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专使》中的伦理选择与伦理结的生成和解构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跃洪 余宗茹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121,共8页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了亨利·詹姆斯《专使》中薇欧娜特夫人和查德·纽瑟姆的斯芬克斯因子及刘易斯·兰伯特·斯特莱瑟的伦理选择,揭示了作品中伦理线及伦理结的形成和解构过程,旨在探讨主人公的伦理道德... 本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分析了亨利·詹姆斯《专使》中薇欧娜特夫人和查德·纽瑟姆的斯芬克斯因子及刘易斯·兰伯特·斯特莱瑟的伦理选择,揭示了作品中伦理线及伦理结的形成和解构过程,旨在探讨主人公的伦理道德变化、这些变化所带来的伦理拯救以及欧洲和美国伦理意识冲突和融合的社会原因。詹姆斯通过对以斯特莱瑟为代表的美国和以薇欧娜特等为代表的巴黎这两大对立群体的描写,表现了欧美文化冲突的主题;通过展现笔下人物的伦理困境、艰难的伦理选择和觉醒的伦理意识,表达了对文明和谐伦理秩序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使》 斯芬克斯因子 伦理选择 伦理拯救 伦理结
原文传递
伯纳德·马拉默德小说的伦理解读
2
作者 李莉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0年第6期133-142,156,共11页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杰出的犹太作家,其所有作品都深刻地反思了人类经历的伦理境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从人际伦理、犹太伦理、民族伦理和生态伦理四个方面探讨马拉默德的长篇小说《天生的运动员》《基辅怨...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杰出的犹太作家,其所有作品都深刻地反思了人类经历的伦理境遇。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从人际伦理、犹太伦理、民族伦理和生态伦理四个方面探讨马拉默德的长篇小说《天生的运动员》《基辅怨》《房客》和《上帝的恩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拉默德的小说蕴含深厚复杂的伦理思想,不但揭示人类面临的伦理境遇,而且还对人们进行劝诫,指明摆脱伦理困境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纳德·马拉默德 伦理救赎 伦理回归 伦理构建 伦理理想
下载PDF
中国传统慈善思想的伦理意境 被引量:1
3
作者 黄瑜 《中原文化研究》 2017年第4期55-60,共6页
中国传统社会中慈善体现的道德觉醒实际上是通过伦理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个人通过行善完成自己所负伦理使命的同时成就自我之德,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的道德愿景。中国传统慈善思想不但强调"慈"的道德动机,而且凸... 中国传统社会中慈善体现的道德觉醒实际上是通过伦理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个人通过行善完成自己所负伦理使命的同时成就自我之德,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的道德愿景。中国传统慈善思想不但强调"慈"的道德动机,而且凸显"善"的伦理结果。施善者之"慈"的根源在于其所处的伦理世界的规定,并表现为一种以人伦情感为依托的伦理救赎。通过这种救赎,施善者既增进自我之"善"的修成,又促成人伦之"善"的和谐以及实现"移风易俗"的伦理教化,并以此共同构建一种以"生生"为内核的伦理意境。仁者爱人、推己及人的"仁爱"理念与现代慈善理念本质上并无冲突,其最终目的都在于增进伦理和谐,改善社会风气。现代社会对传统慈善模式构成的挑战,并不意味着传统慈善理念已完全失去了其存在理由或效用,其体现的正德、厚生、利用、唯和等精神,仍成为当代慈善实践的重要价值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思想 伦理救赎 移风易俗 仁民爱物 德性修养
下载PDF
《暗夜行路》乱伦叙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
4
作者 谭杉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42,共7页
《暗夜行路》围绕时任谦作家庭中的三起乱伦事件展开,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看,其叙事的性质是伦理的。谦作与祖父小妾阿荣之间的乱伦倾向既是伦理混乱的产物,又使伦理混乱的状况进一步恶化;母亲与祖父姻亲乱伦使谦作陷入伦理身份危机... 《暗夜行路》围绕时任谦作家庭中的三起乱伦事件展开,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看,其叙事的性质是伦理的。谦作与祖父小妾阿荣之间的乱伦倾向既是伦理混乱的产物,又使伦理混乱的状况进一步恶化;母亲与祖父姻亲乱伦使谦作陷入伦理身份危机之中;妻子和表兄阿要血亲乱伦导致伦理悲剧再次发生。乱伦破坏了社会正常的伦理秩序,时任谦作在伦理困境中自省、反思,最终回归自然并获得伦理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志贺直哉 《暗夜行路》 乱伦叙事 伦理困境 伦理救赎
原文传递
张翎小说《劳燕》中的女性书写
5
作者 何蕊伊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9年第2期125-129,共5页
