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7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竹枝词”的文化意义 被引量:13
1
作者 王子今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5-12,共8页
"竹枝词"是受民间歌谣影响而形成的诗体,自文人争相仿作,逐渐普及之后,成为表抒历史情感、文化观念、社会思想以及乡土意识的习用形式。其中保留的社会史料、民俗史料、少数民族生活史料,都有丰富的内容。反映妇女史的诗作,... "竹枝词"是受民间歌谣影响而形成的诗体,自文人争相仿作,逐渐普及之后,成为表抒历史情感、文化观念、社会思想以及乡土意识的习用形式。其中保留的社会史料、民俗史料、少数民族生活史料,都有丰富的内容。反映妇女史的诗作,也包涵极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竹枝词"可以看做能够从不同角度多方位反映社会历史文化面貌的全景式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枝词” 诗歌史 社会史 妇女史
下载PDF
藏族诗人如是说——当代藏族诗歌及其诗学主题 被引量:9
2
作者 耿占春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5-60,共6页
“藏族诗人如是说”是对当代藏族诗歌的一个综述性的评论 ,论及当代藏族众多诗人 ,涉及从上个世纪的 5 0年代到 90年代的藏族诗歌写作和它广泛的诗学主题。这些主题包括空间的圣化 ,历史的神话化 ,圣俗之间的紧张 。
关键词 藏族诗歌 圣地 历史 圣俗之间
下载PDF
中国诗学观念与诗学研究范式 被引量:8
3
作者 钟仕伦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3-181,共9页
从先秦附庸于文学的"诗文之学"到汉代的"《诗经》之学",再到魏晋以后的"诗歌之学",中国诗学观念在唐前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话语体系源于上古诗歌"言志"的特性,"言志"即... 从先秦附庸于文学的"诗文之学"到汉代的"《诗经》之学",再到魏晋以后的"诗歌之学",中国诗学观念在唐前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话语体系源于上古诗歌"言志"的特性,"言志"即为"纪事"和"记言",虚构性在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歌中几乎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言志",诗以纪事、诗以言物、诗以合意、诗以记理……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而以诗为教、以诗为交、以诗证史、以诗证地则成了中国诗学的主要意指,从而呈现出"诗本""诗用""诗思""诗式""诗事""诗评""诗史""诗礼""诗乐"等有别于西方文学本体论、创作论、作品论和批评论的话语体系和理论形态。我们不能说这九个门类囊括了整个中国诗学的理论体系,但至少可以说,从这九个门类来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的诗学观念和诗学理论,特别是唐代之前的中国古代诗学观念,可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观念 诗言志 诗歌与历史 研究范式
下载PDF
从引《诗》看唐宋《诗》学的转型——以两《唐书》与《宋史》为例
4
作者 柴天骐 王福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9-220,共12页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 作为唐宋儒学转型的重要一环,唐宋《诗》学转型之内在理路与真实面貌可由正史引《诗》得以彰显。在文本层面上,两《唐书》与《宋史》引《诗》对汉代以来的引《诗》规范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打破与理论批判,彰显了经学式微背景下经典权威性的动摇。在取义层面上,两《唐书》引《诗》与新《春秋》学相结合,在日常运用与学术研究两个向度上体现了唐代《诗》学对春秋《诗》学的复归,并与“诗史”观念的产生相联系,显示了唐代《诗》学从注重礼乐教化的外学逐步转向探索儒家精义的内学。在此基础上,宋人进一步从理论上提取“圣人之意”作为统贯群经之本源,并在具体的《诗》学方法层面将春秋用《诗》之法与孔、孟《诗》学相结合,昭示了宋代《诗》学子学化承传与确立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学 唐宋经学转型 两《唐书》 《宋史》
下载PDF
“从放弃中得到拯救”——读罗伯特·弗罗斯特的《彻底的奉献》 被引量:6
5
作者 黄宗英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65-70,共6页
