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革文学”与现代性 被引量:5
1
作者 赵树勤 杨贤美 《云梦学刊》 2005年第3期73-76,共4页
“文革文学”与现代性有着相当复杂的密切联系,这一问题长期被忽视,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以多元开放的现代性视角观照以革命样板戏为代表的“文革”主流文学及“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与现代性的关系,便可整合其现代性特征。
关键词 文革文学 现代性 现代化 革命样板戏 地下文学
下载PDF
“文革文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1
2
作者 肖治华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5-9,共5页
“文革文学”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有了突出的变化,逐步由狭窄走向了开阔,真正走出了沉寂,呈现出起点高、发展稳定的良好势态。从文革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亮点以及文革文学研究的个人反思三方面作了综合述评。
关键词 “文革”文学 个人反思 当代文学
下载PDF
历史的基因和政治的选择——“样板戏”和“样板戏现象”剖析(之一)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景荣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26-29,37,共5页
文化大革命中风靡一时的“样板戏”是寄托文革“乌托邦”文艺理想的一种特殊的文艺样式,是文革中被国家文化机构一手扶植起来的一批“样板”文艺作品。这批作品虽然出现在文革时期,但它与17年期间的现代戏剧改革运动有直接的联系,是... 文化大革命中风靡一时的“样板戏”是寄托文革“乌托邦”文艺理想的一种特殊的文艺样式,是文革中被国家文化机构一手扶植起来的一批“样板”文艺作品。这批作品虽然出现在文革时期,但它与17年期间的现代戏剧改革运动有直接的联系,是“戏改”中产生的一批现代戏被修改加工而来的产物。“样板戏”与未被改编的现代戏相比仅仅是理念化、政治化的程度不同,其为政治服务的“工具”属性的本质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大革命” “样板戏” 戏剧改革 现代戏剧 政治服务
下载PDF
阅读生活的荒凉——“文革文学”接受简论 被引量:1
4
作者 李伟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56-61,共6页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 文学接受活动从文艺社会学意义上看是一种社会接受行为的具体化。“文革”时期是一个“狂乱的文学年代”,其时的文学是“失态的文学”,或者说是“单向度的文学”,当然还有“地下”(或“潜在”)文学的潮流涌动。“阅读生活的荒凉”是这一时段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面对公开和地下两类文本,受众对“文革文学”的接受因为战时文化心理和缺乏性动机,对当时的文学创作甚至“后文革”时代的文学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文革文学史的形成过程,更多的是读者的极力推涌。换言之,是他们完成了对文革文学史的撰写。研究“文革文学”需要一种胆略:既要避免政治化的文学解构,也须在社会因素的干预和干扰中持续前行;既要有一般文学理论的架构,还得寻求与研究对象相契合的视野、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接受 传播
下载PDF
徘徊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地下文学”——《第二次握手》的文学史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建宗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126-128,共3页
“地下文学”是“文革文学”中很有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次握手》是“地下文学”的代表作品。本文把《第二次握手》置于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指出其复归传统与追求现代正是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关键词 地下文学 文革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
下载PDF
刍议我国新历史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王敬艳 《铜仁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23-27,共5页
本文主要探讨国内学界在新历史主义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新旧历史主义简单的被理解成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在文学研究领域,对新历史主义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出现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理论源认识不一等。本文主要从新历史主义与旧... 本文主要探讨国内学界在新历史主义研究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新旧历史主义简单的被理解成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在文学研究领域,对新历史主义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出现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的理论源认识不一等。本文主要从新历史主义与旧历史主义的理论分野来分析新旧两种历史观;疏理新历史主义和新历史主义小说在理论渊源上的关系;另外,力图从新历史主义的方法论角度对建国后文革文学的研究做一些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历史主义 旧历史主义 新历史主义小说 文革文学
下载PDF
