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油茶新炭疽病原的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鉴定 被引量:50
1
作者 李河 周国英 +1 位作者 徐建平 朱丹雪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2-607,共6页
为明确我国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对采集自我国6个省市油茶产区的炭疽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多基因谱系分析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到能引起油茶叶出现炭疽病症状的病原菌23株。病原菌在... 为明确我国油茶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对采集自我国6个省市油茶产区的炭疽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通过形态学特征并结合多基因谱系分析方法构建系统发育树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共分离到能引起油茶叶出现炭疽病症状的病原菌23株。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28℃培养7 d后,菌落圆形,初期白色,逐渐变为灰色,最终为灰黑色;分生孢子堆橘黄色,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16.8±0.7)μm×(5.7±0.4)μm;菌丝附着孢椭圆形,褐色,边缘光滑、完整,大小为(9.5±1.5)μm×(6.1±0.6)μm。多基因系统发育树显示,这23株病原菌与包括模式菌株ICMP18581在内的所有果生刺盘孢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菌株序列聚为一个进化枝,置信度高达100%。根据形态特征及多基因系统发育树,鉴定这23株病原菌为果生刺盘孢菌C.fructicola,为国内油茶上果生刺盘孢菌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果生刺盘孢菌 炭疽病 病原菌 多基因系统发育
原文传递
上海地区草莓炭疽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46
2
作者 任小杰 梁艳 +3 位作者 陆金萍 杨百荣 徐敬友 戴富明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25-328,共4页
Seventeen isolates of strawberry anthracnose were obtained from Shanghai suburb.According to the temperature test for mycelial growth,these isolat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was strain CMf-04 with optimal tem... Seventeen isolates of strawberry anthracnose were obtained from Shanghai suburb.According to the temperature test for mycelial growth,these isolate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ne was strain CMf-04 with optimal temperature of 24℃,the other was including 16 strains with optimal temperature of 28℃,and most of which could produce sexual stage on PSA media,e.g.QPg-961.Conidia of CMf-04 were hyaline,unicellular,straight and fusiform,(12.1-16.4)μm×(3.6-5.4)μm.Conidia of QPg-961 were hyaline,unicellular and ovoid to oblong,(13.0-19.7) μm×(4.1-7.3)μm.On basis of morphologcal,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equences of ribosome rDNA ITS,isolate CMf-04 from the strawberry rotten fruits was identified as Colletotrichum acutatum;while all the other isolates from the diseased leaf stalks,runners and root crowns at strawberry plantlet propagation stage were belonged to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It proved that C.gloeosporioides was the main pathogen of the strawberry anthracnose in summer strawberry propagation fields in Shanghai and it is of significance for the breeding of resistant strawberry and its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病害 上海地区 病原鉴定 炭疽病 营养丰富 规模种植 上海郊区 经济效益
原文传递
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44
3
作者 李河 李杨 +2 位作者 蒋仕强 刘君昂 周国英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43-53,共11页
