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多元主义阐释 被引量:22
1
作者 张杰 刘增美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7-143,共7页
本文首先充分肯定了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然后就该批评的方法论基础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是排他性的,还是包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本文主要从道德价值的多元阐释、历史阐释的双向性以及批评的对话意识等方面,就文学伦理... 本文首先充分肯定了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然后就该批评的方法论基础是一元的,还是多元的,是排他性的,还是包容性的,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本文主要从道德价值的多元阐释、历史阐释的双向性以及批评的对话意识等方面,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论基础,进行了多元主义的阐释,指出,以价值判断为基础的道德标准是多元的,文学作品的伦理道德评判存在着正、反两个方向的阐释,任何结论性的文学伦理道德判断都是可以被批判和重新思考的。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应该是一种敞开式的对话批评。它不是在对读者进行道德说教,而是不断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与读者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 多元主义 批评
下载PDF
"万物有灵"、"天人合一"与"比德"文学的发生 被引量:8
2
作者 曹连观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07-112,共6页
中华民族具有将自然伦理化的独特文化魅力。原始先民"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到商周时代发展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们认为自然界有着与人的伦理道德同构相通的特性,形成了以自然之物比君子之德的"比德"文化... 中华民族具有将自然伦理化的独特文化魅力。原始先民"万物有灵"的自然观到商周时代发展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人们认为自然界有着与人的伦理道德同构相通的特性,形成了以自然之物比君子之德的"比德"文化。从文艺发生学来看,只有随着人的主体性的逐步确认,人对自然的审美机制才能逐步形成并完善;而且"比德"文学并不是道德建设直接工具性、借用性、辅助性的文艺手法,而是一种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物有灵 天人合一 比德文学 文艺伦理
下载PDF
“迷茫时代”的道德歌手——约翰·斯坦贝克小说的伦理叙事 被引量:7
3
作者 田俊武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6-69,共4页
以毕生的精力探索人生的奥秘,那就是人类灵魂中的善恶斗争。正是这种矢志不渝的对人类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使得这位曾经在"迷茫时代"遭受冷落的道德歌手在当今人伦道德缺失的美国再度复活。本文借助文学伦理学和神话原型批评... 以毕生的精力探索人生的奥秘,那就是人类灵魂中的善恶斗争。正是这种矢志不渝的对人类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使得这位曾经在"迷茫时代"遭受冷落的道德歌手在当今人伦道德缺失的美国再度复活。本文借助文学伦理学和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斯坦贝克的《胜负未决》、《月落》、《烈焰》、《伊甸之东》和《我们烦恼的冬天》等几部为中国评论界所忽略的中长篇小说中的伦理道德思想和叙事模式进行了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坦贝克 文学伦理学 神话原型 道德 伦理
原文传递
中国知识产权文化的基础、价值和愿景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志刚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4期105-111,共7页
在产权观念诞生之前,对待知识和知识生产的态度就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文德意识和西方的普世精神堪称知识产权立法的文化基础。知识产权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保护产权。知识产权文化发展的愿景是知识产权文... 在产权观念诞生之前,对待知识和知识生产的态度就古已有之。中国古代的文德意识和西方的普世精神堪称知识产权立法的文化基础。知识产权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保护产权。知识产权文化发展的愿景是知识产权文化与知识产权互相促进、协同辉煌。因此,应当以知识产权文化为纽带、以知识产权价值观培育为重点,促进知识产权从制度文化到精神文化都走向成熟,同时,彰显知识产权文化在知识产权勃兴和治理过程中的精神引领和促进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文化 知识产权制度文化 知识产权价值观 文德
