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张金娥 赵振军 +3 位作者 黄飚 黄美萍 曾辉 梁长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特征。方法收集21例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块的淋巴瘤,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21例影像学均表现为前纵隔巨大肿块的淋巴瘤,男11例,女10例。年龄11~42岁20例,72岁1例。6例HD,其中5例为女性;15例NHL,其中1... 目的探讨前纵隔淋巴瘤的影像特征。方法收集21例病理证实的前纵隔肿块的淋巴瘤,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21例影像学均表现为前纵隔巨大肿块的淋巴瘤,男11例,女10例。年龄11~42岁20例,72岁1例。6例HD,其中5例为女性;15例NHL,其中10例为男性。13例肿块向双侧生长,8例肿块偏一侧生长,20例前纵隔内跨区生长,20例病灶累及血管间隙。9例肿块密度均匀,12例见低密度灶,2例见钙化灶。18例巨大肿块周围可见多个软组织结节影,11例肺门、颈部或腋窝淋巴结增大。19例不同程度推移、压迫大血管和心脏,7例上腔静脉受侵,9例左侧头臂静脉受侵。10例合并胸腔积液,6例合并心包积液。1例累及前胸壁。结论前纵隔淋巴瘤有一定的影像特征,仔细分析大部分能与前纵隔其他恶性肿瘤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 淋巴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病理
下载PDF
前纵隔恶性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6
2
作者 张谷青 刘平 王皆欢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前纵隔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对2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前纵隔恶性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例行平扫,17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28例前纵隔恶性肿瘤,其中CT诊断恶性胸腺瘤8例,... 目的探讨前纵隔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对2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前纵隔恶性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例行平扫,17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28例前纵隔恶性肿瘤,其中CT诊断恶性胸腺瘤8例,淋巴瘤6例,生殖细胞肿瘤2例(精原细胞瘤1例,卵黄囊瘤1例),脂肪肉瘤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CT诊断准确率是71%(20/28)。结论 CT能较好地定性诊断前纵隔恶性肿瘤,但对部分病变的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组织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 恶性肿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
下载PDF
基于胸部增强CT扫描的放射组学方法在胸腺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莫展豪 隋赫 +2 位作者 李雪佳 孙旭 刘景鑫 《中国医疗设备》 2020年第10期23-27,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基于静脉期胸部增强CT扫描(Contrast Enhanced CT,CECT)的放射组学特征,对胸腺瘤与其他前纵隔病变进行鉴别,进而为胸腺瘤的术前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多参考信息。方法共纳入168例具有详细病理信息的前纵隔病变患者... 目的回顾性分析基于静脉期胸部增强CT扫描(Contrast Enhanced CT,CECT)的放射组学特征,对胸腺瘤与其他前纵隔病变进行鉴别,进而为胸腺瘤的术前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更多参考信息。方法共纳入168例具有详细病理信息的前纵隔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或术前接受胸部CECT。从静脉期CECT图像中提取出共1029个放射组学特征,依次使用方差阈值、选择最佳K值以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进行放射组学特征值筛选,所筛选出的组学特征应对胸腺瘤及其他前纵隔占位病变的鉴别最具相关性。使用Logistic回归作为归一化数据的特征选择分类器,从而构建出由19个相关组学特征组成的放射组学模型。最后,采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评估该放射组学模型的预测分类性能。结果在所提取的1029个放射组学特征中,共19个组学特征在胸腺瘤和其他前纵隔病变鉴别中具有显著差异,包括Square root_glszm_Zone Entropy,Wavelet-LLH_glrlm_Run Entropy,wavelet-LHL_first order_Maximum等。使用此放射组学模型区分胸腺瘤与其他前纵隔病变的准确性为85%,其敏感性为88%,特异性为82%。结论基于静脉期胸部CECT的放射组学模型在胸腺瘤及其他前纵隔病变的鉴别中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及准确性,在胸腺瘤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像组学 增强CT扫描 前纵隔占位 胸腺瘤
下载PDF
CEUS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前纵隔淋巴瘤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国涛 刘明辉 +3 位作者 刘洁玉 杨谢青 赵白桦 张洪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70-373,共4页
