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艾叶的本草考证和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4
1
作者 张元 康利平 +1 位作者 郭兰萍 周爱香 《上海针灸杂志》 2017年第3期245-255,共11页
搜集古今有关艾叶本草记载和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艾叶的本草与物种考证、道地性的历史变迁,整理了艾叶的近缘种的形态特征、生产栽培、采收加工与炮制,对艾叶、艾烟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临床应用及灸法的作用机理等进行了综述,... 搜集古今有关艾叶本草记载和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艾叶的本草与物种考证、道地性的历史变迁,整理了艾叶的近缘种的形态特征、生产栽培、采收加工与炮制,对艾叶、艾烟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临床应用及灸法的作用机理等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艾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灸法 艾叶 本草考证 物种考证 综述
下载PDF
天麻道地产区的形成与变迁 被引量:51
2
作者 刘大会 龚文玲 +5 位作者 詹志来 彭华胜 王晓 陈科力 黄必胜 郭兰萍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3639-3644,共6页
天麻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应用历史,为名贵中药材。天麻产地最早的记载为魏晋时期《吴普本草》所述的山东泰山和河南嵩山,并一直以山东泰安及其周边地区为道地产区,但从民国开始天麻产地发生了较大变化,道地产区向西迁移到西南地区。因... 天麻在我国已有2 000多年应用历史,为名贵中药材。天麻产地最早的记载为魏晋时期《吴普本草》所述的山东泰山和河南嵩山,并一直以山东泰安及其周边地区为道地产区,但从民国开始天麻产地发生了较大变化,道地产区向西迁移到西南地区。因此该文通过文献考证和实地走访调查,探讨分析了天麻道地产区的形成过程与产地变迁情况,介绍了天麻人工栽培历史和当前主流产地,并从自然、社会、交通、人文和种质资源方面分析了天麻道地产区形成和产地变迁的原因,从而为天麻质量评价和栽培生产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本草考证 道地产区 栽培产区 产地变迁
原文传递
基于历代本草产地变迁的药材道地性探讨——以黄芪、丹参为例 被引量:35
3
作者 詹志来 邓爱平 +3 位作者 彭华胜 张小波 郭兰萍 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7期3202-3208,共7页
道地药材多指特定区域所产的历史悠久、品质佳、疗效好的药材。然而药材的道地区域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大部分均存在产地变迁,这为道地药材产地的确立及其深入研究带来了困难。该文以黄芪和丹参为例,对各历史时期本草著作所记载的产... 道地药材多指特定区域所产的历史悠久、品质佳、疗效好的药材。然而药材的道地区域在历史上并非一成不变,大部分均存在产地变迁,这为道地药材产地的确立及其深入研究带来了困难。该文以黄芪和丹参为例,对各历史时期本草著作所记载的产地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中药材产地变迁的诸多原因,从人文、社会、自然3个方面解释了道地药材产地变迁的原因,为优质道地产区的确立提供本草学依据,也为道地药材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地药材 黄芪 丹参 产地变迁 本草考证
原文传递
藤茶的本草资源学研究概况 被引量:34
4
作者 冉京燕 方建国 +2 位作者 谢雪佳 熊微 王文清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3728-3735,共8页
运用中药本草考证的思路方法,对藤茶的名称、品种来源、传统功效等进行考证,对藤茶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植物学比较研究,为其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古代本草中多以藤茶为正名,但对其基原植物未有记载,其功效主... 运用中药本草考证的思路方法,对藤茶的名称、品种来源、传统功效等进行考证,对藤茶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植物学比较研究,为其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古代本草中多以藤茶为正名,但对其基原植物未有记载,其功效主治等与现代应用基本一致。作为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药茶两用植物,藤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目前仅见有地方标准收载,品种来源还有待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藤茶 基原植物 来源品种 本草考证 功效主治 药茶两用植物
原文传递
阿胶历史沿革考 被引量:27
5
作者 张金聚 张英 +5 位作者 孟江 吴孟华 马志国 夏敏 付改玲 曹晖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464-2472,共9页
