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梁宗岱的“两种文化” 被引量:5
1
作者 王文勇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2-55,共4页
从梁宗岱相关的阐述上可以发现,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科学与审美的相互联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梁宗岱所谓的"艺术之真"既有文学性方面的美,又有科学认知方面的真;其二,艺术思维在培养科学的认知主体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梁宗岱相关的阐述上可以发现,他深刻地认识到了科学与审美的相互联系,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梁宗岱所谓的"艺术之真"既有文学性方面的美,又有科学认知方面的真;其二,艺术思维在培养科学的认知主体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联系到科学与艺术发展的现状,梁宗岱不无忧虑地担心"两种文化"的分裂,这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理性现代性与感性现代性的内部张力。其"两种文化"的论述,虽早于英国人斯诺关于"两种文化"危机的断言,在国内学界却曲高和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宗岱 艺术与科学精神 科学之真 艺术之真
下载PDF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重读杨尘因日记
2
作者 许丽莉 《语文学刊》 2024年第1期58-62,共5页
著名作家杨尘因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对他的研究却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近年发现的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杨尘因1919年日记手稿,记录了他创作的作品多达十余部,其中就有《民潮七日记》———长期被列为... 著名作家杨尘因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对他的研究却未能得到相应的重视。近年发现的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杨尘因1919年日记手稿,记录了他创作的作品多达十余部,其中就有《民潮七日记》———长期被列为五四爱国运动重要史料———这部杨尘因亲历现场撰写的日记体纪实性文学作品,至今尚未有人对其进行文学维度的研究。文章在细读其1919年日记的同时,从创作过程、叙述视角、写作态度和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此书进行文学解读,以期探讨杨尘因写作中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尘因 日记 历史真实 艺术真实
下载PDF
略论艺术语言的审美体验 被引量:3
3
作者 太琼娥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4年第3期83-86,共4页
自然语言包含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两种,艺术语言反映了发话主体的审美体验,是发话主体情感色彩的能动,它唤起了人们情感的愉悦,激发了人们心灵的力量。它是发话主体心象的真实性,心象浸润着发话主体心理特质和精神内涵。它遣词造句突破... 自然语言包含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两种,艺术语言反映了发话主体的审美体验,是发话主体情感色彩的能动,它唤起了人们情感的愉悦,激发了人们心灵的力量。它是发话主体心象的真实性,心象浸润着发话主体心理特质和精神内涵。它遣词造句突破常规的语法,达到了自然化的境地。它反映了发话主体审美体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语言 审美体验 心象 艺术真实 情感真实
下载PDF
故事的迷恋与混淆的真实——电视节目故事化的原因与问题 被引量:4
4
作者 宋法刚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11-115,共5页
故事性表达成为当前电视节目存在的常态。探其原因,首先是观众借助故事更方便获取和传播信息,还有基于好奇心、优越感之上的兴趣和心理期待;其次是节目生产者熟识故事模式,坚信光明的市场前景,对利润回报信心十足;再次是电视管理者借助... 故事性表达成为当前电视节目存在的常态。探其原因,首先是观众借助故事更方便获取和传播信息,还有基于好奇心、优越感之上的兴趣和心理期待;其次是节目生产者熟识故事模式,坚信光明的市场前景,对利润回报信心十足;再次是电视管理者借助故事建构意识形态,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需要;最后是电视媒介传播的偏向性。但当故事与电视的结合难以同时满足或协调四者的要求时,故事的真实性就容易与观众的期待或感知产生错位与冲突,违背叙事契约,有意或无意混淆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影响电视文化的健康发展,危害电视文化的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节目 故事化 艺术真实
下载PDF
对话堂吉诃德——布尔加科夫《大师与-玛格丽特》中的魔鬼幻象与艺术真理
5
作者 姚学松 《俄罗斯文艺》 CSSCI 2024年第3期71-83,共13页
在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困扰莫斯科人的魔鬼与《堂吉诃德》中迷惑骑士的魔鬼形成了潜在的对话。魔鬼的假设性存在颠覆了现实与虚构、真实与幻想的关系,挫败了莫斯科人和堂吉诃德以单一叙事指导社会实践的尝试。两部小说美... 在布尔加科夫的《大师与玛格丽特》中,困扰莫斯科人的魔鬼与《堂吉诃德》中迷惑骑士的魔鬼形成了潜在的对话。魔鬼的假设性存在颠覆了现实与虚构、真实与幻想的关系,挫败了莫斯科人和堂吉诃德以单一叙事指导社会实践的尝试。两部小说美学上的统一性在于,小说中的艺术家们都因其功能——制造现实——结合在一起,而魔鬼的作用就在于揭露这一创作理念的潜在危机。对于真正的艺术家而言,艺术及其价值就在于打破日常生活的伪饰,直面现实生活的真实状态。布尔加科夫通过颠覆虚构与真实的认识论和本体论范畴,指明了通达艺术真理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尔加科夫 《堂吉诃德》 《大师与玛格丽特》 魔鬼 艺术真理
