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黄颗粒对内毒素致热新西兰兔脑脊液中发热介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
作者 刘聪 杨林 +1 位作者 方芳 许峰 《儿科药学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13-16,共4页
目的:研究柴黄颗粒对内毒素致热新西兰兔的解热作用及其对脑脊液中内生致热原和中枢性发热介质的影响。方法:用内毒素复制发热模型,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发热组、柴黄1组、柴黄2组、柴黄3组。观察用药后每1 h的体温变化,共5 h;用放... 目的:研究柴黄颗粒对内毒素致热新西兰兔的解热作用及其对脑脊液中内生致热原和中枢性发热介质的影响。方法:用内毒素复制发热模型,新西兰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发热组、柴黄1组、柴黄2组、柴黄3组。观察用药后每1 h的体温变化,共5 h;用放射免疫法和ELISA法测定发热高峰新西兰兔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前列腺素E2(PGE2)、精氨酸加压素(AVP)和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含量;并将柴黄3个剂量组的温度变化抑制率与IL-1β、TNF-α、IL-6、CRH、PGE2、AVP和α-MSH含量变化抑制率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柴黄颗粒不同剂量组均具有降低发热新西兰兔体温的作用,具有降低脑脊液中IL-1β、TNF-α和IL-6含量及CRH、PGE2含量的作用,具有升高脑脊液中AVP和α-MSH含量的作用。相关分析表明在两个发热高峰,即致热后1 h和3 h,柴黄颗粒对新西兰兔的体温变化抑制率与脑脊液中内生致热原IL-1β、TNF-α、IL-6变化抑制率呈正相关;在第一个发热高峰,即致热后1 h,可能与降低中枢性发热介质CRH、PGE2有关;在第二个发热高峰,即致热后3 h,可能与降低中枢性发热介质CRH、PGE2,增加中枢性发热介质AVP、α-MSH有关。结论:柴黄颗粒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脑脊液中内生致热原IL-1β、TNF-α和IL-6的含量有关;同时与减少脑脊液中中枢性正调节介质PGE2、CRH及增加中枢性负调节介质AVP、α-MSH的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黄颗粒 解热 内生致热原 中枢性发热介质
下载PDF
热毒宁注射液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常秀娟 孙晓萍 +4 位作者 李威 唐兴梅 周军 王振中 萧伟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1期1307-1310,共4页
目的考察热毒宁注射液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 48只家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安乃近注射液(0.024 g/kg)组和热毒宁注射液(1.02、2.04、5.08 g/kg)组。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 目的考察热毒宁注射液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 48只家兔随机分为6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安乃近注射液(0.024 g/kg)组和热毒宁注射液(1.02、2.04、5.08 g/kg)组。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容积5 m L/kg。除对照组耳缘iv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给药0.5 h后耳缘iv内生致热原(1.5m L/kg)。测定家兔注射内生致热原后4 h内体温,记录平均体温的变化(ΔT)。发热1 h后测定家兔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脑脊液、下丘脑中环磷酸腺苷(c AMP)。结果热毒宁注射液5.08、2.04 g/kg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的ΔT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热毒宁注射液1.02、2.04、5.08 g/kg组下丘脑、脑脊液中c AMP水平及血清IL-1β、TNF-α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对家兔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通过减少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降低脑脊液和下丘脑中c AMP含量来发挥解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毒宁注射液 内生致热原 解热作用 环磷酸腺苷
原文传递
脑热清对EP性发热家兔下丘脑、脑脊液cAMP及腹中隔区AVP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刘智勤 蒋玉凤 +5 位作者 岳晓莉 樊永平 王文荣 任丽薇 黄启福 胡以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脑热清口服液的解热机制。方法 建立内生致热原 (EP)性发热家兔模型 ,观察脑热清对家兔体温的影响 ,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及腹中隔区精氨酸加压素 (AVP)含量的变化。结果 EP组的ΔT及TRI4 变化、下丘脑... 目的 探讨脑热清口服液的解热机制。方法 建立内生致热原 (EP)性发热家兔模型 ,观察脑热清对家兔体温的影响 ,并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及腹中隔区精氨酸加压素 (AVP)含量的变化。结果 EP组的ΔT及TRI4 变化、下丘脑及脑脊液中cAMP含量、腹中隔区AVP含量显著高于脑热清 +EP组 (P <0 0 1 )。 4组的体温变化分别与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以及腹中隔区AVP的变化呈正相关 (P <0 0 1 )。结论 脑热清的解热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cAMP的生成与释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内生致热原 腺苷-环磷酸 精氨酸加压素 家兔