张翎的长篇小说《劳燕》是其女性文学书写的重要代表作。小说以劳归燕作为核心的女性形象,观照女性在战争历史语境中的苦难命运与成长历程,描绘战争中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精神情感生活。本文采用伦理批评的方法,分析主人公劳归燕作为女... 张翎的长篇小说《劳燕》是其女性文学书写的重要代表作。小说以劳归燕作为核心的女性形象,观照女性在战争历史语境中的苦难命运与成长历程,描绘战争中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精神情感生活。本文采用伦理批评的方法,分析主人公劳归燕作为女性在战争中"失亲""失贞""情感纠葛"等伦理困境,以及探讨劳归燕在解决伦理困境过程中,如何建构女性的自我意识和实现女性的自我追寻。小说的一条伏脉是女性的人性救赎,这个救赎既指向女性的自我救赎,更是指向一种超越文化边界的他者救赎,彰显了张翎所希冀的文化世界性与人性共通性的艺术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燕》 女性书写 战争 伦理困境 人性救赎
下载PDF
走出伦理困境——论品特《生日晚会》的救赎哲思
6
作者 闫冬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98-102,119,共6页
《生日晚会》是典型的品特式剧作,反映了战后英国复杂的社会情况和群众的矛盾心理。这一时期的英国人面对当前混乱不堪的伦理环境无计可施,深陷于对光辉昔日的追忆之中,同时,又对未来不够明朗的社会走向感到恐慌和抗拒。品特正是通过构... 《生日晚会》是典型的品特式剧作,反映了战后英国复杂的社会情况和群众的矛盾心理。这一时期的英国人面对当前混乱不堪的伦理环境无计可施,深陷于对光辉昔日的追忆之中,同时,又对未来不够明朗的社会走向感到恐慌和抗拒。品特正是通过构建寄宿旅馆这一封闭空间,针对过去、现在与未来三个时间点上道德伦理的实质与变化进行了哲理性思辨,并为英国人指出了获得救赎、把握未来命运的可行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特 道德 伦理困境 救赎 二战
下载PDF
《苏尔豪格的宴会》中的婚恋伦理观
7
作者 杨子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8年第1期84-88,共5页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是挪威19世纪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他的三幕剧《苏尔豪格的宴会》通过讲述才华横溢的穷诗人古得蒙·阿尔夫孙和玛纪特及其妹妹西格纳的爱情纠葛,体现出易卜生的婚恋观。易卜生在《苏尔豪格的宴会》中... 亨利克·约翰·易卜生是挪威19世纪著名的剧作家、诗人。他的三幕剧《苏尔豪格的宴会》通过讲述才华横溢的穷诗人古得蒙·阿尔夫孙和玛纪特及其妹妹西格纳的爱情纠葛,体现出易卜生的婚恋观。易卜生在《苏尔豪格的宴会》中构建的婚恋伦理思想在当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从恋爱伦理、婚姻伦理和伦理救赎三个方面探讨《苏尔豪格的宴会》中的婚恋伦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爱 婚姻 伦理救赎
下载PDF
在苦难中寻求自我蜕变——《等待野蛮人》中的救赎之道
8
作者 陆海霞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79-82,共4页
J.M.库切的第三部小说《等待野蛮人》因其独特的寓言式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伦理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小说围绕着老行政官的遭遇,聚焦其内心世界,讲述他在面对苦难、身陷苦难时的伦理抉择与自我救赎。整个叙事通过大量独白和自我拷问,丝丝... J.M.库切的第三部小说《等待野蛮人》因其独特的寓言式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伦理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小说围绕着老行政官的遭遇,聚焦其内心世界,讲述他在面对苦难、身陷苦难时的伦理抉择与自我救赎。整个叙事通过大量独白和自我拷问,丝丝入扣地展现生命个体如何在苦难中从旁观者蜕变成播撒良知之种的殉道者。作者巧妙地用虚拟的帝国与历史、虚化的人物与情节,指涉人类所普遍面临的道德与精神困境,探索救赎之道,表达出对人性和道德回归的诉求与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切 《等待野蛮人》 苦难 道德困境 救赎
下载PDF
救世与救心——万国道德会缘起初探
9
作者 郭大松 李光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7-120,共4页
清末民初,伴随着新政改革、社会急剧转型而出现的国人道德走向和归宿问题,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一直追求学习西方、建设美好社会的中国人心理上带来的困惑、震撼与省思,促使中国社会寻求新的坐标,起而探求新形势下救世、救心,实现人... 清末民初,伴随着新政改革、社会急剧转型而出现的国人道德走向和归宿问题,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一直追求学习西方、建设美好社会的中国人心理上带来的困惑、震撼与省思,促使中国社会寻求新的坐标,起而探求新形势下救世、救心,实现人类和平、世界大同之策,万国道德会即是这种探求过程的结果之一。该会酝酿、初创阶段所进行的探索对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万国道德会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下载PDF