原文传递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之本质真实论批判 被引量:3
6
作者 朱丕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8-144,共7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乃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和文学结盟的必然产物。尽管在各个历史时段有所变化,但其表现社会政治历史本质的核心内质从未遭到动摇。就文学本性和其表现能力来看,文学无力自足承担反映社会... 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乃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政治和文学结盟的必然产物。尽管在各个历史时段有所变化,但其表现社会政治历史本质的核心内质从未遭到动摇。就文学本性和其表现能力来看,文学无力自足承担反映社会政治历史本质的重任,本质真实论不能成立。文学是以艺术(审美)形式、形象表现、精神情感三元质相结合来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 文学理论 艺术真实 本质真实
下载PDF
艺术真实的外指性与内指性 被引量:3
7
作者 白少玉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29-31,共3页
艺术真实包含两个相互联系但又有很大差别的层面:外指层面和内指层面。前者指涉作品反映现实的准确性,后者指涉作品内在语境的合理性。从不同的层面解读作品,会得出很不相同的结论。在批评实践中,要根据作品实际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 艺术真实 外指性 内指性 批评实践
下载PDF
历史与艺术:关于小说《红岩》的两种“真实” 被引量:2
8
作者 宋剑华 《晋阳学刊》 CSSCI 2011年第2期122-130,共9页
小说《红岩》是新中国文学发行量最大的一部红色经典,作者以自己身陷囹圄的所见所闻,热情讴歌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与高尚品格,几十年来一直都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正面教材。但是小说中的《红岩》故事,并不等于历史上的"红岩"... 小说《红岩》是新中国文学发行量最大的一部红色经典,作者以自己身陷囹圄的所见所闻,热情讴歌了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与高尚品格,几十年来一直都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正面教材。但是小说中的《红岩》故事,并不等于历史上的"红岩"故事,它们分别隶属于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两个不同范畴,盲目地将两者人为混淆简单等同是极其幼稚的错误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岩》故事 历史真实 艺术真实 加工改造 宏大叙事
下载PDF
意象:中西诗歌中的文化投影 被引量:2
9
作者 熊辉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37-40,共4页
文化必然通过文学去求得充分的体现泅为任何文学内容和艺术方式都有文化的投影,诗歌也不例外。作为诗学中的重要美学要素,意象一方面受制于文化,有文化的投影;另一方面,也会反映文化。本文从艺术的“真”、“意”的稳定性以及能否构成... 文化必然通过文学去求得充分的体现泅为任何文学内容和艺术方式都有文化的投影,诗歌也不例外。作为诗学中的重要美学要素,意象一方面受制于文化,有文化的投影;另一方面,也会反映文化。本文从艺术的“真”、“意”的稳定性以及能否构成意境等三个方面比较了中西诗歌的意象,通过文学现象去返观文化,通过比较中西诗歌意象的不同特征去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艺术的“真” “意”的稳定性 意境
下载PDF
论巴迪欧的艺术真理观 被引量:2
10
作者 韩振江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58-169,192,共13页
巴迪欧受到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深刻影响,他在拆解了艺术、美学和哲学的联结后,宣告了艺术与真理的新关系,即艺术是真理的程序。巴迪欧借鉴了拉康关于实在界与象征界的拓扑关系,系统阐发了其事件哲学中一与多、虚无与事件的本质联系,并认... 巴迪欧受到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深刻影响,他在拆解了艺术、美学和哲学的联结后,宣告了艺术与真理的新关系,即艺术是真理的程序。巴迪欧借鉴了拉康关于实在界与象征界的拓扑关系,系统阐发了其事件哲学中一与多、虚无与事件的本质联系,并认为艺术哲学要处理的就是实在界之真实与象征界之伪饰的关系。由此而论,艺术本质在于实在界与象征界、真实与伪装之间的建构与解构的张力。艺术既是实在界之象征化的结果,也是打破象征界,遭遇实在界之真实的过程,而巴迪欧认为后者就是真理事件在艺术作品中的产生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迪欧 实在界 象征界 艺术真理
下载PDF
浅析电影《孔子》的“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被引量:1
11
作者 才颖 《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年第2期83-86,共4页
电影《孔子》基本符合历史剧创作的原则,孔子一生的重大事件及整个人物的悲剧命运符合文献记载,杀少正卯事件的缺位体现了《孔子》没有选择富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但《孔子》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并非一味追求历史的真实性,而是加入了创作... 电影《孔子》基本符合历史剧创作的原则,孔子一生的重大事件及整个人物的悲剧命运符合文献记载,杀少正卯事件的缺位体现了《孔子》没有选择富有争议性的历史事件。但《孔子》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并非一味追求历史的真实性,而是加入了创作元素,这些艺术化的处理方式诠释出了较为全面的孔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历史真实 艺术真实