弗罗斯特曾经把他的《彻底的奉献》一诗称为是"一部用十几行无韵诗写成的美国历史"。在他看来,美国人要想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并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必须完全放弃自我,彻底地奉献。当弗罗斯特在这首诗中说美国人"... 弗罗斯特曾经把他的《彻底的奉献》一诗称为是"一部用十几行无韵诗写成的美国历史"。在他看来,美国人要想真正成为这块土地的主人并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就必须完全放弃自我,彻底地奉献。当弗罗斯特在这首诗中说美国人"拥有着当时不被我们拥有的东西"时,他一方面指当时他们对这块土地的所有权被英国所剥夺,而另外一方面指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真正爱上这块土地,没有像神圣的爱情那样,做到双方在灵魂与肉体上的完全结合。这种"软弱"只有当美国人真正意识到他们必须像热恋中的情人那样热爱自己的国家时才能够被克服。于是,他们发现他们的"软弱"来自自我的"捆绑"。为了"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他们学会了"放弃"、学会了"奉献",因此"立刻从放弃中得到拯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罗斯特 诗歌 美国历史
下载PDF
自然意象与元历史:唐代的怀古诗
6
作者 杨小滨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111,共7页
在怀古诗中,自然景观或古迹所唤起的过去被认为是一种奢侈而短暂的形象,而自然被表现为荒凉的,却是抹去历史的恒久力量。自然力量对人类历史的磨灭成为怀古诗的核心主题。这样的元历史视野可以追溯到老子、庄子的自然观,而与孔子的自然... 在怀古诗中,自然景观或古迹所唤起的过去被认为是一种奢侈而短暂的形象,而自然被表现为荒凉的,却是抹去历史的恒久力量。自然力量对人类历史的磨灭成为怀古诗的核心主题。这样的元历史视野可以追溯到老子、庄子的自然观,而与孔子的自然观有着情感指向上的微妙差异。怀古诗聚焦于自然力量对人类历史的征服,故而历史意象和自然意象的二分法形成了原初的寓言结构。从李白的怀古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道家自然观的基本构成,这样的观念在刘禹锡、杜牧等重要的怀古诗人的作品中也有显著呈现。在一定程度上,怀古诗学触及了历史的废墟样态,呼应了本雅明对历史闪回的敏锐捕捉。但基于道家传统的怀古诗学并不指向救赎,因为自然所代表的道已经替代了未来的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古诗 自然 元历史 儒道思想
原文传递
观念的内里:八股文法与试律诗学的榫合
7
作者 王涛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7-150,共14页
作为乾隆二十二年新推出的考试文体,试律诗有严格的诠题要求,与传统诗学中“缘情”和“讽谏”的功能定位都不吻合。为提升其价值,以翰林院庶常馆馆臣为核心的早期创作群体赋予了其“鸣国家之盛”的新定位,并主张用八股文的“起承转合”... 作为乾隆二十二年新推出的考试文体,试律诗有严格的诠题要求,与传统诗学中“缘情”和“讽谏”的功能定位都不吻合。为提升其价值,以翰林院庶常馆馆臣为核心的早期创作群体赋予了其“鸣国家之盛”的新定位,并主张用八股文的“起承转合”来指导写作。但在作法融合过程中,馆臣对八股文与试律的关系却出现了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八股源于试律,有的主张试律来自八股。观念争执的实质是对写作规则有不同的理解。随着评判标准的确立,前者逐渐成为主流。与之相应,试律也从一种特殊的考试文体跻身传统诗体中,形成自身特有的语言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律诗 八股文 起承转合 诗学知识 过程史
原文传递
方文山歌词如何继承传统走向现代 被引量:6
8
作者 于春莉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82-85,共4页
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方文山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中国风"歌词深具内涵,独树一帜。方文山的歌词承继了优良的传统文化并进行了精彩的现代转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借助古典诗词手法获得全新艺术感受;以现代... 周杰伦的"御用词人"方文山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使其"中国风"歌词深具内涵,独树一帜。方文山的歌词承继了优良的传统文化并进行了精彩的现代转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借助古典诗词手法获得全新艺术感受;以现代人的视角对历史文化进行重新审视和关怀;融合传统爱情理想对现代情感进行重新演绎;选取传统文化元素塑造歌词中鲜明张扬的个性。他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利用,既给流行歌词的创作以有益的启示,又在客观上达到了弘扬和传播传统文化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承传统 现代转化 古典诗词 历史文化
