PVAT功能障碍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PVAT的特性监测和炎症评估可以帮助了解血管病理学的早期阶...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可与血管壁以“双向信号”的方式相互影响,以脂肪因子分泌异常和促炎因子分泌增多为代表的PVAT功能障碍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PVAT的特性监测和炎症评估可以帮助了解血管病理学的早期阶段,识别高危患者,从而启动风险减低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炎症 脂肪因子 内皮功能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血管周围脂肪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2
作者 张文娜 朱浩 王晓东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5-731,共7页
在人体中,存在着一种围绕着除脑血管外的所有心血管的脂肪组织,称为血管周围脂肪(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PVAT)。近年来,由于其位置及功能的特殊性,PVAT被视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内脏脂肪的新型脂肪组织,可通过旁分泌、内分泌具有促... 在人体中,存在着一种围绕着除脑血管外的所有心血管的脂肪组织,称为血管周围脂肪(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PVAT)。近年来,由于其位置及功能的特殊性,PVAT被视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内脏脂肪的新型脂肪组织,可通过旁分泌、内分泌具有促进血管舒缩功能的脂肪因子,介导免疫炎症反应及脂肪细胞表型转换等途径,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双面性的影响,包括在生理状态下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及病理状态下促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发生的不良作用。而通过对PVAT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与干预,有助于提高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能力、增加具有可行性的治疗手段。本文将叙述PVAT与经典脂肪类型的区别,其生理、病理情况下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在心血管疾病诊疗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脂肪 血管周围脂肪 心血管疾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腹主动脉瘤
下载PDF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炎性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杜丰禾 刘暴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3年第4期685-689,共5页
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高血压、高脂血症病理条件下,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中免疫细胞亚型紊乱、棕色脂肪“白色化”、氧化应激反应等病理改变可促进PVAT炎性反应。PVAT炎性反应可通过引起促炎及抑炎性脂肪因子分泌紊... 动脉粥样硬化严重威胁人类生命与健康。高血压、高脂血症病理条件下,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中免疫细胞亚型紊乱、棕色脂肪“白色化”、氧化应激反应等病理改变可促进PVAT炎性反应。PVAT炎性反应可通过引起促炎及抑炎性脂肪因子分泌紊乱、抑制PVAT中细胞自噬、诱导动脉外膜滋养血管形成等机制,促进内皮细胞功能损害、动脉内膜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易损斑块形成等病理过程,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起病及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心血管疾病 基础研究 临床应用
下载PDF
残余炎性心血管风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周茜洋(综述) 唐春香(综述) +1 位作者 张龙江(审校) 杨桂芬(审校)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760-764,共5页
冠状动脉疾病是导致人类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虽然近年来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血糖等传统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然较高,统称为心血管残余风险。炎症是动... 冠状动脉疾病是导致人类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虽然近年来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综合控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压、血糖等传统危险因素控制达标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然较高,统称为心血管残余风险。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斑块破裂的核心驱动因素,是心血管残余风险的重要原因。文章主要就残余炎性心血管风险的形成、评估以及针对残余炎性风险的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残余风险 心血管风险 血管周围脂肪 冠心病
下载PDF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在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发展中的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殷珵烨 袁佳栎 +1 位作者 葛卓望 张亚臣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2年第8期719-724,共6页
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一个多细胞、多因子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血管外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在肥胖、炎症等病理状态下,会通过脂肪细胞表型转化进而释放脂肪因子及炎症因子并调节各类炎症细胞,“从外向内”调控血... 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一个多细胞、多因子参与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血管外层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在肥胖、炎症等病理状态下,会通过脂肪细胞表型转化进而释放脂肪因子及炎症因子并调节各类炎症细胞,“从外向内”调控血管的免疫反应,进一步调控动脉粥样硬化。对血管周围脂肪组织进行干预可能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因子 炎症细胞 血管炎症
下载PDF