原文传递
解热醒神注射液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下丘脑cAMP及IL-1_β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张丹卉 蒋玉凤 +3 位作者 黄启福 贾旭 严京 路雪雅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8-30,共3页
建立家兔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模型 ,观察解热醒神注射液对发热动物的体温及下丘脑cAMP、IL 1β 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解热醒神注射液组的体温变化曲线、最大体温上升高度 (ΔT)、体温反应指数 (TRI3)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别 (P >0 0 ... 建立家兔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模型 ,观察解热醒神注射液对发热动物的体温及下丘脑cAMP、IL 1β 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 :解热醒神注射液组的体温变化曲线、最大体温上升高度 (ΔT)、体温反应指数 (TRI3)与生理盐水组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表明解热醒神注射液对正常体温影响不大。而解热醒神注射液 +内生致热原组的ΔT、TRI3及下丘脑cAMP、IL 1β 含量明显低于内生致热原组 (P <0 0 1) ,4组家兔的体温变化与cAMP及IL 1β 含量变化呈正相关。说明解热醒神注射液不但抑制内生致热原引起的发热反应而且抑制内生致热原引起的下丘脑cAMP及IL 1β 含量的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热醒神注射液 发热 内生致热原 白细胞介素-1Β 环-磷酸腺苷 下丘脑
原文传递
大鼠内生致热原双相热各期不同脑区神经降压素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7
5
作者 张永和 杜葵琴 +4 位作者 邢德君 李文 陈永军 赵凤章 张培因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254-257,共4页
用粗制家兔内生致热原(EP),给大鼠静脉注射复制双相热模型。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方法(RIA)观察了大鼠EP双相热各期不同脑(下丘脑、中脑、皮质)组织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EP所... 用粗制家兔内生致热原(EP),给大鼠静脉注射复制双相热模型。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方法(RIA)观察了大鼠EP双相热各期不同脑(下丘脑、中脑、皮质)组织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EP所致大鼠双相热各期下丘脑组织NT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脑组织,在发热间歇期和发热第二时相NT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皮质NT含量在发热第一时相高于对照组(P<0.05),发热恢复期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大鼠EP双相热各期不同脑区NT含量的变化,特别是下丘脑组织NT含量变化可能与EP的致热作用有关。这些变化对EP发热时中枢体温调控机制有何意义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致热原 神经降压素
下载PDF
小柴胡颗粒退热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解析及确证 被引量:7
6
作者 马蓉 刘宏 +5 位作者 郑如文 许招懂 江志强 张俊华 蒋研风羊 毕聪 《药学研究》 CAS 2021年第8期497-503,共7页
目的探究小柴胡颗粒发挥退热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基于指纹图谱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HPLC-MS)技术分离鉴定小柴胡颗粒化学成分;应用PubChem、Swiss和chEMBL数据库获取成分靶点并对其进行分类;利用GeneCard、DisGeNET数据库获取发热... 目的探究小柴胡颗粒发挥退热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基于指纹图谱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HPLC-MS)技术分离鉴定小柴胡颗粒化学成分;应用PubChem、Swiss和chEMBL数据库获取成分靶点并对其进行分类;利用GeneCard、DisGeNET数据库获取发热症状靶点;将药物靶点与发热靶点取交集,构建小柴胡颗粒退热靶点库,并筛选其中的核心靶点;构建干酵母致热大鼠模型,监测大鼠24 h内体温并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结果得到小柴胡颗粒化学成分66个,退热潜在靶点68个,分类数量最多的类别为酶类,包括激酶、蛋白酶、氧化还原酶、磷酸酶等;小柴胡颗粒可显著降低干酵母致热大鼠在造模后4~24 h的体温,且中高剂量与阿司匹林作用相当;可显著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环氧合酶2(PTGS2)含量,对核因子κB(NF-κB)和激活蛋白1(AP-1)水平亦有一定的降低作用。结论小柴胡颗粒对酵母致热大鼠上升期、高峰期和下降期的体温均有显著降低作用,退热机制关联机体发热的多个环节,可能与降低机体炎症水平、抑制内生致热原和发热介质前列腺素E2(PGE2)合成的主要限速酶环氧合酶2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柴胡颗粒 退热 分子机制 内生致热原 环氧合酶2