【目的】研究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病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湖南省长沙、株洲、浏阳、永州、怀化、常德、常宁等油茶主产区9个样地的典型油茶炭疽病叶,分离纯化叶片病健交界处的真菌菌株,观察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 【目的】研究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病原,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集湖南省长沙、株洲、浏阳、永州、怀化、常德、常宁等油茶主产区9个样地的典型油茶炭疽病叶,分离纯化叶片病健交界处的真菌菌株,观察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的菌落、分生孢子及附着孢的形态特征,确定为炭疽属真菌。进一步对炭疽属菌株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确定油茶炭疽病病原菌菌株。对获得病原菌的r DNA-ITS、CAL和GAPDH 3个基因进行PCR扩增和测序,得到的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已有模式炭疽属菌株序列按照3个基因一致的顺序拼接后采用PAUP和MrBayes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从湖南省9个采样地共分离获得62株炭疽属菌株,致病性测试表明这62株菌均能对油茶嫩叶和果致病,但不同菌株的发病时间具有一定差异;根据形态特征及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最终明确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的病原种类。【结论】湖南省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包含果生炭疽菌、暹罗炭疽菌、胶孢炭疽菌、山茶炭疽菌和哈锐炭疽菌5种炭疽属真菌,其中果生炭疽菌分布范围最广,分离率最高,达到6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炭疽病 病原菌
下载PDF
湖南芷江辣椒上一种新炭疽病的病原鉴定 被引量:41
4
作者 夏花 朱宏建 +1 位作者 周倩 高必达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0-125,共6页
2009年8月湖南省芷江县线果型辣椒品种红秀2003未成熟果实上发生了一种新炭疽病。典型病斑长椭圆状,其中央呈成片黄褐色粉末,外围粉红色小点呈同心圆排列,边缘水渍状。8个分离菌株(HNZJ001-HNZJ008)培养时菌落初呈白色,渐变为浅红色,后... 2009年8月湖南省芷江县线果型辣椒品种红秀2003未成熟果实上发生了一种新炭疽病。典型病斑长椭圆状,其中央呈成片黄褐色粉末,外围粉红色小点呈同心圆排列,边缘水渍状。8个分离菌株(HNZJ001-HNZJ008)培养时菌落初呈白色,渐变为浅红色,后期加深,具明显灰黑色同心轮纹。分生孢子盘无刚毛,分生孢子单胞,大小为15.8μm×4.1μm,含2~7个油球,一端稍尖。分离菌株HNZJ001针刺接种,在离体的成熟果和未成熟果上均产生病斑,而作为对照的胶孢炭疽菌Collec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株LSQ1不能侵染未成熟果。核糖体RNA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的PCR产物经测序后做BLAST分析,结果表明该菌与尖孢炭疽菌C.acutatum(有性阶段为尖孢小丛壳Glomerella acutata)的ITS序列100%相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置信度高达100%,据此确定该病原为尖孢炭疽菌。这是国内辣椒上尖孢炭疽菌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lectotrichum acutatum 炭疽病 病原菌 ITS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辽宁省葡萄炭疽菌鉴定及对多菌灵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36
5
作者 李洋 刘长远 +4 位作者 陈秀蓉 赵奎华 苗则彦 梁春浩 王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77,共4页
葡萄炭疽病已成为辽宁省葡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经对辽宁省主要葡萄产区24个葡萄炭疽菌株进行病原菌鉴定和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葡萄炭疽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后,结果表明:引起辽宁省不同地区葡萄炭疽病的病原均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 葡萄炭疽病已成为辽宁省葡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经对辽宁省主要葡萄产区24个葡萄炭疽菌株进行病原菌鉴定和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葡萄炭疽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后,结果表明:引起辽宁省不同地区葡萄炭疽病的病原均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Penz.)Sacc.]。该病菌对多菌灵的敏感性测定值EC50的范围是0.2678~2.7312μg/mL,平均值1.1449μg/mL。根据计算出的供试菌株的抗性系数和敏感性频率分布图所示,大部分菌株的抗药性表现为中抗水平,仅有1个菌株抗性较高,而不同敏感性频率分布呈不规则的正态分布,存在敏感性下降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炭疽病 病原鉴定 敏感性
下载PDF
辣椒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杀菌剂毒力测定 被引量:30
6
作者 王妮 尹显慧 +6 位作者 彭丽娟 李荣玉 龙友华 吴小毛 樊荣 王坤英 李继业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16-223,共8页
从贵阳市花溪区磊庄村辣椒基地采集疑似炭疽病的典型的自然发病辣椒果实,采用组织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确定病原菌的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8种杀菌剂对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从贵阳市花溪区磊庄村辣椒基地采集疑似炭疽病的典型的自然发病辣椒果实,采用组织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多基因分子系统学,确定病原菌的种类;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8种杀菌剂对该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引起贵阳市花溪区磊庄村辣椒炭疽病的病原菌为尖孢炭疽菌Capsicum acutatum。