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仅为举业而作?”:明代科举化经学价值的再认识
1
作者 张昊阳 文廷海 《考试研究》 2024年第6期94-99,共6页
自清代以来,学者大多对明代科举化经学持否定态度,将其与传统经学对立起来。明代科举化经学作为明代制度与社会文化交织影响下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原因与价值。通过对明代科举制度、社会风气、士人心态等方面的考察,重新审视明代科举化经... 自清代以来,学者大多对明代科举化经学持否定态度,将其与传统经学对立起来。明代科举化经学作为明代制度与社会文化交织影响下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原因与价值。通过对明代科举制度、社会风气、士人心态等方面的考察,重新审视明代科举化经学的特点与价值,其虽然偏离传统经学的研究路径,但也承担了明代社会一定程度上所必要的功用属性,对于明代经学的传播与普及具有独特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经学 科举化经学 学术史 经学史
下载PDF
从历史到现实:批判遗产研究探骊 被引量:5
2
作者 朱刚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0-31,154,共13页
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成形于世纪之交的批判遗产研究在国际遗产领域具有深刻的影响。鉴于民俗学学科在非遗问题上存在着既肯定又批判的理论张力,该范式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对既有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的欧洲中心式遗产观及实践开展的批判和反... 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成形于世纪之交的批判遗产研究在国际遗产领域具有深刻的影响。鉴于民俗学学科在非遗问题上存在着既肯定又批判的理论张力,该范式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角度对既有以科学主义为主导的欧洲中心式遗产观及实践开展的批判和反思,也就难与当前的非遗理论格局形成有效关联和直接对话。对于当前的非遗学科建设而言,批判遗产研究视遗产为政治、社会和文化现象的观念,及其重视学术话语在遗产相关知识生产中的作用的取向,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遗产研究 权威性遗产话语 范式转向 学术史 知识生产
原文传递
汉斯·伦德的跨艺术/跨媒介理论及相关学术史考察评析
3
作者 欧荣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3-196,共14页
汉斯·伦德是北欧国家较早进行跨艺术/跨媒介研究的学者。在跨艺术研究阶段,他将文学与图画艺术的关系归纳为三种类型:组合型、融合型以及转换型;他尤其关注转换型作品中的“艺格符换”和“图像投射”:他明确艺格符换的“转换型”... 汉斯·伦德是北欧国家较早进行跨艺术/跨媒介研究的学者。在跨艺术研究阶段,他将文学与图画艺术的关系归纳为三种类型:组合型、融合型以及转换型;他尤其关注转换型作品中的“艺格符换”和“图像投射”:他明确艺格符换的“转换型”文本特征,将艺格符换与图像投射在本体论上区别开来,又在图像投射文本研究中将语词和图像关系升华至人与世界的关系研究。随着跨艺术研究拓展到跨媒介研究,他又将三分法用于分析更宽泛的跨媒介现象。伦德的理论创见对欧美学界产生重大影响,推动跨艺术/跨媒介研究的发展。但他的三分法和跨媒介关系分类偏重于描述文本的静态特征,对文本的动态变化和文本内部多媒介的相互影响有所忽略,也未能揭示跨艺术/跨媒介转换的心理机制。我们可在其三分法范式的基础上,结合一些中国学者的创见,更科学准确地分析一些独具中国特色的文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斯·伦德 跨艺术研究 跨媒介研究 学术史
原文传递
改革开放四十年海外中国学研究--以海外中国历史研究为中心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雪涛 Chi Zhen(译) 《孔学堂》 2018年第3期128-141,241-251,共15页
本文主要从接受、译介以及再研究的角度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学者在海外中国历史研究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评价。这期间,海外中国历史研究从作为文献资料的阶段,经过国别中国史研究阶段,一直到今天的问题史阶段。文章上述三... 本文主要从接受、译介以及再研究的角度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学者在海外中国历史研究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评价。这期间,海外中国历史研究从作为文献资料的阶段,经过国别中国史研究阶段,一直到今天的问题史阶段。文章上述三个阶段的出版物(论文、专著、丛书)、学术大事记(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等)、重要的思潮等为出发点,勾勒出这四十年间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发展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中国学 中国历史研究 学术史
