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产地鲊辣椒品质分析及形成规律研究
1
作者 付晓燕 李金伟 +2 位作者 钟倩 黄镭 邱朝坤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52-157,共6页
分别采集重庆、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市售鲊辣椒,在对其基础成分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后,采用自然发酵方法自制鲊辣椒,探讨其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形成规律。结果表明,贵州鲊辣椒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最强;重庆... 分别采集重庆、贵州、湖南、湖北等地市售鲊辣椒,在对其基础成分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和对比分析后,采用自然发酵方法自制鲊辣椒,探讨其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形成规律。结果表明,贵州鲊辣椒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最强;重庆鲊辣椒水分含量最高,亚硝酸盐含量最低;湖南鲊辣椒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湖北鲊辣椒总酸、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品质差异主要与不同产地鲊辣椒原料添加量和发酵条件有关。自制鲊辣椒在自然发酵过程中水分、维生素C含量呈下降趋势,总酸含量显著上升,亚硝酸盐含量在发酵6 d后降至较低水平。发酵过程中多糖含量呈下降趋势,还原糖含量上升,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发酵3 d时达到峰值,多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在发酵6 d时最高,在发酵6~12 d时鲊辣椒的抗氧化活性处于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辣椒 不同产地 品质分析 变化规律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两种鲊辣椒发酵过程中香气特征及其差异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尹小庆 汤艳燕 +3 位作者 杜木英 武亚婷 武运 阚建全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266-274,285,共10页
明晰发酵过程中二荆条鲊辣椒和牛角椒鲊辣椒的特征香气及其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对2种鲊辣椒的香气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风味活度值分析其特征风味成分.结果表明,2种鲊辣椒总挥发性物质均在65种左右,主要香气成... 明晰发酵过程中二荆条鲊辣椒和牛角椒鲊辣椒的特征香气及其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对2种鲊辣椒的香气物质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采用风味活度值分析其特征风味成分.结果表明,2种鲊辣椒总挥发性物质均在65种左右,主要香气成分是酯类和萜类,其共有的特征风味物质是丁酸乙酯、己酸乙酯、乙酸己酯、芳樟醇和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二荆条鲊辣椒中独有的特征香气成分是β-紫罗兰酮,发酵45~60 d风味较佳.而牛角椒鲊辣椒独有的是2-甲基丁酸乙酯、β-月桂烯、(+)-柠檬烯和橙花叔醇,发酵30~60 d风味较佳.在发酵过程中,2种鲊辣椒挥发性物质总含量均先增加后减少,在发酵45 d时达到最大值,风味最佳.该研究对控制发酵时间和选择辣椒品种来获得不同鲊辣椒的最佳风味品质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辣椒 发酵辣椒制品 香气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气相色谱-质谱(GC-MS)
下载PDF
不同产地鲊辣椒风味成分比较分析 被引量:14
3
作者 张曼 汤艳燕 +4 位作者 魏雪 钟涛 阚建全 武运 杜木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264-270,共7页
以来自不同产地的5种鲊辣椒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理化指标、有机酸、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以期为鲊辣椒品质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5种鲊辣椒理化指标均符合地方标准,呈现低盐特点;不同产地鲊辣椒中有机酸含量差异显著(P<0.0... 以来自不同产地的5种鲊辣椒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其理化指标、有机酸、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的差异,以期为鲊辣椒品质评价提供依据。结果表明,5种鲊辣椒理化指标均符合地方标准,呈现低盐特点;不同产地鲊辣椒中有机酸含量差异显著(P<0.05),石柱鲊辣椒以乳酸为主(53%),其他鲊辣椒均以乙酸为主(40.5%~58.8%);味觉活度值分析结果表明,武隆鲊辣椒无特征呈味氨基酸,石柱鲊辣椒、遵义鲊辣椒以鲜味氨基酸为主,常德鲊辣椒和荆州鲊辣椒以甜味氨基酸为主;5种鲊辣椒中共鉴定出79种挥发性成分,均以酯类、碳氢类、萜类为主,确定了17种关键香气成分(香气活度值>1),其中2-甲氧基-3-异丁基吡嗪、乙酸己酯、α-合金欢烯是构成鲊辣椒风味的关键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辣椒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 味觉活度值 香气活度值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和传统可培养方法的洪湖鲊广椒乳酸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娜 崔梦君 +3 位作者 马佳佳 雷炎 郭壮 张振东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0-115,122,共7页