冠状动脉外膜及外周脂肪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陈新忠 周元 +3 位作者 杨文忠 孙宗全 师智勇 张昌伟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6-109,共4页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冠脉)外周脂肪及冠脉外膜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血管外膜分组:Ⅰ组:正常对照冠脉(6例);Ⅱ组:冠心病者冠脉(5例);Ⅲ组:冠心病者乳内动脉(12例);Ⅳ组:冠心病者桡动脉(6例);Ⅴ组:冠心病者大隐静脉(14例)。冠脉外...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冠脉)外周脂肪及冠脉外膜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血管外膜分组:Ⅰ组:正常对照冠脉(6例);Ⅱ组:冠心病者冠脉(5例);Ⅲ组:冠心病者乳内动脉(12例);Ⅳ组:冠心病者桡动脉(6例);Ⅴ组:冠心病者大隐静脉(14例)。冠脉外周脂肪分组:冠心病组(16例),对照组(6例)。各组分别行血管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及CD68+抗体标记的免疫组化检测;冠脉外周脂肪脂联素及TNF-α的mRNA水平检测及CD68+抗体免疫组化检测。脂多糖(100μg/L)及硬脂酸(0.5 mmol/L)刺激培养的对照组冠脉外周脂肪细胞,检测上清液TNF-α及IL-6浓度。结果:与其他血管外膜比较,Ⅱ组冠脉外膜可见明显的巨噬细胞聚集带。冠脉外周脂肪内浸润巨噬细胞数,冠心病组:(39±7.1)个/400倍,对照组:(12±4.3)个/400倍,前者巨噬细胞浸润明显较后者密集,P<0.05;冠心病组脂联素mRNA表达明显降低,而TNF-α的表达明显增高。对照组冠脉外周脂肪细胞经硬脂酸及脂多糖刺激后,上清液TNF-α及IL-6浓度明显增高(P<0.05)。结论:冠心病者冠脉外周脂肪及冠脉外膜炎性细胞局部浸润产生的炎症反应促进了冠脉病变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外膜 冠状动脉外周脂肪 脂肪-血管轴 巨噬细胞
原文传递
血管外膜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新进展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弘宇 田野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896-902,共7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动脉炎症性疾病,影响着冠状动脉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导致一系列心血管事件。近年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血管外膜在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血管外膜由成纤维细胞、祖细胞、免疫细胞、微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动脉炎症性疾病,影响着冠状动脉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导致一系列心血管事件。近年来,随着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血管外膜在其中的作用逐渐受到关注。血管外膜由成纤维细胞、祖细胞、免疫细胞、微血管和肾上腺素能神经等构成,其外包绕着血管周围脂肪组织。血管外膜各类组织和细胞具有高度代谢活性,能够“从外向内”调控整个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参与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文章综述了血管外膜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中的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外膜 动脉粥样硬化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发病机制
下载PDF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对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通畅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杰 侯国存 +1 位作者 冯国徵 姜林森 《中国血液净化》 CSCD 2023年第12期934-938,共5页
目的 探究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PVAT)体积及脂肪衰减指数(fat attenuation index,FAI)对血管重塑的调节作用。方法 纳入2022年5月—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 目的 探究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PVAT)体积及脂肪衰减指数(fat attenuation index,FAI)对血管重塑的调节作用。方法 纳入2022年5月—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苏州医院、包头市中心医院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AVF患者90例,手术后第2天通过CT测量AVF周围径向距离等于血管直径(d)内的脂肪体积和FAI。通过多普勒超声评估患者手术后1年AVF通畅性,并根据《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分为内瘘成熟组和内瘘不良事件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PVAT体积及FAI对AVF手术后1年内结局指标的影响。结果 与内瘘成熟组(69例)相比,内瘘不良事件组(21例)患者PVAT体积较小(t=6.572,P=0.018)且FAI较高(t=-4.883,P=0.02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脂肪体积(OR=0.256,95%CI:0.087~0.752,P=0.013)及FAI(OR=1.064,95%CI:1.007~1.124,P=0.026)均为AVF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PVAT是AVF通畅性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脂肪体积为保护因素,FAI为危险因素。可通过手术后早期筛查,识别AVF不良事件高危患者,将其防治关口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动静脉内瘘 脂肪体积 脂肪衰减指数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探讨颈动脉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强化与斑块易损特征之间的关系
9
