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为谁书写?谁在书写?——谈影像音乐民族志文本的建构问题 被引量:7
1
作者 赵书峰 《艺术探索》 2019年第1期65-70,共6页
尊重文化的主体性问题是田野工作者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尤其是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更要强调这种文化本位思想。第一,影像音乐民族志的书写者在田野实践中务必要尊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性。第二,由于拍摄双方的身份不同,影... 尊重文化的主体性问题是田野工作者必须坚持的首要原则,尤其是在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中更要强调这种文化本位思想。第一,影像音乐民族志的书写者在田野实践中务必要尊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性。第二,由于拍摄双方的身份不同,影像音乐民族志文本书写的叙事模式会有所区别。第三,影像音乐民族志书写属于应用民族音乐学研究的范畴,应体现"文化反哺"原则。第四,影像音乐民族志与传统书面文本民族志书写相比,能体现出音乐文化表演语境的动态性、原生性和直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民族志 影像音乐民族志 主体性 权力 话语
下载PDF
对音乐文化持有者阐释的再阐释--《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教学与辅导之五 被引量:7
2
作者 杨民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5-192,I0003,共9页
[音乐]民族志以往主要强调描述性书写,继而强调“描述+阐释”。如今“超民族志”,或“溢出(传统)民族志的书写”已经渐成主流。音乐民族志研究者一旦关注到了音乐表演这一较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场域,其阐释方式、内容和研究视角都发生了前... [音乐]民族志以往主要强调描述性书写,继而强调“描述+阐释”。如今“超民族志”,或“溢出(传统)民族志的书写”已经渐成主流。音乐民族志研究者一旦关注到了音乐表演这一较为具体的实践活动场域,其阐释方式、内容和研究视角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音乐民族志有三个阐释层面:“阐释什么?”直指阐释的对象和内容,即某种包含音乐文化文本在内,作为文化传统存在的音乐文化活动文本。“怎样阐释?”“谁来阐释?”又分两种阐释途径:其一是通过即时性、在场性的“演文化”行为及音乐表演活动过程,这是一种以艺术形式呈现的、第一层次的阐释性手段和文化表述方式。音乐表演者(同时身为内文化传承人)便是传统音乐文化的第一阐释人。其二是采用语言、文字或其他媒介(如影视音乐民族志)进行的“写文化”“拍文化”阐释活动。也包括那些局内音乐“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描述,这是居于第二、三层面的“对别人阐释的再阐释”,也是“对别人音乐美学观的再阐释”。音乐民族志的研究思维与方法论也就此经历了由关注“作品”样态的、静态的外部研究转向考察“生产(编织)过程”的、动态的内部研究的转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民族志 描述与阐释 对别人阐释的再阐释 音乐文化活动文本 音乐文化文本
下载PDF
中国音乐传承民族志的研究背景与书写 被引量:4
3
作者 张应华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1期123-131,共9页
中国当代音乐传承民族志研究是在音乐民族志与教育民族志基础上的交叉综合研究。受到西方认识论从科学主义到解释学再到现象学解释学衍变的影响,民族志书写也经历了科学民族志、解释人类学民族志和后现代民族志三个阶段。在此语境中,音... 中国当代音乐传承民族志研究是在音乐民族志与教育民族志基础上的交叉综合研究。受到西方认识论从科学主义到解释学再到现象学解释学衍变的影响,民族志书写也经历了科学民族志、解释人类学民族志和后现代民族志三个阶段。在此语境中,音乐民族志选取民间音乐文化为对象,表现为宏观→微观→微观+宏观的研究视域、客位→主位→主位+客位的学术立场、寻求规律→注重描述→文化阐释的探讨方式三条历史发展轨迹;教育民族志立足学校教育的微观研究,分为以人类学为目的的教育学和以教育学为目的的人类学两条路径,可划分为描述教育民族志、解释教育民族志和批判教育民族志三种书写方式。音乐传承民族志研究脱胎于音乐民族志,在20世纪90年代中叶的“母语”音乐文化教育大讨论之后,伴随着音乐人类学、教育人类学观念的演进,开始了从描述到解释再到反思的研究历程:音乐传承的描述性民族志偏重于民间音乐之民间传承行为的田野调查,以微观、客位的方法聚焦于结构——功能的书写;音乐传承的解释性民族志以解释学作为理论基础,在方法上表现为一种“以客为主”的微观研究倾向,注重在民间社会的解释中理解其合法性;音乐传承的反思性民族志立足于现象学解释学,采用“微观+宏观”的视角介入民间传承与学校传承两维,以“主位+客位”的立场通过民间行为反思学校传承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传承民族志 音乐民族志 教育民族志 研究背景 书写方式
