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到声音”的口头诗学:以口传史诗的文本研究为起点 被引量:46
1
作者 朝戈金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15,20,共12页
"口头诗学"(oral poetics)作为一个出现未久的批评方向,其专属的术语体系和理论方法,尚需作出系统的梳理。特别是,口头诗学与文学界常说的"诗学"之间是什么关系,也较少见到深入系统的讨论。不过,晚近国际人文学术... "口头诗学"(oral poetics)作为一个出现未久的批评方向,其专属的术语体系和理论方法,尚需作出系统的梳理。特别是,口头诗学与文学界常说的"诗学"之间是什么关系,也较少见到深入系统的讨论。不过,晚近国际人文学术的发展,尤其是口头传统研究的深入,已从若干方面为口头诗学的登堂入室,作了大量准备。本文以口传史诗的文本研究为主线,从学术史的角度讨论口头诗学的演成、发展及其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诗学 诗学 文本 互文性 口传史诗 理论模型
原文传递
“多长算是长”:论史诗的长度问题 被引量:25
2
作者 朝戈金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9-136,共8页
史诗是文学中最重要的文类之一。在如何界定史诗的问题上,国际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虽然主流工具书都指明史诗是长篇叙事诗,但多长算长篇,没有形成一致意见。20世纪最有影响的史诗研究家劳里·杭柯认为,所谓长篇的标准应该至少达到100... 史诗是文学中最重要的文类之一。在如何界定史诗的问题上,国际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虽然主流工具书都指明史诗是长篇叙事诗,但多长算长篇,没有形成一致意见。20世纪最有影响的史诗研究家劳里·杭柯认为,所谓长篇的标准应该至少达到1000诗行。笔者结合运用口头诗学理论和中外田野研究材料,论述了设定这一标准的不合理之处,进而认为,形式上诗行的多寡,并非是认定史诗的核心尺度,史诗内容诸要素才是鉴别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史诗 长篇叙事诗 口头诗学 史诗定义
原文传递
约翰·弗里与晚近国际口头传统研究的走势 被引量:15
3
作者 朝戈金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5,共11页
约翰·迈尔斯·弗里教授生前是国际著名史诗学者、古典学者和口头传统比较研究专家。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简单勾勒了他的学术贡献:作为"口头程式理论"当今的旗手,他完成了从古典史诗研究向口头史诗研究的转折,形成了&q... 约翰·迈尔斯·弗里教授生前是国际著名史诗学者、古典学者和口头传统比较研究专家。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简单勾勒了他的学术贡献:作为"口头程式理论"当今的旗手,他完成了从古典史诗研究向口头史诗研究的转折,形成了"内在性艺术"的学说;他创用了"大词"和"传统指涉性"等概念,建立起口头诗学的理论体系;他创办理论刊物《口头传统》,极力倡导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口头传统研究,从而深刻地影响了人文学术的格局和走势;他通过对口头传统和互联网两者的并置和比较,总结出人类"思维通道"的某些规律和特点。其学术建树极为可观,未来影响必定将日益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里 史诗学 口头传统 口头诗学 思维通道 互联网
原文传递
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 被引量:10
4
作者 巴莫曲布嫫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9,共5页
21世纪以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学人引领的史诗研究在口头传统的学术格局中形成了全新的定位,并在本土化实践中从偏重民间文学的文本研究走向口头诗学的田野研究。回观中国史诗学的制度化经营,学科专业化的主导原则和实践... 21世纪以来,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学人引领的史诗研究在口头传统的学术格局中形成了全新的定位,并在本土化实践中从偏重民间文学的文本研究走向口头诗学的田野研究。回观中国史诗学的制度化经营,学科专业化的主导原则和实践路径也在推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超越了既有边界,使人文学术的知识生产呈现出跨界重组的动态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史诗学 学科化 口头传统 口头诗学 学术传统
原文传递
口头诗学与日常瑶歌——基于当代粤北瑶歌变迁的文化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7
5
作者 邱婧 王琴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6期16-22,共7页
