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俗情爱的神圣化——浅议旧约中的《雅歌》 被引量:6
1
作者 徐雪梅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3年第2期49-52,共4页
《雅歌》是《圣经》中惟一以赞颂情爱为主题的诗集。它之所以具有被列入正典的地位,在于最初希伯来人的《旧约》神学观点中并无“灵”与“肉”分离的思想,尤其是完全没有“灵洁”、“肉秽”的观念。以后又经过后人不断地诠释和引申,使... 《雅歌》是《圣经》中惟一以赞颂情爱为主题的诗集。它之所以具有被列入正典的地位,在于最初希伯来人的《旧约》神学观点中并无“灵”与“肉”分离的思想,尤其是完全没有“灵洁”、“肉秽”的观念。以后又经过后人不断地诠释和引申,使其原本意义单纯的以人间男女情爱为主题的内容被看作是上帝爱以色列人的比喻,或者在基督信仰中被视为是基督爱教会的比喻,从而在寓意和象征上实现了文学向宗教的转化,并取得了牢固的神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歌》 正典 世俗情爱 神圣化
下载PDF
“孔子‘作’《春秋》”的汉唐推衍 被引量:1
2
作者 闫春新 《中国文化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06,共12页
先秦“孔子‘作’《春秋》”的命题,多被汉唐接受、深化乃至过度蕴意及其治世功能的衍义,在两汉更是进一步衍生出极具神学意义的“孔子受命‘作’《春秋》”。汉唐这一推衍“孔子‘作’《春秋》”的内在发展理路,有其深刻的思想动因。... 先秦“孔子‘作’《春秋》”的命题,多被汉唐接受、深化乃至过度蕴意及其治世功能的衍义,在两汉更是进一步衍生出极具神学意义的“孔子受命‘作’《春秋》”。汉唐这一推衍“孔子‘作’《春秋》”的内在发展理路,有其深刻的思想动因。汉唐“孔子‘作’《春秋》”的文化认定,其实是起因于最初的天命及圣言崇拜及其后两汉的孔子的渐次圣化与《春秋》渐次经典化甚至是“神化”。魏晋已至隋唐大都在接受圣化孔子为经学共识的基础上,有部分修正与引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作《春秋》” “受命‘作’《春秋》” 神化 圣化
原文传递
新文化运动中“科学”观念的检讨 被引量:4
3
作者 尹奇岭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6-125,289,共10页
作为新文化运动基石之一的"科学",长期以来似乎天然地具有合法性,通过探究,笔者认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科学"观念,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革命话语结合,实际上被抽离具体内容而被信仰化、神圣化了,从而揭示出五四新文化... 作为新文化运动基石之一的"科学",长期以来似乎天然地具有合法性,通过探究,笔者认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科学"观念,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革命话语结合,实际上被抽离具体内容而被信仰化、神圣化了,从而揭示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观念内涵悬空和意识形态化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 科学 神圣化
下载PDF
艺术社会学的建构 被引量:4
4
作者 杨道圣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05-109,共5页
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艺术学领域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艺术和艺术家的历史、艺术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艺术趣味的历史演变以及美学和艺术概念的历史演变,使艺术学摆脱了传统的形式主义和先验论的局限,将艺术从神圣化的氛围中解脱出来,恢复艺术... 从社会学的角度考察艺术学领域一系列的问题,包括艺术和艺术家的历史、艺术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艺术趣味的历史演变以及美学和艺术概念的历史演变,使艺术学摆脱了传统的形式主义和先验论的局限,将艺术从神圣化的氛围中解脱出来,恢复艺术在其所存在的特定社会环境中更为具体和真实的地位。艺术学因此就被建构为艺术社会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 艺术社会学 艺术体制 审美趣味 神圣化 学科 建构
下载PDF
鬼子母文学形象的历史变迁及原因探析
5
作者 贺伟 谷丽媛 《天中学刊》 2024年第6期78-84,共7页
汉朝时,鬼子母作为佛教护法神之一传入中国。佛经中的鬼子母显现出多子、爱子的形象特征,且逐渐具有了送子的职能,在民间广受供奉。随着佛教本土化的发展,鬼子母的身影频繁出现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其人物形象一直处于建构和嬗变当中... 汉朝时,鬼子母作为佛教护法神之一传入中国。佛经中的鬼子母显现出多子、爱子的形象特征,且逐渐具有了送子的职能,在民间广受供奉。随着佛教本土化的发展,鬼子母的身影频繁出现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其人物形象一直处于建构和嬗变当中。宋前文学作品中的鬼子母大都是美丽端庄、神通广大的送子娘娘形象,宋代之后则呈现出多样化和世俗化的趋势,这一历史变迁与唐宋之际佛教的变革、通俗文学的发展以及观音信仰的兴盛有着密切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鬼子母 文学形象 历史变迁 神圣化 世俗化
下载PDF
康有为、梁启超视野中的孔子教师形象
6