目的探讨CEUS引导下穿刺活检对前纵隔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EUS和常规超声引导穿刺的各36例前纵隔淋巴瘤患者资料。比较CEUS引导组和常规超声引导组的取材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CEUS引导下前纵隔肿块取材成功率为100... 目的探讨CEUS引导下穿刺活检对前纵隔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EUS和常规超声引导穿刺的各36例前纵隔淋巴瘤患者资料。比较CEUS引导组和常规超声引导组的取材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CEUS引导下前纵隔肿块取材成功率为100%(36/36),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26例,霍奇金淋巴瘤(HL)10例;36例患者,共穿刺取材60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4/36)。常规超声引导下前纵隔淋巴瘤取材成功率为88.89%(32/36),其中NHL 22例,HL 14例,共穿刺取材91例次,并发症发生率为41.67%(15/36)。2组取材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235、8.651,P=0.040、0.003)。结论 CEUS可反映纵隔淋巴瘤的内部的微循环情况,更好地指导靶向穿刺活检,提高穿刺取材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组织检查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前纵隔 淋巴瘤
下载PDF
Pleomorphic lipoma in the anterior mediastinum: A case report 被引量:1
5
作者 Yu-Qiang Mao Xiao-Ying Liu Yun Han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 SCIE 2019年第18期2899-2904,共6页
BACKGROUND Pleomorphic lipoma (PL) is a rare benign mesenchymal tumor occurring predominantly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men. It is typically found in the subcutaneous tissue of the posterior neck, back, and shoulders... BACKGROUND Pleomorphic lipoma (PL) is a rare benign mesenchymal tumor occurring predominantly in middle-aged and elderly men. It is typically found in the subcutaneous tissue of the posterior neck, back, and shoulders. There have also been a few reported cases in the face, scalp, and upper extremities. Currently, there is no report on its occurrence in the anterior mediastinum. CASE SUMMARY Herein, we report the case of a 67-year-old woman diagnosed with PL in the anterior mediastinum. The tumor was removed by thoracoscopic surgery. There was no recurrence during the 24-mo follow-up period, and the prognosis was good. Most PL are located on the skin surface. However, they may also occur within the body, even in the mediastinum. CONCLUSION PL occurring in the anterior mediastinum is rare, and it may be differentiated from other tum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EOMORPHIC LIPOMA anterior mediastinum THORACOSCOPIC SURGERY Case report
下载PDF
前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颖珊 胡剑锋 +3 位作者 彭玉 王鹏 万齐 邹乔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第1期7-10,共4页
目的:分析总结前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前纵隔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前纵隔神经内分泌癌多无明显的特殊临床症状,37.5... 目的:分析总结前纵隔神经内分泌癌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前纵隔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前纵隔神经内分泌癌多无明显的特殊临床症状,37.5%有胸痛,前纵隔2例、前中纵隔6例,均为单发,平均直径(7.3±4.9)cm。CT检查结果显示7例密度不均匀,5例可见坏死囊变区,6例呈分叶状,8例均未见钙化,平均强化幅度(27.7±10.2)Hu,4例病灶实性区内见网格或线条状血管强化影,6例侵犯或压迫邻近纵隔结构。结论:前纵隔神经内分泌癌在CT上具有恶性肿瘤表现。若一较大软组织肿块位于前纵隔,伴分叶、坏死并强化显著,实性成分内血管分隔状强化,侵犯并压迫邻近纵隔结构时,应考虑该病的可能性,但确诊仍需结合病理检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 神经内分泌肿瘤 CT检查
下载PDF