下载PDF
大众传媒语境中的“艺术真实”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厉梅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113-117,共5页
艺术真实是指通过假定性的情境来反映社会生活内蕴的真实,其中潜藏着通过反思建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历史理性这一总体性叙事。而这一叙事在后现代理论的辐照下,被"不合情合理的可能"这一创伤性的偶然态所逼视、质疑... 艺术真实是指通过假定性的情境来反映社会生活内蕴的真实,其中潜藏着通过反思建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历史理性这一总体性叙事。而这一叙事在后现代理论的辐照下,被"不合情合理的可能"这一创伤性的偶然态所逼视、质疑。在大众传媒语境中,"不合情合理的可能"与"艺术真实"的短路,让我们意识到新闻真实中的"知晓"和艺术真实中的"相信"这两个维度的博弈,意识到文学艺术的魅力在于让大众在"相信"中重建自己的主体性,从而实现从艺术到现实的过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众传媒 艺术真实 新闻真实 知晓 相信
下载PDF
《三国演义》对应用文的吸收及其文学特点
13
作者 谭真明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0-103,共4页
在中外文学史上,罗贯中是第一个将书信等应用文体引入作品之中的作家。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使用了书信等19种共计334道应用文。这类文体的艺术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连织情节和人物,二是作为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的工具,三是表现... 在中外文学史上,罗贯中是第一个将书信等应用文体引入作品之中的作家。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使用了书信等19种共计334道应用文。这类文体的艺术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连织情节和人物,二是作为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的工具,三是表现人物的思想和性格。其文学特点有三:一是体制短小,言简意赅;二是散韵兼行,以韵文为主;三是情感丰富。《三国演义》中之所以存在大量应用文体,一是与作品的文体特色有关,二是与作品所叙写的内容有关。罗贯中在不违背艺术真实的前提下,对《三国志》中的书信等应用文作了符合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原则的加工和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文 艺术功能 文学特点 《三国演义》
原文传递
《头号玩家》的伦理维度解读 被引量:1
14
作者 苏月奂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0-146,共7页
《头号玩家》囊括3D电影、虚拟现实和网络游戏三种当下发展如火如荼却伦理失范的致瘾性媒介,用3D影像承载和探索媒介致瘾的伦理问题,达成电影故事伦理与媒介伦理的高度洽和。电影德性的实现奠基于导演对媒介伦理本质的深刻洞见,及据此... 《头号玩家》囊括3D电影、虚拟现实和网络游戏三种当下发展如火如荼却伦理失范的致瘾性媒介,用3D影像承载和探索媒介致瘾的伦理问题,达成电影故事伦理与媒介伦理的高度洽和。电影德性的实现奠基于导演对媒介伦理本质的深刻洞见,及据此对未来媒介社会科学合理的艺术想象,并饱含着他深切的伦理关怀和巧妙的艺术构思。该电影借致瘾性媒介解开了媒介致瘾问题,并消弭了自身的致瘾性,是3D电影艺术群落中一个伦理完善的独特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号玩家》 3D电影 媒介致瘾 伦理 艺术真实 虚拟现实 网络游戏
下载PDF
泰戈尔的绘画创作实践及其绘画美学思想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文斌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7-51,共5页
印度近现代诗哲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曾经引起过世界轰动的画家。伴随着其绘画艺术的创作实践,他还发表了许多独特的关于绘画艺术的真知灼见———以有限表达无限是泰戈尔对艺术的基本观点。泰戈尔的绘画... 印度近现代诗哲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是一个曾经引起过世界轰动的画家。伴随着其绘画艺术的创作实践,他还发表了许多独特的关于绘画艺术的真知灼见———以有限表达无限是泰戈尔对艺术的基本观点。泰戈尔的绘画美学思想是其艺术美观的具体展示,是"美在和谐、统一"的美学观在绘画艺术领域的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戈尔 绘画艺术 艺术真实
下载PDF
道不自器,与之圆方——《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创作观之比较 被引量:1
16
作者 魏丕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5-12,共8页
创作观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和写作态度。思想观念与作品形成时的时代风气、文化氛围相关,作者从这里提取艺术真实;写作态度则与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理念有涉,其中体现着作者的创作心理。这两部小说的作者均在各自的创作观... 创作观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思想观念和写作态度。思想观念与作品形成时的时代风气、文化氛围相关,作者从这里提取艺术真实;写作态度则与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理念有涉,其中体现着作者的创作心理。这两部小说的作者均在各自的创作观指导下进行写作,既做出了精彩的发挥,又风姿各异,达到了使生活的意蕴得以深化、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典型的效果,这种人物形象,正符合爱.摩.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里所界定的"圆形人物"的定义。创作观的上述层面分别对应于"真善美"的三个层次,这又可用《二十四诗品》中的"道不自器,与之圆方"来指涉。本文即通过对以上因素的综合辨析,来阐释创作观的异同如何导致《源氏物语》和《红楼梦》两部名著的差异,并据此探讨影响研究中的"媒介学"研究方法与平行研究中的"主题学"、"题材学"和"文类学"研究方法如何在这两部名著的比较中关联起来,以及这种关联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作观 艺术真实 创作心理 圆形人物 关联研究
