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4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地城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 被引量:108
1
作者 李昕 文婧 林坚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42-1049,共8页
中国正经历着大规模的高速城镇化过程,与人口城镇化相伴随的是土地的急速城镇化,而关于"冒进土地城镇化"的提法和关注甚多但讲法不一。为了厘清土地城镇化的概念、内涵及度量方法,本文回顾并评述了土地城镇化及其相关问题的... 中国正经历着大规模的高速城镇化过程,与人口城镇化相伴随的是土地的急速城镇化,而关于"冒进土地城镇化"的提法和关注甚多但讲法不一。为了厘清土地城镇化的概念、内涵及度量方法,本文回顾并评述了土地城镇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对土地城镇化问题进行了再思考。现阶段中国土地城镇化不仅仅是农用地转换用途的非农化过程,越来越被关注的是农村建设用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以及建设用地的效率提升。本文认为土地城镇化应为土地从非城镇状态向城镇状态转变的过程,并提出以城镇建设用地与城乡建设用地的比值作为土地城镇化率的衡量指标。以此出发,土地城镇化问题今后的研究重点包括: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的匹配研究、时空格局和驱动机制研究、城乡实体空间划分、城镇空间扩张研究和用地效率转变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城镇化 城镇用地扩张 土地非农化 土地城镇化率
原文传递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四川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研究 被引量:96
2
作者 彭文甫 周介铭 +2 位作者 杨存建 赵景峰 罗怀良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11-1020,共10页
认识和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国内外各种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和对各类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进行修正的基础上,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敏感性指数和价值变率模型,对... 认识和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国内外各种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和对各类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进行修正的基础上,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敏感性指数和价值变率模型,对各类生态系统的各项生态服务价值、土地利用变化对四川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省土地利用以林地和牧草地为主,1996~2006年耕地、未利用土地、牧草地和水域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和园地面积呈增加趋势;(2)1996~2006年四川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由1996年的7 214.588&#215;108元上升到2006年的7 305.018&#215;108元,增加90.431&#215;108元,园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持续增加,而农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则继续减少;(3)土地利用的生态服务价值区域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西部高山高原区和盆周山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较大,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丘陵区所提供的较少;(4)四川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价值变率反映林地面积的变化对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具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敏感性指数 价值变率 四川省
原文传递
不同降雨条件下非点源污染氮负荷入河系数研究 被引量:81
3
作者 程红光 郝芳华 +3 位作者 任希岩 杨胜天 熊文 雷少平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92-397,共6页
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98年河道实测径流量、泥沙负荷和非点源污染调查资料,对所建的非点源污染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坡面-入河过程,提出了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流域损失系数-入河系数”的概念;利用... 以黑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1998年河道实测径流量、泥沙负荷和非点源污染调查资料,对所建的非点源污染模型进行了参数率定.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坡面-入河过程,提出了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流域损失系数-入河系数”的概念;利用研究区的资料,对不同降水条件下农田、城镇、草地、灌木及森林等土地利用类型的各亚流域氮的入河系数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2种计算方法(SWAT模型方法和输出系数法)所得到的氮的入河系数.结果表明,2种方法所计算的氮的入河系数均较为合理,其计算结果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94722(p<0.05).此外,研究还表明,不同的降水条件和土地利用类型下氮的入河系数存在差异.对于吸附态氮,入河系数的大小排列依次为农田>城镇>草地>灌木>森林;对于溶解态氮,其入河系数的大小排列次序为农田>草地>灌木>森林>城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土地利用 入河系数 黑河流域
下载PDF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潮白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定量影响 被引量:53
4
作者 赵阳 余新晓 +1 位作者 郑江坤 武巧英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252-260,共9页