阿胶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有"补血圣药"之称。该文通过系统查阅历代本草典籍和现代文献,对阿胶的名称、基原、加工炮制、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等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与考证。阿胶的药用记载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其异名包... 阿胶是我国特有的名贵中药,有"补血圣药"之称。该文通过系统查阅历代本草典籍和现代文献,对阿胶的名称、基原、加工炮制、功能主治、临床应用等历史沿革进行梳理与考证。阿胶的药用记载最早可追溯至《神农本草经》,其异名包括驴皮胶、盆覆胶、傅致胶等;随着朝代的更迭,阿胶的原料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演变:牛皮为主-牛皮、驴皮混用-驴皮为主-驴皮,阿胶的制作原料由最初的牛皮为主更迭为驴皮,探究驴皮胶取代牛皮胶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各历史时期的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二是对牛皮胶与驴皮胶功效的认识发生了很大改变,进而影响到临床应用。阿胶的加工炮制方法同样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阿胶在唐代以前主要采用炙和炒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熬和蒸,以及炒时加用辅料的方法,如宋朝的"蛤粉炒"、清朝的"蒲黄炒"等,辅料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阿胶的炮制理论和炮制方法,大大增强了其补血养血、疏肝调肝、益气清肺的功效。因此阿胶的应用也变得更加丰富,其临床应用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从历代医案尤其是清宫医案中,可以看到翔实的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胶 牛皮胶 驴皮胶 本草考证
原文传递
橘红及化橘红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24
6
作者 屈杰 王宝家 +1 位作者 孔文霞 李培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4434-4436,共3页
文章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橘红、化橘红的名称、品种来源、功效进行了考证,提出了化橘红功效为"化痰止咳,宽中消积"的学术观点,同时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目前"化橘红"品种来源限定为化州柚,剔除柚植物来源,... 文章从文献研究的角度对橘红、化橘红的名称、品种来源、功效进行了考证,提出了化橘红功效为"化痰止咳,宽中消积"的学术观点,同时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目前"化橘红"品种来源限定为化州柚,剔除柚植物来源,增加来源为柚的干燥外层果皮"柚橘红"的中药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本草考证 橘红 化橘红
原文传递
艾草的本草考证及资源分布 被引量:22
7
作者 聂韡 刘畅 单承莺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19年第4期93-95,105,共4页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以及文献资料,对艾草的本草记载、名称、形态以及我国所有种的资源分布进行了整理综述,以便更好的综合利用艾草资源。
关键词 艾草 本草考证 资源分布
下载PDF
薏苡仁炮制历史沿革考证 被引量:20
8
作者 周宇 吴孟华 +5 位作者 罗思敏 黄子韩 张英 马志国 曹晖 徐葱茏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694-2701,共8页
薏苡仁作为药食两用的原料在民间被广泛使用。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专著及各省市炮制规范等相关文献资料,从薏苡仁采收加工、历代炮制方法及性味功效进行梳理,对其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进行考证。结果表明,本草记载薏苡仁的炮制方法主要有清... 薏苡仁作为药食两用的原料在民间被广泛使用。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专著及各省市炮制规范等相关文献资料,从薏苡仁采收加工、历代炮制方法及性味功效进行梳理,对其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进行考证。结果表明,本草记载薏苡仁的炮制方法主要有清炒、糯米炒、盐制(含盐水煮和盐炒)、壁土炒和姜汁拌炒等。其中,清炒、壁土炒沿用至今,麸炒是现代结合实际情况和适应时代需求,在糯米炒的基础上改进所得;并且,现代各地方炮制规范中将古代取仁法列入炮制步骤,与炒制结合,形成"法制"炮制法。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薏苡仁有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排脓,解毒散结等功效,内容与历代本草所载一致;法制后的薏苡仁已祛除其寒凉之性,性味归经发生变化,应用范围扩大。研究结果厘清了薏苡仁的采制与炮制历史脉络,并总结整理了古今薏苡仁的性味与功效,为薏苡仁后续规范炮制工艺、各炮制品临床合理运用,及药材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薏苡仁 采制 炮制 法薏苡仁 历史沿革 考证
原文传递
薤白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8
9
