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哲学解释学的解释理论与复杂性探索 被引量:42
1
作者 赵光武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5-11,共7页
解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古已有之。古代神学解释学与法学解释学是关于理解、解释与应用的技巧,亦称解释技艺学。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近代解释学,认为解释是排除误解进行复制,本质上是一种重建解释学,被当作人文... 解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与解释的学科,古已有之。古代神学解释学与法学解释学是关于理解、解释与应用的技巧,亦称解释技艺学。以施莱尔马赫、狄尔泰为代表的近代解释学,认为解释是排除误解进行复制,本质上是一种重建解释学,被当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由海德格尔奠基,加达默尔发展完善的哲学解释学,使解释学的发展实现了从方法论向本体论的转向,加达默尔围绕着理解这个论题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哲学解释学体系,包括:理解是此在的存在方式;理解是在成见的推动下不断创新的过程;视域融合是理解得以发生和进行的过程;视域融合与用语言对话是同一个过程。解释理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认知思维的复杂性,具体表现:视域融合的自组织性;视域融合的整体涌现性;视域融合过程的曲折性;视域融合的开放性。哲学解释学以无视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对立统一关系的姿态,把认识过程、语言过程独立化,使"主体虚化"、"真理退场"、"客观性丧失",具有明显的反传统哲学的后现代性质;其复杂性维度对复杂性探索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解释学 近代解释学 哲学解释学 视域融合 效果历史
原文传递
阐释学翻译研究反思 被引量:29
2
作者 耿强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77-82,共6页
我国译学界的阐释学翻译研究多从哲学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以及“视阈融合观”三个主要方面分析和解释翻译现象,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但却忽略了阐释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即翻译学科界限日渐模糊,文... 我国译学界的阐释学翻译研究多从哲学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以及“视阈融合观”三个主要方面分析和解释翻译现象,强调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阐释的多样性,但却忽略了阐释学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即翻译学科界限日渐模糊,文本阐释有效性被置换,以及因相对主义绝对化而导致的价值虚无主义盛行。这些已经给翻译理论和实践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因此,现在非常有必要对阐释学翻译研究进行理论层面的学科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效果历史 视阚融合 学科反思
下载PDF
阐释学语境下的医患沟通——探寻理解之路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铁山 李殿富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S期8-10,18,共4页
在信息不对称、医疗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很多医疗纠纷是由于缺乏充分的沟通导致不信任和误解造成的。加强医患沟通是增进理解、减少误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结合阐释学提出的理解之“主体间性”、“视阈融合”、“效果历史... 在信息不对称、医疗结果不确定的情况下,很多医疗纠纷是由于缺乏充分的沟通导致不信任和误解造成的。加强医患沟通是增进理解、减少误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结合阐释学提出的理解之“主体间性”、“视阈融合”、“效果历史”的观点,探寻医患沟通的理解之路并指出医患沟通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阐释学 医患沟通 主体间性 视阈融合 效果历史
下载PDF
诠释学与翻译研究:理论梳理与问题反思 被引量:12
4
作者 何德红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12-17,共6页
翻译和诠释学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它们的前提都涉及到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随着诠释学自身的发展,它已逐渐成为历史精神科学的基础。作为一门供体学科,诠释学的发展变化必然会给翻译带来影响。从诠释学的发展流变出发,重点... 翻译和诠释学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它们的前提都涉及到对文本意义的理解。随着诠释学自身的发展,它已逐渐成为历史精神科学的基础。作为一门供体学科,诠释学的发展变化必然会给翻译带来影响。从诠释学的发展流变出发,重点分析诠释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重要理论,比如文本的高度自觉性、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赫施文本原意的客观存在等对翻译研究带来的影响、启示及问题反思。同时强调翻译研究者对于诠释学理论的借鉴和引用应该持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客观科学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理解的历史性 视阈融合 文本含义
下载PDF
关于"更好地理解"——以施莱尔马赫和伽达默尔为中心 被引量:4
5
作者 李毓章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8-75,共8页
