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钙素原和淀粉样蛋白A在重型肝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
作者 闫丽娜 原芳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771-774,共4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和淀粉样蛋白A在重型肝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前瞻性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重型肝炎124例,根据是...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和淀粉样蛋白A在重型肝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 SBP)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前瞻性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重型肝炎124例,根据是否发生SBP分为SBP组(n=48)和非SBP组(n=76),比较两组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 IL-6)水平,并分析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IL-6在诊断重型肝炎病人SBP中的价值。结果与非SBP组比较,SBP组PCT显著升高[(0.78±0.54)比(0.19±0.11)] ng/mL,P=0.000;淀粉样蛋白A显著升高[(23.58±9.58)比(12.57±8.82)]mg/L,P=0.000;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8.68±2.48)比(5.49±1.82)] mg/L,P=0.000;白细胞显著升高[(9.26±3.29)比(7.65±2.84)]×10~9/L,P=0.000;IL-6显著升高[(89.58±38.58)比(39.58±18.58)] pg/mL,P=0.000。PCT、淀粉样蛋白A、C反应蛋白、白细胞和IL-6在诊断重型肝炎SBP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5(95%CI:0.816~0.934)、0.898(95%CI:0.840~0.957)、0.695(95%CI:0.598~0.793)、0.709(95%CI:0.617~0.801)和0.876(95%CI:0.812~0.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存活病人比较,死亡病人入院时PCT显著升高[(1.05±0.51)比(0.70±0.48)] ng/mL,P=0.042。结论 PCT和淀粉样蛋白A在诊断重型肝炎SBP中均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PCT升高可能与SBP预后不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并发症 腹膜炎 肝硬化 血清淀粉样蛋白A C反应蛋白质 白细胞介素6 早期诊断 预后 降钙素原
下载PDF
重症肝炎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175例 被引量:6
2
作者 贾杰 肖芙蓉 《华人消化杂志》 1998年第11期958-959,共2页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75例重症肝炎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诱因、发病机制、病死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症肝炎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的病死率分别为857%,818%和718... 目的探讨重症肝炎并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75例重症肝炎并多器官功能不全的诱因、发病机制、病死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急性、亚急性和慢性重症肝炎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的病死率分别为857%,818%和718%,最常见的诱因为感染、消化道大出血及电解质紊乱,预后与重症肝炎类型、受损器官数目、年龄、并发症的器官与系统、妊娠及重叠感染密切相关.结论重症肝炎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微循环障碍可能是中心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并发症 病理生理学 MODS
原文传递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38例 被引量:5
3
作者 赵文轩 张瑞娟 +5 位作者 刘海玲 聂青和 刘小莹 郑宏波 吕宽厚 魏娜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7期790-792,共3页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并随访24周,观察两...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方法:将5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并随访2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段患者ALB、TBIL和P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观察组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2周和24周血清中ALB水平显著上升,TBIL和PT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12周和24周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8周后,对照组患者腹胀、食欲、乏困和腹水的改善率分别为50.00%、40.00%、55.00%和50.00%,观察组改善率分别为84.21%、78.95%、86.84%和92.00%,两组患者在腹胀、食欲、乏困和腹水的改善或减轻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可作为肝硬化患者临床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并发症 肝硬化/治疗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方法 移植 自体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前后心理变化及疾病进展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陶 崔建国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16年第3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心理状态与腹水时间的关系。