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限知视角与限制叙事的小说范本——萧红《呼兰河传》再解读 被引量:9
1
作者 刘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92,共12页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后的杰作,也是她文学和艺术上的巅峰之作,从隐含作者、叙事结构、情节性以及限制叙事的可能性,从童心与诗心的意向结构与非成人视角的叙事策略角度,以及如入化境的限制叙事——"我的人物比我高"的层面,...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后的杰作,也是她文学和艺术上的巅峰之作,从隐含作者、叙事结构、情节性以及限制叙事的可能性,从童心与诗心的意向结构与非成人视角的叙事策略角度,以及如入化境的限制叙事——"我的人物比我高"的层面,可以发现《呼兰河传》的文学性以及其何以成为一部不朽小说的原因所在。《呼兰河传》小说主体层面是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这一类型的叙述潜藏两种不同的叙事眼光:一是叙述者"我"从现在的角度追忆往事的眼光,二是被追忆的"我"过去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呼兰河传》兼具这两种叙事眼光,而且尤重第二种叙事眼光:既包括有儿童的非成人视角的叙事眼光,又包括固定人物的限制性视角和转换性人物有限视角。这都是隐含作者所采取的叙述行为和方式方法,是令原本缺乏因果链的小说能够情节性强、艺术真实感油然而生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令小说更加具备打动人心力量和具有丰沛的文学性。而最真实感人展现童年时家乡的一切、成功地运用儿童的非成人视角的叙事策略,还得益于萧红是一个童心与诗心兼具的作家,而且童年经验作为先在意向结构对她的创作尤其是后期"内观"与"自传体"特征的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第二种叙事眼光所包含的三种叙事视角,其实都在传达和体现萧红对小说学、小说写法的一种认知——"我的人物比我高",是萧红对小说文体的自觉和一种自觉的创作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作者 叙事结构 限知视角 限制叙事
下载PDF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事者和隐含作者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桂霞 《洛阳大学学报》 2004年第3期51-54,共4页
运用叙事学理论,从文本整体出发,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特征:徘徊于成人与儿童之间,成熟与幼稚交织,各个方面都无法确定自身,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巨大分离。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矛盾。通... 运用叙事学理论,从文本整体出发,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特征:徘徊于成人与儿童之间,成熟与幼稚交织,各个方面都无法确定自身,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巨大分离。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矛盾。通过对这一形象塑造过程的文本分析,推导出隐含作者的意图:展现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矛盾、迷茫和彷徨,让更多正在青春沼泽地跋涉的迷茫者意识到这种状况是成长的必然。因此,总体而言,它是一部客观展现青少年艰难成长历程的成长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田里的守望者》 叙事者 作者 人物形象 青少年 小说 美国
下载PDF
现代小说作者论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洪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9-13,共5页
在现代小说学中,作者的地位不断降低。从强调作者的道德介入,到“隐含作者”概念的出现,又到“叙述者”身分的确立,再到“作者之死”论的出场,现代小说学中的作者地位渐次降低,最终作者成为语言和文本的附属物。
关键词 现代小说 作者论 隐含作者 小说学 叙述者 介入 文本
下载PDF
论韩少功《归去来》中的不可靠叙述
4
作者 王丹 《江科学术研究》 2019年第3期71-73,共3页
韩少功的《归去来》是他的第一篇寻根小说,其“归乡、寻根”的叙事模式历来被人们所关注,小说采用了不可靠叙述手法,从费伦提出的不可靠叙述的三种类型,即“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叙述”、“伦理/评价轴上的不可靠叙述”和“知识/感知... 韩少功的《归去来》是他的第一篇寻根小说,其“归乡、寻根”的叙事模式历来被人们所关注,小说采用了不可靠叙述手法,从费伦提出的不可靠叙述的三种类型,即“事实/事件轴上的不可靠叙述”、“伦理/评价轴上的不可靠叙述”和“知识/感知轴上的不可靠叙述”来分析,《归去来》中的叙述者并非是完全可靠的,小说不可靠叙述的运用,更彰显了作品主题:知青一代人寻根途中尽管迷茫,却仍不放弃追寻自身价值的坚定决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去来》 叙述者 隐含作者 不可靠叙述
下载PDF
隐含作者视角下《幸福的家庭》中“沉闷”的变调
