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插图与明清小说的阅读及传播 被引量:23
1
作者 宋莉华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16-125,共10页
明清小说几乎无书不图,插图本的大量存在,是明清小说中一个殊可注意的现象。插图的形象性不仅可提高阅读的兴趣,帮助和引导读者理解文本内容,而且插图作为版画,其艺术性不断增强,逐渐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从而又进一步推动了... 明清小说几乎无书不图,插图本的大量存在,是明清小说中一个殊可注意的现象。插图的形象性不仅可提高阅读的兴趣,帮助和引导读者理解文本内容,而且插图作为版画,其艺术性不断增强,逐渐具有独立的艺术欣赏价值,从而又进一步推动了明清小说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独立 艺术欣赏价值 存在 读者 传播 形象性 版画 插图 艺术性
原文传递
中国明清小说在越南的流传与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陈益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86,共6页
首先从传入途径和传入作品数量上探讨了中国明清小说大量流传越南的情况,其次述及中国古代小说对越南汉文小说、喃传和戏曲等方面的种种影响,认为绝对不能因为目前在越南绝少明清小说善本的踪影,就漠视明清小说曾大量流传越南并产生巨... 首先从传入途径和传入作品数量上探讨了中国明清小说大量流传越南的情况,其次述及中国古代小说对越南汉文小说、喃传和戏曲等方面的种种影响,认为绝对不能因为目前在越南绝少明清小说善本的踪影,就漠视明清小说曾大量流传越南并产生巨大影响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清小说 越南 汉文小说 喃传 戏曲
下载PDF
宝贝兵器与明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卫英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47-55,共9页
真正使孙悟空从内在精神气质上发生本质变化的,是失去金箍棒这宝贝兵器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与痛楚反思。九齿钉耙则淡化了猪八戒形象的宗教意味而强化了其世俗性。不同的宗教谱系之下往往隶属有各各不同的宝贝兵器,道教有葫芦、七星宝剑、... 真正使孙悟空从内在精神气质上发生本质变化的,是失去金箍棒这宝贝兵器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与痛楚反思。九齿钉耙则淡化了猪八戒形象的宗教意味而强化了其世俗性。不同的宗教谱系之下往往隶属有各各不同的宝贝兵器,道教有葫芦、七星宝剑、符箓等。佛教人物则多用钵盂、禅杖等。这与其教派活动的习俗传统有关。“女子上阵多邪术暗器”是常见警句。女将往往暗藏着神奇的宝贝兵器,以弥补性别劣势。女将的神仙师傅往往为其关键之时的救兵。女将兵器往往与女性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工具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贝兵器 明清小说 形象塑造 神魔斗法 神物崇拜
下载PDF
行为学视野中明清小说版刻插图的园林活动场景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邰杰 周武忠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73-76,共4页
"礼"的空间造物运行——基于叙事感知的空间性、园林场域中的"身体与空间"——基于运动感知的可见性、"影像片段"式的园林图像——基于电影剧本、镜头与景观叙事、图像的类同性,是探讨文章主题"明... "礼"的空间造物运行——基于叙事感知的空间性、园林场域中的"身体与空间"——基于运动感知的可见性、"影像片段"式的园林图像——基于电影剧本、镜头与景观叙事、图像的类同性,是探讨文章主题"明清小说版刻插图中的园林活动场景"的三个剖析层面,亦主要从行为学的视野来解读景观图像构造的内在操作机制原理,文章认为明清文学中的园林建筑图像资源对于造园艺术创作、空间场景阅读等方面均有较大参鉴价值,而且通过对中国古典图像资源的发掘整理和开发利用,也是景观艺术创作走向源流传统文脉之设计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版刻插图 园林活动场景 行为学 图像
下载PDF
明清小说景物描写的生态维度考察
5
作者 王颖 《理论界》 2024年第7期86-93,共8页
明清小说描绘的景物既有纯粹的自然景观,又有人类活动参与的人文景观,它们往往彼此交融,共同构成了与人的生存困境、生存理想相关联的生态图景。这些生态图景是明清时期文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我相关命题的具象思考,其中蕴含... 明清小说描绘的景物既有纯粹的自然景观,又有人类活动参与的人文景观,它们往往彼此交融,共同构成了与人的生存困境、生存理想相关联的生态图景。这些生态图景是明清时期文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自我相关命题的具象思考,其中蕴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人与社会和平共处的生存理想、人与自我和解的终极理路——建构精神家园等生态思想。明清小说对生态图景的艺术观照,既是对古代小说生态书写传统的继承、发扬,又对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生态图景 蕴含 意义
