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雌雄同体”观与文学创作 |
潘建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22
|
|
2
|
模糊语在文学作品中的文体功能 |
王嫦娟
王和平
|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01 |
11
|
|
3
|
文学作品教学的四个共性内容 |
段双全
|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6
|
|
4
|
视觉批评何以可能——图像时代文学阐释的视觉转向与审美创构 |
张伟
|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12
|
|
5
|
文学翻译中文化意象的改变与译者操控 |
王卫强
|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
2011 |
12
|
|
6
|
“树”立的六朝:柳与一个经典文学意象的形成 |
程章灿
|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0
|
|
7
|
论文学模糊的意义 |
刘玉敏
周方珠
|
《山东外语教学》
|
2002 |
5
|
|
8
|
文学翻译中的语义迁移研究--以基于信息贡献度的主题词提取方法为例 |
胡加圣
管新潮
|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8
|
|
9
|
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宝黛形象 |
胡文炜
|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8
|
|
10
|
图书馆员应有的形象及修养——从文学作品中的三个图书馆员谈起 |
范逸清
|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7
|
|
11
|
中国文人对园林意境设计的影响分析——以苏州园林为例 |
吴余青
熊兴耀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7
|
|
12
|
中西文学意象的理论阐释 |
马秀鹏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0 |
7
|
|
13
|
古诗中的朔方意象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呈现 |
马晓燕
胡玉冰
|
《民族学论丛》
北大核心
|
2024 |
1
|
|
14
|
副文本的理论内涵及文学意义 |
原小平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7
|
|
15
|
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超越的视角及繁复的文本世界 |
张变革
|
《俄罗斯文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16
|
现实关怀及其问题——对话中国文学理论未来之走向 |
赵宪章
曾军
|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7
|
|
17
|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陇头流水”文学意象的生成 |
郑晶晶
|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18
|
影响文学翻译修辞选择的语言外因素 |
贾英伦
|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6 |
6
|
|
19
|
文学地理学视角下《登泰山记》中“苍山负雪”意象研究 |
许明益
|
《蚌埠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0
|
“道”文化心灵精神及其对中国文学的话语塑造 |
张宏辉
郑春兰
|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