 施莱尔马赫提出解释学的任务是与文本的作者一样好甚至比他更好地理解他的话语。为此他主张通过"重构"使解释者与原作者处于同一层次,从而把握作者无意识保留的东西。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总是相互理解。他以解释学的处境、视...  施莱尔马赫提出解释学的任务是与文本的作者一样好甚至比他更好地理解他的话语。为此他主张通过"重构"使解释者与原作者处于同一层次,从而把握作者无意识保留的东西。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总是相互理解。他以解释学的处境、视域的融合阐明了解释者对文本的理解问题,提出与其说更好地理解,不如说不同理解。然而,既然在视域的融合中,解释者的视域起决定性作用,那一切理解也就是当代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 重构 视域融合 普遍解释学 理解本体论
原文传递
解释学视角下钢琴演奏中的二度创作意义——论钢琴表演艺术中的“视域融合” 被引量:9
6
作者 朱国昌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55-157,共3页
在钢琴表演艺术中,音乐作品诠释的不确定性,是钢琴演奏二度创作的魅力所在。20世纪波及几乎所有人文科学领域的哲学阐释学虽不能为此提供方法性指导意义,但是它为钢琴演奏二度创作的研究提供了哲学视角——钢琴演奏者在二度创作中主体... 在钢琴表演艺术中,音乐作品诠释的不确定性,是钢琴演奏二度创作的魅力所在。20世纪波及几乎所有人文科学领域的哲学阐释学虽不能为此提供方法性指导意义,但是它为钢琴演奏二度创作的研究提供了哲学视角——钢琴演奏者在二度创作中主体性的发挥,二度创作过程的动态性因素,音乐作品"文本"意义的开放性,都能影响演奏的品质。而时、地、人等各个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同一音乐作品得以不断被演奏者们不断再阐释的意义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琴表演 个人之上 超个性 视域融合
下载PDF
接受美学视阈下的《墨子》英译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尹鸿涛 曹微微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6-60,95,共6页
《墨子》一书作为中国重要典籍,其思想博大精深。墨学西传效果如何,或可借助于接受美学一窥其貌。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对《墨子》的三个英译本,即梅贻宝、伯顿·沃森、汪榕培和王宏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以及译者的翻译... 《墨子》一书作为中国重要典籍,其思想博大精深。墨学西传效果如何,或可借助于接受美学一窥其貌。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对《墨子》的三个英译本,即梅贻宝、伯顿·沃森、汪榕培和王宏的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以及译者的翻译策略如何影响读者的接受效果。研究发现,译文虽不完美,却尽力贴合了那个时代读者的期待视野,使得译者和作者、目标读者和译本视野融合得以实现。这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实现了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子》 接受美学 期待视野 文本不确定性 视野融合
原文传递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视角下的翻译观 被引量:5
8
作者 俞森林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7-50,共4页
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观点将诠释学重心从作者中心论演化为了读者中心论。理解的历史性就是指特殊读者的译者可依据时代和自己的视界来理解原文,并发挥其主体性,创造性地进行翻译;在效果历史中理解原文,其意义... 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观点将诠释学重心从作者中心论演化为了读者中心论。理解的历史性就是指特殊读者的译者可依据时代和自己的视界来理解原文,并发挥其主体性,创造性地进行翻译;在效果历史中理解原文,其意义永远不可穷尽,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译本不可能成为"不朽"之作,需要不断重译;翻译即诠释,是具有历史性、主观性的诠释行为,翻译标准也应当是相对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解的历史性 视界融合 效果历史 译者主体性和创造性 重译 翻译标准相对性
下载PDF
阐释学视角下的李清照诗词英译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春敏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14-117,共4页
李清照是我国两宋交替时期的著名诗人,她的诗词引起了众多中外译者的关注。从现代阐释学的前理解和视野融合的角度分析李清照诗词的多个英译本,并探讨英汉句法差异对一些词汇的不同阐释以及对文本意义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 阐释学 李清照 翻译 前理解 视野融合
下载PDF
对话与精神分析治疗——从伽达默尔对话理论谈现代精神分析治疗技术 被引量:5
10
作者 彭启福 葛毅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3-35,共3页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的思想对现代精神分析治疗技术有一定的影响和指导性,根据其诠释学对话理论,精神分析治疗过程是治疗双方在对话中达到对心理问题的一致性理解,就是双方对生命意义的视域融合。通过探讨现代精神分析治疗技术对病... 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的思想对现代精神分析治疗技术有一定的影响和指导性,根据其诠释学对话理论,精神分析治疗过程是治疗双方在对话中达到对心理问题的一致性理解,就是双方对生命意义的视域融合。通过探讨现代精神分析治疗技术对病人的理解问题,来阐释伽达默尔对话理论在心理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析治疗 对话 视域融合
下载PDF
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对比分析《匆匆》英译本——以张培基、朱纯深译本为例
