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等效接触区域的螺栓连接结构模态分析 被引量:21
1
作者 程来 宋言明 +1 位作者 李贺 杨洋 《机械设计与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4-47,共4页
螺栓连接的动力特性将直接影响到结构在振动环境下的响应。首先,分析了螺栓连接件在预紧力作用下接触面连接区域的范围;然后,通过有限元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建立了预紧力作用下螺栓连接的有限元模型,取得了预紧力作用下螺栓连接的最大... 螺栓连接的动力特性将直接影响到结构在振动环境下的响应。首先,分析了螺栓连接件在预紧力作用下接触面连接区域的范围;然后,通过有限元非线性静力分析方法,建立了预紧力作用下螺栓连接的有限元模型,取得了预紧力作用下螺栓连接的最大应力作用区域,定义该作用区域为螺栓连接的等效接触区域,将等效接触区域粘接起来模拟螺栓连接的连接区域,从而将螺栓连接的非线性问题转化为线性问题;进而,对等效接触模型和"刚化"模型进行了有限元模态分析,得到了两种模型的动力特性。最后,将有限元模态分析得到的结果和试验模态分析的结果进行了比对,验证了等效接触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栓连接 非线性 等效接触区域 有限元 模态分析
原文传递
水平荷载下群桩前后土抗力分布的数值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周常春 邓安福 +2 位作者 张明义 干腾君 潘晋 《地下空间》 CSCD 2003年第1期17-21,共5页
群桩基础是土木工程中主要的基础形式之一。利用由竖直桩组成的群桩基础来承受水平荷载已经十分广泛 ,桩前桩后土抗力分布特性是水平荷载下群桩受力变形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方法和理论分析来进行的。本文... 群桩基础是土木工程中主要的基础形式之一。利用由竖直桩组成的群桩基础来承受水平荷载已经十分广泛 ,桩前桩后土抗力分布特性是水平荷载下群桩受力变形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方法和理论分析来进行的。本文用空间 2 0节点有限元进行近域土和桩的分析 ,对远域土采用空间 1 2节点无限单元 ,在桩土接融面引入空间1 6节点接触面单元 ,从而用有限元 -接触面单元 -无限元的耦和方法将群桩和土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弹塑性分析。分析中用修正剑桥模型进行近域土体的模拟 ,对桩土接触面及远域土体进行非线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本文的分析能较好的揭示水平荷载下群桩桩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分析 水平荷载 群桩 有限元 无限元 接触面单元
下载PDF
预应力锚索围护桩支护方案可行性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朱合华 刘庭金 +1 位作者 郑国平 孙凯 《地下空间》 CSCD 2003年第1期12-16,共5页
在岩土及地下结构工程中 ,预应力锚索、围护桩等地下结构在一定的受力条件下既可能与其相互接触的土体产生开裂又可能产生错动滑移现象。为了较真实地反映接触面间的这种受力特性 ,通过引入一种可以模拟开裂和错动滑移现象的接触面单元 ... 在岩土及地下结构工程中 ,预应力锚索、围护桩等地下结构在一定的受力条件下既可能与其相互接触的土体产生开裂又可能产生错动滑移现象。为了较真实地反映接触面间的这种受力特性 ,通过引入一种可以模拟开裂和错动滑移现象的接触面单元 ,对预应力锚索和围护桩与土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模拟 ,提出了预应力锚索施工过程的简化模拟方法 ,并运用同济曙光岩土及地下工程设计与分析软件对某基坑预应力锚索围护桩支护方案进行了基坑动态施工全过程模拟 ,计算得到了该基坑施工过程地表位移、临近建筑物基底沉降、围护桩位移、受力和预应力锚索轴力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应力锚索 围护桩 支护 可行性 有限元
下载PDF
二维多粗糙峰涂层表面的弹塑性接触力学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佟瑞庭 刘更 刘天祥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21-24,共4页
应用有限元方法对二维多粗糙峰涂层表面的弹塑性接触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对不同涂层材料弹性模量、不同屈服极限、不同涂层厚度及不同表面形貌的粗糙表面与刚性平面的弹塑性接触问题进行了模拟,分析了这几种因素对接触压力、接触面积... 应用有限元方法对二维多粗糙峰涂层表面的弹塑性接触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对不同涂层材料弹性模量、不同屈服极限、不同涂层厚度及不同表面形貌的粗糙表面与刚性平面的弹塑性接触问题进行了模拟,分析了这几种因素对接触压力、接触面积、表面轮廓变形及应力场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塑性 接触面积 涂层表面 有限元方法
下载PDF
粗糙表面接触面积和承载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王世军 何花兰 +1 位作者 郭璞 赵金娟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2-27,共6页
