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译者行为批评与译者修辞性译叙行为建构——以纪实文学《梁家河》英译为例 被引量:9
1
作者 彭白羽 《山东外语教学》 2020年第4期110-120,共11页
纪实文学《梁家河》以“非虚构”的创作理念为叙事本位,以历史性追忆为叙事线索,以采访性对话为叙事建构,融合了新闻的真实、政论的敏锐与叙事的华彩。如何向国外读者讲述作品中一个个“接地气”的中国特色故事,如何在陕北方言的对话中... 纪实文学《梁家河》以“非虚构”的创作理念为叙事本位,以历史性追忆为叙事线索,以采访性对话为叙事建构,融合了新闻的真实、政论的敏锐与叙事的华彩。如何向国外读者讲述作品中一个个“接地气”的中国特色故事,如何在陕北方言的对话中建构认同感,如何借助“夹叙夹译”的行为路径将独具特色的中国声音传播到海外世界,实属译者面临的“难题”。结合后经典修辞叙事视域审视译者行为,从译到叙,其行为批评导向旨在从“说服”到“认同”,从实体“主导”到对话“共导”,从“纪实表意”到“叙述达意”,完成报导、阐释、评论的修辞性译叙行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文学 译者行为批评 后经典修辞叙事 译叙建构
下载PDF
传播学视阈下纪实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历史认知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牟佳 周桂君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8-112,共5页
纪实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因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所承载信息的时代性,成为多元文化彼此了解的媒介。但这种媒介的搭建需要借助语言翻译的跨文化传播。而历史认知作为传播主体的文化先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翻译传播过程具有至关... 纪实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类型,因其内容的真实性和所承载信息的时代性,成为多元文化彼此了解的媒介。但这种媒介的搭建需要借助语言翻译的跨文化传播。而历史认知作为传播主体的文化先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翻译传播过程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基于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以纪实文学的翻译传播为例,探讨译者的历史认知对译介内容的选择、译介策略的使用和译介受众及效果的影响,旨在唤起学界对译者主体文化先导的重视,进而有意识地加强和提升译者自身的历史认知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学 翻译 历史认知 纪实文学 译者主体性
原文传递
既雕既琢 复归于朴——当代纪实文学概观
3
作者 孙春旻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23-26,共4页
在以虚构为前提的文学理论语境中,"纪实文学"这个概念的突围而出,标志着文学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口述实录文学使百姓获得了话语权,历史题材纪实文学向权威的历史文本发出质疑和挑战,纪实小说则在争议中不断发展壮大:当... 在以虚构为前提的文学理论语境中,"纪实文学"这个概念的突围而出,标志着文学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口述实录文学使百姓获得了话语权,历史题材纪实文学向权威的历史文本发出质疑和挑战,纪实小说则在争议中不断发展壮大:当代文坛事实上已形成了纪实文学与虚构文学双峰并峙的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文学 口述实录文学 历史纪实 纪实小说
下载PDF
新时期报告文学中体育话语的嬗变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晓甜 牟春蕾 +1 位作者 李岩 李立园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8-111,共4页
以话语研究作为切入点,选取新时期报告文学相关作品为研究文本,以"体育话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时代语境和体育话语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80年代前期体育话语中知识分子立场的苏醒和80年代后期体育... 以话语研究作为切入点,选取新时期报告文学相关作品为研究文本,以"体育话语"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时代语境和体育话语特点进行研究,结果发现:80年代前期体育话语中知识分子立场的苏醒和80年代后期体育话语中知识分子立场的精英化。80年代前期,体育题材报告文学为赞美体育人、歌颂体育事业的"冠军文学"所主导;80年代后期,"问题文学"以冷峻、犀利的笔调对体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批判和反思。不论是"冠军文学"还是"问题文学"时期,话语中的知识分子立场始终贯穿于新时期报告文学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话语 报告文学 体育文学 冠军文学
下载PDF
陕甘宁边区建设的纪实文献研究
5
作者 李楠 《榆林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16,共6页
陕甘宁边区建设的纪实文献,可分为党政机关发布的纪实文献、新闻报道、当事人记载三大种类。党政机构发布的文件,政治性和政策性强,记事严谨,近乎档案;新闻报道类文献,记事及时而面广,可靠程度因人而异;当事人记载,记述面向更为丰富,但... 陕甘宁边区建设的纪实文献,可分为党政机关发布的纪实文献、新闻报道、当事人记载三大种类。党政机构发布的文件,政治性和政策性强,记事严谨,近乎档案;新闻报道类文献,记事及时而面广,可靠程度因人而异;当事人记载,记述面向更为丰富,但会因个人好恶或避嫌形成偏见。在边区纪实文献的阅读、运用基础上,必须广泛参考其他材料,参稽比勘、取长补短,当同一问题遭遇不同说法时,尤须细细辨析、择善而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甘宁边区 纪实文献 政权建设 新中国
下载PDF
俄语纪实文学问鼎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被引量:3
