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道类器官研究哮喘中Lkb1调控上皮再生的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桂颖 李玉 +2 位作者 李雪 刘怡萌 陈怀永 《天津医药》 CAS 2024年第1期11-15,共5页
目的 通过气道类器官培养研究哮喘中肝激酶B1(Lkb1)调控上皮再生的机制。方法 取Lkb1~(f/f)(对照组,10只)和Scgb1a1~(CreER);Lkb1~(f/f)小鼠(Lkb1敲除组,9只),采用雾化吸入鸡卵清蛋白(OVA)的方法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 目的 通过气道类器官培养研究哮喘中肝激酶B1(Lkb1)调控上皮再生的机制。方法 取Lkb1~(f/f)(对照组,10只)和Scgb1a1~(CreER);Lkb1~(f/f)小鼠(Lkb1敲除组,9只),采用雾化吸入鸡卵清蛋白(OVA)的方法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收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和肺组织,统计BALF中炎性细胞数量,肺组织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比较钙激活氯离子通道蛋白3(CLCA3)阳性细胞数量。通过流式细胞术分选出Club细胞进行类器官培养,统计类器官的平均直径和类器官形成率,回收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检测高脚杯细胞标志物CLCA3、纤毛细胞标志物叉头框蛋白J1(FOXJ1)和Club细胞中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kb1敲除组BALF中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kb1敲除后CLCA3阳性细胞数量减少;类器官培养结果显示敲除Lkb1后Club细胞来源的类器官平均直径减小,类器官形成率降低,纤毛细胞分化标志物FOXJ1 m RNA表达水平降低,缺失Lkb1后Club细胞表达AMPKα水平降低,且Club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激活Lkb1的下游信号通路AMPK可以减弱Lkb1缺失对Club细胞再生功能的影响。结论 Lkb1通过AMPK通路促进气道祖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激酶B1 气道祖细胞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类器官培养 哮喘 细胞增殖
下载PDF
体外培养大脑皮质类器官与活体大脑皮质发育的比较
2
作者 范文娟 陈旭东 +4 位作者 陈永芳 杨旭光 金少举 赵志军 邓锦波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3-391,共9页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大脑类器官与体内正常大脑皮质发育的差异。方法 1.分组:在体大脑皮质组、体外培养大脑皮质类器官组。2.取材:收取昆明小鼠胚胎7.5 d(E7.5)、E9.5完整胚胎以及E11.5、E14.5、出生后3 d(P3)、P7大脑组织,每组标本取3只...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大脑类器官与体内正常大脑皮质发育的差异。方法 1.分组:在体大脑皮质组、体外培养大脑皮质类器官组。2.取材:收取昆明小鼠胚胎7.5 d(E7.5)、E9.5完整胚胎以及E11.5、E14.5、出生后3 d(P3)、P7大脑组织,每组标本取3只。利用小鼠诱导性多能干细胞(iPSCs)培养大脑皮质类器官,收取不同培养时间点的标本,每时间点取3个以上。3.检测方法: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各组标本不同类型细胞的分布。结果 大脑类器官在组织发生、神经细胞与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等方面与活体大脑皮质发育类似,但大脑类器官尚不具有活体大脑皮质复杂的片层结构。结论 大脑类器官可以模拟在体大脑的发育,用于疾病模型建立,但大脑类器官的培养技术仍需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类器官 大脑皮质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类器官培养 免疫荧光 小鼠
下载PDF
两种人工肝生物反应器内乳猪肝细胞培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何礼荣 王英杰 +4 位作者 戴坤扬 张允平 刘俊 郭海涛 刘鸿凌 《肝脏》 2006年第6期377-380,共4页