下载PDF
韦伯、共产国际与中国社会性质论战的发端——《儒教与道教》的革命旅程(1925—1929)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放春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2-116,M0005,共16页
本文通过梳理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共产国际内部围绕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问题展开的争论,揭示韦伯及其在《儒教与道教》中关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学学说如何一度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进而,韦伯的中国社会学通过共产国际这一政治渠道... 本文通过梳理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共产国际内部围绕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问题展开的争论,揭示韦伯及其在《儒教与道教》中关于中国的社会经济学学说如何一度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进而,韦伯的中国社会学通过共产国际这一政治渠道曲折地传播到中国,不期然地对大革命失败后中国思想界关于中国社会史、中国社会与中国革命性质的讨论产生影响。可以说,韦伯已成为当时中国新社会科学运动的一个“缺席在场”。这构成中国现代思想史与学术史上一道久被遮蔽乃至完全被遗忘的思想暗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 共产国际 大革命 中国社会性质论战 学术史
原文传递
薛凤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1
6
作者 袁兆桐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0年第9期34-40,共7页
薛凤祚是清代一流的历算家,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研究薄弱。进入新时期后,薛凤祚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一批中生代学者投入研究行列,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后,薛凤祚研究进入团体研究阶段,并引起地方政府的重... 薛凤祚是清代一流的历算家,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研究薄弱。进入新时期后,薛凤祚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一批中生代学者投入研究行列,推出了一批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后,薛凤祚研究进入团体研究阶段,并引起地方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取得了新的成果。尽管出现了转机,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尚待探讨,如薛凤祚的家世和人文环境问题、著述问题、交游问题、与西方教士的关系问题、中西星占学问题、在军事学及其他自然科学的领域的贡献问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凤祚 清代 科技史 学术史
原文传递
中国歌德学百年史述略 被引量:1
7
作者 贺骥 《社会科学论坛》 2022年第6期14-27,共14页
作为一门学问的歌德学源于德国,它要求研究者从语文学和思想史的角度来研究歌德的文本和思想。中国歌德学发端于宗白华、郭沫若和田汉的《三叶集》,经过五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在21世纪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五代学人各有其独特贡献:宗白华... 作为一门学问的歌德学源于德国,它要求研究者从语文学和思想史的角度来研究歌德的文本和思想。中国歌德学发端于宗白华、郭沫若和田汉的《三叶集》,经过五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在21世纪进入蓬勃发展的阶段。五代学人各有其独特贡献:宗白华开创了美学视角的歌德研究,冯至在方法论上奠定了中国歌德学的坚实基础,杨武能增进了国人对歌德的理解,王炳钧带来了新理论与新方法,叶隽则以跨学科和东西方对话的大视野梳理了歌德学学术史。从总体上看,中国歌德学呈现出学术性逐渐增强的进步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歌德学 五代学人 学术史
下载PDF
简帛文献能向我们启示什么 被引量:1
8
作者 马育良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53-56,共4页
