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俄宪法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23
1
作者 韩大元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89-208,共20页
苏俄宪法最早中译本的译者是张君劢,发表时间是1919年11月15日。此后,有十余种著作收录苏俄宪法全文,援引苏俄宪法条文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苏俄宪法最先在上海、北京、广州和闽南地区传播开来。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传播苏俄宪法,而且认... 苏俄宪法最早中译本的译者是张君劢,发表时间是1919年11月15日。此后,有十余种著作收录苏俄宪法全文,援引苏俄宪法条文的文章更是不计其数。苏俄宪法最先在上海、北京、广州和闽南地区传播开来。中国共产党不仅积极传播苏俄宪法,而且认真实践苏维埃制度,并将苏俄宪法的基本制度和基本精神体现于1954年宪法。一百年前诞生的苏俄宪法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其精神永存,在世界宪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抹煞的。苏俄宪法开创的社会主义宪法事业,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俄宪法 社会主义宪法 1954年宪法 张君劢
原文传递
人权保护宪法条款的涉外法治意涵
2
作者 翟晗 《人权》 CSSCI 2024年第3期47-62,共16页
人权条款入宪是人权宪法化的核心规范表现,并在实证法意义上指向国际法与宪法的关系问题。人权条款入宪本身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发展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在早期就已经为现代世界贡献了宝贵的权利保障观念与实践。已经宪法化的人权保护条... 人权条款入宪是人权宪法化的核心规范表现,并在实证法意义上指向国际法与宪法的关系问题。人权条款入宪本身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发展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在早期就已经为现代世界贡献了宝贵的权利保障观念与实践。已经宪法化的人权保护条款并不会导致国际法必然优越于一国的宪法秩序,而是通过宪法秩序将国际法与国内法相衔接。国际法规则需要通过宪法以及宪法中的人权条款转换为国内法,方才具有效力。与之相应,国内法秩序借助宪法及其人权条款与国际法秩序实现接轨。宪法秩序中的基本权利体系背后体现的是整个法律体系的价值基础。涉外法治建设为我国司法实践带来了进一步推动人权保护的新契机。未来应当继续将蕴含于社会主义之内的人权价值融入我国的宪法实践,不断提升国内人权保障水平,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人权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条款 涉外法治 社会主义宪法 人权宪法化
原文传递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Constitutional Clause on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eign-related Rule of Law
3
作者 ZHAI Han 《The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2024年第3期548-566,共19页
The inclusion of the human rights clause in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is the core normative manifest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alization of human rights,and point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 The inclusion of the human rights clause in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is the core normative manifestation of the constitu-tionalization of human rights,and points 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Constitution in the sense of positive law.The inclusion of the human rights clauses in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itself is an inhere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constitution,and socialism has already contributed valuable concepts and practices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to the modern world in its early stage.The constitutionalization of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lead to the superiority of international law over the constitutional order of a country,but rather to the convergence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domestic law through the constitutional order.The relevant ru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will be effective only when they are transformed into domestic law through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human rights clause in the Constitution.Correspondingly,the domestic legal order is brought into lin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through the Con-stitution and its human rights clause.Behind the system of fundamen-tal rights in the constitutional order is the value foundation of the en-tire legal system.The advancement of foreign-related rule of law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China’s judicial practice to further pro-mote the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In the future,we should further integrate the human rights values embedded in socialism into China’s constitutional practice,enhance human rights protection around the country,and take a more active part in global human rights gover-n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an rights clause foreign-related rule of law socialist constitution constitutionalization of human rights
下载PDF
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 被引量:3
4
作者 李龙 滕宏庆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64-69,共6页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宪五十周年。纵观五十年来的修宪历程,宪法中指导思想、非公有制经济、私有财产权和社会保障制度四个方面的时代变迁,充分展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特征。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宪法 与时俱进
下载PDF
1918年苏俄宪法的文化意义及其影响
5
作者 陈胜强 刘振宇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3期44-52,共9页