下载PDF
杨民康的中国民族音乐学本土化实践与理论贡献
4
作者 李延红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7-36,共10页
1980年后中国民族音乐学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与各领域学者们从理论与实践上积极推进民族音乐学本土化不无相关。杨民康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首位自己培养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及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研究生,后又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哲学(民族音乐... 1980年后中国民族音乐学获得了长足发展,这与各领域学者们从理论与实践上积极推进民族音乐学本土化不无相关。杨民康作为中央音乐学院首位自己培养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及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研究生,后又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哲学(民族音乐学)博士学位,他从开始学问就建立了民族音乐学本土化的目标追求,并由家乡云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起步,通过对象领域的不断拓展与理论研究的层层深入,主要在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泛传统音乐)研究、音乐民族志与民族音乐学本土理论体系建构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他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平衡中西、古今学统,始终以开放、立体、多元、动态的眼光看待并解释不断变化着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基于对中国传统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特征的深层认知和对中西方多学科理论成果融会贯通与创造,提出了如“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多元分层一体化”“以仪式为中心”“以表演为经纬”“泛传统音乐”等概念,“音乐文化本位模式分析”“圈层丛”“蛋糕夹层”论说,有关仪式音乐民族志、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方法论,以及为将音乐与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与中国民族音乐学其他两个分支学科、与艺术学、与其他人文学科贯通的诸多尝试,为当下中国乃至世界民族音乐学学术体系提供了一份个性化的经验与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民康 南方少数民族音乐研究 跨界族群 音乐民族志 民族音乐学本土化
原文传递
西学东渐:音乐民族志在中国 被引量:4
5
作者 杨殿斛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6-61,共6页
源起于西方人类学学理的音乐民族志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民族音乐的理论武器和方法,随着我国1980年代后的学科发展,民族音乐研究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从传统乐书描述到音乐集成(方志性专志)编纂,再到音乐民族志的书写,... 源起于西方人类学学理的音乐民族志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民族音乐的理论武器和方法,随着我国1980年代后的学科发展,民族音乐研究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里,从传统乐书描述到音乐集成(方志性专志)编纂,再到音乐民族志的书写,进行着音乐民族志化的方法探索和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方志 音乐人类学 音乐民族志 民族音乐 深描
原文传递
不识庐山“真”面目--音乐民族志书写的三重境界 被引量:2
6
作者 胡晓东 包悦力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1年第3期86-93,共8页