作者 徐娜娜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79-83,共5页
清末民族危亡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基于特殊的政治目的,对孔子的教师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与塑造。康有为将孔子圣化为孔教教主,试图为托古改制提供合理依据,减少变法阻力。梁启超祛除了对孔子教师形象的宗教化和迷信化塑造,吸收西方理... 清末民族危亡时期,康有为、梁启超基于特殊的政治目的,对孔子的教师形象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与塑造。康有为将孔子圣化为孔教教主,试图为托古改制提供合理依据,减少变法阻力。梁启超祛除了对孔子教师形象的宗教化和迷信化塑造,吸收西方理性思想,转而重新推崇孔子为道德、理性之师。在康有为、梁启超互为镜像的阐释下,孔子的教师形象呈现出宗教性与现代性相互杂糅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有为 梁启超 孔子 圣化 去圣化
下载PDF
道教文化对李白人生道路及其诗风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丽荣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48-51,共4页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道教渊源颇深,道教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道教文化与李白的诗歌创作为切入点,探求道教对李白人生道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李白信道、学道、寻道、悟道的分析,阐明李白的道教信仰... 在中国文学史上,李白与道教渊源颇深,道教对李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道教文化与李白的诗歌创作为切入点,探求道教对李白人生道路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对李白信道、学道、寻道、悟道的分析,阐明李白的道教信仰。道教追求自由的精神,与李白悟道的灵性完美结合,促使其山水诗具有人格化、神灵化特点,形成独特的仙灵化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文化 李白 人生道路 山水诗 仙灵性
下载PDF
以上帝的名义:伊朗文化精神 被引量:2
8
作者 哥拉瑞扎.阿瓦尼 刘玉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7-11,共5页
在伊斯兰教灵知 ( Irfan)中 ,人被视为上帝在尘世的代理 ,这种作用无疑在于他的精神 ,而非身体。精神的这一方面在东方诸文化 (包括波斯文化 )的核心与本质中是非常明显的。对一个传统的伊朗人来说 ,精神首先与神圣生命联系在一起 ,因... 在伊斯兰教灵知 ( Irfan)中 ,人被视为上帝在尘世的代理 ,这种作用无疑在于他的精神 ,而非身体。精神的这一方面在东方诸文化 (包括波斯文化 )的核心与本质中是非常明显的。对一个传统的伊朗人来说 ,精神首先与神圣生命联系在一起 ,因此对他来说 ,文化是在宇宙和人那里表现神圣生命的一个显白的例子 ,明确表现在他的文化中的所有方面 ,包括艺术、音乐、诗歌、散文、建筑、信仰。此外 ,按照伊朗圣贤的说法 ,精神与意义和富有意义之世界联系在一起。只有我们身上的精神才能理解事物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 神圣性 伊朗文化 波斯文化
下载PDF
神圣化的世俗 世俗化的神圣——兼评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健全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91-95,共5页
世俗化的根本含义是价值取向由彼岸向现世的转移,它贯穿于基督教发展流变的整个过程。在此过程中,世俗化的自我限制特征也在不断发挥作用。宗教改革前,教会自身的世俗化以及市民生活的世俗化正是宗教改革或者说宗教复兴的直接动因。
关键词 宗教改革 加尔文 神圣化 世俗化
下载PDF
今文经学视域下的孔子圣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瑞杰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8-106,159,共10页
儒家传统理念中圣王的确立以德位兼备为前提。在今文经学视域中,孔子为圣王谱系之"集大成者",为解决孔子有德无位所导致的理论困境,儒者创设孔子素王说以圣化孔子。自汉代董仲舒后,此论与谶纬结合,广为传播。汉人又推阐孔子... 儒家传统理念中圣王的确立以德位兼备为前提。在今文经学视域中,孔子为圣王谱系之"集大成者",为解决孔子有德无位所导致的理论困境,儒者创设孔子素王说以圣化孔子。自汉代董仲舒后,此论与谶纬结合,广为传播。汉人又推阐孔子为汉制法说,一方面为汉家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另一方面又可使王道教化积极匡正现实政治。何休既认可孔子为汉制法,又强调此法贯于百王,使孔子制法兼具现实性与超越性维度,其普适性意涵得以充分彰显。作为制法者的孔子,亦成就其至圣地位,为万世所景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今文经学 孔子 圣化 素王 制法
原文传递
世俗化理论的旗手 神圣化理论的鼓手——Peter Berger的宗教社会学理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顺华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41-46,共6页
