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仲景针灸学说浅析 被引量:1
1
作者 何刚 《针灸临床杂志》 2005年第7期1-1,i001,共2页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针灸药并重,针灸治疗中强调辨证为先,主张阳证宜针,阴证宜灸,阳盛阴虚,忌用火灸,并将针灸作为“治未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提出了很多针灸治疗伤寒杂病的具体方法,对后世针灸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针灸学说 浅析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临床教学案例举隅 被引量:1
2
作者 马俊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第22期105-107,共3页
《伤寒杂病论》教学一直为中医教学的难点,除课堂理论学习外,临床带教亦必不可少,本文结合笔者切身感悟,从熟读经典启迪临床直觉思维、重方药更遵理法、经典之说活学活用、推广经典床边教学及尽早临床实践角度,列举案例,探讨中医经典教... 《伤寒杂病论》教学一直为中医教学的难点,除课堂理论学习外,临床带教亦必不可少,本文结合笔者切身感悟,从熟读经典启迪临床直觉思维、重方药更遵理法、经典之说活学活用、推广经典床边教学及尽早临床实践角度,列举案例,探讨中医经典教学的新思路,抛砖引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临床案例 中医教育
下载PDF
芍药甘草汤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 被引量:91
3
作者 曲缘章 马生军 +9 位作者 朱广伟 万林春 孙博 李雅静 郭杰 徐腾腾 常阿倩 李刚 杨林勇 李宝国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6-225,共10页
芍药甘草汤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白芍和甘草(炙)等比例配伍而成,具有养血敛阴、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之功效,用于血虚津伤和筋脉失濡所致的腿脚挛急、脘腹疼痛。被历代医家推崇并沿用至今,并且拓展出了应用范围。现代药理研究... 芍药甘草汤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由白芍和甘草(炙)等比例配伍而成,具有养血敛阴、调和肝脾、缓急止痛之功效,用于血虚津伤和筋脉失濡所致的腿脚挛急、脘腹疼痛。被历代医家推崇并沿用至今,并且拓展出了应用范围。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芍药甘草汤具有显著的解痉、止痛、镇咳、平喘及抗炎等作用,用于治疗痉挛性疾病、疼痛性疾病、炎症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及妇产科疾病等。笔者从芍药甘草汤的历史沿革与方义衍变、组方配伍分析、药理药效学研究、现代临床应用4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该经典名方的现代研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参考,并为其制剂的临床定位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甘草汤 经典名方 缓急止痛 历史沿革 临床应用 药理药效 《伤寒杂病论》
原文传递
络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探析 被引量:33
4
作者 司丹丹 邵静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0年第8期43-45,共3页
络病学说萌芽于《黄帝内经》,成形于《伤寒杂病论》,成熟于《临证指南医案》,现代临床、基础研究者将络病学说逐渐应用于临床,为临床探索疑难杂病提供了新思路,并通过先进的科研技术,使络病学说与现代医学接轨,不断探析络病证治的现代... 络病学说萌芽于《黄帝内经》,成形于《伤寒杂病论》,成熟于《临证指南医案》,现代临床、基础研究者将络病学说逐渐应用于临床,为临床探索疑难杂病提供了新思路,并通过先进的科研技术,使络病学说与现代医学接轨,不断探析络病证治的现代医学含义,使其成为一门崭新而富有活力的新学科,同时如何进一步发展络病学说是现在及未来的中医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病学说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临证指南医案 证治内涵
下载PDF
甘草泻心汤方证浅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程燕 陈赐慧 +2 位作者 邢凤玲 楼金杰 谢长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801-804,共4页