基于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磨削粗糙表面的真实接触面积和承载分布规律.首先通过表面轮廓仪获得两个45钢磨削表面的轮廓数据,建立了粗糙表面的二维有限元接触模型,通过计算获得了两个粗糙表面在0~1 MPa法向载荷作用下的接触变形,与法向载荷... 基于有限元方法研究了磨削粗糙表面的真实接触面积和承载分布规律.首先通过表面轮廓仪获得两个45钢磨削表面的轮廓数据,建立了粗糙表面的二维有限元接触模型,通过计算获得了两个粗糙表面在0~1 MPa法向载荷作用下的接触变形,与法向载荷及变形的试验结果比较,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此外,还将该模型计算的真实接触面积与接触电阻试验获得的真实接触面积进行了比较,发现二者数据也能够较好地吻合,表明该模型能够用于粗糙表面微观接触性质的研究.通过该模型发现,接触点的承载不均匀,而且不均匀的程度随载荷升高而降低,说明在低载荷条件下,真实的接触面积并不能反映接触表面的承载能力.计算结果还显示,真实接触区的面积很小,并且只出现在轮廓高度平均值以上的位置,轮廓高度在平均值附近及其以下的高度分布并不影响接触的状态和性质,表面轮廓符合正态分布应该不是GW模型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表面 接触 面积 承载 有限元
下载PDF
关节轴承装配状态对无载启动力矩的影响
6
作者 张晶晶 黄雄荣 汪伟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为研究某关节轴承装配状态对无载启动力矩的影响,采用Abaqus软件建立装配关节轴承有限元模型,分析螺栓拧紧力及卡盘与外圈装配形式等2个装配因素对无载启动力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螺栓拧紧力的增大,轴承的无载启动力矩增大,且摆动过... 为研究某关节轴承装配状态对无载启动力矩的影响,采用Abaqus软件建立装配关节轴承有限元模型,分析螺栓拧紧力及卡盘与外圈装配形式等2个装配因素对无载启动力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螺栓拧紧力的增大,轴承的无载启动力矩增大,且摆动过程中无载启动力矩的波动增大;卡盘与关节轴承外圈装配状态由间隙配合到过盈配合时,轴承无载启动力矩明显增大,且摆动过程中无载启动力矩的波动增大。试验证明,在关节轴承尺寸一致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关节轴承与卡盘装配时的螺栓拧紧力以及外圈与卡盘的装配间隙尺寸,可将关节轴承的无载启动力矩及其摆动时的波动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轴承 无载启动力矩 螺栓拧紧力 装配状态 接触面积 有限元
下载PDF
基于有效接触面的螺栓连接动力学有限元建模及试验验证 被引量:3
7
作者 胡杰 沈展鹏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56-762,共7页
考虑了摩擦非线性,以接触面积内节点合力与螺栓预紧载荷相等为依据,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了螺栓连接有效接触区域范围,提出了被连接件的有效接触区域固连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多种边界条件和连接形式的固有频率试验值和仿真值能够很好吻合,各... 考虑了摩擦非线性,以接触面积内节点合力与螺栓预紧载荷相等为依据,通过数值模拟确定了螺栓连接有效接触区域范围,提出了被连接件的有效接触区域固连的动力学建模方法。多种边界条件和连接形式的固有频率试验值和仿真值能够很好吻合,各阶模态频率偏差均在5%以内。进一步分析了不同摩擦系数对模态分析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证明了基于有效接触面的螺栓连接动力学有限元建模方法的有效性,且该方法能较好地应用于工程设计阶段结构的有限元仿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栓连接 动力学建模 有效接触面 有限元
下载PDF
深大基坑桩锚支护体系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姜浩亮 汪仁和 白蓉 《山西建筑》 2007年第8期101-102,共2页
结合桩锚支护的工程实例,选用合适的土体模型和接触面,运用预应力锚索施工过程的简化模拟方法,对预应力锚索和围护桩与土体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得到该基坑施工过程的地表位移,沉降,围护桩位移,受力和锚索轴力,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该... 结合桩锚支护的工程实例,选用合适的土体模型和接触面,运用预应力锚索施工过程的简化模拟方法,对预应力锚索和围护桩与土体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模拟,得到该基坑施工过程的地表位移,沉降,围护桩位移,受力和锚索轴力,并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该基坑支护方案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大基坑 预应力锚索 桩锚支护 接触面
下载PDF
球面接触面积对扣件T形螺栓应力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王敏 李子睿 马晓华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2-104,共3页
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数值计算模型,模拟北京地铁14号线扣件系统T形螺栓的实际工作状态,并通过改变螺栓轴向约束面积模拟球面的实际接触面积,分析T形螺栓在不同边界条件下螺栓根部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布,对比T形螺栓屈服极限应力,分析不同约... 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数值计算模型,模拟北京地铁14号线扣件系统T形螺栓的实际工作状态,并通过改变螺栓轴向约束面积模拟球面的实际接触面积,分析T形螺栓在不同边界条件下螺栓根部的最大等效应力分布,对比T形螺栓屈服极限应力,分析不同约束面积对T形螺栓强度的影响。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得出结论:随着轴向约束面积的减小,T形螺栓根部最大等效应力逐渐增大,当轴向约束面积小于球面1/3时,螺栓根部最大等效应力超过螺栓强度极限,此时螺栓发生屈服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形螺栓 约束面积 球面接触面积 应力 有限元