Peter Berger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构了系统的世俗化理论,一直到九十年代初,都有一个强大的以Peter Berger为中心的世俗化理论阵营。九十年代末,作为世俗化理论领军人物的Peter Berger竟然倒戈,转而成为神圣化理论的鼓手,而神圣化理... Peter Berger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构了系统的世俗化理论,一直到九十年代初,都有一个强大的以Peter Berger为中心的世俗化理论阵营。九十年代末,作为世俗化理论领军人物的Peter Berger竟然倒戈,转而成为神圣化理论的鼓手,而神圣化理论与世俗化理论的争锋正是围绕着分化、衰减、消逝、私人化等几个主题展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ER Berger 世俗化 神圣化
下载PDF
《牛虻》风行的时局与中国传播的圣化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丽娜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44,共6页
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是"外国译介促使原著成名"的典型实例。《牛虻》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来到红色中国,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刻意助推下,借由多种传播渠道,认可度曾经很高并一度被"圣化"与&qu... 爱尔兰女作家伏尼契的小说《牛虻》是"外国译介促使原著成名"的典型实例。《牛虻》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来到红色中国,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刻意助推下,借由多种传播渠道,认可度曾经很高并一度被"圣化"与"偶像化",跻身革命文学经典行列。而对于"动态经典"《牛虻》的当代解读,则揭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汇聚多种世间因缘的文学经典文本,在时间和空间的旅行过程中,纵使会经历各种因素的作用、影响,特别是世俗权力的强力介入,但最终总会摆脱种种束缚,关键只在于它是否已经是"终身性"或"永恒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虻》 时局 中国传播 圣化 动态经典
原文传递
明代的《汉书》经典化与刘邦神圣化的现象、原因与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谢贵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17-125,共9页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的独特身世,使其对汉高祖刘邦高度认同,由此兴起了一场《汉书》经典化和刘邦神圣化的运动,《汉书》从史学意义上的典籍一跃而为政治意义上的经典,刘邦也从宋元时的无赖形象陡升至圣人和偶像的地位。这一运动对明代君...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的独特身世,使其对汉高祖刘邦高度认同,由此兴起了一场《汉书》经典化和刘邦神圣化的运动,《汉书》从史学意义上的典籍一跃而为政治意义上的经典,刘邦也从宋元时的无赖形象陡升至圣人和偶像的地位。这一运动对明代君臣的行为取向、政策指向、史学倾向和文学转向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汉书》 经典化 刘邦 神圣化
下载PDF
司马光的中和思想与成圣动机——以居洛时期为例
14
作者 庞明启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95-102,共8页
宋神宗朝洛阳士人群以司马光等人的圣人意识为代表的道统观念,有与王安石新党集团道统观念以及三不足、理财求利等政治方针相抗衡的意图。“中和”是儒家圣贤之道的基本思想之一,司马光认为它是万事万物得以正常运转和维持平衡的根本法... 宋神宗朝洛阳士人群以司马光等人的圣人意识为代表的道统观念,有与王安石新党集团道统观念以及三不足、理财求利等政治方针相抗衡的意图。“中和”是儒家圣贤之道的基本思想之一,司马光认为它是万事万物得以正常运转和维持平衡的根本法则,可以成为“道”的代名词。“中”是内在规律,“和”是“中”的外在和谐状态。只有明白并严格按照“中和”原则行事,才能够遵道而达道。司马光一方面大力宣扬并践行中和思想,另一方面却深陷失和的政治焦虑之中无力挣脱。他的中和思想,看似中正平和的中庸之道的反映,其实是一种概念化和排他性极强的刚猛之道,以极端的进取心驱动着成圣的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光 中和思想 成圣 道统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文学典型论局限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叶虎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17-21,共5页
曾经作为理论界热门话题的典型论 ,自 80年代中期以来 ,渐趋沉寂。这主要归结于典型论在 2 0世纪发展行程中的三大局限 :典型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神化及典型论中的共性论与个性论的内在矛盾。分析典型论局限性的目的 ,在于对陷入理论危... 曾经作为理论界热门话题的典型论 ,自 80年代中期以来 ,渐趋沉寂。这主要归结于典型论在 2 0世纪发展行程中的三大局限 :典型的政治意识形态化、神化及典型论中的共性论与个性论的内在矛盾。分析典型论局限性的目的 ,在于对陷入理论危机的典型论提供一个建设性的参照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文学 典型论 政治意识形态化 神化 共性论 个性论
下载PDF
《小王子》中儿童价值观念再探析
16
