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6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门户之见、宗派主义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大障碍 被引量:18
1
作者 栗胜夫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5-126,共2页
武术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值得吸取和发扬光大 ,但是门户之见、宗派主义却是其中的糟粕部分 ,是影响武术发展的重大障碍 ,对其必须予以批判。
关键词 武术 武术文化 门户之见 宗派主义
下载PDF
晚明党争人物的地理分布和特征 被引量:6
2
作者 叶晔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7-94,共8页
明代晚期是整个明代政治斗争最为激烈的一个阶段,浙党、魏忠贤阉党、东林、复社,彼此之间的政治党争呈现错综复杂的形势。其中,鲜明的地域性派别成为晚明党争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党争中所体现的地域扶持和异派倾轧,与各个政治派别的人员... 明代晚期是整个明代政治斗争最为激烈的一个阶段,浙党、魏忠贤阉党、东林、复社,彼此之间的政治党争呈现错综复杂的形势。其中,鲜明的地域性派别成为晚明党争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党争中所体现的地域扶持和异派倾轧,与各个政治派别的人员构成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通过对这些派别主要成员的籍贯的地理分布的研究,可以对当时的某些政治现象作出更加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党争 地理分布 明代晚期 地域性派别 阉党
原文传递
元祐党籍碑的立毁与版本源流——兼论元祐党籍名录的变更 被引量:7
3
作者 罗昌繁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8-74,共17页
崇宁元年(1102)、二年、三年,蔡京当权,前后三次立党籍碑,三次立碑入籍人数分别为120人、98人、309人,这三次立碑涉及的党人名录主要来源于此前未入石的党籍名录,主要是绍圣元年(1094)章惇等炮制的73人版党籍名录、崇宁元年(1102)蔡京... 崇宁元年(1102)、二年、三年,蔡京当权,前后三次立党籍碑,三次立碑入籍人数分别为120人、98人、309人,这三次立碑涉及的党人名录主要来源于此前未入石的党籍名录,主要是绍圣元年(1094)章惇等炮制的73人版党籍名录、崇宁元年(1102)蔡京等炮制的541人党籍名录。崇宁三次立碑,首次仅在宫城端礼门旁,第二次则扩及地方监司长吏厅,第三次则在宫城文德殿门旁与地方监司长吏厅皆立碑。诸立碑地点的选择具有明显的监察、警示与侮辱意义。崇宁五年因星变诏令毁讫此碑。南渡初期党人昭雪时,又出现了用以推恩的103人版党籍名录。后世流传最广的是第三次所立的309人版党籍碑,主要以元祐群臣为主体,并及若干新党士人和不为蔡京所喜者。南宋时党籍碑经扬州某人、梁律、沈暐、司马逨等人重刻,明时又予以重刻。南宋元明清典籍对党籍碑的引用或论述大都与梁、沈二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祐党籍碑 党争 名录
下载PDF
大历史与小人物:北宋晚期党争视域下的官私石工考察 被引量:4
4
作者 罗昌繁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8-63,共16页
北宋中央官署石工多来源于地方石工家族以及荫子授官,属伎术官,被视为杂流,晋升甚难,他们难以直接参与高层党争活动,在北宋党争叙事中显得寂寂无闻。相比取湮后世的官署石工,民间石工安民、李仲宁却因谨守忠义而名盛后世,其实二人拒刻... 北宋中央官署石工多来源于地方石工家族以及荫子授官,属伎术官,被视为杂流,晋升甚难,他们难以直接参与高层党争活动,在北宋党争叙事中显得寂寂无闻。相比取湮后世的官署石工,民间石工安民、李仲宁却因谨守忠义而名盛后世,其实二人拒刻党籍碑并非全为公理,亦有一定的私情所在。从民间石工拒刻行为看党争舆情与党争叙事,可知在'崇宁党禁'高压下士人集体失语时,小人物却做出了正义之举,间接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体现了当时社会舆情对旧党的同情。同时也体现出南渡后入籍党人子孙在党争叙事上是旧非新的总体趋势,他们为了弘扬祖德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舆论反攻。透过石工行为看党争,说明看似与政治无关或处于政治边缘的小人物并不能完全独立于重大政治事件之外,他们亦会不自觉地参与党争或被党争洪流所裹挟,甚至也会在政治斗争中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党争 石刻 刻工 元祐党籍碑 小人物 安民
原文传递
北宋石刻题名的常与变——兼论石刻题名的唐宋转型
5