5
作者 刘丽莹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90-97,共8页
“讽刺”被认为是小说《幸福的家庭》的主要基调,而鲁迅在《附记》中所言“出了轨”的笔致以及“沉闷”的变调,则昭示着与“讽刺”相左的情感内蕴。借助隐含作者这一理论,探究隐含作者在编码过程中通过意象的复调以及人物身上的矛盾错... “讽刺”被认为是小说《幸福的家庭》的主要基调,而鲁迅在《附记》中所言“出了轨”的笔致以及“沉闷”的变调,则昭示着与“讽刺”相左的情感内蕴。借助隐含作者这一理论,探究隐含作者在编码过程中通过意象的复调以及人物身上的矛盾错位前景化,造成读者将“讽刺”误认为是真实作者的唯一态度;而最后在“出了轨”的笔致以及“沉闷”的变调中,真实作者鲁迅以极其隐蔽的意识现身,将自己与主人公一起置于深入灵魂的审视下,讽刺的意味逐步消解,主人公的多重绝望显现,在文本的显与隐中,深蕴着鲁迅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幸福的家庭》 隐含作者 讽刺 复调
下载PDF
三位一体的发言人——浅析短篇故事《蛋》的叙述者
6
作者 杨璇瑜 《外语教育》 2002年第1期316-319,337,共5页
短篇故事《蛋》是舍伍德·安德生的杰出代表作,它深刻细致地揭露了"美国神话"骗人的实质,表达了对备受其害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极大同情。文章主要运用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 W.C.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理论对该故事的叙述者声音进... 短篇故事《蛋》是舍伍德·安德生的杰出代表作,它深刻细致地揭露了"美国神话"骗人的实质,表达了对备受其害的广大劳动人民的极大同情。文章主要运用美国著名文学批评家 W.C.布斯的小说修辞学理论对该故事的叙述者声音进行分析,发现在叙述者的声音里还包含了另外两个声音:作者的声音和年幼叙述者的声音。通过这样一位三位一体的代言人叙述故事,既可以使作者以一个较客观全面的视角去展开故事,又可以拉近读者与人物间的距离,增加故事对读者的影响力,更加引发读者的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 叙述者 视点 隐含作者 三位一体
原文传递
被限制的叙述——底层叙述窘境及出路探析
7
作者 王辉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26-131,共6页
由于隐含作者受到先入为主的情感或意识形态因素影响,底层叙述的书写空间被限制,甚至已经滑入到叙述情节趋于程式化、艺术风格走向媚俗化的泥潭中。如何借助不可靠叙述策略实现批判现实的针砭时弊性与文学审美精神的契合,才是底层叙述... 由于隐含作者受到先入为主的情感或意识形态因素影响,底层叙述的书写空间被限制,甚至已经滑入到叙述情节趋于程式化、艺术风格走向媚俗化的泥潭中。如何借助不可靠叙述策略实现批判现实的针砭时弊性与文学审美精神的契合,才是底层叙述削弱隐含作者作用力,摆脱程式化、媚俗化窘境的最佳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叙述 隐含作者 不可靠叙述策略
下载PDF
隐含作者和苏珊·兰瑟的隐含作者观
8
作者 董晓烨 赵姝昕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0年第12期107-110,共4页
1961年,韦恩·布思结合形式主义研究和对作者的关注,提出了“隐含作者”的概念,这是对作者研究的一次突破和创新。然而,自布思提出这一概念以来,中西方学界围绕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展开持续讨论,美国叙事学家苏珊·兰瑟就是其中... 1961年,韦恩·布思结合形式主义研究和对作者的关注,提出了“隐含作者”的概念,这是对作者研究的一次突破和创新。然而,自布思提出这一概念以来,中西方学界围绕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展开持续讨论,美国叙事学家苏珊·兰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文章对隐含作者的概念、形成缘由和相关争论加以梳理,并以《隐含作者:不可知论的宣言》为基础,分析兰瑟对隐含作者这一问题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作者 争论 兰瑟 不可知论
下载PDF
论宗璞《红豆》的修辞叙事
9
作者 张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83-86,共4页
宗璞的《红豆》自发表以来,一直颇受争议,主要是对其主题革命战胜爱情的分歧。用小说修辞学的方法,从叙述者、主人公、读者三个不同视角,可挖掘出导致文本主题与实际效果差异的深层原因:革命战胜爱情的确是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然而这一... 宗璞的《红豆》自发表以来,一直颇受争议,主要是对其主题革命战胜爱情的分歧。用小说修辞学的方法,从叙述者、主人公、读者三个不同视角,可挖掘出导致文本主题与实际效果差异的深层原因:革命战胜爱情的确是作者最初的创作意图,然而这一意图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受当时政治压倒一切的时代氛围的影响。作者依靠了两个不同的身份——叙述者和主人公——分别传达自己的意图,而两个身份之间的不稳定性最终导致了作者的情感分裂。因此作者在极力表现这一主题时,显得用力不当,由此导致文本主题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璞 《红豆》 隐合作者 修辞叙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