室内毒力测定发现8种杀菌剂对尖孢炭疽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25%咪鲜胺EC和30%吡唑醚菌酯SC抑制效果最好,EC 50分别为0.253 5 mg/L和0.720 3 mg/L;其次为22.5%啶氧菌酯SC和22.7%二氰蒽醌SC,EC 50分别为7.249 5 mg/L和21.664 5 mg/L。将30%吡唑醚菌酯SC和22.7%二氰蒽醌SC按照9∶1、6∶4、3∶7、4∶6的比例混配,联合毒力测定和评价结果显示两者混配对该病菌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25%咪鲜胺EC和22.5%啶氧菌酯SC以6∶4、4∶6、8∶2的比例进行混配时也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引起贵阳市花溪区磊庄村辣椒基地辣椒炭疽病的致病菌为尖孢炭疽菌。咪鲜胺、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和二氰蒽醌对该菌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可为辣椒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炭疽病 病原鉴定 多基因分子系统学 尖孢炭疽菌 联合毒力测定
下载PDF
山药炭疽病研究——Ⅰ炭疽病的症状及其病原鉴定 被引量:25
7
作者 黄云 王洪波 +1 位作者 李庆 秦芸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4-46,54,共4页
山药炭疽病是山药上的重要病害。1999年在四川雅安市,该病病株率达100%,减产90%~100%。文章报道了山药炭疽病危害叶、茎及零余子等部位的症状特点。根据山药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及计测其大小,鉴... 山药炭疽病是山药上的重要病害。1999年在四川雅安市,该病病株率达100%,减产90%~100%。文章报道了山药炭疽病危害叶、茎及零余子等部位的症状特点。根据山药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及计测其大小,鉴定雅安山药炭疽病病原种名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炭疽病 症状 病原鉴定
下载PDF
大青枣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岑贞陆 谢玲 +1 位作者 黄思良 晏卫红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2年第3期48-51,90,共5页
形态学观察及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 ,大青枣炭疽病由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侵染所致。该菌的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分别为 10~ 34℃与 16~31℃ ,最适温度分别为 2 5~ 2 8℃与 2 8℃ ;菌丝体生长和... 形态学观察及致病性比较结果表明 ,大青枣炭疽病由胶孢炭疽菌 (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侵染所致。该菌的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分别为 10~ 34℃与 16~31℃ ,最适温度分别为 2 5~ 2 8℃与 2 8℃ ;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的pH值范围分别为 2~ 12与 3~ 11,最适pH值分别为 5~ 6与 4 ;菌丝体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易受光环境影响 ;菌丝体生长对维生素的要求不严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青枣 炭疽病 病原鉴定 生长学特性
下载PDF
一种新大豆豆荚炭疽病症状类型及其病原鉴定 被引量:21
9
作者 楼兵干 陈吴健 +3 位作者 林钗 王国荣 夏国绵 楼曼庆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9-233,共5页
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学观察、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试验,研究引起鲜食大豆"台75"豆荚普遍出现条状不规则形病斑的原因。结果显示,条状不规则形病斑是由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引起的一种新的大豆豆荚炭... 通过病原菌分离、形态学观察、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试验,研究引起鲜食大豆"台75"豆荚普遍出现条状不规则形病斑的原因。结果显示,条状不规则形病斑是由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引起的一种新的大豆豆荚炭疽病症状,该病原菌引起豆荚炭疽病症状主要有2种,一种是圆形斑,另一种是条状不规则斑即锈斑。在供试的7种大豆品种中,条状不规则斑主要出现在"台75"上,其余6个品种主要是圆形斑;"台75"条状不规则斑的病荚率为65.37%,其余品种上的病荚率分别为1.02%、1.87%、2.95%、3.56%、9.32%和12.25%。研究表明由平头炭疽菌引起的大豆豆荚炭疽病的症状类型与寄主品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炭疽病 病原真菌 平头炭疽菌 植物病原物互作
原文传递
一种新油茶炭疽病原多基因序列鉴定 被引量:23
10
作者 李河 周国英 徐建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2-96,共5页
从湖南、广西油茶叶上分离获得5株能侵染油茶树的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证明该病原菌为油茶炭疽病的致病菌。病菌菌落圆形,初期为白色,逐渐变为浅灰色;气生菌丝由白色和灰白色渐变为深灰色绒状;菌落背面中心颜色深,外部颜色浅;菌丝划... 从湖南、广西油茶叶上分离获得5株能侵染油茶树的病原菌。通过柯赫氏法则证明该病原菌为油茶炭疽病的致病菌。病菌菌落圆形,初期为白色,逐渐变为浅灰色;气生菌丝由白色和灰白色渐变为深灰色绒状;菌落背面中心颜色深,外部颜色浅;菌丝划伤后在PDA培养基上能产生橘黄色的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为单胞、直、圆柱状、无色、光滑、两头钝圆或一端稍尖,分生孢子大小(11~15)μm×(4~5)μm;菌丝体附着胞不规则状,浅褐色,(8~12)μm×(5.5~7)μm。采用形态学结合多基因(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钙调蛋白-CAL、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系统学的方法对它们进行鉴定,结果发现,5个菌株均为暹罗刺盘孢(Colletotrichum siamense)。这是国内油茶上C.siamense的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COLLETOTRICHUM siamense 炭疽病 病原菌 多基因序列