6
作者 韩全会 《外国语文研究》 2016年第1期45-51,共7页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亚历山大诺芙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是白俄罗斯历史上首位用俄语写作而获此殊荣的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擅长用与当事人访谈获取素材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她的作品记述了...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白俄罗斯女作家斯维特兰娜·亚历山大诺芙娜·阿列克谢耶维奇。这是白俄罗斯历史上首位用俄语写作而获此殊荣的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擅长用与当事人访谈获取素材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她的作品记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故、苏联解体等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给苏联人民带来的种种苦难、心理感受以及战胜苦难的勇气,充满了深沉的人文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 阿列克谢耶维奇 纪实文学 苦难 勇气
下载PDF
余音纪实文学革命论 被引量:1
7
作者 余音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33-38,共6页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界对纪实文学已有所研究,但是,其研究还是肤浅的、片面的,至今没有人从当下读者最喜爱,社会影响最大,以《知音》、《家庭》和《华西都市报》、《南方周末》等为代表的“特稿”身上发现纪实文学的累累硕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界对纪实文学已有所研究,但是,其研究还是肤浅的、片面的,至今没有人从当下读者最喜爱,社会影响最大,以《知音》、《家庭》和《华西都市报》、《南方周末》等为代表的“特稿”身上发现纪实文学的累累硕果,没有人把史记学与当代纪实文学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也没有人从当代文学体裁分类角度探寻纪实文学的价值,更没有人将纪实类文学提高到与虚构类文学(即“纯文学”)同宗同源、平起平坐的地位,从而得出在21世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纪实文学取代虚构文学、中国文坛将全面进入纪实文学时代的科学论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文学 体裁新探 史记学 特稿 纪实崛起
下载PDF
文学史视野下的延安纪实文学特征论
8
作者 魏欣怡 《榆林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77-84,共8页
作为展现战时社会剧变、扩展文学表现主题、强化读者情感体验与建构民族国家话语的代表性成果,延安纪实文学的发展、成熟不仅对于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它所需要的张力又与革命本身所携带的强烈的冲突特质天然契合,因此... 作为展现战时社会剧变、扩展文学表现主题、强化读者情感体验与建构民族国家话语的代表性成果,延安纪实文学的发展、成熟不仅对于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它所需要的张力又与革命本身所携带的强烈的冲突特质天然契合,因此在美学呈现方面也能够曲尽其妙。所以,作为最佳的表现对象之一,延安纪实文学在“工农兵文艺”方向的宣导下出现了新的变化,一众成果集中展现了延安文艺创作中的典型面向,也进一步满足了战时根据地对文学创作的期待与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实文学 延安文艺 民族国家 文学特征
下载PDF
叶永烈史传纪实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图书馆文献利用
9
作者 宋剑祥 《图书情报研究》 2023年第1期76-81,共6页
[目的 /意义]叶永烈是我国当代著名科普科幻和史传纪实文学作家。他在不平凡的文学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视文献利用,并始终都与图书馆文献利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就叶永烈史传纪实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图书馆文献利用进行探讨。[方法 /过... [目的 /意义]叶永烈是我国当代著名科普科幻和史传纪实文学作家。他在不平凡的文学创作生涯中,非常重视文献利用,并始终都与图书馆文献利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本文就叶永烈史传纪实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图书馆文献利用进行探讨。[方法 /过程]简述叶永烈令人敬仰的史传纪实文学作品创作成就,分析叶永烈史传纪实文学创作过程中对文献利用的理解和重视,着重探讨他对上海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和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文献利用,揭示图书馆文献利用对叶永烈史传纪实文学创作的促进作用。[结果 /结论 ]图书馆成为叶永烈获取各种科学知识和思想信息的重要宝库,也是他文学创作的文献资源宝库和力量源泉。叶永烈一生创作并发表了大量的史传纪实类文学著作,一定程度上就是他充分利用图书馆文献的最好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永烈 史传文学 纪实文学 图书馆 文献利用
下载PDF
互文性理论与中国现代报告文学
10
作者 郭志云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24-27,共4页
互文性理论的引入彰显了文学文本的非自足性。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同样显示出了文本互涉、参照牵连的网状脉络。文本互渗和文体互渗是其最基本的两种外化形态。它们的采纳无疑深化了报告文学作为文学的话语形态。
关键词 报告文学 互文性 文本互渗 文体互渗