为明确洪湖鲊广椒的乳酸菌多样性,从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采集了7份鲊广椒样品,分别采用传统可培养方法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技术对其进行多样性评价。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硬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 为明确洪湖鲊广椒的乳酸菌多样性,从湖北省荆州市洪湖市采集了7份鲊广椒样品,分别采用传统可培养方法与Illumina MiSeq高通量技术对其进行多样性评价。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硬壁菌门(Firmicu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是鲊广椒样品中的优势细菌门,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77.78%、18.09%、1.74%和1.51%;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海洋芽孢杆菌属(Oceanobacillus),盐单胞菌属(Halomonas),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67.97%,3.88%,3.47%。在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水平上,有12个平均相对含量>1.0%的OTU,其中9个隶属于乳杆菌属。由此可见,该地区鲊广椒中主要含乳酸杆菌属。基于传统可培养分离方法表明,从鲊广椒样品中分离到的29株乳酸菌被鉴定为3个属和8个种,其中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和福莱乳杆菌(L.futsaii)分别有10株与8株,是优势菌。与其他地区不一样的是,洪湖鲊广椒中除了植物乳杆菌,还含有较多的福莱乳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广椒 高通量测序 传统可培养方法 乳酸菌 多样性
下载PDF
Evaluating the flavor and divergent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corn-based zha-chili 被引量:9
5
作者 Zhuang Guo Yurong Wang +3 位作者 Fanshu Xiang Yun Dong Qiangchuan Hou Zhendong Zhang 《Food Bioscience》 SCIE 2022年第2期403-412,共10页
Zha-chili is a naturally fermented traditional food from central southern China.Corn-based zha-chili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varieties with a special flavor.To investigate its distinct microbiome,corn-based zha-chi... Zha-chili is a naturally fermented traditional food from central southern China.Corn-based zha-chili is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varieties with a special flavor.To investigate its distinct microbiome,corn-based zha-chili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nd investigated using both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and culture-dependent method.Subsequently,E-nose and E-tongue sensor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overall sensory profile.We found that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present in zha-chili samples from the two region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0.05).Companilactobacillus,Lactiplantibacillus,and Corynebacterium were found to be the dominant genera common to samples from both regions.Among these,lactic acid bacteria were the most dominant.Biomarker genera were Ligilactobacillus,Lactobacillus,and Levilactobacillus(Huaihua)and Pantoea,Lactiplantibacillus,and Weissella(Songtao).Using culture-dependent methods,the most dominant