作者 罗昌繁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12,194,共13页
文人石上濡毫志岁月的传统发展至北宋初、中期,题刻方式由唐人“就旧碑之阴及两旁书之”转向了宋人“别求一石”的碑刻另题,且宋人还扩大了摩崖题名由北向南的延伸发展,以致摩崖题名主题发生了由公到私、由人文到自然的转向,逐渐导致题... 文人石上濡毫志岁月的传统发展至北宋初、中期,题刻方式由唐人“就旧碑之阴及两旁书之”转向了宋人“别求一石”的碑刻另题,且宋人还扩大了摩崖题名由北向南的延伸发展,以致摩崖题名主题发生了由公到私、由人文到自然的转向,逐渐导致题名数量激增,故可将此视为石刻题名的唐宋转型现象。一般而言,题名多由士大夫与僚友、子弟、僧道等人同游时生成,多是寻幽探奇、追慕前人、抒发政治期望等心态催生,其产生多具有计划性,多能及时刻石,且题名拓本常成为士大夫与好友传阅赏玩的对象。以北宋中晚期黄庭坚等人为例,可见题名多产生于士大夫的出外宦游生涯,且其生成颇受限于任职的地理环境,党争时期的谪宦频迁促进了士大夫的题刻频率。崇宁党禁时期,卷入党禁的士大夫普遍惧题,说明出游留题行为可能受到政争因素促进与制约的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党争 石刻题名
下载PDF
派性上访的实证研究——基于浙北Z村的个案考察 被引量:1
6
作者 杜姣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9-126,共8页
文章以浙北Z村的个案调研资料为基础,探讨因村庄派性斗争所引发的农民上访现象,即"派性上访"这一农民上访类型。派性上访是村庄内部派性竞争的产物,以村庄精英的派性分化为社会基础、以村级权力的争夺为目标。派性上访所具有... 文章以浙北Z村的个案调研资料为基础,探讨因村庄派性斗争所引发的农民上访现象,即"派性上访"这一农民上访类型。派性上访是村庄内部派性竞争的产物,以村庄精英的派性分化为社会基础、以村级权力的争夺为目标。派性上访所具有的上访动机的隐蔽性、上访过程的强策划性以及依托代理人机制去上访的特征,极大地增加了政府的甄别难度以及治理难度,而且还会耗费国家大量的行政资源,造成我国信访制度的滥用。此外,派性上访还加剧了村级权力结构的不稳定性,造成国家政策执行和村庄自治秩序供给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派性竞争 派性上访 村庄精英
下载PDF
村庄派性与派系:两种组织形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寇浩宁 李平菊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4-58,共5页
派性与派系是在农村选举中日益凸显的有组织的派别竞争现象。一些学者从强调派性和派系概念的不同入手,得出了大陆农村只有派性而无派系的结论,然而,越来越多的实地调查却提供了派系存在的证明。事实上,派性和派系确实并存于大陆乡村,... 派性与派系是在农村选举中日益凸显的有组织的派别竞争现象。一些学者从强调派性和派系概念的不同入手,得出了大陆农村只有派性而无派系的结论,然而,越来越多的实地调查却提供了派系存在的证明。事实上,派性和派系确实并存于大陆乡村,它们构成了村庄派别的两种基本组织形态,它们的不同源于其背后两种不同的形成机制,一种是"单一精英发动型"机制,另一种是"多精英联合型"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派系 派性 组织形态
下载PDF
Ritual and Politics: An Examination of the 1072 Primal Ancestor Debate in the Northern Song
8
作者 Hiu Yu Cheung 《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2018年第3期275-310,共36页
In considering the vital role played by imperial rites in claiming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Chinese emperors endeavored to present themselves as the perfect model for their subjects in te... In considering the vital role played by imperial rites in claiming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Chinese emperors endeavored to present themselves as the perfect model for their subjects in terms of ritual performance. Focusing on a Northern Song (960-1127) ritual debate over the placement of imperial ancestors' spirit tablets and ancestral chambers, especially that of the Primal Ancestor, this study aims