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石首野生麋鹿种群采食植物生境及其修复途径 被引量:7
1
作者 李鹏飞 杨涛 +3 位作者 张玉铭 蔡家奇 沙平 王建福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下旬)》 CAS 2015年第5期48-50,5,共3页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国家珍稀保护动物,良好的觅食生境对其生存发展十分重要。近20年调查结果表明,在麋鹿活动的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江南三合垸和杨波坦地区,麋鹿可采食植物共有33科87属125种,植物多样性总体较...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是国家珍稀保护动物,良好的觅食生境对其生存发展十分重要。近20年调查结果表明,在麋鹿活动的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的江南三合垸和杨波坦地区,麋鹿可采食植物共有33科87属125种,植物多样性总体较好。但近几年来,由于保护区内野生放养面积较小和保护区与长江的自然联系受人为干扰,湿地生境出现退化趋势,具体表现为水生、湿生植物减少,旱生、中生植物疯长,特别是不能被麋鹿采食的白茅群落扩散趋势明显。为此,今后需要加强湿地生境修复、大力进行草场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 采食植物 调查 生境 修复 石首
下载PDF
明代荆楚文学家族的文化特征——以石首王氏家族为中心
2
作者 吴桂美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0-119,185,186,共12页
荆楚文学家族多因科举的成功及个人声名的传播和影响,逐渐在家族中形成一种文学传统,继而扩大为一个具有科举和文化多元特征的文学家族群体。其形成与荆楚教育、家族成员交游、家族对家风家学的重视息息关联。石首王氏家族是明代湖广荆... 荆楚文学家族多因科举的成功及个人声名的传播和影响,逐渐在家族中形成一种文学传统,继而扩大为一个具有科举和文化多元特征的文学家族群体。其形成与荆楚教育、家族成员交游、家族对家风家学的重视息息关联。石首王氏家族是明代湖广荆州府石首县的一个科举世家、仕宦士族、文学家族以及地方望族。尤其是晚明王启茂兄弟五人,光绪《荆州府志》赞称其为“五凤”,在明代荆楚文化中有着较为重要的地位。王氏家族人才济济、以诗见长,凭借科举实现了阶层跃升,又通过每代族人的仕宦巩固家族地位,家族文脉相承不辍,家势家风持续绵远。石首王氏家族既是荆楚地域文化的产物,也是古代荆楚文学家族的典型代表。研究王氏家族及其文化特点,对我们了解和把握荆楚文学家族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中华民族文化的地域特点都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文学家族 荆楚文化 石首 王氏家族
下载PDF
城市更新背景下滨水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石首市为例
3
作者 邱凡 肖毅文 +1 位作者 韩丹敏 张威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7期178-180,共3页
滨水空间由于在过去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建设中存在安全底线不牢、生态环境较差、岸线利用不足、滨水可达性差等问题,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内容,亟须在生态安全与开发利用之间寻求平衡,促进滨水空间高质量发展。文章以石首市滨水空间为例... 滨水空间由于在过去重经济、轻环境的发展建设中存在安全底线不牢、生态环境较差、岸线利用不足、滨水可达性差等问题,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内容,亟须在生态安全与开发利用之间寻求平衡,促进滨水空间高质量发展。文章以石首市滨水空间为例,提出强管控、促修复、优空间、补短板、注活力五大更新策略,推进城市滨水空间水-岸-城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滨水空间 水岸城融合 石首
下载PDF
鄂南桃花山地区的三大特色文化
4
作者 吕永昌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7-41,47,共6页
位于洞庭湖平原北部边缘的鄂南桃花山地区,素有"荆楚桃花源"、"荆楚第一竹乡"和"鄂南茶乡"之称。其历史悠久而异彩纷呈的"桃文化"、"竹文化"和"茶文化",构筑了当地特有的... 位于洞庭湖平原北部边缘的鄂南桃花山地区,素有"荆楚桃花源"、"荆楚第一竹乡"和"鄂南茶乡"之称。其历史悠久而异彩纷呈的"桃文化"、"竹文化"和"茶文化",构筑了当地特有的人文风情。笔者从乡土文化视角,对此类地域文化现象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石首 桃花山 特色 文化
下载PDF
石首村落地名的自然与人文特征
5
作者 吕永昌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48-52,共5页
湖北省石首市境域的地名,极富水乡平原特色。这些地名的出现,是数千年来独有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相互交融与演绎的结晶。地名是一个地方地形地貌、历史文化及风俗民情的缩影。本文旨在透过这些地名,从侧面揭示其水乡平原所固有的部分自然... 湖北省石首市境域的地名,极富水乡平原特色。这些地名的出现,是数千年来独有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相互交融与演绎的结晶。地名是一个地方地形地貌、历史文化及风俗民情的缩影。本文旨在透过这些地名,从侧面揭示其水乡平原所固有的部分自然与人文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 石首 水乡 平原 村落 地名
下载PDF
典型而独特的石首地貌与湖泊分布及其成因
6
作者 吕永昌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35-39,共5页