genus Companilactobacillus was found to comprise Companilactobacillus alimentarius and Companilactobacillus futsaii.The sensory profile was also characterized.This indicated that zha-chili from the two regions could be discriminated by sourness and aftertaste-B(E-taste),and W1C,W3C,W5C,W1S,W2S,W5S,and W2W(E-nose).Correlation analysis suggested that the dominant genera might not affect the aroma quality of corn-based zha-chili,whereas they were related to taste quality.Levilactobacillus and Ligilactobacillu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 taste indices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off-flavor indices.Another dominant genus,Kocuria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umami and richness(P<0.05).Our results could provide a basis for supporting zha-chili production and help the isolation of appropriate lactic acid bacteria from corn-based zha-chil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n-based zha-chili Bacterial community Dominant taxa Sensory quality Correlation analysis Culture-dependent method
原文传递
不同淀粉配料制备鲊海椒酸味形成及其酸味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赵欠 葛平珍 +1 位作者 王丹 周才琼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34-141,共8页
为研究不同淀粉配料对鲊海椒发酵过程中酸味形成及酸味特性的影响,以粳米、玉米、芋头-玉米为淀粉配料制备鮓海椒,比较发酵过程中酸味形成及与糖代谢关系。结果显示:3种鲊海椒总糖、淀粉、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均随发酵下降,总酸、乳酸、... 为研究不同淀粉配料对鲊海椒发酵过程中酸味形成及酸味特性的影响,以粳米、玉米、芋头-玉米为淀粉配料制备鮓海椒,比较发酵过程中酸味形成及与糖代谢关系。结果显示:3种鲊海椒总糖、淀粉、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均随发酵下降,总酸、乳酸、乙酸、苹果酸和酒石酸增加,且总糖、淀粉和还原糖下降与总酸、乳酸和乙酸升高显著相关(P<0.05)。3种淀粉配料制备鲊海椒酸味强度分析显示,粳米样品酸味强度快速升高,影响粳米鲊海椒酸味特性的主要是乳酸、乙酸和柠檬酸,玉米样品和芋头-玉米样品主要是乙酸、乳酸和苹果酸;主成分分析发现,粳米鲊海椒综合得分最高,表明添加不同淀粉配料会影响发酵产品酸味强度和味感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海椒 酸味形成 酸味特征 自然发酵 淀粉配料
下载PDF
咸丰鲊广椒中乳酸菌的分离与鉴定及其泡菜发酵特性评价 被引量:7
7
作者 邓风 张一涵 +3 位作者 罗芳会 赵慧君 郭壮 张振东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72-177,共6页
从湖北恩施州咸丰地区采集自然发酵的鲊广椒样品,采用传统可培养法对样品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并使用所分离到的乳酸菌作为发酵剂,豇豆为原料进行泡菜的制作。通过电子鼻、电子舌与有机酸的测定,评价这些乳酸菌的泡菜发酵特性。结... 从湖北恩施州咸丰地区采集自然发酵的鲊广椒样品,采用传统可培养法对样品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与鉴定,并使用所分离到的乳酸菌作为发酵剂,豇豆为原料进行泡菜的制作。通过电子鼻、电子舌与有机酸的测定,评价这些乳酸菌的泡菜发酵特性。结果显示,从5份恩施州咸丰地区鲊广椒中共分离得到20株乳酸菌,均鉴定为植物乳杆菌群。所分离的不同植物乳杆菌对泡菜水中的甲烷、有机硫化物、萜类物质以及乙醇等风味物质有较强的作用(p<0.05),但是对泡菜水样品的氨气、芳香味、烷烃与氢气类气味物质作用不明显。乳酸菌HBUAS51135、HBUAS51141、HBUAS51146、HBUAS51153、HBUAS51155、HBUAS51156与HBUAS51157发酵制作的泡菜水样品的酸味显著高于未接菌处理(p<0.05),同时苦味、涩味、后味A与后味B的值也较低。经分析,泡菜水中的主要有机酸为乳酸和乙酸,其中乳酸菌HBUAS51131、HBUAS51134、HBUAS51136、HBUAS51141、HBUAS51150、HBUAS51155和HBUAS51156发酵的泡菜水中乳酸含量均高于9.20g/L。因此,乳酸菌HBUAS51141和HBUAS5156的泡菜发酵特性更好,是豇豆泡菜复合发酵剂开发的候选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广椒 植物乳杆菌群 有机酸 泡菜 滋味
下载PDF
秭归地区鲊广椒中乳酸菌及细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席啦 向凡舒 +2 位作者 张彦 单春会 郭壮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22-126,共5页
