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楚文化”举要 被引量:6
1
作者 鄢维新 《鄂州大学学报》 2005年第4期22-25,49,共5页
吴楚文化,即指从古到今存在于吴、楚交错地段的人类学文化。其中心区域是指鄂东、皖南、赣北等史称“吴头楚尾”之地。就广义的吴楚文化而言亦可指源自先秦、历代不绝而延续至今的故吴楚之地的文化,或曰长江中下游文化。该文从历史和地... 吴楚文化,即指从古到今存在于吴、楚交错地段的人类学文化。其中心区域是指鄂东、皖南、赣北等史称“吴头楚尾”之地。就广义的吴楚文化而言亦可指源自先秦、历代不绝而延续至今的故吴楚之地的文化,或曰长江中下游文化。该文从历史和地域性的文化视野,梳理、点评吴、楚文化及其后续文化之间因撞击、融合而成的吴中有楚、楚中有吴的吴楚文化之源起、流变,撮举其要,略述吴楚文化的特色及成因,揭示其在中华历史文化中所具有的举足轻重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楚文化 楚文化 吴文化 吴头楚尾 举要
下载PDF
吴文化、楚文化与吴楚文化 被引量:6
2
作者 张硕 《鄂州大学学报》 2005年第5期12-17,共6页
该文从文献记载、出土文物以及吴楚文化的门类以及突出成果等方面入手,阐明吴、楚文化的交流与吴、楚文化的发展相始终,特别是吴文化和楚文化相互吸收和融汇异质文化的养分,不断更新和增宏本体文化的现象尤其引人注目。
关键词 吴文化 楚文化 吴楚文化
下载PDF
地域文化导向的遗址周边地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研究——以武汉佳海服装工业城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袁雁 李阎魁 杨立峰 《华中建筑》 2010年第1期138-141,共4页
随着中国大规模城市建设时代的来临,大量历史遗产面临城市建设活动的破坏。大遗址作为一类特殊的文化遗产,记录着较为完整的历史信息,也是重要的城市文化景观。在城市快速扩展的时代背景下,遗址保护区周边的建设活动对遗址保护区的场所... 随着中国大规模城市建设时代的来临,大量历史遗产面临城市建设活动的破坏。大遗址作为一类特殊的文化遗产,记录着较为完整的历史信息,也是重要的城市文化景观。在城市快速扩展的时代背景下,遗址保护区周边的建设活动对遗址保护区的场所完整性与地区风貌有着显著影响。作为城市建设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工业建筑,因其特殊的功能要求和工业化时代的特性,具有高度的程式化和不随意性。工业建筑该如何与历史遗址和谐共存,并更好地发挥遗址的文化价值,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该文以武汉佳海服装工业城的设计为例,探讨一种以地域文化为导向的设计途径,以此达到对历史场所的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建筑 大遗址 盘龙城遗址 楚文化 地域文化
下载PDF
楚风与海气:汉史考察视野中的楚文化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子今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56-61,共6页
楚国作为汉帝国的东方封国,在两汉政治史和文化史的若干关键节点,其行政建置与文化风貌都曾经有过醒目的表现。通过对汉帝国历史脉络的梳理来认识楚国的政治形象,是有意义的。在考察汉帝国文化风格的背景下理解楚地的文化表现,也是有意... 楚国作为汉帝国的东方封国,在两汉政治史和文化史的若干关键节点,其行政建置与文化风貌都曾经有过醒目的表现。通过对汉帝国历史脉络的梳理来认识楚国的政治形象,是有意义的。在考察汉帝国文化风格的背景下理解楚地的文化表现,也是有意义的。汉武帝出巡有"会大海气"之说。回顾汉代历史文化进程,关注海洋环境与外来文化元素对于楚文化的影响,也可以获得有积极意义的学术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楚国 楚文化 楚风
下载PDF
“汉赋”确立与汉帝国文化政策的展开 被引量:4
5
作者 孙少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5-105,共11页
《史记》将屈原、贾谊、司马相如作为汉赋产生的关键人物,这种记载实际上具有明显的后世“先入为主”的叙述语气。从《史记》的记载看,汉赋具有包括楚辞、《诗经》、荀卿赋等不同先秦源头,并且具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以及吴、梁、齐... 《史记》将屈原、贾谊、司马相如作为汉赋产生的关键人物,这种记载实际上具有明显的后世“先入为主”的叙述语气。从《史记》的记载看,汉赋具有包括楚辞、《诗经》、荀卿赋等不同先秦源头,并且具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以及吴、梁、齐、蜀等地域文化的影响。汉赋的产生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除了其自身与黄老、神仙、儒术的思想关系外,更在很大程度上调和了黄老与儒术的矛盾,迎合了汉武帝的政治、文化需要,这是汉赋得以顺利登上政治舞台的重要原因。而具有“帝国”气象的汉武帝时代的主要文化政策与政治理想,也因汉赋得以顺利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汉赋 司马相如 文化政策 楚文化
