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76—2013年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及驱动力 被引量:83
1
作者 刘春艳 张科 刘吉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3729-3740,共12页
受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GIS和RS技术构建景观风险指数,结合网格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1976—2013年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1976—2013年三江平原... 受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采用GIS和RS技术构建景观风险指数,结合网格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1976—2013年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1976—2013年三江平原农田、草地和湿地的景观损失度逐渐降低,林地和居民用地景观损失度不断升高,生态风险呈逐渐降低趋势;从空间上看,1976年以高风险区为主,2013年则以低风险区为主,1976—2013年低风险、较低风险和中风险区不断向三江平原西部和西南部扩张,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逐渐向北部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及保护区退缩,生态风险整体向西南方向运移,风险质心向西南转移37.8 km;三江平原景观生态风险格局变化受海拔、地貌、居民点、保护区距离和人为干扰度影响明显,其中人为干扰度、居民点以及保护区距离对景观生态风险解释力最为显著,1995年人为干扰度(71.2%)、居民点距离(64.6%)和保护区距离(43.7%)的因子解释力明显高于地貌类型(11.2%)和流域类型(8.9%),2013年地貌类型(23.5%)解释力大于保护区距离(23.3%)。该研究为湿地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景观指数 地理探测器 人为干扰度 三江平原
下载PDF
中国赴泰旅游需求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7
2
作者 阮文奇 张舒宁 +1 位作者 李勇泉 郑向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6-89,共14页
出境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改变着中国与世界旅游市场运行格局和走势。该研究以百度指数来衡量旅游需求,收集了2011—2017年中国31个省域的赴泰旅游需求指数,并利用季节性强度指数、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 出境旅游已成为中国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改变着中国与世界旅游市场运行格局和走势。该研究以百度指数来衡量旅游需求,收集了2011—2017年中国31个省域的赴泰旅游需求指数,并利用季节性强度指数、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了中国赴泰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2011—2017年赴泰旅游需求总体呈现先递增后下降的时间演化趋势,且季节性差异较大,赴泰旅游需求逐渐由"夏季热"转为"冬季热","假期游"和"避寒游"需求特征明显。(2)整体来看,赴泰旅游需求存在空间集聚效应,高需求省域与低需求省域均在空间上显著集聚,冷热点格局呈现出以长三角区域为中心,向四周扩散的"C字型"空间分布特征。(3)赴泰旅游需求总体呈现"胡焕庸线"空间分布特征,高需求区域主要分布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多为低需求区域。(4)放假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国际旅游开放度、对外交通便利性是中国赴泰旅游需求时空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对外经济联系、信息化程度和地理区位也对赴泰旅游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从地理空间探讨赴泰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并与国内旅游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对比,拓展了中国出境旅游的研究框架,旨在为中国出境旅游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需求 出境旅游 时空分异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泰国
下载PDF
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异及驱动力探测——以环洱海地区为例 被引量:45
3
作者 李琛 吴映梅 +3 位作者 高彬嫔 武燕 郑可君 李婵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20-229,共10页
以环洱海地区为例,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Voronoi图及基于地理网格的景观格局指数系统分析高原湖泊乡村聚落位置—规模—形态空间分异特征,并引入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探测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呈显著集... 以环洱海地区为例,综合运用最近邻指数、Voronoi图及基于地理网格的景观格局指数系统分析高原湖泊乡村聚落位置—规模—形态空间分异特征,并引入基于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探测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呈显著集聚分布特征;洱海西侧的集聚程度高于东侧,密度较大的聚落集中分布在洱海西侧、北侧及东北侧,密度较低的聚落主要分布在洱海东侧。(2)网格微观视角从位置—规模—形态刻画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异特征更清晰;聚落位置受洱海湖泊中心辐射作用明显;聚落规模空间分布特征呈现出“C型”结构,规模较大的聚落集中分布在洱海东侧及南北两侧区域,并呈团块状;聚落形态相对规则,结构不复杂。(3)高原湖泊乡村聚落空间分异驱动因素体现出聚落较强的“人—土—地—水”的共生关系;乡村聚落位置和形态的空间分布主要受高程、坡度等自然环境因素和距耕地、水域距离等区位可达性因素的影响,而聚落规模受GDP及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因素的驱动更明显。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存在协同增强效应,其中,自然环境和区域可达性的交互作用对洱海乡村聚落位置和形态特征影响最为突出,区位可达性和社会经济的交互作用对乡村聚落规模特征协同增强影响最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分布 地理探测器 高原湖泊 环洱海地区 乡村振兴 共生关系 乡村旅游
原文传递
区域旅游产业集聚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湘西地区为例 被引量:31
4
作者 麻学锋 谭佳欣 黄俊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3-27,共15页