下载PDF
浙江省草莓炭疽病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任海英 蒋桂华 +4 位作者 方丽 张豫超 杨肖芳 苗立祥 王汉荣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37-941,共5页
对分离自浙江各地的草莓炭疽病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等牛物学特性研究并测定ITS序列,结果表明:浙江各地引起草莓炭疽病的优势菌株为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该病原菌最适在PDA和PSA培养基上生长,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 对分离自浙江各地的草莓炭疽病菌进行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等牛物学特性研究并测定ITS序列,结果表明:浙江各地引起草莓炭疽病的优势菌株为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该病原菌最适在PDA和PSA培养基上生长,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培养基的最适pH值为6.0~7.0,但孢子在pH值6.0时萌发率最高。以蔗糖和果糖为碳源,硝酸钾为氮源时生长速率最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 炭疽病菌 病原鉴定 生物学
下载PDF
核桃炭疽病病原鉴定及抑菌药剂筛选 被引量:20
12
作者 黄雄 王琳莹 +2 位作者 肖千文 蒲光兰 何汶椿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41-48,共8页
为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核桃炭疽病病害防治提供依据,对该地区发病叶片、果实和枝干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分离纯化,通过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观察和rDNA-ITS序列测定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室内测定25种杀... 为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核桃炭疽病病害防治提供依据,对该地区发病叶片、果实和枝干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分离纯化,通过致病性测定、菌落形态观察和rDNA-ITS序列测定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室内测定25种杀菌剂配方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1)病原菌经分离纯化后得到的9个菌株,根据各菌株在PDA平板正反面的不同形态分为2类,分别选择1个具有代表性的菌株P51和P57作后续鉴定。2个菌株接种果实和叶片后发病率均为100%,病原重分离均得到接种的病原,其形态特征均与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真菌相似;将2个菌株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相关菌株的ITS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其与C.gloeosporioides真菌同源性达到100%。使用DNAMAN6.0邻接法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P51、P57与已鉴定为C.gloeosporioides的AB981196、HQ645082、KC355249和KJ676453以自展支持率100%聚类在一起。2)杀菌剂配方筛选:100%链霉素3 000倍液等5种配方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不同配方之间差异不显著;100%链霉素3 000倍液等4种配方之间差异不显著,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最强,对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都强的是100%链霉素3 000倍液、25%咪鲜胺500倍液、50%福美双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通过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确定引起雅安地区核桃炭疽病的病原为刺盘孢属C.gloeosporioides真菌;100%链霉素3 000倍液、25%咪鲜胺500倍液、50%福美双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500倍液4种配方对C.gloeosporioides真菌生长萌发抑制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炭疽病 病原鉴定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抑菌药剂
原文传递
草莓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其对12种杀菌剂的毒力测定 被引量:18
13
作者 杨敬辉 陈宏州 +3 位作者 肖婷 吴祥 吉沐祥 庄义庆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527-2531,共5页