宪法治理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共同选择,长期以来,运行模式只有资本主义宪政一种。1918年苏俄宪法创生了社会主义宪法治理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文化更新角度看,1918年苏俄宪法不仅丰富了世界宪法体系,而且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 宪法治理是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共同选择,长期以来,运行模式只有资本主义宪政一种。1918年苏俄宪法创生了社会主义宪法治理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文化更新角度看,1918年苏俄宪法不仅丰富了世界宪法体系,而且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宪法治理“信条”,为后发国家的立宪活动提供了新样本。1918年苏俄宪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立宪探索所依从的“革命基因”,在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治理事业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治理 资本主义宪法 1918年苏俄宪法 社会主义宪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下载PDF
流动中的宪法概念
6
作者 王夏昊 《人大法律评论》 2019年第2期261-276,共16页
宪法的固有含义指特定政治共同体的构成状态或规则与原则。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定政治共同体的构成不断变迁,宪法的概念也不断变化。近代意义的宪法以近代自然法理论为基础,法治与民主是其基本原则。西方现代意义的宪法是近代意... 宪法的固有含义指特定政治共同体的构成状态或规则与原则。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定政治共同体的构成不断变迁,宪法的概念也不断变化。近代意义的宪法以近代自然法理论为基础,法治与民主是其基本原则。西方现代意义的宪法是近代意义宪法在现代社会的变种,是对其局限性的克服。试图在根本上对西方近代意义宪法局限性予以克服的是社会主义宪法。中国现行宪法应该属于现代意义的社会主义宪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法 近代意义宪法 现代意义宪法 社会主义宪法
原文传递
A Systemic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Rights in 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7
作者 Liu Han Cui Dandan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23年第4期4-21,共18页
Prescribed by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ocial rights provisions cannot be comprehended in isolation, nor can they be interpreted simply by referring to the concepts of positive rights or... Prescribed by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ocial rights provisions cannot be comprehended in isolation, nor can they be interpreted simply by referring to the concepts of positive rights or socio-economic rights in traditional constitutional theory. On the basis of the Constitution, social rights exhibit three interrelated dimens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 interpretation: promoting people's wellbeing, promoting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promoting citizens' participation in state-building. In the overall structure and normative intention of the Constitution of China, social rights are not only a kind of socioeconomic right, but also a fundamental right with a socialist nature. Specifically, social rights are individuals' right to claim their economic welfare from the state, as well as the basic civil right of realizing a comprehensive social identity. They have a social and economic nature, and to a certain degree a political nature. Correspondingly, the normative structure of social rights, and in particular their functions and orientation toward obligation, are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this kind of nature. The functions of social rights are most frequently manifested as objective value order, and its specific duty to protect not only points to specific state institutions such as the constitutional review organs and judicial organs, but to the whol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thus forming a Chinese-styl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model of social righ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cial rights common prosperity socialist constitution labor rights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原文传递
论宪法与党章的关系 被引量:32
8
作者 周叶中 汤景业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3-91,共9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顶层设计"下,宪法和党章的关系应当作出合理而适切的安排。两者应当是相互区别、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关系。从相互区别来看,宪法和党章分属不同的规范体系,由于各自性质、约束对象、效力形式...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顶层设计"下,宪法和党章的关系应当作出合理而适切的安排。两者应当是相互区别、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的关系。从相互区别来看,宪法和党章分属不同的规范体系,由于各自性质、约束对象、效力形式不同而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从相互呼应来看,宪法和党章在外在表现形态上呈现出一致性,宪法确立了党的领导地位,党章要求党在宪法范围内活动,党章所确立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又成为宪法制定实施的基本指针。从相得益彰来看,宪法和党章实质统一于治国理政与从严治党的实践中,统一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客观需求中,统一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目标追求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宪法 党章 关系
原文传递
“党的领导”的宪法学思考 被引量:26
9
作者 周叶中 林骏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14,共10页
该文通过对有关"党的领导"的宪法理论进行评述,认为在宪法层面对"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有的经验现象和话语资源进行理论分析,仍然是必须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主张以"人民中心论"为逻辑起点、以"制度... 该文通过对有关"党的领导"的宪法理论进行评述,认为在宪法层面对"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有的经验现象和话语资源进行理论分析,仍然是必须深入探讨的重大课题。主张以"人民中心论"为逻辑起点、以"制度——生活"为分析范式、以先进力量与文明竞争为理论设定,来构建"党的领导"宪法诠释框架。"党的领导"宪法诠释框架的建构有效弥合了宪法理论与宪法实践的分野,也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最本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 人民中心论
原文传递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与制度体系的有机统一 被引量:19
10
作者 莫纪宏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28,共12页