音乐民族志的书写,旨在全方位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多维状态与丰富内涵,从业余民族志到科学民族志,从实验民族志到反思民族志,音乐民族志书写在求真欲的引导下,走过了从本质主义(“发现”)到建构主义(“发明”)的探索路向。其中大致可由... 音乐民族志的书写,旨在全方位展示人类音乐文化的多维状态与丰富内涵,从业余民族志到科学民族志,从实验民族志到反思民族志,音乐民族志书写在求真欲的引导下,走过了从本质主义(“发现”)到建构主义(“发明”)的探索路向。其中大致可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分为三重境界:其一,客位的“真”,即研究者以科学的范式探究想象的本质意义上的“真”,忽略了文化的主体性意义;其二,主位的“真”,强调音乐文化的主体性与主体间性,尽量趋近音乐文化的内核,以近真的态度揭示文化主体的思想观念与情感体验,架设起局内与局外的桥梁;其三,共在场的“真”,书写者跳出既有文化阈限,关注主客体共谋建构的音乐文化事项,以反身性、整体性、关系性与开放性为主要的书写方式重新审视音乐文化,进而展现出音乐文化的多元面向。前者指涉一种局外人的视角,后二者则更多是一种思辩性的学术研究的视角。事实上,音乐文化是一个永恒的动态体系,音乐民族志的终极目标就是持续逼近那个永远无法绝对言说的“真”,也正因为此,音乐民族志才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民族志 业余民族志 科学民族志 实验民族志 反思民族志 未来民族志
下载PDF
音乐人类学/Ethnomusicology——如何通过文化情境写音乐人事制度
7
作者 萧梅 《中国音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8,F0003,共17页
“音乐人类学——如何通过文化情境写音乐人事制度”的作文命题,一方面再次强调了音乐人类学围绕文化的方法论,一方面又规定了它的研究范畴。尽管学科在不断发展,但其标志性,并未脱离20世纪中叶孔斯特等人将民族学与音乐学相结合形成其... “音乐人类学——如何通过文化情境写音乐人事制度”的作文命题,一方面再次强调了音乐人类学围绕文化的方法论,一方面又规定了它的研究范畴。尽管学科在不断发展,但其标志性,并未脱离20世纪中叶孔斯特等人将民族学与音乐学相结合形成其学科方法论的基本点,即围绕音乐与文化的关系展开。无论是“文化复合体”中的其他成分如何影响了音乐,还是音乐如何影响并主导了文化;亦无论是“文化语境中的音乐”,还是“文化中的音乐”,乃至“音乐作为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理性话语”,它的立身之本,即在“给定的文化中”通过沉浸式的“实地考察”(fieldwork,或名田野工作、现场作业等)撰写音乐民族志(ethnography);它的学术追求,即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生物科学的跨学科探索中,期许一种“跨文化写作”的能力,并最终达至对人的音乐性的根本理解。本文通过简略的学科概述,并以自己的教学经历为例,讨论“以人为本的音乐民族志”及其实地考察,并将此作业方式理解为超越方法的“本体论承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人类学 音乐民族志 实地考察 人的音乐性 “本体论承诺”
原文传递
同期声电影与音乐影像志的形成与发展
8
作者 朱靖江 《民族艺术研究》 2023年第6期85-92,共8页
影视人类学自其萌生之初,便致力于将田野调查中的影像与声音素材结合为一,从而使它们成为了彼此支撑的民族志资料,这也是同一时期民族音乐家们的研究诉求。有声电影,尤其是同期声电影技术出现之后,影音同构的民族志电影成为人类学家与... 影视人类学自其萌生之初,便致力于将田野调查中的影像与声音素材结合为一,从而使它们成为了彼此支撑的民族志资料,这也是同一时期民族音乐家们的研究诉求。有声电影,尤其是同期声电影技术出现之后,影音同构的民族志电影成为人类学家与民族音乐家开展音乐文化调查的重要工具。同期声提供了音乐影像志的核心价值,特别是在以史诗、唱诵为记忆传承方式的非文字社会里,以人类学理论方法为依托的音乐影像志能够强化社会语境,深描音乐文化细节,提供主体表达的地方性知识,进行整体性的音乐文化叙事,促进民族音乐的跨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影像志 同期声电影 地方性知识 影音民族音乐学
下载PDF
有关音乐民族志的一些思考 被引量:1
9
作者 朱翊叶(译) HUANG weiqiang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59-63,共5页
一、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向日语里像"民族艺术"这样,将"民族"作为限定词和另一个名词组合成复合名词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菜肴等。在这些复合名词中,"民族"往往带有"一个民族... 一、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向日语里像"民族艺术"这样,将"民族"作为限定词和另一个名词组合成复合名词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民族服饰、民族舞蹈、民族菜肴等。在这些复合名词中,"民族"往往带有"一个民族特有的"或者"具有民族特征的"的意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音乐学 音乐民族志 听觉文化三角形
