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评《叫魂》一书中的“官僚君主制” 被引量:4
1
作者 谢海涛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33-136,共4页
《叫魂》自中文版发行后,一直备受国内学界好评,但作者孔飞力所提出的“官僚君主制”并未得到深入的探讨。本文对此说予以解读,并将国内学者关于此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借此来确定孔飞力研究的位置。两相对比,本文认为孔飞力关于此问题... 《叫魂》自中文版发行后,一直备受国内学界好评,但作者孔飞力所提出的“官僚君主制”并未得到深入的探讨。本文对此说予以解读,并将国内学者关于此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借此来确定孔飞力研究的位置。两相对比,本文认为孔飞力关于此问题的见解并不早于国内学者。本文还对该书选取的案例的合适度、“政治罪”对晚期帝国统治的作用以及孔飞力“共时化”的处理倾向加以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权 官僚权 常规权力 专制权力
下载PDF
罗马法的复兴与中世纪西欧王权的加强 被引量:2
2
作者 王越旺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6-20,共5页
西欧中世纪的法律体系呈多元化,庞杂不一。12世纪以来,随世俗文化的兴起,以城市为中心掀起一股罗马法的复兴运动,市民阶层援引罗马民法中关于绝对的、无条件的私有财产权观念,为自己的活动寻求法律依据和国家的认同,城市商业法规冲击了... 西欧中世纪的法律体系呈多元化,庞杂不一。12世纪以来,随世俗文化的兴起,以城市为中心掀起一股罗马法的复兴运动,市民阶层援引罗马民法中关于绝对的、无条件的私有财产权观念,为自己的活动寻求法律依据和国家的认同,城市商业法规冲击了旧的习惯法、庄园法,间接地打击了割据,加强了集权;而君主们则吸收罗马公法中伸张君权的原则来加强统治,二者殊途同归,找到了相互为用的契合点,他们共同营造着一个更为现实和理性,并体现出民族意识的统一的国家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马法的复兴 民法 公共法 城市市民 君主集权
下载PDF
君权·人权·女权——《伊利亚特》、《汉宫秋》别解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新灿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1-105,共5页
《伊利亚特》与《汉宫秋》都是男权社会的男性文本,从君权、人权与女权角度对它们进行别样解读,可以发现其被长期遮蔽的一些意义。前者表明古希腊君权受到一定限制,除普通民众外,贵族可保持相当的人格尊严,后者则反映古代中国君权极度膨... 《伊利亚特》与《汉宫秋》都是男权社会的男性文本,从君权、人权与女权角度对它们进行别样解读,可以发现其被长期遮蔽的一些意义。前者表明古希腊君权受到一定限制,除普通民众外,贵族可保持相当的人格尊严,后者则反映古代中国君权极度膨胀,除帝王外,包括佞臣在内的任何人都只能是生命无保障的奴隶或奴才。在女权方面,两者则较为一致,它们既视女性为玩物又视女性为祸根,即使是真心赞美女性,也在无意识中将女性客体化,这更说明男权社会贬抑女性的男性意识根深蒂固和无孔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亚特 汉宫秋 君权 人权 女权
下载PDF
八至九世纪东罗马帝国的君权与教权之争
4
作者 王令云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67-70,共4页
自君士坦丁一世始基督教在东罗马帝国获得了国教地位,随着帝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基督教的实力不断地增强,力图摆脱皇权的控制,帝国皇帝们的“至尊权”受到了教会的侵害,君权与教权之间产生了矛盾,自五世纪始,君权与教权之争愈演愈烈,到八... 自君士坦丁一世始基督教在东罗马帝国获得了国教地位,随着帝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基督教的实力不断地增强,力图摆脱皇权的控制,帝国皇帝们的“至尊权”受到了教会的侵害,君权与教权之间产生了矛盾,自五世纪始,君权与教权之争愈演愈烈,到八至九世纪终于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政治运动,即破坏圣像运动。结果是在政治上强化了中央集权,明确了皇权对教会的控制;经济上增加了国家的收入;教会的土地大多落入军事贵族之手,促进了新兴封建主阶级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罗马帝国 君权 教权 破坏圣像运动
下载PDF
透明政府:一个政府模式变革的历史与逻辑 被引量:16
5
作者 刘祖云 林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1-28,共8页