文学伦理学批评视阈中的《押沙龙,押沙龙!》
10
作者 葛纪红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1年第2期118-121,共4页
在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中,福克纳通过小说叙事这一艺术形式,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处于急剧转型期的美国南方社会复杂的道德现象,描写了南方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矛盾和人物内心的伦理冲突,通过萨德本及其家族的最终毁灭唤起人们对伦理道... 在小说《押沙龙,押沙龙!》中,福克纳通过小说叙事这一艺术形式,集中、典型地反映了处于急剧转型期的美国南方社会复杂的道德现象,描写了南方社会普遍存在的道德矛盾和人物内心的伦理冲突,通过萨德本及其家族的最终毁灭唤起人们对伦理道德的人性思考,从而实现了现代主义小说艺术形式与道德主题的完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伦理学批评 《押沙龙 押沙龙!》 道德关怀 道德救赎
下载PDF
当前冷漠文化的救赎之路——重思儒家伦理“仁”字价值观
11
作者 翟金秀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63-70,共8页
通过深入考察中国社会现实,探究当代中国道德问题、价值观念以及解决道德问题与道德危机的措施,从而把握当代中国现实道德问题的关键并提出可行性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对于促进道德建设并服务于"和谐社会"之宏旨,实现"中国... 通过深入考察中国社会现实,探究当代中国道德问题、价值观念以及解决道德问题与道德危机的措施,从而把握当代中国现实道德问题的关键并提出可行性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对于促进道德建设并服务于"和谐社会"之宏旨,实现"中国梦"对良性正义温暖健康社会之构筑蓝图;对于矫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倡导人文关怀,通过重思寻求儒家的道德伦理价值,找到道德建设的救赎之路,具有十分显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漠文化 伦理救赎 道德建设
下载PDF
伦理权威与宗教救赎:论亨利·菲尔丁小说中的密友形象
12
作者 杜娟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3,共8页
亨利·菲尔丁小说中的密友形象,不论是《约瑟夫·安德鲁斯》中的亚当斯牧师、《汤姆.琼斯》中的奥尔华绥先生,还是《阿米莉亚》中的哈里森博士,都凭借其高尚的个人道德引导着主人公的道德完善。这些形象的塑造其实暗含了两种不... 亨利·菲尔丁小说中的密友形象,不论是《约瑟夫·安德鲁斯》中的亚当斯牧师、《汤姆.琼斯》中的奥尔华绥先生,还是《阿米莉亚》中的哈里森博士,都凭借其高尚的个人道德引导着主人公的道德完善。这些形象的塑造其实暗含了两种不同的叙事意图:一是通过对他们多重身份的描写,揭示出密友形象所代表的社会道德体系。而主人公被他们重新接纳的情节线索,则寓示了主人公美德有报的命运结局,即个人道德的社会认同。二是通过集中描写密友形象的道德状况,展示了美德在现实中软弱无力的际遇。在此基础上,作家提出了宗教对于人们道德困境的救赎功能。而他对宗教和道德关系的思考,则充分显示出菲尔丁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的辩证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亨利·菲尔丁 密友形象 伦理权威 宗教救赎
原文传递
罪与罚——评《红字》中的伦理道德观
13
作者 涂晓韦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22-24,共3页
借助清教的伦理道德观对《红字》中的人物的罪与罚进行新的解读,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可以展现其处于清教伦理道德观的社会环境下所具有的特定的伦理道德意识与人性自由之间的矛盾,并由此导致的罪与罚,以及为了获得最终的灵魂救赎而走... 借助清教的伦理道德观对《红字》中的人物的罪与罚进行新的解读,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可以展现其处于清教伦理道德观的社会环境下所具有的特定的伦理道德意识与人性自由之间的矛盾,并由此导致的罪与罚,以及为了获得最终的灵魂救赎而走的艰难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人性 伦理道德观 罪与罚 救赎
下载PDF
试论不作为的道德义务不能成为“见死(危)不救”入罪的依据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建荣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21-23,共3页
2001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届会议上由32名人大代表提出的立法议案,建议在刑法中增加"见死(危)不救罪"。此罪名能否成立的关键在于道德上的不作为行为是否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即不作为的道德义务能否成为"见死(危)... 2001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届会议上由32名人大代表提出的立法议案,建议在刑法中增加"见死(危)不救罪"。此罪名能否成立的关键在于道德上的不作为行为是否应该承担刑事责任,即不作为的道德义务能否成为"见死(危)不救"罪的依据。由于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会混淆违法与违背道德的界限,给公民增加额外的法律义务,故此罪名不能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义务 见死(危)不救 不作为 见死(危)不救罪
