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事习惯的动态法典化——民事习惯之司法导入机制研究 被引量:43
1
作者 王洪平 房绍坤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2-94,共13页
民事习惯的法典化表现为两种形态,即静态法典化与动态法典化。在这两种法典化形态中,动态法典化居于关键性地位。动态法典化是指建立一种司法的制度机制,将民事习惯经由司法判例导入到法的现实运作中来。实现民事习惯的动态法典化应主... 民事习惯的法典化表现为两种形态,即静态法典化与动态法典化。在这两种法典化形态中,动态法典化居于关键性地位。动态法典化是指建立一种司法的制度机制,将民事习惯经由司法判例导入到法的现实运作中来。实现民事习惯的动态法典化应主要包括五种机制,即民事习惯的司法确认、司法功能、司法构成、司法证明与司法监督。经由以上五种行之有效的将习惯导入司法的机制,可以永葆民法典的“青春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习惯 确认 功能 构成 证明 监督
原文传递
中国民法典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精神 被引量:45
2
作者 张文显 《经贸法律评论》 2018年第1期1-16,共1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民法典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决定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典范的中国民法典。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和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权保障、产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中国民法典的历史方位和时代背景。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决定了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一部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典范的中国民法典。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刻变化和人民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人权保障、产权保护、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热切期待,决定了中国民法典的时代精神,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权利为本位、以法理为依归、以宪法为统领、以科学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宪法 法理 历史方位 时代精神
下载PDF
个人信息公私法融合保护的多维解读 被引量:34
3
作者 丁晓东 《法治研究》 CSSCI 2022年第5期14-25,共12页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在多个层面呈现了公私法融合特征。其法律渊源同时包括宪法与民法;其调整关系为持续性不平等的处理关系;其保护群体同时囊括个体与群体;其保护法益兼具公益与私益;其告知同意制度具有合同的表面特征,但与合同具有本质... 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在多个层面呈现了公私法融合特征。其法律渊源同时包括宪法与民法;其调整关系为持续性不平等的处理关系;其保护群体同时囊括个体与群体;其保护法益兼具公益与私益;其告知同意制度具有合同的表面特征,但与合同具有本质性区别;其损害救济需要面对大规模、微型、不确定性的伤害,与违约责任和侵权救济具有很大区别;其监管采取了合作治理模式,很多措施介于政府监管与自我规制之间。公私法本身是一种人为想象,其二元划分也并非历史必然。从公私法融合的角度出发,不仅有利于深化对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研究,而且可以为传统公法与私法提供新的制度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 公法 私法 民法 宪法 合作治理
下载PDF
民法典中环境权的规范构造——以宪法、民法以及环境法的协同为视角 被引量:30
4
作者 张震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4,共13页
我国《民法总则》独创性地规定了绿色原则并作为民法上的基本原则。民法中的环境条款以宪法环境条款为依据,具有独特的规范内涵和功能,并蕴含着环境权的要素。这意味着在民法典的其他部分的构造中,应该直接或间接规定环境权。人的尊严... 我国《民法总则》独创性地规定了绿色原则并作为民法上的基本原则。民法中的环境条款以宪法环境条款为依据,具有独特的规范内涵和功能,并蕴含着环境权的要素。这意味着在民法典的其他部分的构造中,应该直接或间接规定环境权。人的尊严及对人的权利的保障是宪法和民法最大的通约性。从人性尊严、法律体系的内在关系及不同法律部门的特殊功能上看,宪法、民法以及环境法中的环境条款应该协同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环境权 宪法规范 构造 协同
下载PDF
民法典“现实宪法”功能的丧失与宪法实施法功能的展开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力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5-123,共19页
近代以来,民法典编纂在推动民法由古典市民法向一般私法转型的同时,逐步丧失了古典市民法的"现实宪法"功能。在已确立正式宪法为根本法的现代法律体系中,无论是对民法典整体的宪法功能拔高,还是对其中以人格权、法人、国家所... 近代以来,民法典编纂在推动民法由古典市民法向一般私法转型的同时,逐步丧失了古典市民法的"现实宪法"功能。在已确立正式宪法为根本法的现代法律体系中,无论是对民法典整体的宪法功能拔高,还是对其中以人格权、法人、国家所有权等为代表的具体规范的宪法功能拔高,都可能异化为对正式宪法的功能发挥的干扰。这将进一步松懈对民法适用所遭受的公权力干涉的宪法约束,疏失对公权力借助私法技术遁入私法、逃避公共义务的宪法规制,造成民法典本身规范功能的弱化。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应定位在宪法实施法的功能路径上,通过对与民法典编纂相关的宪法规范进行系统释义,科学优化民法典编纂与解释适用的合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宪法 “现实宪法”功能 宪法实施法功能
原文传递
民事裁判援引宪法的条件任意主义批判——以援引言论自由条款的案件为例 被引量:20