下载PDF
屈原时代:楚与齐之文化交流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崇浩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5-7,33,共4页
战国中后期,亦即屈原时代,既是楚国与北方诸国争强较胜的时代,也是与中原文化积极交流的时代,而交流的重点对象乃是齐文化。从战国中后期中原文化的地域特征、屈原时代的齐楚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屈原等人所受齐文化的影响诸方面着手,可具... 战国中后期,亦即屈原时代,既是楚国与北方诸国争强较胜的时代,也是与中原文化积极交流的时代,而交流的重点对象乃是齐文化。从战国中后期中原文化的地域特征、屈原时代的齐楚文化交流活动,以及屈原等人所受齐文化的影响诸方面着手,可具体描述这一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 齐文化 楚文化 交流 屈原
下载PDF
荆楚文化暨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 被引量:1
7
作者 纪丹阳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114-116,共3页
2010年12月19日,"荆楚文化暨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90余篇。与会学者就楚文化、荆楚文化、长江文明等专题各抒己见,对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 2010年12月19日,"荆楚文化暨长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90余篇。与会学者就楚文化、荆楚文化、长江文明等专题各抒己见,对荆楚文化与长江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文化 荆楚文化 长江文明 综述
下载PDF
“汉派”民居的源与流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炎松 龚蓓 《华中建筑》 2012年第2期139-141,共3页
该文概括性分析了"汉派"民居的来源和形成过程,阐述了影响"汉派"民居形成的地理和文化因素等,并从"汉派"民居的村落整体、民居外观、民居平面、民居装饰等方面归纳出了它的基本特征。该文还从时间和空间... 该文概括性分析了"汉派"民居的来源和形成过程,阐述了影响"汉派"民居形成的地理和文化因素等,并从"汉派"民居的村落整体、民居外观、民居平面、民居装饰等方面归纳出了它的基本特征。该文还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对"汉派"民居的"源"和"流"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在总体上对"汉派"民居做了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希望该文的论述可以为振兴武汉地区的新城镇和新农村面貌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派”民居 楚文化 “汉派”文化
下载PDF
海昏侯刘贺墓所出十二棱铜尊缶补论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泽文 《南方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9-192,共4页
本文涉及两方面问题,第一,结合河南南阳淅川、湖北江陵地区和湖南长沙地区等地的楚墓材料,补充讨论刘贺墓所出十二棱尊缶的时代;第二,评析关于东周时期楚系圆铜尊缶的分型分式的研究。
关键词 海昏侯刘贺墓 铜尊缶 青铜器 楚文化 类型学
原文传递
宝黛染楚色,林贾影屈庄——论宝、黛形象与楚文化的渊源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才训 《阴山学刊》 2005年第3期51-55,共5页