下载PDF
文学的伦理向度与文学理论教学的实践改革探索 被引量:4
5
作者 吴亚南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46-51,共6页
文学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为人生的艺术,是特定时代人们的道德生活、伦理价值观的审美表现。但是当前的文学理论教学整体上较为忽略对文学伦理精神的关注,缺乏对文学理论、文学知识的价值伦理角度的阐释以及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强化文... 文学本质上是伦理的艺术、为人生的艺术,是特定时代人们的道德生活、伦理价值观的审美表现。但是当前的文学理论教学整体上较为忽略对文学伦理精神的关注,缺乏对文学理论、文学知识的价值伦理角度的阐释以及是非善恶的道德判断。强化文学伦理本位是文学理论教材体系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需要关注媒介文学的伦理问题,强调文学主体的意义承担、责任意识和审美价值的道德评判尺度,这也是当下文学理论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 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教学 文学理论教材 新媒体
下载PDF
朱利安·巴恩斯《10■章世界史》中历史记忆的伦理关怀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婧璇 胡强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6-140,共5页
历史记忆问题是朱利安·巴恩斯《10■章世界史》的关注焦点。小说中小人物的历史记忆凸显了对底层大众的深切关怀,对人类过往苦难和暴行的历史记忆书写彰显了铭记本身作为一种伦理责任和义务的思想,而对人类作为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的... 历史记忆问题是朱利安·巴恩斯《10■章世界史》的关注焦点。小说中小人物的历史记忆凸显了对底层大众的深切关怀,对人类过往苦难和暴行的历史记忆书写彰显了铭记本身作为一种伦理责任和义务的思想,而对人类作为休戚与共的共同体的记忆则体现了强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利安·巴恩斯 《101/2章世界史》 历史记忆 文学伦理
下载PDF
从他者到本位:中西生态文学伦理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6
7
作者 龙其林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2-97,共6页
随着生态危机的降临和生态意识的勃兴,生态伦理逐渐为更多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成为中西生态文学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生态伦理的迅速发展相比较,中国的生态伦理观念进展较为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制约与影... 随着生态危机的降临和生态意识的勃兴,生态伦理逐渐为更多人们所认识和接受,并成为中西生态文学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西方生态伦理的迅速发展相比较,中国的生态伦理观念进展较为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制约与影响。思考中西生态文学中的伦理叙事,比单纯地观察人类之于自然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的单一伦理维度具有更大的发掘空间,也更能激起人们的情感、伦理体验。当前仍有不少生态文学作品偏重于人间的伦理道德规范,缺乏一种超越世俗伦理的意识和探索未知文学领域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学 本位 文学伦理 发展史
下载PDF
虚构作品的文学伦理学 被引量:3
8
作者 贺晓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11-15,共5页
文学虚构作品具有一定的道德内容。作家只有突破自我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文学虚构会冲击压制本能的现实道德,走向真正的自由自觉的生命伦理。虚构作品创造了一个可能性世界,对人类突破现实道德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可能性的非现实世... 文学虚构作品具有一定的道德内容。作家只有突破自我才能创造出有价值的作品。文学虚构会冲击压制本能的现实道德,走向真正的自由自觉的生命伦理。虚构作品创造了一个可能性世界,对人类突破现实道德发挥重要作用。这种可能性的非现实世界,能使我们加深对内在自我的看法,从而对自我的认识起着巨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虚构 现实道德 可能世界 文学伦理
下载PDF
文学伦理学视角下的《无辜者》解读 被引量:3
9