方法肝硬化腹水患者93例中,其中稳定开朗型心理者38例,焦虑忧郁型心理者55例。选择正常健康查体者50例作对照。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焦虑和抑郁进行评价。从发现肝硬化到... 目的探讨肝硬化心理状态与腹水时间的关系。方法肝硬化腹水患者93例中,其中稳定开朗型心理者38例,焦虑忧郁型心理者55例。选择正常健康查体者50例作对照。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焦虑和抑郁进行评价。从发现肝硬化到出现肝硬化腹水的时间进行比较。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进行治疗,1个月后采用两个量表重新评价。应用SPSS 17.0软件,所获数据采用方差分析,t检验和X^2检验。结果肝硬化腹水患者有焦虑26例,占27.96%;抑郁者40例,占43.01%;两者均有者27例,占29.03%。正常对照组共有8例,占16.00%,均较轻微。两组比较,X^2=10.487~26.078,P均<0.005。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均接近17分,远大于7分的焦虑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均接近并大于17分的抑郁标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稳定开朗型和焦虑忧郁型治疗前或治疗后比较,P均>0.05,无显著性差异。两年内定开朗型出现腹水20例,占52.63%;焦虑忧郁型出现腹水49例,占89.10%。两组比较,X^2=15.602,P<0.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焦虑和抑郁,不同的心理类型疾病进展不同,有效治疗和护理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加速研究有效治疗方案是今后一定时间的重点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肝炎/并发症 肝硬化腹水 中西医结合疗法
下载PDF
桃仁提取物合虫草菌丝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病理和免疫组化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徐列明 刘平 +3 位作者 刘成 薛惠明 朱剑亮 洪嘉禾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2期737-739,共3页
用桃仁提取物合虫草菌丝治疗6例肝炎后肝硬化,作治疗前后腹腔镜检查和肝活检,观察患者肝脏大体形态、组织和超微结构以及免疫组化的变化。发现经治后活化的贮脂细胞多已转为静止状态;部分病例肝窦周围和肝细胞之间沉积的Ⅰ、Ⅲ型胶原、F... 用桃仁提取物合虫草菌丝治疗6例肝炎后肝硬化,作治疗前后腹腔镜检查和肝活检,观察患者肝脏大体形态、组织和超微结构以及免疫组化的变化。发现经治后活化的贮脂细胞多已转为静止状态;部分病例肝窦周围和肝细胞之间沉积的Ⅰ、Ⅲ型胶原、FN和LM减少,因而肝内纤维组织减少;肝细胞间隙中沉积的胶原纤维降解;肝窦毛细血管化受到抑制和逆转。从而多数病例肝细胞变性好转,肝脏质地向正常转化,门静脉高压缓解,肠系膜等处血管曲张度减轻,肝脏色泽转红,镰状韧带水肿消失,腹水消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变 免疫学 桃仁 虫草菌丝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CT诊断早期肝炎后肝硬化与临床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宋闽宁 黄文琪 +2 位作者 闵峰 吴贵华 郑玉清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0期2272-2275,共4页
目的:探讨CT对早期肝硬化诊断的价值。方法:将48例CT诊断早期肝炎后肝硬化组及96例慢性肝炎分轻、中、重组行肝脏穿刺活检。活检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素(HE)、网状纤维Gomori法、范基森(VG)、结缔组织Masson三色法染色检查,将病理检查结果... 目的:探讨CT对早期肝硬化诊断的价值。方法:将48例CT诊断早期肝炎后肝硬化组及96例慢性肝炎分轻、中、重组行肝脏穿刺活检。活检标本分别进行苏木素(HE)、网状纤维Gomori法、范基森(VG)、结缔组织Masson三色法染色检查,将病理检查结果与临床及CT影像特征相对照。结果:CT检查提示早期肝硬化病理检查结果仅6例符合(6/48,12.5%)。慢性肝炎轻、中度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各为85.7%(36/42)、75%(36/48)。但两组不符合部分仅为轻-中度之间的交叉。慢性肝炎重度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6/6)。CT肝脏形态缩小的影像特征,与肝组织病理学纤维化指征符合率达100%。与无肝缩小征象组对照,无一例符合。结论:CT肝脏形态缩小是早期肝硬化的较可靠诊断依据。慢性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符合率高,如非必要,可免将肝活检用于慢性肝炎的常规诊断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并发症/放射摄影术/病理学 肝硬化/病因学/放射摄影术/病理学
原文传递
东方肝康1号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智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487-488,共2页