作者 陈喜花 陈尧 +1 位作者 樊树峰 饶钦盼 《心脑血管病防治》 2024年第4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颈动脉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强化与易损斑块的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86例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颈动脉CTA并延迟扫描的患者。根据临床及影像表现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4... 目的探讨颈动脉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强化与易损斑块的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纳入86例2022年7月至2023年8月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行颈动脉CTA并延迟扫描的患者。根据临床及影像表现将患者分为有症状组42例和无症状组44例。分析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CTA特征(斑块类型、斑块表面形态、斑块厚度及斑块强化率)、颈动脉周围脂肪密度(PFD)和PVAT强化率的差异性,以及颈动脉斑块易损特征与PVAT强化率的相关性。结果斑块强化率和PVAT强化率呈正相关,其中两者在延迟扫描的相关性强于常规动脉期(r=0.328、0.284,P<0.05)。在有症状组内,延迟扫描时斑块强化率与PVAT强化率呈正相关(r=0.439,P<0.05)。有症状组的斑块厚度、常规动脉期斑块强化率、延迟扫描斑块强化率、常规动脉期PVAT强化率以及延迟扫描PVAT强化率高于无症状组(Z=-2.207、-2.410、-2.376、-2.773、-3.352,P<0.05)。两名观察者间的斑块特征评估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CTA延迟扫描可提高对斑块密度与PFD测量的准确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常规颈动脉CTA存在的不足;PVAT强化率与易损斑块强化率的相关性不仅对评估斑块易损性有重要提示意义,而且可能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测和评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颈动脉粥样硬化 易损斑块 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 延迟扫描
下载PDF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与血管钙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10
作者 吴冬雪 徐明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7-1537,共11页
血管钙化(vascular calcification,VC)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疾病,其特征为羟基磷灰石矿物质在血管系统的异常沉积,与衰老、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慢性肾脏病等密切相关。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PVAT)是血管周... 血管钙化(vascular calcification,VC)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疾病,其特征为羟基磷灰石矿物质在血管系统的异常沉积,与衰老、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慢性肾脏病等密切相关。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PVAT)是血管周围包绕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脂肪组织,被认为是血管结构的支撑成分,并能够在血管舒张和收缩过程中发挥稳态调节的作用。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VAT作为内分泌和旁分泌器官,与血管壁细胞成分之间作用紧密,可能参与VC的发生发展。本文对PVAT在VC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为治疗干预靶标的潜力进行综述,以期为VC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血管钙化 脂肪因子 炎症 间充质干细胞 褐变
原文传递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炎症反应参与主动脉夹层发生发展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傲 邹明锐 +1 位作者 韩曰信 王玉玖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10期1590-1593,共4页
主动脉夹层(AD)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其起病凶险、病死率高。近年来,对其疾病进程中炎症指标变化的研究提示炎症与疾病临床转归的关系密切,且炎症反应最早出现在主动脉外膜及周围脂肪组织中。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通过促炎机制介导... 主动脉夹层(AD)又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其起病凶险、病死率高。近年来,对其疾病进程中炎症指标变化的研究提示炎症与疾病临床转归的关系密切,且炎症反应最早出现在主动脉外膜及周围脂肪组织中。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通过促炎机制介导动脉管壁炎症,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因此,针对PVAT炎症的检测及干预对研究AD早期病理生理变化以及AD高危人群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炎症 综述
下载PDF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在血管衰老中的作用及干预药物研究进展
12
作者 冯俊霖 徐明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28-1437,共10页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主要原因,而血管衰老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脉管系统老化过程中伴随的血管形态学和功能变化如动脉硬化、内皮功能障碍及血管重塑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驱动因素。目前的研究已经揭示了包含氧化应激、线...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主要原因,而血管衰老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脉管系统老化过程中伴随的血管形态学和功能变化如动脉硬化、内皮功能障碍及血管重塑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驱动因素。目前的研究已经揭示了包含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障碍、慢性低度炎症、基因组不稳定和蛋白质失衡等在内的多种机制对血管衰老的影响,但近期研究结果突出了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PVAT)对血管生物学的独特作用。PVAT作为脉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支撑血管作用的同时,其衍生脂肪因子如脂联素、瘦素、抵抗素和促/抗炎细胞因子等以内分泌和旁分泌方式对血管氧化应激、炎症、血管重塑以及细胞衰老发挥调节作用。因此,本文就不同病理生理条件下PVAT分泌组变化情况及其对血管衰老的影响进行综述,并总结了通过减轻炎症及氧化应激、诱导褐变以及调节分泌组等途径来调节PVAT功能,进而缓解血管衰老的药物,以期为预防血管早衰及相关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衰老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脂肪因子 促炎细胞因子
原文传递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源瘦素促进高脂喂食诱导的肥胖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蕾 殷艳蓉 +4 位作者 宋艳 王亚萍 索萌 李敏 田刚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2-279,共8页
