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概念内涵、面向与价值归属——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视角 被引量:7
1
作者 袁同凯 张耀武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10,共10页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团结与进步协同发展的教育,团结的本质是凝聚人心,是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与事实认同的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全民化的基础教育,既要在覆盖面上达到全民普及的效果,又要关怀作为基础教育的本质内涵,强调民族的自我...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团结与进步协同发展的教育,团结的本质是凝聚人心,是对中华民族的情感认同与事实认同的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全民化的基础教育,既要在覆盖面上达到全民普及的效果,又要关怀作为基础教育的本质内涵,强调民族的自我知觉和自我认知;团结与进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同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只体现在教育形式的进步,其内核在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民族自我意识的新觉醒以及对当下社会进步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团结 进步 深化
下载PDF
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教学指要 被引量:7
2
作者 孙妍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5-52,共8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历史趋势,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统编历史教材采用点线面结合、单点聚焦、大分散小集中的呈现方式,阐述了各民族的“四个共...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历史趋势,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动力。统编历史教材采用点线面结合、单点聚焦、大分散小集中的呈现方式,阐述了各民族的“四个共同”、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政策的初心,构建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框架。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相关史事为依托,教材还原了各民族汇聚形成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过程,强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促使学生形成共同的国家历史记忆。为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达到育人效果,建议教师在讲述相关内容时,厘清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史、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三条主线相互交汇、互相促进的关系,把握连续性、递进性、互动性、凝聚性的特点,引导增进学生的“五个认同”,注意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螺旋式上升,探索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深度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编历史教材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 被引量:5
3
作者 褚远辉 辉进宇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2022年第1期78-88,共11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我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和“纲”。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提出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要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开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背景、含义、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推动我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和“纲”。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提出了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要求。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开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背景、含义、意义、价值旨归与实施路径等问题的研究,以此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根本遵循、认识基础和学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民族教育
下载PDF
统编历史教科书民族团结进步内容编写理念探析——以中国古代史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倩 《民族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4-20,共7页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学历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人文基础学科,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任务。历史教科书作为深化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载体,在...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时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学历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人文基础学科,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任务。历史教科书作为深化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编写时应该如何体现这一内容成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现行统编历史教科书的中国古代史内容为例,探讨了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理念,认为现行统编历史教科书在编写时注重挖掘中国古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容,以多元一体理论解释中华民族形成史,以“大一统”视角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经验,以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史实体现历史发展的趋势,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涵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编历史教科书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 民族交融
原文传递
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演进、价值和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周虎 《昭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6-25,共10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维护民族团结的有效制度安排,也是人类民主政治和制度文明的崭新样态。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演进历程深刻展现了各民族大团结的丰富意蕴。作为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民族...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维护民族团结的有效制度安排,也是人类民主政治和制度文明的崭新样态。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演进历程深刻展现了各民族大团结的丰富意蕴。作为民族团结的制度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促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高度的现实性和可行性。长期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遵循团结统一的根本价值,贯彻人民至上的基本价值,展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价值。扎实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仍须进一步优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治理效能。要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中规范管理民族事务,在坚定制度自信中推动制度建设更加完善,在实践、理论、制度的良性互动中实现善治。新时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仍须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从政治路径、法治路径、经济路径、文化路径、社会路径入手,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使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继续沿着正确发展道路前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爱国统一战线 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大团结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