为探明草莓炭疽病病原及不同杀菌剂对草莓炭疽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对分离自江苏省句容市的一株草莓炭疽病病原进行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分子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该病原为... 为探明草莓炭疽病病原及不同杀菌剂对草莓炭疽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对分离自江苏省句容市的一株草莓炭疽病病原进行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分子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2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该病原为围小丛壳菌(Glomerella cingulata);咪鲜胺、氟硅唑、丙环唑、氟环唑、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烯唑醇、吡唑醚菌酯、己唑醇、腈菌唑、多菌灵和啶酰菌胺对草莓炭疽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0544、0.4220、0.6831、0.7112、0.8083、1.2652、1.3560、1.9176、2.2559、7.5834、14.3522和16.8140μg·m L-1。草莓炭疽病菌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其中,供试草莓炭疽病菌对咪鲜胺最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炭疽病菌 病原鉴定 杀菌剂 毒力测定
下载PDF
兰花炭疽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姚圣梅 姜晓明 《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36-40,共5页
本文对武汉市首义公园等地的兰花炭疽病(ColletotrichumorchidearumAlleschf,CymbidiiAllesch)进行了病情调查、病原菌鉴定。孢子萌发试验和药剂筛选等项研究结果表明,春兰(CymbidiumgoeringiiRchb.f.)较感病,惠兰(Cymbidiumfabe... 本文对武汉市首义公园等地的兰花炭疽病(ColletotrichumorchidearumAlleschf,CymbidiiAllesch)进行了病情调查、病原菌鉴定。孢子萌发试验和药剂筛选等项研究结果表明,春兰(CymbidiumgoeringiiRchb.f.)较感病,惠兰(CymbidiumfaberiRolfe)次之,建兰(CymbidiumensifoliumCL.)和墨兰(Cymbisiumsinense(Andr)Wild)较抗病;兰炭疽病菌的分生孢子在清水中萌发率很低,一定的营养物质对其有刺激作用;兰炭疽病菌主要通过伤口侵入叶片,病菌的潜育期为15d;5种杀菌剂中多菌灵、炭疽福美这两种在室内药剂筛选中对兰花炭疽病菌有良好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花 炭疽病 病原菌 鉴定 药剂
下载PDF
麦冬炭疽病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任国兰 时向阳 +3 位作者 龚长武 姚喜民 李灵军 申富勇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28-233,共6页
研究结果表明:麦冬炭疽病病原为黑线炭疽菌[Colletotrichumdematium(Pers.exFr.)Grove].该菌的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60℃;在相对湿度100%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分... 研究结果表明:麦冬炭疽病病原为黑线炭疽菌[Colletotrichumdematium(Pers.exFr.)Grove].该菌的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60℃;在相对湿度100%条件下萌发率最高;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H值为5.3~8.0;营养液以马铃薯蔗糖液和查彼培养液为好;单糖、双糖和多糖作为碳源都能很好地被病菌利用,以甘露糖为碳源的培养基生长最好;黑光灯照射对分生孢子萌发有一定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 炭疽病 病原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次郞甜柿炭疽病菌的分离鉴定及其rDNA-ITS序列分析 被引量:16
16
作者 余贤美 侯长明 +3 位作者 王洁 安淼 王海荣 艾呈祥 《经济林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5-50,共6页
为了给生产中柿树次郎甜柿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从感病次郞甜柿的果实和嫩梢中获得了2个分离物,菌落及孢子形态特征显示该分离物为炭疽菌。以通用引物ITS6和ITS4,通过PCR扩增,获得了rDNA-ITS基因... 为了给生产中柿树次郎甜柿炭疽病的诊断及防治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从感病次郞甜柿的果实和嫩梢中获得了2个分离物,菌落及孢子形态特征显示该分离物为炭疽菌。以通用引物ITS6和ITS4,通过PCR扩增,获得了rDNA-ITS基因片段。测序结果显示,从柿的果实和嫩梢分离获得的染病次郎甜柿分离物ITS序列完全一致,片段大小为598 bp,该片段与感病浙江无核柿(AY787483)和新西兰分离物(GQ329690)的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9.8%。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染病次郎甜柿分离物与浙江无核柿(AY787483,AY791890)和新西兰分离物(GQ329687,GQ329688和GQ329690)处在同一分支,据此,将该病原物鉴定为柿树炭疽菌Colletotrichum horii,并将其ITS基因序列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基因登录号:JQ9575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郎甜柿 柿树炭疽病 病原分离 分子鉴定 RDNA-ITS序列分析
下载PDF
茶树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7
作者 刘威 袁丁 +2 位作者 尹鹏 王子浩 郭桂义 《热带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20-26,共7页
茶树炭疽病是茶树主要叶部病害之一,特别是南方湿度大、高山云雾多的茶园发生尤为严重。本文介绍了茶树炭疽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发生分布情况与病原种类、病原菌鉴定技术、发病及危害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 茶树炭疽病是茶树主要叶部病害之一,特别是南方湿度大、高山云雾多的茶园发生尤为严重。本文介绍了茶树炭疽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发生分布情况与病原种类、病原菌鉴定技术、发病及危害和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为炭疽病的抗性茶树品种选育及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炭疽病 病原菌 发病及危害 防控技术
