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萜类化合物对小菜蛾幼虫的拒食活性 被引量:30
1
作者 韩招久 王宗德 +5 位作者 姜志宽 金宪杨 钱万红 陈超 陈金珠 郑卫青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63-867,共5页
采用叶碟浸液法测试从松节油合成的26个不同结构萜类化合物样品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4龄幼虫的拒食活性。结果显示,编号为2,4,8,13,27,31的6个化合物,即诺卜醇、诺卜丙基醚、内型异莰烷基甲醇丙酸酯、4-(1-甲基乙烯基)-1-环... 采用叶碟浸液法测试从松节油合成的26个不同结构萜类化合物样品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4龄幼虫的拒食活性。结果显示,编号为2,4,8,13,27,31的6个化合物,即诺卜醇、诺卜丙基醚、内型异莰烷基甲醇丙酸酯、4-(1-甲基乙烯基)-1-环己烯-1-乙醇丙酸酯、羟基香茅醛丙酸酯、羟基香茅醛1,2-丙二醇缩醛具有较高的拒食活性。处理有效成分为0.01g/mL时,这6个化合物24h拒食率为70%~100%。其中2,4,8号3个化合物拒食活性最高,处理有效成分为0.01g/mL和0.001g/mL时,24h拒食率分别为98.33%,99.80%,100.00%和85.60%,83.90%,66.97%;并且持效性较好,72h拒食率分别为92.67%,89.97%,98.73%和63.20%,63.30%,45.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萜类化合物 拒食率 小菜蛾
下载PDF
百合萜烯合成相关基因LiGGPPS大小亚基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旭平 王浩楠 +2 位作者 张茜 冷平生 胡增辉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3-510,共8页
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酶(GGPPS)是调节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为了研究GGPPS基因在百合萜类物质合成中的作用,本试验以‘西伯利亚’百合(Lilium‘Siberia’)为试材,克隆了GGPPS大亚基(LiGGPPS.LSU)和小亚基(LiGGPPS.SSU)基因,并分... 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合酶(GGPPS)是调节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关键酶,为了研究GGPPS基因在百合萜类物质合成中的作用,本试验以‘西伯利亚’百合(Lilium‘Siberia’)为试材,克隆了GGPPS大亚基(LiGGPPS.LSU)和小亚基(LiGGPPS.SSU)基因,并分析其表达和功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相对表达量分析、荧光定量PCR、亚细胞定位、基因沉默(virus induced gene silencing, VIGS)预测并验证其特征及功能,揭示其表达模式。结果表明,LiGGPPS.LSU和LiGGPPS.SSU分别为1 100 bp和1 040 bp, LiGGPPS.LSU和LiGGPPS.SSU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物种的GGPPS.LSU和GGPPS.SSU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系统进化树显示它们分别与薯蓣(Dioscorea cayenensis subsp.rotundata)和深圳拟兰(Apostasia shenzhenica)亲缘关系最近。LiGGPPS.LSU和LiGGPPS.SSU基因均定位在叶绿体中,表达量随百合的生长发育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LiGGPPS.LSU在花被片中高量表达,LiGGPPS.SSU在花药中显著高量表达。VIGS试验显示芳樟醇、罗勒烯、月桂烯释放量下降。LiGGPPS.LSU和LiGGPPS.SSU基因对百合花香单萜类物质合成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为进一步研究百合GGPPS以及相关代谢途径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百合 GGPPS 萜烯化合物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下载PDF
银杏GbTPS3基因克隆和功能表征
3
作者 张文锦 姜海晶 +1 位作者 吴翀 卢华卫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16期36-39,43,共5页
目的:基于银杏转录组深度测序,通过构建原核表达系统工程菌株,系统研究银杏中萜类合成酶的功能。方法:根据蛋白功能的预测,利用不同的原核表达体系进行功能表征,GC-MS检测分析。结果:银杏GbTPS3基因可以同时表达两个单萜化合物(龙脑和2... 目的:基于银杏转录组深度测序,通过构建原核表达系统工程菌株,系统研究银杏中萜类合成酶的功能。方法:根据蛋白功能的预测,利用不同的原核表达体系进行功能表征,GC-MS检测分析。结果:银杏GbTPS3基因可以同时表达两个单萜化合物(龙脑和2-蒎烷醇)。结论:银杏GbTPS3为Class I型萜类合成酶,主要负责参与萜类化合物起始的合成反应。其特点是碳骨架重排的随机性可以产生不同的碳正离子中间体,在底物唯一的情况下,单一萜类合成酶往往会产生多种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萜类合成酶 萜类化合物 催化机制 功能表征
下载PDF
杜鹃花属植物花香代谢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滕新蕾 胡国伟 +4 位作者 邹荣娴 陶楚冰 孟羽 肖政 赵宏波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7-736,共10页
花香是观赏植物重要的观赏性状,杜鹃花作为世界闻名的木本花卉,以花色丰富、花型多样闻名于世,其花香是评价杜鹃花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表明萜烯类化合物、醇类、酯类、酮类化合物等是杜鹃花属植物花香化合物的主要成分,这些化合物... 花香是观赏植物重要的观赏性状,杜鹃花作为世界闻名的木本花卉,以花色丰富、花型多样闻名于世,其花香是评价杜鹃花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表明萜烯类化合物、醇类、酯类、酮类化合物等是杜鹃花属植物花香化合物的主要成分,这些化合物的释放受到花发育状态、释放部位以及环境条件的影响。萜烯类化合物是杜鹃花属植物最主要的花香成分,萜类合成酶基因是杜鹃花花香物质代谢途径中的主要调控基因,利用基因组结合代谢组学研究发现马银花TPS家族基因远多于其他无香型杜鹃花属植物。深入研究杜鹃花不同种和品种特征花香成分及其生物合成途径,对杜鹃花的芳香育种和综合利用有重要意义。本文论述了杜鹃花属植物香气成分的测定与分析方法、不同亚属杜鹃花资源的香气成分、香气合成释放规律以及香气物质生物合成途径和关键基因,为开展杜鹃花主要花香物质合成代谢的遗传规律研究和芳香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鹃花 花香成分 生物合成 萜烯类化合物