目的观察中药东方肝康1号对脂肪肝的治疗效果并与西药组进行比较.方法脂肪肝患者398例,治疗组360例,其中单纯肥胖性225例,酒精性63例,肝炎性48例,糖尿病性24例,每次服用本院加工中药制剂东方肝康1号口服液20mL,3次/d.对照组38... 目的观察中药东方肝康1号对脂肪肝的治疗效果并与西药组进行比较.方法脂肪肝患者398例,治疗组360例,其中单纯肥胖性225例,酒精性63例,肝炎性48例,糖尿病性24例,每次服用本院加工中药制剂东方肝康1号口服液20mL,3次/d.对照组38例,每次口服益肝灵77mg,多烯康1.8g,维生素C0.2g,3次/d.疗程均为3mo,治疗结束后,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治愈226例(62.8%),显效84例(23.3%),有效38例(10.6%),无效12例(3.3%),总有效率为96.7%其中酒精性疗效最好,治愈46例(73.0%),显效13例(20.6%),有效3例(4.8%),无效回例(1.6%),,总有效率为98.4%;糖尿病性疗效较差,治愈11例(45.8%),显效5例(20.8%),有效4例(16.7%),无效4例(16.7%),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无1例治愈,显效2例(5.3%),有效11例(28.9%),无效25例(65.8%),总有效率为34.2%.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东方肝康1号对脂肪肝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尤其对酒精性脂肪肝疗效较好,对糖尿病性脂肪肝疗效较差,西药保肝降血脂疗法疗效差,不可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肝/药物疗法 复方(中药)/治疗应用 肥胖症/并发症 肝炎/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
下载PDF
婴儿肝炎综合征的合并症及病原学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陈纯真 卜景芝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12-113,共2页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的合并症及病因对预后影响。方法对91例IHS患儿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HS合并症多种多样,感染性疾病中以呼吸道感染多见,其次是肠道感染和皮肤黏膜感染。非感染性疾病以各种出血、营养不... 目的探讨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的合并症及病因对预后影响。方法对91例IHS患儿的临床及病原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HS合并症多种多样,感染性疾病中以呼吸道感染多见,其次是肠道感染和皮肤黏膜感染。非感染性疾病以各种出血、营养不良、贫血多见。CMV和HBV感染是IHS的主要病原。91例中治愈好转80例,自动出院8例,死亡3例。结论IHS合并症多种多样,预后情况悬殊,但大多良好。CMV和HBV是IHS的主要病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肝炎综合征 合并症 病原 肠道感染
下载PDF
肝炎后肝硬变与胆囊病变50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武宇鼎 杨文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337-337,共1页
目的本文旨在肝炎后肝硬变与胆囊病变之间从临床相关资料中探讨分析相互关系.以求了解其规律助于临床诊治.方法我院从1991/1996经确诊的肝炎后肝硬变患者50例,同时对胆囊进行以B超为主的检查.结果统计结果显示,胆囊大小均正常,... 目的本文旨在肝炎后肝硬变与胆囊病变之间从临床相关资料中探讨分析相互关系.以求了解其规律助于临床诊治.方法我院从1991/1996经确诊的肝炎后肝硬变患者50例,同时对胆囊进行以B超为主的检查.结果统计结果显示,胆囊大小均正常,而胆囊壁增厚改变的37例占74%,最厚达10mm,其余无明显改变.24例腹水患者均有明显的胆囊壁增厚表现,为双边征.厚度在7mm以上,合并结石6例占12%.因此,我们认为肝炎后肝硬变胆囊改变是以胆囊壁增厚为主的改变,并以肝功能减退而显著,可能是与免疫反应有关的非特异性改变?临床上诊断肝炎后肝硬变合并“胆囊炎”须慎重.结论关于肝硬变并发胆结石发病率较常人为高,是否与肝炎后肝硬变时胆囊本身改变有关,尚需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并发症 肝硬化/并发症 胆结石/并发症
下载PDF
汉丹肝乐对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影响的临床研究
10
作者 尹代江 舒娴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383-383,共1页
目的研究汉丹肝乐对肝硬变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肝炎后肝硬变18例,酒精性肝硬变4例,胆汁性肝硬变1例,共2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6.7岁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4例,B级17例,C级2例.患者符合下列条件:肝... 目的研究汉丹肝乐对肝硬变门脉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肝炎后肝硬变18例,酒精性肝硬变4例,胆汁性肝硬变1例,共2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6.7岁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4例,B级17例,C级2例.患者符合下列条件:肝脏、脾脏肿大、质地硬,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经内镜证实),B超检查门脉内径≥1.4cm.患者无或有少量腹水,无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性脑病.用汉丹肝乐口服,每次300mp,3次/d,疗程4wk.应用彩色超声诊断仪监测用药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口服汉丹肝乐(4wk)后可显著降低肝硬变患者(ChildPughA,B级)门脉血流速度(Vpv)、脾静脉血流速度(Vsv)、门静脉血流量(Qpv)、脾静脉血流量(Qsv)、门静脉阻力指数(RIvp)、峰值指数(PIvp)及脾静脉阻力指数(TIsv)、峰值指数(PIsv)(P<0.05~0.01),并对患者乏力、厌食、腹胀及肝功能(ALT)具有部分改善作用,未见副作用.结论汉丹肝乐为安全、有效的降低门静脉压力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并发症 高血压 门静脉/治疗 肝炎/并发症 血液动力学 汉丹肝乐
下载PDF
肝性脑病108例临床特点分析
11
作者 顾素清 李丽颖 +1 位作者 李中 何丹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1998年第S2期503-503,共1页