为量化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该文以华北土石山区潮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AWY(annual water yield)模型及分离评判法定量分析了1956-2010年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年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潮白河流域年降... 为量化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该文以华北土石山区潮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AWY(annual water yield)模型及分离评判法定量分析了1956-2010年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年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潮白河流域年降水量和年径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流域年径流量在1979年发生减少突变;气候变化是潮河、白河流域年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贡献率分别为59.3%和93.5%;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率相对较小,分别为40.7%和6.5%;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流域年径流变化的影响差异较大:林地对径流变化贡献率平均达到67%,耕地和草地分别为18%和15%,水域、未利用地因所占面积比例小,与流域年径流变化相关性并不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流域内水土资源规划及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径流 AWY模型 分离评判法 贡献率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研究——以贵州省关岭县石板桥流域为例 被引量:33
5
作者 吴秀芹 蔡运龙 蒙吉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48,77,共4页
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但在不同地区表现不一。喀斯特山区由于土壤侵蚀的特殊性,不能直接沿用其它地区已有的相关成果。选取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发育典型的一个小流域为案例,从土地利用的类型、坡度格局和高度格局三方面与土壤... 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关系密切,但在不同地区表现不一。喀斯特山区由于土壤侵蚀的特殊性,不能直接沿用其它地区已有的相关成果。选取贵州省西南地区喀斯特发育典型的一个小流域为案例,从土地利用的类型、坡度格局和高度格局三方面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覆被与土壤侵蚀之间的关系与其它地区不尽相同,表现在:喀斯特山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发生率依次为:草地>林地>旱地>难利用地>建筑用地>水田。除水田外,植被覆盖度对土壤侵蚀的控制存在临界值:20%~60%。土壤侵蚀强度与植被覆盖度近似呈正比。土地利用在坡度和海拔上的分布格局对土壤侵蚀的控制同样存在临界值,其中临界坡度在15~25°之间,临界海拔在1485~1505m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土地利用 喀斯特 坡度 海拔 植被覆盖度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胶东半岛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36
6
作者 王超 常勇 +1 位作者 侯西勇 刘玉斌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809-1822,共14页
生境质量受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日益严重,因此,对于生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InVEST-Habitat Quality模型,对胶东半岛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 生境质量受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影响日益严重,因此,对于生境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05、2010、2015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InVEST-Habitat Quality模型,对胶东半岛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时空特征进行定量化描述,甄别生境质量变化的热点区域,探究胶东半岛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耕地一直是胶东半岛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该地区整体土地转移的速率呈缓慢上升趋势,建设用地的转入和耕地的转出尤为突出;②胶东半岛5个年份的生境质量平均值分别为0.565、0.560、0.552、0.548、0.545,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不同等级区域的面积占比大小依次为:中等、高、低、较高、较低;中等生境质量区域面积减少最多,而低等生境质量区域面积增加最多,内陆区域生境质量高值区面积小且分散,而生境质量低值区分布相对集中且呈块状、片状;生境质量指数变化速率在减缓;不同区域中,生境质量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不同,建设用地增加是胶东半岛地区生境质量整体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滨海湿地增加提高了局部区域的生境质量。本研究将为胶东半岛地区土地的规划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相关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土地利用 InVEST模型 转移矩阵 土地变化速率 时空变化 热点区域 胶东半岛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的2000-2009年三江平原北部耕地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6
7
作者 杜国明 李昀 +2 位作者 于凤荣 张树文 杨凤海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25-229,共5页
该文以三江平原北部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数据分析2000-2009年该区域耕地变化特征,旨在为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显示:耕地面积由214.31增加至285.10万hm2,垦殖率升至67.3%,新增耕地主要为旱地;共有73... 该文以三江平原北部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数据分析2000-2009年该区域耕地变化特征,旨在为土地整治、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耕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依据。结果显示:耕地面积由214.31增加至285.10万hm2,垦殖率升至67.3%,新增耕地主要为旱地;共有73.64万hm2土地被垦殖为耕地,主要来源为沼泽地、林地和草地,而同期退耕面积仅为2.84万hm2;58.67万hm2旱地转换为水田,9.06万hm2水田转换为旱地;水田呈现出集中分布的格局,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升至30.10%;位于研究区东部北部的县市耕地增加较多,而位于西部南部的县市耕地增加的较少;今后该区域在农业发展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并主要通过土地整治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业 优化 三江平原北部 耕地 垦殖率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各库大小及分解动态 被引量:32