简帛文献的大批出土,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它们再一次证明了中国文明的连续性特征,为真正“走出疑古时代”和重写“学术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并进一步丰富了王国维以来的史学方法。这些,都给予我们的多学科研究和大... 简帛文献的大批出土,给我们的研究工作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它们再一次证明了中国文明的连续性特征,为真正“走出疑古时代”和重写“学术史”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并进一步丰富了王国维以来的史学方法。这些,都给予我们的多学科研究和大学文科教学以很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帛文献 中国文明 疑古 学术史 二重证据法
下载PDF
从“学术”到“学术翻译”概念考辨
9
作者 殷海红 《当代外语研究》 CSSCI 2023年第4期106-112,137,共8页
学术翻译在我国引进西方先进知识成果、促进现代学科发展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学术”一直以来是较为笼统的概念,致使“学术翻译”具体的对象与范围不明确。对此,本文首先考察“学术”的中、英文辞源、概... 学术翻译在我国引进西方先进知识成果、促进现代学科发展以及学术交流等方面始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学术”一直以来是较为笼统的概念,致使“学术翻译”具体的对象与范围不明确。对此,本文首先考察“学术”的中、英文辞源、概念及其演化过程,分别从中、西学术发展史视角分析现代学术的区别性特征,并厘清学术翻译的概念内涵与外延,最后对学术翻译概念进行广义与狭义的界定与区分。本文旨在为深入、系统地展开学术翻译研究提供概念基础,以期对进一步建构学术翻译理论体系起到一定奠基性与推动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术 学术翻译 学术史 学术体裁 概念考辨
原文传递
异文背后的学术因缘——新校订本《清代学术概论》读后小记 被引量:1
10
作者 郑凌峰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1年第2期153-161,168,共10页
梁任公《清代学术概论》单行本出版前,曾有录副供友人过目的稿本以及连载于《改造》杂志的版本。胡适曾寓目任公的稿本副本,并将自己的意见写成两通长笺先后寄给任公,任公不仅从中吸取意见,补充了初稿的不足,同时也对胡适的学术见解有... 梁任公《清代学术概论》单行本出版前,曾有录副供友人过目的稿本以及连载于《改造》杂志的版本。胡适曾寓目任公的稿本副本,并将自己的意见写成两通长笺先后寄给任公,任公不仅从中吸取意见,补充了初稿的不足,同时也对胡适的学术见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俞国林先生将稿本与杂志本加以汇校,推出《清代学术概论》校订本,为读者寻绎梁、胡学缘,了解《清代学术概论》成书过程中的改写及其原因提供了材料与线索。同时,细绎《清代学术概论》校订本提供的异文,也能看出梁、胡二人学术立场的分歧,以及梁任公撰作、改写此书时为弥合或兼容此种分歧所作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胡适 《清代学术概论》 学术史
原文传递
“书人相依”:北大学人与商务印书馆《甘珠尔》的故事
11
作者 陈明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3-177,220,共16页
图书是建构学术史的主要支柱。图书与学人之间的互动与相依,展现出学术史上曾发生过的“鲜活的生命历程”。文章以北京大学多位学者(胡适、钢和泰、季羡林、王森)与1924年商务印书馆持有的一套藏文《甘珠尔》之间的故事为例,梳理双方数... 图书是建构学术史的主要支柱。图书与学人之间的互动与相依,展现出学术史上曾发生过的“鲜活的生命历程”。文章以北京大学多位学者(胡适、钢和泰、季羡林、王森)与1924年商务印书馆持有的一套藏文《甘珠尔》之间的故事为例,梳理双方数十年的交往依存情况。由此探讨北大学者在建设早期东方学、推进学科发展过程中所历经的诸多艰难和从商务印书馆、北平图书馆等社会机构所得到的无私帮助。以张元济为首的商务印书馆同仁对北大学科建设的大力支持,不是纯粹出于朋友的个人私谊,而是出于以促进学术精进、民族图强为目的。揭示了近现代学术史中所隐含的复杂的书人关联,构成了一幅中国现代学术与文化的璀璨画卷,至今仍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也为加深认识学科史图景的整体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大学 商务印书馆 《甘珠尔》 书人相依 学术史
原文传递
试论抗战时期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的方法
12
作者 陈祖英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2019年第1期107-116,289-290,共12页
抗战期间,学者和文艺工作者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学术理念下,对民间传说进行了迥异于前期的搜集和研究工作。搜集方面,出现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解放区将传说视为革命宣传的工具,侧重传说的文学性质;国统区将传说视为少数民族生活的组... 抗战期间,学者和文艺工作者在不同的政治环境和学术理念下,对民间传说进行了迥异于前期的搜集和研究工作。搜集方面,出现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搜集:解放区将传说视为革命宣传的工具,侧重传说的文学性质;国统区将传说视为少数民族生活的组成部分,偏向传说的生活属性。研究方面,既有以传统考据为主的传说研究和借鉴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从事的研究,也有将传统考据与人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方法结合起来的综合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37—1945 中国民间传说研究方法 学术史