下载PDF
球铰轴承摩擦系数对运动工况影响的仿真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晶晶 黄雄荣 韩浩盛 《计算机辅助工程》 2022年第4期11-16,共6页
为研究在自动倾斜器球铰轴承往复摆动过程中轴承内外圈衬垫摩擦系数对运动状态的影响,利用Abaqus对内外圈不同摩擦系数工况下的轴承所需轴向驱动力、轴承内外圈接触面积、内圈与导筒接触面积、外界做功及摩擦耗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 为研究在自动倾斜器球铰轴承往复摆动过程中轴承内外圈衬垫摩擦系数对运动状态的影响,利用Abaqus对内外圈不同摩擦系数工况下的轴承所需轴向驱动力、轴承内外圈接触面积、内圈与导筒接触面积、外界做功及摩擦耗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内圈衬垫摩擦系数较外圈衬垫摩擦系数对轴向驱动力、外圈与内圈的接触面积以及外界做功和摩擦耗能影响更为显著;外圈衬垫摩擦系数对内圈与导筒接触面积影响较大,增加外圈衬垫摩擦系数,有利于增加内圈与导筒间接触面积,避免出现线面接触形式的高副运动引起接触的不稳定。此外,通过对3种摩擦工况球铰轴承的往复摆动试验,验证仿真中内圈摩擦系数对所需轴向驱动力的影响更显著的结论。分析结果为研究球铰轴承在运动过程中出现驱动力过大、卡滞等现象的原因和对球铰轴承的设计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铰轴承 摩擦系数 接触面积 轴向驱动力 摩擦耗能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颗粒离散元的HACell检索算法用于SCC模拟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绵松 安雪晖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357-1360,共4页
颗粒单元间的接触检索是提高颗粒离散元方法计算效率的关键。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空间网格划分的单元间接触区域搜索的离散元接触检索算法HACell。该方法根据单元位置及大小,将其分配于空间网格中,记录单元在空间中的分布状况,并通过接触... 颗粒单元间的接触检索是提高颗粒离散元方法计算效率的关键。该文提出一种基于空间网格划分的单元间接触区域搜索的离散元接触检索算法HACell。该方法根据单元位置及大小,将其分配于空间网格中,记录单元在空间中的分布状况,并通过接触区域的搜索对位于同一网格中的邻居单元进行接触判定。通过自密实混凝土(self-compac-ting concrete,SCC)的三维离散元模拟,说明HACell算法的网格划分不受单元粒径的限制,且计算复杂度仅为O(N)。HACell算法的单元接触判定实现离散单元间的高效接触检索,计算耗时约为CGrid算法的3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检索算法 接触区域搜索 自密实混凝土 离散元方法
原文传递
9FA+e燃机压气机静叶叶根及其改进措施的应力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曦娟 叶海涛 +2 位作者 朱安君 祁静 于欣 《汽轮机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2-104,共3页
为了研究9FA+e燃机压气机第16级静叶叶根(直线型叶根)磨损原因以及评估所提出的改进措施(弧线型叶根)的可行性,采用有限元法对第16级静叶叶根及其改进措施进行了应力分析。在分析中,考虑了叶根与叶根槽的接触作用,得到了叶根接触应力分... 为了研究9FA+e燃机压气机第16级静叶叶根(直线型叶根)磨损原因以及评估所提出的改进措施(弧线型叶根)的可行性,采用有限元法对第16级静叶叶根及其改进措施进行了应力分析。在分析中,考虑了叶根与叶根槽的接触作用,得到了叶根接触应力分布。结果表明:直线型叶根与叶根槽的接触面积小导致了应力集中;弧线型叶根与叶根槽的接触面积显著增大,消除了应力集中,是减轻磨损的最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线型叶根 弧线型叶根 应力 接触面积 有限元法
下载PDF
一种接触区可调的曲线圆柱齿轮成形方法与理论验证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学刚 谢永春 王鹏飞 《机械传动》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8-44,69,共8页
为了提升曲线圆柱齿轮副的啮合性能,提出了一种可调整齿面接触区的成形方法。首先,制定了调整齿面接触区的基本方案,即,大齿轮采用双刃面铣刀加工,小齿轮凹齿面和凸齿面分别采用半径可调的外刃和内刃面铣刀加工;其次,基于啮合理论,推导... 为了提升曲线圆柱齿轮副的啮合性能,提出了一种可调整齿面接触区的成形方法。首先,制定了调整齿面接触区的基本方案,即,大齿轮采用双刃面铣刀加工,小齿轮凹齿面和凸齿面分别采用半径可调的外刃和内刃面铣刀加工;其次,基于啮合理论,推导了齿轮副的齿面数学模型;然后,基于轮齿接触分析(Tooth contact analysis,TCA),建立了装配误差下齿面接触和传动误差的数学模型;最后,通过8组算例从理论上验证了所提出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成形方法是可行的,调整刀盘曲率半径可形成任意长度接触区的齿轮副,较大的齿面接触区可以提升齿轮的力学性能,但是齿面接触区过大会增加传动误差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线圆柱齿轮 可调接触区 成形方法 数学模型 TCA 有限元法
下载PDF
压痕标定法中弹塑性边界位置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渊 王庆明 《机械设计与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20-22,44,共4页