6
作者 李海平 石晶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6-148,共13页
我国民事裁判援引宪法的实践呈现出鲜明的条件任意主义特征,主要表现为:法院对当事人的宪法权利主张视而不见、对援引宪法的条件避而不谈,以及对援引宪法的功能差异混沌不分。民事裁判援引宪法条件任意主义造成弱化宪法权威、背离法的... 我国民事裁判援引宪法的实践呈现出鲜明的条件任意主义特征,主要表现为:法院对当事人的宪法权利主张视而不见、对援引宪法的条件避而不谈,以及对援引宪法的功能差异混沌不分。民事裁判援引宪法条件任意主义造成弱化宪法权威、背离法的安定性、威胁私法自治和权利保护不足的后果。民事裁判援引宪法的条件任意主义具有规范和理论层面的深层根源,规范根源在于宪法关于调整领域规定的普遍性和司法解释中缺乏援引宪法条件的规定;理论根源在于宪法母法观和宪法客观价值秩序理论。回归宪法的公法属性,限定宪法客观价值辐射具有国家公共性和社会公共性的法律领域范围,明确援引宪法的国家公权力条件、社会公权力条件和公共利益条件的具体条件类型,是走出援引宪法条件任意主义误区的有效路径。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裁判文书制作规范》的援引宪法规范部分,应增加援引条件规范,将案件涉及公权力或者公共利益确定为援引宪法的条件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裁判 宪法援引 言论自由 客观价值秩序
下载PDF
民法典应承载宪法对家庭之制度性保障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练军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2-42,共11页
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居于显赫之地位,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家庭。宪法第49条国家保护家庭之规定,意味着家庭之制度性保障。民事立法理应为实现此等宪法旨意而形构一系列规范制度,以维护在宪法上具有独立价值之家庭,否则就涉嫌违反... 家庭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居于显赫之地位,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家庭。宪法第49条国家保护家庭之规定,意味着家庭之制度性保障。民事立法理应为实现此等宪法旨意而形构一系列规范制度,以维护在宪法上具有独立价值之家庭,否则就涉嫌违反作为法秩序基础的宪法。然而,既有的民事立法未将家庭作为一个民事主体,传统的家产制亦丧失它原有的法律地位,个人主义盛行,家庭主义萎缩。值此民法典编纂之际,此等家庭式微之状况应该得到纠正。民法典须赋予家庭民事主体地位,维护家产制,构筑平等的家庭关系,以呵护家庭固有的法律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制度性保障 家庭 宪法
原文传递
“支撑”、“互释”与“回应”民法典编纂中的宪法观与问题意识 被引量:13
8
作者 任喜荣 《法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4,共14页
恭逢民法典编纂之盛事,以此为契机探讨民事立法者应该如何全面和有针对性地认识宪法的价值及其效力问题,从而推进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宪法观念的养成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上紧密相关的三个宪法认识论问题:其一,宪... 恭逢民法典编纂之盛事,以此为契机探讨民事立法者应该如何全面和有针对性地认识宪法的价值及其效力问题,从而推进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宪法观念的养成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讨从一般到具体的逻辑上紧密相关的三个宪法认识论问题:其一,宪法相对于民法的基本价值。重点关注在现代民族国家的框架下,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对私法自治的政治正当性的证成,以及宪法对于私法自治所发挥的制度性保障功能;其二,民法与宪法的价值互释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个人权利协调保护的法治实践;其三,宪法的中国问题意识,分析民法典在具体编纂过程中如何回应宪法的立法实施、"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的文本价值,以及民法的法律渊源等问题。站在法治发展的系统论的立场,民事立法者有必要养成更开放的宪法观,从而将宪法实施融进民事立法的制度目标当中,全面推进中国法治的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法自治 民事立法者 宪法观 宪法实施
原文传递
从民法上的环境权到宪法上的环境权 被引量:12
9
作者 张震 《北方法学》 2008年第2期88-94,共7页
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将环境问题列为世界第三大问题,环境权在此背景下被提出来。学者们从不同的法律视角,提出了自己对于环境权的认识。民法上的环境权既有较大的意义也有固有的缺陷,因此民法上的环境权不能代替宪法上的环境权,而且最... 20世纪60年代,国际上将环境问题列为世界第三大问题,环境权在此背景下被提出来。学者们从不同的法律视角,提出了自己对于环境权的认识。民法上的环境权既有较大的意义也有固有的缺陷,因此民法上的环境权不能代替宪法上的环境权,而且最终要上升到宪法层面。环境权理论对我国的宪法从观念到条文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权 民法 宪法
下载PDF
中国民法典的法理定位 被引量:11
10
作者 郭晔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8-157,共10页
中国民法典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法治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块文明基石,是人类法律制度文明史的又一伟大创造。如何从法理上为这部伟大法典定位,是一个关乎其科学意义、价值意义、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关乎人们对其... 中国民法典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性法治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块文明基石,是人类法律制度文明史的又一伟大创造。如何从法理上为这部伟大法典定位,是一个关乎其科学意义、价值意义、实践意义和历史意义,关乎人们对其正确认知、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的基础性理论问题。中国民法典的法理定位可由四个命题构成,即“民法典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民法典是经国序民的良法重器”“民法典是人民主体的权利宝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法律百科 经济宪章 经国序民 权利本位 法理定位