[目的]探讨甘草泻心汤的方证,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依据,以期拓宽甘草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历代文献的收集,整理《伤寒杂病论》原文与历代医家对甘草泻心汤应用与批注,分析、总结甘草泻心汤的所主之证、君药、煎服方法的特殊性,... [目的]探讨甘草泻心汤的方证,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依据,以期拓宽甘草泻心汤的临床应用。[方法]通过历代文献的收集,整理《伤寒杂病论》原文与历代医家对甘草泻心汤应用与批注,分析、总结甘草泻心汤的所主之证、君药、煎服方法的特殊性,以及现代临床应用规律。[结果]历代各医家对甘草泻心汤证均有各自独到的见解,甘草泻心汤所主之证为"痞、硬、满、下利、腹鸣、干呕、心烦不得安"等,均为胃虚夹邪之证。甘草泻心汤为治疗寒热错杂之痞症方证之一,方证为中焦虚弱,故重用甘草为君药以建中州。本方煎服法为去滓重煎,属于和解剂的特殊煎法。本方现代可用于白塞氏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等辨证属甘草泻心汤证者。[结论]甘草泻心汤不仅仅局限于《伤寒杂病论》的条文所主之证,甘草泻心汤及其加减方已广泛应用于现代临床,辨方证论治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启示后学者运用甘草泻心汤时当辨证论治,辨方论治,以扩大方剂的应用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草泻心汤 方证 临床应用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经方
下载PDF
茯苓在《伤寒杂病论》中配伍应用分析 被引量:19
6
作者 王思惠 高长玉 景成辉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2期126-130,共5页
茯苓为张仲景喜用擅用之药。仲景根据茯苓甘淡平之性,通过辨证论治,与他药配伍成对,妙用无穷。茯苓甘则能补,为健脾补中之良药,可治脾虚诸症,仲景常用补虚药对有茯苓配山药、茯苓配人参、茯苓配白术、茯苓配酸枣仁、茯苓配甘草。茯苓淡... 茯苓为张仲景喜用擅用之药。仲景根据茯苓甘淡平之性,通过辨证论治,与他药配伍成对,妙用无穷。茯苓甘则能补,为健脾补中之良药,可治脾虚诸症,仲景常用补虚药对有茯苓配山药、茯苓配人参、茯苓配白术、茯苓配酸枣仁、茯苓配甘草。茯苓淡以渗利,性平而无寒热之偏,对于水湿内停诸症,无论寒热虚实均可运用,仲景常用利水渗湿药对有茯苓配桂枝、茯苓配半夏、茯苓配附子、茯苓配泽泻、茯苓配防己、茯苓配杏仁。茯苓的用量在六铢至半斤之间,最常用的剂量是四两,其次是三两。仲景运用茯苓与不同药物灵活配伍组方,既可祛邪,又可扶正,治疗病证达二十余种,可谓将茯苓的功用发挥到了极致,实谓平淡之中建奇功之圣药也。仲景独具匠心的遣方用药之法堪称后世典范,充分体现了其辨证论治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伤寒杂病论》 药对 配伍应用
下载PDF
《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之细辛篇 被引量:17
7
作者 沈晓敏 袁红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143-147,共5页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其处方用药对《神农本草经》(《本经》)多有参考借鉴。“以经解经”的研究方式有助于还原经方配伍的原貌,并更好地指导临床。《本经》中记载细辛功效为“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 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被称为“方书之祖”,其处方用药对《神农本草经》(《本经》)多有参考借鉴。“以经解经”的研究方式有助于还原经方配伍的原貌,并更好地指导临床。《本经》中记载细辛功效为“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经方中细辛治疗咳逆,多配伍干姜、五味子散寒化饮、敛肺止咳,代表方为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治疗头痛脑动,常配伍附子、麻黄治疗阳虚头痛,或配伍当归、白芍等治疗血虚寒凝头痛,代表方为麻黄细辛附子汤和当归四逆汤;治疗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多配伍麻黄、桂枝、防风等祛风散邪,及当归、白芍等助运血行、调理阴阳,代表方如侯氏黑散、当归四逆汤等。细辛可通达表里上下,用途广泛,临床用于复方汤剂中应当突破“细辛不过钱”之限,以获取理想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经方 细辛 配伍 用量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中大黄“角药”的配伍与应用 被引量:16
8
作者 范铁兵 杨志旭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第6期1098-1100,共3页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大黄角药的配伍与应用,为系统研究经方及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有益借鉴。方法统计《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中大黄的出现频率,从独立成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联合应用3个方面分析大黄角药的配伍与应用。结果《伤寒... 目的分析《伤寒杂病论》中大黄角药的配伍与应用,为系统研究经方及临床遣方用药提供有益借鉴。方法统计《伤寒杂病论》所载方剂中大黄的出现频率,从独立成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联合应用3个方面分析大黄角药的配伍与应用。结果《伤寒杂病论》中大黄角药独立成方有8组、作为方剂主要部分有8组,以及联合应用之角药,在临床中能够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伤寒杂病论》中大黄角药配伍精妙,应用广泛,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大黄 角药 配伍 应用