《红楼梦》深受楚文化影响。黛玉形象的构思及其神貌风韵,均采自《山鬼》、《湘君》、《湘夫人》。她身上又依稀可见屈原的影子:自恋情结浓重,孤芳自赏又顾影自怜;不为俗屈、高洁自守。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屈辞中女性中心观有渊源关系,其... 《红楼梦》深受楚文化影响。黛玉形象的构思及其神貌风韵,均采自《山鬼》、《湘君》、《湘夫人》。她身上又依稀可见屈原的影子:自恋情结浓重,孤芳自赏又顾影自怜;不为俗屈、高洁自守。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屈辞中女性中心观有渊源关系,其坚定的叛逆性又与屈原九死不悔的坚韧相似。宝玉身上还有庄子影子,其天然本色论、"情不情"分别是庄子自然论、齐物论的显示。其梦游太虚境受《神女赋》启发。曹雪芹自身遭遇、以悲为美的审美趣味、小说题材及人物命运悲剧性,使他和楚文化尚悲的情感特征产生共鸣,从而把楚文化作为构建《红楼梦》的文化基石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宝玉 林黛玉 楚文化 屈原 庄子 《红楼梦》
下载PDF
湘学原道意识的成因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汉民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1年第6期48-51,共4页
作为儒学地域化产物的湘学 ,其最鲜明的思想特色、学术成就是具有探索大本大源的原道意识。一方面 ,荆楚文化对天地之道的不懈求索 ,湖湘流寓学者对宇宙与人生之道的思考 ,构成了湘学的思想渊源 ;另一方面 ,湘学形成于道学鼎盛的两宋时... 作为儒学地域化产物的湘学 ,其最鲜明的思想特色、学术成就是具有探索大本大源的原道意识。一方面 ,荆楚文化对天地之道的不懈求索 ,湖湘流寓学者对宇宙与人生之道的思考 ,构成了湘学的思想渊源 ;另一方面 ,湘学形成于道学鼎盛的两宋时期 ,它自觉承担了重建儒家之道的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学 原道 楚文化 道学
下载PDF
《离骚》中植物数字可视化设计研究
12
作者 彭婵娟 刘慧 《丝网印刷》 2023年第11期71-73,共3页
以楚文化为研究视域,选取屈原代表作《离骚》为切入点,构建《离骚》中植物数据库系统,直观展示植物信息和对应的数据统计分析;制作《植物·离骚》中植物数字可视化交互APP,探索沉浸式体验设计的方式。
关键词 数字可视化 楚文化 《离骚》 植物
下载PDF
人的神化与神的人化──《周颂》、《九歌》比较
13
作者 夏培文 《南京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第1期55-62,共8页
《九歌》主要祭自然神,《周颂》祭神化之祖;《九歌》“民神杂揉”,《周颂》“民神不杂”;《九歌》祭神以免祸,《周颂》祭祖以祈福、“继序”、“续古”;《九歌》以歌舞情爱来娱神,《周颂》较重于物质供奉。
关键词 原始宗教 人为宗教 楚文化 周文化
下载PDF
屈赋与《诗经》比较之疑议
14
作者 秦艳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85-88,共4页
"楚辞"与《诗经》在前辈学者比较中,主要集于二者的成书时期、地域、内容、风格、影响等方面。经此比较后,有学者便以屈赋与《诗经》各自的特点来界定南北文化的特色。如有以篇章中"兮"字运用的多寡来区分南北文化... "楚辞"与《诗经》在前辈学者比较中,主要集于二者的成书时期、地域、内容、风格、影响等方面。经此比较后,有学者便以屈赋与《诗经》各自的特点来界定南北文化的特色。如有以篇章中"兮"字运用的多寡来区分南北文化;又有因屈赋中多见巫觋之风,便有以此界定南方文化是以屈赋为代表的巫文化。细研其成果,对以上两个界定颇有疑议。故通过实考屈赋,查阅文史,在深入了解楚地社会风俗、宗教信仰、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兮"字的运用是否可以作为南北文化划分的标准以及南方文化是否可以被界定为"巫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赋 《诗经》 “兮” 地域 “巫文化” 楚文化
下载PDF
屈原研究中对于考古资料的利用
15
作者 曹胜高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71-74,共4页
考古资料在解读楚文化、考证屈原身世生平以及分析屈原作品中已得到使用,正确使用这些资料推动了屈原研究的深入,但在使用中要谨慎,以免牵强附会。
关键词 屈原 考古资料 楚文化 哲学 美学 《离骚》 《楚辞》
下载PDF
赋性异群芳 凌寒独妩媚——评漆雕世彩《荆州梅赋》
16
作者 胡光波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11-12,24,共3页
赋作为中国传统韵文,极盛于两汉,魏晋后各代创作均有可观。民国以来,赋学研究虽不断,但创作冷清。荆州学人漆雕世彩,受地域文化影响,拟屈赋而摅情志,取得一定成就,尤其是《荆州梅赋》,借隆冬之际观赏友人创作墨梅的全过程,揭示了梅的丰... 赋作为中国传统韵文,极盛于两汉,魏晋后各代创作均有可观。民国以来,赋学研究虽不断,但创作冷清。荆州学人漆雕世彩,受地域文化影响,拟屈赋而摅情志,取得一定成就,尤其是《荆州梅赋》,借隆冬之际观赏友人创作墨梅的全过程,揭示了梅的丰姿神韵,寓示了对坚贞不屈节操的歆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漆雕世彩 《荆州梅赋》 楚文化