8
作者 陈锦盈 孙波 +2 位作者 李忠佩 李海鹰 潘剑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95,179,共6页
依据三库一级动力学理论,以下蜀黄土为对象,研究了天然林地、新早地和老早地土壤不同土层有机碳各库大小和分解动态,探讨了土地利用变更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下蜀黄土上发育的黄棕壤表层、中层和下层土壤总有机碳库大小分... 依据三库一级动力学理论,以下蜀黄土为对象,研究了天然林地、新早地和老早地土壤不同土层有机碳各库大小和分解动态,探讨了土地利用变更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下蜀黄土上发育的黄棕壤表层、中层和下层土壤总有机碳库大小分别为7818.34~9242.30mg/kg,3093.66~3338.59mg/kg,2337.27~3188.40mg/kg。各碳库占总有机碳比例及平均驻留时间为:活性碳库0.41%~3.81%,平均驻留时间3~40天;缓效性碳库23.23%~79.11%,平均驻留时间5~24年;惰性碳库18.11%~74.80%。土地利用类型从天然林地-新旱地-老早地转变导致各层土壤缓效性碳库减小,中层惰性碳库增大,随着早地耕作时间增长这种趋势越明显。根据呼吸培养结果发现土壤有机碳分解具有前期快速分解和后期稳定分解两个阶段,快速分解期为活性碳平均驻留时间。研究表明,早地土壤较之天然林地具有更大的固碳能力,只要合理管理与耕作,早地将是一个巨大的碳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蜀黄土 土地利用类型 土壤有机碳 分解速率
下载PDF
重庆市典型县撂荒耕地图斑的提取与验证 被引量:27
9
作者 史铁丑 徐晓红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261-267,共7页
耕地撂荒在国际和国内众多区域都有分布,而且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撂荒地块的提取是进一步研究耕地撂荒状况的基础。该文详细阐述了重庆市典型县的撂荒耕地地块的提取过程,利用2期耕地图层叠加,剔除退耕还林和森林工程图斑,得到撂... 耕地撂荒在国际和国内众多区域都有分布,而且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撂荒地块的提取是进一步研究耕地撂荒状况的基础。该文详细阐述了重庆市典型县的撂荒耕地地块的提取过程,利用2期耕地图层叠加,剔除退耕还林和森林工程图斑,得到撂荒耕地分布图,在此基础上得出了重庆市典型县的耕地撂荒状况。将随机抽样提取的撂荒耕地图斑与Google Earth影像验证,撂荒耕地图斑提取的正确率达到85.3%,该方法用于提取山区的撂荒耕地是可行的。研究发现,2011年石柱、巫山和酉阳3县的耕地撂荒率分别为14.0%、19.9%和19.2%,整体上3县的平均撂荒率为18.0%,撂荒耕地总面积为5.6万hm2。撂荒耕地以旱地为主,占总撂荒地面积的82.4%,旱地撂荒率为20.4%,水田撂荒率为11.5%。3县中,巫山县和酉阳县的撂荒率高于石柱县;而且,在水田撂荒方面,巫山县和酉阳县的水田撂荒率也明显高于石柱县,3县的水田撂荒率分别为17.2%、13.9%与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提取 验证 撂荒率 图斑 撂荒耕地
下载PDF
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耕地集约利用对粮食生产力贡献度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 被引量:27
10
作者 宋佳楠 金晓斌 周寅康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61-1168,共8页
传统回归分析方法处理多层结构数据时,采用"集中"或"分解"两种方式将问题进行简化,结果是忽略了个体效应或组织效应。针对传统回归分析方法处理多层数据的这种局限,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研究不同行政层次耕地利用集约... 传统回归分析方法处理多层结构数据时,采用"集中"或"分解"两种方式将问题进行简化,结果是忽略了个体效应或组织效应。针对传统回归分析方法处理多层数据的这种局限,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研究不同行政层次耕地利用集约度对粮食生产力的贡献度以及资金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影响。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所辖的12个盟市和81个旗县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求算盟市层次与旗县层次的集约度,构建四个多层线性模型得到粮食单产差异的解释方差比例。结果显示,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素是多层次的,旗县耕地利用集约度可以解释各旗县粮食单产差异的52.35%,盟市的集约度影响旗县集约度对粮食单产回归截距的36.06%,财政支农资金影响截距的12.77%。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力的差异大部分归因于各旗县的集约利用程度不同,而各盟市的"背景效应"同样不能忽略,特别是资金投入对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集约度 粮食生产力 贡献度 多层线性模型 内蒙古自治区
原文传递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下岩溶溶蚀速率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6
11
作者 蓝家程 傅瓦利 +3 位作者 彭景涛 周小萍 肖时珍 袁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205-3212,共8页
以重庆中梁山为例,通过野外埋放标准溶蚀试片、土壤CO2收集装置和进行亮蓝染色示踪试验,测试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土壤CO2浓度、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和孔隙度等性质,探讨不同土地... 以重庆中梁山为例,通过野外埋放标准溶蚀试片、土壤CO2收集装置和进行亮蓝染色示踪试验,测试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碳酸盐岩溶蚀速率、土壤CO2浓度、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及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和孔隙度等性质,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下溶蚀速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产生影响,形成特定的岩溶微环境,进而影响土下不同层次的岩溶作用:土壤CO2浓度是影响林地和草地旱季土下溶蚀速率的重要驱动力;土壤含水量和供水能力是影响旱季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溶蚀速率的关键因素;菜地产生的酸性物质较多,土壤pH值最低,其平均溶蚀速率高于林地;土壤DOC随水下渗迁移性强,是林地土下50 cm处溶蚀速率高于土下20 cm处的原因之一。该文为西南岩溶区土下岩溶机理、岩溶碳汇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土地利用方式 溶蚀速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县域土地利用程度评估模型构建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23
12
作者 田彦军 郝晋珉 +1 位作者 韩亮 田志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293-297,共5页