目的采用普通型中空纤维及编织型中空纤维两种人工肝生物反应器,比较其内培养的肝细胞生存时间及功能,为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将新生中国实验小型猪的肝细胞与微载体共同培养,待肝细胞与微载体充分粘附形成微载体-... 目的采用普通型中空纤维及编织型中空纤维两种人工肝生物反应器,比较其内培养的肝细胞生存时间及功能,为生物反应器的设计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将新生中国实验小型猪的肝细胞与微载体共同培养,待肝细胞与微载体充分粘附形成微载体-球形聚集体后,将其注入生物反应器的外腔,在培养液内加入氯化氨、醋胺酚检测生物反应器的生物转化和代谢功能,行无血清培养检测肝细胞白蛋白的合成功能,并检测肝细胞酶的漏出量。锥虫蓝染色测定肝细胞的活力,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肝细胞与微载体相互聚集,形成了具有一定结构层次的肝细胞聚集体,重构了肝细胞之间的相互连接;接种入生物反应器后,在编织型生物反应器中肝细胞1周内保持较高的活力,至第7天肝细胞活力仍高达(75±6.3)%,对醋氨酚和氯化铵有良好的代谢、生物转化功能,白蛋白合成在第7天为(0.57±0.13)mg/106个肝细胞,酶的漏出量也少,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普通型生物反应器组(P<0.05)。结论编织型生物反应器为肝细胞的生长、增殖提供一个类似体内的三维立体环境,是一种性能良好的生物反应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肝 生物反应器 肝细胞 微载体 组织化培养
下载PDF
Lgr5^+ intestinal stem cell sorting and organoid culture
4
作者 Ruixue Liu Haifeng Li +2 位作者 Juan Cai Qiang Wei Xiaonan Han 《Animal Models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CSCD 2019年第2期132-135,共4页
Intestinal epithelial stem cells (IESCs) are one of the most rapidly self‐renewing and proliferating adult stem cells. The IESCs reside at the bottom of intestinal and colonic crypts, giving rise to all intestinal ep... Intestinal epithelial stem cells (IESCs) are one of the most rapidly self‐renewing and proliferating adult stem cells. The IESCs reside at the bottom of intestinal and colonic crypts, giving rise to all intestinal epithelial lineages and maintaining intestinal epithelial replenishment. The technique of three‐dimensional culture based upon intestinal stem cell biology has been recently developed to study gastrointestinal development and disease pathogenesis. Here, we summarize the techniques used to isolate Lgr5‐ positive IESCs to form the enteroids from intestine or colonoids from colon, and present the means to examine these organoid functions. This study will provide a simple and practical way for producing intestinal tissues in the laborato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lonoids enteroids LGR5 INTESTINAL STEM CELLS organoid culture
下载PDF
结肠类器官培养体系中的影响因素及其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慧茜 毕锋 唐秋琳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22,共5页
该文对小鼠结肠类器官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旨在建立成熟的结肠类器官培养试验方法,优化培养条件,提高小鼠结肠类器官的生长率,建立稳定的类器官病理检测鉴定方法。以8周龄左右的C57BL/6小鼠为样本来源进行取材,取约5cm长结肠片段,... 该文对小鼠结肠类器官培养方法进行了分析总结,旨在建立成熟的结肠类器官培养试验方法,优化培养条件,提高小鼠结肠类器官的生长率,建立稳定的类器官病理检测鉴定方法。以8周龄左右的C57BL/6小鼠为样本来源进行取材,取约5cm长结肠片段,分离结肠隐窝并进行培养,观察结肠类器官形成。结果发现,结肠片段的截取、破碎以及消化时间等多个步骤均为实验的关键点,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类器官培养效率。该文结合实际操作经验对这些关键的技术步骤进行了归纳总结,并给予相应处理方案,建立并优化了小鼠结肠类器官的培养条件,为结肠类器官的体外建模可行性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器官培养 结肠类器官 隐窝细胞