下载PDF
论梁启超的宪政思想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宜霞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116-122,共7页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维新运动时期 ,其宪政思想主要是提倡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失败后 ,其宪政思想主要是重视宪法与国会、主张建立责任政府、实行真正的政党政治、推崇司法独立等等。梁启超认为其宪政... 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在维新运动时期 ,其宪政思想主要是提倡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戊戌变法失败后 ,其宪政思想主要是重视宪法与国会、主张建立责任政府、实行真正的政党政治、推崇司法独立等等。梁启超认为其宪政思想实行的途径主要有 :开民智 ,新民德 ;“贤人”政治 ;国民运动。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对当今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宪政思想 民权 国会 宪法
下载PDF
论市民宪法的品格 被引量:7
12
作者 欧爱民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56-60,共5页
市民宪法坚持"宪法从人民生活中来,到人民生活中去"的理念,与传统政治宪法比较而言,具有独特的品格。一是生活的品格:宪法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应与人们的生活范围重合,人们可以运用宪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二是精细的品... 市民宪法坚持"宪法从人民生活中来,到人民生活中去"的理念,与传统政治宪法比较而言,具有独特的品格。一是生活的品格:宪法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应与人们的生活范围重合,人们可以运用宪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二是精细的品格:宪法应该是一个"有效且无漏洞"的规范体系,关注人们生活中琐碎、具体的事件;三是制度的品格:任何权利均具有"制度保障"的品格,立法机关的"形成自由"不得侵害特定法律制度的核心与本质内容,在履行宪法的保护义务时遵循"不足之禁止"与"过度之禁止"两项基本原则;四是技术的品格:宪法条文的内容要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进行发掘,宪法问题要借助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案进行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宪法 人民生活 品格
下载PDF
美国公共诽谤法的发展和言论自由的扩张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金玺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5-19,共5页
本文以美国大众传播中的公共诽谤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美国的公共诽谤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社会价值、政治制度和法律理念,重点考察现代司法系统如何在民主宪政的理念下协调公共官员(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和新... 本文以美国大众传播中的公共诽谤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考察美国的公共诽谤法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以及它们所代表的社会价值、政治制度和法律理念,重点考察现代司法系统如何在民主宪政的理念下协调公共官员(公众人物)的名誉权和新闻媒介的言论自由权之间的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诽谤 煽动性诽谤 民事诽谤 宪法
下载PDF
论市民宪法 被引量:7
14
作者 欧爱民 《法制与社会发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1-57,共7页
我国理论和实践侧重于从官员的视角来看待宪法 ,这种法认识论具有视角单一、静态偏好、宏观崇拜等诸多缺陷 ,宪法似乎离普通民众的生活相当遥远。这很不利于我国宪法权威的树立。因此 ,从市民的角度来重构宪法的概念 ,让宪法走进人们的... 我国理论和实践侧重于从官员的视角来看待宪法 ,这种法认识论具有视角单一、静态偏好、宏观崇拜等诸多缺陷 ,宪法似乎离普通民众的生活相当遥远。这很不利于我国宪法权威的树立。因此 ,从市民的角度来重构宪法的概念 ,让宪法走进人们的真实生活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从市民的角度而言 ,宪法是生活之法 ,宪法是实践之法 ,宪法是精细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权威 市民 理论工作者 中国 民众 实践 官员 偏好 精细 职责
原文传递
论宪法上的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晓琴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326-330,共5页
宪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功能是授予并控制国家权力、确认并保障公民权利。通过宪法,赋予并控制国家权力、确认并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政史亘古不变的主题。研究宪法中的公民权利、国家权力的本源及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本源上明确公民权利是... 宪法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功能是授予并控制国家权力、确认并保障公民权利。通过宪法,赋予并控制国家权力、确认并保障公民权利是宪政史亘古不变的主题。研究宪法中的公民权利、国家权力的本源及二者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本源上明确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国家权力必须受公民权利制约,而公民权利的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权利 国家权力 宪法