在压痕标定法中,实验所得应变量应避免局部接触区域塑性变形的影响,因此利用理论分析方法和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在局部载荷下影响弹塑性边界位置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弹塑性变形过程中,弹塑性边界大小与压痕大小、载荷、试件材料特... 在压痕标定法中,实验所得应变量应避免局部接触区域塑性变形的影响,因此利用理论分析方法和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在局部载荷下影响弹塑性边界位置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弹塑性变形过程中,弹塑性边界大小与压痕大小、载荷、试件材料特性等内在的关系可由数学公式来描述;弹塑性边界大小与试件内应力之间的关系可由有限元分析得到的曲线来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区域 理论分析 有限元 弹塑性边界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座垫片安装工艺参数对柴油机振动传递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于李洋 王波 秦嘉岷 《造船技术》 2018年第5期44-49,共6页
研究垫片安装工艺参数(垫片厚度和接触面积)对柴油机振动传递特性的影响。建立基座垫片安装的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软件对不同垫片厚度和不同垫片接触面积条件下振动特性进行仿真计算。通过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试验得到机脚处的加... 研究垫片安装工艺参数(垫片厚度和接触面积)对柴油机振动传递特性的影响。建立基座垫片安装的有限元模型,利用ABAQUS软件对不同垫片厚度和不同垫片接触面积条件下振动特性进行仿真计算。通过试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试验得到机脚处的加速度响应值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能有效地为设备减振安装提供参考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 基座 垫片厚度 接触面积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小直径薄壁航空导管双翻边成形端头质量控制
16
作者 郭正华 刘声波 +3 位作者 赵刚要 张冉阳 史明智 胡伟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8,共8页
针对小直径薄壁航空导管双翻边成形管件端头实际接触区宽度不均匀的问题,研究了模具参数对成形管件接触区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道次和第3道次模具参数对结果影响很小,第2道次模具参数影响较大,其中圆角半径和圆角所占夹角有较大影响... 针对小直径薄壁航空导管双翻边成形管件端头实际接触区宽度不均匀的问题,研究了模具参数对成形管件接触区宽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道次和第3道次模具参数对结果影响很小,第2道次模具参数影响较大,其中圆角半径和圆角所占夹角有较大影响,半锥角度影响较小,成形管件端头接触区宽度随着第2道次凸模圆角半径的增大明显变宽,随着第2道次圆角所占夹角角度的增大先增宽后变窄,而第2道次半锥角度对接触区宽度影响较小。半锥角度应大于等于圆角所占夹角,基于正交优化方法,得到了最优参数组合为圆角半径R=20 mm,半锥角度为85°,圆角所占夹角为80°,此具有最好的成形效果,成形管件端头接触区宽度得到提升,使管件安装时有较大的密封区域,能有效提升双翻边管端头的密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A02薄壁管 双翻边成形 接触区宽度 优化设计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遗传算法下弧齿锥齿轮齿面接触特性优化
17
作者 姜志宏 王兴卫 +1 位作者 池汉佳 赵小涛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09-413,共5页
针对传统的齿面接触分析技术存在机床调整参数繁多、控制目标不明确和不包含传动误差优化等问题,提出以瞬时接触椭圆长半轴、接触迹线方向角及传动误差曲线交叉点纵坐标为优化目标,沿齿高方向的法曲率、沿齿长方向的法曲率以及短程挠率... 针对传统的齿面接触分析技术存在机床调整参数繁多、控制目标不明确和不包含传动误差优化等问题,提出以瞬时接触椭圆长半轴、接触迹线方向角及传动误差曲线交叉点纵坐标为优化目标,沿齿高方向的法曲率、沿齿长方向的法曲率以及短程挠率为控制参数,基于遗传算法的弧齿锥齿轮齿面接触区和传动误差曲线的全局优化算法具有良好的收敛性。分析了扭矩载荷对齿面接触区和传动误差的影响,用优化后的弧齿锥齿轮副有限元模型对其啮合特性进行分析,其结果验证优化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面接触区 传动误差 遗传算法 有限元模型
下载PDF
平面裂隙接触面积对裂隙渗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奇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4年第2期57-64,共8页
岩体裂隙中往往存在充填物或因应力作用使裂隙局部区域闭合,因此,实际裂隙常存在接触区域而极少为完全张开型。接触区的存在必将影响裂隙的渗透性,本文运用数学模型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文中的模型采用随机分布理论模拟接触面积的分... 岩体裂隙中往往存在充填物或因应力作用使裂隙局部区域闭合,因此,实际裂隙常存在接触区域而极少为完全张开型。接触区的存在必将影响裂隙的渗透性,本文运用数学模型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文中的模型采用随机分布理论模拟接触面积的分布,并采用等参单元有限元技术对圆形、矩形两类裂隙中的水流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了接触面积对裂隙渗透系数及流量影响的表达式。现有的室内试验数据验证了部分计算结果。计算表明,接触面积对裂隙渗透性影响放大,当接触面积达到裂隙总面积的30%时,裂隙渗透系数减小为原来的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面裂隙 接触面积 裂隙 渗透性
