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刑事执行权及其制约 被引量:8
1
作者 冯殿美 侯艳芳 《河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81-83,132,共4页
人权视野下的罪犯权利保护呼唤刑事执行权的规范运行。以刑事执行权的性质定位为出发点,在权力、权利的矛盾综合体中,为达到刑事执行权与罪犯诉权的平衡,应引入法律监督权以实现权力与权力、权力与权利的相对对等状态,并应在制度建设方... 人权视野下的罪犯权利保护呼唤刑事执行权的规范运行。以刑事执行权的性质定位为出发点,在权力、权利的矛盾综合体中,为达到刑事执行权与罪犯诉权的平衡,应引入法律监督权以实现权力与权力、权力与权利的相对对等状态,并应在制度建设方面对个体诉权的保障以及法律监督权的完善进行制度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执行权 罪犯诉权 法律监督权
下载PDF
我国刑事诉讼法典编纂的历史智慧
2
作者 何勤华 周小凡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11,共9页
我国古代虽无专门的刑事诉讼法典,但法典编纂的历史智慧依旧博大精深。自周代区分狱、讼开始,有关刑事诉讼的立法愈发精进,其重要成果分布于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当中。在体例上,立法者以高超的“提取公因式”技术实现了总则制... 我国古代虽无专门的刑事诉讼法典,但法典编纂的历史智慧依旧博大精深。自周代区分狱、讼开始,有关刑事诉讼的立法愈发精进,其重要成果分布于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当中。在体例上,立法者以高超的“提取公因式”技术实现了总则制定,以精妙的编纂技巧完成了由繁至简的体系化过程;在理论上,以德立法的文化熏陶出兼顾情理,以矜恤弱势群体、依法断罪、宽严相济为代表的诉讼原则;在制度上,典范性的规定贯穿于诉讼程序的起诉、举证以及审理阶段,发展出了颇为完备的诉讼制度。当前,法典编纂已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推动刑事诉讼法的法典化,一方面应吸收借鉴中国古代法制中优秀的法律传统与诉讼规律,另一方面需兼容解决现实问题以保证立法的前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史 法典编纂 中华法系
下载PDF
论我国刑事诉讼客体内容的确定——案件事实及其法律评价的双重确定 被引量:6
3
作者 刘仁琦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7-94,共8页
作为刑事诉讼基本要素之一的刑事诉讼客体理论内容系统庞杂,但我国理论界对刑事诉讼客体的内容素有争论,时至今日也并未达成一致,这阻滞着公诉变更、法院变更罪名、"一事不再理"等问题的解决。应结合刑法与刑事诉讼法规范的目... 作为刑事诉讼基本要素之一的刑事诉讼客体理论内容系统庞杂,但我国理论界对刑事诉讼客体的内容素有争论,时至今日也并未达成一致,这阻滞着公诉变更、法院变更罪名、"一事不再理"等问题的解决。应结合刑法与刑事诉讼法规范的目的,并以刑事实体法与刑事程序法为双重基础,确立包含实体内容与程序内容在内的案件事实、对案件事实的法律评价为刑事诉讼客体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体法事实 程序法事实 法律评价
原文传递
从“权力主导”到“权利本位”:刑事在线诉讼的法治悖反与归位
4
作者 吴思远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5,共12页
随着数字技术在诉讼活动中的广泛运用,诉讼活动的技术化特征日益凸显,这加深了在线诉讼治理的复杂程度。刑事诉讼无法自外于数字化的浪潮,长期渐进与短期突变共同构成某种程度上的间断平衡,表明刑事在线诉讼不仅由稳定和渐进主义逻辑所... 随着数字技术在诉讼活动中的广泛运用,诉讼活动的技术化特征日益凸显,这加深了在线诉讼治理的复杂程度。刑事诉讼无法自外于数字化的浪潮,长期渐进与短期突变共同构成某种程度上的间断平衡,表明刑事在线诉讼不仅由稳定和渐进主义逻辑所驱动,也因偶然性因素而变迁。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潜在的法治风险,背离了现代法治所追求的限制公权、保障权利的基本要义。后疫情时代应当归位法治,坚持合法性思维与体系性建构,纠偏刑事在线诉讼中粗放、弹性的制度安排。通过法治思维的引领,将刑事在线诉讼发展的方向及时转换到规则论证与程序设计上,以此实现对人权的尊重与关照,保障“建设数字中国”的改革红利能够更为均衡、广泛地惠及至全国各个地区的人民群众。一方面,应当正视法律作为复杂演化系统所兼具的渐进性与偶然性,提升改革者的理性与智识,主动强化刑事在线诉讼中的权利保障,并以此为主轴为立法与改革提供方向指引与制度性框架;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尊重刑事在线诉讼发展的底层逻辑,遵循渐进调适的路径,分解改革目标并依次实施、验证、调整乃至改进,逐步适应诉讼数字化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在线诉讼 刑事在线诉讼 间断平衡 法治
原文传递
刑事诉讼价值的历史嬗变 被引量:3
5
作者 曾友祥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6-86,共11页
伴随着弹劾式刑事诉讼向纠问式刑事诉讼、纠问式刑事诉讼向现代混合式刑事诉讼的历史更替过程,刑事诉讼价值发生了由古典的实现刑法目的价值和妨碍刑法目的价值并存的价值体系向单一的实现刑法目的价值体系、单一的实现刑法目的价值体... 伴随着弹劾式刑事诉讼向纠问式刑事诉讼、纠问式刑事诉讼向现代混合式刑事诉讼的历史更替过程,刑事诉讼价值发生了由古典的实现刑法目的价值和妨碍刑法目的价值并存的价值体系向单一的实现刑法目的价值体系、单一的实现刑法目的价值体系向现代的实现刑法目的价值和妨碍刑法目的并存的价值体系的历史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价值 刑法目的 嬗变
原文传递
论刑事诉讼规范的刑事政策化 被引量:5
6
作者 王迎龙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2-105,193,194,共16页