11
作者 刘瑞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3期7-12,共6页
《匆匆》一文意境深邃、质朴清秀、引人入胜,使人感同身受,引得包括张培基和朱纯深等代表性翻译大家流连驻足。国内学者对《匆匆》的研究大多从翻译理论、美学价值及语言学视角下的修辞手法等角度出发,鲜有文章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对其英... 《匆匆》一文意境深邃、质朴清秀、引人入胜,使人感同身受,引得包括张培基和朱纯深等代表性翻译大家流连驻足。国内学者对《匆匆》的研究大多从翻译理论、美学价值及语言学视角下的修辞手法等角度出发,鲜有文章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对其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该文借助文学文体学具有的语言学和文学批评双重优势的特性,从语音、语相、词汇、语义、句法等层面对张、朱翻译的《匆匆》英译本进行剖析得出:二位译者均在实现译文的“信、达、雅”基础上,做到保留原散文的韵律感,实现“视野融合”的同时,发掘出了文学语篇的美学意义,使读者能够置身于原作的精神世界之中。但因翻译的侧重点不同,二者的译文中仍不乏独具匠心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匆匆》 文学文体学 对比分析 韵律 视野融合 散文
下载PDF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哲学诠释学与接受美学模式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百温 李燕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95-98,共4页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 文学翻译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对译者自身气质、人生经验、艺术和学识修养等有很高的要求。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需充分发挥主体性,彻底理解、深切领悟原文,用译入语进行再创造。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与接受美学的相关原理对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文章说明了哲学阐释学"视域融合"原则和接受美学"文本召唤结构"对文学翻译的指导作用,详述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应在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风格、文化等方面进行再创造,传神再现原文艺术美,再现原作丰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译者主体性 视域融合 文本召唤结构
下载PDF
翻译本质视域融合论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永中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131-134,共4页
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详解翻译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关系,指出各主体间最终的视域重叠部分决定翻译形态。在译者与作者视域重叠部分不变的情况下,与特定读者群视域重叠部分越小,译文越接近原文,越大,越偏离原文,由此产生从全译... 从哲学阐释学的视角,详解翻译在理解和表达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关系,指出各主体间最终的视域重叠部分决定翻译形态。在译者与作者视域重叠部分不变的情况下,与特定读者群视域重叠部分越小,译文越接近原文,越大,越偏离原文,由此产生从全译到变译的各种翻译形态,没有视域融合,就不具翻译性质,视域融合是翻译的绝对本质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阐释学 翻译本质 绝对属性 视域融合 重叠
下载PDF
从阐释学视界融合理论看《离骚》的复译 被引量:2
14
作者 冯斗 许玫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9年第1期82-86,共5页
本文用阐释学的视界融合理论分析了中国著名典籍《楚辞》的代表作《离骚》的多个英译本。从视界融合历史性角度分析了《离骚》的不同译本对艺术作品内涵理解多元化的合理性,并从译入语(target language)的输出、加工和再创作角度探讨了... 本文用阐释学的视界融合理论分析了中国著名典籍《楚辞》的代表作《离骚》的多个英译本。从视界融合历史性角度分析了《离骚》的不同译本对艺术作品内涵理解多元化的合理性,并从译入语(target language)的输出、加工和再创作角度探讨了视界的二度融合在复译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界融合 历史性 复译
下载PDF
接受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启示 被引量:2
15
作者 关昕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98-100,共3页
鉴于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目标语读者——儿童的特殊性,本文将接受理论引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以证明该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接受理论提升了译文读者与译者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他们在理解和翻译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创造,其"读... 鉴于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目标语读者——儿童的特殊性,本文将接受理论引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以证明该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接受理论提升了译文读者与译者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他们在理解和翻译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创造,其"读者的地位和作用"、"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等主要观点对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理论 读者 地位和作用 期待视野 视野融合 儿童文学翻译