作为口头诗学,当代粤北过山瑶体系中的日常瑶歌既保持了对底本的推崇,注重瑶族历史文化传统语境的重现,又在日趋变化的生活实践中汲取养分,呈现出新时代的新兴事物,并注入外来多元文化特别是客家文化元素。本文基于当代粤北瑶歌的变迁... 作为口头诗学,当代粤北过山瑶体系中的日常瑶歌既保持了对底本的推崇,注重瑶族历史文化传统语境的重现,又在日趋变化的生活实践中汲取养分,呈现出新时代的新兴事物,并注入外来多元文化特别是客家文化元素。本文基于当代粤北瑶歌的变迁进行文化人类学的考察,并总结当代瑶歌变迁的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北瑶歌 过山瑶 口头诗学 日常生活
下载PDF
口头诗学在中国的引介与本土化实践
6
作者 杨剑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7-193,共7页
口头诗学是从不同侧面阐释口头文学的诗学法则,它聚焦口头诗歌的创编、演述、流布与接受,旨在揭示口头文学区别于书面文学的内部机制,抽绎出针对口头文学核心特征的释解方法。20世纪90年代,口头诗学在中国的引介与本土化实践含括三个方... 口头诗学是从不同侧面阐释口头文学的诗学法则,它聚焦口头诗歌的创编、演述、流布与接受,旨在揭示口头文学区别于书面文学的内部机制,抽绎出针对口头文学核心特征的释解方法。20世纪90年代,口头诗学在中国的引介与本土化实践含括三个方面,即理论的迻译与推介、理论的创用与出新、我国本土口头诗学话语体系的建构。在交融互鉴、守正创新的自主学术立场中,口头诗学的“中国学派”正在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进而展现出强大的学术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诗学 引介 本土化 全观诗学
下载PDF
本雅明《讲故事的人》之口头诗学发微 被引量:4
7
作者 朝戈金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6期1-8,共8页
瓦尔特·本雅明的《讲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考察》(1936)生动描摹人类社会讲故事的古老传统濒临消亡的症状,进而揭櫫其缘由。本雅明是在两个维度上同时开展讨论的,一个是古老的民众故事讲述传统是如何生成和运作的... 瓦尔特·本雅明的《讲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考察》(1936)生动描摹人类社会讲故事的古老传统濒临消亡的症状,进而揭櫫其缘由。本雅明是在两个维度上同时开展讨论的,一个是古老的民众故事讲述传统是如何生成和运作的,再一个是当代的代表性作家列斯科夫是如何继承传统诗性智慧从而形成其叙事艺术的风格的。本雅明以其一贯的知微见著的风格,交错讨论了传统叙事智慧的本体论问题和对传统叙事智慧列斯科夫式利用的工具论问题,从而使其《讲故事的人》具有宽广的论域和巨大的张力——小说艺术、故事美学和口头诗学等领域,皆可从中获得深刻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雅明 故事讲述人 口头诗学
下载PDF
论当代《格萨尔》研究的局限与超越 被引量:5
8
作者 意娜 《西北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9-89,246,共12页
本文对二十多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立项课题,以及学术期刊发表的《格萨尔》研究论文的主题进行了检索及关键词分析,发现我国《格萨尔》研究的总体脉络相对固化,主题相对单一,话语体系及方法论、研究路径陈陈相因,国内国际联通交流缺... 本文对二十多年来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立项课题,以及学术期刊发表的《格萨尔》研究论文的主题进行了检索及关键词分析,发现我国《格萨尔》研究的总体脉络相对固化,主题相对单一,话语体系及方法论、研究路径陈陈相因,国内国际联通交流缺乏,特别是缺乏明确的问题意识和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作者认为,《格萨尔》研究需要探索其本体的、社会文化的和文本的研究路径,借鉴口头诗学、演述理论等理论和方法论,推动《格萨尔》研究的范式转换和学理性思考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萨尔》 问题意识 口头诗学 多元文本 数据分析
原文传递
民间文学的共时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施爱东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5-117,158,共14页
人文学科的系统研究往往被称作共时研究。共时研究不是单纯地排斥了时间作用和历时变迁的研究方法。共时研究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将民间故事视作一种结构稳定的功能组合、一棵生命树。故事一旦开始其生命进程,就会自己生长、... 人文学科的系统研究往往被称作共时研究。共时研究不是单纯地排斥了时间作用和历时变迁的研究方法。共时研究将研究对象视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将民间故事视作一种结构稳定的功能组合、一棵生命树。故事一旦开始其生命进程,就会自己生长、自己愈合、自己开花、自己结果,也会随时空的改变而变异,随生命熵的增加而消亡。系统研究最重要的三个维度是:结构、要素、关系(功能)。其中要素是研究基础,结构是研究平台,关系是研究重点。坚持系统研究法,本质上就是为了排除个体的、历史的、偶然的干扰项,让我们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在最具普遍性的结构问题和共性问题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时研究 故事形态学 口头诗学 历时研究 系统论