原文传递
谫论明清小说中的对联
6
作者 丁木子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6,40,共7页
在宋代话本中,已存在对联的雏形,至明代,对联已被成熟运用于小说的回目、篇内、回末等重要位置,成为明清小说中的主要文体表现形式之一。对联的分类丰富多样,按照内容,对联可以分为言对、事对;按照上下句表意关系,可以分为正对(顺对)、... 在宋代话本中,已存在对联的雏形,至明代,对联已被成熟运用于小说的回目、篇内、回末等重要位置,成为明清小说中的主要文体表现形式之一。对联的分类丰富多样,按照内容,对联可以分为言对、事对;按照上下句表意关系,可以分为正对(顺对)、反对(逆对)、流水对(串对)。对联可以帮助小说传达情感、营造意境,为读者提供线索、串联情节,并通过评价和暗示更好地刻画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联 明清小说 类型 作用
下载PDF
明清小说情节涉医描写的叙事意义
7
作者 汪燕岗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3-49,共7页
医学与叙事关系密切,中国古代小说有诸多涉医描写,在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情节展开的叙事动力。《金瓶梅》中的李瓶儿、《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之死,情节结构呈现因果链条,但前者显露、后者隐微;而不少明清小说的涉医情节是由巧合和偶... 医学与叙事关系密切,中国古代小说有诸多涉医描写,在故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情节展开的叙事动力。《金瓶梅》中的李瓶儿、《红楼梦》中的秦可卿之死,情节结构呈现因果链条,但前者显露、后者隐微;而不少明清小说的涉医情节是由巧合和偶然行为组合而成,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往往是某种观念的图解。生老病死是人的生命历程,也是小说常见内容,涉医叙事在小说中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情节 涉医叙事 因果 巧合
下载PDF
《醒世姻缘传》神道设教的民间性策略 被引量:4
8
作者 付丽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9-152,共4页
与前后期文人世情小说不同,《醒世姻缘传》神道设教采取了一种民间性策略。作者取用神道立足于民间受众,神道设教中多关涉民间意义上的宗族伦理与儒家社会伦理,把民间祈福畏祸的文化心理作为扬善惩恶的教化落点,从而有效呼应了作品以儒... 与前后期文人世情小说不同,《醒世姻缘传》神道设教采取了一种民间性策略。作者取用神道立足于民间受众,神道设教中多关涉民间意义上的宗族伦理与儒家社会伦理,把民间祈福畏祸的文化心理作为扬善惩恶的教化落点,从而有效呼应了作品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教化主旨。在世风浇漓、道德沦丧的晚明社会,这种文学救世的策略,无疑十分切实而有效。这也是《醒世姻缘传》神道设教的成功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醒世姻缘传》 神道设教 明清小说
下载PDF
论明清四大小说中死亡现象的审美差异 被引量:5
9
作者 臧国书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5-9,共5页
明清小说家把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追求融入小说文本中,使死亡现象变成建构小说艺术世界的重要基石。《三国演义》:死为不朽生崇高;《水浒传》:死为酣畅生愉悦;《金瓶梅》:死为纵欲生警示;《红楼梦》:死为无奈生怜悯。
关键词 四大小说 死亡现象 审美差异
下载PDF
论明清小说创作中的戏剧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书磊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2期41-44,共4页
小说戏剧,同源异流。明清小说创作在其题材来源、表现手段上,都渗透着丰富的戏剧因素;明清小说创作在吸收戏剧因素时坚持趋俗性的原则。正是由于吸收了戏剧因素的营养,明清小说的创作才得以取得辉煌的成就,透视戏剧与小说的同质因素,将... 小说戏剧,同源异流。明清小说创作在其题材来源、表现手段上,都渗透着丰富的戏剧因素;明清小说创作在吸收戏剧因素时坚持趋俗性的原则。正是由于吸收了戏剧因素的营养,明清小说的创作才得以取得辉煌的成就,透视戏剧与小说的同质因素,将有助于更加准确地把握明清小说创作的内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戏剧因素 李渔 冯梦龙 《红楼梦》
下载PDF
闻声识人:“声口”与明清小说伦理脸谱的构建
11
作者 陶昕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23年第1期189-210,共22页