下载PDF
生物质干燥及成型过程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释放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伟振 姜洋 +1 位作者 刘贵锋 王琪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9-92,共4页
研究了生物质干燥及成型过程中VOC的释放量及释放比例,通过对4家企业干湿原料及产品中VOC含量的分析,考察干燥介质、停留时间和进口温度、干燥后含水率及成型过程等对VOC排放的影响。在考察的几个因素中,以停留时间对VOC释放量的影响最... 研究了生物质干燥及成型过程中VOC的释放量及释放比例,通过对4家企业干湿原料及产品中VOC含量的分析,考察干燥介质、停留时间和进口温度、干燥后含水率及成型过程等对VOC排放的影响。在考察的几个因素中,以停留时间对VOC释放量的影响最大,停留时间越长,VOC释放量及释放比例越高,同时几个因素又相互制约影响。研究表明,VOC的释放以干燥阶段为主,一般占到总释放量的70%以上,因此,控制干燥阶段的相关参数是减少VOC释放的主要手段。成型阶段VOC的释放主要和原料含水率有关,含水率越高,成型过程VOC释放量也就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萜烯类化合物 干燥过程 停留时间 含水率
下载PDF
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明杨 李静静 +3 位作者 卢少华 王雪丽 黄翠虹 闫凤鸣 《华中昆虫研究》 2015年第1期43-49,共7页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化学信号物质。比起非受害状态,植物受害后的挥发物的质和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在受到植食性昆虫的为害之后,植物会向外界释放挥发性次生代谢物,称为'虫害诱导产生的挥发物'(Herbiv...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化学信号物质。比起非受害状态,植物受害后的挥发物的质和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种在受到植食性昆虫的为害之后,植物会向外界释放挥发性次生代谢物,称为'虫害诱导产生的挥发物'(Herbivore Induced Plant Volatiles,HIPVs)。HIPVs的组分和浓度随植物种类、植食性昆虫的种类和龄期、为害时间长短等而有很大不同。HIPVs的生态功能是近年来化学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而分子生物学更揭示了植物诱导反应的机理和一些HIPVs的生物合成途径。作为一种化学信号,HIPVs在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天敌对植食性昆虫的定位、植物他感等生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植物和昆虫长期协同进化、互相适应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害诱导挥发物 萜烯类化合物 Β-葡萄糖苷酶 三营养关系
原文传递
Plant Senescence: The Role of Volatile Terpene Compounds (VTCs) 被引量:1
7
作者 Ernest Asante Korankye Rajasekaran Lada +1 位作者 Sam Asiedu Claude Caldwell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7年第12期3120-3139,共20页
Senescence is a natural, energy-dependent,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al and an ecological process that is controlled by the plant’s own genetic program, allowing maximum recovery of nutrients from older organs for th... Senescence is a natural, energy-dependent,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al and an ecological process that is controlled by the plant’s own genetic program, allowing maximum recovery of nutrients from older organs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plant, as such;it is classified as essential component of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plants. In some cases, under one or many environmental stresses, senescence is triggered in plants. Despite many studies in the area, less consideration has been given to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especially the role of VTCs on plant senescence. This review seeks to capture the biosynthesis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of VTCs, the physiology of VTCs in plant development and how that is linked to some phytohormones to induce senescence. Much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e elucidation of metabolic pathways leading to the biosynthesis of VTCs. In addition to the classical cytosolic mevalonic acid (MVA) pathway from acetyl-CoA, the 2-C-methyl-D-erythritol 4-phosphate (MEP) pathway, originating from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GAP) and pyruvate, leads to the biosynthesis of