18F-FDG PET/CT与增强CT在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涛 樊建中 +1 位作者 李文菲 吴彩云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0年第9期548-553,共6页
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与增强CT在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部位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在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经病理证实的成人原发前纵隔肿瘤患者8... 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与增强CT在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对该部位病变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5月在湖北文理学院附属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经病理证实的成人原发前纵隔肿瘤患者80例(恶性肿瘤35例、良性肿瘤45例),其中,男性46例、女性34例,年龄20~80(45.5±10.2)岁。所有患者均行全身18F-FDG PET/CT及胸部CT平扫+增强扫描,2种检查的间隔时间在2周内。分别计算并采用χ2检验比较18F-FDG PET/CT与增强CT扫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采用χ2检验比较2种检查方法对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35例恶性肿瘤中胸腺癌15例,淋巴瘤10例,恶性生殖细胞瘤7例,神经内分泌癌、恶性黑色素瘤及滑膜肉瘤各1例。18F-FDG PET/CT诊断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的灵敏度[97.1%(34/35)]、特异度[93.3%(42/45)]及准确率[95.0%(76/80)]均高于增强CT[71.4%(25/35)、77.8%(35/45)、75.0%(60/8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12、4.357、12.471,均P<0.05);18F-FDG PET/CT对胸腺癌、淋巴瘤及恶性生殖细胞瘤诊断的准确率[93.3%(14/15)、100.0%(10/10)、85.7%(6/7)]均高于增强CT[60.0%(9/15)、50.0%(5/10)、28.6%(2/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3、6.333、4.333,均P<0.05)。结论18F-FDG PET/CT对成人原发前纵隔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其诊断效能优于增强CT,可作为该病主要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前纵隔
原文传递
Thoracic Duct Cyst of the Anterior Mediastinum
8
作者 Masao Saito Tatsuo Nakagawa +2 位作者 Naohisa Chiba Yasuto Sakaguchi Shinya Ishikawa 《Open Journal of Thoracic Surgery》 2014年第4期87-89,共3页
Mediastinal thoracic duct cyst is a rare benign cystic disease. The lesion is generally in the post-erior or superior mediastinum, where the thoracic duct passes. We herein report an extremely rare case of surgically ... Mediastinal thoracic duct cyst is a rare benign cystic disease. The lesion is generally in the post-erior or superior mediastinum, where the thoracic duct passes. We herein report an extremely rare case of surgically resected anterior mediastinal thoracic duct cyst. A thoracic duct cys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uncommo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n anterior mediastinal le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ORACIC DUCT CYST anterior mediastinum CHYLOTHORAX
下载PDF
前纵隔上皮样血管内皮瘤CT表现与病理相关征象分析
9
作者 弋春燕 马捷 +1 位作者 曾显荣 王婧妍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第1期89-91,共3页
目的 分析前纵隔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及CT特征,提高对本病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通过分析1990-2019年PUBMED及中国知网收录的具有完整病理及CT资料的前纵隔上皮样血管肉瘤,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化生... 目的 分析前纵隔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临床、病理及CT特征,提高对本病术前诊断水平。方法 通过分析1990-2019年PUBMED及中国知网收录的具有完整病理及CT资料的前纵隔上皮样血管肉瘤,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化生骨、破骨细胞样巨细胞、脂肪细胞)、CT征象(肿块密度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比较分析CT征象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17例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9例,发病年龄18~79岁(48±15.49),肿瘤最大长径3.3cm~20cm(6.74 cm±4.12cm)。