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帕慕克小说《白色城堡》中的身份建构 |
张虎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11
|
|
2
|
奥尔罕·帕慕克博物馆创作中的展览叙事 |
李立新
|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模仿、记忆与写作:论帕慕克文学作品中的电影视觉艺术 |
朱春发
|
《外国语言文学》
|
2023 |
0 |
|
4
|
“呼愁”——理解帕慕克作品的一片钥匙 |
李伟荣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8 |
3
|
|
5
|
“纯真”物语:帕慕克《纯真博物馆》的博物馆叙事 |
郭晓睿
许诗焱
|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6
|
头巾作为解构父权的象征:帕慕克《雪》中头巾问题再解读 |
朱浩然
|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7
|
空间视角下《雪》中的人物身份研究 |
许克琪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3
|
|
8
|
“与读者成为同谋”——论《我的名字叫红》的第一人称叙事系统 |
冯茜
林晓雯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9
|
都市的魅像与“呼愁”——解读帕慕克《我脑袋里的怪东西》的伊斯坦布尔街道 |
杜莉莉
|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0
|
论帕慕克小说创作的“绘画情结” |
杨中举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9 |
1
|
|
11
|
“我是他人故我在”——解读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黑书》 |
张虎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
2010 |
2
|
|
12
|
诗意和记忆:论帕慕克文学作品中的废墟书写 |
朱春发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2
|
|
13
|
物与词之间:《纯真博物馆》中的经验 |
尹星
|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7 |
2
|
|
14
|
帕慕克《红发女人》中父子关系主题的互文性书写 |
朱春发
|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0 |
|
15
|
解读奥尔罕·帕穆克的《我的名字叫红》 |
王峰灵
|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1 |
1
|
|
16
|
帕穆克《红发女人》的柔性流散美学:女性视角、文化融合与政治书写 |
林国浒
|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17
|
跨文化解析帕慕克《白色城堡》的疾病书写 |
林国浒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 |
0 |
|
18
|
地志自传与文化记忆构建——评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
朱研
|
《现代传记研究》
|
2021 |
1
|
|
19
|
“影身”:《双重人格》/《白色城堡》 |
张虎
|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
2011 |
1
|
|
20
|
贾平凹与帕慕克文学创作对比研究——从传统文化衰败之思谈起 |
白宇新(BAYRAM KUCUKAGTAS)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
2020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