isoprenoid precursors, isopentenyl diphosphate and dimethyl allyl diphosphate. VTCs synthesis and emission are believed to be tightly regulated by photosynthetic carbon supply into MEP pathway. Thus, under abiotic stresses such as drought, high salinity, high and low temperature, and low CO2 that directly affect stomatal conductance and ultimately biochemical limitation to photosynthesis, there has been observed induction of VTC synthesis and emissions, reflecting the elicitation of MEP pathway. This reveals the possibility of important function(s) of VTCs in plant defense against stress by mobilizing resources from components of plants and therefore, senescence. Our curr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responses and senescence mostly comes from the study of senescence response to phytohormones such as abscisic acid, jasmonic acid, ethylene and salicylic acid, which are extensively involved in response t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escence ABSCISSION VOLATILE terpene compounds PHYTOHORMONE PLANT Stress PLANT Secondary Metabolites
下载PDF
Mechanical Shaking and Baling of Balsam Fir Trees Influence Postharvest Needle Senescence and Abscission
8
作者 Ernest A. Korankye Rajasekaran R. Lada +1 位作者 Samuel K. Asiedu Claude Caldwell 《Americ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s》 2018年第3期339-352,共14页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both shaking duration and number of trees per bale on postharvest needl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ercentage needle loss, needle retention duration and explored the physiologica...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influence of both shaking duration and number of trees per bale on postharvest needle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ercentage needle loss, needle retention duration and explored the physiological roles of endogenous ethylene and volatile terpene compounds (VTCs). To accomplish these objectives, 25 six-year-old trees were detached and exposed to a range of shaking durations (0 to 60 sec.), and 30 six-year-old detached trees were exposed to baling treatments from 0 to 5 trees. Response variables measured were percent needle loss, needle retention duration, average water use, ethylene and volatile terpene compound evolution. Trees shaken for 60 seconds lost 16% less needle compared to control, which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decrease in percent needle loss with increasing shaking duration. Baled trees lost 13% more needles compared to control, but percent needle loss was observe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number of trees in a bale. These trends corresponded with increasing ethylene and VTC evolutions, where the longer the shaking duration or larger number of trees in a bale, the higher the ethylene and VTC evolutions. One can therefore draw inference that mechanical perturbation as a result of shaking and baling induce biosynthesis and regulation of ethylene and VTC in balsam fir trees in an effort to regulate postharvest needle absci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KING BALING Ethylene Volatile terpene compounds NEEDLE Loss Thigmomorphogenesis
下载PDF
从苦楝籽中提取多萜类化合物的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刘德汞 马万山 法玉琦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1期85-87,共3页
用多种溶剂浸渍苦楝籽作对比实验 ,结果表明 ,用 2 0 %的甲醇水溶液 ,在 6 0℃时浸渍提取多萜类化合物的收效较好 ,产率较高 .