在新形势下回顾和总结了以往土地利用率衡量土地利用程度的优缺点 ,并从利用广度、强度和深度 3个层次全面阐述土地利用率的内涵 ,由此提出衡量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应当从种植制度、有效生物产出、经济产出 3个方面来综合评估 ,土地利用率... 在新形势下回顾和总结了以往土地利用率衡量土地利用程度的优缺点 ,并从利用广度、强度和深度 3个层次全面阐述土地利用率的内涵 ,由此提出衡量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应当从种植制度、有效生物产出、经济产出 3个方面来综合评估 ,土地利用率复种指数、产出指数和效益指数三者各有侧重。研究结果表明 ,曲周县全县土地利用程度高的区域分布较为典型 ,集中分布在 3个区域 :一是以四疃为中心科技辐射点的北部区域 ;二是依托邯临公路两侧的带状区域 ;三是以城关镇为中心高投入辐射面的东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程度 土地利用率 模型 评估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入渗规律研究 被引量:21
13
作者 赵鹏宇 徐学选 +3 位作者 刘普灵 陈天林 廖鑫 李波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0-44,共5页
在延安燕沟试验区建立不同下垫面(草地、刈割草地、翻耕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翻耕灌木地)小区,分析了30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入渗资料,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地平均入渗率是刈割地的1.2倍,是翻耕地的2.0倍;在地表坡度7°,草灌地... 在延安燕沟试验区建立不同下垫面(草地、刈割草地、翻耕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翻耕灌木地)小区,分析了30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入渗资料,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地平均入渗率是刈割地的1.2倍,是翻耕地的2.0倍;在地表坡度7°,草灌地土壤容重分别为1.27和0.99 g/cm3条件下,坡面平均入渗率与降雨强度具有极显著的抛物线函数关系。草地、刈割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雨强分别达到1.62,2.21,2.49和1.71 mm/mim时,平均入渗率具有最大值,分别为1.17,0.97,1.67和1.51 mm/min;但翻耕草地、翻耕灌木地与此相反,雨强分别达到1.36和1.68 mm/min时,平均入渗率具有最小值,分别为0.379和0.382 mm/min;Horton入渗公式能较好地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雨的入渗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地利用 模拟降雨 入渗速率 入渗模型
下载PDF
生态绿当量及其在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中的应用——以江西省新建县为例 被引量:19
14
作者 罗志军 张军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51-856,共6页
基于生态绿当量构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以江西省新建县为例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进行定量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计算耕地、草地等地类的生态绿当量得到研究区域的综合绿当量,并将该值与以最佳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化标准进行比较,... 基于生态绿当量构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以江西省新建县为例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进行定量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计算耕地、草地等地类的生态绿当量得到研究区域的综合绿当量,并将该值与以最佳森林覆盖率的生态优化标准进行比较,进而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以期达到生态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生态绿当量 森林覆盖率 新建县
下载PDF
大城市停车配建指标之用地分类(级)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周鹤龙 周志华 王波 《公路交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0-82,89,共4页
建筑物配建停车场是解决城市停车问题的关键,其配建指标合理与否体现了大城市在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水平,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城市用地性质的变更,整个指标体系均会发生变化。本文结合广州市新一轮的配建指标修订,参照国内外其他城... 建筑物配建停车场是解决城市停车问题的关键,其配建指标合理与否体现了大城市在城市规划与管理方面的水平,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和城市用地性质的变更,整个指标体系均会发生变化。本文结合广州市新一轮的配建指标修订,参照国内外其他城市的经验,对用地分类部分展开详细讨论,总结出一些方法,供其他城市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配建指标 用地分类 停车需求率
下载PDF
基于转移矩阵的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被引量:17
16
作者 陆平 《北京测绘》 2017年第1期13-16,共4页
本文主要运用土地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土地转移矩阵相对于其他分析方法,其科学性及优势性在于矩阵的生成灵活多变,分析的结果不受地物类别、数量限制,同时又可以对多时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2013年至2015... 本文主要运用土地转移矩阵的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土地转移矩阵相对于其他分析方法,其科学性及优势性在于矩阵的生成灵活多变,分析的结果不受地物类别、数量限制,同时又可以对多时期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2013年至2015年,研究区耕地、水域和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而道路用地、房屋用地、附属设施用地和林地面积呈增加趋势。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为草地变化为道路用地和房屋用地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转移矩阵 净转化率
下载PDF
太行山东部县域“三生”用地转型与景观生态风险分析--以河北省平山县为例 被引量:16
17
作者 于淑会 康园园 +3 位作者 邓伟 王功明 王洪宽 邢宇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13-1122,共10页
