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孟子推恩说的深度悖论 被引量:8
1
作者 刘清平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5-19,共5页
孟子的“推恩”说试图从特殊性的血缘亲情出发,实现普遍性的仁者爱人,由此把儒家理论架构的两大支柱———“孝”与“仁”内在地统一起来。但由于孟子同时又提出了“爱有差等”的原则,明确赋予血缘亲情以至高无上的地位,结果就导致他的... 孟子的“推恩”说试图从特殊性的血缘亲情出发,实现普遍性的仁者爱人,由此把儒家理论架构的两大支柱———“孝”与“仁”内在地统一起来。但由于孟子同时又提出了“爱有差等”的原则,明确赋予血缘亲情以至高无上的地位,结果就导致他的推恩说陷入深度悖论,在传统儒家的理论架构内无法成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推恩 血缘亲情 爱有差等 深度悖论
下载PDF
论孟子恻隐说的深度悖论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清平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15,共4页
孟子把“恻隐之心”视为“仁之端”,试图在君子心性中为仁爱理想奠定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坚实起点。但依据儒家的血缘亲情精神,尤其是依据孟子在批判墨家时提出的“一本”原则和“爱有差等”原则,他的“侧隐”说不仅会像夷子的“爱无差等,... 孟子把“恻隐之心”视为“仁之端”,试图在君子心性中为仁爱理想奠定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坚实起点。但依据儒家的血缘亲情精神,尤其是依据孟子在批判墨家时提出的“一本”原则和“爱有差等”原则,他的“侧隐”说不仅会像夷子的“爱无差等,施由亲始”说那样变成违反天理的“二本”,而且会像墨子的“兼爱”说那样沦为“无父”的“禽兽”,从而陷入深度悖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恻隐之心 血缘亲情 一本 爱有差等 深度悖论
下载PDF
论孔子哲学的血亲情理精神——解读关于“三年之丧”的对话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清平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3-39,共7页
在与宰我围绕"三年之丧"展开的对话中,孔子提出了"心安理得"的行为准则,要求人们凭借道德情感超越自然欲望,并进一步把血缘亲情看成是人类生活的终极本根和至上原理,从而展示了儒家"血亲情理"精神的几乎... 在与宰我围绕"三年之丧"展开的对话中,孔子提出了"心安理得"的行为准则,要求人们凭借道德情感超越自然欲望,并进一步把血缘亲情看成是人类生活的终极本根和至上原理,从而展示了儒家"血亲情理"精神的几乎所有基本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哲学 心安理得 血亲情理 三年之丧
下载PDF
论孔孟儒学贬抑法治的负面效应 被引量:1
4
作者 刘清平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1-46,共6页
孔孟儒学不仅通过对道德和法律的不对称比较,强调"德优于法"、"德本法末",而且依据血亲情理精神主张"为私德弃公法"、"舍公法取私情",认为人们可以为了维系至高无上的亲情私德而违背社会群体... 孔孟儒学不仅通过对道德和法律的不对称比较,强调"德优于法"、"德本法末",而且依据血亲情理精神主张"为私德弃公法"、"舍公法取私情",认为人们可以为了维系至高无上的亲情私德而违背社会群体的正义法律,从而导致了忽视法律尊严、否定法制价值、消解法治意义等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孟儒学 血亲情理 私德 法治
下载PDF
血亲情理:中国礼乐美学的文化基因
5
作者 王彦章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9年第2期413-426,633-634,共16页
自周公"制礼作乐"以来,儒家血亲情理观念主导了传统社会的演变。它一方面将无血缘关系的君臣之间的等级秩序楔入父子血缘亲情之中,另一方面又把父子之间的血缘亲情比兴到无血缘情感的君臣关系之中,从而凭借血缘亲情的凝聚力... 自周公"制礼作乐"以来,儒家血亲情理观念主导了传统社会的演变。它一方面将无血缘关系的君臣之间的等级秩序楔入父子血缘亲情之中,另一方面又把父子之间的血缘亲情比兴到无血缘情感的君臣关系之中,从而凭借血缘亲情的凝聚力维系着国家的等级制度,使其成为一种超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这种血亲情理通过从心理层面的情欲结构到制度层面礼乐仪式的转化,形塑了国人的礼仪制度,建构了礼乐美学,因而是礼乐美学的逻辑起点和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亲情理 等级制度 逻辑起点 文化基因 情理结构 礼乐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