下载PDF
学用四逆汤方证的思考与探索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付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35-637,共3页
四逆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少阴阳虚阴寒证的重要代表方,可在临床中辨治诸多疑难杂病并不局限于少阴阳虚阴寒证;文章重点探索四逆汤方药作用及病位、解读方药及配伍,得出附子、干姜、甘草作用特点并不局限于少阴,并可辨治太阳、阳明... 四逆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少阴阳虚阴寒证的重要代表方,可在临床中辨治诸多疑难杂病并不局限于少阴阳虚阴寒证;文章重点探索四逆汤方药作用及病位、解读方药及配伍,得出附子、干姜、甘草作用特点并不局限于少阴,并可辨治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等诸多病变;权衡四逆汤方证之发热、脉沉、膈上有寒饮、四肢拘急、大汗出、厥逆、内寒外热,运用四逆汤辨治房室传导阻滞、肠痉挛、失眠、肌肉困痛,而不能仅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或症状表现,临证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阳虚,用之即能取得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 四逆汤 经方 方证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半夏与乌头(附子)同方配伍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成茂源 刘天宝 叶品良 《中医药信息》 2014年第5期103-104,共2页
半夏与乌头(附子)为"十八反"内容。《伤寒杂病论》中载有半夏与乌头(附子)在同一方中配伍使用情况,从主治、用量、配伍、剂型和煎服法方面,探讨二者同方配伍使用规律,为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半夏 乌头(附子) 同方配伍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基于《伤寒杂病论》的冠心病证治体系构建 被引量:13
11
作者 林飞 王阶 +2 位作者 姚魁武 樊讯 蒋跃文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4-277,共4页
《伤寒杂病论》将中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对胸痹进行完整的辨证分析与论治,确立了冠心病的阳微阴弦、水火失济、心脉痹阻的病因病机。本文从冠心病的证候要素、治则治法、治标治本、从肾论治以及冠... 《伤寒杂病论》将中医学基本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理、法、方、药一线贯穿,对胸痹进行完整的辨证分析与论治,确立了冠心病的阳微阴弦、水火失济、心脉痹阻的病因病机。本文从冠心病的证候要素、治则治法、治标治本、从肾论治以及冠心病介入术后胸痛的诊疗等多方面探讨了冠心病中医证治框架的构建,对冠心病的诊断治疗及新药研发起到引擎作用,同时拓展了六经和脏腑辨证的内涵和外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胸痹 心痛 冠心病 证候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三级预防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史丽伟 倪青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1383-1386,共4页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内经》《难经》有关治未病的理论,丰富和完善了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蕴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盛防逆""已愈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在...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医学思想的高度概括。张仲景继承和发展了《内经》《难经》有关治未病的理论,丰富和完善了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蕴含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已盛防逆""已愈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在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文献资料探讨了张仲景治未病思想在糖尿病三级预防中的应用,以期为糖尿病的防治和管理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治未病 糖尿病 三级预防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经方特殊溶媒考述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陆来安 文小平 《中医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1625-1629,共5页