太行山是京津冀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评估太行山区生态风险对于保障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及保障京津冀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战略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平山县为研究对象,建立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利用分类系统,... 太行山是京津冀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评估太行山区生态风险对于保障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及保障京津冀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战略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平山县为研究对象,建立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利用分类系统,在ERDAS IMAGINE 9.2、ArcGIS 10.2和Fragstats 3.4软件支持下,探讨平山县“三生”用地转型特征,采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分析平山县“三生”用地生态风险,并对“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风险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1990-2018年,平山县生态用地大幅减少,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增幅显著。增加的生产与生活用地主要来自生态用地,转型区域主要分布在道路沿线与水域周边。2)生态空间的风险加剧区位于县中西部高海拔区,未来应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及加强深山区生态保护;生产空间的风险加剧区位于县北部及东部的低山丘陵区,未来应更关注耕地保护及其高效利用;生活空间风险加剧区主要位于县南部,未来应调整国土资源利用方式、科学规划旅游资源布局。3)平山县乡镇单元“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风险的贡献差异性较大(0~29.97%),对生态风险贡献最大的用地转型为“生态用地转为生产用地”。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平山县“三生”用地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为探索太行山区绿色发展与国土空间结构优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三生空间 景观生态风险 用地转型 贡献率
下载PDF
汾河源头区域土地利用及生境质量时空演变的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15
18
作者 和娟 师学义 +1 位作者 付扬军 张燕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50-258,共9页
土地利用变化及生境质量服务的多情景模拟对制定区域差别化的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汾河源头区域为例,借助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对土地利用转移情况、影响因子和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多情景模拟分析,然后运用In... 土地利用变化及生境质量服务的多情景模拟对制定区域差别化的生态保护和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汾河源头区域为例,借助Logistic-CA-Markov耦合模型,对土地利用转移情况、影响因子和未来变化趋势进行了多情景模拟分析,然后运用InVEST模型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境质量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驱动因子的解释能力具有差异,11个驱动因子整体解释效果较好,ROC值都在0.85以上;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耕地保护情景下6种地类的变化方向、生境演变特征均有所不同;2017—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耕地保护情景生境质量分别为0.78,0.76,0.81,0.72;不同情景下的生境质量结果均表明随着海拔和坡度的升高,生境质量也不断得到提高,但是同一海拔和坡度下不同情景生境质量的变化具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境质量 Logistic-CA-Markov 生境贡献率 InVEST模型 汾河源头区域
下载PDF
和田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陈忠升 陈亚宁 +1 位作者 李卫红 赵锐锋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9-54,共6页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方法,利用1990年、1999年、2002年和2005年和田河流域各县市统计资料及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4期土地利用数据,对和田河流域1990-2005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幅度、年变化率、动态度、优势度等进行了定量的分... 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及数理统计学方法,利用1990年、1999年、2002年和2005年和田河流域各县市统计资料及遥感影像解译得到的4期土地利用数据,对和田河流域1990-2005年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幅度、年变化率、动态度、优势度等进行了定量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15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的动态特征是:耕地、林地和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是1.28%;优势度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未利用地一直最高;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流域内水量平衡、水盐平衡关系,加上对植被的不合理利用,生态平衡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田河流域 土地利用 年变化率 优势度 生态效应
原文传递
城市土地开发交通生成预测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丽 刘小明 任福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7-100,共4页
针对城市土地开发项目产生的新增交通量的问题,以北京市部分区域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办公区为例,结合我国城市土地开发状况、交通特点和经济水平,建立土地利用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土地利用相关指标、社会经济指标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针对城市土地开发项目产生的新增交通量的问题,以北京市部分区域的居住区、商业区和办公区为例,结合我国城市土地开发状况、交通特点和经济水平,建立土地利用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与土地利用相关指标、社会经济指标等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根据规划年的土地利用推算出规划年土地开发的居民出行发生量和吸引量,并就土地开发交通生成预测方法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建立其出行生成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生成预测 土地利用 出行生成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