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欧盟与俄乌冲突: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7
1
作者 门镜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22年第6期87-106,共20页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至今,俄乌冲突不断升级。虽然欧盟没有直接参与冲突,但在财政支持、武器配备、人员培训和难民接收等方面为乌克兰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并先后推出了九轮制裁俄罗斯的措施。这些制裁措施虽然对俄...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特别军事行动至今,俄乌冲突不断升级。虽然欧盟没有直接参与冲突,但在财政支持、武器配备、人员培训和难民接收等方面为乌克兰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并先后推出了九轮制裁俄罗斯的措施。这些制裁措施虽然对俄罗斯的经济、金融、能源出口等领域进行了有力的打击,但也使欧盟自身承受着由对俄制裁引发的通货膨胀和能源粮食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后果,民众怨声载道。欧盟陷入俄乌冲突的泥潭,无力自拔,面临着重重困难。危机使欧盟内部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也遭遇了不小的挑战。对于欧盟而言,应对危机和解决困境的重要出路在于尽早促进俄乌停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乌冲突 俄欧关系 欧洲能源安全 欧洲粮食安全
原文传递
在乌克兰问题上制裁俄罗斯有无意义及效用? 被引量:4
2
作者 S·赫德兰 丁端 刘娅楠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0-85,共26页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西方惩罚俄罗斯的主要手段是制裁。实施制裁一直是西方国家政府对付其反感的政权时喜欢使用的手段。但是历史记录非常清楚地表明,制裁并没有效果。这次西方对俄制裁,对所使用的手段思虑不周,结果也明显不会达到预期... 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西方惩罚俄罗斯的主要手段是制裁。实施制裁一直是西方国家政府对付其反感的政权时喜欢使用的手段。但是历史记录非常清楚地表明,制裁并没有效果。这次西方对俄制裁,对所使用的手段思虑不周,结果也明显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回顾到目前为止的制裁经历,有三个特点:第一,西方国家高估了制裁对克里姆林宫追求目标的决心的短期影响;第二,西方国家同样低估了制裁对俄罗斯经济长期前景的影响;第三,截至目前采取的制裁行动明显属于被动反应的策略之选,而非积极主动的战略之举,导致自身进退维谷。通过制裁俄罗斯来获得乌克兰问题的解决,有雄心但缺乏智慧。西方国家到了重新思考乌克兰问题并认真评估将俄罗斯逼进死角的长期后果的时候了,也亟需考虑修正自身的优先政策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克兰危机 西方对俄制裁 俄欧关系 俄美关系
原文传递
拜登执政以来美欧与俄罗斯关系变化态势、动因及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焦一强 丁传彪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22年第5期118-147,共30页
自2021年初上台执政以来,基于重塑美国国际地位的总体战略目标诉求,拜登政府在继承特朗普大国对抗政策的基础上重拾“联盟管理”和西方民主价值与规范,在安全观认知差异、固化的反俄倾向、跨大西洋联盟关系趋于好转以及乌克兰危机消极... 自2021年初上台执政以来,基于重塑美国国际地位的总体战略目标诉求,拜登政府在继承特朗普大国对抗政策的基础上重拾“联盟管理”和西方民主价值与规范,在安全观认知差异、固化的反俄倾向、跨大西洋联盟关系趋于好转以及乌克兰危机消极后果持续发酵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下,美欧联手向俄罗斯发起新一轮制裁和打压,使得双方在地缘政治、能源博弈以及外交制裁等领域的冲突与对抗更加激烈和尖锐,美欧与俄罗斯关系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态势和变化。进入2022年以来,随着俄乌冲突的爆发,美欧与俄罗斯的对峙进入白热化,大国关系回归地缘政治竞争的历史传统和动机更加鲜明,从而严重破坏了全球战略稳定与平衡,使百年变局背景下脆弱的国际秩序的未来走势变得更加复杂和不确定,同时也给“一带一路”建设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拜登政府对俄政策 俄欧关系 俄乌冲突 欧洲地缘政治
原文传递
法国对俄“摇摆”政策的国内外因素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张红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5-81,共37页
新世纪以来,法国对俄政策摇摆于大西洋主义和戴高乐主义之间,游走在价值观和利益之两端。2000年以来法国三任总统治下的对俄政策变迁,基本上沿袭的是传统的平衡战略,但逐渐由利益导向转变为价值观导向。法国的对俄政策受到国内外多重因... 新世纪以来,法国对俄政策摇摆于大西洋主义和戴高乐主义之间,游走在价值观和利益之两端。2000年以来法国三任总统治下的对俄政策变迁,基本上沿袭的是传统的平衡战略,但逐渐由利益导向转变为价值观导向。法国的对俄政策受到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欧美俄大三角关系、欧盟北约双东扩、法国战略考量以及国内精英对俄罗斯、对法俄关系的认知等。当前,马克龙治下的法国以欧盟建设为核心依托,以多边主义为战略手段,在美俄中三国间奉行均衡原则,以实现其"法国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外交政策 法俄关系 俄欧关系 俄罗斯外交
原文传递
“政治的西方”与“政治的东方”--冷战后俄罗斯与西方关系的根源 被引量:2
5