目的我们回顾性的研究108例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并加以分析.方法本组108例均为临床确诊的肝性脑病患者.男83例,女25例,年龄分布16岁-81岁,肝硬变病程2a—11a,其中肝炎后肝硬变87例(80.6%);酒精性肝硬变17例(15.7%);瘀血... 目的我们回顾性的研究108例肝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并加以分析.方法本组108例均为临床确诊的肝性脑病患者.男83例,女25例,年龄分布16岁-81岁,肝硬变病程2a—11a,其中肝炎后肝硬变87例(80.6%);酒精性肝硬变17例(15.7%);瘀血性肝硬变4例(3.7%),并有16例作过脾切除.本组肝性脑病诱发因素居首位的是感染,占46.7%,其次为消化道出血,占24.1%,诱因还有氮质血症、高蛋白质饮食、放腹水等.结果本文资料告知肝炎后肝硬变的病死率为94.3%,而酒精性肝硬变病死率为35.3%,两组病死率进行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说明肝硬变病因不同,肝性脑病预后不同,在治疗上要下功夫本组肝性脑病主要诱因为感染,而国内外报道资料,以上消化道出血为主要诱因.分析这种变化可能与近几年加强降低门脉压力的措施,注意胃粘膜的保护,早期补充维生素K及提高血浆清蛋白的浓度等有关.真实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结论通过本组资料说明,目前肝性脑病无特效疗法,是一种病死率很高病征,所以预防发生肝性脑病是重要的,要避免一切诱发因素,要进行严密的临床观察,争取早期诊断和及时的有效处置为上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性脑病/诊断 肝性脑病/治疗 肝硬化/并发症 肝炎/并发症
下载PDF
乙肝肝硬化对外周血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9
12
作者 梁志军 李瑞娟 +1 位作者 王素娜 连建奇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1655-1656,共2页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7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 目的:检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7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补体(C3、C4)水平。结果:乙肝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CD4+T、CD8+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P<0.05),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补体C3、C4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乙肝病毒可以影响T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从而导致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免疫功能的检测对评估乙肝肝硬化患者病情及判断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并发症 肝硬化 @T淋巴细胞亚群 免疫球蛋白 补体C3 补体C4
下载PDF
肝硬变患者肝胰组织中HBV DNA的分布 被引量:22
13
作者 时德仁 陆立 +2 位作者 王建华 东传凌 丛闻天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0年第7期751-754,共4页
目的探讨 HBV DNA 对胰腺的致病作用.方法应用地高辛素标记 HBV DNA s 577bp 探针原位杂交(ISH)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2例血清 HBV 标志物阳性的肝硬变患者肝、胰组织石蜡包埋切片 HBV DNA 的存在.结果 ISH 采用 HBV DNA S 577bp 探... 目的探讨 HBV DNA 对胰腺的致病作用.方法应用地高辛素标记 HBV DNA s 577bp 探针原位杂交(ISH)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2例血清 HBV 标志物阳性的肝硬变患者肝、胰组织石蜡包埋切片 HBV DNA 的存在.结果 ISH 采用 HBV DNA S 577bp 探针检测肝组织11例(11/12)阳性,糖耐量试验(GTT)异常7例 HBV DNA 均阳性,GTT 正常者阳性4例(4/5).胰腺组织阳性8例(8/12),GTT异常7例均阳性,GTT 正常者1例阳性(1/5),HBV DNA 阳性主要位于肝细胞、胰腺腺泡细胞和胰岛细胞的细胞核内.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肝组织 HBsAg 均阳性,胰腺组织阳性10例(10/12),主要在胞质;而 HBcAg 在肝组织阳性5例(5/12),胰腺组织阳性5例(5/12)主要分布在细胞核,胞质分布量较少.结论 HBV 可直接侵害胰腺腺泡细胞和胰岛细胞,它可能是造成 HBV 感染后并发糖尿病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胰腺 原位杂交 免疫组织 化学
下载PDF
宫内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婴儿免疫后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吕晴 朱启镕 +1 位作者 段恕诚 熊思东 《中华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6-28,共3页
为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对宫内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作用机理,应用含HBV辅助性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的合成肽(前S_2 120~145)为刺激原,观察18例宫内HBV感染婴儿外周血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表明,宫内HBV感染组刺激指数(SI)为1... 为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疫苗对宫内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作用机理,应用含HBV辅助性T淋巴细胞抗原表位的合成肽(前S_2 120~145)为刺激原,观察18例宫内HBV感染婴儿外周血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结果表明,宫内HBV感染组刺激指数(SI)为1.5±0.4,明显低于急性HBV感染组(SI=3.7±1.4)。其中宫内HBV感染对乙肝疫苗无反应组SI为1.2±0.4,明显低于宫内感染接种疫苗有效组(SI=1.74±0.4)。结合血清抗HBs滴度,表明宫内HBV感染婴儿在T淋巴细胞水平对HBV抗原耐受,其耐受程度与抗HBs的产生和滴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妊娠并发症 淋巴细胞转化 宫内感染
原文传递
血管阻塞在乙型肝炎纤维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5