下载PDF
类固醇激素分泌功能的肾上腺三维培养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1
6
作者 郭雅婕 王逸夫 +7 位作者 郭冰倩 姜经航 叶雨 陈虹霏 陈阳 廖金玲 莫曾南 蒋永华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2期195-201,共7页
目的:探索类固醇分泌功能的肾上腺皮质三维培养体系。方法:选取2019—2021年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流产胚胎肾上腺组织,消化成细胞悬液,基质胶包裹三维培养。培养基中添加FGF2生长因子,Wnt信号通路激活因子(CHIR99021、R-spondin... 目的:探索类固醇分泌功能的肾上腺皮质三维培养体系。方法:选取2019—2021年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流产胚胎肾上腺组织,消化成细胞悬液,基质胶包裹三维培养。培养基中添加FGF2生长因子,Wnt信号通路激活因子(CHIR99021、R-spondin1),通过病理组织染色、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免疫荧光和透射电镜等方法检测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对于类固醇分泌功能培养体系建成的影响。结果:(1)添加FGF2生长因子后,3D培养球体直径明显增加。(2)添加CHIR99021、R-spondin1后,球状体具有显著外层致密内层疏松的肾上腺特殊结构,更有利3D培养肾上腺立体结构的形成;(3)RT-qPCR显示3D培养形成的球状类器官结构表达SF-1、CYP17A1、CYP11A1、CYP11B1、HSD3B2类固醇合成关键酶表达,免疫荧光染色证实了CYP17A1蛋白在类器官球状结构的表达。(4)球体结构的类器官表达黑皮质素2受体(MC2R)受体,在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刺激下,皮质醇分泌增加。结论:添加FGF2、Wnt信号通路激活因子CHIR99021、R-spondin1,可建立一种具有类固醇激素分泌功能且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调控的肾上腺皮质三维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上腺 类器官培养 类固醇激素合成 表达调控
下载PDF
新型编织型生物反应器内大量乳猪肝细胞的组织化培养
7
作者 何礼荣 戴坤扬 +4 位作者 王英杰 刘俊 郭海涛 刘鸿凌 戎建杰 《肝脏》 2004年第1期24-27,共4页
目的 使反应器内培养的肝细胞能在较长时间保持肝细胞的特殊功能和活力 ,提高生物反应器的功效并为反应器内储存和运输肝细胞提供可能。方法 将新生实验型小猪肝细胞与微载体共同培养 ,待肝细胞与微载体充分粘附形成微载体 球形聚集... 目的 使反应器内培养的肝细胞能在较长时间保持肝细胞的特殊功能和活力 ,提高生物反应器的功效并为反应器内储存和运输肝细胞提供可能。方法 将新生实验型小猪肝细胞与微载体共同培养 ,待肝细胞与微载体充分粘附形成微载体 球形聚集体后 ,将其置入新型编织型生物反应器的外腔 ,用培养液循环式人工毛细管培养系统进行培养 ,在培养液内加入氯化氨、醋胺酚检测生物反应器的转化功能 ,行无血清培养检测肝细胞的白蛋白的合成功能 ,观察肝细胞的酶漏出量。锥虫蓝染色观察肝细胞的活力 ,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 生物反应器内培养的肝细胞在 1周内能保持较高的活力 ,并保持着较高的氯化氨、醋胺酚的生物转化及白蛋白合成功能 ,酶的漏出量也少。肝细胞超微结构示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丰富 ,核内染色体分布均匀 ,肝细胞间的微绒毛形成胆小管样结构。结论 肝细胞与微载体及肝细胞之间的聚集 ,形成直径大小不等的肝细胞 微载体球形聚集体 ,这种由肝细胞重新结合而成的聚集体类似于体内的肝组织结构 ,在新型编织型生物反应器内的中空纤维网架的支持下 ,肝细胞聚集体均匀地分散其中 ,为肝细胞的生长提供了一个类似体内内环境的三维空间 ,因而在无氧合器供氧的情况下 ,肝细胞也能在 1周内保持较好的形态和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织型生物反应器 乳猪 肝细胞 组织化培养 微载体
下载PDF
人肺鳞癌类器官三维培养体系的建立
8
作者 方译萱 邹心如 +4 位作者 沈林艺 王天池 薛群 张曙 季俐俐 《交通医学》 2020年第5期444-447,共4页