to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discussions on ancestral rituals and how they were intensified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Wang Anshi's New Policies. More importantly, this study reveal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Song scholar-officials' political positions and inte/lectual interests, thus providing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Song faction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itual poli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cestral ritual ritual interest the Imperial Temple Wang Anshi Song factionalism
原文传递
试论明代拣选内阁成员之显潜规则 被引量:2
9
作者 曹丽萍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36-138,共3页
明代内阁成员之选,关乎社稷。官员拣选入阁的潜显规则相互作用,在明代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皇帝个人好恶,宦官染指内阁人选,现任内阁成员以各种利害关系左右新人入阁等一系列潜规则,构成官员入阁的真正深层原因。潜规则下所... 明代内阁成员之选,关乎社稷。官员拣选入阁的潜显规则相互作用,在明代政治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皇帝个人好恶,宦官染指内阁人选,现任内阁成员以各种利害关系左右新人入阁等一系列潜规则,构成官员入阁的真正深层原因。潜规则下所选任的内阁官员,或欺上瞒下,或甘为宦官奴役,或结为朋党,酿成党争,最终加速了明王朝的衰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显规则 党争
下载PDF
论“革命文学”运动中的宗派主义
10
作者 王智慧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5期22-26,共5页
"革命文学"运动充斥着宗派主义的不良习气。太阳社、后期创造社等革命作家,对"五四"文学与作家进行了重新评价,批判一切的决绝冲动显示出他们对待文学遗产的虚妄态度;作家战线的营垒划分又表现出"唯我独革&qu... "革命文学"运动充斥着宗派主义的不良习气。太阳社、后期创造社等革命作家,对"五四"文学与作家进行了重新评价,批判一切的决绝冲动显示出他们对待文学遗产的虚妄态度;作家战线的营垒划分又表现出"唯我独革"的"霸权"姿态。这些宗派主义作风与苏联、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消极影响密不可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文学”运动 宗派主义 革命作家
下载PDF
试论美国1798年《惩治煽动叛乱法案》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龙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6期32-35,42,共5页
1798年7月,联邦党人控制下的美国国会颁布了《惩治煽动叛乱法案》,对反对美国政府的某些行为进行惩罚。它是在美法准战争以及当时美国国内党争的背景下产生的。该法案对美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 《惩治煽动叛乱法案》 准战争 党争
下载PDF
政治过程与历史书写——景祐三年范仲淹被贬事件发微 被引量:2
12
作者 杨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0-61,共12页
现今对景祐三年范仲淹被贬事件的认识源自富弼、欧阳修等人的记述,虽然反映了某些层面上的历史事实,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当时,范仲淹被贬的核心罪名之一是“自结朋党”,这一罪名体现出范仲淹被贬黜的重要原因,是宋仁宗认为其有交... 现今对景祐三年范仲淹被贬事件的认识源自富弼、欧阳修等人的记述,虽然反映了某些层面上的历史事实,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当时,范仲淹被贬的核心罪名之一是“自结朋党”,这一罪名体现出范仲淹被贬黜的重要原因,是宋仁宗认为其有交结要人、希合求进之嫌。但景祐事件发生后,一批支持范仲淹的中下层官员则强调其被贬的原因在于触怒了宰相,突出景祐事件中因言罪人的一面,而将“朋党”视为对范仲淹的栽赃。随着同情、称荐范仲淹的言论不断涌现,仁宗对范仲淹朋党问题关注的焦点也从其交结要人转向其他官员对范仲淹的朋附。最终,声援范仲淹的言论与朝廷惩治朋附范仲淹之人的做法,共同塑造了后世对景祐事件的认识,而仁宗当初猜疑范仲淹“朋党”的原因则长期为人们所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仲淹 宋代 政治史 历史书写 朋党