下载PDF
秦始皇的皇帝理论及其政治伦理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师伟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23年第1期1-17,196,共18页
秦始皇的皇帝理论继往开来,既继承了先秦诸子理论遗产,将先秦诸子政治理想表述与政治制度体系建构的努力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皇帝理论,也开辟了秦汉以后政治理想表述的新路径,奠定了两千余年皇帝制度体系的核心政治理想。秦始皇的... 秦始皇的皇帝理论继往开来,既继承了先秦诸子理论遗产,将先秦诸子政治理想表述与政治制度体系建构的努力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形成了皇帝理论,也开辟了秦汉以后政治理想表述的新路径,奠定了两千余年皇帝制度体系的核心政治理想。秦始皇的皇帝理论在政治伦理主题上集中表现为圣人救世,它在内容上既表现为圣王崇拜,也表现为轻贱黔首。先秦诸子的圣人救世话语经过秦始皇的过渡性创造后,转换成了一套实践性的制度体系及其观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始皇 皇帝理论 政治伦理 先秦诸子 圣人救世
下载PDF
现代个性伦理视野中的中国商界小说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海燕 《滨州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47-51,共5页
现代个性伦理是商界小说中所蕴含的一种主要伦理价值取向。世纪之交中国长篇商界小说一方面在经济叙事、婚恋叙事等叙事景观中表现出伦理主体个性张扬、激情放纵的两种个性伦理价值观,另一方面又通过伦理主体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寻找到了... 现代个性伦理是商界小说中所蕴含的一种主要伦理价值取向。世纪之交中国长篇商界小说一方面在经济叙事、婚恋叙事等叙事景观中表现出伦理主体个性张扬、激情放纵的两种个性伦理价值观,另一方面又通过伦理主体对精神家园的追求寻找到了自救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个性伦理 商界小说 个性张扬 激情放纵 审美救赎
下载PDF
儒家“文以载道”文艺观与中国影像的早期诉求
17
作者 陈玲 《中国有线电视》 2019年第2期190-191,共2页
中国早期电影是伴随晚清社会政治危机与精神信仰危机而诞生的,又加之儒家"文以载道"文艺观的社会责任感与西方殖民文化的入侵,迫使中国电影早期就表现出"精神启蒙"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诉求。对儒家"... 中国早期电影是伴随晚清社会政治危机与精神信仰危机而诞生的,又加之儒家"文以载道"文艺观的社会责任感与西方殖民文化的入侵,迫使中国电影早期就表现出"精神启蒙"与"救亡图存"的时代诉求。对儒家"文以载道"文艺观与中国影像的早期诉求进行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 启蒙与救亡 电影诉求
下载PDF
生态报告文学的写作伦理与价值维度
18
作者 张瑷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6年第4期102-110,共9页
生态报告文学并非是西方生态文艺思潮影响下的文学现象,而是报告文学作家自觉介入现实、敏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写作行为,因此体现出报告文学特有的文体品格和价值取向。暴露问题、揭示真相、追问法理的主体干预意志与田野调查、亲历体... 生态报告文学并非是西方生态文艺思潮影响下的文学现象,而是报告文学作家自觉介入现实、敏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写作行为,因此体现出报告文学特有的文体品格和价值取向。暴露问题、揭示真相、追问法理的主体干预意志与田野调查、亲历体验、呈现事实的非虚构写作伦理高度契合,形成文体形态的品格元素;真实性的征服力、历史反思与现实批判的张力、文明救赎的感召力构建了文本内涵的价值空间。生态报告文学是当代意识烛照下现实主义文学的新开拓,是社会转型时期引领先进文化趋向的时代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报告文学 非虚构写作伦理 文明救赎
下载PDF
从犹太宗教伦理角度解码马拉默德的《店员》
19
作者 康利荣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108-112,共5页
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小说《店员》是一部典型的犹太文学代表作品,书中围绕犹太人莫里斯一家惨淡经营的杂货店展开描述,不遗余力地展示了犹太人的艰难生存现状。主人公忠于"上帝选民"的犹太身份,坚守犹太人千年来和上帝的契... 伯纳德·马拉默德的小说《店员》是一部典型的犹太文学代表作品,书中围绕犹太人莫里斯一家惨淡经营的杂货店展开描述,不遗余力地展示了犹太人的艰难生存现状。主人公忠于"上帝选民"的犹太身份,坚守犹太人千年来和上帝的契约,默默无闻受苦,用自己的行动最终感化流浪汉弗兰克皈依犹太信仰。该文从犹太宗教伦理角度分析犹太人为何能在受难中坚守犹太信仰、铭记与上帝的"契约",在等待弥赛亚的救赎中完成自我救赎和对他人的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犹太宗教伦理 受难 契约 救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