在古代专制社会,产生了君权神化的"神秘政府",专制政府通过信息控制的方式保持政府的神圣性与合法性,由此也产生了政府与百姓的隔离与对抗。近代的社会契约论从三个方面对神秘政府进行了理论颠覆,这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同时,... 在古代专制社会,产生了君权神化的"神秘政府",专制政府通过信息控制的方式保持政府的神圣性与合法性,由此也产生了政府与百姓的隔离与对抗。近代的社会契约论从三个方面对神秘政府进行了理论颠覆,这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同时,社会契约论也为现代的透明政府模式埋下一个大伏笔。在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的历史转换中,行政公开的立法追求从外在规制上促使政府对透明行政的角色认知,而这一角色认知正通过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与会话,而逐渐变成政府组织的自觉角色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政府 行政公开 君权神化 神秘政府 契约论 角色自觉
下载PDF
空间化历史、斯芬克斯因子与王权伦理:《狼厅》的伦理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严春妹 束少军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6-53,共8页
当代英国女作家布拉里·曼特尔在其小说《狼厅》中,有意消解对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离婚案的既有认知,采用空间化的时间叙事策略将其重塑为一场由斯芬克斯因子失衡所致的伦理事件。由于亨利的双重伦理身份,其兽性因子的膨胀不仅使他本... 当代英国女作家布拉里·曼特尔在其小说《狼厅》中,有意消解对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离婚案的既有认知,采用空间化的时间叙事策略将其重塑为一场由斯芬克斯因子失衡所致的伦理事件。由于亨利的双重伦理身份,其兽性因子的膨胀不仅使他本人深陷欲念之中而惶恐不安,也使民众的民族身份焦虑感在国王伦理选择中进一步凸显与激化。离婚案的最终解决扭转了一度沦为亨利欲望工具的王权机制,更为重要的是,它使都铎王朝臣民完成由对神的崇拜过渡至对王的崇拜,确立了王权伦理,踏上了英国近代民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拉里·曼特尔 《狼厅》 空间化历史 斯芬克斯因子 王权伦理
原文传递
论汉初道家治国思想的勃兴与衰落 被引量:2
7
作者 于斌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30-33,共4页
道家思想引领了汉初的过秦思潮,继而取代法家成为西汉初年主导的治国理念。其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为汉帝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所贡献,但也表现出与君主专制集权的加强和神化的诸多不相适应性。
关键词 道家思想 汉初政治 君权神化
下载PDF
简论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教俗之争 被引量:1
8
作者 赵林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1-38,共8页
教俗之争是一条贯穿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红线。层层分封的封建关系造成了世俗政权的严重分裂和闭塞状态,然而以罗马教廷为中枢的天主教会却始终想要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督王国。教权与王权冲突的实质就在于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根据,由... 教俗之争是一条贯穿于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红线。层层分封的封建关系造成了世俗政权的严重分裂和闭塞状态,然而以罗马教廷为中枢的天主教会却始终想要建立一统天下的基督王国。教权与王权冲突的实质就在于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根据,由此产生了中世纪不可颠覆的"君权神授"理论。从加洛林王朝创建之初,羽翼未丰的罗马教会就在与世俗王权的相互借重中积蓄实力,经过数百年的激烈博弈,到13世纪下半叶,罗马教会已经无可置疑地确立起对西欧封建王权的优势地位,形成了一统天下的专制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建社会 罗马教会 世俗王权 君权神授
下载PDF
德国巴洛克戏剧家格吕菲乌斯《查理·斯图亚特》中的君主形象与君权观念
9
作者 王珏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20年第4期14-23,共10页