下载PDF
发热及小儿解热药的运用 被引量:7
7
作者 魏林林 许昂 +1 位作者 兰丽 季晖 《药学与临床研究》 2015年第3期283-286,共4页
发热是对抗疾病的一种复杂生理学反应,涉及细胞因子介导的体温升高,急性期反应物的生成,内分泌和免疫学系统的激活。内生性致热原和众多体温中枢调节介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体温调节网络,负责机体的体温调节平衡。发热是小儿临床中最常见... 发热是对抗疾病的一种复杂生理学反应,涉及细胞因子介导的体温升高,急性期反应物的生成,内分泌和免疫学系统的激活。内生性致热原和众多体温中枢调节介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体温调节网络,负责机体的体温调节平衡。发热是小儿临床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目前临床中使用的小儿解热药大多具有副作用,所以了解发热的基本机制,开发安全有效的小儿解热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内生性致热原 视前区-下丘脑(POAH) 体温调节 小儿解热药
下载PDF
间断电针对家兔发热效应的抑制作用及其与脑脊液中cAMP和PGE_1含量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杨永录 支东学 +5 位作者 崔有宏 王平 解好群 李晓明 喻志英 孟涛 《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 CAS CSCD 1989年第1期51-55,共5页
本实验以14只家兔发热前后脑脊液中cAMP和PGE_1含量的变化,作为对照组;在17只家兔上观察了间断电针对发热效应的抑制作用及其与脑脊液中cAMP和PGE,含量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如下:(1) 静脉注射内生致热原(EP)后1.5h动物体温上升达高峰,... 本实验以14只家兔发热前后脑脊液中cAMP和PGE_1含量的变化,作为对照组;在17只家兔上观察了间断电针对发热效应的抑制作用及其与脑脊液中cAMP和PGE,含量的变化关系。实验结果如下:(1) 静脉注射内生致热原(EP)后1.5h动物体温上升达高峰,同时脑脊液中cAMP和PGE_1含量也明显增加。(2) 间断电针能明显抑制EP性发热效应,同时也阻止了脑脊液中cAMP和PGE_1含量的升高。间断电针组的体温反应高峰、体温反应指数和脑脊液中cAMP、PGE_1含量与给EP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断电针 CAMP PGE1 发热效应
下载PDF
柴胡解表退热功效相关生物活性指标与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d含量相关性分析
9
作者 刘壮壮 康媛 +5 位作者 郭怡琳 郭欣慰 李西蒙 蔡润兰 高源 齐云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4年第1期37-48,共12页
目的:寻找与柴胡解表退热功效相关的生物活性指标,并探明此功效的生物活性量化值与柴胡皂苷a(SSa)和柴胡皂苷d (SSd)含量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采用临床煎药方式获得柴胡水煎液,并通过醇沉去除多糖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得到适宜体外实... 目的:寻找与柴胡解表退热功效相关的生物活性指标,并探明此功效的生物活性量化值与柴胡皂苷a(SSa)和柴胡皂苷d (SSd)含量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采用临床煎药方式获得柴胡水煎液,并通过醇沉去除多糖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得到适宜体外实验的柴胡提取物。从抗炎、抗过敏、抗氧化应激及解热这4类与柴胡解表退热功效相关的体外模型中筛选量效关系明确的生物活性指标,并赋予各项指标不同的权重系数,对7个柴胡样品在各项指标上的作用强弱进行排序打分;分数与相应指标权重的积为该项得分;每项得分之和为该样品解表退热之生物活性量化值;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Griss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一氧化氮(NO)水平;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补体活化水平;铁离子还原能力法(FRAP)测定总抗氧化能力;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柴胡中的SSa和SSd含量。结果:筛选得到4项关联柴胡解表退热功效的量效关系明确的生物活性指标,分别为脂多糖(LPS)诱导RAW264.7细胞分泌NO、LPS诱导THP-1细胞分泌TNF-α、总抗氧化能力及酵母多糖介导的替代途径补体活化。相关性分析显示,7个样品的SSa和SSd总量与解表退热的生物活性量化值不相关。结论:柴胡解表退热可能与其抑制促炎因子(NO)生成、压制内生性致热原(TNF-α)生成、抗氧化及抗补体C5a活化有关,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20年版柴胡指标性成分SSa和SSd可能并非柴胡该功效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表退热 生物活性 柴胡皂苷A 柴胡皂苷D 抗炎 抗氧化 内生性致热原 补体
下载PDF
脑热清对EP性发热家兔下丘脑及脑脊液cAMP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岳晓莉 蒋玉凤 +5 位作者 刘智勤 樊永平 王文荣 任丽薇 黄启福 胡以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2-174,共3页