作者 尹吉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38,共7页
《无辜者》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述了特定历史环境下普通人心理世界的微妙变化和行为方式的巨大反差。作者通过戏仿、反讽、隐喻等手法的运用,批判个体化社会中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和行为,谴责个体化... 《无辜者》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述了特定历史环境下普通人心理世界的微妙变化和行为方式的巨大反差。作者通过戏仿、反讽、隐喻等手法的运用,批判个体化社会中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和行为,谴责个体化社会道德无序的状况;同时也呼吁个人面对伦理困境时应理性思考,树立相应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强调和谐的、建设性的伦理环境对人性建构的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解读主人公从"无辜"到"有罪"的转变,探讨伦理环境对人之"斯芬克斯因子"的变化影响,剖析作品蕴含的伦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辜者》 文学伦理学 斯芬克斯因子 伦理环境 伦理价值
下载PDF
恶的审美化与诗性正义论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建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3-183,共11页
恶是文学艺术中的常见主题。"恶"在艺术中经过一种"审美化"改造后得以蜕变与净化,并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曾有的新质。与此同时,它也被赋予一种独特的诗性认识价值和审美伦理功能。由此,艺术中的"恶"既能... 恶是文学艺术中的常见主题。"恶"在艺术中经过一种"审美化"改造后得以蜕变与净化,并获得在现实生活中不曾有的新质。与此同时,它也被赋予一种独特的诗性认识价值和审美伦理功能。由此,艺术中的"恶"既能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生活,又能在某种意义上给他们以审美的享受。"恶"的审美化本身所具有的那种悖论特性也会最终指向文学的伦理层面,引发人们对诗性正义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化 平庸之恶 文学伦理 诗性正义
下载PDF
重寻文学的友情——论韦恩·布斯文学伦理思想的当代启示 被引量:3
11
作者 范昀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96-204,共9页
深受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理论"冲击与"批判"影响,当代文学研究陷入困境。在"后批判"浮出水面的背景下,重新全面审视美国文学理论家韦恩·布斯的文学伦理思想极有必要。布斯对文学伦理内涵的重构、... 深受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理论"冲击与"批判"影响,当代文学研究陷入困境。在"后批判"浮出水面的背景下,重新全面审视美国文学理论家韦恩·布斯的文学伦理思想极有必要。布斯对文学伦理内涵的重构、文学友情的呼唤、修辞伦理的阐发以及共导理念的公共性发掘,对于当代文学研究重塑人文品格,回归伦理与生活,具有极强的当下启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恩·布斯 文学伦理 友情 “共导”
下载PDF
“诗性正义”理论观照下的网络文学和公共生活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晓红 雷婕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7-46,共10页
网络文学在其独特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机制中以开放取代封闭、以大众取代精英,表现出极强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一方面不断重塑当代文学话语既有的“文学性”,形成文学发展的一种新格局;另一方面自主性的失落、娱乐至上论、价值数字化等往往... 网络文学在其独特的生产、传播和接受机制中以开放取代封闭、以大众取代精英,表现出极强的开放性与交互性,一方面不断重塑当代文学话语既有的“文学性”,形成文学发展的一种新格局;另一方面自主性的失落、娱乐至上论、价值数字化等往往使其陷入“文学性”和“公共性”双重失落、错位、悖论。“诗性正义”理论通过强调文学想象和情感认知、提倡批判性文学对话、开启文学—伦理学探索以介入公共生活,重新激活文学的公共性,无疑有益于助推网络文学成为一种文学公共话语实践:网络文学特有的交互式接受机制和阅读体验为实现“诗性正义”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载体和通路;“诗性正义”赋予网络文学超越虚拟空间的现实意义和伦理价值,使文学读者在与文本、作者与其他读者的平等交流中进行道德反思,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参与公共生活。总之,作为经验现象的网络文学与“诗性正义”理论互为表里、互相作用:网络文学交互式阅读体验为“诗性正义”公共话语实践带来经验参照;“诗性正义”也对网络文学发挥其潜在的公共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规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性正义 网络文学 公共生活 公共性 文学伦理 双重虚拟性