17世纪欧洲历史上最为震惊的事件,是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对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的审判和处决。德国巴洛克戏剧家格吕菲乌斯以此次弑君事件为蓝本,创作了悲剧《查理·斯图亚特》。在剧中,格吕菲乌斯将查理塑造为基督的效法者,把查... 17世纪欧洲历史上最为震惊的事件,是以克伦威尔为首的独立派对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的审判和处决。德国巴洛克戏剧家格吕菲乌斯以此次弑君事件为蓝本,创作了悲剧《查理·斯图亚特》。在剧中,格吕菲乌斯将查理塑造为基督的效法者,把查理的殉道与基督的受难进行类比。除此之外,格吕菲乌斯还借助殉道剧的塑造模式,把查理塑造成拥有诸多美德的君主,把克伦威尔塑造成德识卑污的僭主。事实上,格吕菲乌斯的君权观念充分地体现在其对君主形象的塑造中。通过解析戏剧中的君主形象,能够得出作家关于君权的基本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洛克戏剧 格吕菲乌斯 《查理·斯图亚特》 君主形象 君权观念
原文传递
中世纪英格兰教俗关系的变迁
10
作者 邵政达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第3期28-33,共6页
教俗关系是中世纪英格兰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基督教于6世纪末正式传入英格兰,得到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君主的支持而迅速发展,同时君主利用教会强化统治基础,教权与王权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诺曼—安茹时代,王权与教权同步强化,两者就... 教俗关系是中世纪英格兰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基督教于6世纪末正式传入英格兰,得到盎格鲁—撒克逊诸王国君主的支持而迅速发展,同时君主利用教会强化统治基础,教权与王权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诺曼—安茹时代,王权与教权同步强化,两者就教会最高主权、司法权与封建权益等方面展开激烈争夺。13世纪中叶以后,罗马教会陷于混乱,无力与世俗王权争斗,英格兰君主借机强化对本国教会的控制,教俗关系趋于缓和。在教权与王权世俗权力关系的长期博弈中,英格兰王权作为逐步觉醒的民族主义代言人开始显现出强大的活力,并最终确立在教俗两界的至尊地位,进而引领了英吉利民族国家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权 王权 英格兰 中世纪
下载PDF
春秋晋国先氏之兴废
11
作者 李沁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1期61-70,共10页
先氏一族在春秋晋国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晋国六卿之一辅佐晋文公、晋襄公建立并持续了霸业,经历了卿族的兴盛、中衰、再度崛起、被灭族。先氏的兴废反映、见证了晋国君权和卿权变化的过程。
关键词 春秋晋国 先氏 兴废 君权 卿权
下载PDF
中国古代专制说的前奏——1899年前君主国定位的形成与演变
12
作者 邓华莹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2-111,共10页
鸦片战后至光绪戊戌年间,基于国家统治中君权、民权关系而产生的君主、君民共主、民主国家分类法逐渐流行,中国相应地被定位为君主国。国人最初并未认为君主国是一种落后的政治形式,但随着趋新士人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纷纷提倡开议院、... 鸦片战后至光绪戊戌年间,基于国家统治中君权、民权关系而产生的君主、君民共主、民主国家分类法逐渐流行,中国相应地被定位为君主国。国人最初并未认为君主国是一种落后的政治形式,但随着趋新士人在内忧外患的刺激下纷纷提倡开议院、伸民权,君主国越来越多地与君主独裁、君权不受限制等内涵相关联,日趋负面化。同时国人将中国作为君主国的历史上溯至秦朝,认为秦到清是君权日盛,民权日衰。这样的观念与1899年后广为流传的"中国古代专制说"相当接近,可以说是后者的雏形、前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主国 君权 民权 中国古代专制说
下载PDF
君、臣、民的权力分割:韩愈的政治思想
13
作者 刘真伦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7-12,共6页