下载PDF
《尺素天涯》所包含的多重意义 被引量:1
11
作者 陆蔚青 《华文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6-128,共3页
带有新闻写作的特质,深入被历史掩盖的深处,而又含有文学创作的写作气质,这是加拿大华文作家李彦的非虚构作品《尺素天涯》的特点。这是一段历史的钩沉。通过白求恩最后的情书的发现过程,将历史与现实融合一处。又通过带有悬念和质疑的... 带有新闻写作的特质,深入被历史掩盖的深处,而又含有文学创作的写作气质,这是加拿大华文作家李彦的非虚构作品《尺素天涯》的特点。这是一段历史的钩沉。通过白求恩最后的情书的发现过程,将历史与现实融合一处。又通过带有悬念和质疑的情节进程,让非虚构的作品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的中西交融的文化气息,展现出世界性的写作视野和精神高度。它不仅重塑了白求恩形象,更开掘出一个不为人知的历史地带,使白求恩精神具有了更加广阔的历史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尺素天涯》 李彦 白求恩 加拿大 纪实文学
下载PDF
纪实文学中的女性叙事视角——阿列克谢耶维奇“情感创伤书写”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锦男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3期82-89,共8页
白俄罗斯女性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将笔触关注到战争、核爆与社会变革中的受难者,她以口述纪实文学作品继承了俄罗斯苦难文学传统,通过创伤历史事件展现人民的情感创伤体验。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中创新的纪实文学体裁与写作手法、创伤... 白俄罗斯女性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将笔触关注到战争、核爆与社会变革中的受难者,她以口述纪实文学作品继承了俄罗斯苦难文学传统,通过创伤历史事件展现人民的情感创伤体验。阿列克谢耶维奇作品中创新的纪实文学体裁与写作手法、创伤叙事方式以及叙事艺术介绍其作品的文学价值,体现其在继承俄罗斯文学传统的基础上,以小历史见证大历史,以情感创伤书写再现人文情怀,并通过揭示令人震惊的历史真相,实现多重对话与情感共鸣,将民族记忆带入历史反思,赋予纪实文学以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阿列克谢耶维奇 纪实文学 创伤书写 情感共鸣
下载PDF
抗战期间纪实文学作品中的日寇暴行
13
作者 陈虹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150-156,共7页
纪实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它的"真实性",为此它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以记载侵华日军暴行为内容的大量通讯与报告文学,同样因作者的"身临其境",而成为揭露侵略者残... 纪实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便是它的"真实性",为此它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以记载侵华日军暴行为内容的大量通讯与报告文学,同样因作者的"身临其境",而成为揭露侵略者残暴罪行的原始"证据"。尤其是其独特的报道角度与宽广的覆盖面,不仅弥补了以往史料中的空白与不足,而且为今天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纪实文学 日寇暴行
下载PDF
严摒“戏说”与“编造”的帝王画卷——评萧重声《隋炀大帝》的审美风范
14
作者 傅德岷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24-27,共4页
《隋炀大帝》以纪实文学的手法,严摒“戏说”与“编造”,再现了隋炀帝矛盾复杂的性格和鲜为人知的本来面目,既肯定了他在统一中国、建设国家方面的功绩,又批判了他凶残荒淫等劣行。作品宏伟壮阔,厚重深刻,具有融文、史、哲于一体的审美... 《隋炀大帝》以纪实文学的手法,严摒“戏说”与“编造”,再现了隋炀帝矛盾复杂的性格和鲜为人知的本来面目,既肯定了他在统一中国、建设国家方面的功绩,又批判了他凶残荒淫等劣行。作品宏伟壮阔,厚重深刻,具有融文、史、哲于一体的审美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炀大帝 纪实文学 文史哲 审美风范
下载PDF
日本作家的巴黎体验与纪行文学研究(1920-1950)
15
作者 董悦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1年第29期38-41,共4页
法国巴黎作为二战前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中心,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一度对世界各国产生巨大冲击,其影响力甚至波及了日本这一远东国家。随着20世纪20-50年代、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与“洋行”意义的交替更迭,日本对西方文明的认识... 法国巴黎作为二战前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中心,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一度对世界各国产生巨大冲击,其影响力甚至波及了日本这一远东国家。随着20世纪20-50年代、世界局势的不断变化与“洋行”意义的交替更迭,日本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不断发生改变。在这一日本审视外界、同时又通过外界不断审视自己的历史独特期,金子光晴、横光利一和森有正三人以其鲜明的东西文明观,共同构成了20世纪20-50年代“洋行”背景下、独特的意识形态链与文化景观,是那个时代日本作家“巴黎”体验的缩影。而这些在其一篇篇纪行文学作品中都得到了具象化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体验 日本作家 纪行文学 “洋行” 东西文明论
下载PDF
论真人同人作品的著作权保护范围
16
作者 王一岚 余海洋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66-70,共5页