该研究在采用纯培养方式对秭归地区鲊广椒中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细菌多样性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从14个鲊广椒中分离出的43株疑似乳酸菌被鉴定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屎肠球菌属(Entero... 该研究在采用纯培养方式对秭归地区鲊广椒中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细菌多样性进行解析。结果表明,从14个鲊广椒中分离出的43株疑似乳酸菌被鉴定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屎肠球菌属(Enterococcus),鉴定到的种主要有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敏捷乳杆菌(Lactobacillus alimentarius)和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占所有分离株的86.05%,其中L.plantarum占所有分离株的60.74%,为优势菌种。测序结果显示,鲊广椒中主要的细菌类群为隶属于硬壁菌门(Firmicutes)的Lactobacillus和戊糖片球菌属(Pediococcus)以及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其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47.85%、13.29%和21.31%,其中乳酸菌含量累计达61.14%。由此可见,秭归地区鲊广椒中蕴含了较为丰富的乳酸菌资源,但同时也存在Pseudomonas等具有致病性的菌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广椒 MiSeq高通量测序 乳酸菌 细菌
下载PDF
模糊数学感官评价结合响应面法优化鲊辣椒混菌发酵工艺
9
作者 黄璐晗 尹小庆 +6 位作者 阚建全 武运 戚晨晨 彭芸 SAMEH Awad AMEL Ibrahim 杜木英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91,I0004,I0005,共11页
以小米椒和玉米粉为原料,植物乳植杆菌XZ3和生香酵母菌Y50为菌种,制作一款混菌发酵鲊辣椒。以鲊辣椒的模糊感官评分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试验对鲊辣椒混菌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测定其产品的功能性成分。结果表明,混菌发... 以小米椒和玉米粉为原料,植物乳植杆菌XZ3和生香酵母菌Y50为菌种,制作一款混菌发酵鲊辣椒。以鲊辣椒的模糊感官评分为响应值,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设计试验对鲊辣椒混菌发酵工艺进行优化,并测定其产品的功能性成分。结果表明,混菌发酵鲊辣椒的最优发酵条件为:植物乳植杆菌XZ3与生香酵母菌Y50的比例为1∶1、混菌添加量为2.5%、食盐添加量为4%、发酵时间6 d。在此优化条件下,鲊辣椒的感官评分为8.45分。与不接种自然发酵鲊辣椒和利用植物乳植杆菌XZ3纯种发酵的鲊辣椒进行对比,发现优化后的混菌发酵鲊辣椒的香气更突出。进一步测定其功能性成分发现,混菌发酵鲊辣椒中多酚组分含量最高且种类检出最多,其总酸含量、辣椒碱含量和总黄酮含量都显著高于自然发酵鲊辣椒。除此之外,相比于其他两种,混菌发酵鲊辣椒中甜味氨基酸的含量上升,苦味氨基酸的比例降低。该研究为混菌发酵鲊辣椒的生产提供了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辣椒 响应面分析 模糊数学感官评定 发酵工艺 功能性成分
下载PDF
天门地区鲊广椒中细菌群落结构及乳酸菌类群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席啦 向凡舒 +2 位作者 张彦 张海波 郭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22-128,共7页
该研究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PICRUSt软件分别解析了天门地区鲊广椒的细菌类群结构与功能,并结合纯培养方式分离、鉴定和保藏了其中的乳酸菌。结果显示,15份样品被分为2个聚类,聚类Ⅰ中细菌主要隶属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含... 该研究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PICRUSt软件分别解析了天门地区鲊广椒的细菌类群结构与功能,并结合纯培养方式分离、鉴定和保藏了其中的乳酸菌。结果显示,15份样品被分为2个聚类,聚类Ⅰ中细菌主要隶属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含量为89.77%;聚类Ⅱ中细菌主要隶属于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小坂菌属Kosakonia和四联球菌属Tetragenococcus,相对含量分别为19.81%、12.24%和10.89%,经Mann-Whitnay检验发现2个聚类在Lactobacillus、Klebsiella和Kosakonia等菌属上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同时,Lactobacillus与Kosakonia和Pseudomonas等菌属之间还呈现出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2个聚类在15个功能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两者均在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的转运与代谢功能上具有高表达。乳酸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鲊广椒中蕴含了L.plantarum、L.brevis、L.curvatus和L.sakei等乳杆菌类群,其中L.plantarum为天门地区鲊广椒中的优势乳杆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Seq高通量测序 鲊广椒 细菌多样性 功能预测 乳酸菌
