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谈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程 被引量:4
1
作者 邢颖 《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8年第10期24-26,32,共4页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和学术体系。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培养年轻一代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要注意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制、教... 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和学术体系。在中小学开设"国学"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培养年轻一代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要注意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制、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多样化与课程评价等方面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课程 教材编制 教学方式 课程评价
下载PDF
“国学”如何可能成为一种“软实力”?——从知识谱系看“国学”的内蕴力量 被引量:5
2
作者 吴根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6-29,共4页
"国学"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从知识谱系的角度来看,"国学"包括三种形式的知识:一是价值之知,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佛教的慈悲等;二是事实之知,如中国历史学著... "国学"是一个见仁见智的概念,从知识谱系的角度来看,"国学"包括三种形式的知识:一是价值之知,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佛教的慈悲等;二是事实之知,如中国历史学著作中关于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特别是中医中关于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及其治疗的知识;三是形式之知,如汉字、汉语以及通过汉字、汉语所表达出来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艺术形式等。从知识谱系的角度发掘"国学"所蕴涵的各种知识,对于提升当代中国的"软实力",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知识谱系 软实力
下载PDF
“国学”内涵的变迁与章太炎国学的现代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宁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2-99,共8页
"国学"已经是当代社会不胫而走的名词,但是这个名词在社会上常被误用。有人把读经称为国学,有人把文言文本通称国学,有人把社会上模仿古代祭祀的礼仪仪式称为国学,就连背诵《弟子规》、二十四孝,也被有些人称为国学。林林总总... "国学"已经是当代社会不胫而走的名词,但是这个名词在社会上常被误用。有人把读经称为国学,有人把文言文本通称国学,有人把社会上模仿古代祭祀的礼仪仪式称为国学,就连背诵《弟子规》、二十四孝,也被有些人称为国学。林林总总,国学呈现出一种乱象,怪不得有些真正懂得国学的人主张放弃"国学"这个概念。但是,国学问题涉及到文化和思想的传承问题,涉及到经典文本的理解和延续问题,这些都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命题。其实,"国学"概念从产生到发展,有一个演变过程,古代国学不论是作为教育制度的名称,还是作为教育内容的名称,都与帝王宫廷有关,这些定义是今天不能直接沿用的。19—20世纪之交,"国学"与"盲目西化"对立,成为一种学术主张,并且具有了明确的现代意识和古为今用的品质,这才是现代国学的基础。所以,国学现代化的首创人物章太炎的学术理念和特点,是十分值得总结的。在21世纪的新形势下,在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中,相对于章太炎所处的时代,又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学尚需进一步推进。必须克服滥用"国学"复古的偏颇和"遗产无优劣论"的片面性,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发展国学,让国学在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现代化新文化的征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国粹派 章太炎 现代化
下载PDF
国学研究的跨文化理念与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李庆本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5-88,共4页
国学与国学研究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国学虽是近代产生的概念,但其内涵却可以涵盖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它主要属于价值层面,是"德性的学问"。国学研究才是近代学术发展的产物,它将国学视为研究对象,主要属于知识层面,是&qu... 国学与国学研究是两个不同层面上的问题。国学虽是近代产生的概念,但其内涵却可以涵盖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它主要属于价值层面,是"德性的学问"。国学研究才是近代学术发展的产物,它将国学视为研究对象,主要属于知识层面,是"文献的学问"。国学研究应该暂时搁置价值争端,提倡一种"学无中西"的跨文化理念与方法,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国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国学研究 跨文化
下载PDF
21世纪是发扬光大自然国学的世纪(下) 被引量:1