原文传递
口头诗学视野下的密洛陀史诗初探 被引量:4
10
作者 林安宁 《河池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1-15,共5页
口头诗学的研究视角是密洛陀史诗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密洛陀古歌》科学、忠实地记录密洛陀史诗,它为口头诗学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声音"的记录及口头程式的研究,可揭示密洛陀史诗的活态存在,还原其口传文学特质,展现... 口头诗学的研究视角是密洛陀史诗研究范式的重大转变。《密洛陀古歌》科学、忠实地记录密洛陀史诗,它为口头诗学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声音"的记录及口头程式的研究,可揭示密洛陀史诗的活态存在,还原其口传文学特质,展现它与民俗的紧密关系。密洛陀史诗的记录与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诗学 密洛陀 声音 口头程式
下载PDF
口头文学之“集体性”与“个体性”发微 被引量:3
11
作者 朝戈金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8-88,共11页
“集体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口头文学的核心特征之一。在国际学界,关于集体性及与之相对的个体性概念的讨论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学者开始讨论的时间稍晚,但所提供的见地渗透着传统中国文化的因素,有多方面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集体性”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口头文学的核心特征之一。在国际学界,关于集体性及与之相对的个体性概念的讨论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学者开始讨论的时间稍晚,但所提供的见地渗透着传统中国文化的因素,有多方面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值得认真回顾和总结。在西方,从纽维尔开始,学者在进行口头文学集体性特征的分析时,一直同时关注个体性维度,时有精深见解。在中国,钟敬文等学者在广泛吸收国外同行的思想时做了适度的取舍,后来又将苏联的“人民口头创作”理论运用于我国的学术建设中,形成了有特色的理论体系。从20世纪中叶以来,一些西方学者细化并放大了口头文学的个体性维度,并逐渐摆脱了占主导地位的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方法,转而注重口头文学的诗学建设,大大提升了口头诗人和演述家的地位。还有学者通过对口头文学之审美法则的总结,在与书面文学的全面对话中,完成了新的理论转向。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学者在口头文学集体性与个体性关系的讨论中,通过鲜活的个案和深入的讨论,有力扭转了过往对集体性失于简单的理解,从而实现了“从集体性走向个人才艺”的转化。今天,中国学界对集体性和个体性的理解,来到全观和辩证的高度,指出叙事传统中的具体个人常是施受同体,演述人与受众构成互嵌和互构的关系。同时,人在与其创造物(文学)的互构关系中进行文学生产,完成普遍性和具体性、集体性和个体性的深层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性 个体性 对立统一 口头诗学 互嵌互构
原文传递
口头诗学的本土化:中国民间文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实践
12
作者 冯文开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8-90,158,159,共15页
自口头诗学引入中国以来,构建本土化的口头诗学知识体系成为为数众多的中国学者孜孜以求的学术目标。他们将田野调查、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结合起来,基于中国经验提出了有别于西方口头诗学的标识性概念、工作模型、理论创获等,展现中国... 自口头诗学引入中国以来,构建本土化的口头诗学知识体系成为为数众多的中国学者孜孜以求的学术目标。他们将田野调查、实证研究和理论构建结合起来,基于中国经验提出了有别于西方口头诗学的标识性概念、工作模型、理论创获等,展现中国学者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口头诗学知识体系做出的重要贡献。他们对西方口头诗学的补充、丰富、推进、超越或突破也说明中国学者能够为国际口头诗学贡献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知识,夯实了民间文学学科自主、自立、自强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诗学 本土化 自主知识体系 中国经验
原文传递
苗族古歌搜集整理与研究三十年述论 被引量:4
13
作者 龙仙艳 《三峡论坛》 2012年第3期97-100,149,共4页