下载PDF
“本源”:一个艺术的标记——论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如何崩溃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峰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13,共9页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了艺术是保存真理的一种方式,在艺术作品中不断追寻本源的过程就是真理呈现的过程。德里达认为这种本源和真理只是一种出于形而上观念造作出来的假象,必须对之进行解构,以破除本源和真理的迷信。对...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了艺术是保存真理的一种方式,在艺术作品中不断追寻本源的过程就是真理呈现的过程。德里达认为这种本源和真理只是一种出于形而上观念造作出来的假象,必须对之进行解构,以破除本源和真理的迷信。对这两种观念应该保持一定距离,真理与本源、本真存在等都是同一等级的概念,它们形成一个完整的自论证概念系统,这一系统的完善外貌是假象,但系统中的概念却具有标记的作用,“本源”就是这样的标记。将标记保持为标记,而非如海德格尔那样上升为本源,是一种适当的概念运用。达成这一观念,海德格尔式的“艺术真理”自然就失去了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源 艺术真理 标记 概念系统
下载PDF
一曲长歌话古今——井上靖历史小说《杨贵妃传》创作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体勇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15年第4期105-110,共6页
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杨贵妃传》在重现历史语境、还原历史真实的同时,通过史料的描摹与合理的文学想象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还原"与"重塑"。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再现了"艺术真实"和"社会... 井上靖的历史小说《杨贵妃传》在重现历史语境、还原历史真实的同时,通过史料的描摹与合理的文学想象实现了对历史人物的"还原"与"重塑"。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再现了"艺术真实"和"社会真实";在对历史人物形象的深度刻画中,凸显了作品的现实主义主题和当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上靖 《杨贵妃传》 历史小说 史实 艺术真实
下载PDF
伽达默尔的审美意识批判及其启示
19
作者 陈吉猛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9-15,共7页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 ,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 ,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 :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 伽达默尔对海德格尔的艺术真理学说进行解释学的重构 ,通过审美意识批判提出理解的真理 ,并以之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伽达默尔指出 :康德的审美趣味、席勒的审美王国、哈曼的审美感知、尧斯的审美经验将纯粹的审美意识作为艺术理论的立足点 ,否弃艺术作为理解的认识的真理功能 ,显示了美学对于艺术理论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达默尔 艺术真理 审美意识 审美区分 艺术理论 美学方式
下载PDF
《长津湖》:历史与战争共同书写下的民族影像
20
作者 陈可欣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42-147,共6页
电影《长津湖》通过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的结合,在虚与实之间,既能够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又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在书写历史上充分展现了马克思文艺真实观的基本原则。而在对战争的书写中合理利用了先进影像技术,在客观再现战争的基础之上... 电影《长津湖》通过历史真实与艺术加工的结合,在虚与实之间,既能够激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又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在书写历史上充分展现了马克思文艺真实观的基本原则。而在对战争的书写中合理利用了先进影像技术,在客观再现战争的基础之上,为战争叙事提供了美学感受的技术基础,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影像美学风格。作为文艺创作现象,《长津湖》隐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意识,“不想打”与“必须打”之间的冲突是社会发展的悲壮隐喻。不论是对历史的艺术还原,还是对战争的影像表达,《长津湖》都在对历史与战争的共同书写之中表现了民族性的史诗美学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津湖》 战争题材 艺术真实 美学风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