下载PDF
不同材质器皿对鲊广椒发酵品质的影响
11
作者 陈邵德罡 王玉荣 +2 位作者 郭壮 侯强川 赵慧君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21期75-82,共8页
该研究采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对不同材质器皿(玻璃罐、陶瓷罐和塑料罐)发酵鲊广椒中风味和滋味指标进行测定,同时使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纯培养技术对其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解析,最后对微生物类群与感官特性之间的相关性进... 该研究采用电子鼻和电子舌技术对不同材质器皿(玻璃罐、陶瓷罐和塑料罐)发酵鲊广椒中风味和滋味指标进行测定,同时使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纯培养技术对其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解析,最后对微生物类群与感官特性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感官特性结果显示,塑料罐与玻璃罐发酵鲊广椒的感官品质较为相似,而两者与陶瓷罐发酵鲊广椒的感官品质差异极显著(P<0.001),且陶瓷罐发酵鲊广椒中芳香类风味物质为其关键差异物质。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不同材质器皿发酵鲊广椒的绝对优势细菌属,在陶瓷罐发酵鲊广椒中平均相对含量最高,为97.07%,丝孢菌属(Hyphopichia)和曲霉属(Aspergillus)为不同材质器皿发酵鲊广椒的优势真菌属,不同材质器皿发酵鲊广椒中微生物类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结果显示,Lactobacillus与芳香类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生成呈显著正相关(P<0.05)。由此可知,3类不同材质器皿中陶瓷罐发酵的鲊广椒风味品质较好,乳酸菌丰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广椒 不同材质器皿 高通量测序技术 感官品质 相关性
下载PDF
高通量测序分析湘北地区[鱼乍]辣椒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的多样性
12
作者 李敏 陈巧红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8期98-102,共5页
为明确湘北地区特色食品鲊辣椒中细菌的多样性和菌群演替规律,以湘北地区传统鲊辣椒发酵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发酵过程的不同阶段鲊辣椒进行16S DNA全长测序,对发酵不同时阶段的细菌群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湘北传统鲊... 为明确湘北地区特色食品鲊辣椒中细菌的多样性和菌群演替规律,以湘北地区传统鲊辣椒发酵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发酵过程的不同阶段鲊辣椒进行16S DNA全长测序,对发酵不同时阶段的细菌群落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湘北传统鲊辣椒发酵过程中的菌群随发酵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整个发酵期内,所有样本共有的OUT数目为20。发酵初始阶段的样本特有OTU个数目最多,为129个。湘北地区鲊辣椒发酵过程中主要的优势菌属为蓝藻属、乳酸菌属、明串珠菌属和魏斯氏菌属。随着冷藏时间的变化,各菌属的丰度也在变化。发酵初期蓝藻属占优,为86.92%,但在发酵第20天(A5)降至0.33%。乳酸菌属从发酵初期的0.59%升至发酵后期的84.70%,成为优势菌属。研究结果有望为湘北地区传统鲊辣椒的工业化生产及品质控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辣椒 菌群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演替规律
下载PDF
重庆东部地区鲊广椒乳酸菌分离鉴定及细菌菌群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程驰新笑 易宗伟 +3 位作者 王玉荣 崔梦君 赵慧君 郭壮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9-54,共6页
为明确重庆东部地区鲊广椒中乳酸菌多样性和细菌群落多样性,该研究以采集自重庆东部5个地区的鲊广椒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对其蕴含的乳酸菌菌株进行分离鉴定,并进一步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细菌菌群多样性进... 为明确重庆东部地区鲊广椒中乳酸菌多样性和细菌群落多样性,该研究以采集自重庆东部5个地区的鲊广椒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纯培养技术对其蕴含的乳酸菌菌株进行分离鉴定,并进一步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细菌菌群多样性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采用纯培技术共从鲊广椒样品中分离得到122株乳酸菌,鉴定为同一个门5个属下的22个种,其中戊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pentosus)、消化乳杆菌(Lactobacillus alimentarius)和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为鲊广椒中的优势细菌,分别占乳酸菌总分离株的26.23%、20.49%和18.85%。