现代刑事诉讼以程序多元化的发展为具象与表征,具备不断满足与回应社会现实需求的功能与品性。刑事诉讼规范的刑事政策化,是从社会视角对刑事诉讼规范发展趋势的一种理论概括。刑事政策作为社会需求的系统表达,在社会与法律之间充当媒介... 现代刑事诉讼以程序多元化的发展为具象与表征,具备不断满足与回应社会现实需求的功能与品性。刑事诉讼规范的刑事政策化,是从社会视角对刑事诉讼规范发展趋势的一种理论概括。刑事政策作为社会需求的系统表达,在社会与法律之间充当媒介,将目的理性灌输到刑事诉讼规范体系的构建与适用。刑事政策对我国刑事诉讼规范体系的影响,历经了政治主导、政策与法律分立与刑事政策化三个发展阶段,逐渐从外部的实体性影响发展成为内部的目的性与价值性指引,使得规范体系的构建愈发具有功能主义特性。刑事诉讼规范的刑事政策化,意味着政治力量不再非理性地加诸法律之上,而是以刑事政策为载体,成为刑事诉讼规范逻辑演绎的内在结构参数,这体现在刑事政策的立法化与对法律解释的合目的性指引两个层面。然而,刑事政策的功利性导向与目的性思维,仍易对个体自由构成危害。因此,政治力量应当受到法律系统的有效规训。有必要建构一种刑事诉讼教义内部规范与合宪性外部控制的二元规训机制,确保政治力量遵循法律逻辑施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政策 诉讼程序多元化 功能主义 法教义学
原文传递
浅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我国刑事法律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孟红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114-119,共6页
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出台为各国预防和惩治腐败提供了样本。作为《公约》参加国,中国应当积极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通过组建反腐败机构、在相关法律中贯彻《公约》规定的精... 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出台为各国预防和惩治腐败提供了样本。作为《公约》参加国,中国应当积极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通过组建反腐败机构、在相关法律中贯彻《公约》规定的精神等方式,加强反腐败工作。对照《公约》规定,我国在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上都存在不足,亟需完善,应尽快构建预防与打击并重、实体规定与程序设置相协调的反腐败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刑事法律机制 影响 刑罚 刑事诉讼法
下载PDF
律师会见权40年:变迁、问题和展望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兆松 罗薇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第1期5-13,共9页
我国律师会见权自1979年初步确立以来,历经40年不断发展完善。当前律师会见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监察法》下职务犯罪调查期间的律师会见权亟待完善;办案机关随意扩大会见许可范围,影响制约律师会见权;会见权的内容不明确,会见中律师执... 我国律师会见权自1979年初步确立以来,历经40年不断发展完善。当前律师会见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监察法》下职务犯罪调查期间的律师会见权亟待完善;办案机关随意扩大会见许可范围,影响制约律师会见权;会见权的内容不明确,会见中律师执业风险大;看守所硬件设施不足,律师会见服务滞后;立法上缺乏救济程序和可操作性。为了强化对律师会见权的保障,建议明确规定职务犯罪调查案件的律师辩护权,进一步明确律师会见权的内容,继续改善看守所硬件设施与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检察监督对律师会见权的保障作用,重视阻碍律师行使会见权的制裁性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律师会见权 刑事诉讼 监察法
下载PDF
刑法第三百零六条犯罪主体之探析
9
作者 刘慧霞 《政法学刊》 2004年第3期20-22,共3页
刑法第三百零六条规定的是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关于本罪的犯罪主体,刑法明确规定为刑事诉讼中的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刑事诉讼法又将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限定在审查起诉和审判两个阶段。这一规定已远远落... 刑法第三百零六条规定的是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关于本罪的犯罪主体,刑法明确规定为刑事诉讼中的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刑事诉讼法又将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限定在审查起诉和审判两个阶段。这一规定已远远落后于司法实践的发展,事实上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着辩护和诉讼代理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都可能发生具有相当危害性的妨害证据的行为,因此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每个阶段都可能以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的身份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在立法中对此予以确认也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 第三百零六条 犯罪主体 律师 刑事诉讼 辩护人 诉讼代理人 立案审查阶段 侦查阶段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阶段 “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
原文传递
江苏省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学术观点综述
10
作者 许江 《三江高教》 2010年第2期56-60,共5页