作者 严家春 刘健虎 马勇 《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7年第10期647-649,共3页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肝内血管阻塞性病变与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79例乙型肝炎的肝活检标本静脉阻塞作了观察.并对肝组织中网状、胶原、弹力纤维作组织化学及FN、LN作免疫组化染色(ABC法).结果肝纤维化指数随肝内血...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肝内血管阻塞性病变与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079例乙型肝炎的肝活检标本静脉阻塞作了观察.并对肝组织中网状、胶原、弹力纤维作组织化学及FN、LN作免疫组化染色(ABC法).结果肝纤维化指数随肝内血管阻塞的轻(294±156)、中(508±130)、重度(663±197)而上升.在血管阻塞轻度组61%无纤维带形成,其较窄占39%,而中度组较窄占51%,较宽占49%(P<001),重度组较窄仅78%,而较宽则占922%(P<001).其Fi组织病理学有高度的区域性差异,且与被阻塞的静脉相伴随;新形成的纤维带由毛细血管所构成;桥接性纤维化由新形成的小血管相连接;肝硬变的纤维带构成与血管损伤相一致.结论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变由肝内静脉阻塞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血管阻塞疾病 肝纤维化 病理
原文传递
乙肝相关性肾炎病人采用甲泼尼龙联合环孢素治疗的副作用随访及护理干预 被引量:8
16
作者 郝金翠 王晓玲 +2 位作者 王春燕 宋君宇 胡秀红 《安徽医药》 CAS 2019年第5期1036-1039,共4页
目的探讨定期随访及护理干预对激素联合环孢素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后副作用及远期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于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衡水市人民医院)采用甲泼尼龙联合环孢素治疗的乙肝相关性肾炎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 目的探讨定期随访及护理干预对激素联合环孢素治疗乙肝相关性肾炎后副作用及远期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于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衡水市人民医院)采用甲泼尼龙联合环孢素治疗的乙肝相关性肾炎6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对照组进行甲泼尼龙联合环孢素治疗、护肝、基础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饮食护理及心理护理,观察护理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同时在病人治疗阶段进行电话随访,观察病人是否定期复诊、症状是否改善、是否出现并发症、出现并发症后是否及时治疗,共7次。比较病人每次复诊时检测的血常规、肝肾功能、清蛋白、血脂及24 h尿蛋白定量、HBV-DNA等生化指标,观察电话随访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L6(治疗12个月)蛋白尿得到控制的人数较L0(治疗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均基本回到正常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血清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指标恢复正常人数持续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显效5例,有效2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9.66%;对照组显效3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66.67%,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护理,积极的心理辅导,以及及时督促复诊、观察病情发展等措施,能够有效改善乙肝相关性肾炎病人治疗中的的不适感,减少病人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并发症 肾小球肾炎 甲泼尼龙 环孢素 随访研究
下载PDF
合并病毒性肝炎HIV感染患儿接受高效抗逆转录酶病毒治疗后肝功能变化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丽娟 靳昌忠 +2 位作者 白石 梁勇 吴南屏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0-186,共7页
目的: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患儿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与否在接受1年高效抗逆转录酶病毒疗法( HAART)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河南省141例AIDS患儿HAART治疗... 目的:观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 )患儿合并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 )感染与否在接受1年高效抗逆转录酶病毒疗法( HAART)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河南省141例AIDS患儿HAART治疗1年前后临床资料,分为HIV+HBV+HCV组( n=78),HIV+HBV组( n=19),单纯HIV组( n=44)。治疗前后分别用逆转录PCR检测血浆HIV RNA载量,流式细胞术检测CD4+T细胞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HCV抗体和HBV表面抗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总胆红素(TB)水平。结果:HAART治疗1年后,90.34%(127/141)患儿HIV RNA载量下降到检测水平以下( t=2.61, P<0.01), CD4+T细胞数从(170.187±132.405)个/μl上升到(796.014±158.491)个/μl(t=3.17, P<0.01)。 HAART治疗后患儿的转氨酶均升高( t=2.02,均P<0.05),奈韦拉平治疗组的ALT和AST分别由治疗前(18.28±13.74) U/L和(24.23±8.09) U/L升高到(55.35±22.40)U/L和(69.97±26.72)U/L(t=3.80、4.11,均P<0.01),同时奈韦拉平治疗组的 ALT 和AST变化量亦明显高于依非韦伦治疗组(均P <0.01);使用奈韦拉平治疗的HIV+HBV+HCV合并感染患儿ALT和AST的变化量亦显著高于使用依非韦伦治疗患儿(均P<0.01)。结论:无论是否合并HBV/HCV感染,HAART均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使CD4+T细胞计数上升,但同时会一定程度损伤肝细胞,尤见于合并感染者;正确选择用药方案,能够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药物疗法 肝炎 乙型 并发症 肝炎 丙型 并发症 抗病毒药 治疗应用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 高效 重叠感染 丙氨酸转氨酶 血液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类 血液