作者 汪冶 文惠玲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7期389-390,共2页
通过本草考证与实地考察,认为古代所用的薤白是百合科植物薤Allium chinense,而不是小根蒜A.macrostemon,把小根蒜作薤白使用发生在清代以后,建议把薤与小根蒜并作中药薤白的植物来源。
关键词 本草考证 薤白
下载PDF
车前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7
10
作者 刘贤旺 吴祥松 +3 位作者 黄慧莲 张寿文 赖学文 曹岚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6-48,共3页
通过本草学考证,结合现代有关车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成果,表明本草文献中关于车前的记载与现代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历代使用车前的正品药材为车前科车前属植物车前Plantago asiatica L.。
关键词 车前 本草学 考证 本草考证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下载PDF
附子历史沿革考辨 被引量:18
11
作者 董思含 孟江 +3 位作者 吴孟华 马志国 曹晖 张英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5567-5575,共9页
附子入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该文系统查阅和梳理本草典籍,从附子的名称、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和临床应用的变化特点及演进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古人对附子的认识是基于其毒性而始,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渐渐积累了药用经验。"... 附子入药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该文系统查阅和梳理本草典籍,从附子的名称、产地、采收时间、炮制方法和临床应用的变化特点及演进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古人对附子的认识是基于其毒性而始,在漫长的实践过程中渐渐积累了药用经验。"附子"自古以四川为道地产区,由于气候变迁及人工种植等因素的影响,附子的采收期经历了从冬季到初夏的跨越。必要的防腐措施对于附子的储存至关重要,唐代的石灰同贮法、宋代的麦曲醋腌法、明代的盐渍法以及近现代发展的胆巴溶液浸泡法均对附子的贮存、运输、流通等环节起到了重要作用。为达到减毒存效目的,附子的炮制方法经历从火制、水制、水火共制、多种辅料共制等阶段的演进,炮制减毒的机制研究也经历了由浅入深的探索过程。附子祛风散寒、温阳救逆的功效被历代医家广泛运用于临床,且常用于危重症的治疗。随着附子炮制辅料质量控制方法及质量评价标准的进一步完善,以及附子的现代药理、毒理、药效及临床等方面的深入研究,附子饮片的安全和质量可望得到切实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子 药用历史 本草考证
原文传递
乳香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7
12
作者 黄子韩 吴孟华 +4 位作者 罗思敏 周宇 张英 马志国 曹晖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5296-5303,共8页
乳香是外来药物的代表性品种之一,早在秦汉之际已有传入。乳香入药以"薰陆香"一名始载于《名医别录》。该文通过梳理历代本草古籍,对乳香的古今基原变迁、采收与品质、炮制沿革、功效主治等进行考证。结果发现,唐之前所用乳... 乳香是外来药物的代表性品种之一,早在秦汉之际已有传入。乳香入药以"薰陆香"一名始载于《名医别录》。该文通过梳理历代本草古籍,对乳香的古今基原变迁、采收与品质、炮制沿革、功效主治等进行考证。结果发现,唐之前所用乳香为漆树科乳香黄连木Pistacia lenticus树皮渗出的树脂,而后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阿拉伯的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及其同属近缘植物渐渐成为了乳香的主流来源植物。古代乳香采收是在春夏两季割伤树皮采脂,并以透明度及形状判断其品质。乳香的炮制历经一系列的演变,从单纯的研、炒到水飞、酒研等,现代炮制则以清炒与醋制为主。乳香的历代用途包括炼丹,民间及宗教熏香,洗浴美容、药用。由于香药贸易的兴盛及乳香在伤科的良好疗效,宋代以后乳香的应用逐渐以药用为主。其药用功效古今差异不大,主要为活血定痛、消肿生肌等,但补精益气等部分功效,现代少有提及。该文的考证结果厘清了乳香从品种、炮制,到功能主治等多方面的历史沿革,可对乳香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历史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香 本草考证 炮制 功效 历史沿革 外来药物
原文传递
佛手的品种源流及药用食用考 被引量:17
13
作者 罗思敏 吴孟华 +4 位作者 周宇 黄子韩 张英 马志国 曹晖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3997-4003,共7页