免疫组织化显示CD31阳性64.7%、CD34阳性70.6%、Vimentin阳性47%、Ⅷ阳性41.2%;CT显示肿块高密度12例(70%)、脂肪密度7例(41%),病理组织学显示含有化生骨8例CT均表现为高密度,而另外4例CT表现为高密度患者(1例病理提示软骨粘液样基质,3例提示有钙化组织)。病理提示含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5例,其中只有3例CT表现为高密度,然而这3例患者均合并化生骨,CT高密度与化生骨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破骨细胞样巨细胞无明显相关性(P>0.05)。CT显示7例脂肪密度患者其中3例细胞学显示有成熟脂肪细胞,而另外4例细胞学未提及脂肪细胞。13例提及周围血管关系,来源于头壁静脉6例(46%)、上腔静脉3例(23%),主动脉弓旁3例(23%)、胸内静脉1例(8%)。11例提及术前CT诊断均误诊(100%),误诊为畸胎瘤5例CT均表现为含有高密度和脂肪密度的肿块,其余6例误诊为胸腺瘤。结论 前纵隔EHE容易误诊为畸胎瘤及胸腺瘤;肿瘤多起源于大血管,因化生骨和钙化的原因导致CT肿块内多发高密度影,并且肿块内含有成熟脂肪细胞;术前CT诊断结合肿块发病部位、密度及与周围血管关系,可能提高其术前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病理 CT
下载PDF
MRI在前纵隔等密度囊肿与低危型胸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爱华 苗焕民 +1 位作者 马新星 胡粟 《临床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39-643,共5页
目的 探讨MRI定量特征在前纵隔等密度囊肿与低危型胸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5例前纵隔等密度囊肿与18例低危型胸腺瘤的CT和MRI征象,分析病灶的形态、有无钙化、有无分隔、内部密度及信号特征等;测量并... 目的 探讨MRI定量特征在前纵隔等密度囊肿与低危型胸腺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5例前纵隔等密度囊肿与18例低危型胸腺瘤的CT和MRI征象,分析病灶的形态、有无钙化、有无分隔、内部密度及信号特征等;测量并计算病灶各定量参数,包括长径/短径、平扫CT值、CT强化程度、MRI各序列相对值[相对T_(1)值(rT_(1))、相对T_(2)值(rT_(2))、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相对T_(1)增强值(rCE)]、角度变化绝对值,对两种类型病变的征象及定量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等密度囊肿和低危型胸腺瘤平扫CT值无统计学差异,长径/短径、CT强化程度、rT_(1)、rT_(2)、rADC、rCE、角度变化绝对值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等密度囊肿多表现为无或轻度强化,等或短T_(1)、长T_(2)信号,无扩散受限,且其角度随纵隔形态的改变而明显变化。MRI对等密度囊肿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CT(P<0.05)。结论 MRI对前纵隔等密度囊肿与低危型胸腺瘤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结合T_(1)、T_(2)信号和T_(1)增强信号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 等密度囊肿 低危型胸腺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MRI易误诊的前纵隔恶性肿瘤19例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卢绍路 李怡 +1 位作者 谢艺才 李耀志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19期2861-2863,共3页
目的分析前纵隔恶性肿瘤的MRI影像特点,提高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方法收集我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前纵隔恶性肿瘤病例,分析MRI影像特点。全部患者均行胸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术前诊断为侵袭性胸腺瘤19例,术后病理为侵袭性胸腺... 目的分析前纵隔恶性肿瘤的MRI影像特点,提高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方法收集我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前纵隔恶性肿瘤病例,分析MRI影像特点。全部患者均行胸部MRI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术前诊断为侵袭性胸腺瘤19例,术后病理为侵袭性胸腺瘤12例,生殖细胞瘤3例,纵隔型肺癌(鳞状细胞癌)2例,恶性淋巴瘤2例。MRI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3.2%,主要是无脂肪的生殖细胞瘤、纵隔型肺癌以及不典型的恶性淋巴瘤易误诊为侵袭性胸腺瘤。结论 MRI对前纵隔恶性肿瘤侵犯范围的评价具有显著优点,但是对于侵袭性胸腺瘤与其他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仍存在一定困难,必须仔细分析其征象,密切结合临床病史及其他相关检查才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 恶性肿瘤 MRI诊断 误诊
下载PDF
犬前纵隔浸润性脂肪瘤的影像学评估
12
作者 吴璇 石磊 +2 位作者 刘冉 傅梦竹 李格宾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1-115,共5页