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重庆东部地区鲊广椒样品以厚壁菌门(Firmicute)、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为主,且在属水平上平均相对丰度大于1.0%的细菌属有7个,包括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魏斯氏菌属(Weissella)、乳球菌属(Lactococcus)、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其中乳酸杆菌属平均相对丰度为63.96%。由此可见重庆东部地区鲊广椒中蕴含了丰富的乳酸菌资源,并且具有较高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广椒 乳酸菌 高通量测序 细菌菌群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高通量测序与分离鉴定方法解析奉节和巫山鲊广椒微生物多样性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振东 李学富 +4 位作者 肖秋杨 詹捷 赵慧君 郭壮 王玉荣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178-185,共8页
为解析重庆地区鲊广椒微生物菌群结构特点,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与分离鉴定方法,对重庆地区巫山与奉节采集的鲊广椒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两个地区的鲊广椒的优势属有11个,其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促生乳杆菌属(Levilactobacil... 为解析重庆地区鲊广椒微生物菌群结构特点,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与分离鉴定方法,对重庆地区巫山与奉节采集的鲊广椒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这两个地区的鲊广椒的优势属有11个,其中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促生乳杆菌属(Levilactobacillus),迟缓乳杆菌属(Lentilactobacillus),伴生乳杆菌属(Companilact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和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含量大于5%。值得注意的是,从巫山鲊广椒检测到了丰度较高的普雷沃菌属和梭菌属(Clostridium)。基于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值(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普雷沃菌属和塔特姆菌属(Tatumella)分别作为巫山和奉节鲊广椒的生物标志属。通过分离鉴定,从重庆地区鲊广椒中分离到了18株乳酸菌,鉴定为8个菌属。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与分离鉴定方法,可将重庆地区鲊广椒的优势属促生乳杆菌属和迟缓乳杆菌属分别鉴定为短促生乳杆菌(Levilactobacillus brevis)和布氏迟缓乳杆菌(Lentilactobacillus buchneri)。该研究预期能为鲊广椒的产业化发展提供菌株资源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广椒 细菌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分离鉴定 乳酸菌
下载PDF
安康鲊广椒细菌菌群多样性、功能及相关性分析
15
作者 陈佩 翟彩宁 党辉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7-162,共6页
为探究安康鲊广椒细菌群落结构并发掘其中的乳酸菌,采用纯培养方法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细菌菌群多样性、功能及相关性。结果表明,鲊广椒中细菌隶属于9个门的106个属,其中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占绝对优势。共分离鉴定出25株菌,... 为探究安康鲊广椒细菌群落结构并发掘其中的乳酸菌,采用纯培养方法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细菌菌群多样性、功能及相关性。结果表明,鲊广椒中细菌隶属于9个门的106个属,其中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占绝对优势。共分离鉴定出25株菌,包括植物乳杆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8株,弯曲广泛乳杆菌(Latilactobacillus curvatus)4株,短促生乳杆菌(Levilactobacillus brevis)和清酒广泛乳杆菌(Latilactobacillus sakei)各3株,消化伴生乳杆菌(Companilactobacillus alimentarius)2株及酸鱼联合乳杆菌(Ligilactobacillus acidipiscis)、布氏迟缓乳杆菌(Lentilactobacillus buchneri)、斯比氏促生乳杆菌(Levilactobacillus spicheri)、类肠膜魏斯氏菌(Weissella paramesenteroides)和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各1株。功能分析结果显示,具有氨基酸转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运输、代谢及翻译、核糖体结构与生物发生功能的序列均占总序列数的8.0%以上。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各细菌属间多为正相关,而乳酸杆菌属和片球菌属与多个细菌属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广椒 细菌菌群多样性 乳酸菌 分离鉴定 功能分析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巴东地区鲊广椒细菌多样性分析及乳酸菌分离鉴定