作者 张建伟 罗智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89-93,共5页
2015年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小王子》上映后创下了法国动画电影在国内的票房新纪录。作为由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成功范例,《小王子》不以故事性取胜,而是以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反思而发人深省。文章以文本为研究素材,基于哲学的... 2015年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小王子》上映后创下了法国动画电影在国内的票房新纪录。作为由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成功范例,《小王子》不以故事性取胜,而是以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反思而发人深省。文章以文本为研究素材,基于哲学的研究视角,分析“儿童”概念的发生发展,探索《小王子》中儿童的自我塑造及其哲学内涵,旨在研究儿童世界的哲学化和神圣化,找出《小王子》所蕴含的时代价值和社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王子》 儿童世界 情感价值 儿童哲学 神圣化
下载PDF
“样板戏”革命主题的宗教内涵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松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7-12,共6页
领袖崇拜体现的是世俗社会中民众的政治信仰,耶稣崇拜则是基督教信徒的精神皈依。二者的相似点在于,都认为宇宙存在一个绝对的、无限的、至高无上的创世者。在"文革"期间的崇拜现象中,美的程度以及丑的形成不是如同上述基督... 领袖崇拜体现的是世俗社会中民众的政治信仰,耶稣崇拜则是基督教信徒的精神皈依。二者的相似点在于,都认为宇宙存在一个绝对的、无限的、至高无上的创世者。在"文革"期间的崇拜现象中,美的程度以及丑的形成不是如同上述基督教所说的距上帝这一本体之光的远近而定。而是根据敌我双方的阶级立场而划分为彼此对抗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样板戏"革命主题的宗教内涵体现为救赎——牺牲——圣化这一逻辑相关的三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样板戏” 宗教 救赎 牺牲 圣化
下载PDF
略论儒家经典神圣化的历程
18
作者 程勇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96-100,共5页
儒家典籍的经典化,首先归因于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学的“温和”性格及其“以述为作”的思想方式。儒家典籍的进一步神圣化,则发生在欲使儒学成为帝国意识形态的汉代儒家那里。汉儒赋予儒家经典以圣性,并进一步阐明经典圣性之所由来,于是就... 儒家典籍的经典化,首先归因于由孔子所开创的儒学的“温和”性格及其“以述为作”的思想方式。儒家典籍的进一步神圣化,则发生在欲使儒学成为帝国意识形态的汉代儒家那里。汉儒赋予儒家经典以圣性,并进一步阐明经典圣性之所由来,于是就有“神义圣性论”与“天义圣性论”两条经典神圣化的取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经典 神圣化 历程
下载PDF
试论文人神灵化的起源
19
作者 张子开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94-97,共4页
最早掌握文字的为巫师,而最初被神灵化的正是新石器时代的巫师们。春秋时期,部分巫师家族的后裔降而为"士",庶人上升为"士"的重要途径亦为学,纯粹学识或道德意义上的文人方始涌现。而这类文人被神灵化的第一人就是... 最早掌握文字的为巫师,而最初被神灵化的正是新石器时代的巫师们。春秋时期,部分巫师家族的后裔降而为"士",庶人上升为"士"的重要途径亦为学,纯粹学识或道德意义上的文人方始涌现。而这类文人被神灵化的第一人就是孔子:孔子在世时即被认为已然达到了"仁"境界的"圣",可拟于"君师",由一族之祖先而上升为整个国家崇敬的"先祖"行列,成为真正的神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 文字 神灵化 巫师 孔子
下载PDF
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的“慰灵”与“显彰”设施探析——以南京菊花台为例
20
作者 谢任 《军事历史研究》 CSSCI 2022年第6期62-69,共8页
对战死者进行“慰灵”和“显彰”,是日军实施精神动员、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举措。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沦陷区建有“忠灵塔”“表忠碑”“护国神社”等诸多慰灵和显彰设施,其中在南京菊花台所建相关设施具有代表性。这里除了有“显彰”... 对战死者进行“慰灵”和“显彰”,是日军实施精神动员、建构集体记忆的重要举措。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沦陷区建有“忠灵塔”“表忠碑”“护国神社”等诸多慰灵和显彰设施,其中在南京菊花台所建相关设施具有代表性。这里除了有“显彰”日军第10军战绩的表忠碑和特定战死者的纪念碑,还有埋葬中国抗战将士的坟墓。两种对立的记忆载体共存于同一空间,是一种借用佛教“怨亲平等”思想实现日本目标的设计。它既可激励日军将士为军国主义效命,又可贬低中国抗战、彰显自身的“文明”,还能掩盖日军的侵略罪行,具有极强的欺骗性和虚伪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军 慰灵 显彰 南京菊花台 表忠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