5
作者 孙关龙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1-84,共4页
2、“独尊儒术”造成自然国学史的大断裂 秦汉时期,自然国学与整个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遭受两次大的冲击:一是焚书坑儒,一是独尊儒术。对自然国学而言,从《汉书·艺文志》所保存的先秦诸家的著述看,独尊儒术所给予的... 2、“独尊儒术”造成自然国学史的大断裂 秦汉时期,自然国学与整个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遭受两次大的冲击:一是焚书坑儒,一是独尊儒术。对自然国学而言,从《汉书·艺文志》所保存的先秦诸家的著述看,独尊儒术所给予的冲击远甚于焚书坑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国学 “独尊儒术” 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 焚书坑儒 秦汉时期 艺文志
下载PDF
浅谈国学精髓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被引量:2
6
作者 韦诸霞 段丽君 《科教导刊》 2011年第8期1-2,共2页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国学现代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中蕴涵着丰富的国学资源。系统梳理和挖掘其中蕴涵的国学精髓,充分汲取和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对于我们和谐社会理想的最终实现具有极其重...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国学现代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中蕴涵着丰富的国学资源。系统梳理和挖掘其中蕴涵的国学精髓,充分汲取和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对于我们和谐社会理想的最终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故而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和合文化 和谐社会 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中国国学与日本文化 被引量:2
7
作者 陈维新 《东疆学刊》 CSSCI 2008年第2期8-15,23,共9页
汉字传入日本,使大和民族文明开化,汉文化融化为大和民族之魂。儒释道文化,化为了日本民族精神。日本军国主义是儒家文化养育的大和民族的"基因变异",是把儒学多跨出一步,转为荒谬,是对文明的扼杀;反省历史,复兴儒家文化的辉... 汉字传入日本,使大和民族文明开化,汉文化融化为大和民族之魂。儒释道文化,化为了日本民族精神。日本军国主义是儒家文化养育的大和民族的"基因变异",是把儒学多跨出一步,转为荒谬,是对文明的扼杀;反省历史,复兴儒家文化的辉煌,仍是大和民族的自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国学 汉文化 大和魂 日本民族精神
下载PDF
中国国学与韩国文学 被引量:2
8
作者 金柄珉 《东疆学刊》 CSSCI 2008年第2期1-7,共7页
中国国学对韩国文化影响源远流长,形成传统儒学文化的共同基因;韩国文学的大文学观,是生命的转喻,蕴涵着深厚的中国国学的文化传统;韩国文学在东西方地理学中融合,把东方、西方合璧融化为韩国化文学,凸显着和合文化的底蕴。
关键词 中国国学 韩国文学 大文学观 和舍文化
下载PDF
提高国学师资素质的职前培养举措
9
作者 吴全华 《当代教师教育》 2023年第3期13-19,共7页
目前,我国国学师资的素质不容乐观。国学师资难以胜任国学教学、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国学经典、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创生能力的现象较为严重。提高国学教育质量,解决国学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已迫在眉睫。为解决国学教育师资素质偏低... 目前,我国国学师资的素质不容乐观。国学师资难以胜任国学教学、难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国学经典、更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创生能力的现象较为严重。提高国学教育质量,解决国学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已迫在眉睫。为解决国学教育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师范院校在国学师资的职前培养上应发挥主渠道作用。而师范院校要发挥在国学师资培养上的主渠道作用,应创建有利于国学师资培养的良好环境条件、加强自身的国学师资队伍建设,构筑“概与元”“专与融”“选与必”结合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采取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途径,并创建具有浓郁的国学氛围的校园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教育 国学师资 教师教育 教师职前培养 通识课程
原文传递
刘师培文章写作模式与骈文理论探微
10
作者 张明强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8-37,共10页
刘师培的学术思想主要继承以家学及扬州学派为核心的国学和以进化论、逻辑学为核心的西学,国学和西学成为其学术的两个维度,西学中源说、中国文化外来说对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影响尤大。清末民初,刘氏以学术为经世之具,将学术与政治融合,... 刘师培的学术思想主要继承以家学及扬州学派为核心的国学和以进化论、逻辑学为核心的西学,国学和西学成为其学术的两个维度,西学中源说、中国文化外来说对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影响尤大。清末民初,刘氏以学术为经世之具,将学术与政治融合,在投身社会活动和宣传学说过程中形成了功利性的学术理念和“理念—证据—理念”的文章写作模式,值得关注和反思。刘师培将这种写作模式运用到骈文研究中,综合凌、阮二人的骈文理论,推阐扬州学派骈文理论,运用西方名学、进化论完善骈文正宗说,揭示骈文独特性。他是清代扬州学派骈文理论的集成者,也是近代首位骈文理论的大力传播者,推动骈文研究由传统走向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师培 扬州学派 国学 西学中源说 骈文