作为国家根本法,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与制度体系三个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 作为国家根本法,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与制度体系三个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涉及到十三个方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是对现行《宪法》第1条第2款所规定的国家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内涵的补充、深化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宪法所规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之间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概念的提出并不是要在理论上替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而是通过进一步理顺法律体系、法治体系与制度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凸显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既强调宪法和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各项具体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制度规范 法律实施 宪法
原文传递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思考--现行《宪法》实施30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叶中 蔡武进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1,共11页
人民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本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是我国宪法、宪政的核心使命。秉承这一使命,我国现行《宪法》实施30年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然而,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社... 人民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本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是我国宪法、宪政的核心使命。秉承这一使命,我国现行《宪法》实施30年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然而,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因此,有必要结合既有成就,正视新时期的挑战,通过进一步推进我国现行《宪法》的实施,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新路向。而培育社会主义民主文化,关注公民身份、提升公民的民主行动能力,走社会主义民主渐进发展之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与创新则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 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宪法实施
原文传递
宪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发展及实现机制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志刚 万千慧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22,共21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相互关联,具有历史正当性与时代优越性,反映了中国本土的价值趣味和价值理想。它对转型期中国面临的多元价值冲突具有应对优势,却面临认同困境,这是它同宪法融合发展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相互关联,具有历史正当性与时代优越性,反映了中国本土的价值趣味和价值理想。它对转型期中国面临的多元价值冲突具有应对优势,却面临认同困境,这是它同宪法融合发展的主要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宪法的融合遵循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的政治逻辑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法理基础。其实现机制包含直接成为宪法的规范组成部分、以体系解释的思路实现宪法文本内涵变迁、作为政策性指导的依据三个框架部分,并通过合宪性审查机制进行技术保障。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宪法的实质融合,以及促使其进一步指导社会交往行动,重点领域基本法律对宪法相关规定的继承既要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也要维持自身逻辑自洽、体系完整。为此,在未来的变迁中应当扩宽覆盖面,丰富价值倾向、立法宗旨、具体内容,促进法律规制模式的多元化发展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宪法 融合发展 实现机制 合宪性审查
原文传递
论我国宪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寻找当代中国的共识基础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炳辉 周叶中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58,共8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当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时代课题,其目的即在全社会中构建起一种全新的时代共识。而要构建起这种共识,则需要通过宪法之实施加以实现。宪法中所体现的共识是社会价值的基础,我国现行宪法中的大量规范本身也与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当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时代课题,其目的即在全社会中构建起一种全新的时代共识。而要构建起这种共识,则需要通过宪法之实施加以实现。宪法中所体现的共识是社会价值的基础,我国现行宪法中的大量规范本身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互重合,更重要的是,唯有实现宪法中所体现的诸多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会具有牢固的基础。因此,宪法实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宪法共识 宪法价值 宪法实施.
原文传递
“五四宪法”的“社会主义”规范入宪——依宪执政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7
14
作者 焦洪昌 王放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7-39,共13页
随着我国"五四宪法"的制定与颁行,"社会主义"规范得以在我国入宪。一方面,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引下,在现实国情与苏联等外部因素影响下,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宪法化的结果,使党的意志、人民意志... 随着我国"五四宪法"的制定与颁行,"社会主义"规范得以在我国入宪。一方面,这是在马克思主义法律观、新民主主义理论指引下,在现实国情与苏联等外部因素影响下,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宪法化的结果,使党的意志、人民意志与国家意志相协调的结果;另一方面,从"五四宪法"中的"社会主义"规范文本及其入宪过程所体现的制宪者欲将其实施、发挥其宪法效力的初衷来看,这更是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依宪执政的探索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宪法” “社会主义”规范 共产党 依宪执政
原文传递
展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宪法 被引量:5
15
作者 莫纪宏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26,共9页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项基本特征和九项本质要求,以宪法的视角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政策要求的法律表达方式,基于1954年第一部宪法开始四部宪法在确认作为国家根本任务的“中国式现代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特点,应... 中共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五项基本特征和九项本质要求,以宪法的视角审视“中国式现代化”政策要求的法律表达方式,基于1954年第一部宪法开始四部宪法在确认作为国家根本任务的“中国式现代化”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及特点,应通过宪法修改的方式尽快把“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写入宪法,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宪法依据和制度保障。为了确保作为根本法的宪法能够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应当建立中国自主的新时代宪法理论和宪法学理论体系,围绕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具体制度目标,全面完善现行宪法的各项制度,特别是要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要求充分体现在宪法文本中,使得宪法本身也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成为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具有“现代化”品格的根本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宪法 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依宪法治国 依宪执政