“声口”是明清小说评点中常见的范畴,用于“闻声识人”——透视小说人物的性格及品质、揭示或构建人物脸谱。其中类型化的伦理脸谱较个性化的性格脸谱更受关注,也更具代表性。就源流与谱系而言,“声口”源于明代市井话语,经明代通俗小... “声口”是明清小说评点中常见的范畴,用于“闻声识人”——透视小说人物的性格及品质、揭示或构建人物脸谱。其中类型化的伦理脸谱较个性化的性格脸谱更受关注,也更具代表性。就源流与谱系而言,“声口”源于明代市井话语,经明代通俗小说引入文学创作,又滋以明清诗话的雅化与案头化,最终奠定了“闻声识人”的先决条件,并形成了“身份+声口”的基本表达范式。在功能与形态上,“声口”以伦理干预为意图,以揭示或类比人物身份为主要形式。针对不同题材及叙事模式,伦理脸谱的构建形态呈现出显、隐的差异。在美学本质上,“声口”展现了古代小说的伦理取向及相应策略,投射出古代文论话语求诸感官经验的主观性、形象性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口 明清小说 伦理脸谱
原文传递
论儒学、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与明清小说 被引量:2
12
作者 聂春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36,共5页
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既是社会形态,也是思想特征。其形成,既有儒学与理学内在的思想理论依据,也有现实原因。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世俗化、实用化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即以儒家思想教化民众的创作意图,... 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的世俗化、实用化,既是社会形态,也是思想特征。其形成,既有儒学与理学内在的思想理论依据,也有现实原因。明清时期儒学与理学世俗化、实用化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即以儒家思想教化民众的创作意图,阐扬儒学与理学的思想观念,人物形象包括道德化人物形象、建功立业的儒生形象、儒与商结合的商人形象,世情小说及世情题材内容大量涌现,世情小说中以家庭联系社会的情节模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时期 儒学与理学 世俗化与实用化 明清小说
原文传递
西北宝卷与明清小说传播 被引量:3
13
作者 丁一清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5期107-109,共3页
宝卷在西北地区的广泛流传得益于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在西北宝卷中保留着以《西游记》为代表的诸多明清小说故事素材,其流传过程与小说话本之间存在同源母题关系,既有小说故事的生发特点,也是小说内容的延伸过程,借助于民间宗教活动使... 宝卷在西北地区的广泛流传得益于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在西北宝卷中保留着以《西游记》为代表的诸多明清小说故事素材,其流传过程与小说话本之间存在同源母题关系,既有小说故事的生发特点,也是小说内容的延伸过程,借助于民间宗教活动使小说故事内容得到更广泛的流传,成为明清小说在西北民间传播的重要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卷 佛教 明清小说 民间说唱
下载PDF
明清家庭家族长篇小说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畅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08-111,共4页
家庭家族类题材长篇小说的流变包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体现着小说创造主体深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创作心态,揭示了封建社会后期整个社会处于没落状态的悲凉的时代氛围。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作品中的人物和创造这些作品的作家,把握明清家族家... 家庭家族类题材长篇小说的流变包含有丰富的文化意蕴,体现着小说创造主体深切关注社会现实的创作心态,揭示了封建社会后期整个社会处于没落状态的悲凉的时代氛围。深入剖析那个时代的作品中的人物和创造这些作品的作家,把握明清家族家庭长篇小说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家族变迁 原因分析 明清小说 文化含义
下载PDF
明清小说中的科举社会风俗考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玉超 刘明坤 《安康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55-57,62,共4页
科举在明清社会中占有中心地位,它并不局限于文人的范围之内,明清时期许多社会风尚习俗都受到科举的影响,整个社会心理、社会习俗、社会活动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查考明清小说发现,明清时人在取名、科考风俗以及科举信仰方面均形成了诸... 科举在明清社会中占有中心地位,它并不局限于文人的范围之内,明清时期许多社会风尚习俗都受到科举的影响,整个社会心理、社会习俗、社会活动都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查考明清小说发现,明清时人在取名、科考风俗以及科举信仰方面均形成了诸多共性,并与科举保持着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科举 社会风俗