下载PDF
紫山药炭疽病病原菌鉴定 被引量:15
18
作者 韩晓勇 殷剑美 +3 位作者 张培通 王立 郭文琦 李春宏 《分子植物育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5期5010-5019,共10页
山药炭疽病是危害山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可导致30%~85%的产量损失。本研究采用柯赫氏法则对从病斑组织块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结合多基因分子系统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6株炭疽菌分别与喀斯特炭疽菌(C... 山药炭疽病是危害山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可导致30%~85%的产量损失。本研究采用柯赫氏法则对从病斑组织块分离的病原菌进行验证,通过形态学结合多基因分子系统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6株炭疽菌分别与喀斯特炭疽菌(Colletotrichum karstii)、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隐秘炭疽菌(Colletotrichum aenigma)和兰科炭疽菌复合种(Colletotrichum orchidearum complex)的Colletotrichum plurivorum和Colletotrichum sojae聚在一起,支持率分别为89%、80%、87%、94%、88%和91%。这是关于喀斯特炭疽菌、暹罗炭疽菌、隐秘炭疽菌、C.plurivorum和C.sojae引起山药炭疽病的首次报道。致病性测试表明,6株菌株均能对山药离体叶片致病,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具有一定差异。暹罗炭疽菌致病力最强,喀斯特炭疽菌、胶孢炭疽菌、C.plurivorum或C.sojae致病力中等,隐秘炭疽菌致病力最弱。山药炭疽病病原菌的种类构成和致病性分化存在差异,为深入研究该病发生规律、防治及抗病育种等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山药(Dioscorea alata L.) 炭疽病 病原鉴定 多基因联合分析
原文传递
当归新病害——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发病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卞静 陈泰祥 +3 位作者 陈秀蓉 王涵琦 杨小利 王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266-273,共8页
2012年至2013年在甘肃省各当归主产区发现的一种疑似当归炭疽病的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植株茎秆。发病初期先在植株外部茎秆上出现浅褐色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深褐色长条形病斑,叶片变黄枯死,茎秆从外向内逐渐干枯死亡,后期在病斑... 2012年至2013年在甘肃省各当归主产区发现的一种疑似当归炭疽病的病害,该病害主要危害植株茎秆。发病初期先在植株外部茎秆上出现浅褐色病斑,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深褐色长条形病斑,叶片变黄枯死,茎秆从外向内逐渐干枯死亡,后期在病斑上出现黑色小颗粒(分生孢子盘),最后整株枯死。通过病菌形态学鉴定、ITS基因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已确定该病害是由束状炭疽菌危害引起的当归炭疽病。本研究系首次报道。经过室内盆栽接种试验表明,针刺、灌根和喷雾接种均能发病,以针刺发病最重,其次为灌根处理,喷雾接种最轻,表明病菌通过伤口、根部以及地上部分均可侵入;此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下旬到9月上旬达到发病高峰,田间发病率、病情指数与气温和相对湿度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即温度高、湿度大有利于病害发生,且湿度的影响大于温度影响。本研究为当归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 炭疽病 病原鉴定
下载PDF
北京地区草莓炭疽病病原鉴定及生物防治药剂筛选 被引量:14
20
作者 王步云 乔岩 +5 位作者 张涛 郑书恒 赵磊 万敏 李恒羽 王吐虹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88-92,共5页
为明确引起北京地区草莓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并筛选对草莓炭疽病有效的生物药剂,对采自北京部分草莓产区的草莓炭疽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培养,针对其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选用5种生物药剂对草莓炭疽病进行了田间药... 为明确引起北京地区草莓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并筛选对草莓炭疽病有效的生物药剂,对采自北京部分草莓产区的草莓炭疽病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培养,针对其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选用5种生物药剂对草莓炭疽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引起草莓炭疽病的病原菌主要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炭疽菌(C.acutatum),其中C.gloeosporioides为引起北京地区草莓炭疽病的优势菌株。2%绿宝水剂、0.5%大黄素甲醚水剂对草莓炭疽病防效较好,在药后7 d,防效分别为72.7%、74.7%,药后14 d,防效分别为67.4%、65.7%,均高于1%蛇床子素微乳剂、1 000亿个/g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5%氨基寡糖素水剂,且与对照药剂45%咪鲜胺水乳剂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可选用2%绿宝水剂、0.5%大黄素甲醚水剂代替化学农药防治草莓炭疽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草莓炭疽病 病原鉴定 生物药剂 防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