对于犬、猫前纵隔肿物,影像学是首选的检查方法。高阶影像学能总体评估前纵隔肿物对周围组织的浸润程度和涉及范围,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非常重要。本院接诊1例前纵隔肿物导致咳喘症状的患犬,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肿物呈脂肪衰减、... 对于犬、猫前纵隔肿物,影像学是首选的检查方法。高阶影像学能总体评估前纵隔肿物对周围组织的浸润程度和涉及范围,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预后非常重要。本院接诊1例前纵隔肿物导致咳喘症状的患犬,计算机断层扫描(CT)提示肿物呈脂肪衰减、与周围肌肉边界不清,浸润/侵袭至肌肉、脊柱,细胞学检查怀疑脂肪瘤,综合结果怀疑浸润性脂肪瘤。手术切除肿物大部分结构,但肿物与周围肌肉紧密联系,难以完全剥离,患犬术后恢复良好。由于高级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前纵隔肿物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本病呈现经典的浸润性脂肪瘤影像,可为前纵隔肿物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 浸润性脂肪瘤 计算机断层扫描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对儿童前纵隔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13
作者 周永钢 宋鹏鹏 张莹坤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7期1190-1193,共4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儿童前纵隔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42例前纵隔原发性肿瘤患儿,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准确率。结果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本组42例包括淋巴瘤30例,畸胎瘤6例,卵黄囊瘤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儿童前纵隔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42例前纵隔原发性肿瘤患儿,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分析影像学表现及诊断准确率。结果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本组42例包括淋巴瘤30例,畸胎瘤6例,卵黄囊瘤3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例,侵袭性胸腺瘤1例,胸腺脂肪瘤1例。淋巴瘤呈多结节融合状,沿血管间隙向周围浸润性生长,增强后强化均匀或不均匀,其中10例瘤体内部伴囊变坏死。畸胎瘤内部可见骨骼、软组织及脂肪成分。卵黄囊瘤密度不均匀,压迫周围血管,增强后内部可见增粗迂曲血管影。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形态不规则,伴液化坏死,增强后强化不均匀。侵袭性胸腺瘤密度不均匀,偏向纵隔一侧压迫血管生长,同侧胸膜增厚并胸腔积液。胸腺脂肪瘤内部可见大量脂肪密度及条片状软组织密度影,沿血管间隙生长,边界清晰。术前MSCT诊断准确率92.86%(39/42)。结论儿童前纵隔原发性肿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点,MSCT可做出准确诊断,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前纵隔 原发性 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前纵隔弥漫性大B淋巴瘤与侵袭性胸腺瘤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新蕊 姜玲 +1 位作者 程玉卉 朱建忠 《泰山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426-429,共4页
目的探讨前纵隔淋巴瘤误诊为侵袭性胸腺瘤的原因并就此分析两者的鉴别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例前纵隔淋巴瘤误诊为侵袭性胸腺瘤的病例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侵袭性胸腺瘤和前纵隔淋巴瘤均是前纵隔常见肿瘤,两者的鉴别诊断主... 目的探讨前纵隔淋巴瘤误诊为侵袭性胸腺瘤的原因并就此分析两者的鉴别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2例前纵隔淋巴瘤误诊为侵袭性胸腺瘤的病例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侵袭性胸腺瘤和前纵隔淋巴瘤均是前纵隔常见肿瘤,两者的鉴别诊断主要是从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及肿瘤生长部位、形态边缘、密度、强化方式、同邻近心脏大血管的关系、有无邻近结构侵犯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结论前纵隔淋巴瘤和侵袭性胸腺瘤各自具备一定的影像特征,诊断时必须仔细并密切结合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胸腺瘤 前纵隔 鉴别诊断 体层摄影术
下载PDF
胸腺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显魁 林万润 +4 位作者 苏贞辉 范慧 李亚琼 吴大号 侯东省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胸腺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胸腺粘液腺癌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肿瘤位于前纵膈胸腺位置,边界较清,肿瘤呈实性,局部见囊腔;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 目的:探讨原发性胸腺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分析1例原发性胸腺粘液腺癌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本例肿瘤位于前纵膈胸腺位置,边界较清,肿瘤呈实性,局部见囊腔;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能除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镜下组织形态为:乳头状、腺泡样、以及筛状结构,肿瘤细胞漂浮于大量粘液样的背景中。免疫组化阳性的指标有CK20、CD117、CDX2、Cam5.2、CK、CK19、MUC2和CEA;阴性的指标有:TTF-1、Synaptophysin、Chromogranin A、CR、CK7、MC、TdT、Vim、p63、S-100、CK5/6、CD1a以及CD5。结论:本例腺癌从大体特征、组织形态、以及免疫特性上,均支持是源发于胸腺的粘液腺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 粘液腺癌 前纵膈