下载PDF
明清小说中的社会风尚影响——小说文本中插图形象的演变解读 被引量:2
16
作者 颜彦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58-63,69,共7页
明清小说插图在从上图下文式到单页大图式的版式变化中,构图形象出现了重要转变。从外在风格来看,这种变化体现出社会风尚的浸润和影响,从内在形式来看,这种变化根源于图像语汇形式的演变和更新。就刊本的接受者而言,这些变化则带来了... 明清小说插图在从上图下文式到单页大图式的版式变化中,构图形象出现了重要转变。从外在风格来看,这种变化体现出社会风尚的浸润和影响,从内在形式来看,这种变化根源于图像语汇形式的演变和更新。就刊本的接受者而言,这些变化则带来了焕然一新的阅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插图 明清小说 社会风尚 形象
下载PDF
明清小说乡村意象叙事艺术论略 被引量:2
17
作者 许中荣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38-43,101,共7页
明清小说中的乡村并没有如同城市一样成为一种文学生态,而多以一种孤立、自足的姿态出现在小说文本中,正是这种孤立的自足使得乡村得以保持其意蕴的纯洁性,这种意蕴的纯洁性也使其成为内涵相对集中的乡村意象,从而对小说的意义生发、审... 明清小说中的乡村并没有如同城市一样成为一种文学生态,而多以一种孤立、自足的姿态出现在小说文本中,正是这种孤立的自足使得乡村得以保持其意蕴的纯洁性,这种意蕴的纯洁性也使其成为内涵相对集中的乡村意象,从而对小说的意义生发、审美表达、叙事建构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乡村在明清小说叙事之维可归结为四个方面的价值,即在叙事节奏上起到张弛相间,是缺场的叙事动力,给小说带来客观真实感的陌生化叙事以及所具的"奇""险""趣""味"叙事张力。明清小说的乡村描写之价值应予以重估,以纠长期明清小说研究中对其的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乡村意象 乡村描写 叙事艺术
下载PDF
男性多偶之家中妻子的自保策略——明清小说家庭女性掠影
18
作者 李新灿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5-128,共4页
作者通过对明清小说中家庭女性地位的研究,认为在男性多偶家庭中,妻、妾、婢的地位高低有别。她们的地位升降变化,取决于男人的喜怒。为了争取男人的宠爱,妻、妾、婢明争暗斗。处于斗争漩涡中心的妻子为妻之道十分艰难:她们要么维... 作者通过对明清小说中家庭女性地位的研究,认为在男性多偶家庭中,妻、妾、婢的地位高低有别。她们的地位升降变化,取决于男人的喜怒。为了争取男人的宠爱,妻、妾、婢明争暗斗。处于斗争漩涡中心的妻子为妻之道十分艰难:她们要么维护妻道尊严失去丈夫宠爱,要么降妻道为妾道媚夫求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男性多偶制 家庭 妻道
下载PDF
论明清小说中的“双城记”及其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2
19
作者 葛永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5-94,共10页
明清小说在对发生于某一重要城市中的故事情节展开细致描绘时,经常会有另一重要城市的空间叙事与之对应和参照,从而形成彼此关联、相互映照的“双城叙事”现象。明清小说中多有此类“双城记”,并形成了轮替演进、前后接续的序列。特择... 明清小说在对发生于某一重要城市中的故事情节展开细致描绘时,经常会有另一重要城市的空间叙事与之对应和参照,从而形成彼此关联、相互映照的“双城叙事”现象。明清小说中多有此类“双城记”,并形成了轮替演进、前后接续的序列。特择取三个阶段的六组“双城”即明代至清中期的汴梁与杭州、北京与南京、苏州与扬州,晚清的扬州与上海、上海与广州,清末民初的北京与上海为主要对象,分析“双城记”的主要意涵与表现形态,进而将之视为整体,从归类视角、文学走廊和演进机制的角度探究其形成机理,最后就文学史之演进、小说地图之建构、古今文学之嬗变、中外文学史之互鉴等方面揭示其文学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双城记 文化机理 文学史意义
下载PDF
《痴婆子传》的口传文学特质、来源及叙事先导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立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86-90,共5页
《痴婆子传》的女性私情自述性叙事,直接取法于元代散曲。唐人的“田野作业”和小说中也早载录了女性自夸性自述。这一“倒叙式”机杼并非如通常所认为的是独创,而有着文学史渊源。痴婆子的自叙,除了做世劝善的伦理说教,仍不免带有口传... 《痴婆子传》的女性私情自述性叙事,直接取法于元代散曲。唐人的“田野作业”和小说中也早载录了女性自夸性自述。这一“倒叙式”机杼并非如通常所认为的是独创,而有着文学史渊源。痴婆子的自叙,除了做世劝善的伦理说教,仍不免带有口传文学的诸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口传文学 女性自传 隐秘心理 小说母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