下载PDF
定义人格权可能吗?——《人格权编草案》“四审稿”第990条第1款评述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练军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31,155,共11页
《人格权编草案》"四审稿"第990条第1款,作为一个法律定义条款并不合适。在形式上,它并未达到法律定义的逻辑形式要求。在内容上,它尚未揭示被定义项即人格权的规约内涵。人格权不仅仅是一项民事权利,更是一种受宪法保护的基... 《人格权编草案》"四审稿"第990条第1款,作为一个法律定义条款并不合适。在形式上,它并未达到法律定义的逻辑形式要求。在内容上,它尚未揭示被定义项即人格权的规约内涵。人格权不仅仅是一项民事权利,更是一种受宪法保护的基本人权。人格权的公私二元权利属性,决定了民事立法不宜"单方面"地为之下定义。域外国家民法典制定的历史经验也表明,一旦在法典中以法律定义的形式界定人格权,不但无益,而且有害。因为以捍卫人格尊严为旨趣的人格权,理应是一个开放结构的特定权利类型。再完美的人格权立法定义,都将是束缚司法者救济人格权的枷锁。在定义人格权问题上,立法者不能不三思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权 定义 民法典 宪法
下载PDF
法哲学视域下的民事权利概念 被引量:4
17
作者 钱福臣 《北方法学》 2009年第3期5-12,共8页
我国大陆现存的民事权利概念是专门由民法学家经营的一个概念,是民法学视域下的民事权利概念,也是狭义的民事权利概念。法哲学视域下的民事权利概念,是应该由法理学家或宪法学家经营的一个概念,是广义的民事权利概念。该概念应是站在法... 我国大陆现存的民事权利概念是专门由民法学家经营的一个概念,是民法学视域下的民事权利概念,也是狭义的民事权利概念。法哲学视域下的民事权利概念,是应该由法理学家或宪法学家经营的一个概念,是广义的民事权利概念。该概念应是站在法哲学的高度,在整个法学领域内,对民事权利进行全景式的认识和研究,因而该概念更具全面性和普适性。法哲学视域下的民事权利概念有利于全面认识和揭示民事权利的属性;有利于全面认识和揭示民事权利对法的作用和在法体系中的地位;有利于语词使用上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权利 自然权利 民法 宪法
下载PDF
1957年后公民权利受挫的宪政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宝治 许振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53,共6页
五四宪法的颁布为新中国公民权利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基础。新中国公民权利理论与实践的开局是好的。但是,从1957年夏起,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却急转直下,而到了文化大革命,公民权利的破坏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公民权利之... 五四宪法的颁布为新中国公民权利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法律基础。新中国公民权利理论与实践的开局是好的。但是,从1957年夏起,新中国的法制建设却急转直下,而到了文化大革命,公民权利的破坏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公民权利之所以在1957年以后受到严重的挫折,并不是偶然的。这与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三点:即人治思想的泛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淡薄的法律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权利 挫折 宪政 思考
下载PDF
我国《民法典》的宪法价值 被引量:4
19
作者 宁凯惠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4期5-14,125,共11页
宪法和民法作为两个不同的法律部门,彼此之间的交互影响、相互补充、互相促进日益频繁、密切、强烈。民法的宪法化趋势和宪法的民法化、普通部门法化趋势越来越凸显。在这种双重趋势推动下,基于民法、宪法的本质属性,我国《民法典》和... 宪法和民法作为两个不同的法律部门,彼此之间的交互影响、相互补充、互相促进日益频繁、密切、强烈。民法的宪法化趋势和宪法的民法化、普通部门法化趋势越来越凸显。在这种双重趋势推动下,基于民法、宪法的本质属性,我国《民法典》和宪法之间必然存在价值的通约性、同构性。《民法典》规定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规定"绿色原则",规定"优良家风""家庭美德""家庭文明建设",必将细化和促进宪法制度和宪法基本国策。《民法典》专设人格权编、增设居住权,必将细化和促进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宪法之后又写进并融入《民法典》,《民法典》不仅全面深度体现了宪法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也对宪法的价值增添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法典编纂 宪法价值
下载PDF
论民事立法权的宪法约束 被引量:3
20
作者 李玲 王建学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9-64,共6页
法国、德国和日本民法典的制定过程表明,民事立法权来自于宪法的授予,且其行使须遵守宪法设置的立法权限与程序,立法机关亦不得制定在内容上与宪法规范相抵触的民法规范。在现代立宪国家,立法机关建构民事法律体系的义务来自于宪法基本... 法国、德国和日本民法典的制定过程表明,民事立法权来自于宪法的授予,且其行使须遵守宪法设置的立法权限与程序,立法机关亦不得制定在内容上与宪法规范相抵触的民法规范。在现代立宪国家,立法机关建构民事法律体系的义务来自于宪法基本权利规范作为客观法秩序的功能。我国既有的民法立法没有充分注意宪法的约束作用,这给未来《民法典》的编纂留下了合宪性隐患。建立完善的民事法律体系不仅有赖于民法学家的睿智,也需要宪法学界的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立法权 民法典 宪法 合宪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