目的探讨脑热清(NRQ)口服液的解热机制。方法复制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模型,观察NRQ对体温的影响,并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及脑脊液cAMP的含量。结果NRQ对家兔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P<001);能够明显降低下丘脑及脑脊... 目的探讨脑热清(NRQ)口服液的解热机制。方法复制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模型,观察NRQ对体温的影响,并利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及脑脊液cAMP的含量。结果NRQ对家兔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P<001);能够明显降低下丘脑及脑脊液中cAMP的含量(P<001)。相关分析显示,4组家兔的体温变化与下丘脑cAMP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0899,P<001);下丘脑与脑脊液cAMP含量变化亦呈显著正相关(r=0971,P<001)。结论抑制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含量的升高,可能是脑热清的解热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致热原 发热 环AMP 脑清热
下载PDF
精氨酸加压素对内毒素诱生内生致热原生成及致热性的影响
11
作者 杨永录 张犁 +2 位作者 陈邦勇 权淼 江源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32-34,共3页
本文观察了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vasopressin,AVP)对体外培育的家兔血细胞生成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及体内EP性发热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如下:1.给家兔分别静脉注射... 本文观察了精氨酸加压素(argininevasopressin,AVP)对体外培育的家兔血细胞生成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pyrogen,EP)及体内EP性发热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如下:1.给家兔分别静脉注射不同培养条件下获得的EP或EP_a。EP_a是在培养过程中加入AVP而获得的。结果显示,EP_a组发热效应明显低于EP组(P>0.05)。2.静脉注射EP+AVP组的发热效应比EP组明显降低(P<0.001)。实验结果表明,AVP退热作用的机理之一可能是由于AVP抑制了内毒素(endotoxin,ET)诱生EP的生成和对抗了EP的致热活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氨酸加压素 内生致热原 发热 退热作用
下载PDF
癌热宁栓剂直肠给药相关解热机制探索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小江 易丹 贾英杰 《天津中医药》 CAS 2017年第7期466-470,共5页
[目的]观察癌热宁栓剂的解热机制。[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癌热宁栓组和消炎痛栓组4组,采用2,4-二硝基酚致家兔发热模型,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的体温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反应(ELISA)吸附法,分别检测各组家兔血清中白... [目的]观察癌热宁栓剂的解热机制。[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癌热宁栓组和消炎痛栓组4组,采用2,4-二硝基酚致家兔发热模型,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的体温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反应(ELISA)吸附法,分别检测各组家兔血清中白介素-6(IL-6)、环氧化酶(COX-2)、前列腺素E_2(PGE_2)、精氨酸加压素(AVP)、α-黑色素细胞刺激素(α-MSH)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半定量观察NF-κB表达的变化。[结果]消炎痛栓组与癌热宁栓组分别给药后,0.5 h两组较模型对照组体温开始下降(P<0.05),至1 h体温降低明显(P<0.01),COX-2、PGE_2含量显著下降(P<0.05),AVP、α-MSH含量明显升高(P<0.05),肝脏NF-κB的表达下调显著(P<0.05);癌热宁栓组家兔血清IL-6、COX-2、PGE_2含量显著下降(P<0.05),AVP含量升高明显(P<0.05),肝脏NF-κB的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癌热宁栓剂可显著降低发热家兔的体温,疗效与消炎痛栓相当。癌热宁栓退热作用机制与调控NF-κB通路有关,提示癌热宁栓剂具有多靶点退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热宁栓 癌性发热 作用机制 内生致热源 NF-ΚB
下载PDF
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不同剂量rhIFNα2a对小鼠体温的影响
13
作者 王维波 李文广 +2 位作者 路莉 吴勇杰 高明堂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1432-1435,共4页
目的 :研究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不同剂量rhIFNα2a对小鼠体温的影响。方法 :测量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小鼠体温和血清rhIFNα2a的浓度。结果 :相同剂量的rhIFNα2a静脉注射与肌肉注射比较 ,引起小鼠体温升高的作用更强 ,而且rhIFNα2a引... 目的 :研究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不同剂量rhIFNα2a对小鼠体温的影响。方法 :测量给药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小鼠体温和血清rhIFNα2a的浓度。结果 :相同剂量的rhIFNα2a静脉注射与肌肉注射比较 ,引起小鼠体温升高的作用更强 ,而且rhIFNα2a引起的发热可被吲哚美辛阻断。结论 :rhIFNα2a肌肉注射较静脉注射引起不良反应轻 ,对于rhIFNα2a引起发热敏感的机体可联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内热原 发热 小鼠 体温