似是而非:两个“为工农兵”时期的文学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江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6-8,共3页
分析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至建国前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文学和"文革"前17年文学的特点,认为两者虽然都是"为工农兵"的,但是前者突出的是政策意识,后者突出的是历史意识;前者着意表现阶级关系,后者着... 分析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至建国前抗日根据地、解放区文学和"文革"前17年文学的特点,认为两者虽然都是"为工农兵"的,但是前者突出的是政策意识,后者突出的是历史意识;前者着意表现阶级关系,后者着意表现"社会"意义;前者一般地写出人物性格,后者有意识地塑造典型形象。因而前者显得浅薄,后者显得厚重。从总体看,后者的成就远远超于前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放区文学 文革前文学 政策意识 历史意识 阶级意识 社会意识 人物性格 典型形象
下载PDF
口号背后的话语逻辑——对文革文学中“走资派”话语的一种考察
8
作者 刘宏志 《中州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53-55,66,共4页
文革文学中经常涉及到的一个意识形态化理念是"反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其涉及到的实际的政治斗争也多是围绕打倒"走资派"而展开,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显然是... 文革文学中经常涉及到的一个意识形态化理念是"反对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其涉及到的实际的政治斗争也多是围绕打倒"走资派"而展开,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怎么会出现这么多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显然是一个矛盾。考察这些小说文本,我们发现,对"走资派"的打倒实际蕴含了当时政府鲜明的反西方立场,同时,它也是当时社会劣势成员怨恨情绪的表达和争夺社会权力时依据的意识形态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走资派” 话语 反西方
下载PDF
文学本体性与文革文学研究——文革文学研究的反省与展望 被引量:3
9
作者 易光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20-23,共4页
文革文学研究虽然也曾产生过一批研究成果,但与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革文学的重要地位相较,仍处在起步阶段。其经验教训在:文革文学研究更多纠着于政治学研究,而没有把文学本体性放在重要地位;学术界缺乏坚持真理的勇气和甘于寂寞的奉献精... 文革文学研究虽然也曾产生过一批研究成果,但与现当代文学研究和文革文学的重要地位相较,仍处在起步阶段。其经验教训在:文革文学研究更多纠着于政治学研究,而没有把文学本体性放在重要地位;学术界缺乏坚持真理的勇气和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社会缺乏对于文革文学研究的必要的关注。文革文学研究有相当的学术发展空间。自如地谈说文革文学,将是社会成熟和进步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研究 反省 展望
下载PDF
“文革”主流文艺思想的构成与运作──“文革文学”研究之一 被引量:8
10
作者 王尧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60-66,133,共8页
本文对盛极一时的“文革”主流文艺思想的构成作了清晰的勾勒;对在特定社会文化系统中的“文革”主流文艺思想及文学批评的独特的运作方式,进行了深入具体的论述,并深刻揭示了其制度的和社会的基础。
关键词 “文革”主流文艺思想 《纪要》 “三突出” 写作组 大批判
下载PDF
高度理性化的独语——“文革”文学语言论 被引量:8
11
作者 孙德喜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84-89,共6页
“文革”文学语言是由上个世纪 40年代解放区文学语言发展来的。在极左的政治环境下 ,在教条的文艺观念的制约下 ,“文革”文学语言运用两种叙述语式分别叙写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叙述语言严守规范而缺乏活力 ,文学语言为官方的政治语... “文革”文学语言是由上个世纪 40年代解放区文学语言发展来的。在极左的政治环境下 ,在教条的文艺观念的制约下 ,“文革”文学语言运用两种叙述语式分别叙写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 ,叙述语言严守规范而缺乏活力 ,文学语言为官方的政治语言所取代 ,语言浅白却单调而且内涵不够丰富 ,呈现出一定的病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文革"文学 叙述语式 语言特色 语言模式 语言形态 语言规范 政治语言
下载PDF
“文革文学”——失态的文学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鼎川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3期66-72,共7页
"文化大革命"中的主流文学是失态的文学。其主要特征是"极化"即彻底意识形态化,主要表现为否定一切的极端化思潮,文学本体的彻底丧失,极端的文学创作模式和"棍子式"文学批评。文学彻底意识形态化对文学... "文化大革命"中的主流文学是失态的文学。其主要特征是"极化"即彻底意识形态化,主要表现为否定一切的极端化思潮,文学本体的彻底丧失,极端的文学创作模式和"棍子式"文学批评。文学彻底意识形态化对文学本身造成了戕害。失态的文学的发生有其社会历史根源,它不是孤立的,突然出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失态 极化 意识形态化
下载PDF
1949-1976年间的集体写作现象平议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擎 李超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6-102,共7页