下载PDF
国学与当代中国文化
11
作者 景海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2-137,共6页
"国学"概念,始于清末。其从广义讲,是指中国的固有之学、传统之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从狭义讲,则专指与西方学术相对、能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及其特点的形上之学、文史之学。就传统知识内容而言,其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 "国学"概念,始于清末。其从广义讲,是指中国的固有之学、传统之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从狭义讲,则专指与西方学术相对、能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及其特点的形上之学、文史之学。就传统知识内容而言,其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和经世之学;就所涉及的古代典籍来说,则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融通,以及"新国学"观念的兴起,国学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对它的理解和诠释仍多有歧义,所讲述的内容之界域、重点以及章节纲目等,差异不小,难有定规,并无所谓标准之国学。从当代中国文化的知识背景和时代特征来认识国学,除了要了解传统的经、史、子、集之学外,还要把握中国学术史的变化,以思想观念为经,以时代嬗变之脉络为纬,弄清楚国学的发展历史、主要思潮以及核心的价值观念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厘定国学在当代的地位与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文化复兴 国故 四部之学 中西文化融合
下载PDF
国学与国家文化安全 被引量:1
12
作者 陈斐 《文化艺术研究》 2011年第2期51-56,共6页
通过对百年"国学"命运沉浮的审视可以看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始终是提倡"国学"和"国学热"的深层动因。今天,我们对"国学"的讨论与定位仍然不能脱离"国家文化安全"的视角... 通过对百年"国学"命运沉浮的审视可以看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始终是提倡"国学"和"国学热"的深层动因。今天,我们对"国学"的讨论与定位仍然不能脱离"国家文化安全"的视角。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可得以下启示:第一,在传统文化曾经遭到否定,且在当前学术文化生态中处于弱势的情况下,出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考虑,仍有提倡"国学"的必要。第二,传承与弘扬"国学",必须坚持开放的胸襟、批判的姿态。第三,要谨防目的的异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 国家文化安全
下载PDF
国学复兴背景下训诂学的指导意义
13
作者 陈阅平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第12期181-182,共2页
国学在近年来大有复兴之势,而国学文化在受热捧的同时各种误用现象频现,训诂学作为国学基础在解读国学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借助正确的训诂方法对国学知识追本溯源、正音正义才能有效地推动国学文化的复兴。
关键词 国学 训诂学 传统文化
下载PDF
论孙中山的国学理念
14
作者 张善文 《古代文明》 2007年第4期43-48,共6页
本文先叙“国学”在辛亥革命前后兴起、发展之始末梗概,略涉章太炎与孙中山在革命初期的交谊,以及二人在“国学”宣扬推展中相辅相成的历史作用。嗣引入主旨,评述中山先生思想中蕴含的“国学理念”。述凡三端:一曰,孙中山国学理念... 本文先叙“国学”在辛亥革命前后兴起、发展之始末梗概,略涉章太炎与孙中山在革命初期的交谊,以及二人在“国学”宣扬推展中相辅相成的历史作用。嗣引入主旨,评述中山先生思想中蕴含的“国学理念”。述凡三端:一曰,孙中山国学理念之民族文化根柢;二曰,孙中山国学理念之人文精神本质;三曰,孙中山国学理念之思想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国学 民族文化 人文精神
下载PDF
熊十力与马一浮的思想交流与学问异同
15
作者 景海峰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9-35,共7页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重镇和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熊十力和马一浮之间有着密切的交往,在思想和学术方面也有着相当的契合性和一致性,这些前人多有论及。但他们的人生途程和治学背景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致使其学术风格...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重镇和现代新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熊十力和马一浮之间有着密切的交往,在思想和学术方面也有着相当的契合性和一致性,这些前人多有论及。但他们的人生途程和治学背景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致使其学术风格和学问的取径表现出了明显的不同。在二人之间,既有学术交流和思想助援,也有观点对立和激烈的争论,表现出了各自的独特风格、人生志趣及学问追求。面对中西文化激烈冲突、古今学说交错融会的复杂局面,学术的意义和形式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之下,被称作现代新儒家的这个群体之内部,实际上也存在着复杂的面相和种种差异,只不过他们都是在用不同的学问方式为儒学的现代意义书写着新的证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十力 马一浮 现代新儒家 中国哲学 国学
原文传递
传统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民族美学自信的重建 被引量:8