苗族古歌近三十年以来,大量的古歌出版打破了传统的口头传播,呈现出文字凸显、口传、录音、影视共存的多元传播格局;研究则形成了文学、史学考据、从文学到文化的跨学科和多学科特征。
关键词 苗族古歌 互文性 口头诗学
下载PDF
口头传统·口头范式·口头诗学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荷红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5期167-178,共12页
口头程式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译介到中国之后,从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开始,接续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并产生积极影响,由此民俗学经历了由书面范式向口头范式的转换,中国传统人文学术从"口头"二字开启了一片新天地。"口头... 口头程式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被译介到中国之后,从少数民族史诗研究开始,接续应用于多个研究领域并产生积极影响,由此民俗学经历了由书面范式向口头范式的转换,中国传统人文学术从"口头"二字开启了一片新天地。"口头传统研究中心"的建立及创建中国学派的构想是中国学者立足于本土实践的学科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传统 口头范式 口头诗学 中国学派
下载PDF
回族民间叙事诗《马五哥和尕豆妹》修辞手法的程式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苏茜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8期111-113,共3页
口头程式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古典学学者帕里及其弟子洛德所开创的一门通过类比验证和比较方法解决口头文学内部运作规律的理论典范,该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民间文学的重要理论,并促使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从文本走向田野、从... 口头程式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古典学学者帕里及其弟子洛德所开创的一门通过类比验证和比较方法解决口头文学内部运作规律的理论典范,该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民间文学的重要理论,并促使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从文本走向田野、从集体走向个人、从目治之学走向耳治之学的转变。本文主要结合口头程式理论,从口头方言助词、语气词等衬词、比兴手法及动词等修辞方面的程式化表达方式,对回族民间叙事诗《马五哥和尕豆妹》的艺术特征进行尝试性的分析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五哥和尕豆妹》 口头诗学 修辞手法
下载PDF
电子传媒时代的口头诗学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国清 杨振岗 《长治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44-47,共4页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初的口语文化是思维的启蒙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性"。人类社会的变迁是从口语文化走向书面文化再到电子文化,但发展并非呈线性特征,文字的出现只是多了一种交流的工具,随...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最初的口语文化是思维的启蒙时代,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真实性"。人类社会的变迁是从口语文化走向书面文化再到电子文化,但发展并非呈线性特征,文字的出现只是多了一种交流的工具,随之带来了很多"言而无信"的内容。因此口头诗学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并没有消失,而是淋漓尽致地结合到现今的多媒体电子传媒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诗学 次生口语文化 活态文化 原生口语文化
下载PDF
动静相合:中国史诗研究的结构民俗学转向——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读后 被引量:2
17
作者 孟令法 《河池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26-34,共9页
《口传史诗诗学》是一部以"口头程式"为理论基础,探讨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程式句法的专著。"口头程式理论"有显著的结构主义遗留,而于语词、句法的结构分析中,得出的"程式"概念,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 《口传史诗诗学》是一部以"口头程式"为理论基础,探讨蒙古族史诗《江格尔》程式句法的专著。"口头程式理论"有显著的结构主义遗留,而于语词、句法的结构分析中,得出的"程式"概念,不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方法。我国史诗研究起步较晚,且长期处于固化文本的思想深描,因此"口头程式理论"的借鉴与实践,将我国史诗研究带入从静至动的结构转向中。不过,这里的"结构"并非以建构分析模型为主旨,而是以具体语境中民俗事项的构成规律为核心的研究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传史诗诗学 朝戈金 结构民俗学 语境 转向