原文传递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政策体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松山 《地方立法研究》 CSSCI 2021年第5期1-20,共20页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政策体系,需要对现有法律政策体系中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反映方式以及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核心价值观是直接写入法律规范好,还是通过制度设计间接体现出来更为科学,应当作为评估的重点。法律体系反映...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政策体系,需要对现有法律政策体系中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反映方式以及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估。核心价值观是直接写入法律规范好,还是通过制度设计间接体现出来更为科学,应当作为评估的重点。法律体系反映核心价值观,应当与核心价值观朝着同一方向发展前进,但又并非等同于核心价值观,也难以同步复制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核心价值观各个要素的表述,需要进一步阐明含义,并与宪法中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一致起来。核心价值观入法入政策,应当扣住宪法规定的“国家倡导”这一用语,处理好不同层面和不同要素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对核心价值观与非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价值观,以及法、政策与道德的调整范围,作必要的区分。既要弘扬核心价值观,又要保护宪法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自由,防止法和政策过度干预道德与社会生活。审判机关在法律文书中运用核心价值观释法说理,不能冲淡甚至抵触法律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律政策体系 宪法规定 国家倡导 权利义务
下载PDF
“全国统一大市场”政策之宪法意涵
17
作者 周航 陈佳诚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66-73,共8页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则需要运用法治手段摆脱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垄断分割对要素资源流动造成的不良影响。自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全国统一...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良性互动则需要运用法治手段摆脱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垄断分割对要素资源流动造成的不良影响。自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就多次被提及,但是实践中这一系列政策却往往收效甚微。在宪法维度下对央地关系的认识不足和处理不当是造成统一市场构建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要使统一大市场的政策真正得以落实,就必须深入挖掘其中的宪法意涵,认真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应然和实然的宪法问题,为“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根本法治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国统一大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宪法 央地关系 地方保护主义
下载PDF
虚拟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
18
作者 姜春兰 武丽君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5-97,共13页
虚拟财产是互联网时代财产权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新时代法治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虚拟财产并非仅存在于《民法典》中,而是具有很强的宪法属性,对于保障财产权人的人格利益、丰富宪法财产权的客体范畴、划定公民财产权与国家权力的... 虚拟财产是互联网时代财产权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新时代法治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虚拟财产并非仅存在于《民法典》中,而是具有很强的宪法属性,对于保障财产权人的人格利益、丰富宪法财产权的客体范畴、划定公民财产权与国家权力的边界以及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民法典》第127条进行梳理,我们发现当前《民法典》至少存在对虚拟财产的法律定性模糊、对失衡民事法律关系的重视不足、对国家介入行为的规制不足、对司法审判的规范指引笼统等缺憾,并直接影响了虚拟财产权主体的权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虚拟财产保障存在价值取向上的同质性,二者都是促进宪法实施的重要内容。事实证明,仅仅依靠私法体系并不足以保障公民的虚拟财产权,《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理应对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予以积极回应,并明确国家对于虚拟财产权保障负有法律边界以及国家保护义务,从而有效指引国家司法审判,将虚拟财产权保障纳入法治轨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财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宪法 财产权
下载PDF
国家干预市场的宪法界限:比例原则审查作为方法
19
作者 赵舒捷 《财经法学》 CSSCI 2024年第6期157-175,共19页
国家干预市场的制度界限需要通过宪法予以明确。在基本权利和基本经济制度之间,厘定这一界限需要一种价值完备且合乎理性的方法。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立法审查历史中形成了比例原则审查的方法论,这一路径可以适用于我国,但不同的是,比例... 国家干预市场的制度界限需要通过宪法予以明确。在基本权利和基本经济制度之间,厘定这一界限需要一种价值完备且合乎理性的方法。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立法审查历史中形成了比例原则审查的方法论,这一路径可以适用于我国,但不同的是,比例原则审查需要以基本权利和我国的经济宪法为双重考量。我国基本经济制度蕴含了国家干预市场的三重价值目标:基本权利、完备的市场秩序以及共同富裕。虽然面临诸多限制和挑战,但比例原则作为一种“目的—手段”理性建构方式,对厘定国家干预的界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干预的价值目标和超越基本权利保护的功能需要,改进比例原则审查方法,可使其形成一种基于经济宪法的全面审查理论,在备案审查等本土的制度实践中发挥更好的效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例原则 国家干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经济宪法 备案审查
下载PDF
迈向依宪治国的新台阶——对四中全会《决定》的几点法理思考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道晖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18,共4页
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并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四中全会的决定所构想的中国... 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并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四中全会的决定所构想的中国梦——法治梦,为我们学界拓宽了研讨法治理论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法治 党的领导 依宪治国 依宪执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