佛手为常用的药食同源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查阅历代本草专著发现,佛手的相关记载模糊、品种来源混乱,历史上出现过不同品种混用的现象。该文通过对历代本草古籍的考察,结合现代文献、权威中草药书籍综合分析,对佛手名称、基原... 佛手为常用的药食同源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查阅历代本草专著发现,佛手的相关记载模糊、品种来源混乱,历史上出现过不同品种混用的现象。该文通过对历代本草古籍的考察,结合现代文献、权威中草药书籍综合分析,对佛手名称、基原、产地、炮制加工、功效主治进行梳理与考证。结果表明,佛手别名众多,元以前一直存在佛手与香橼混用的现象,至元朝时期才从性味功效上将二者区分开来,基原与今用品种一致,佛手乃枸橼的变种。对佛手原植物形态的记载,以"状如人手,有指"为主要特征。佛手的产地一直较为稳定,以广东、浙江、福建、四川等省为主产区。佛手的药用炮制加工方法记载较少,沿用至今的仅为蒸制,此法可降低辛燥之性;食疗品加工在民间广为流传,以潮州老香黄为代表。2015年版《中国药典》记载佛手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燥湿化痰等功效,历代本草描述与之基本一致。该文考证结果可对佛手正本清源,历代佛手的炮制加工及性味功效的整理和总结可为规范其炮制工艺和开发利用提供文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手 香橼 品种 本草考证 炮制加工
原文传递
鹿胶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吴孟华 黄勇 +5 位作者 徐浩坤 谢宇 张童 马志国 张英 曹晖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188-1193,共6页
鹿胶,历史上有2种来源,包括鹿皮胶与鹿角胶,现代以鹿角胶为主,鹿皮胶仅贵州、吉林等民间使用。该文对鹿胶自周朝《周礼·冬官·考工记》以来的古今文献进行梳理,经系统的本草考证,发现①古代鹿胶为六胶(鹿胶、马胶、牛胶、鼠胶... 鹿胶,历史上有2种来源,包括鹿皮胶与鹿角胶,现代以鹿角胶为主,鹿皮胶仅贵州、吉林等民间使用。该文对鹿胶自周朝《周礼·冬官·考工记》以来的古今文献进行梳理,经系统的本草考证,发现①古代鹿胶为六胶(鹿胶、马胶、牛胶、鼠胶、鱼胶、犀胶)之首,除作为黏合剂用于制弓、制墨外,入药成为主流应用,鹿角胶以"白胶"之名入药,始载于东汉《神农本草经》。②因鹿皮的历代用途多样化、贵族化及鹿角获得的便利性等原因,古代鹿胶的制备原料由鹿皮与鹿角并重逐渐演变为以鹿角为主,鹿皮退出主流原料。③鹿胶的基原动物为鹿科马鹿Cervus elaphus、梅花鹿C.nippon外,古代还涉及同科其他动物如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水鹿C.unicolor。④鹿胶加工方法从古代延续至今,未发生显著的变化。⑤鹿皮胶与鹿角胶功效同中有异,均性温,鹿角胶温补肝肾,益精养血,偏于补阳;鹿皮胶既能补阳,又可滋阴补血、止血,实为阴阳双补,具有独特优势。该文的考证结果可为鹿皮胶的推广及药用价值开发提供文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胶 鹿皮胶 鹿角胶 考证
原文传递
青翘与老翘优劣的本草探析 被引量:16
15
作者 吴孟华 石上梅 曹晖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5508-5512,共5页
该文针对目前青翘与老翘孰优孰劣的争议,从连翘的名称、品种、产地、采收加工、药用部位、药性、临床功效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结果表明,连翘在唐代以前以藤黄科湖南连翘(黄海棠、旱莲草)Hyperium ascyron、小连翘H.erectum的地上部分入... 该文针对目前青翘与老翘孰优孰劣的争议,从连翘的名称、品种、产地、采收加工、药用部位、药性、临床功效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结果表明,连翘在唐代以前以藤黄科湖南连翘(黄海棠、旱莲草)Hyperium ascyron、小连翘H.erectum的地上部分入药;南北朝至唐代藤黄科草本类连翘和木犀科连翘(大翘)Forsythia suspensa并用;宋代之后,木犀科连翘为主流品种。随入药品种的变化,连翘产区亦有所变迁,藤黄科草本连翘汉代至唐代主要产于黄河流域,宋代以后产于江南地区;木犀科灌木连翘自唐宋至今,主产地集中于山西、河南、山东、陕西至四川北部等地,目前以山西、河南产量最大。木犀科连翘按采收时间不同,分为青翘与老翘,青翘为近成熟果实,老翘为成熟果实。连翘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风散热的功效,临床应用中,历代本草及医家多以青翘为优,清代中期至民国个别使用老翘。现代主要药效成分与药效学研究同样印证青翘优于老翘。研究结果可为青翘的主流用药及现行《中国药典》含量测定指标的合理性提供文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翘 青翘 老翘 本草考证
原文传递
藏药余甘子研究概况 被引量:14
16
作者 潘慧清 朱平 +2 位作者 魏学明 张樱山 刘海龙 《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84-88,共5页
通过查阅有关藏药余甘子的历代本草典籍、医史文献及现代研究文献,主要从藏药余甘子的本草考证、历代医籍论述、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加工品等5个方面对藏药余甘子的研究概况进行概述,为藏药余甘子的实验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关键词 余甘子 本草考证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综述
原文传递
黄芪蜜炙方法的历史沿革及效用的探讨 被引量:11
17
作者 刘星堦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87-89,共3页
实验结果证明蜜炙的补气作用高于生品,黄芪蜜炙前后皂甙成分的变化,阐明了蜜炙效用的增强,很可能是由于皂甙成分的脱乙酰化和糖甙的水解所致。
关键词 黄芪 本草考证 炮制
下载PDF
两面针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3
18