下载PDF
徽州民歌民族志书写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史一丰 胡亮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22-24,38,共4页
对徽州民歌的书写并不是基于音乐本体意义上的再现,而是在田野调查之后的描述和反思。书写徽州民歌,就是在音乐民族志的理论和方法指引对徽州民歌进行研究,这既是对徽州民歌文本性的描述,又是对其文化内涵的一种阐释方式。
关键词 徽州民歌 音乐民族志 田野调查 深描
下载PDF
关于纳日人音乐民族志研究的几点思考
11
作者 周.特古斯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65-68,共4页
首先从民族音乐学的主位与客位视角出发,对川滇边界聚居的独特族群"纳日"进行诠释,并在四川纳日人音乐田野考察资料基础上,力图呈现民族学、文化学意义上"纳日"人的文化特点及文化认同。其次,对"纳日"人... 首先从民族音乐学的主位与客位视角出发,对川滇边界聚居的独特族群"纳日"进行诠释,并在四川纳日人音乐田野考察资料基础上,力图呈现民族学、文化学意义上"纳日"人的文化特点及文化认同。其次,对"纳日"人的传统音乐从民族志研究的意义、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思考,继而提出了如何实施"纳日"人音乐民族志研究的整体路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日人 音乐民族志 蒙古族 叙述模式
下载PDF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的学术走向与方法论意义——《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以中国传统音乐为实例》教学与辅导之十三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民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3-210,I0002,共9页
从跨学科和元理论角度探讨中国传统音乐及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问题,不仅涉及自身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的系统化、精微化建设,并且还关乎我们如何认清这些理论建设和实践行为在历时性与共时性学术空间中的坐标和走向,进而向国际学术... 从跨学科和元理论角度探讨中国传统音乐及中国民族音乐学的方法论问题,不仅涉及自身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的系统化、精微化建设,并且还关乎我们如何认清这些理论建设和实践行为在历时性与共时性学术空间中的坐标和走向,进而向国际学术前沿迈进的问题。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如今出现了“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这样的学术称谓,标示了该研究方向领域从开初的“宗教音乐研究”变更为“仪式音乐研究”和“仪式音乐民族志研究”,如今更进一步出现了“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的转向,以此凸显了一些以往由于具有不确定性因素而悬而未决的学术观念及研究倾向。目前后者已经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学术概念,有了相关的学术研究群体,同时也经过整合,成为民族音乐学中国实践或中国经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或许已经包含了某些虽然基于艺术领域,但能够对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起到补充、参照乃至参与引领学术发展趋向作用的方法论范式的意义。它意味着在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持续了近40年的仪式音乐研究方向,在前辈学人的开拓牵引及几代学子的继承和传递下,有了一个阶段性的学术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 音乐民族志方法导论 民族音乐学 仪式音乐研究
下载PDF
彝族宗教仪式音乐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3
作者 路菊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1期77-86,共10页