长江故道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更是曲冠成名,尤以水深流急、崩岸频繁的长江石首河段为最,从而造就了石首独特的地貌,并衍生出星罗棋布的湖泊。
关键词 荆江 石首 地貌 湖泊
下载PDF
我国现阶段群体性事件探究——基于湖北“石首事件”的个案分析
7
作者 吴玲玲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31-34,共4页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对湖北"石首事件"的个案分析,探究群体性事件频发的根源,从政府、制度、社会等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我国当前群体性事件的对策。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石首 原因 对策
下载PDF
情感与网络抗争动员——基于湖北“石首事件”的个案分析 被引量:85
8
作者 谢金林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0-93,126-127,共14页
本文打通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联系,从微观层面展现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一般图景,以克服资源动员理论对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机制解释的不适应问题。湖北"石首事件"个案分析表明,情感在网络政治抗争动员过程中发挥着决... 本文打通个人层次与社会层次联系,从微观层面展现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一般图景,以克服资源动员理论对中国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机制解释的不适应问题。湖北"石首事件"个案分析表明,情感在网络政治抗争动员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个体层次看,事件对网民的情感刺激决定了网民对事件的解读方式,从而直接影响公共话语建构和网民的社会认同。从社会层次看,网民情感反应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中,社会文化框架决定着政府与网民互动的模式,直接决定网络政治抗争动员框架的建构。打通个体分析层次与社会分析层次的联系是理解情感影响下的社会认同建构是根本,也是理解当代中国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本。分析情感对网络政治抗争动员的影响有利于深入理解网络社会运动的内在机理,也有利于政府科学应对网络集体行动,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 网络 抗争动员 石首事件
下载PDF
湖北石首市走马岭新石器时代城址的发掘 被引量:15
9
作者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 石首市走马岭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所 +1 位作者 单思伟(执笔者) 余西云(执笔者)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24,126+5-24+2,共22页
2014~2016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等对走马岭城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发现城垣、房址、灰坑、土坑墓、瓮棺葬等遗迹,出土了较丰富的陶器和石器等遗物。走马岭城址为内外城结构,城外还有附属设施,其始建年代不晚于屈家岭下层文化时期,... 2014~2016年,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等对走马岭城址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发现城垣、房址、灰坑、土坑墓、瓮棺葬等遗迹,出土了较丰富的陶器和石器等遗物。走马岭城址为内外城结构,城外还有附属设施,其始建年代不晚于屈家岭下层文化时期,历经屈家岭上层文化、石家河文化,至煤山文化时期废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北石首市 走马岭遗址 内外城 新石器时代晚期
原文传递
荆江石首河段近50年河床演变分析 被引量:11
10
作者 周美蓉 夏军强 邓珊珊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0-46,共7页
河道裁弯及三峡工程运用对荆江石首河段的河床演变产生了显著影响。结合实测水沙及地形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河段近50年来的河床演变特点,主要包括河床冲淤、平面及断面形态调整三个方面。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裁弯使得石首河段平面形态发生... 河道裁弯及三峡工程运用对荆江石首河段的河床演变产生了显著影响。结合实测水沙及地形资料分析,研究了该河段近50年来的河床演变特点,主要包括河床冲淤、平面及断面形态调整三个方面。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裁弯使得石首河段平面形态发生显著调整,1966-1975年该河段深泓平均摆幅达42.0m/a,且总体向左岸摆动。三峡工程运用后,大规模护岸工程的实施使石首河段的平面形态趋于稳定,深泓平均摆幅减小到29.8m/a,但北门口下段、调弦口弯道等位置的深泓摆动仍较为剧烈,使得这些局部河段岸线崩退现象十分明显。此外还分析了石首河段断面形态的调整过程,并建立了河段平滩河槽形态参数与前5年汛期平均水流冲刷强度的经验关系式,用于反映河段平滩河槽形态随水沙条件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冲淤 平面形态调整 断面形态调整 石首河段 荆江段
下载PDF