真人同人作品,是以现实人物为作品人物原型,以现实为参考进行创作而形成的同人文学作品。真人同人作品是具有可版权性的文学作品,其纪实性内容同样可以纳入著作权保护范围内,适用判断著作权保护范围的普遍标准。但侵犯原型人物姓名权、... 真人同人作品,是以现实人物为作品人物原型,以现实为参考进行创作而形成的同人文学作品。真人同人作品是具有可版权性的文学作品,其纪实性内容同样可以纳入著作权保护范围内,适用判断著作权保护范围的普遍标准。但侵犯原型人物姓名权、名誉权等在先权益会造成真人同人作品的著作权瑕疵。是否构成侵权需要结合作品要素、作品发表环境等具体情况来建立灵活的判断标准,而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人同人作品 著作权 纪实文学 在先权益 人格权
下载PDF
论中国少数民族报告文学发展成就与研究现状
17
作者 邱俊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35-40,共6页
中国少数民族报告文学研究是中国报告文学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少数民族作家从中国报告文学产生时便积极投身报告文学创作,并通过他们高品质的报告文学作品,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和鼓励少... 中国少数民族报告文学研究是中国报告文学发展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少数民族作家从中国报告文学产生时便积极投身报告文学创作,并通过他们高品质的报告文学作品,为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和鼓励少数民族文化文学发展,少数民族报告文学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赢得良好发展环境,在创作上呈现出繁荣景象,在研究上也越来越为学术界所认知。但相比于创作方面的成就,学术界对少数民族报告文学的研究相对滞后,须加强研究的系统性与全面,加强专题研究与比较研究,进一步发掘与论证中国少数民族报告文学的文学与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报告文学 研究现状
下载PDF
《夹边沟记事》中的历史叙事与文学重构
18
作者 宋学清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1期37-42,共6页
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是新世纪以来极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他在题材的选取与主题的提炼方面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尤其是以野外调查、新闻采访与口述笔录等为主要方式的新文学生产机制,极大推动了新世纪以来写实主义文学的繁荣发展。论文... 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是新世纪以来极具影响力的一部作品,他在题材的选取与主题的提炼方面具有一定的突破性,尤其是以野外调查、新闻采访与口述笔录等为主要方式的新文学生产机制,极大推动了新世纪以来写实主义文学的繁荣发展。论文从历史叙事的角度进入作品,试图发现《夹边沟记事》为重返历史现场所采用的技术手段与文学方法,在具体的文字中所采用的基本叙事策略与叙事态度,尤其在历史苦难叙事方面表现出来的异质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边沟记事》 历史叙事 纪实体文学 叙事策略 苦难叙事
下载PDF
文本类型理论指导下的纪实文学翻译——以Hmong in America:Journey from a Secret War为例
19
作者 逄欣 《科教文汇》 2018年第32期185-186,共2页
文章运用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对纪实文学作品Hmong in America:Journey from a Secret War(1995)的汉译进行分析,提出以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重组、改译、增译等具体的翻译技巧克服中英文在句法结构、语法规则、表达... 文章运用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对纪实文学作品Hmong in America:Journey from a Secret War(1995)的汉译进行分析,提出以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翻译理论为指导,通过重组、改译、增译等具体的翻译技巧克服中英文在句法结构、语法规则、表达习惯及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从而提高纪实文学汉译本的可接受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类型理论 纪实文学 HMONG in America:Journey from a SECRET WAR 翻译技巧
下载PDF
复调中的具像、群体与合唱:《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中的“他者”意识
20
作者 陈钰冰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第11期77-81,共5页
诺贝尔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一部前苏联女兵的采访实录,其完整记述了女兵们经历的战时苦痛与战后创伤:战争中,原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道德被悬置,女兵们承受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伤害;战后她们... 诺贝尔奖得主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一部前苏联女兵的采访实录,其完整记述了女兵们经历的战时苦痛与战后创伤:战争中,原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道德被悬置,女兵们承受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伤害;战后她们回归本位,但他者的地位却未改变,因无法融入社会而产生身份认同危机。作家以个体复调描摹他者具像,以群像复调亲近他者苦难,以作家与人物复调引领他者“合唱”,体现了后现代伦理学倡导的对“他者”的负责意识。《我是女兵,也是女人》不仅呼吁战争年代和平永驻,更彰显出在多极化的世界格局下,推动人类社会伦理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伦理 复调叙事 纪实文学 他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