16
作者 李悦琦 熊英梅 +4 位作者 向秀连 张苗苗 张彦 王玉荣 郭壮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9-114,共6页
该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巴东地区鲊广椒中细菌多样性进行解析,同时使用传统纯培养方法对其蕴含的乳酸菌菌株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14个鲊广椒样品中细菌隶属于23个门下的304个属,2个平均相对含量>1.0%的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 该研究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巴东地区鲊广椒中细菌多样性进行解析,同时使用传统纯培养方法对其蕴含的乳酸菌菌株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14个鲊广椒样品中细菌隶属于23个门下的304个属,2个平均相对含量>1.0%的门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96.45%)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2.12%),3个平均相对含量>1.0%的属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92.22%)、魏斯氏菌属(Weissella)(2.19%)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1.48%)。从14个鲊广椒样品中共分离出58株乳酸菌,其中53株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消化乳杆菌(L. alimentarius)、戊糖乳杆菌(L. pentosus)、仙人掌乳杆菌(L. senmaizukei)、短乳杆菌(L. brevis)和副干酪乳杆菌(L. paracasei),5株被鉴定为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L. plantarum和L. alimentarius占分离株总数的51.72%和25.86%。由此可见,巴东地区鲊广椒细菌多样性较高,且其乳酸杆菌以L. plantarum和L. alimentarius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东 鲊广椒 细菌多样性 乳酸菌 分离鉴定
下载PDF
张家界和湘西地区鲊广椒细菌菌群多样性比较分析
17
作者 陈邵德罡 柯悦 +2 位作者 郭壮 赵慧君 王玉荣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8-72,共5页
该研究采用MiSeq测序技术对采集自湖南张家界地区的18个鲊广椒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同时从MGRAST数据库中下载12个湖南湘西地区鲊广椒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在将数据合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数据方法对张家界和湘西2个地区鲊广椒菌群结构... 该研究采用MiSeq测序技术对采集自湖南张家界地区的18个鲊广椒样品进行高通量测序,同时从MGRAST数据库中下载12个湖南湘西地区鲊广椒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在将数据合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数据方法对张家界和湘西2个地区鲊广椒菌群结构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不同地区鲊广椒细菌群落结构的异同。结果表明,2个地区鲊广椒中细菌类群丰度和多样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其细菌类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Mann-Whitney检验发现,张家界地区鲊广椒中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相对含量分别为93.04%和1.78%,较之湘西地区显著偏高(P<0.05),而醋酸杆菌(Acetobacter)相对含量仅为0.03%,较之湘西地区显著偏低(P<0.05)。线性判别分析(LDA)结果表明,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可作为张家界地区鲊广椒中的生物标志物,醋酸杆菌(Acetobacter)为湘西地区鲊广椒中的生物标志物。PICRUSt分析发现,代谢途径E(氨基酸转运与代谢)和K(转录)在张家界地区鲊广椒细菌类群中显著高表达(P<0.05)。由此可见,2个地区鲊广椒细菌类群和功能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广椒 细菌菌群多样性 高通量测序 代谢通路预测
下载PDF
不同淀粉原料对鲊海椒发酵过程中香气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欠 王丹 +1 位作者 王巧碧 周才琼 《现代食品科技》 EI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82-193,共12页