下载PDF
杜濬与清初遗民诗学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水云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55-59,共5页
杜濬是明清之际著名的黄冈籍诗人。他为人坚持民族气节 ,论诗主张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这决定着他的诗歌思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承继了自杜甫以来以诗歌反映动荡社会现实的“诗史”精神 ,从而把诗歌创作与时代、社会。
关键词 杜Jun 遗民诗学 人品 真诗 "诗史"精神 清初
下载PDF
从诗艺到“诗史”:王阳明诗风递嬗中的杜甫因素 被引量:1
10
作者 叶汝骏 《杜甫研究学刊》 2023年第1期75-89,共15页
王阳明以“龙场悟道”为界的诗风转变,从诗学取径来看亦可谓一个“发现杜甫”的过程。王阳明前期诗歌主要宗法以李白为首的盛唐诗人,对杜甫的接受止于诗艺层面。“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对杜甫的接受发生了从诗艺到“诗史”的转向——... 王阳明以“龙场悟道”为界的诗风转变,从诗学取径来看亦可谓一个“发现杜甫”的过程。王阳明前期诗歌主要宗法以李白为首的盛唐诗人,对杜甫的接受止于诗艺层面。“龙场悟道”以后,王阳明对杜甫的接受发生了从诗艺到“诗史”的转向——其自觉以诗纪“一人之史”与“一国之史”,特别是在其赣州诗、江西诗和两广诗中涌现出了大量表现社会现实民生之作,体现出民胞物与的圣人情怀,具有鲜明的“诗史”特质。王阳明对杜甫接受的深入与内化,是催生其后期诗风转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杜甫 诗歌 接受 诗史
下载PDF
文化整合视野中的诗史进程——论隋代诗歌的文化史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康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80-84,共5页
隋代诗人群体主要来自西魏北周、东魏北齐和梁陈。随着隋朝版图的统一,隋代诗人组织或参与了周隋之际文化整合运动。隋诗也因之发生一系列新变。这些新变昭示出三地诗人入隋后文化观念的变迁,周隋之际文化整合的方向,展现出大一统文化... 隋代诗人群体主要来自西魏北周、东魏北齐和梁陈。随着隋朝版图的统一,隋代诗人组织或参与了周隋之际文化整合运动。隋诗也因之发生一系列新变。这些新变昭示出三地诗人入隋后文化观念的变迁,周隋之际文化整合的方向,展现出大一统文化格局形成的历史进程,预示着大一统文化与文学时代的即将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整合 诗史进程 隋代诗歌 文化史
下载PDF
走笔成诗聊纪实──简论南宋遗民汪元量诗歌的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方勇 《天中学刊》 1999年第4期35-39,共5页
南宋遗民诗人汪无量诗学杜甫,遵循“走笔成诗聊纪实”的创作原则,其诗作全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宋末的历史现实。在叙事纪实的形式方面,他还继承了杜甫以联事组诗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手法而又有重大的突破,使我国... 南宋遗民诗人汪无量诗学杜甫,遵循“走笔成诗聊纪实”的创作原则,其诗作全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宋末的历史现实。在叙事纪实的形式方面,他还继承了杜甫以联事组诗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映社会现实的手法而又有重大的突破,使我国的诗史创作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宋 汪元量 诗歌特征 杜甫 诗史
全文增补中
文学批评与文学史的建构——以朦胧诗论争为中心的考察
13
作者 张佳瑞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69-78,共10页