文章采用区位熵、空间自相关及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湘西地区2002—2017年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及演化过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湘西地区主要集聚因子的贡献率及其交互作用关系,揭示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文章采用区位熵、空间自相关及重心模型等方法,分析湘西地区2002—2017年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程度及演化过程,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测湘西地区主要集聚因子的贡献率及其交互作用关系,揭示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呈先递增后递减的发展态势,在空间上呈现较为明显的局部空间自相关集聚格局,具体表现为由武陵源区、永定区以及凤凰县向沅陵县降低趋势。(2)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重心由西北方向向西南方向转移,区域南北部表现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3)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过程的核心影响因素是市场规模、交通区位条件、政府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以及城市化水平等,各因素内含因子对湘西地区的贡献率各有不同。双因子交互作用有助于增强对旅游产业集聚的解释力,交互结果显示,市场规模和政府政策支持的交互作用对湘西地区旅游产业集聚的格局变化影响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 集聚过程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湘西地区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土壤重金属影响因子分析及其污染风险评价 被引量:22
5
作者 周伟 李丽丽 +2 位作者 周旭 石佩琪 黄冬青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3-180,共8页
地理探测器能快速定量化揭示驱动重金属含量影响因素的强度,这对于重金属空间预测模型构建变量的确定和土壤污染修复措施的精准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5种土壤重金属元素Cu、Zn、Pb、Cr、Ni的空间分布和11种环境因子... 地理探测器能快速定量化揭示驱动重金属含量影响因素的强度,这对于重金属空间预测模型构建变量的确定和土壤污染修复措施的精准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5种土壤重金属元素Cu、Zn、Pb、Cr、Ni的空间分布和11种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单因子指数法进行重庆市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Cu、Zn、Cr和Pb的平均含量是重庆市土壤背景值的1.3—1.4倍,Ni含量低于背景值;其中Cu、Pb达到重度污染水平,其余3种重金属为中度或轻度污染水平。5种重金属元素中Cu和Pb为高度变异(变异系数为0.57、0.4),Zn、Cr和Ni为中等变异(变异系数为0.22—0.29),且各重金属元素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表明研究区重金属富集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且污染具有复合性或同源性。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发现高程、坡度和土壤类型对5种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解释力最显著,说明地势和土壤类型是土壤重金属含量分布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交互作用探测发现,高程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是重金属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气候条件和土壤类型也是重要影响因子。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高程、坡度和土壤类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这些因子可作为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预测模型的辅助变量,也可促进重金属污染治理措施的靶向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地理探测器 单因子指数法 生态风险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多尺度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张荣天 陆建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271-278,共8页
科学分析区域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对于促进耕地资源集约潜力挖掘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案例地,从投入强度、利用强度、产出效率及持续状况等维度上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 科学分析区域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对于促进耕地资源集约潜力挖掘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长江经济带作为研究案例地,从投入强度、利用强度、产出效率及持续状况等维度上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投影寻踪模型定量测度1978-2016年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基于流域、省域、市域多尺度视角,通过变异系数、ESDA、GIS模型,探究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多尺度时空分异格局;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分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1978年以来流域尺度上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表现提升态势,但演化过程中呈现"东高西低"差异特征;省域、市域尺度上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呈现空间集聚特征,并且尺度越小空间集聚越显著。2)研究期间省域、市域尺度空间关联类型均以正向相关为主,且市域尺度上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存在空间集聚"俱乐部趋同"现象,表现为H-H(high-high)型主要集聚在上海及苏南地区,并逐渐向绍杭、皖江地区演化;而L-L(low-low)型主要集聚在川西高原区。3)自然因素、人口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及制度政策可有效解释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其中人口因素、经济社会因素对耕地集约利用分异影响显著,而政策因素呈现较强驱动效应。4)最后从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加大要素投入力度、优化调整耕地结构、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促进长江经济带耕地集约利用提升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模型 耕地 影响因素 ESDA 地理探测器 多尺度 长江经济带
下载PDF
基于水供给服务空间流动模型的渭河流域水资源安全格局 被引量:19
7