下载PDF
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
16
作者 叶德湫 颜晓兰 +1 位作者 郑朝阳 陈杰云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第24期1-3,16,共4页
目的:对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归纳。方法:回顾性研究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诊疗过的10例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总结该病CT影像特点。结果:10例患者中,女2... 目的:对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归纳。方法:回顾性研究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诊疗过的10例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CT影像资料,术后均经病理证实为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总结该病CT影像特点。结果:10例患者中,女2例,男8例,平均年龄60.1岁,30%有胸痛,30%有咳嗽咳痰,其余无特殊症状。其中大细胞癌2例、小细胞癌2例、不典型类癌6例。CT上为前上纵隔体积巨大占位,呈软组织密度影,最大直径为9.1cm,3例出现钙化,6例出现坏死,较大的病灶表现出侵袭性,4例累及邻近血管,6例累及周围胸膜,增强检查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7例瘤内可见细小血管强化影,6例合并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3例发生远处转移。结论:前纵隔神经内分泌肿瘤常见于中老年男性,具有体积大、易坏死、明显侵袭性、淋巴结转移等恶性肿瘤表现,其中瘤内细小血管强化影对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但确诊仍需结合病理检查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 神经内分泌肿瘤 CT
下载PDF
原发前隔肿瘤的CT诊断
17
作者 尹燕 郑燕 +3 位作者 陈超 鹿彩銮 徐凯 胡春峰 《当代医学》 2011年第30期31-33,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前纵隔肿瘤的CT特征,以提高对原发前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收集5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前纵隔肿瘤,全部患者行CT平扫,55例行增强检查,重点观察肿块的部位、形态、密度、边缘、肿块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胸部继发改变。结果... 目的回顾性分析原发前纵隔肿瘤的CT特征,以提高对原发前纵隔肿瘤的诊断。方法收集57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前纵隔肿瘤,全部患者行CT平扫,55例行增强检查,重点观察肿块的部位、形态、密度、边缘、肿块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胸部继发改变。结果胸腺瘤34例,21例可见囊变、坏死区,呈轻-中度强化;畸胎瘤11例,均可见坏死、囊变区,10例可见脂肪成份,囊壁及实性成份强化较明显;淋巴瘤5例,4例可见坏死囊变区,均无钙化,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胸骨后甲状腺肿3例,均可见坏死囊变区,平扫密度较高,增强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心包囊肿2例,均位于右侧心膈角区,边界清晰,呈水样密度,无强化;滑膜肉瘤2例,1例可见坏死囊变区及同侧胸腔积液,1例可见钙化及胸膜转移。结论仔细观察前纵隔肿瘤本身部位、密度以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结合患者年龄等特征,可提高对前纵隔肿瘤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 肿瘤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经剑突下切口电视胸腔镜手术治疗前纵隔病变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9
18
作者 周继尧 刘德森 +2 位作者 陈晓春 刘永杰 马海涛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24-27,共4页
目的比较经剑突下切口电视胸腔镜技术(S-VATS)与经侧胸切口电视胸腔镜技术(Ⅰ-VATS)治疗前纵隔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将52例前纵隔病变患者随机分为S-VATS组28例与Ⅰ-VATS组24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总量、肿瘤切除... 目的比较经剑突下切口电视胸腔镜技术(S-VATS)与经侧胸切口电视胸腔镜技术(Ⅰ-VATS)治疗前纵隔病变的近期疗效。方法将52例前纵隔病变患者随机分为S-VATS组28例与Ⅰ-VATS组24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总量、肿瘤切除范围、术后下床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结果 S-VATS组手术时间长于Ⅰ-VATS组,而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置管时间均少于、短于Ⅰ-VATS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S-VATS组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切除范围、疼痛评分均优于Ⅰ-VAT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或P <0. 01)。结论与Ⅰ-VATS相比,S-VATS具有手术切除范围广、患者术后疼痛感轻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胸腔镜手术 前纵隔病变 剑突下入路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下载PDF