韩愈的政治思想中有尊君的倾向,其目的在于强化中央集权,同时也有以社会职责规范君权的含义。对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韩愈有过用兵的主张,也有过消兵的主张。无论用兵还是消兵,都因势因时,合情合理。韩愈有明确的非暴力主张,其理论基... 韩愈的政治思想中有尊君的倾向,其目的在于强化中央集权,同时也有以社会职责规范君权的含义。对中央与地方的权力之争,韩愈有过用兵的主张,也有过消兵的主张。无论用兵还是消兵,都因势因时,合情合理。韩愈有明确的非暴力主张,其理论基础就是仁义之道。韩愈还主张道统与治统分离,将民族文化传统的超越性价值置于一家一姓的政权之上,体现了知识分子人格独立与终极关怀的时代高度。韩愈从君、臣、民之间权力分割的角度理解中唐时期的政治文化,所涉及的君权与相权、集权与分权、暴力与非暴力、道统与治统等问题,既包含对各种政治势力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考察,也包含对政治人的行为、心理及其背景文化的思考。其思想高度及理论价值,还需要后人认真评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政治思想 君权与相权 集权与分权 暴力与非暴力 道统与治统
下载PDF
明治天皇权力的虚像与实像——近代日本立宪君主制的形成对明治天皇权力双重影像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兰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2-40,120,共10页
作为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君主制度,日本天皇制一直延续至今。明治天皇对近代日本建立立宪君主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治维新"革命"后不久,明治天皇派遣几乎一半左右的明治新政府中心人物组成岩仓使节团在欧美巡游一年多进行考察,... 作为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君主制度,日本天皇制一直延续至今。明治天皇对近代日本建立立宪君主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治维新"革命"后不久,明治天皇派遣几乎一半左右的明治新政府中心人物组成岩仓使节团在欧美巡游一年多进行考察,反映出明治天皇的高度期待,对日本探索建立立宪君主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立宪君主制规定了明治天皇权力"实像与虚像"的双重结构,限制了天皇权力的运用。在《明治宪法》的框架下,明治天皇与元老、内阁、议会进行协调,实施其作为国家主权象征的虚像权力,以及制度化的实像权力,形成独特的多元角色形象。由于《明治宪法》的规定,明治天皇的权力结构呈现出二重性特征:从虚像上看,明治天皇是日本的国家象征,也是形式上的"万机亲裁"的强权君主;但从实像上看,明治天皇更多是作为"调停君主"来调和明治元老、内阁、议会等势力集团的政策主张,其本质依然是"无力君主",更多地发挥了国家象征作用。在元老消失后,天皇开始屡屡亲自裁定,从之前的被动君主,转变为做出独自判断的能动君主。因为明治天皇采取传统的政治"自律"态度,不主动介入政治事务,而是固守"国家象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统合国民"意志,故确保了近代日本社会的存续和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天皇 立宪君主制 权力的虚像与实像
原文传递
新罗真平王时期王权强化之政治基础
15
作者 高福升 崔妙时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7期161-164,共4页
上古时代的新罗国王,既无“王之名”,又无“王之实”,王权强化更是无从谈起。直至中古时代,从智证王(第22代)到真智王(第25代)时期,因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胜绩,新罗王国逐步掌握了军队实权,进而为削弱六大部落势力、摆脱和白会议之钳... 上古时代的新罗国王,既无“王之名”,又无“王之实”,王权强化更是无从谈起。直至中古时代,从智证王(第22代)到真智王(第25代)时期,因在对外战争中不断取得胜绩,新罗王国逐步掌握了军队实权,进而为削弱六大部落势力、摆脱和白会议之钳制提供了军事保障;而佛教的盛行,又为王权强化奠定了信仰基础。因此,“军队支持”与“宗教信仰基础”为真平王时期的王权强化提供了政治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罗 王权强化 中古时代 佛教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从权与法的关系谈起 被引量:1
16
作者 于乐平 《改革与开放》 2010年第2X期29-29,共1页
所谓法律文化,就是指一个民族在法制发展中所形成的法律价值观,它指导着一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并通过立法、司法等法律活动表现出来。文章便试图通过对我国古代传统的权与法关系剖析,来阐释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关键词 法律传统文化 君权 礼法融合 民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