作者 张城 李晶 周自翔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0-359,共10页
基于VIC模型量化了渭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关系;构建了水供给服务流动模型,模拟了渭河流域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水资源安全格局,利用地理探测器探寻了区域水资源安全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①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平均每年有1... 基于VIC模型量化了渭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关系;构建了水供给服务流动模型,模拟了渭河流域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水资源安全格局,利用地理探测器探寻了区域水资源安全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①流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平均每年有10.89%的地区经上游水资源补给后达到用水安全,补给不充分和未受补给的区域增加,不利于流域可持续发展。②2005年水资源安全指数(WSI)最高,2010年最低。区域WSI的变化是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主导因素为农业耗水量和人口。③农业耗水和生活耗水对区域水安全的解释力最强,通过研究发现渭南市农业用水效率过低,西安咸阳市人均生活用水过高。应倡导节水型农业、控制城市用水定额、调整水费、增强居民节水意识以提高流域水资源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流 水资源供给服务 水安全格局 地理探测器 渭河流域
下载PDF
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盖兆雪 詹汶羲 +1 位作者 王洪彦 杜国明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87-196,共10页
为揭示耕地利用转型的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例,基于网格单元法和碳排放系数,测度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的碳排放强度,并借助重心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冷热点分析工具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揭示耕地利用... 为揭示耕地利用转型的碳排放时空分异特征,以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为例,基于网格单元法和碳排放系数,测度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的碳排放强度,并借助重心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冷热点分析工具和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揭示耕地利用转型的碳排放空间异质性与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990—2020年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耕地与建设用地、林地之间的转型最为剧烈,耕地主要转型为建设用地。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由1990—2000年的3704.12 t增加到2010—2020年的35656.29 t,增加了近8.63倍,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最终呈现为碳源形式。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重心基本保持稳定,向东移动了15.17 km,其中1990—2010年重心移动距离最大,呈现东北地区碳排放恶化,而西南地区碳排放明显改善的特点。1990—2020年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非随机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集聚性,热点区主要围绕南岗区向周围边界扩散,冷点区零星点状分布在东南部地区。与城镇中心距离是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的主控因子,各因子之间交互作用以双因子增强为主,其中土地利用程度与年平均降水量、与城镇中心距离之间的相互作用解释力较强,耕地利用转型碳排放空间分异特征是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转型 碳排放 时空分异 形成机理 地理探测器 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
下载PDF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镇域尺度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7
9
作者 龚仓 王亮 +6 位作者 王顺祥 张志翔 董航 刘玖芬 王德伟 严步青 陈映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4566-4577,共12页
为揭示镇域尺度规模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成都平原腹心地带某镇为研究区域,采集788份表层土壤样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土壤Cd、Hg、As、Cu、Pb、Cr、Zn和Ni的污染进行评价,基于地理探测器,以土壤性质、地形和距离等1... 为揭示镇域尺度规模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成都平原腹心地带某镇为研究区域,采集788份表层土壤样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对土壤Cd、Hg、As、Cu、Pb、Cr、Zn和Ni的污染进行评价,基于地理探测器,以土壤性质、地形和距离等15种因子为自变量,各重金属含量为因变量,探析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Hg、As、Pb、Cr、Cu、Ni和Zn含量平均值是成都市土壤背景值的1.06~1.93倍,Cd含量低于背景值;除Hg呈现轻度污染外,其余7种重金属处于清洁状态.8种重金属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且各重金属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并与土壤性质存在显著相关性.因子探测发现,总磷(TP)、总钾(TK)、pH、总有机碳(TOC)、高程和距铁路距离对8种重金属含量的解释力最显著.交互作用探测发现,土壤性质与其他因子交互作用是重金属空间分异的最主要影响因素,高程、距住宅区距离、距铁路距离和距工业用地距离也是重要影响因子.风险探测发现,Hg在高程和距铁路距离的子区域的差异最显著,其余7种重金属在土壤性质影响因子子区域的差异最显著.镇域尺度规模土壤重金属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这与研究区的土壤性质、地形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域尺度 土壤重金属 地理探测器 空间分布 地累积指数 相关性分析
原文传递
中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4
10
作者 戚禹林 王丽丽 +2 位作者 李丁 刘笑杰 肖人荣 《资源开发与市场》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34-740,746,共8页