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前纵膈肿瘤切除的近远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9
作者 胡艳正 石鹏飞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1期64-67,共4页
目的观察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前纵膈肿瘤切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大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6例原发性前纵膈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 目的观察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前纵膈肿瘤切除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于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大血管外科行手术治疗的76例原发性前纵膈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采用剑突下单孔胸腔镜肿瘤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胸肿瘤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疗效、手术指标、手术前后的血浆皮质醇(C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缓解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8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85.17±7.46)min、(2.85±0.41)d、(9.16±1.19)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98.52±8.90)min、(4.10±0.53)d、(10.23±1.24)d,术中出血量为(38.68±6.09)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69.73±7.1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的VAS评分为(3.72±0.6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7±0.71)分,术后1周的Cr、ACTH水平分别为(128.14±12.83)ng/mL、(3.89±0.35)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9.09±11.63)ng/mL、(3.62±0.31)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78.95%、65.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剑突下单孔胸腔镜切除术治疗原发性前纵膈肿瘤可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轻术后应激反应,且术后并发症少于开胸肿瘤切除术,其近期疗效较好,但其远期疗效与开胸肿瘤切除术治疗无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膈肿瘤 剑突 单孔胸腔镜 手术疗效 预后
下载PDF
前纵隔病变的CT引导经皮切割针穿刺——非经胸骨的活检 被引量:10
20
作者 李成州 肖湘生 +1 位作者 张电波 刘士远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889-892,共4页
目的 探讨非经胸骨的前纵隔病灶切割针穿刺的方法、技术、临床价值及其并发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2~ 2 0 0 1年间共对 39例前纵隔病变行CT引导下的非经胸骨的经皮穿刺。所用穿刺针为 16、18、19和 2 0G自动芯状活检枪。所有... 目的 探讨非经胸骨的前纵隔病灶切割针穿刺的方法、技术、临床价值及其并发症。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2~ 2 0 0 1年间共对 39例前纵隔病变行CT引导下的非经胸骨的经皮穿刺。所用穿刺针为 16、18、19和 2 0G自动芯状活检枪。所有病例同时行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 ,并分析其准确性和并发症。结果  35例得到病理诊断 ,包括淋巴瘤 6例 ,转移性肿瘤 5例 (腺癌 2例 ,鳞癌 2例 ,低分化癌 1例 ) ,恶性肿瘤 (未能分型 ) 5例 ,胸腺瘤 4例 ,腺癌、鳞癌、胸内甲状腺、结核、结节病各 2例 ,恶性畸胎瘤、内胚窦瘤、小圆细胞瘤、Castleman’s病、纵隔血肿各 1例。失败 4例 ,原因为切割组织太少 (2例 )、肿瘤液化坏死 (1例 )和抽吸物为血液 (1例 )。随后确诊为淋巴瘤 3例 ,另 1例颈部活检为转移性低分化癌 ,系假阴性。并发症包括皮下血肿 3例 ,纵隔血肿 2例 ,纵隔气肿 2例。准确率为89.7% (35 / 39) ,假阴性率为 10 .3% (4/ 39) ,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17.9% (7/ 39)。结论 CT引导下非经胸骨的经皮前纵隔穿刺适用于前纵隔各个部位的病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肿瘤 针刺活检 CT引导 非经胸骨的经皮穿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