下载PDF
“胡风派”与《文艺月报》的前前后后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均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9期1-8,共8页
华东文联机关刊物《文艺月报》编委会主要由前新四军文人和前"鲁迅弟子"构成。这为它奠定了良好开局:对艺术独立于政治的共识,以及对"普及"文艺的隐蔽疏离,使《文艺月报》以迂回策略而成为"新的人民的文艺&qu... 华东文联机关刊物《文艺月报》编委会主要由前新四军文人和前"鲁迅弟子"构成。这为它奠定了良好开局:对艺术独立于政治的共识,以及对"普及"文艺的隐蔽疏离,使《文艺月报》以迂回策略而成为"新的人民的文艺"中同人色彩强烈的另类刊物。然而,创刊伊始就存在的门户之争,因耿庸《阿Q正传研究》而在编辑部公开爆发,最终上海"胡风派"失去对此刊物的编辑权与影响力。"胡风派"与《文艺月报》的始终,也是建国后文艺报刊从流派主义转向派系主义、知识分子利用政治并附从政治的有效"生态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月报》 胡风派 迂回策略 派系主义
下载PDF
印度教的历史演进与派别之争 被引量:1
14
作者 和红梅 周月 《南亚东南亚研究》 2019年第3期138-151,158,共15页
自13世纪起,南亚次大陆先后经历了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两大穆斯林王朝与英国的殖民统治,在此期间,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相继传入该地。然而,作为产生于南亚次大陆的本土宗教,印度教在历经数千年的演进后,仍然维持着长盛不衰的... 自13世纪起,南亚次大陆先后经历了德里苏丹国和莫卧儿帝国两大穆斯林王朝与英国的殖民统治,在此期间,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外来宗教相继传入该地。然而,作为产生于南亚次大陆的本土宗教,印度教在历经数千年的演进后,仍然维持着长盛不衰的状态,展现了极强的生命力。面对其他宗教的挑战,印度教产生了自我保护和抵御外来宗教的各种思潮,并逐渐演进为南亚次大陆影响力最大的宗教,对印度为主的几个南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现代以来,印度教内部涌现出世俗主义、民族主义和极端主义的“多元之争”,这不仅影响了印度国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对周边国家(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通过梳理印度教历史沿革的脉络,厘清影响印度教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并剖析促成印度教内部“多元之争”局面的重要变量,可以看出印度教世俗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派别之争,仍然是左右印度发展的最大思想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教 历史演进 派别之争 民族主义 世俗主义
下载PDF
左思《三都赋》与西晋党争
15
作者 陈洁 《公安海警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66-68,共3页
西晋文学家左思《三都赋》的成功与当时朝中重臣张华密不可分,张华是西晋朋党之争的骨干成员,《三都赋》的主旨与张华伐吴主张一致,因而得到张华的特别关注。
关键词 左思 《三都赋》 张华 党争
原文传递
李商隐人生悲剧之成因
16
作者 景红录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67-70,共4页
造成李商隐人生悲剧的原因,一是晚唐时代政治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其中尤以党争的影响最为重大,使得他的政治理想在现实环境中必然落空;二是诗人自身性格情感的内在矛盾冲突,他的家庭出身、自负与自卑相扭缠的性格、对高洁脱俗品格的追... 造成李商隐人生悲剧的原因,一是晚唐时代政治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其中尤以党争的影响最为重大,使得他的政治理想在现实环境中必然落空;二是诗人自身性格情感的内在矛盾冲突,他的家庭出身、自负与自卑相扭缠的性格、对高洁脱俗品格的追求以及多情善感的特点,是导致他人生悲剧的主观原因。两者相互作用,成就了李商隐的悲剧人生和诗歌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悲剧 党争
下载PDF
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的体例创意及论词方法