文学批评是文学制度发挥效用的重要环节。20世纪80年代环绕在朦胧诗周围的文学批评颇具典型,论争过程中的思想深度、激烈程度前所未有。把朦胧诗论争作为切口,着重探讨在朦胧诗进入文学史的过程中,“崛起派”等肯定的声音保留了哪些、... 文学批评是文学制度发挥效用的重要环节。20世纪80年代环绕在朦胧诗周围的文学批评颇具典型,论争过程中的思想深度、激烈程度前所未有。把朦胧诗论争作为切口,着重探讨在朦胧诗进入文学史的过程中,“崛起派”等肯定的声音保留了哪些、丢弃了哪些,以及保守派的语言为何大面积失效,以此发现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与之后文学史权力话语缠绕的形态。重审朦胧诗论争过程中,发现文学史中言之凿凿的话语“岩层”有所松动。细读论争始末,发现论争双方在语言空隙中博弈的斗争策略,以及20世纪80年代“崛起派”与文学史叙述相互勾连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朦胧诗 崛起派 80年代文学 文学批评 文学史
下载PDF
“龙朔变体”的诗史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聂永华 《运城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36-40,共5页
横贯高宗朝的“龙朔变体”是初唐宫廷诗风的一次重要“新变”。同时并存的“绮错婉媚”之“上官体”和富丽谄媚之“颂体诗” ,在具有共通的艺术精神的同时 ,在审美趣味与艺术风格、艺术特色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二者以其同中有异、异... 横贯高宗朝的“龙朔变体”是初唐宫廷诗风的一次重要“新变”。同时并存的“绮错婉媚”之“上官体”和富丽谄媚之“颂体诗” ,在具有共通的艺术精神的同时 ,在审美趣味与艺术风格、艺术特色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异。二者以其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错落交叠状构成了龙朔宫廷诗坛的实际状况 ,又各以其审美趣味和价值内涵对初唐宫廷诗风的流变乃至一代“唐音”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朔变体 “上官体” “颂体诗” 诗史
下载PDF
断片建筑的时间——卡罗·斯卡帕建筑设计思想研究系列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雱 《建筑师》 2009年第4期33-42,共10页
在斯卡帕断片建筑的纷繁断片的视像之后,是他关于时间的思考。对物体无论卑微的热情描述,对不同历史时段的等量对待,对在建筑中运动的观者感受的周密考虑,是斯卡帕细密分解和艺术重构建筑的后台运作,也是他唤起诗意的奥秘。
关键词 卡罗·斯卡帕 诗意 时间 曼费雷多·塔夫里 景观 历史 回忆和想像
下载PDF
陆侃如、冯沅君先生《中国诗史》的主要贡献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可礼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0-85,共6页
《诗史》出版以后,学术界一直把它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被视为20世纪经典学术史著作之一。《诗史》植根于传统的学术基础,又运用了现代学术观念和研究方法。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变迁的趋势,对多种诗体的产生和变化,... 《诗史》出版以后,学术界一直把它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被视为20世纪经典学术史著作之一。《诗史》植根于传统的学术基础,又运用了现代学术观念和研究方法。它对我国古代诗歌变迁的趋势,对多种诗体的产生和变化,对不少诗歌的艺术技巧,都基于进化的观念和唯物史观,从流变的视角,做动态的描述。在史料方面,《诗史》以“传信自勉”,扩大了“‘诗’的领土”。它把诗歌作品作为诗史的本位和主体,特别重视分析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和流派,注意运用文艺社会学、文艺心理学、比较文学和语言学等方法,从多方面揭示作品丰富的内涵。由于时代的局限,《诗史》中也存在一些偏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侃如 冯沅君 中国 诗史
下载PDF
历史、文化身份与语言艺术--《“飞翔号”纵帆船》的后殖民解读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苹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3-80,共8页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里克.沃尔科特的中篇叙事诗《"飞翔号"纵帆船》是诗人的自我画像和生活写照,其中的主人公——黑白混血水手诗人沙比恩——寓言了加勒比人在过去殖民主义和奴隶制下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他们在今天寻找自己的...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里克.沃尔科特的中篇叙事诗《"飞翔号"纵帆船》是诗人的自我画像和生活写照,其中的主人公——黑白混血水手诗人沙比恩——寓言了加勒比人在过去殖民主义和奴隶制下的悲惨遭遇,反映了他们在今天寻找自己的历史、身份和语言时所遇到的困境。通过混杂、挪用和摹仿等策略,沃尔科特借助西方经典文本的话语和言语模式,对历史、文化和民族身份进行了想象性的建构,创造出后殖民表述艺术方式,旨在治疗民族的创伤和颠覆帝国的权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里克·沃尔科特 诗歌 历史 文化身份
