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新航线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文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165-172,共8页
后现代课程研究在西方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对我国的课程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我国学者所借鉴的后现代课程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限于派纳等1995年提出的"课程理解"阶段之前的成果。实际上,此后在西方学术界... 后现代课程研究在西方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并对我国的课程研究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遗憾的是,我国学者所借鉴的后现代课程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限于派纳等1995年提出的"课程理解"阶段之前的成果。实际上,此后在西方学术界,后现代课程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后现代课程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和新主张不胜枚举,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有高夫的全球化背景下后殖民主义课程观、雷诺兹的课程航线思想、利文斯通的课程未来学观点、佛耐丁关于科技发展对课程影响的反思、胡文松后结构主义游牧的课程思考方式、弗莉娜的课程动态学思想等。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新航线扩展了课程再概念化的内涵,进一步颠覆了现代课程研究范式注重技术理性和控制的理论和实践,正在从"课程理解"范式的基础上向"课程反思"和"课程改造"范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 课程研究 新航线
下载PDF
扎根理论之于课程研究的启示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家军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81-85,共5页
将扎根理论运用于课程研究中,有助于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保证课程理论的科学性、严谨性;有助于课程研究传统与现代的整合;有助于突破西方课程论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我国课程学派的创生。但美中不足的是,运用扎根理论进行课程研究,也... 将扎根理论运用于课程研究中,有助于课程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保证课程理论的科学性、严谨性;有助于课程研究传统与现代的整合;有助于突破西方课程论的思维模式;有助于我国课程学派的创生。但美中不足的是,运用扎根理论进行课程研究,也存在着诸如对研究者的素质要求较高;提倡的编码不易操作,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建构的理论缺少前瞻性;建构出的理论,其普适性受到一定的限制等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根理论 课程研究
原文传递
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超越现代与后现代 被引量:15
3
作者 汪霞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3-57,共5页
迄今为止,课程研究概而言之有两大范式:现代课程研究和后现代课程研究。现代、后现代课程研究范式各有长短,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需要取长补短,既以现代范式的长项为基础,又汲取后现代范式中的建设性的观点,超越现代与后现代,从而走出... 迄今为止,课程研究概而言之有两大范式:现代课程研究和后现代课程研究。现代、后现代课程研究范式各有长短,建构21世纪的课程研究需要取长补短,既以现代范式的长项为基础,又汲取后现代范式中的建设性的观点,超越现代与后现代,从而走出课程研究的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研究 现代 后现代 概念重建
下载PDF
国际课程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趋势——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方法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高振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9-97,共9页
开展东西方课程对话的前提是要对国际课程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有整体性的认识。本文则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对近十年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课程研究核心论文进行了量和质的分析,意图揭示国际课程研究的热点议题、关键文献... 开展东西方课程对话的前提是要对国际课程研究的现状及趋势有整体性的认识。本文则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对近十年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课程研究核心论文进行了量和质的分析,意图揭示国际课程研究的热点议题、关键文献、演进历程和未来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国际课程研究领域已经呈现出以美欧国家为主体,亚非国家正后来居上的论文出版格局;其热点在于重新审视课程背后所蕴含的复杂斗争和深层意义,并关注利益相关者的内心体验及能动作用;同时注重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架构的创造性运用。因此我国课程研究者应建立稳定的写作同盟、开发课程理解的多重视角、开展更多的田野调查和实证研究、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课程理论体系,才能进一步推动课程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研究 知识图谱 研究方法 理论视角
下载PDF
课程研究:从现代到后现代 被引量:8
5
作者 汪霞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3年第1期32-36,共5页
在考察现代、后现代课程研究内涵的基础上 ,就现代、后现代课程研究的关系 ,后现代课程研究的意义 ,后现代课程研究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与分析 ,试图围绕并通过这些方面的探讨 ,勾勒课程研究的发展轨迹 ,揭示课程研究的范式转变 。
关键词 课程研究 现代 后现代 课程 研究范式