《伤寒杂病论》共载经方300余首,所载特殊溶媒近30种。对经方中的特殊溶媒做了系统的总结,并对其中典型的特殊溶媒,如麻沸汤、沸汤、热汤、甘澜水、清酒、白酒、酒、苦酒、白饮、浆水、醋浆水、清浆水、麦粥、大麦粥汁、小麦汁、蜜进行... 《伤寒杂病论》共载经方300余首,所载特殊溶媒近30种。对经方中的特殊溶媒做了系统的总结,并对其中典型的特殊溶媒,如麻沸汤、沸汤、热汤、甘澜水、清酒、白酒、酒、苦酒、白饮、浆水、醋浆水、清浆水、麦粥、大麦粥汁、小麦汁、蜜进行了相关的考证及经方应用情况的梳理,进而探讨其功效及应用规律,旨在完善对经方的认识,以期对中医临床有所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经方 特殊溶媒
原文传递
《伤寒杂病论》中麻黄石膏用量比与其作用关系探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保伟 《河南中医》 2003年第1期7-8,共2页
张仲景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 ,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记载的麻黄与石膏配伍应用的处方共有 6方 ,即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古今注家 ,皆以石膏清热释之 ,认为在麻黄类方剂... 张仲景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 ,其著作《伤寒杂病论》记载的麻黄与石膏配伍应用的处方共有 6方 ,即大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越婢汤、越婢加半夏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古今注家 ,皆以石膏清热释之 ,认为在麻黄类方剂中加入生石膏 ,就可以监制麻黄的发汗作用 ,扭转麻黄的药性 ,变辛温之方为辛凉之剂。从两药的用量比例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麻黄 石膏 用量比
下载PDF
经方中酒的入药方法浅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房依沁 王海颖 《中国中医急症》 2014年第9期1633-1633,1649,共2页
《伤寒杂病论》中不少方剂煎煮时佐用酒。经方所用之酒,为糯米酒,不是现代的白酒,亦不可用黄酒代替。其中"清酒"和"白酒"在性状与品质上存在差异。以酒入药的意义在于酒即是药物,又是溶剂,从而加强疗效。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清酒 白酒 酒煎药 酒水合煎
下载PDF
从《神农本草经》看张仲景对姜的用药规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秦高凤 赵琰 屈会化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456-1458,共3页
《伤寒杂病论》的组方用药深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但《伤寒论》不仅仅是对《神农本草经》用药的继承,更是发展和扩充。姜作为药食同源品应用非常广泛。张仲景善用姜,《伤寒杂病论》所用之姜有生姜、干姜、炮姜之别,但《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的组方用药深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但《伤寒论》不仅仅是对《神农本草经》用药的继承,更是发展和扩充。姜作为药食同源品应用非常广泛。张仲景善用姜,《伤寒杂病论》所用之姜有生姜、干姜、炮姜之别,但《神农本草经》主要论述干姜的性味和功效,仅以"生者尤良"4字对生姜作了简单说明,尚未对其性味和功能进行详细阐述。故通过解读《神农本草经》中姜的功效主治对张仲景运用姜的规律进行总结,探讨其对《神农本草经》姜记载的继承和发展,并对"生者尤良"进行浅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姜 生姜 《神农本草经》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基于本草著作与《伤寒杂病论》解析黄芩、黄连、黄柏功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任丽江 孙长鑫 +2 位作者 杨胜男 杨家熙 王萍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171-180,共10页