彝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祖先,文化历史厚重,社会制度特殊;历经千年沧桑,时至今日,彝族文化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尤其毕摩文化,著书立说不乏其数。而国内鉴于政治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始,才有学者涉足宗教音乐文化研究,并从研究理念和书写... 彝族信仰万物有灵,崇拜祖先,文化历史厚重,社会制度特殊;历经千年沧桑,时至今日,彝族文化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尤其毕摩文化,著书立说不乏其数。而国内鉴于政治原因,从20世纪90年代始,才有学者涉足宗教音乐文化研究,并从研究理念和书写风格上受到国外人类学思潮的影响,彝族仪式音乐文化研究同样如此。文章以中国知网、万方和读秀等数据文献为例,从民族音乐学音乐民族志的书写风格出发,将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的彝族宗教音乐研究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90年代的传统音乐民族志时期,21世纪前10年的现代音乐民族志的过渡期和2011年至今的现代音乐民族志时期;并梳理各时期不同的研究重点,旨在归纳彝族仪式音乐研究至今,书写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变迁轨迹及其存在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宗教仪式音乐 传统音乐民族志 现代音乐民族志
下载PDF
影像音乐民族志 被引量:1
14
作者 凌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39-145,I0004,共8页
影像音乐民族志作为一种新型书写与表达方式,它是运用影像作为音乐民族志文本建构的媒介载体和有效手段,对特定族群的社会音乐生活和民间文化习俗进行真实客观、多维立体的视听文本纪录和影像叙事呈现。从“影像音乐民族志”的词源概念... 影像音乐民族志作为一种新型书写与表达方式,它是运用影像作为音乐民族志文本建构的媒介载体和有效手段,对特定族群的社会音乐生活和民间文化习俗进行真实客观、多维立体的视听文本纪录和影像叙事呈现。从“影像音乐民族志”的词源概念入手,在不同“时空场域”和“历史语境”的文化坐标中,对其历史发展的概念变迁与生成过程予以“脉络化”梳理,并对“影像音乐民族志”在中国实践的经典个案和由此产生的相关理论经验进行学术探讨,在学科文化批评和学术自我反思中不断总结“影像音乐民族志”的理论方法与研究路径,从而推动“影像音乐民族志”在学科建设层面的深入发展和创新探索,为中国民族音乐学当代学术理论话语体系构建贡献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音乐民族志 历史生成 影像文本 中国实践 批评反思
下载PDF
涪陵龚氏家族道场施食科仪音乐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晓东 韦仁忠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0年第6期96-105,共10页
施食科仪是涪陵民间龚氏家族法事道场科仪程序,运用音乐民族志实录法、音乐形态学理论和民族音乐学音声分析等方法,对科仪内容、仪式符号和执仪者“法师”与“艺人”的双重身份支配下产生的各类仪式音声给予分析与解读,揭示出仪式唱腔... 施食科仪是涪陵民间龚氏家族法事道场科仪程序,运用音乐民族志实录法、音乐形态学理论和民族音乐学音声分析等方法,对科仪内容、仪式符号和执仪者“法师”与“艺人”的双重身份支配下产生的各类仪式音声给予分析与解读,揭示出仪式唱腔形态和调式收腔特点,以及仪式“器声”中独特的锣鼓记谱符号和演奏方式与文化主体思维观念、文化心理认同之间的内在关系,力图为读者呈现出仪式场域内丰富多彩的音声景观和极具区域特色与文化内涵的视听盛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龚氏家族法事道场 施食科仪 音乐民族志调查 音声分析 文化阐释
下载PDF
音乐表演民族志 被引量:1
16
作者 余媛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58-165,I0004,共9页
音乐表演民族志是通过民族志的形式对音乐表演进行描述与阐释的科学,其形成主要受到了美国表演学派中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表演理论”的影响,它随着西方民族志、表演、表演民族志的发展而兴起,这三个概念各自独立发展又... 音乐表演民族志是通过民族志的形式对音乐表演进行描述与阐释的科学,其形成主要受到了美国表演学派中理查德·鲍曼(Richard Bauman)“表演理论”的影响,它随着西方民族志、表演、表演民族志的发展而兴起,这三个概念各自独立发展又相互影响,最终促进了音乐表演民族志的形成。随着音乐表演民族志引入国内,在中国实践过程中使音乐表演研究产生了一些转变,主要体现在:第一,它从关注静态的音乐表演文本转向关注不同语境中的动态音乐表演文本的生成过程,强调音乐表演的“新生性”以及文本的“互文性”;第二,从重视表演者转向重视表演者、观众及其他参与者等多方互动、交流关系;第三,还关注特定语境中的音乐表演事象特征,重视音乐与文化的整体关系。总之,当下中国音乐表演民族志将语言学、符号学、“表演理论”、民族音乐学等不同理论融于一体,形成了特有的理论逻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表演民族志 表演理论 新生性 互文性 中国实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