精准识别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对促进我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价值。运用不均衡指数、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揭示2019—2020年我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进一步利... 精准识别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对促进我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价值。运用不均衡指数、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及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揭示2019—2020年我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格局趋于集聚分布且空间分异明显,总体呈现以京津与江浙为双核心,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次核心环绕,边境趋冷的分布态势。乡村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异受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多重影响,其中经济水平和交通区位的驱动力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重点村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中国
下载PDF
中国绿色文旅融合发展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肖黎明 于翠凤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8-125,共8页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文旅融合指标体系,运用ESDA、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2004—2017年中国31个省份及分区域的绿色文旅融合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绿色文旅融合发展整体表现为基本协调,区域发展存在较明显差异,西南及西... 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构建文旅融合指标体系,运用ESDA、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考察2004—2017年中国31个省份及分区域的绿色文旅融合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绿色文旅融合发展整体表现为基本协调,区域发展存在较明显差异,西南及西北地区轻度失调,华北、华中及东北基本协调,而华东及华南达到中度协调状态。(2)绿色文旅融合发展空间上呈现“东部—中部—西部”梯度递减趋势,存在明显空间分异。(3)绿色文旅融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集聚,整体上呈良好发展态势,但区域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分异。(4)旅游产业基础、文化产业基础、绿色文化消费、旅游产业收入、文化产业经营对绿色文旅融合协调发展具有较强贡献率,而旅游环境建设的贡献率则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文旅融合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陈棋 薛东前 +2 位作者 马蓓蓓 代兰海 宋永永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8-267,共10页
基于2005年和2015年人口数据,运用收缩指数、地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不同地理尺度下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现象与地域分异格局,揭示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驱动力差异及机理。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县级与地级行政单元下人... 基于2005年和2015年人口数据,运用收缩指数、地统计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不同地理尺度下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现象与地域分异格局,揭示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收缩驱动力差异及机理。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县级与地级行政单元下人口收缩比例均较高,单一地理尺度识别人口收缩存在偏差。(2)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收缩现象在区域-省-地级市尺度均符合“核心-外围”模式,核心区域(城市)人口集聚,边缘地区(县)人口流失。(3)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城乡发展不平衡成为黄土高原地区人口集聚与流失的主要诱因。地级市收缩型主要受城镇化和工业化水平驱动,为城市综合发展能力不足而导致的人口收缩;地级市局部收缩型处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内部要素分配不均导致内部局部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收缩 人口密度 空间格局 地理探测器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空气质量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逢璐 廖建军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2-186,共15页
明确空气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背后驱动因素,对有效预防、控制及治理大气污染有重要理论价值。文章基于2015年1月-2019年12月长江中游31个城市空气环境数据(AQI和6项常规监测污染物浓度),运用统计分析法、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分析城市空... 明确空气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背后驱动因素,对有效预防、控制及治理大气污染有重要理论价值。文章基于2015年1月-2019年12月长江中游31个城市空气环境数据(AQI和6项常规监测污染物浓度),运用统计分析法、克里金空间插值法分析城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检验污染物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并借助空间回归模型和地理探测器识别影响空气质量的因素及其影响力。结果表明:(1)2015-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AQI整体下降,除O_(3)浓度呈增长趋势外,其他5种污染物浓度均表现出下降趋势;季节上AQI、PM_(2.5)、PM_(10)、NO_(2)和SO_(2)浓度呈现“冬高夏低”的特点,O_(3)与之相反;近5年导致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为PM_(2.5)、PM_(10)和O_(3);AQI及PM_(2.5)、PM_(10)浓度空间分布呈“西北高,东南低,中间过渡”格局,而O_(3)浓度呈“北高南低”特征,CO浓度为“西高东低”,SO_(2)和NO_(2)则集中分布在局部地区。(2)AQI、PM_(2.5)、PM_(10)、O_(3)具有空间依赖和溢出效应,CO、SO_(2)空间上有集聚趋势,NO_(2)无明显空间相关性;(3)AQI与PM_(2.5)、PM_(10)、O_(3)污染物浓度具有显著正相关,不同污染物之间也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4)二三产业比值、工业废气排放量、民用汽车拥有量是影响AQI及6项污染物浓度的共同因素,而气温、风速、降雨量、相对湿度、城镇化率、地区GDP、建成区面积、绿化覆盖率以及路网密度指标对不同污染物影响存在差异;自然因素中气温、降雨量,社会经济中工业废气排放量、二三产业比值、民用汽车拥有量对空气质量影响力较高,而绿化覆盖率、路网密度等城市空间建设方面因素作用力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质量 时空特征 空间自相关 影响因素 空间回归模型 地理探测器