目的探讨血管周围脂肪组织来源的瘦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20只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及标准大鼠饲料喂养,12周后筛选出7只肥胖大鼠作为肥胖组,普食组随机选取7只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血管周围脂肪组织来源的瘦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20只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高脂饲料及标准大鼠饲料喂养,12周后筛选出7只肥胖大鼠作为肥胖组,普食组随机选取7只作为对照组,每周称重。喂养12周后,颈动脉插管测得血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大鼠血清瘦素水平;取大鼠降主动脉行HE及Masson染色,比较两组血管结构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两组大鼠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瘦素和瘦素受体蛋白表达水平。利用大鼠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制备条件培养基,ELISA法检测条件培养基中瘦素水平;分别利用条件培养基、瘦素、瘦素拮抗剂(leptin-tA)、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抑制剂、p38抑制剂等干预大鼠VSMC,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检测细胞增殖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瘦素、磷酸化ERK1/2(p-ERK1/2)、总ERK1/2(t-ERK1/2)、磷酸化p38(p-p38)、总p38(t-p38)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肥胖组大鼠血清瘦素水平升高;主动脉壁结构紊乱,主动脉中膜厚度[(125.48±20.36)比(80.33±15.62)μm]和中膜厚度/管腔直径(0.14±0.01比0.08±0.01)增高(均P<0.05)。大鼠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瘦素及瘦素受体蛋白表达增高(均P<0.05)。体外实验发现,条件培养基(血管周围脂肪组织细胞培养制成的上清液)瘦素水平明显升高[(8.34±0.92)比(4.38±0.66)μg/L,P<0.05],且高于血清瘦素水平[(8.34±0.92)比(5.85±1.16)μg/L,P<0.05];与对照组大鼠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制备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的VSMC相比,利用肥胖组大鼠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制备的条件培养基培养的VSMC增殖显著增加,ERK1/2、p38磷酸化水平升高(均P<0.05);加入瘦素拮抗剂后,细胞ERK1/2及p38磷酸化水平降低(均P<0.05);加入瘦素拮抗剂、ERK1/2抑制剂、p38抑制剂后细胞增殖降低(P<0.05)。结论血管周围脂肪组织来源的瘦素可以促进肥胖大鼠VSM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瘦素 血管平滑肌细胞
原文传递
Chemerin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被引量:6
14
作者 袁仙仙 陶红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95-198,共4页
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趋化蛋白,还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其可能机制是参与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异常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直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状... 新发现的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趋化蛋白,还通过多种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其可能机制是参与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异常及代谢综合征的发生,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直接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炎性反应状态,促进单核巨噬细胞黏附、迁移以及泡沫细胞的形成;促进新生血管形成,使斑块不稳定性增加,参与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深入研究chemerin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将为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CHEMERIN 代谢综合征 血管旁脂肪组织 斑块
原文传递
腹主动脉瘤与主动脉微循环障碍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宋晓红 吴建强 +1 位作者 孙晓宁 郑月宏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3年第9期700-703,共4页
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复杂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主动脉疾病。目前,对AA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流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皮机械传感器等在AA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动脉微循环是动脉壁血流和血氧的重要来源之一。... 腹主动脉瘤(AAA)是一种复杂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主动脉疾病。目前,对AA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血流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内皮机械传感器等在AA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动脉微循环是动脉壁血流和血氧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主动脉微循环障碍可能在AAA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探究AAA疾病进程中可能的微循环学发病机制,有助于提高和促进对靶向微循环的AAA辅助治疗策略的认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转化医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微循环 微血管生成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细胞外基质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影像学及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晶 罗倩 +1 位作者 乔瑾 黄明刚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92-1196,共5页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具有特殊内分泌功能,能够通过双向通讯作用参与调节血管炎症,反映局部或整体血管炎症水平,并间接地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评估。