作为国家权力话语的常规表达和重要组成,1949-1976年间的集体写作被涂抹上了浓重的政治权力色彩,并以"三结合"为标志逐渐升腾为文艺生产的主导模式。这种写作方式变更的实质是动用国家政权力量自上而下地限制并规定写作的权力... 作为国家权力话语的常规表达和重要组成,1949-1976年间的集体写作被涂抹上了浓重的政治权力色彩,并以"三结合"为标志逐渐升腾为文艺生产的主导模式。这种写作方式变更的实质是动用国家政权力量自上而下地限制并规定写作的权力,即关涉谁来写作,为谁写作,写作什么和如何写作的问题。显性集体写作和隐性集体写作悄然合流,均饱受时代政治话语最强音的浸染,漠视和忽视话语主体鲜活的个人思考,知识分子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化传统也在"为工农兵服务"的旗帜下被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不断地改造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文革”文学 集体写作 “三结合”
下载PDF
余光中对“文革文学”的评论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古远清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5,29,共6页
余光中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就开始对“文革文学”进行评论和研究,其中对反映“文革”生活的“伤痕文学”代表作《班主任》的尖锐批评,发人之未发,其真知灼见表现了作者的评论勇气。对海外“文革文学”的评论,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 余光中在“文革”结束后不久就开始对“文革文学”进行评论和研究,其中对反映“文革”生活的“伤痕文学”代表作《班主任》的尖锐批评,发人之未发,其真知灼见表现了作者的评论勇气。对海外“文革文学”的评论,提供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信息,填补了海峡两岸“文革文学”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 “文革文学” 评论 研究
下载PDF
食指诗歌的意义 被引量:1
15
作者 雷鸣 《凯里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65-67,共3页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食指的诗歌创作在"文革"时期是一个独特文学现象。他的诗歌在内容上从"大我"回归"小我";在诗歌形式上创造了"窗户美",在语言上形成了"色彩美"。
关键词 “文革”文学 食指 “窗户美” “色彩美”
下载PDF
论“文革”时期手抄本文学中的爱情观
16
作者 程春梅 高李莹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62-64,共3页
"文革"时期是文学的荒芜时代,文学被设定了各种禁区,"爱的文学"遭遇了灭顶之灾,爱情与性被作为是会"腐蚀人民纯洁心灵"的有害因素几乎从文学中消失。但另一方面,文革中还存在一种"不求出版,只为表达... "文革"时期是文学的荒芜时代,文学被设定了各种禁区,"爱的文学"遭遇了灭顶之灾,爱情与性被作为是会"腐蚀人民纯洁心灵"的有害因素几乎从文学中消失。但另一方面,文革中还存在一种"不求出版,只为表达"的地下写作状态,出现了秘密传抄于地下的手抄本小说,这些作品因为是自发创作秘密流传的,不需要遵守各种禁忌原则,所以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文革禁忌,在思想较为自由的状态中深入思考、歌咏爱情,反映了特殊年代里处于性压抑中的人们对正常情感的渴求和反思,特别是对美好爱情的执着与向往,表现出一种顽强的生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文学 手抄本 爱情观
下载PDF
笔记本、中转站与消隐的把关人——“文革”地下文学的手抄传播载体及其特色
17
作者 井延凤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67-173,共7页
在“文革”地下文学的手抄传播中,硬皮笔记本的质地和样式使它天然成为最重要的书写和传播载体,地下文学沙龙则为手抄本的传播提供了中转站和集散地,而知青的“游历”事实上形成了手抄本远距离传播的通道。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手抄文本... 在“文革”地下文学的手抄传播中,硬皮笔记本的质地和样式使它天然成为最重要的书写和传播载体,地下文学沙龙则为手抄本的传播提供了中转站和集散地,而知青的“游历”事实上形成了手抄本远距离传播的通道。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手抄文本呈现出与印刷文本的稳固性和同一性截然不同的流动性和个体性等特点。这样的流动性和个体性,加之传播过程中“把关人”事实上的不存在,一定程度上使知识青年逃脱了学校教育和大众媒介的控制和束缚,但同时,由于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权威性的缺失,又使其无法真正实现对时代的反抗和突围,甚或担当起社会变革的重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革”地下文学 手抄 传播
下载PDF
固化与消解:集体创作与文革文学的发生
18
作者 毛伟东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318-324,共7页
文革主流文学鼓吹"文艺黑线专政论",它颠覆了十七年文学的书写传统并使得作家身份发生了转变。以样板戏为例,编排演的集体创作形式使其日趋成为政治话语的直接演绎,并不断使自身陷入了建构的悖论。此外,文革期间的文艺理论与... 文革主流文学鼓吹"文艺黑线专政论",它颠覆了十七年文学的书写传统并使得作家身份发生了转变。以样板戏为例,编排演的集体创作形式使其日趋成为政治话语的直接演绎,并不断使自身陷入了建构的悖论。此外,文革期间的文艺理论与批评基本为写作组所掌控,其创作主体呈现出党、政府、高校三维一体的组织化特征。就历史的共时层面而言,作为地下文学现象之一的手抄本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某种程度上同样呈现出集体创作的元素,但无不彰显着个人话语的成分。相比新文学传统已然断裂的地表世界,地下文学所坚守的个性在新时期伴随着集体创作的回落而逐渐复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化 消解 集体创作 文革文学 样板戏 写作组 手抄本小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