关键词 苦楝籽 多萜类化合物 天然植物杀虫剂 溶剂浸渍 提取时间 提取温度
下载PDF
不同杂交兰品种花朵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陈艺荃 林兵 +1 位作者 钟淮钦 樊荣辉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901-1908,共8页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分析杂交兰不同品种、不同花期和花器官不同部位的花香成分。结果表明,杂交兰花香的主要成分为萜烯类化合物。不同品种间花香释放量差异明显,‘K24’以桉油精(23.91%)和正己醇(13.74%)为主,‘K21-1’以反式–...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分析杂交兰不同品种、不同花期和花器官不同部位的花香成分。结果表明,杂交兰花香的主要成分为萜烯类化合物。不同品种间花香释放量差异明显,‘K24’以桉油精(23.91%)和正己醇(13.74%)为主,‘K21-1’以反式–橙花叔醇(30.39%)和环己烷(22.99%)为主;‘红美人’以α-法呢烯(43.50%)和芳樟醇(34.52%)为主;‘K18’以石竹烯(43.57%)和α-香柑油烯(19.59%)为主,‘黄金龙’以β-月桂烯(25.23%)和α-香柑油烯(15.45%)为主;‘十八格格’以β-石竹烯(42.99%)和α-法呢烯(19.65%)为主;‘汉城公主’以β-石竹烯(52.40%)和α-法呢烯(9.99%)为主。‘K18’释放量和化合物数量在盛开期最高。在花器官不同部位中,花瓣和萼片主要释放β-石竹烯,唇瓣主要释放β-罗勒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兰 花香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 萜烯类化合物
原文传递
香樟中樟脑的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及驱虫效果测定
11
作者 陈聪 彭伊敏 +4 位作者 刘玲玲 蔡晓霞 陈健凤 陈领航 吉前华 《湖南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69-73,96,共6页
为更高效地从香樟中提取并应用天然樟脑,本文探究了超声时间、溶剂浓度与料液比对香樟中樟脑提取率的影响,同时测定了樟脑的驱虫效果。结果得出:(1)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樟脑的提取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超声波辅助提取60 min的效果较好;(2)... 为更高效地从香樟中提取并应用天然樟脑,本文探究了超声时间、溶剂浓度与料液比对香樟中樟脑提取率的影响,同时测定了樟脑的驱虫效果。结果得出:(1)超声波辅助溶剂提取樟脑的提取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超声波辅助提取60 min的效果较好;(2)有机溶剂乙醇浓度对樟脑的提取量存在显著影响,适宜的乙醇浓度为60%;(3)樟脑的提取量随料液比的升高而减小,适宜的料液比为1∶15;(4)天然樟脑具有较好的驱虫效果,驱虫率最高达96.30%,樟脑的驱虫率随时间的延长先提高后降低。本研究可为植物萜类化合物的提取和基于驱虫剂的害虫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萜类化合物 天然樟脑 紫外光光谱法 驱虫剂
下载PDF
手性萜类香料化合物制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毛悦 汪薇 +4 位作者 白卫东 王靖宇 李湘銮 姜浩 赵文红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8-213,共6页