下载PDF
从“视域融合”看张培基对散文《渐》的英译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亚男 《长沙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107-109,共3页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提出的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之一,对于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有重要意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张培基的翻译尽量在原语与目标语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体现出译作与原作的"视域融合"。这种翻译策略为...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提出的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之一,对于指导翻译理论与实践有重要意义。考虑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张培基的翻译尽量在原语与目标语之间寻找一种平衡,体现出译作与原作的"视域融合"。这种翻译策略为英汉互译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域融合 意义的融合 文化的融合 翻译
下载PDF
儿童生活世界:冲突与共生——成人与儿童视域融合之视角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扬华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26-32,共7页
儿童生活世界应是强调“儿童在场”和“以儿童为场”的世界。成人视域下的儿童生活世界充满了对儿童的历史性误解和期望性建构,这种对儿童生活世界的理解具有成人化、未来化、功利化、技术化、知识化等弊端。它与儿童视域下的儿童生活... 儿童生活世界应是强调“儿童在场”和“以儿童为场”的世界。成人视域下的儿童生活世界充满了对儿童的历史性误解和期望性建构,这种对儿童生活世界的理解具有成人化、未来化、功利化、技术化、知识化等弊端。它与儿童视域下的儿童生活世界具有明显的冲突。为寻求成人视域与儿童视域中儿童生活世界的共生与融合,文章借助胡塞尔现象学中的“生活世界”概念,论述了儿童生活世界应是对儿童开放性成长、游戏性学习及感受性体验的充分彰显,儿童生活世界应以“儿童在场”为基础对儿童的“教育场”、“游戏场”、“生活场”进行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生活世界 视域融合 成人视域 儿童视域
下载PDF
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关联翻译的本质属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蔡瑞珍 《陇东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71-74,共4页
关联翻译的本质属性为:交际性、动态性与阐释性。交际性实质上是视域融合的对话过程,动态性体现了视域融合的历史性,而阐释性印证了视域融合的相对性。关联翻译的本质实际上是各视域相互融合的对话交际过程。
关键词 视域融合 理解 关联翻译 本质属性
下载PDF
诠释学视角下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研究——以第66首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曾喆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3期136-140,共5页
对多个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本进行比较发现,同一首诗歌在翻译成汉语时有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各种译本之间的差异也很大,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第66首为例,从选词、格律、风格等多方面对不同汉译本进行... 对多个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汉译本进行比较发现,同一首诗歌在翻译成汉语时有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各种译本之间的差异也很大,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第66首为例,从选词、格律、风格等多方面对不同汉译本进行研究,从诠释学的角度对不同的译本进行分析,可见诗歌在翻译的过程中不断的经历视域融合。正是由于不断的在前人的理解基础上和译者新视域进行融合,才使诗歌在翻译中产生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行诗 翻译 视域融合 诠释学
下载PDF
碎片中的整体——试论微电影的生活世界总体化逻辑 被引量:2
20
作者 柳改玲 《琼州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86-91,共6页
微电影突破了传统电影制作单向性传播模式。作为交往关系界面的微电影,汇集了随意性、即时性、分散性的浅印象,同时指向深层的身份认同和观念整合,并随着不断的"微"循环和累积,形成一种"历史效果",进而改变参与者... 微电影突破了传统电影制作单向性传播模式。作为交往关系界面的微电影,汇集了随意性、即时性、分散性的浅印象,同时指向深层的身份认同和观念整合,并随着不断的"微"循环和累积,形成一种"历史效果",进而改变参与者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感知模式,潜在地影响社会价值理念和社会关系结构的变革。针对目前微电影同质化、奇观化等不良态势,本文试从生活世界总体性的立场,对微电影进行理论定位,借助交往范式的转换,为微电影的健康发展提出合理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影 视域融合 解分化 生活世界的总体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