原文传递
莎士比亚的伦理诗学——《李尔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被引量:2
13
作者 蒋贤萍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03-105,共3页
莎士比亚多种艺术手法构建自然、和谐的伦理道德体系,追求真善美一体的终极道德伦理乌托邦。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进行解读,展现剧中人物制造的伦理道德的荒原,体验李尔的人性复归及其对亲情的守望,认为考狄... 莎士比亚多种艺术手法构建自然、和谐的伦理道德体系,追求真善美一体的终极道德伦理乌托邦。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进行解读,展现剧中人物制造的伦理道德的荒原,体验李尔的人性复归及其对亲情的守望,认为考狄利娅这一形象承载了莎士比亚道德伦理乌托邦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李尔王》 文学伦理学 道德伦理 乌托邦
下载PDF
自由与现实之间——乔纳森·弗兰岑小说《自由》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被引量:1
14
作者 曹天飞 时贵仁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72-77,共6页
乔纳森·弗兰岑是著名的美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自由》通过描写一个美国普通家庭的曲折遭遇,生动地展现了当代消费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美国社会所面临的伦理道德危机。文学伦理学对于文学功能和属性能够进行分析... 乔纳森·弗兰岑是著名的美国当代现实主义小说家。他的小说《自由》通过描写一个美国普通家庭的曲折遭遇,生动地展现了当代消费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美国社会所面临的伦理道德危机。文学伦理学对于文学功能和属性能够进行分析、界定,针对消费主义对传统家庭伦理观和社会道德体系的冲击作出全面梳理和阐释。弗兰岑有意与叙述文本保持距离,借以如实反映社会现实的写作风格及其对重塑现代伦理道德观的迫切渴望,正是文学伦理学的社会教化功能属性的如实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纳森·弗兰岑 文学伦理学 消费主义 社会伦理道德 社会教化
下载PDF
陕北说书民间伦理的表达与困境
15
作者 刘向斌 赵子璇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22-27,共6页
陕北说书作为一种地域民俗文化现象,是陕北当地某种意识形态的折射。观照其伦理表达,发现陕北说书既体现出官方伦理精神与民间伦理精神的融合,也反映出民间说书人在切身环境体验下,对于家庭、社会及人生伦理,有着不同于正统教化的民间... 陕北说书作为一种地域民俗文化现象,是陕北当地某种意识形态的折射。观照其伦理表达,发现陕北说书既体现出官方伦理精神与民间伦理精神的融合,也反映出民间说书人在切身环境体验下,对于家庭、社会及人生伦理,有着不同于正统教化的民间伦理表达。以文学伦理学的方法分析具体的说书故事,发现陕北说书的伦理表达在正统伦理精神的影响下,较多故事所具的伦理困境往往表现出极端化叙述,这是民间伦理宣泄功能的体现,也是民间“礼义”与“礼俗”断裂下“仪式道德”的另类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说书 民间伦理 伦理困境 文学伦理学
下载PDF
论宗教伦理学与文学伦理学视域下的卡夫卡小说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俊武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5-22,共8页
宗教伦理学旨在研究宗教伦理关系及其准则的一门科学,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探讨宗教中的伦理盟约、伦理教导、伦理法律以及因违背这些规则所犯下的伦理罪行。这种学说与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学说有很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在用宗教伦理学研究... 宗教伦理学旨在研究宗教伦理关系及其准则的一门科学,它的基本内容主要探讨宗教中的伦理盟约、伦理教导、伦理法律以及因违背这些规则所犯下的伦理罪行。这种学说与聂珍钊教授的文学伦理学学说有很多相同之处,尤其是在用宗教伦理学研究文学的时候。卡夫卡的小说,具有浓厚的宗教伦理和文学伦理的氛围。卡夫卡对犹太教的弃绝,使他成为了大地上的异乡人。正是这种弃绝上帝后所处的孤独生存境况,使他比同时代的西方人,对'上帝之死'后的现代西方人在精神和灵魂上无家可归的孤独感、恐惧感和绝望感有更深切的感受。因此,在卡夫卡的小说中,主人公对人类失去的精神家园的渴求和寻找更加急迫。在卡夫卡看来,现代西方人的孤独、恐惧和漂泊,根本原因在于违背了上帝的伦理盟约,并犯下了以通奸和弃绝上帝为代表的伦理原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犹太教 孤独 死亡 宗教伦理 文学伦理