原文传递
融贯汉宋 抉隐发微——夏长朴先生《〈四库全书总目〉发微》评介
13
作者 邓洪波 刘辰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1年第3期152-156,171-172,共7页
近年来,"四库学"渐成显学,其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硕。而夏长朴先生《〈四库全书总目〉发微》一书,即为目前"四库学"研究中最为杰出的成果之一。是书立足文献,以精确、细密、严谨的考证,梳理出《总目》定型前诸多提... 近年来,"四库学"渐成显学,其相关研究成果颇为丰硕。而夏长朴先生《〈四库全书总目〉发微》一书,即为目前"四库学"研究中最为杰出的成果之一。是书立足文献,以精确、细密、严谨的考证,梳理出《总目》定型前诸多提要文本的时间序列;另一方面则深入阐发《总目》文本所蕴含的学术思想,以及隐藏于其中的现实情境。通过融汇"汉学"考据与"宋学"义理两种取径,此书成功地对《总目》进行"抉隐发微",在"四库学"研究中极具里程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要文本 时间序列 《四库全书总目》 学术史观
原文传递
孙继南学案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成秀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70-77,共8页
本文论述了我国音乐史学家、音乐教育家孙继南先生对音乐事业的巨大贡献,从学术生平、学术旨要、学术评价、学术要目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其教育思想及研究成果。
关键词 音乐事业 音乐史学 阐述 音乐教育家 贡献 文论 学术评价 研究成果
下载PDF
历史与小说的互读——读《夏鼐日记》1~3卷
15
作者 王齐 《南方文物》 2013年第2期108-112,共5页
当历史领域的"宏大叙事"模式渐渐被片断的、断裂的现象所取代之时,《夏鼐日记》的出版不仅为我们全方位了解这位学术大师的心路历程提供绝佳的机会,而且还能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史乃至现当代历史的有益"增补"。与... 当历史领域的"宏大叙事"模式渐渐被片断的、断裂的现象所取代之时,《夏鼐日记》的出版不仅为我们全方位了解这位学术大师的心路历程提供绝佳的机会,而且还能成为研究中国现代学术史乃至现当代历史的有益"增补"。与夏鼐先生同时代并有着相似经历的钱鐘书先生也留下了名著《围城》。本文尝试着对《夏鼐日记》前三卷和小说《围城》这两部不同的"作品"进行"互读",以期进一步理解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以及那一代学人的风范。任何"作品"都无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视角",但倘若各种不同的"视角"彼此交织、互为补充,那么,关于"过去"图景的立体"拼图"就会趋于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鼐日记》 《围城》 互读 现代学术史
下载PDF
新见《黄先生语录》稿介绍与整理
16
作者 黄侃(讲) 黄焯 张祎昀(整理)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2022年第1期17-33,279,共18页
在关于黄侃先生学术与思想的各种材料中,语录是具有独特价值的一种,新见的黄焯所录《黄先生语录》稿本一种,又为此增添了一份重要资料,本文即因之整理而成。语录稿是一份较早的草稿,分为记录、抄录两部分,记录部分存有五十余条新见条目... 在关于黄侃先生学术与思想的各种材料中,语录是具有独特价值的一种,新见的黄焯所录《黄先生语录》稿本一种,又为此增添了一份重要资料,本文即因之整理而成。语录稿是一份较早的草稿,分为记录、抄录两部分,记录部分存有五十余条新见条目,抄录部分则多与既刊的《黄先生语录》重合。语录稿主要有两方面价值:首先,新条目可以拓展黄侃学术研究的材料、印证黄侃学术观点与学术传承;其次,语录稿抄录中产生的差异能够体现黄侃语录的整理情况,丰富对相关文献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侃 黄焯 语录 训诂 学术史
原文传递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今读 被引量:18
17
作者 解玉峰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7-137,共11页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是中国戏剧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文论析王国维在戏剧起源、宋金杂剧、元杂剧、南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后来人对王国维的超越或者从他曾经达到的学术水准向下跌落 ;又从民族戏剧的研究立场和方法着眼 ,分析《宋元...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是中国戏剧研究的开山之作 ,本文论析王国维在戏剧起源、宋金杂剧、元杂剧、南戏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后来人对王国维的超越或者从他曾经达到的学术水准向下跌落 ;又从民族戏剧的研究立场和方法着眼 ,分析《宋元戏曲史》“外来之观念”、“史学家之家法”、“文学家之眼光”等三种思维路径对后来人产生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元戏曲史》 王国维 论析 元杂剧 文论 民族戏剧 南戏 史学家 文学家 家法