江苏省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年会于2009年11月23日至11月24日在南通市召开,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同志提交论文157篇,主要涉及量刑公正的程序保障、强制措施的完善、审判程序的改革以及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等方面的问... 江苏省法学会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年会于2009年11月23日至11月24日在南通市召开,来自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同志提交论文157篇,主要涉及量刑公正的程序保障、强制措施的完善、审判程序的改革以及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等方面的问题,研讨的重点内容是量刑公正的程序保障和强制措施的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学会 刑事诉讼法 法学研究会 观点综述
原文传递
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
11
作者 褚丽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95-98,共4页
有罪判决证明标准是我国刑事证据理论研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从几种主要的有罪判决证明标准出发,并考察西方两大法系的有罪判决证明标准,应当以借鉴西方两大法系的精华和总结我国有罪判决证明标准的不足为基础,建构我国有罪判决证... 有罪判决证明标准是我国刑事证据理论研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从几种主要的有罪判决证明标准出发,并考察西方两大法系的有罪判决证明标准,应当以借鉴西方两大法系的精华和总结我国有罪判决证明标准的不足为基础,建构我国有罪判决证明标准。我国有罪判决证明标准根据犯罪性质和判决严厉程度可作如下设计:最高标准———“确定无疑”;第二级标准———“最大程度的盖然性”;最低标准———“相当高的盖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证明标准 客观真实 法律真实 有罪判决
下载PDF
论刑事诉讼中的电子证据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晓宇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43-45,共3页
信息时代变革的节奏是前所未有的,信息的存在与取得方式的飞跃使证据学研究乃至证据立法面临诸多考验。在证据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依托的电子证据在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 信息时代变革的节奏是前所未有的,信息的存在与取得方式的飞跃使证据学研究乃至证据立法面临诸多考验。在证据信息化的大趋势下,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依托的电子证据在证明案件事实的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刑事诉讼中电子证据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电子证据 法律
下载PDF
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现代化之管见——以二十余年来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之流变为视角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其华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86-89,共4页
1996年《刑事诉讼法》颁布二十余年来,无论注释研究抑或比较研究,多采用价值分析方法,难逃对策研究的窠臼。实证研究在刑事诉讼法领域的应用日渐增多,但面临着被庸俗化的风险。文章以实证研究方法为基础,增强实证研究的客观性,实现价值... 1996年《刑事诉讼法》颁布二十余年来,无论注释研究抑或比较研究,多采用价值分析方法,难逃对策研究的窠臼。实证研究在刑事诉讼法领域的应用日渐增多,但面临着被庸俗化的风险。文章以实证研究方法为基础,增强实证研究的客观性,实现价值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分野,从对策研究走向现象分析,或是实现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现代化的一条捷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法 对策研究 实证研究 价值分析
下载PDF
论反恐法中的技术侦察措施
14
作者 王东明 王博 《广西警察学院学报》 2019年第5期99-104,共6页
反恐技术侦察措施包括技术侦查和秘密侦查等,是为了将恐怖活动制止在预谋阶段的信息收集手段,获取的信息材料可作为后续认定犯罪的证据使用。我国反恐怖主义法中的技术侦察措施的规定与其他法律规定无法衔接,具体规定不详细。应实现反... 反恐技术侦察措施包括技术侦查和秘密侦查等,是为了将恐怖活动制止在预谋阶段的信息收集手段,获取的信息材料可作为后续认定犯罪的证据使用。我国反恐怖主义法中的技术侦察措施的规定与其他法律规定无法衔接,具体规定不详细。应实现反恐法与刑诉法的衔接,从技术侦察的概念、种类、适用条件、期限、监督与救济途径等方面完善反恐技术侦察措施,规范情报信息的适用,确立技术侦察措施由反恐怖主义领导机构批准的程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恐法 技术侦察措施 刑诉法 技术侦查措施
下载PDF
政治哲学观的转变与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
15
作者 徐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61-66,共6页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观逐渐从斗争哲学观转向和谐哲学观。这种转变对中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与司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斗争哲学观下,中国刑事诉讼是作为一种专政的工具而存在,犯罪嫌... 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观逐渐从斗争哲学观转向和谐哲学观。这种转变对中国刑事诉讼法的立法与司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斗争哲学观下,中国刑事诉讼是作为一种专政的工具而存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权保障缺失。在和谐哲学观下,对中国《刑事诉讼法》进行再修改时,应当以和谐理念为指导,理顺几大重要关系;对刑事诉讼法的价值、目标和功能等进行重新定位,还刑事诉讼的本来面目;改革相关的刑事诉讼原则、制度与具体程序;加强制度创新,全面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增设诉讼和解制度,通过和解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不和谐因素。通过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将刑事诉讼定位为社会矛盾的化解器,消除刑事诉讼的行政化倾向,突出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斗争哲学观 和谐哲学观 刑事诉讼法 诉讼和解