群体性事件的特点、成因及治理对策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杜英 杨静慧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36-38,共3页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改革时期各种矛盾问题的综合反映,对我国的社会治安环境产生了严峻的挑战。“湖北石首事件”代表性地揭示了众多群体性事件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引发原因,可以从提高公民法制意识、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增加政务... 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经济和社会改革时期各种矛盾问题的综合反映,对我国的社会治安环境产生了严峻的挑战。“湖北石首事件”代表性地揭示了众多群体性事件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引发原因,可以从提高公民法制意识、拓宽民意表达渠道、增加政务信息公开和建立官员问责制四个方面寻求事件的解决方法,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从而减少该类事件的发生,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政治权利 湖北石首事件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散养麋鹿夏季生境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超 范韦莹 +3 位作者 蔡晓斌 王学雷 张玉铭 李鹏飞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6-344,共9页
科学评价散养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生境的适宜性,可为散养麋鹿生境改造及野化麋鹿栖息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开展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散养麋鹿的生境改造和有效管理,2019年5~8月,采用无人机航拍和实地调... 科学评价散养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生境的适宜性,可为散养麋鹿生境改造及野化麋鹿栖息地保护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开展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散养麋鹿的生境改造和有效管理,2019年5~8月,采用无人机航拍和实地调查获取了围栏内散养麋鹿的分布位点数据,并基于Google Earth影像数据对麋鹿生境类型进行面向对象的解译分类,分析了散养麋鹿种群的分布与不同生境类型的关系,运用MaxEnt模型对围栏内散养麋鹿夏季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MaxEnt模型的评价效果达到了优秀水平(训练集AUC=0.910),裸地距离、泥滩地距离和林地距离是夏季麋鹿生境的主要环境特征变量,综合贡献值分别为35.2%、34.5%和15.7%。生境因子的敏感性分析表明,随着距泥滩地距离、低草地距离、裸地距离的增加,生境适宜度逐渐降低,散养麋鹿的出现概率也逐渐降低;保护区核心区内麋鹿生境适宜区类型主要以低草地和泥滩地为主,适宜区面积为338.84hm^(2),占核心区总面积的27.41%。夏季麋鹿在保护区内倾向于栖息在保护区核心区中南部的泥滩地、低草地和裸地等生境类型上,在该保护区有限环境容纳量的背景下,应加强保护区内部麋鹿适宜栖息地生境类型的营造,同时推动新的麋鹿迁地保护区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MaxEnt模型 生境适宜性 生境修复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麋鹿夜间卧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弛 杨道德 +3 位作者 张玉铭 宋玉成 李鹏飞 蒋志刚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031-1038,共8页
卧息地选择是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行为适应。为了探讨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夜间卧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跟踪调查法与直接观察法,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麋鹿184个夜间卧息样方和184个... 卧息地选择是野生动物对生态环境的行为适应。为了探讨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夜间卧息地选择的季节变化,2013年1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跟踪调查法与直接观察法,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麋鹿184个夜间卧息样方和184个对照样方的生态因子信息进行了观测记录。结果表明:麋鹿春、秋、冬3个季节夜间卧息时均选择隐蔽度较高、草本盖度较高、食物丰富度较高、距隐蔽物(芦苇或树林)较近的林地生境(P<0.05),并且春、秋季夜间选择在距道路距离与距居民点距离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夏季夜间选择在草本盖度较低、食物丰富度较低、隐蔽度较低、距隐蔽物较近、距道路与居民点距离较远、距水源较近的滩涂生境卧息(P<0.05);冬季夜间选择在风速较小、距道路与居民点较近的生境卧息。判别分析表明:草本盖度、食物丰富度、距道路距离、隐蔽度、风速、距水源距离以及距隐蔽物距离这7个因子组成的判别函数可区分不同季节麋鹿的夜间卧息地,且麋鹿在不同季节的夜间卧息地特征存在部分重叠,这可能与不同季节间食物、水、温度与人为干扰等因子的差异性有关。建议该保护区扩大饲料基地面积、保留麋鹿卧息隐蔽环境、减少人为干扰、控制长江故道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夜间卧息地 生境选择 行为适应 物种重引入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湖北石首散养麋鹿种群的调控机制:密度制约下种群产仔率下降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宋玉成 李鹏飞 +3 位作者 杨道德 温华军 张玉铭 蒋志刚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3-40,共8页