原文传递
伦理身份·伦理关系·伦理选择:《杜子春》的文学伦理学批评解读 被引量:1
17
作者 沈慧琳 《外语教育》 2017年第1期115-120,共6页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杜子春》以'杜子春发声救下父母放弃成仙'为核心,对儿童具有积极正面的教育意义。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对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杜子春》的文本进行细读,聚焦'杜子春发声救下父母放弃成仙',...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杜子春》以'杜子春发声救下父母放弃成仙'为核心,对儿童具有积极正面的教育意义。本文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出发,对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杜子春》的文本进行细读,聚焦'杜子春发声救下父母放弃成仙',分析人物间的伦理关系,揭示出这篇作品实际上描写的是主人公杜子春失去血亲伦理身份,陷入伦理混乱后,再次认识到自己的血亲身份,并在伦理两难的情境下放弃师徒关系,主动选择父子、母子伦理关系的过程。杜子春的伦理选择体现了这篇作品的正面道德教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川龙之介 《杜子春》 文学伦理学 文学伦理学批评
原文传递
希利斯·米勒文学伦理批评演进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勋 王洁群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4-138,共5页
希利斯·米勒在其早期意识批评中寻找理想作者,关注文学活动中作者的伦理位置;进入解构主义批评后,他质疑对文本明确单一的阐释,从而解放多维文本意义;到文学述行批评阶段,他从文学言语行为角度探讨文学活动中的伦理秩序,思考文学... 希利斯·米勒在其早期意识批评中寻找理想作者,关注文学活动中作者的伦理位置;进入解构主义批评后,他质疑对文本明确单一的阐释,从而解放多维文本意义;到文学述行批评阶段,他从文学言语行为角度探讨文学活动中的伦理秩序,思考文学价值的实现路径。米勒在其毕生的文学批评思考和实践中不断探寻文学的价值和意义,关注文学活动的伦理秩序与责任,贯穿着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批评 解构批评 文学述行批评 文学伦理 人文主义
下载PDF
论勒克莱齐奥文学创作的介入性 被引量:1
19
作者 施雪莹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8-69,共12页
本文从勒克莱齐奥的文学思考及创作两个维度出发,考察其写作中的介入问题。首先,勒克莱齐奥的文学思想表现出广义的介入倾向,即肯定文学与社会的联系,关注文学的伦理价值,认为文学的目的在于见证当下,而文学的作用是促进个体、文化与世... 本文从勒克莱齐奥的文学思考及创作两个维度出发,考察其写作中的介入问题。首先,勒克莱齐奥的文学思想表现出广义的介入倾向,即肯定文学与社会的联系,关注文学的伦理价值,认为文学的目的在于见证当下,而文学的作用是促进个体、文化与世界的交流。通过对勒克莱齐奥作品的分析,文章随后指出,这种介入性一方面体现在作者关注现实世界边缘与他方的创作主题中;另一方面,更在于其写作行为本身。作者不断革新词语与世界的关系,赋予语言生成性的力量,为读者创造出可感的诗意世界,让作品成为真正的交流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勒克莱齐奥 文学介入 文学伦理 他者
原文传递
文学伦理学视野下的生态文学书写 被引量:1
20
作者 伍艳红 周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6-70,共5页
科学理性的过度膨胀与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不能只在科技理性中安身立命,以资本逻辑为代表的理性瓦解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共同体,让人的心灵无法得到安顿,因此,感性世界的建构将成为心灵港湾的需求。在生态世界... 科学理性的过度膨胀与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造成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不能只在科技理性中安身立命,以资本逻辑为代表的理性瓦解传统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共同体,让人的心灵无法得到安顿,因此,感性世界的建构将成为心灵港湾的需求。在生态世界的建构中,感性世界对"本心"的滋养是关键,而感性世界的建构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完成,一是生态文学作品传统,即经典的生态文学作品,二是创作优秀的生态文学作品。生态文学作品可以发挥文学伦理的作用,完成感性伦理世界建构的使命,从而创建人与人、人与物和谐相处的生态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 生态世界 生态文学 科学理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