下载PDF
膝关节假体股胫接触面积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晓红 宋大勇 +4 位作者 董骧 王建 蒋磊 朱保璋 郑诚功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94-600,共7页
目的 通过建立自动化流程对膝关节假体股胫接触面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设计参数对接触面积的影响规律,并找到最大接触应力和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Isight中建立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包括几何模型自动变参、自动化有限元前处理... 目的 通过建立自动化流程对膝关节假体股胫接触面积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设计参数对接触面积的影响规律,并找到最大接触应力和接触面积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Isight中建立参数化有限元模型,包括几何模型自动变参、自动化有限元前处理和有限元运算3个组件,实现自动化流程,提取接触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有限元模型用Tekscan应力分布系统进行验证。当股骨、胫骨矢状面半径逐渐接近时,接触面积最大为295 mm^2。股骨矢状面半径对接触面积是正效应,而胫骨矢状面半径是负效应。最大接触应力和接触面积近似呈线性负相关。结论 通过分析股胫矢状面半径对接触面积和接触应力的影响规律,为临床降低衬垫磨损提供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胫接触面积 自动建模 有限元分析 股骨矢状面半径 胫骨矢状面半径
下载PDF
Deformation characterization of conductive particles in anisotropically conductive adhesive simulated by FEM 被引量:3
20
作者 YanliWang JunpinLin ZhiLin XinfaCui GuoliangChen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CSCD 2005年第1期48-53,共6页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and the contact area of conductive particles in anisotropically conductive adhesives (ACA) were investigat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The solid conductive particles are made of pure Ni ...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and the contact area of conductive particles in anisotropically conductive adhesives (ACA) were investigated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The solid conductive particles are made of pure Ni and Cu.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formation of the conductive particles is inhomogeneous during fabrication. When the reduction in height is small the deformation concentrates in the area near the contact area. As the reduction in height increases, the strain in the area near the contact area increases, and the metal flows toward the circumference, resulting in the increase of the contact area between the conductive particles and pad. The higher the degree of deformation, the larger the contact area. The regression equations were offered to expres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bounding force and the contact area or the reduction in height. An approach of how to obtain the maximum contact area in ACA was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isotropically conductive adhesive contact area of conductive particles in ACA finite element method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