下载PDF
青黛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代良萍 代良敏 +3 位作者 代超 陈永钧 刘中飞 黄易 《海峡药学》 2021年第10期13-16,共4页
目的考察青黛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青黛组(5.4、10.7、16 mg·kg^(-1))组。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容积5 mL·kg^(-1)。除对... 目的考察青黛对内生致热原性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分别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青黛组(5.4、10.7、16 mg·kg^(-1))组。对照组、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给药容积5 mL·kg^(-1)。除对照组耳缘静脉生理盐水外,其他各组给药0.5 h后耳缘静脉内生致热原(1.5 mL·kg^(-1))。测定家兔注射内生致热原后4 h内体温,记录平均体温的变化(ΔT)。发热1 h后测定家兔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脑脊液、下丘脑中环磷酸腺苷(cAMP)。结果青黛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各时间点的ΔT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黛各剂量组下丘脑、脑脊液中cAMP水平及血清IL-1β、TNF-α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明显减少(P<0.01)。结论青黛对家兔内生致热原性发热有显著的解热作用,通过减少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降低脑脊液和下丘脑中cAMP含量来发挥解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黛 内生致热原 IL-1Β CAMP
下载PDF
平尔热对内生性致热原性发热及脑脊液cAMP含量的影响
15
作者 李萍 盛巡 +1 位作者 鲍朝辉 丁瑞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S1期329-330,407,共3页
本实验选用大耳白兔59只,观察“平尔热”煎剂对内生性致热原(eudogenouspyrogen,EP)性发热的作用。实验分为4组:(1)空白对照组,(2)单纯平尔热组,(3)EP 性发热组,(4)EP 性发热+平尔热组。实验结果证实:单纯平尔热煎剂对家兔正常体温无明... 本实验选用大耳白兔59只,观察“平尔热”煎剂对内生性致热原(eudogenouspyrogen,EP)性发热的作用。实验分为4组:(1)空白对照组,(2)单纯平尔热组,(3)EP 性发热组,(4)EP 性发热+平尔热组。实验结果证实:单纯平尔热煎剂对家兔正常体温无明显影响。而家兔耳缘静脉注入0.5ml/kg 体重含 EP 上清后,60min 时体温上升最高,最大体温变化(ΔT)及4h 体温变化指数(TRI_4)远高于对照组,P 均<0.01。60min 时脑脊液(CSF)中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平尔热煎剂(20ml/kg 体重)能明显降低 EP 引起的发热效应及 CSF 中 cAMP 含量,同时60min 时ΔT及 TRI_4明显低于 EP 性发热组,P 均<0.01。提示平尔热煎剂可能通过某些途径引起中枢cAMP 的改变,从而抑制发热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性致热原性发热 环磷酸腺苷 平尔热煎剂
下载PDF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对兔体外源性内毒素的拮抗作用
16
作者 杨泽民 倪立东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20-723,共4页
目的:探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C)对外源性内毒素(ET)的拮抗作用及机制。方法:用数字温度计测定不同处理组家兔直肠温度的变化,通过绘制平均体温反应曲线、计算最大体温反应幅度和4h体温反应指数,考察ET与I/C在体外充分作用后对新西兰... 目的:探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C)对外源性内毒素(ET)的拮抗作用及机制。方法:用数字温度计测定不同处理组家兔直肠温度的变化,通过绘制平均体温反应曲线、计算最大体温反应幅度和4h体温反应指数,考察ET与I/C在体外充分作用后对新西兰兔致热性的影响;应用细胞培养-酶联免疫法,通过测定各处理组培养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的含量,考察I/C对脂多糖(LPS)剌激白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TNF-α、IL-1β的影响。结果:I/C(终质量浓度:1.25g·L-1,2.5g·L-1)在体外与ET(终浓度:50u·mL-1)充分作用后再给予家兔,ET的致热性显著减弱(P<0.01),同时随着I/C剂量的增加,致热性减弱程度越大(P<0.05);LPS与I/C作用后其剌激白细胞产生TNF-α和IL-1β的量与未加I/C组比较,有显著减少(P<0.01,P<0.05)。结论:I/C可部分拮抗ET的致热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I/C抑制了LPS诱导白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TNF-α和IL-1β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 内毒素 拮抗 内生致热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