下载PDF
新疆城镇化绿色发展时空分异及驱动因子探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军民 荣城 马玉香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1-262,共12页
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和"一带一路"核心区,新疆城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地缘属性,科学诊断和识别城镇化绿色发展驱动因子,可为统筹边疆发展和安全格局提供实证依据。根据绿色发展和空间结构理论,用熵值法、地统计分析和探索... 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和"一带一路"核心区,新疆城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地缘属性,科学诊断和识别城镇化绿色发展驱动因子,可为统筹边疆发展和安全格局提供实证依据。根据绿色发展和空间结构理论,用熵值法、地统计分析和探索性空间分析方法,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平台,研究了2008—2018年新疆14个地州(市)城镇化绿色发展的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新疆城镇化绿色发展水平低、增长慢,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较弱,以南、北疆差异为主体的核心-边缘分异显著,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城镇化发展不协调,陆桥、资源等本地化、内向性职能较突出,而口岸、通道等全球化、开放性等地缘职能不明显。(2)城镇人口规模及生态禀赋对城镇化绿色发展时空分异的作用大于经济增长,社会城镇化明显偏弱;但经济、社会功能增势明显,城镇化时空分异的均质性、同构化趋势渐强。(3)人均GDP是绿色发展时空分异的核心驱动,质量效益是推进新疆城镇化绿色发展的最重要动力;投资规模和效益、教育文化医疗建设是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而对外贸易、人口集聚、结构升级等功能弱、增长慢。应着力培育城镇化绿色发展新产能、新动力,积极参与全球及区域经贸合作,加快融入国内外双循环,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时空分异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南北疆
下载PDF
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夏赞才 汤君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40-152,共13页
以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整体呈增加趋势,阶段性特征明显,可分为平稳增长阶段与快... 以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江西省A级旅游景区数量整体呈增加趋势,阶段性特征明显,可分为平稳增长阶段与快速发展阶段;②景区空间分布趋向凝聚,空间集聚程度不断增强;③景区密度分布差异显著,总体呈“北密南疏”特征,至2019年形成南昌、九江、景德镇、抚州高密度区域;④景区在东北—西南方向收缩态势渐显,在西北—东南方向呈现一定的扩张态势,空间分布大致呈“东北—西南”方向;⑤资源禀赋、政府政策对景区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强,各因素对不同等级景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区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江西省
下载PDF
地理环境因子对黄花蒿中青蒿酸含量空间分布影响的探测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史婷婷 张小波 +3 位作者 郭兰萍 王慧 景志贤 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4282-4286,共5页
道地药材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受到特定生产加工方式影响,较其他地区所产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的药材。道地药材是我国几千年悠久文明史、中医中药发展史形成的特有概念,根据... 道地药材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受到特定生产加工方式影响,较其他地区所产同种药材品质佳、疗效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的药材。道地药材是我国几千年悠久文明史、中医中药发展史形成的特有概念,根据道地药材的定义,可以看出不同地域之间的同种药材在质量和疗效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在特定区域还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该文基于采样点的青蒿酸含量及其各种潜在的地理环境因子,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地理环境因子对中国各地黄花蒿中青蒿酸含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青蒿酸含量的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环境因子对青蒿酸含量的空间分布的影响依次为土壤类型(0.233)>年均辐射量(0.208)>植被类型(0.192)>高程(0.171)>日照(0.170)>年均气温(0.153)>年均降水量(0.111)>坡度(0.110)>相对湿度。其中,土壤类型和年均辐射量是探测到的主要影响因素,且主要影响区域在土壤类型为初育土,年均辐射量为1 200~1 400 k Wh·m-2的分区。该研究筛选出的地理环境主导因子可用于遥感技术监测青蒿酸的空间分布区域,从而为黄花蒿的种植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蒿 青蒿酸 空间分异 地理探测器 地理环境因子
原文传递
长三角乡村多功能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荣天 张小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264-272,共9页