以三种不同配料经自然发酵制备的鲊海椒为研究对象,采用SDE-GC/MS对发酵不同时段鲊海椒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比较不同食品配料和发酵时间对鲊海椒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对香气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玉米、芋头-玉米鲊海椒发酵... 以三种不同配料经自然发酵制备的鲊海椒为研究对象,采用SDE-GC/MS对发酵不同时段鲊海椒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比较不同食品配料和发酵时间对鲊海椒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并对香气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玉米、芋头-玉米鲊海椒发酵45d挥发性成分种类最高,分别检出90种和87种,玉米鲊海椒主要成分为酯类、烷类和酸类,芋头-玉米鲊海椒主要成分为酯类、烷类和醇类;粳米鲊海椒发酵90 d检出香气种类最高为82种,主要成分为酯类、烷类和烯类。三种淀粉配料制备鲊海椒均以酯类相对含量最高,玉米、芋头-玉米和粳米鲊海椒发酵45-90 d时酯类相对含量分别为40.69%-47.25%、64.41%-74.35%和60.29%-67.29%。综合考虑挥发性物质相对含量和种类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以及鲊海椒发酵后的主成分得分,芋头-玉米和玉米鲊海椒以发酵45 d左右为好,粳米鲊海椒则以发酵45-90 d为好,表明不同淀粉原料在发酵过程中可影响鲊海椒风味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海椒 不同淀粉原料 自然发酵 SDE 挥发性成分
原文传递
恩施州不同地区鲊广椒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分析
19
作者 张振东 王克英 +4 位作者 谌洪婷 罗文 赵慧君 郭壮 王玉荣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8-113,共6页
为明确恩施州鲊广椒的菌群结构特点,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恩施州利川市和恩施市的鲊广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恩施州利川市与恩施市的鲊广椒中检测到10个优势菌属,分别为促生乳杆菌属(Levilactobacillus),伴生乳杆菌属(Companilactob... 为明确恩施州鲊广椒的菌群结构特点,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恩施州利川市和恩施市的鲊广椒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恩施州利川市与恩施市的鲊广椒中检测到10个优势菌属,分别为促生乳杆菌属(Levilactobacillus),伴生乳杆菌属(Companilactobacillus)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两个地区间鲊广椒中相对含量具有显著差异的优势属有6个,分别为促生乳杆菌属、乳植物杆菌属(Lactiplanti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肇源腐败乳杆菌(Loigolactobacillu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此外,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是恩施市鲊广椒的特有菌属。基于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结果表明,促生乳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相对含量差异最大,是利川市和恩施市鲊广椒的生物标志物。另外,基于菌群功能分析,在丰度最高的代谢途径中,与核苷酸合成和碳水化合物相关的代谢途径数量最多。总的来说,采集自恩施州利川市和恩施市鲊广椒的优势属组成相似,但相对含量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广椒 高通量测序 细菌多样性 恩施州 功能分析
下载PDF
大米和玉米比例对鲊广椒品质及细菌类群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席啦 熊英梅 +4 位作者 王玉荣 侯强川 王婷 杨莹 郭壮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176-181,共6页
鲊广椒是以谷物和辣椒为主料的特色发酵食品,在我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等地均有食用。该研究分别以大米和玉米为原料制作了鲊广椒,同时使用仿生技术对鲊广椒的品质进行了评价,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解析。结... 鲊广椒是以谷物和辣椒为主料的特色发酵食品,在我国湖北、湖南、重庆、贵州等地均有食用。该研究分别以大米和玉米为原料制作了鲊广椒,同时使用仿生技术对鲊广椒的品质进行了评价,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微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解析。结果发现,酸味、苦味和咸味是差异较大的滋味指标,芳香类物质、氮氧化合物、甲烷和乙醇是差异较大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鲊广椒中细菌主要是隶属于硬壁菌门(Firmicutes)的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97.90%);相关性显示在鲊广椒发酵基质中添加一定比例的玉米能够显著增加鲊广椒的酸味和芳香味等良性指标的强度,并降低苦味、咸味和氮氧化合物等劣性指标的强度,从而改善鲊广椒的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鲊广椒 电子舌 电子鼻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