PCAT在心血管危险分层、高危斑块检测、血管功能评估、靶向治疗及预后评估等...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具有特殊内分泌功能,能够通过双向通讯作用参与调节血管炎症,反映局部或整体血管炎症水平,并间接地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的评估。PCAT在心血管危险分层、高危斑块检测、血管功能评估、靶向治疗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临床价值也日益体现。目前,已有多种无创影像学方法用于PCAT的检测。基于此,本文就PCAT的影像学评估方法及临床研究的现状与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 脂肪衰减指数 动脉粥样硬化 综述
下载PDF
Perivascular Fat Attenuation Index on Non-Contrast-Enhanced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 Comparison with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被引量:1
17
作者 Tomofumi Misaka Takuya Furukawa +3 位作者 Nobuyuki Asato Masanobu Uemura Ryuichiro Ashikaga Takayuki Ishida 《Open Journal of Radiology》 2020年第3期138-148,共11页
<strong>Objective: </strong>Perivascular fat attenuation index (FAI) measurement on non-contrast-enhanced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 (NCCT) has not been rigorously validated in previous studies. Herein, w... <strong>Objective: </strong>Perivascular fat attenuation index (FAI) measurement on non-contrast-enhanced cardiac computed tomography (NCCT) has not been rigorously validated in previous studies. Herein, we compared perivascular FAI values between NCCT and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CTA).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variability and reproducibility of perivascular FAI measurement. <strong>Methods: </strong>A total of 44 patients who underwent NCCT and CCTA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For NCCT, perivascular FAI was measured using three threshold settings: from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minus;</span>30 to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minus;</span>190 Hounsfield Units (HU),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minus;</span>20 to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minus;</span>180 HU, and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minus;</span>10 to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minus;</span>170 HU. For CCTA, perivascular FAI was measured using one threshold setting: from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minus;</span>30 to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minus;</span>190 HU. Perivascular FAI measurements by NCCT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by CCTA using the paired t-test, and correlations were assessed using Pearso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e intra- and inter-observer variabilities for the measurements with NCCT and CCTA were evaluated with the 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strong>Results:</strong> Perivascular FAI measurements with the threshold setting of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minus;</span>30 to <span style="white-space:nowrap;">&minus;</span>190 HU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on NCCT than on CCTA.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erivascular FAI measurements at the remaining thresholds on NCCT and those on CCTA. The perivascular FAI at all thresholds on NCCT correlated significantly with those on CCTA. The intra- and inter-observer agreements were excellent for the measurements on NCCT and CCTA. <strong>Conclusion: </strong>There were significant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perivascular Fat Attenuation Index perivascular adipose tissue