下载PDF
口头诗学与文学伦理学批评——关于“文学文本论”的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虹君 徐向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87-93,共7页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2004年由聂珍钊教授针对当下文学批评浮现的诸多问题提出的极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至今已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具备理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文学文本论”是文学伦理学批评...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2004年由聂珍钊教授针对当下文学批评浮现的诸多问题提出的极具原创性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至今已在国内外学界产生广泛影响。文学伦理学批评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具备理论的创新性与统一性,“文学文本论”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础理论之一。在对文学本质的研究中“文学文本论”将文学定义为“文本艺术”,创造性地提出了“脑文本”等文本概念来解决文学形态等基本理论问题。但文学伦理学批评中的“文本”主要指狭义上的“文字文本”,忽视了发生学意义上以语言为基础的“口头文本”,限制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同时文学伦理学批评将“脑文本”看作口头文学的文本,一定程度上不完全符合口头文本的产生、传播、接受规律,不能科学全面地描述文学现象、揭示文学本质。利用跨学科方法与视角,运用“口头诗学”等理论分析“文学文本论”对“文学形态”“文本类型”“文学本质”等问题的理解,或许可以弥合文学伦理学批评“文本”和“语言”的断裂,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文本论”理论完善,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人类学、民俗学等领域进行跨学科研究提供镜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文学文本 口头诗学 文学本质
下载PDF
论诗歌的口头性及其翻译研究路径 被引量:2
19
作者 何正兵 喻锋平 《嘉兴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79-85,共7页
以口头诗歌的口头性为观察的焦点,论述了诗歌的口头性本质,认为富含口头性的民族诗歌翻译研究,在于揭示口头语境所蕴含的民俗、宗教文化意蕴及其程式化表达方式。通过分析中国境内的地方歌谣(畲族史诗、藏族史诗和汉族《诗经》),揭示诗... 以口头诗歌的口头性为观察的焦点,论述了诗歌的口头性本质,认为富含口头性的民族诗歌翻译研究,在于揭示口头语境所蕴含的民俗、宗教文化意蕴及其程式化表达方式。通过分析中国境内的地方歌谣(畲族史诗、藏族史诗和汉族《诗经》),揭示诗歌的口头语境和程式化特点,且指出诗歌的"口头性"对于诗歌翻译研究的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头诗学 口头性 翻译研究意义
下载PDF
彝族史诗《梅葛》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世武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75-82,共8页
彝族史诗《梅葛》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书面文本的"格式化"制作、文艺学范式、口头传统研究范式的萌芽、文艺学范式的延续。只有将口头诗学方法和人类学方法相结合,才能从彝族口头传统内部研究《梅葛》。应当用科学的... 彝族史诗《梅葛》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书面文本的"格式化"制作、文艺学范式、口头传统研究范式的萌芽、文艺学范式的延续。只有将口头诗学方法和人类学方法相结合,才能从彝族口头传统内部研究《梅葛》。应当用科学的田野工作方法,对文本进行准确翻译,对语境信息进行准确描述;应当将彝族史诗《梅葛》视为动态的民俗生活事象、言语实践和口头传统,在仪式语境和节日语境中,研究史诗《梅葛》的口述史、演述语境、演述场域、主题、文本、歌手创编史诗和影响受众的方式、受众接受史诗和影响史诗创编的规律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葛》 文艺学 口头传统 口头诗学 人类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