17
作者 骆朝忠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75-78,共4页
由于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的体例之独特,论词方法之新颖,阅罢叫人印象深刻、难忘。故很有必要对其体例和论词方法之多样性进行评述,以期日后便于学习和借鉴。为此,本文仅从体例之创新和论词之方法两方面谈谈自己阅后的感悟与见解。
关键词 独创 体例 论词方法
下载PDF
派性政治激化的制度因素——以浙东D村的派性斗争状况为例
18
作者 舒丽瑰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14-19,共6页
浙江地区的派性政治成为困扰基层秩序的重要问题,亟待厘清。既有研究认为村庄社会基础尤其是利益密度是派性激化的重要因素,实践发现资源匮乏的村庄也陷入激烈派性斗争的怪圈。制度因素是激化派性的又一重要变量。制度的消极作用主要体... 浙江地区的派性政治成为困扰基层秩序的重要问题,亟待厘清。既有研究认为村庄社会基础尤其是利益密度是派性激化的重要因素,实践发现资源匮乏的村庄也陷入激烈派性斗争的怪圈。制度因素是激化派性的又一重要变量。制度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复杂村级选举决策制度构造精英循环博弈的空间,二是税费取消后,制度性力量退场,乡镇缺乏长期介入村庄秩序的积极性,派性斗争失控。失控的派性斗争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及治理后果。村庄因此长期得不到发展、公共资源遭到侵蚀、社会交往分裂、分派精英操纵底层上访,基层社会秩序混乱。从优化地方治理效果角度,派性斗争的影响因素急需厘清,从而做出有针对性地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派性政治 资源匮乏 民主选举
下载PDF
试论邓小平对派性问题产生和危害的认识
19
作者 赵先明 李小梅 《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年第2期9-11,15,共4页
在邓小平看来,派性问题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是一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和没有党性的错误表现形式。它的危害是很严重的,它不利安定团结,不利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和不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影响工作;尤其严... 在邓小平看来,派性问题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是一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和没有党性的错误表现形式。它的危害是很严重的,它不利安定团结,不利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落实,和不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生产、工作积极性,影响工作;尤其严重的是它影响党的形象,影响党的领导。他的这些认识对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发展,是有重要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派性问题 邓小平
下载PDF
苏俄初期列宁关于党的统一的思想及其启示
20
作者 秦勃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88-94,136,共8页
党的统一是维系党的生命的基础,是凝聚党的力量的前提。苏俄初期,列宁在解决因工会问题引发的党内斗争中,深刻揭示了派别活动对党的危害性,尖锐指出了派别活动“使党脱离了切实的、实际的经济生产工作而去纠正政治上和理论上的错误”。... 党的统一是维系党的生命的基础,是凝聚党的力量的前提。苏俄初期,列宁在解决因工会问题引发的党内斗争中,深刻揭示了派别活动对党的危害性,尖锐指出了派别活动“使党脱离了切实的、实际的经济生产工作而去纠正政治上和理论上的错误”。为了消弭派别活动,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列宁提出在发扬党内民主的前提下,用“军事纪律那样的铁的纪律”来加强党的统一。列宁在苏俄初期关于党的统一的思想是处理党内民主与党的团结统一关系的理论指南,对于整肃党内风气、提高干部理论水平和政治水平,保证和加强党的思想和行动的统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时至今日,列宁关于党的统一的思想对于正确对待党内分歧、维护党内团结和改善党的领导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党的统一 派别活动 党内民主 党中央权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