乡村多功能是乡村地域系统发展的重要特征,有效识别其时空格局特征与驱动机制,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依据。该研究以长三角作为典型研究案例区,在界定乡村多功能内涵特征基础上,构建出乡村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定量测... 乡村多功能是乡村地域系统发展的重要特征,有效识别其时空格局特征与驱动机制,是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依据。该研究以长三角作为典型研究案例区,在界定乡村多功能内涵特征基础上,构建出乡村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定量测度2000-2020年长三角乡村多功能水平;综合GIS空间分析、空间自相关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模型等对研究期间长三角乡村多功能时空演化及驱动机制进行初探。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长三角乡村多功能水平呈现提升态势,并表现出“南高北低”区域差异特征;分项功能水平差异表现为乡村生产功能>乡村生活功能>乡村生态功能。2)研究期间长三角乡村多功能全局上表现出显著的正自相关;局部上,长三角乡村生产功能H(High)-H(High)型主要集聚在皖北地区,乡村生活功能H-H型主要集聚在苏南地区,而乡村生态功能H-H型主要分布在浙西南地区。3)长三角乡村多功能形成和演化受到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综合影响,其中地区经济实力、城镇化水平及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长三角乡村多功能演化的主导因子,且与其他因子交互驱动力强于单因子作用,交互作用能够增强对长三角乡村多功能时空演化的解释。4)从乡村地域主导功能视角出发,结合各地域类型功能现状、资源环境特征及区域发展背景,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长三角乡村地域功能优化策略。研究结果可为长三角乡村地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多功能 时空演化 驱动机制 地理探测器 长三角
下载PDF
沿黄城市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分析与预测 被引量:7
18
作者 康艳青 刘羽晴 朱永明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0-197,共8页
构建经济与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探究了2011—2018年沿黄城市耦合协调度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11—2018年,沿黄地区生态与经济发展水平... 构建经济与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探究了2011—2018年沿黄城市耦合协调度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11—2018年,沿黄地区生态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下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中上游地区,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上游表现最为良好。(2)经济与生态二者发展水平等级对应程度较弱,存在时空上的差异性,耦合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流域整体处于中度协调水平。(3)耦合协调水平受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作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和差异性。(4)从预测结果来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短期内保持平稳上升趋势,但总体提升与演进的速度较为缓慢,处于中、高度协调过渡阶段,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沿线城市 高质量发展 耦合协调度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下载PDF
中国城市发展质量的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7
19
作者 袁晓玲 郭一霖 王恒旭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9-138,170,共11页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城市发展质量测算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中国2005—2018年284个城市的发展质量,借助Dagum基尼系数与核密度估计工具考察中国城市发展质量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规律,并进一步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城市发展...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城市发展质量测算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中国2005—2018年284个城市的发展质量,借助Dagum基尼系数与核密度估计工具考察中国城市发展质量的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规律,并进一步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城市发展质量时空分异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城市发展质量呈现稳步上升趋势,但“后期乏力”和“东强西弱”的问题突出;(2)区域间差异是城市发展质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贡献率为57.04%;(3)城市发展质量的绝对差距逐年缩小,各区域分布延展特征突出;(4)自然条件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发展质量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人力资本水平和政府调控力度的驱动力正逐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发展质量 时空分异 驱动因素
原文传递
东北农区农业净碳汇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慧 张力文 何正弘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517,共13页
农业兼具碳源和碳汇双重属性,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角度出发综合管控农业碳源和碳汇量,明晰农业净碳汇的驱动因素对于实现东北农区农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黑龙江省各市域... 农业兼具碳源和碳汇双重属性,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农业碳排放公平性角度出发综合管控农业碳源和碳汇量,明晰农业净碳汇的驱动因素对于实现东北农区农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黑龙江省各市域的社会经济及农业生产等数据,本研究通过生态承载模型、经济效率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区域农业碳排放公平性特征及净碳汇驱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农业净碳汇总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21×10^(7)t上升至2020年的4.02×10^(7)t。齐齐哈尔、绥化和哈尔滨三市农业净碳汇量较高,三市总和占黑龙江省碳汇量的51%以上。从农业碳排放公平性分区来看,双高区主要向南部和中部的哈尔滨、黑河和绥化等地聚集,双低区逐渐向东部的鸡西、双鸭山和鹤岗等地集中。双低区持续向经济高值区、生态高值区以及双高区发展,但不同市域间差距依旧显著。耕地面积和机械化水平是农业净碳汇空间分异的主导驱动因素。交互探测结果显示耕地面积和机械化水平与其他各因素的交互作用最强,同时净碳汇量受机械化水平和城镇化水平交互作用的影响最大。研究表明,黑龙江省需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制定差别化的绿色农业管控措施,以推进东北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净碳汇 公平性评价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黑龙江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