作者 理查德·萨克瓦 杨辉(翻译)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22年第6期44-59,共16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冷战,创建和塑造了一个“政治的西方”,同时它也成为1945年建立的以联合国为基础的国际宪章体系中最重要的次级秩序之一。1991年冷战结束时,人们认为与之相关的机制、实践和机构(尤其是北约)也会解散,从而产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冷战,创建和塑造了一个“政治的西方”,同时它也成为1945年建立的以联合国为基础的国际宪章体系中最重要的次级秩序之一。1991年冷战结束时,人们认为与之相关的机制、实践和机构(尤其是北约)也会解散,从而产生积极和平的新实践。然而,“政治的西方”却以胜利者自居,其实践和意识形态也变得日益激进和具有扩张性,声称自己具有某种普遍性,从而导致冷战所特有的消极和平卷土重来,引起了2014年“第二次冷战”和后来的乌克兰热战。但是,“政治的西方”只是特定时间条件下的西方。另有一个根源于古代的“文化的西方”,今天依然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和科学属于这个西方。俄罗斯当然是“文化的西方”的一份子,并且在过去的一千年里为之贡献良多。还有一个形成于过去500年间的“文明的西方”。这是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时代,但也可以看到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繁荣。俄罗斯与西方的关系往往有些暧昧,既不断发现自己在现代化模式上落后于西方,又一直在自己的价值观上模棱两可。后共产主义时代的俄罗斯全情投入了“文化的西方”,却与“文明的西方”渐行渐远,与“政治的西方”彻底敌对。俄罗斯引领了大欧亚的构建,也为“政治的东方”更为广阔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寻求捍卫《联合国宪章》体系的同时提供了另一种现代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国际政治体系 俄乌冲突 政治的西方 政治的东方
原文传递
统一的欧洲抑或分裂的欧洲? 被引量:1
6
作者 R.萨克瓦 丁端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23,共16页
冷战结束以来,戈尔巴乔夫的"大欧洲"和"大西方"设想落空,欧洲逐渐被制度和思想上的一元论所主导。制度上,欧盟变得老化,持续内嵌在大西洋安全体系中;并在物理边界上东扩,将俄罗斯排除在欧洲统一的方案之外。思想上... 冷战结束以来,戈尔巴乔夫的"大欧洲"和"大西方"设想落空,欧洲逐渐被制度和思想上的一元论所主导。制度上,欧盟变得老化,持续内嵌在大西洋安全体系中;并在物理边界上东扩,将俄罗斯排除在欧洲统一的方案之外。思想上,欧盟以后现代自居,追求规范性的价值观外交,扩员进程只是加剧了它的道德说教,观念的铁幕再次降下。俄欧对抗最终导致公开冲突,结束了冷和平时期。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秉持新修正主义立场,倡导反霸权的多元主义,在金砖集团的框架下谋求建立替代性的国际制度,提升了世界政治的多极性。欧洲的分裂将严重削弱它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一元论 俄欧关系 欧盟扩员 东部伙伴关系
原文传递
从地理形象的重塑看俄国与西方的文化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徐乐 《俄罗斯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108-127,共20页
俄国的国家意识形态与地理形象建构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前者对后者起文化定位的决定作用,同时也从后者寻找实证主义的客观证据。18世纪前俄罗斯的地理认知全盘接受西方古典的世界三分图景,以顿河为界划分欧亚大陆,表明莫斯科不承... 俄国的国家意识形态与地理形象建构之间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前者对后者起文化定位的决定作用,同时也从后者寻找实证主义的客观证据。18世纪前俄罗斯的地理认知全盘接受西方古典的世界三分图景,以顿河为界划分欧亚大陆,表明莫斯科不承认欧洲的文明优越性,也未赋予欧亚分界以文化和政治含义。彼得大帝的改革承认欧洲和亚洲的文化差异,模仿欧洲殖民帝国的制度设计,将欧亚边界东移至乌拉尔山脉,塑造对标欧洲的“宗主国-殖民地”帝国二元结构。法国大革命和十二月党人起义后的尼古拉政府扭转了国家意志层面的欧洲文化认同,以探索俄罗斯独特道路的名义将俄国与欧洲对立起来,同时俄国的自由主义思想界仍保持着与欧洲共同命运的感觉,但颠倒了原先的价值等级,将自己视为欧洲的拯救者。克里米亚战争则让俄国全社会都感觉到西方的敌意,知识精英渴望摆脱欧洲文化的主导地位,于是试图取消欧亚大陆的分界,建构与西欧世界分庭抗礼的斯拉夫民族的独立世界;这一世界图景被20世纪初的欧亚主义者继承,也成为苏联解体前后建构俄罗斯民族或俄罗斯文明统一体的地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俄罗斯文明 俄罗斯地理空间文化 俄罗斯民族国家构建 俄欧关系
原文传递
中俄欧在欧亚大陆的互动——兼论“一带一路”对三方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冯绍雷 《俄罗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60,共41页
欧盟、欧亚经济联盟、"一带一路"这三种区域进程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与主导政治观念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也不同,但中、俄、欧这三大行为主体也有寻求接近与合作的愿望。推动欧亚大陆三大板块互相接近的动力... 欧盟、欧亚经济联盟、"一带一路"这三种区域进程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意识形态与主导政治观念不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也不同,但中、俄、欧这三大行为主体也有寻求接近与合作的愿望。推动欧亚大陆三大板块互相接近的动力,不光显著地出自经济领域,还来自国际力量此消彼长的结构变迁,更由于观念形态所出现的深层变化。当然,三大主体间的接近与合作,同时也存在着相当的阻碍和牵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凸显出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一带一路"以其各种功能,既可以穿行在欧亚大陆不同的区域体制之间,成为连接各个国家的交往管道;同时也必定会在共同利益之上,经过长时间努力,建立起机制和规则,推动互联互通。在可见的将来,这种目标合宜、小步推进、避免冲突、求同存异、非排他性的建构方式,能够为推进欧亚合作,乃至未来地区与国际秩序构建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俄欧三边关系 欧盟 欧亚经济联盟 “一带一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