为了探讨散养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种群密度制约的调控机制,1993–2013年,我们以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的散养麋鹿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区直接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数量,计算种群增长率、死亡率、存活率和产仔率等参... 为了探讨散养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种群密度制约的调控机制,1993–2013年,我们以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的散养麋鹿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区直接计数法统计麋鹿种群数量,计算种群增长率、死亡率、存活率和产仔率等参数,对麋鹿种群的发展是否受到密度制约影响以及作用于哪些种群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首麋鹿保护区散养麋鹿种群的发展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稳定增长阶段(1993–1997年)、快速增长阶段(1998–2006年)、缓慢增长阶段(2007–2009年)、迅速下降阶段(2010年)和种群恢复阶段(2011–2013年)。1993–1997年,种群增长率为16.60±3.10(%),而死亡率为4.34±0.93(%);1998–2006年,种群增长率增加为28.98±3.62(%),死亡率为4.35±2.31(%);2007–2009年,种群的增长率下降为7.36±1.64(%),而死亡率增加为6.32±2.85(%);2010年种群暴发传染性疾病,数量急剧下降;2011–2013年,种群增长率增加为10.95±4.04(%),而死亡率下降为5.70±2.03(%)。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种群密度与增长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612,P=0.005<0.01),与产仔率也呈极显著的负相关(r=–0.902,P=0.000<0.01),与死亡率的相关性不显著(r=0.425,P=0.062>0.05)。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2010年之前(1993–2009年)和之后(2011–2013年)的成、幼体存活率分别为95.40±1.56(%)、95.79±1.80(%)和96.67±0.92(%)、94.04±2.20(%),两者差异不显著(成体:t=–0.503,df=8,P=0.628>0.05;幼体:t=0.558,df=8,P=0.592>0.05),这说明密度制约因素未对石首麋鹿保护区散放麋鹿种群的存活率产生明显影响。从2003年起,种群受到密度制约机制的调控,主要表现为产仔率下降,同时也受到了洪水、疾病和人类干扰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针对目前石首麋鹿保护区散养麋鹿种群面临的密度制约和环境容纳量等问题,我们提出了应对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死亡率 存活率 产仔率 物种重引入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三峡工程运用初期石首河弯河势演变三维数值模拟 被引量:8
15
作者 假冬冬 邵学军 +2 位作者 王虹 肖毅 周刚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9,共7页
采用考虑河岸坍塌的三维水沙数值模型,对三峡工程运用初期石首河弯的河势演变进行了模拟分析。数值模型中采用基于非正交网格的局部网格可动技术,将传统水沙模型与二元结构河岸坍塌力学模型相结合。利用三峡水库蓄水前后2002~2004年... 采用考虑河岸坍塌的三维水沙数值模型,对三峡工程运用初期石首河弯的河势演变进行了模拟分析。数值模型中采用基于非正交网格的局部网格可动技术,将传统水沙模型与二元结构河岸坍塌力学模型相结合。利用三峡水库蓄水前后2002~2004年石首河段冲淤演变资料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模型不仅能模拟出河道的垂向冲淤过程,而且还可模拟出由河岸坍塌所引起的河道横向摆动过程。计算分析了三峡工程运行至2016年末河段的河势演变情况,结果可为河段的河道整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工程 石首河弯 河势演变 河岸坍塌 三维 水沙数值模拟
下载PDF
长江石首段航道整治工程行洪影响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谷利华 岳红艳 张杰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5-8,共4页
分析了长江石首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点及演变趋势,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工程对河道水位及流场等的影响,并综合分析了工程对河势和行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拟建工程实施后不会对该河段行洪及河势产... 分析了长江石首河段航道整治一期工程河段近期河床演变特点及演变趋势,采用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工程对河道水位及流场等的影响,并综合分析了工程对河势和行洪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拟建工程实施后不会对该河段行洪及河势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但局部河势仍会有一定的调整。该研究成果可为航道整治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演变 数学模型 航道整治 长江石首段