下载PDF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朱喜增 翟玉峰 王江华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14年第9期1196-1199,共4页
目的 探讨分析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肝肾综合征(HRS)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基线时... 目的 探讨分析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肝肾综合征(HRS)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基线时临床检测指标,筛选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肝肾综合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6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发生HRS 17例,发病率为28.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血钠、肝功能分级(Child-Pugh评分)、晚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原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是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患病率较高,动态监测各种敏感指标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治疗措施,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并发症 肝功能衰竭/病因学 肝功能衰竭 急性/并发症 肝功能衰竭/并发症 慢性病 肝肾综合征/病因学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 被引量:6
19
作者 游晶 唐宝璋 庄林 《华人消化杂志》 1998年第2期142-143,共2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消化性溃疡(PU)之间的关系及其在PU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98910/199509因消化道症状而进行内镜检查及血清HBVM检测的334例患者,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消化性溃疡(PU)之间的关系及其在PU形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98910/199509因消化道症状而进行内镜检查及血清HBVM检测的334例患者,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在334例患者中有46例感染了HBV,列为HBV感染组,检出PU19例(413%),其余288例列为HBV非感染组,检出PU66例(229%),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在334例患者中有PU85例,列为PU组,血清HBVM阳性率为224%,其中胃溃疡(GU)31例(365%),十二指肠溃疡(DU)35例(412%),复合性溃疡(CU)19例(223%),GU,DU及CU血清HBVM阳性率分别为258%(8/31),229%(8/35)及158%(3/19),三组相互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249例列为非PU组,血清HBVM阳性率108%,两组有极显著差异(P<001).PU组与全国城市人群标化HBVM阳性率79%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HBV感染与PU关系密切,是参与PU发病的一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病因学 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肝癌患者PBMC AFP mRNA表达与其微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赵挺 胡福军 凌志强3 《中国误诊学杂志》 CAS 2002年第7期976-979,共4页
目的 探讨 PHC患者 PBMC AFP m RNA表达与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巢式 RT- PCR检测 10 2例PHC、2 2例转移性肝癌及其他恶性肿瘤 ,16例慢性乙型肝炎、2 2例肝硬化和 4 0例献血员中 PBMC AFP m RNA表达水平。结果 AFP m RNA在献血... 目的 探讨 PHC患者 PBMC AFP m RNA表达与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巢式 RT- PCR检测 10 2例PHC、2 2例转移性肝癌及其他恶性肿瘤 ,16例慢性乙型肝炎、2 2例肝硬化和 4 0例献血员中 PBMC AFP m RNA表达水平。结果 AFP m RNA在献血员、转移性肝癌及其他恶性肿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PBMC中均为阴性 ;在 PHC组 PBMC中 AFP m RNA的检出率 (5 6 .86 % ,5 8/10 2 )明显高于肝硬化组 (9.0 9% ,2 /2 2 ,P<0 .0 5 )。 PBMC AFP m RNA的表达与临床分期、门静脉癌栓、肝内转移、远处转移明显相关 (<0 .0 5 ) ,而与肿瘤直径、数目及血清 AFP浓度无明显相关 (>0 .0 5 )。结论 巢式 RT- PCR检测 PHC患者 PBMC AFP m RNA是一种早期发现 PHC血道播散的可靠而又敏感的实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PHC 肿瘤转移 肝肿瘤 单核白细胞 甲胎蛋白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