原文传递
汪辟疆及其近代诗系的建构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宏生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42-149,共8页
汪辟疆认为近代诗的成就不仅在清代最高,而且在许多方面超过宋代,他的观点解构了陈衍的理论,重新建构了近代诗的体系。他对近代诗发展的认识,以及关于近代诗派与地域的划分等,受到了当时从西方传进的进化论的影响,也受到了清代传统朴学... 汪辟疆认为近代诗的成就不仅在清代最高,而且在许多方面超过宋代,他的观点解构了陈衍的理论,重新建构了近代诗的体系。他对近代诗发展的认识,以及关于近代诗派与地域的划分等,受到了当时从西方传进的进化论的影响,也受到了清代传统朴学暨扬州学派的影响,还受到当时新的文学史观念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辟疆 近代诗 诗派 地域 进化 相学 文学史
原文传递
“诗史”说辨证与“心史”诗学建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桂奎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6-123,共8页
在传统认知视野中,长于抒情之"诗"与长于叙事之"史"既各司其职,又不离不弃,互通互补。自唐代杜甫诗善于叙事,别开境界,被时人誉为"诗史"以来,后人不断地拿各种诗体与编年、列传、纪事等史传交叉匹配,以... 在传统认知视野中,长于抒情之"诗"与长于叙事之"史"既各司其职,又不离不弃,互通互补。自唐代杜甫诗善于叙事,别开境界,被时人誉为"诗史"以来,后人不断地拿各种诗体与编年、列传、纪事等史传交叉匹配,以增强诗歌的纪实性与叙事性。宋代以纪实性、叙事性为内含的"诗史"说再度辉煌。明代嘉靖年间的孔天胤曾将这种笔法概括为"以史为诗""情事合一",尤其是明清易代之际经历社会动荡、天下大乱的那批诗人在继承"以史为诗"传统过程中推动了叙事诗进展。期间,也伴随着关于"诗史"说的质疑和争论,直至清代"心史"说出现。一方面,"心史"说在强调诗歌抒情本质的同时,又兼顾了叙事性能,融合了"诗心"观念与"史笔"观念;另一方面,将以"情"为内核的"心"视为特殊叙事的一种,强调了诗歌叙述"心事"的功能,使之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心态史、心灵史、心事史,其实质是强调"情事合一"。因此,"心史"诗学与"诗史"诗学并行不悖,并影响及史学建构,至今人钱钟书便有了所谓的"诗具史笔""史蕴诗心"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史为诗 叙事 抒情 诗史 心史
原文传递
杜甫巴蜀诗作中的博物视野--兼论杜甫的博物情怀 被引量:2
20
作者 高昱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52-59,共8页
中国有着悠久的博物传统,博物作为理解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自《诗经》起就体现于文学创作之中。杜甫的诗歌取材广泛、内容博大,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博物学内容。旅居巴蜀是杜甫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在巴蜀的奇山异水之间,杜甫以他敏锐的观... 中国有着悠久的博物传统,博物作为理解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自《诗经》起就体现于文学创作之中。杜甫的诗歌取材广泛、内容博大,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博物学内容。旅居巴蜀是杜甫一生中的重要时期,在巴蜀的奇山异水之间,杜甫以他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的体验,用诗歌记录着这里独特的自然物候。诗中浓厚的博物情怀,体现了他对于天人关系、物我关系以及物物关系的思索。而杜甫这种博物情怀的形成,与儒家“多闻”“物与”思想以及“取类比象”“陶冶性灵”的文人性格息息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巴蜀 诗歌 博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