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观察健脾调中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其改善胃肠动力障碍的作用。方法 90例选择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口服健脾调中散,5~9岁患儿每次10 m L;10~14岁患儿每次20 m L,早晚餐后1 h服用...目的观察健脾调中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其改善胃肠动力障碍的作用。方法 90例选择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口服健脾调中散,5~9岁患儿每次10 m L;10~14岁患儿每次20 m L,早晚餐后1 h服用;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混悬液,5~7岁5 m L;8~10岁7.5 m L;11~14岁10 m L。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胃电图、血胃动素、生长抑素以及胃泌素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56%(P<0.05)。治疗后,试验组腹痛、腹胀、食少早饱、恶心呕吐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空腹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组胃动素和生长抑素水平分别为(235.7±19.4),(18.8±2.5)pg·mL^(-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7.3±17.2),(20.3±1.4)pg·mL^(-1);胃泌素水平为(168.6±17.2)pg·mL^(-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2.8±11.4)pg·mL^(-1)(P<0.05)。2组治疗后胃动素、胃泌素和生长抑素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健脾调中散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危险因素。方法采取定群随机抽样的调查研究方法,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筛选出有上消化道症状半年以上的患儿。从患者中随机抽取480例行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排除器质性病变确定为FD者382例;以42...目的探讨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危险因素。方法采取定群随机抽样的调查研究方法,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筛选出有上消化道症状半年以上的患儿。从患者中随机抽取480例行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排除器质性病变确定为FD者382例;以423名无症状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用PEMS3.1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济南市儿童FD患病率约为23.28%。按危险度高低,儿童FD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家庭不和睦、爱吃零食、CagA-IgG阳性、学习困难及有家族史。结论FD在儿童发病率并不低,致病因素是以社会、心理因素为主的综合性因素,亦与Hp感染、饮食习惯等有关。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观察健脾调中散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其改善胃肠动力障碍的作用。方法 90例选择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试验组口服健脾调中散,5~9岁患儿每次10 m L;10~14岁患儿每次20 m L,早晚餐后1 h服用;对照组口服多潘立酮混悬液,5~7岁5 m L;8~10岁7.5 m L;11~14岁10 m L。治疗1个月后,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主要症状、胃电图、血胃动素、生长抑素以及胃泌素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为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56%(P<0.05)。治疗后,试验组腹痛、腹胀、食少早饱、恶心呕吐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空腹正常胃电节律百分比,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组胃动素和生长抑素水平分别为(235.7±19.4),(18.8±2.5)pg·mL^(-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7.3±17.2),(20.3±1.4)pg·mL^(-1);胃泌素水平为(168.6±17.2)pg·mL^(-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2.8±11.4)pg·mL^(-1)(P<0.05)。2组治疗后胃动素、胃泌素和生长抑素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健脾调中散对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较少。
文摘目的探讨儿童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危险因素。方法采取定群随机抽样的调查研究方法,首先采用问卷调查,筛选出有上消化道症状半年以上的患儿。从患者中随机抽取480例行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排除器质性病变确定为FD者382例;以423名无症状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用PEMS3.1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济南市儿童FD患病率约为23.28%。按危险度高低,儿童FD的危险因素依次为:家庭不和睦、爱吃零食、CagA-IgG阳性、学习困难及有家族史。结论FD在儿童发病率并不低,致病因素是以社会、心理因素为主的综合性因素,亦与Hp感染、饮食习惯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