下载PDF
比较教学论:21世纪比较教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 被引量:12
6
作者 丁邦平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2-19,共8页
比较教学论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比较教育学重建以来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在21世纪我国比较教育学需要继续扩展和深化比较教学论研究,并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各国的教学论以及当前教学与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突破和超越以往我国以单纯引进... 比较教学论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比较教育学重建以来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在21世纪我国比较教育学需要继续扩展和深化比较教学论研究,并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各国的教学论以及当前教学与课程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突破和超越以往我国以单纯引进和介绍外国教学论和教学改革经验为特征的比较教学论研究,为我国课程和教学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学知识基础。比较教学论也是世纪之交在国际比较教育学界兴起的一个新兴的重点研究领域。国际比较教育学界重新关注和重视"学校内部的事情",并由此形成比较教学论这一新的重点研究领域,这是全球化与知识经济时代各国重视教育质量这一现实需要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教学论 比较教育学 课程论 教育文化
原文传递
国际课程研究的代表人物与学术团体--基于《课程探究》等12种SSCI期刊作者共被引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方林 陈时见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31,共16页
本文运用CiteSpace V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课程探究》等12种课程领域较有影响力的SSCI期刊2000—2016年刊载论文的作者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探测国际课程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及其学术思想,梳理国际课程研究的主流学术团体及其学术观点。研... 本文运用CiteSpace V信息可视化软件,绘制《课程探究》等12种课程领域较有影响力的SSCI期刊2000—2016年刊载论文的作者共被引网络知识图谱,探测国际课程研究的代表性人物及其学术思想,梳理国际课程研究的主流学术团体及其学术观点。研究表明,安迪·哈格里夫斯、迈克·富兰、克里斯多弗·戴、利特、保罗·弗莱雷、迈克尔·W.阿普尔、布迪厄、威廉·F.派纳、达林-哈蒙德、舒尔曼、黛博拉·鲍尔、玛丽莲·科克伦-史密斯、博科、约翰·杜威、舍恩、施瓦布、瑾·克兰迪宁、维果茨基、温格、迈尔斯等成为主流学术团体的代表人物。教师专业发展、批判教育理论、教师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实践课程、教师文化、概念重建、叙事探究、情境学习理论、课程编制、课程理解、历史教育、公民教育等是这些代表人物的主流研究方向。国际课程研究代表人物与学术团体的优秀经验对于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课程 课程研究 学术团体 代表人物
原文传递
教学(理)论与课程论关系新探:基于比较的视角 被引量:7
8
作者 丁邦平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4-50,共7页
教学(理)论与课程论均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但它们分别来自西方两种不同的教育文化传统——教学论植根于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教育文化传统,而课程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理论)则来自美国及英国的教育文化传统。我国教学论与课程论学者长期... 教学(理)论与课程论均是西方现代性的产物,但它们分别来自西方两种不同的教育文化传统——教学论植根于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教育文化传统,而课程论(以及与之相关的教学理论)则来自美国及英国的教育文化传统。我国教学论与课程论学者长期误读了源自西方两种不同的教育文化传统,致使关于教学论和课程论关系的争论陷入了误区与僵局。走出这一误区和打破这一僵局需要从这两门教育学科所赖以产生的不同的教育文化传统来重新认识它们,比较它们和研究它们,并在理解它们各自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育文化传统和教育实践,建构具有中国教育文化特色的教学论和课程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论 教学理论 课程论 教育文化传统 误读
原文传递
国际英语教学领域中的课程研究透视——从基本术语解析到发展脉络审视 被引量:5
9
作者 刘炜 《外语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8-28,共11页
英语作为非母语在世界学校教育中被广泛设置为外语/二语(EFL/ESL)课程,然而国际英语语言教学领域的课程研究却步履迟缓。20-80年代以来,语言课程研究随着国际英语语言教学领域的教育转向逐步得到重视,课程日渐被视为统整语言教学... 英语作为非母语在世界学校教育中被广泛设置为外语/二语(EFL/ESL)课程,然而国际英语语言教学领域的课程研究却步履迟缓。20-80年代以来,语言课程研究随着国际英语语言教学领域的教育转向逐步得到重视,课程日渐被视为统整语言教学各个要素的一个重要的系统性框架。本文对英语语言教学领域使用的基本课程术语予以辨析与解读,勾勒英语语言教学的课程研究发展历程,指出已有课程研究的不足,旨在为国内英语教学领域的课程研究提供国际背景和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英语语言教学 课程研究 基本术语 发展历程 问题与改进
原文传递
论现代远程教育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 被引量:3
10
作者 纪河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5-9,共5页
