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阴道菌群的动态变迁。方法不同时间点采集RVVC患者(6例)以及正常对照女性(5例)阴道分泌物,分别对每个样本进行细菌总基因组DNA提取、16S r RNA V4区基因扩增及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目的探究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阴道菌群的动态变迁。方法不同时间点采集RVVC患者(6例)以及正常对照女性(5例)阴道分泌物,分别对每个样本进行细菌总基因组DNA提取、16S r RNA V4区基因扩增及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扩增的PCR产物进行测序等步骤,然后通过BIPES、TSC、GAST等程序,分析比较两组阴道菌群物种丰度和结构以及菌群动态变化。结果正常对照女性阴道菌群以乳酸杆菌为主,其中惰性乳杆菌和卷曲乳杆菌比例相当,同时存在少量加德纳菌属、普氏菌属和其它菌属;或者以加德纳菌属、普氏菌属、奇异菌属、纤毛菌属等为主要菌属;而RVVC患者阴道菌群丰富度明显降低,以惰性乳杆菌为优势菌属,卷曲乳杆菌含量明显减少。正常对照女性阴道菌群随月经周期的变化出现波动,其中在月经期的波动最为明显,其优势菌属在月经周期中呈现相互交替或保持绝对优势的变化模式;而RVVC患者阴道菌群的波动性减弱,不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且在疾病发作期和间歇期的菌群结构相似。结论 RVVC患者阴道菌群结构不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化,在疾病发作期和间歇期相似。诱导卷曲乳杆菌产生或抑制惰性乳杆菌定植,从而恢复阴道菌群比例,可能可以治愈RVVC。展开更多
目的了解STD门诊复发性外阴道念珠菌病(RVVC)和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分布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用沙氏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然后用ATB ID 32C酵母菌鉴定系统和ATB Fungus3药敏系统进行...目的了解STD门诊复发性外阴道念珠菌病(RVVC)和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分布及对常用抗真菌药物的敏感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用沙氏琼脂培养基分离纯化菌株,然后用ATB ID 32C酵母菌鉴定系统和ATB Fungus3药敏系统进行菌种鉴定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80份标本中检出白色念珠菌201株,占71.79%;非白色念珠菌79株,占28.21%,其中光滑念珠菌42株,占15%。VVC组与RVVC组抗真菌药物比较,VVC组对氟康唑的敏感率高于RVV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D门诊患者阴道念珠菌病检出菌种仍以白色念珠菌为主,但RVVC组非白色念珠菌比例高于VVC组。非白色念珠菌中光滑念珠菌占比例最高。VVC组氟康唑的敏感率高于RVVC组。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究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阴道菌群的动态变迁。方法不同时间点采集RVVC患者(6例)以及正常对照女性(5例)阴道分泌物,分别对每个样本进行细菌总基因组DNA提取、16S r RNA V4区基因扩增及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扩增的PCR产物进行测序等步骤,然后通过BIPES、TSC、GAST等程序,分析比较两组阴道菌群物种丰度和结构以及菌群动态变化。结果正常对照女性阴道菌群以乳酸杆菌为主,其中惰性乳杆菌和卷曲乳杆菌比例相当,同时存在少量加德纳菌属、普氏菌属和其它菌属;或者以加德纳菌属、普氏菌属、奇异菌属、纤毛菌属等为主要菌属;而RVVC患者阴道菌群丰富度明显降低,以惰性乳杆菌为优势菌属,卷曲乳杆菌含量明显减少。正常对照女性阴道菌群随月经周期的变化出现波动,其中在月经期的波动最为明显,其优势菌属在月经周期中呈现相互交替或保持绝对优势的变化模式;而RVVC患者阴道菌群的波动性减弱,不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且在疾病发作期和间歇期的菌群结构相似。结论 RVVC患者阴道菌群结构不随月经周期发生变化,在疾病发作期和间歇期相似。诱导卷曲乳杆菌产生或抑制惰性乳杆菌定植,从而恢复阴道菌群比例,可能可以治愈RV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