下载PDF
简易程序出庭机制中诉讼与监督职能的优化配置——从法律经济学的视角分析
16
作者 杨圣坤 《朝阳法律评论》 2012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从刑事简易程序的设置初衰来看,效率在简易程序中具有价值优先性。刑诉法修改前,在刑事简易程序中诉讼职能与诉讼监督职能的配置情况产生了效率折损。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简易程序出庭机制,该机制中两大职能应当在效率原则的指... 从刑事简易程序的设置初衰来看,效率在简易程序中具有价值优先性。刑诉法修改前,在刑事简易程序中诉讼职能与诉讼监督职能的配置情况产生了效率折损。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中规定了简易程序出庭机制,该机制中两大职能应当在效率原则的指导下实现优化配置,以弥补此前出现的效率折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简易程序 效率 诉讼职能 诉讼监督职能 法律经济学
原文传递
探究刑事诉讼中的刑讯逼供
17
作者 李大为 《教学与科技》 2014年第1期28-30,共3页
本文主要讲述当代刑事案件侦查阶段的刑讯逼供问题,分析利弊,以及提供一种未来的走向。
关键词 刑事诉讼 刑讯逼供 法律 实体正义 程序正义
下载PDF
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
18
作者 褚丽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6期65-68,共4页
有罪判决证明标准是我国刑事证据理论研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有罪判决证明标准,并且考察了西方两大法系的有罪判决证明标准。在借鉴了西方两大法系的精华和总结我国有罪判决证明标准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 有罪判决证明标准是我国刑事证据理论研究中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几种主要的有罪判决证明标准,并且考察了西方两大法系的有罪判决证明标准。在借鉴了西方两大法系的精华和总结我国有罪判决证明标准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建构我国有罪判决证明标准的具体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证明标准 客观真实 法律真实 有罪判决
下载PDF
“排除合理怀疑”与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完善 被引量:31
19
作者 杨宇冠 孙军 《证据科学》 2011年第6期645-656,共1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16条引入了"排除合理怀疑"的表述,意味着"排除合理怀疑"很可能会成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一部分。本文梳理了英美法系国家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排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第16条引入了"排除合理怀疑"的表述,意味着"排除合理怀疑"很可能会成为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的一部分。本文梳理了英美法系国家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起源与发展,分析了排除合理怀疑的基本特征与内在要求,并结合我国司法实际探讨了排除合理怀疑证明标准的引入与我国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完善等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排除合理怀疑 证明标准 我国证明标准的完善 刑诉法修正案草案
原文传递
刑附民公益诉讼案件惩罚性赔偿的民事适用及其刑事调和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勇 《政法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6-118,共13页
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通过梳理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律规范依据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当前其适用过程中面临适用领域存在争议、计算基数标准不清、计算倍数的选择冲突以及能否折抵聚讼不休等一系列问题,亟待立法完善,并由检察机关... 在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中,通过梳理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法律规范依据的发展过程,可以发现当前其适用过程中面临适用领域存在争议、计算基数标准不清、计算倍数的选择冲突以及能否折抵聚讼不休等一系列问题,亟待立法完善,并由检察机关在司法实践中妥善适用。惩罚性赔偿与罚金等刑事处罚虽似属同类,但是惩罚性赔偿的正当性根植于检察机关自身定位、公益诉讼功能作用、体现惩罚性与震慑作用等方面,亦不能与刑事罚金互相折抵。在具体适用与功能协调上,惩罚性赔偿需恪守谦抑性原则,并采取“赔偿基准确定+比例原则裁量”的模式,不应与刑事罚金相互抵扣。惩罚性赔偿具有公益性,系公共财产,原则上应参照财政资金加以运用管理,应当将其运用于诉讼相关的公共利益的修复与增进,并积极探索构建稳妥的惩罚性赔偿资金管理使用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惩罚性赔偿 财产刑 刑民关系 适用调和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