黄芩、黄连、黄柏又称“三黄”,“三黄”的三焦分类法不能全面解释其在经典名方中的应用。对历代本草著作进行整理,根据古籍将“三黄”的主治功用以宋金两朝为界分类讨论。宋以前本草,以《神农本草经》为核心按“三黄”主治疾病进行论述... 黄芩、黄连、黄柏又称“三黄”,“三黄”的三焦分类法不能全面解释其在经典名方中的应用。对历代本草著作进行整理,根据古籍将“三黄”的主治功用以宋金两朝为界分类讨论。宋以前本草,以《神农本草经》为核心按“三黄”主治疾病进行论述;金以后本草,以新医理阐释《神农本草经》中“三黄”主治。横向对比发现,“三黄”虽都能治疗热证、消化系统疾病及皮肤黏膜病,但侧重不同:黄芩善调火热证之气机不畅、气机逆乱,黄连能疗实火伴久泄脓血等脏腑虚损之疾,黄柏主治肠病、男女生殖系统疾病并能杀虫。此外对古籍中黄芩“除血闭”、黄连“厚肠”、黄柏“洗肝”等三黄主治差异进行罗列。对比分析《伤寒杂病论》中所有涉及“三黄”的条文,黄芩用于柴胡类方、黄连用于白头翁汤等方,黄柏用于栀子柏皮汤等方的组方思路与宋以前本草中“三黄”主治相重合。并结合现有临床及药理研究结果对古籍中三黄主治进行了验证。在临床中选用“三黄”时应多参考以宋以前本草认识,以达到精准用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芩 黄连 黄柏 历代本草 《伤寒杂病论》 药性
原文传递
平乐正骨气血理论学术源流浅述 被引量:10
18
作者 肖碧跃 郭艳幸 +4 位作者 何清湖 郭珈宜 孙贵香 刘密 张云飞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1期30-32,41,共4页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理论是中医临证的重要指导思想,最早形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不断发挥、创新,气血理论逐渐丰富。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医林改错》《血证论》气血理论对平乐正骨的影响,探... 中医学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理论是中医临证的重要指导思想,最早形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不断发挥、创新,气血理论逐渐丰富。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医林改错》《血证论》气血理论对平乐正骨的影响,探讨平乐正骨气血学说形成的脉络,有助于理解平乐正骨理论内涵。平乐正骨博采众长,并融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继承创新,发挥气血理论:病因上,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纲,也是伤科病因病机之总纲;治疗原则上,提出早期以行气祛瘀,中期调和气血,晚期补益气血三期辨证的核心思想;用药上,强调气血互根,活血药与行气药并用;治疗手法上,强调运用手法后配合功能锻炼,旨在使筋骨放松,气血流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乐正骨 气血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医林改错》 《血证论》
下载PDF
仲景方中芍药当为现代的赤芍 被引量:10
19
作者 温小华 孟凡征 +1 位作者 李作伟 李志道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3年第11期74-75,共2页
通过查阅古籍,从不同时代的命名依据以及炮制方法的角度,比对古今关于赤芍、白芍的区分方法,进而考证《伤寒杂病论》中所用芍药的类别。在《本草经集注》成书之前的中医古籍中未有赤芍、白芍之分,至清代主要根据植物的根、皮、花的颜色... 通过查阅古籍,从不同时代的命名依据以及炮制方法的角度,比对古今关于赤芍、白芍的区分方法,进而考证《伤寒杂病论》中所用芍药的类别。在《本草经集注》成书之前的中医古籍中未有赤芍、白芍之分,至清代主要根据植物的根、皮、花的颜色区分,现代中药学主要根据是否去皮来区分。认为《伤寒杂病论》中无去皮要求的芍药应为现代的赤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芍药 赤芍 白芍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中干姜“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20
作者 范铁兵 杨志旭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第1期165-167,共3页
目的观察《伤寒杂病论》中干姜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干姜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并从独立成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及联合应用3个方面论述角药特点与应用。结果《伤... 目的观察《伤寒杂病论》中干姜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借鉴与参考。方法系统梳理《伤寒杂病论》中干姜角药的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并从独立成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及联合应用3个方面论述角药特点与应用。结果《伤寒杂病论》中独立成方之干姜角药5对、作为方剂主要部分之干姜角药7对,以及联合应用之角药,配伍精妙,临床针对性强。结论《伤寒杂病论》中蕴含着丰富的干姜角药配伍知识,掌握其具体配伍特点与临床应用,对现代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干姜 角药 配伍特点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