下载PDF
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谣言:形成、传播与作用机制及其控制——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 被引量:7
17
作者 彭涛 陈丽 《柳州师专学报》 2010年第3期98-101,122,共5页
近年来,我国重大群体性突发事件频发,而这些事件中,谣言起着极大的反作用。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对这一事件中谣言的形成、传播与作用机制进行探讨,试图提出相关的控制措施,以减少谣言给社会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关键词 谣言 群体性突发事件 传播 石首事件
下载PDF
金陵邑治所辩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蔚然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6-9,共4页
本文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及作者长期从事南京地区文物考古工作的实践 ,对南京历史上楚国所建金陵邑即“今石头城”的传统说法提出置疑 ,并从《世说新语》刘孝标注引山谦之《丹阳记》的记载出发 。
关键词 金陵邑 石头城 景定建康志 世说新语刘注 山谦之 丹阳记 位置
下载PDF
三峡工程运用后石首弯道段整治工程累积影响和演变趋势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刘心愿 渠庚 +2 位作者 姚仕明 朱勇辉 刘亚 《水利水电快报》 2020年第1期22-27,共6页
石首弯道段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首端,河道形态复杂多变,河床演变较为剧烈。在大量河道治理及航道整治工程的控制下,岸坡稳定性及航道条件得到了增强和改善。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坝下荆江河段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石首弯道段也出... 石首弯道段位于长江中游下荆江首端,河道形态复杂多变,河床演变较为剧烈。在大量河道治理及航道整治工程的控制下,岸坡稳定性及航道条件得到了增强和改善。三峡水库蓄水以来,坝下荆江河段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石首弯道段也出现了大幅冲刷,但在一系列河道治理及航道整治工程的作用下,除了局部河段深泓摆动和冲淤变化较为明显外,总体河势基本稳定。随着三峡水库及上游干支流水库群不断建成和运用,该河段河势仍将持续调整。近岸河床的不断冲刷下切,已有工程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河床变形,不断出现崩塌冲失,对现有堤防、河势控制工程、护岸工程和航道整治工程等的安全运行以及涉水工程与航运等带来新的问题。提出应抓紧深入研究三峡水库及上游控制性水库运用初期长江中下游重点河段河势变化与综合治理方案等重大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治理 航道整治 崩岸 演变趋势 石首弯道段 长江中游 三峡工程
下载PDF
湖北石首散放麋鹿与野化麋鹿秋季夜间卧息地选择 被引量:6
20
作者 李弛 杨道德 +2 位作者 张玉铭 宋玉成 李鹏飞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2855-2860,共6页
卧息地选择是野生动物适应不同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的综合反映,是衡量野生动物行为适应的关键因素之一。2014年9—11月,采用跟踪调查法与直接观察法,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的散放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群体和保护... 卧息地选择是野生动物适应不同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的综合反映,是衡量野生动物行为适应的关键因素之一。2014年9—11月,采用跟踪调查法与直接观察法,对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围栏内的散放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群体和保护区外(三合垸)的自然野化麋鹿群体秋季夜间卧息地选择进行了比较研究,对散放与野化麋鹿群体分别进行了61个卧息样方和61个对照样方的调查。结果表明:散放群体与野化群体秋季夜间均主要选择在隐蔽度较高、草本盖度较高、食物丰富度较高、风速较小、距隐蔽物(芦苇与树林)较近的林地中的草地基底卧息,但野化群体更倾向于选择距道路与居民点较远的卧息地。逐步判别分析表明:散放群体与野化群体在秋季夜间卧息地特征上存在重叠与分离,距道路距离和距居民点距离构成的Fisher判别函数可区分散放与野化群体秋季夜间卧息地,判别正确率为87.5%,表明散放群体与野化群体夜间卧息地选择主要在距道路与居民点距离上存在差异。故散放群体与野化群体在秋季夜间卧息地选择上相似又趋异,这可能与相同的生物学特性、相似的生境和不同的人为干扰、围栏等条件有关,建议保护区争取获得三合垸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扩大围栏面积、保留麋鹿卧息时的隐蔽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麋鹿 夜间卧息地 生境选择 物种重引入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