原文传递
从翻译到译释:创建中国译释学的构想 被引量:5
18
作者 牛云平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12,94,共7页
构建具有中国学术品格的翻译理论,必然意味着全面厘清其核心概念系统,阐明它们相对于西方译论的独特之处。"翻译"就是中国译论的内核术语。它和西方译学的核心术语"translate"语义基因不同,但后者的语义诱导使我国... 构建具有中国学术品格的翻译理论,必然意味着全面厘清其核心概念系统,阐明它们相对于西方译论的独特之处。"翻译"就是中国译论的内核术语。它和西方译学的核心术语"translate"语义基因不同,但后者的语义诱导使我国外语界将"翻译学"等同于"Translation Studies"或"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本文根据"翻译"在汉语中的语义规范,提出译释学和中国译释学概念。中国译释学主要从历时和共时角度研究发生在中国境域内的译释现象。它有纵横两大主脉:纵脉是以儒经注疏为典型的我国文化典籍的历代译释,横脉是以佛典汉译和西方典籍汉译为典型的外国文化典籍的口头或笔头译释。二者交织,造就了我国的学术版图和思想文化发展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学 语义基因 翻译史 经学 学术史
原文传递
钱穆关于先秦诸子起源的论述及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长银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51-163,共13页
先秦诸子起源是关系诸子学近代转型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上,钱穆既不完全否定传统的“诸子出于王官”论,又不完全赞同胡适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而是认为“王官之学衰而诸子兴”。其中,开诸子之先者为儒家,而“儒家起... 先秦诸子起源是关系诸子学近代转型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上,钱穆既不完全否定传统的“诸子出于王官”论,又不完全赞同胡适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而是认为“王官之学衰而诸子兴”。其中,开诸子之先者为儒家,而“儒家起于艺士”;继之而起的是墨家,而“墨家起于工人集团”。此后,“其他诸家,皆从儒墨生”。这些观点在当时学界引起了较大关注,可以说进一步澄清了诸子起源的真相。当然,钱穆的观点不能成为定论,但其着眼于社会生活流品的思路,无疑开启了诸子起源研究的新方向。而其说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彰显了诸子学的平民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穆 先秦诸子起源 社会生活流品 平民精神 中国近代诸子学史
下载PDF
刘钰《易经卦爻辞本事考》述要
20
作者 黄忠天 《周易研究》 CSSCI 2015年第6期57-66,共10页
刘钰《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一书久无传本,世所罕闻。自2008年文听阁图书公司出版林庆彰先生主编《民国时期经学丛书》以来,此书亦幸得以重见天日。此书所侧重者,不在象数易例的使用与义理思想的阐发,惟在考辨卦爻辞中的字义与史实,盖属... 刘钰《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一书久无传本,世所罕闻。自2008年文听阁图书公司出版林庆彰先生主编《民国时期经学丛书》以来,此书亦幸得以重见天日。此书所侧重者,不在象数易例的使用与义理思想的阐发,惟在考辨卦爻辞中的字义与史实,盖属易学与史学的会通。本文撰作上以《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一书为研究素材,分别论述其著述背景与体制,并从中探究刘钰易学渊源,尤其于此书稽古治《易》方式,更多着墨,分之为(一)考究史实,不论时位;(二)广引典籍,考订字义;(三)证明史实,不推演理论;(四)随文求解,不争门户;(五)原文考事,多闻阙疑等五大特点,一一加以阐述说明,最后则论及此书的价值与得失。由于刘钰《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于民国史事易学,特别是其中的"史料易"易学一派,堪称集大成之作,故本文中亦兼论易学史上史料易学的发展梗概。大体而言,《易经卦爻辞本事考》书中考掘之史事,虽未必尽属可信,惟在新旧学术交替之际,在出土文献尚未大量发现之20世纪初期,刘钰与当时古史辨派学者的研究,在中国易学史上仍有其时代的意义与价值。希望透过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吾人借以了解民国时期易学梗概,并藉资阐发前辈学者的潜德幽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钰 易经卦爻辞本事考 民国易学 易学史 易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