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分析了远程教育活动中课程的定义以及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对"课程"的定义应该从权变的角度,根据课程实践的要求进行选择;并分析了课程研究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强调由于研究者不同的世界观、认... 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分析了远程教育活动中课程的定义以及课程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对"课程"的定义应该从权变的角度,根据课程实践的要求进行选择;并分析了课程研究的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强调由于研究者不同的世界观、认识论的差异,远程教育课程研究中同样存在不同的课程流派,有助于远程教育课程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教育 课程研究 理论基础
下载PDF
中国气派课程学发展的人学审视
11
作者 丁念金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9,共12页
当前,对中国气派的课程学进行人学上的审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中国气派课程学中的人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其演变主线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维系礼的体系的完整的人;成为社会支柱的人;适应社会现实的人;能持续承接社会理想和自我发... 当前,对中国气派的课程学进行人学上的审视,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中国气派课程学中的人学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其演变主线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维系礼的体系的完整的人;成为社会支柱的人;适应社会现实的人;能持续承接社会理想和自我发展的人。在新时代,中国气派课程学中人学观念的更新主要包括人性观、人生观和人格观的更新。在新时代中国气派课程学中,要特别注重体现人学观更新的主要研究领域有课程要素、课程运行和课程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气派 课程学 人学 历史底蕴
下载PDF
诠释百年课程研究,把脉中国未来教育——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述评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凯 杨秀秀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9-128,共10页
2018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同时亦是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课程》诞生100周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举办了第16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本届论坛以"课程研究:百年审视与未来想象"... 2018年适逢中国改革开放的四十周年,同时亦是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课程》诞生100周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举办了第16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本届论坛以"课程研究:百年审视与未来想象"为主题,以回归起点、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为时间主线,挖掘课程研究传统,聚焦核心素养,回应课程研究如何应对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研究 百年审视 未来想象
原文传递
课程理论研究的方法与逻辑 被引量:2
13
作者 高天明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21-125,共5页
在研究课程范式问题时,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课程研究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与使命,揭示课程价值与中国教育结构之间的联系。而所谓“课程研究中国化”是指外来课程的合理因素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倡课程研究在中国教育中的具体范式... 在研究课程范式问题时,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课程研究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地位与使命,揭示课程价值与中国教育结构之间的联系。而所谓“课程研究中国化”是指外来课程的合理因素与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倡课程研究在中国教育中的具体范式与具体运用,确立中国课程研究的主体性,建立中国的课程理论体系与学术风格。为了推动课程研究中国化的进程,应强化课程研究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学术规范意识、学科共同体意识、中国问题意识、流派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研究 范式 中国化
下载PDF
文化人类学视域中的课程研究内涵及其方法论变革 被引量:2
14
作者 桑国元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9-72,共4页
文化人类学家强调,人是文化的生物,人生活在文化情境之中。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对课程研究做出新的诠释:课程研究具有文化本土性、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基于这种文化的解释,文化人类学为课程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 文化人类学家强调,人是文化的生物,人生活在文化情境之中。借助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对课程研究做出新的诠释:课程研究具有文化本土性、文化主体性和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基于这种文化的解释,文化人类学为课程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论意义:1)课程研究的主题关注个人实践知识和地方性知识;2)课程研究的方法主张文化人类学范式,基于田野工作方法,开展民族志研究;3)课程研究的叙事方式转向文化解释;4)课程研究的交互主体开始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人类学 课程研究 课程改革 文化主体性
下载PDF
体育课程论的建构与辨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袁铜墙 张振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0-504,共5页