下载PDF
《庄子》寓言新探
17
作者 陈功文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论丛》 2011年第1期50-54,共5页
寓言是《庄子》散文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要的论说方式。《庄子》一书,"寓言十九"。本文认为庄子喜用寓言的原因有三:一是与当时诸子著书立说善用寓言这一流行的学术思潮分不开;二是当时"说难"这一客观存在的文化发... 寓言是《庄子》散文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要的论说方式。《庄子》一书,"寓言十九"。本文认为庄子喜用寓言的原因有三:一是与当时诸子著书立说善用寓言这一流行的学术思潮分不开;二是当时"说难"这一客观存在的文化发展趋势和庄子追求"超脱"的主观心态发展相结合的结果;三是《庄子》寓言的风格深受当时流行于楚国的巫风与神话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寓言 论说方式 学术思潮 楚地文化
原文传递
“择其吉金”金文辞例与楚文化因素的形成与传播 被引量:17
18
作者 张昌平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3-47,59,共6页
“择其吉金”是春秋中晚期流行于楚国的金文辞例,春秋晚期传播至楚系国家以及吴、越等国。“择其吉金”与另一辞例“用其吉金”关系密切,它们最初可能都是起源于周文化中心区域,而后在豫南鄂北地区流行,并同时为楚国青铜器铭文所采用。... “择其吉金”是春秋中晚期流行于楚国的金文辞例,春秋晚期传播至楚系国家以及吴、越等国。“择其吉金”与另一辞例“用其吉金”关系密切,它们最初可能都是起源于周文化中心区域,而后在豫南鄂北地区流行,并同时为楚国青铜器铭文所采用。这一文化现象说明,早期楚文化因素的形成并非只是通过楚国一个国家而是经由一个区域来完成的,而这个区域应当在豫南鄂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文辞例 早期楚文化 形成区域
原文传递
贾谊赋考论四题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强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9-36,共8页
贾谊全面关注楚文化发生在贬谪长沙以后,可以系年的辞赋作品有《吊屈原赋》、《鹏鸟赋》、《旱云赋》等。其辞赋不但具有上承屈宋、下启两汉的重要意义,而且为散体大赋的“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吊屈原赋》,中经《鹏鸟赋》,再到《... 贾谊全面关注楚文化发生在贬谪长沙以后,可以系年的辞赋作品有《吊屈原赋》、《鹏鸟赋》、《旱云赋》等。其辞赋不但具有上承屈宋、下启两汉的重要意义,而且为散体大赋的“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吊屈原赋》,中经《鹏鸟赋》,再到《旱云赋》,贾谊辞赋创作的大趋势是逐步地从楚辞体中解放出来,在摸索中探索“赋”的内涵。连云港尹湾汉简《神乌赋》出土是汉赋研究史上的一件大事。《鹏鸟赋》是《神乌赋》的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贾谊 汉赋骚体赋 楚文化《鹏鸟赋》《神鸟赋》
原文传递
韩少功的寻根小说与巫楚文化 被引量:12
20
作者 龚敏律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96-101,共6页
本文认为,韩少功八十年代中期的系列寻根小说及九十年代的长篇巨著《马桥词典》,都得益于巫楚文化的深深浸润。巫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原始宗教意味的区域性文化,巫楚文化相对于中原儒家文化具有明显的异质性:非正统、非规范、非理性... 本文认为,韩少功八十年代中期的系列寻根小说及九十年代的长篇巨著《马桥词典》,都得益于巫楚文化的深深浸润。巫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原始宗教意味的区域性文化,巫楚文化相对于中原儒家文化具有明显的异质性:非正统、非规范、非理性。韩少功正是基于对巫楚文化特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在建构“民族的自我”的思想背景下,关注巫楚文化,并对巫性生命形态作审美化的观照和提升,对巫性思维方式作艺术化的吸收与借鉴,从而参与中国现代民族文学和文化的转型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根小说 巫楚文化 民族的自我 巫性生命形态 巫性思维方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