作者 吴孟华 马志国 +2 位作者 张英 叶丽芳 曹晖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5436-5442,共7页
两面针入药历史悠久,古今药用部位存在差异,《中国药典》仅用根,本草记载的药用部位还包含茎、叶、果实等。为寻找两面针茎与根可同等入药的历史依据,该文对两面针历代本草与地方志记载的正名与异名、品种、药用部位、生境、产地、加工... 两面针入药历史悠久,古今药用部位存在差异,《中国药典》仅用根,本草记载的药用部位还包含茎、叶、果实等。为寻找两面针茎与根可同等入药的历史依据,该文对两面针历代本草与地方志记载的正名与异名、品种、药用部位、生境、产地、加工及制法、功效与主治进行考证。结果表明,两面针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以“蔓椒”为正名,其后本草延续此名;至清代,正名更改为“入地金牛”,来自岭南地区的民间称谓;现代以“两面针”为正名,该名称最早出现在1914年广西《武宣县志》,正式列入本草始于1963年《增订岭南采药录》。根据历代本草记载的名称和植株描述,两面针具有幼时灌木、成年藤本、伞房状圆锥花序、茎有刺、根金黄色、根横生且有牛角状分支、叶两面有刺等特点,故而古代的蔓椒、清代与近代的入地金牛、现代的两面针为同一品种,即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生境、产地、制法、功效与主治等也从侧面证实了这一结果。历代本草记载两面针以茎、根为主要药用部位,也有用叶、果实者,今《中国药典》仅收载根明显与之不符。在两面针药用资源紧缺的状况下,仅用根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该文考证结果有助于厘清两面针古今药用部位的实际情况,由此建议下一版《中国药典》将两面针的药用部位由根修订为根和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面针 蔓椒 入地金牛 药用部位 本草考证
原文传递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肉苁蓉的基源考证 被引量:12
19
作者 李佳蔚 周婉 李俊松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7期1756-1760,共5页
目的:为药典中肉苁蓉药材原植物来源的确定及临床区别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本草考证、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别对几种列当科植物进行对比,利用HPLC技术对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草苁蓉指标性成分进行对比。结果:通过本草考证,发现管花肉苁... 目的:为药典中肉苁蓉药材原植物来源的确定及临床区别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本草考证、药材性状及显微鉴别对几种列当科植物进行对比,利用HPLC技术对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草苁蓉指标性成分进行对比。结果:通过本草考证,发现管花肉苁蓉产地、药材性状与历代本草记载肉苁蓉药材有明显差异,判断古代管花肉苁蓉并未做"肉苁蓉"入药;发现肉苁蓉、盐生苁蓉,沙苁蓉可能为肉苁蓉药材的原植物来源,以肉苁蓉应用最多;发现历代本草记载"草苁蓉"来源为列当或草苁蓉,作为肉苁蓉药材的代替品;古人优质肉苁蓉药材的判断标准为长而粗大,鳞叶整齐,未开花;药用部位多为肉质茎下部。应用性状特征配合现代显微鉴别技术已可以将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及草苁蓉较好区分,其中断面维管束排列情况是三者重要区别点。管花肉苁蓉比肉苁蓉指标性成分含量高,草苁蓉指标性成分含量与肉苁蓉非常接近。结论:古时,管花肉苁蓉未做肉苁蓉药材原植物来源;肉苁蓉药材原植物来源多样,但对优质肉苁蓉已有明确认识;通过断面维管束排列情况可区别肉苁蓉、管花肉苁蓉和草苁蓉;管花肉苁蓉比肉苁蓉指标性成分含量高,草苁蓉指标性成分含量与肉苁蓉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苁蓉 本草考证 药材性状 显微鉴别 HPLC
下载PDF
裸花紫珠的本草考证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绮玲 庞玉新 +6 位作者 杨全 于福来 王凯 李伟 谷陟新 范佐旺 张文晴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5期667-670,F0003,共5页
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et Arn.)是海南大宗道地药材之一,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以及东南亚的印度、越南、新加坡等地均有分布。裸花紫珠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是其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较为严重,为求其能正确、合理地古... 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et Arn.)是海南大宗道地药材之一,在中国广东、广西、海南以及东南亚的印度、越南、新加坡等地均有分布。裸花紫珠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但是其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现象较为严重,为求其能正确、合理地古为今用,本文对裸花紫珠的植物来源、药用历史以及混淆品进行了本草考证,以期能为扩展裸花紫珠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裸花紫珠 本草考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