16
作者 党圣元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8,共8页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应对西方学术话语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过程中,迫切需要传统文论、美学精神的支持。传统文论、美学资源有效地参与当代中国文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建构,关键点在于对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之发现与重视,传统...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在应对西方学术话语和现代社会转型的双重挑战过程中,迫切需要传统文论、美学精神的支持。传统文论、美学资源有效地参与当代中国文论思想和话语体系建构,关键点在于对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的当代价值之发现与重视,传统文论与美学精神是我们永远无法割断、不应忘记的文化"乡愁"。因而,在当下的传统文论研究之中,充分尊重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文史哲合一的学术传统,在重新认识传统文论"原初性"事实本体与"整体性"真实面目的基础上,以当代眼光、大文论观、国学视野和文化通识意识对传统文论进行"现代阐释"与"当代选择",发现中国传统文论的"当代性"价值和可能的理论生长点,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文学观念与儒家文学思想精华之会通,便成为当代中国文论实现文化身份认同和核心价值话语体系建构、重建民族美学自信过程中的一个需要予以充分重视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乡愁 当代性 国学视野 大文论观 民族美学自信
原文传递
“国学热”现象的理性探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胡可涛 葛维春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38-42,共5页
探讨了"国学热"现象出现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国学热"在现代性语境下,既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复归,同时也充满争议。"国学热"确实有着不成熟的一面,但不能因此否定其积极意义。当代社会,如何实现国学从传统向... 探讨了"国学热"现象出现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国学热"在现代性语境下,既反映了传统文化的复归,同时也充满争议。"国学热"确实有着不成熟的一面,但不能因此否定其积极意义。当代社会,如何实现国学从传统向现代的价值转换,对于国学复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热 国学研究 转化
下载PDF
国学传统与现代学术 被引量:3
18
作者 方铭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88-93,共6页
“国学”是近代以来相对于“西学”而兴起的关于中国固有学术的一个新称谓,国学的内涵虽然不断变化,但国学的基本传统却必须追溯到孔子,孔子通过整理六经,建立了国学强调社会责任的传统、追求天下大同的传统、追求善美和谐统一的传统。... “国学”是近代以来相对于“西学”而兴起的关于中国固有学术的一个新称谓,国学的内涵虽然不断变化,但国学的基本传统却必须追溯到孔子,孔子通过整理六经,建立了国学强调社会责任的传统、追求天下大同的传统、追求善美和谐统一的传统。这些传统,是拯救现代学术的良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学传统 现代学术 孔子 六经
下载PDF
马一浮国学观及其特色 被引量:2
19
作者 龚鹏程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6期17-24,共8页
因近年国学热而重被提起的马一浮,以六艺之学为国学,现今颇受推崇。但其国学观,在他那个时代,其实极为特殊,因而赏音也就较少。马先生之洞见及其学术宗旨,亦正需由他如何与众不同处才能看出。故而从三个方面说明马先生国学观的特点。(1... 因近年国学热而重被提起的马一浮,以六艺之学为国学,现今颇受推崇。但其国学观,在他那个时代,其实极为特殊,因而赏音也就较少。马先生之洞见及其学术宗旨,亦正需由他如何与众不同处才能看出。故而从三个方面说明马先生国学观的特点。(1)说明其国学不仿拟西学,也不取法于西人之治学方法,甚且认为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着大问题。(2)说明民国初年的国学运动皆依托大学,惟马先生反对现代大学体制,独欲以夏变夷,自办书院,讲说六艺。(3)再说明历来理学家较重四书,不甚治经学,故清儒倡言经学以反理学。民国时期讲以科学方法整理国故的,也自认为继承了清人治经之法,反对理学。马先生却是阐发群经大义的理学家,不只在当时无与伦匹,在整个学术史上也可独树一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马一浮 以夏变夷 国学观
下载PDF
钱基博国学观及其特色 被引量:2
20
作者 傅宏星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80-84,共5页
自晚清"国学"一词风行以来,给其所下的定义,为数不少,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更是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在这些理论当中,钱基博先生的国学思想可谓独树一帜。他认为"国学"即"国性之自觉",我们学习国学的目的... 自晚清"国学"一词风行以来,给其所下的定义,为数不少,对其内涵和外延的理解,更是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在这些理论当中,钱基博先生的国学思想可谓独树一帜。他认为"国学"即"国性之自觉",我们学习国学的目的,乃在于"发国性之自觉,而纳人生于正轨"。不仅涵有"精神国防"之意味,而且充满了人生哲学的"正能量"。基于这一认识,分析钱先生一生的国学活动及其言论,可从五个方面总结其国学观的主要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基博 国学思想 五个层次 诠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