下载PDF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在肾性高血压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史吉莹 刘唐威 +3 位作者 陈蒙华 谢露 黎静 杨晓梅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24-928,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在肾性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的作用。方法用两肾一夹型(左侧肾动脉狭窄,右侧肾保留)建立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将2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和肾性高血压组(RH),术前及术后8周末检测大鼠尾动脉血压、心... 目的探讨血管周围脂肪组织(PVAT)在肾性高血压发生、发展中的的作用。方法用两肾一夹型(左侧肾动脉狭窄,右侧肾保留)建立肾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将2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和肾性高血压组(RH),术前及术后8周末检测大鼠尾动脉血压、心率,术后8周检测动脉环不带血管外周脂肪组织的裸血管环[F(-)]和保留血管外周脂肪组织的血管环[F(+)]对苯肾上腺素(PHE)及乙酰胆碱的反应性;免疫组化法检测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光镜下观察PVAT中脂肪细胞和血管结构,并计算脂肪细胞的体积、胸主动脉中层壁厚(MT)、血管内径(LD)及MT/LD。结果假手术组和RH组中带有脂肪的与无脂肪的胸主动脉比较,前者对PHE的收缩反应下降(P<0.05),而假手术组对乙酰胆碱的舒张反应,在浓度为10-5mol/L和10-4mol/L上,F(+)和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舒张反应性较F(-)高;RH组只有在10-4mol/L浓度上,F(+)较F(-)舒张反应性高(P<0.05)。RH组的血管NOS表达较假手术组降低。PVAT中脂肪细胞形态与大小、两组的动脉结构无明显区别。结论 PVAT对血管舒缩有调节功能;在RH组PVAT这种调节作用减弱;PVAT可能成为干预高血压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肾性高血压 收缩反应 舒张反应
原文传递
血管周围脂肪体积与代谢综合征组分及其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 被引量:4
19
作者 何娅 田刚 +2 位作者 卢群 冯建军 胡春婷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419-426,503,共9页
目的探讨腹型肥胖者血管周围脂肪(PVAT)体积与代谢综合征(MS)组分及其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方法入选明确有腹型肥胖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住院病人35例,包括CAG证实的冠心病(CHD)患者25例(腹型肥胖合并CHD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 目的探讨腹型肥胖者血管周围脂肪(PVAT)体积与代谢综合征(MS)组分及其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方法入选明确有腹型肥胖并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住院病人35例,包括CAG证实的冠心病(CHD)患者25例(腹型肥胖合并CHD组),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10例(单纯腹型肥胖组)。采用16层螺旋CT对35例入选者进行腹部CT容积扫描,测量血管周围脂肪体积,并测量受试者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血脂、血糖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多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随着MS组分个数的增加,血管周围脂肪指数(PVATI)显著增加(P<0.05);②总体腹型肥胖患者中,PVATI与TC、Apo-B、hs-CRP有显著相关性(P<0.05);③腹型肥胖合并CHD组PVATI与Apo-B正相关,单纯腹型肥胖组PVATI与HDL-C负相关;④PVATI在冠心病患病及冠脉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未见统计学意义,但可发现随着PVATI值的升高,其有增加冠心病患病危险性及Gensini积分的趋势,并与MS组分在冠脉损伤中有协同作用,其共同增加冠脉损伤程度。结论结果提示PVAT可能通过影响脂质代谢及参与炎症过程而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围脂肪组织 代谢综合征 冠心病 多层螺旋CT
下载PDF
肥胖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旁脂肪组织中趋化因子chemerin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福庄 陶红 +2 位作者 陈波 王国宏 袁仙仙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21年第3期401-406,共6页
目的:通过构建肥胖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评估模型血管旁脂肪组织中趋化因子chemerin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建立肥胖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于模型构建不同时期(8周、12周、16周及24周)取胸主动脉旁脂肪组织,应用realtime-... 目的:通过构建肥胖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评估模型血管旁脂肪组织中趋化因子chemerin基因及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建立肥胖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于模型构建不同时期(8周、12周、16周及24周)取胸主动脉旁脂肪组织,应用realtime-PCR检测chemerin的m RNA表达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检测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造模8周时模型组大鼠血管旁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m 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31),造模12周及16周时无明显差异,造模24周时表达明显增加(P<0.001);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管旁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m RNA表达与其蛋白表达、血管旁脂肪质量、内脏脂肪质量、皮下脂肪质量、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及主动脉中层厚度呈正相关;与血管旁脂肪组织中脂联素的m RNA表达及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呈负相关。结论:成功建立了肥胖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伴随造模时间的延长,模型大鼠血管旁脂肪组织明显增多,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加重,血管旁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升高。血管旁脂肪组织中chemerin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肥胖 血管旁脂肪 CHEMERIN 脂联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