发问肇端于体育课程论真理的源泉,追索体育课程论的建构对人发展本原的教育存在;解析体育课程论的使命、任务,指出体育课程论为我们迈向新高地的敞亮;明晰体育课程论的建构是当前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理据防止"蔽于辞而不知实"... 发问肇端于体育课程论真理的源泉,追索体育课程论的建构对人发展本原的教育存在;解析体育课程论的使命、任务,指出体育课程论为我们迈向新高地的敞亮;明晰体育课程论的建构是当前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理据防止"蔽于辞而不知实"影响了体育课程论的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 课程论 建构
下载PDF
课程研究的“中间路线”:访艾沃·古德森教授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文智 王林卉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3-11,共9页
艾沃·古德森倡导的课程研究的"中间路线",平衡了课程的政治学-社会学研究以及课程的传记与自传研究之间的张力,选择折中视角,兼顾结构与能动,借助"折射"等概念审视全球化时代的课程变革,通过细致而深入的质性... 艾沃·古德森倡导的课程研究的"中间路线",平衡了课程的政治学-社会学研究以及课程的传记与自传研究之间的张力,选择折中视角,兼顾结构与能动,借助"折射"等概念审视全球化时代的课程变革,通过细致而深入的质性研究理解教师专业生活,关注课程的"中间地带"。这类研究在历史中定位生活故事,肯定了专业人员在结构性限制下开展斡旋的价值,开拓了课程学者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发挥作用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研究 艾沃·古德森 教师生活史 课程改革
原文传递
课程研究因何叙事?——基于三段课程学术历程的考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文智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13,共11页
在课程研究高度分化的背景下,康纳利、派纳和古德森作为"课程开发"、"现象学—美学"和"政治—社会学"等学术阵营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和研究问题出发,最终都走向了叙事研究。本文对他们转向叙事... 在课程研究高度分化的背景下,康纳利、派纳和古德森作为"课程开发"、"现象学—美学"和"政治—社会学"等学术阵营的代表人物,从不同的理论立场和研究问题出发,最终都走向了叙事研究。本文对他们转向叙事的学术历程进行考察后发现,叙事能够帮助课程研究从容应对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张力,摆脱对其他学科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的依赖,延续本领域的学术传统,直面学校情景中的教育经验,找到适合自身的理论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研究 教育叙事 课程史 概念重建
原文传递
公立学校教育的“终结”和范式转换--美国课程研究的境遇与回应 被引量:1
18
作者 威廉.派纳 张文军 陶阳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3-9,118,共8页
近年来,美国公立教育不断处在"被改革"的状态,这些改革都是合理的吗?存在哪些问题?本文从后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研究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本文质疑了经济学对教育研究和课程研究领域的侵蚀,揭示出"技术中心主义&qu... 近年来,美国公立教育不断处在"被改革"的状态,这些改革都是合理的吗?存在哪些问题?本文从后概念重建主义课程研究的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反思。本文质疑了经济学对教育研究和课程研究领域的侵蚀,揭示出"技术中心主义"对美国公立学校教育的危害;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化课程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面对美国公立学校教育濒临"终结"的状态,课程学者不应只沉浸在原有的概念体系中,课程研究可以从纵向(历史)研究和横向(视界)研究两条路径,通过借鉴国际课程领域的概念体系以及"复杂的对话",促使美国课程研究学科化,促成课程研究的新一轮范式转换,来理解和改造变化了的教育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研究 美国公立教育 后概念重建 课程史研究 课程国际化研究
原文传递
教化性课程:内涵与实施
19
作者 张光陆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8-25,共8页
美国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被视为一种最新的后现代教化理论。基于课程概念重建的教化性课程批判地借鉴了德国教学论中的教化思想。从根本上讲,教化性课程是一种复杂性对话,它强调个体的自我形成。这种自我形成是一种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的... 美国课程领域的概念重建被视为一种最新的后现代教化理论。基于课程概念重建的教化性课程批判地借鉴了德国教学论中的教化思想。从根本上讲,教化性课程是一种复杂性对话,它强调个体的自我形成。这种自我形成是一种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的精神形成,这可以有效消除教育概念的"社会工程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教化性课程的实施更多依赖于课程研究而非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教化性课程 课程研究
原文传递
具有地域特色景观设计课程研究——以内蒙古科技大学为例
20
作者 刘娜 格日勒 《科教文汇》 2012年第22期60-61,共2页
近几年来无论是工科院校还是艺术院校均开设景观专业。对于内蒙古科技大学这样一所以工科为背景的地方高校。应发挥其优势,培养学生空间意识,同时要发展环艺专业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传达效果,有针对性地引入地方文化因子,使学生通过... 近几年来无论是工科院校还是艺术院校均开设景观专业。对于内蒙古科技大学这样一所以工科为背景的地方高校。应发挥其优势,培养学生空间意识,同时要发展环艺专业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视觉传达效果,有针对性地引入地方文化因子,使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对地方特色景观的研究有一定独立见解。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培养适合本土需求、多方向、多层次、厚基础、能力强的特色创新性复合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设计 课程研究 地域特色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