手性萜类香料化合物具有柠檬、柏油、留兰香等香气,广泛应用于食品、日用品行业中。由于手性萜类香料对映体具有不同的香气特征,加上消费者对高品质天然香料的青睐,手性萜类香料化合物的生物制备法备受关注。文章介绍了柠檬烯、乙酸香... 手性萜类香料化合物具有柠檬、柏油、留兰香等香气,广泛应用于食品、日用品行业中。由于手性萜类香料对映体具有不同的香气特征,加上消费者对高品质天然香料的青睐,手性萜类香料化合物的生物制备法备受关注。文章介绍了柠檬烯、乙酸香茅酯、α-松油醇、香芹酮等萜类香料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分析了手性萜类香料生物法制备中面临的问题,旨在为更经济高效的生物法转化手性萜类香料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性 萜类香料化合物 制备方法
下载PDF
简易扁板海绵萜酚类成分的生物活性研究
13
作者 刘馨联 庄江超 +3 位作者 周心行 汤纪航 张胜元 王洁 《湖北农业科学》 2023年第10期154-157,共4页
对采自中国南海西沙群岛的简易扁板海绵(Plakortis simplex)进行化学成分研究,运用LC-MS法结合HPLC法高效追踪分离和富集其萜酚类化合物,并采用MTT法和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检测法分别检测萜酚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和抗炎活性。结果表明,... 对采自中国南海西沙群岛的简易扁板海绵(Plakortis simplex)进行化学成分研究,运用LC-MS法结合HPLC法高效追踪分离和富集其萜酚类化合物,并采用MTT法和荧光素酶双报告基因检测法分别检测萜酚类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和抗炎活性。结果表明,从该海绵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共富集和分离了8个已知的萜酚类化合物,分别为Plakordiol A(1)、Plakordiol B(2)、Plakordiol C(3)、Plakordiol D(4)、(7R,10R)-Hydroxycurcudiol(5)、(7R,10S)-Hydroxycurcudiol(6)、(7R*,10R*)-Abolene(7)和(7R*,10S*)-Abolene(8),为4对差向异构体。在20μmol/L浓度下,8个萜酚类化合物均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表现出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其中Plakordiol A(1)和Plakordiol C(3)对9-顺视黄酸诱导的RXRα的转录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与模型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而Plakordiol D(4)促进9-顺视黄酸激活RXRα的转录活性,与模型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1);Plakordiol A(1)可抑制TNF-α诱导的NF-κB的激活,且与模型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易扁板海绵(Plakortis simplex) 萜酚类化合物 抗肿瘤活性 抗炎活性
下载PDF
微生物菌剂强化处理合成萜烯类化合物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胜军 徐佳佳 +4 位作者 王慧荣 梅荣武 韦彦斐 李明智 任旭峰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2-65,共4页
用桔橙小单孢菌、类棒菌状红球菌、赤红球菌组成的菌剂处理合成萜烯类化合物废水。菌株放大培养后,按照体积比2∶4∶4和4∶3∶3的比例投加到生产企业的污水处理厂,在一级、二级曝气活性污泥池分别流加500 L,CASS池内流加200 L。结果表明... 用桔橙小单孢菌、类棒菌状红球菌、赤红球菌组成的菌剂处理合成萜烯类化合物废水。菌株放大培养后,按照体积比2∶4∶4和4∶3∶3的比例投加到生产企业的污水处理厂,在一级、二级曝气活性污泥池分别流加500 L,CASS池内流加200 L。结果表明,该菌剂强化处理合成萜烯类化合物废水,出水COD和氨氮基本满足了企业对出水水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菌剂 强化 合成萜烯类化合物废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