目的:探索构建人肺鳞癌体外类器官培养的实验方法,并对成功建立的类器官模型进行组织层面评估。方法:收集早期肺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原位肿瘤标本,在以基质胶凝固液滴为基础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类器官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类器官生长情... 目的:探索构建人肺鳞癌体外类器官培养的实验方法,并对成功建立的类器官模型进行组织层面评估。方法:收集早期肺鳞癌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原位肿瘤标本,在以基质胶凝固液滴为基础的培养基中进行体外类器官培养,倒置显微镜观察类器官生长情况;将培养的类器官用Histogel包埋并制成石蜡标本,切片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成功建立了肺鳞癌类器官的体外培养方法,HE染色提示细胞核浆比高,核异型性符合肺鳞癌细胞特征;免疫组化显示细胞P63阳性,TTF-1阴性,与肺鳞癌分子病理特征相符。结论:本实验初步建立了人肺鳞癌患者的体外类器官培养平台,将为肺鳞癌的基础研究和靶向药物的筛选提供新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鳞癌 类器官培养 组织学评价
下载PDF
模拟失重致大鼠弹力型大动脉血管区域特异性重塑及其重力性对抗措施 被引量:12
9
作者 高放 程九华 +7 位作者 薛军辉 白云刚 陈名声 黄威权 黄静 武胜昔 韩海潮 张立藩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4-26,共13页
为阐明失重致大动脉区域特异性重塑的特点和重力性对抗措施的机理,我们进行了整体与血管培养实验研究。整体实验:以大鼠尾部悬吊法模拟失重4周(SUS组),以1h/d恢复站立体位模拟间断性人工重力(S+D组),并设同步对照组(CON)。观察模拟失重... 为阐明失重致大动脉区域特异性重塑的特点和重力性对抗措施的机理,我们进行了整体与血管培养实验研究。整体实验:以大鼠尾部悬吊法模拟失重4周(SUS组),以1h/d恢复站立体位模拟间断性人工重力(S+D组),并设同步对照组(CON)。观察模拟失重对大鼠大动脉血管(颈总动脉和腹主动脉)的重塑影响及对抗措施的效果;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免疫印迹分析、原位杂交及实时PCR等方法检测血管组织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Ao)和血管紧张素II1型受体(angiotensin II type 1 receptor,AT1R)的蛋白与基因表达变化,以揭示血管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local renin-angiotensin system,L-RAS)是否参与调节。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SUS组颈总动脉与腹主动脉近管腔的平滑肌层分别发生肥厚与萎缩变化;Ao与AT1R表达分别上调和下调。但在S+D组,上述适应性变化可被完全防止。血管培养实验:本文建立了可以控制流量、压力的血管培养系统,并得到下述结果。在高压(150mmHg)下培养颈总动脉3d,可引起平滑肌层c-纤维粘连蛋白表达增强,且以靠近管腔的肌层最为显著;培养液Ang II的生成量也增多;但如在3d灌流期间,每天有4或1h使灌流压降至0或80mmHg,则上述改变即可被完全防止。以上结果支持我们的假说:跨壁压分布变化是失重引起动脉区域性重塑的始动原因;但每日只要短时间使其恢复常态,血管重塑及L-RAS的变化即可被完全防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重力 航天飞行后心血管失调 间断性人工重力 血管重塑 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灌流培养
原文传递
头颈部恶性肿瘤研究模型的演化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安训 周万航 曹琮沅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9期653-663,共11页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以及抗癌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估均有赖于各种体内与体外研究模型的建立。近几十年间,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恶性肿瘤的体内外研究模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因检测技术从单基因到多基因的进展促进了生物...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以及抗癌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估均有赖于各种体内与体外研究模型的建立。近几十年间,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恶性肿瘤的体内外研究模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因检测技术从单基因到多基因的进展促进了生物信息学飞速发展和恶性肿瘤概念的转变;体外细胞研究模型从单层的二维培养、原代培养向立体的三维构型发展,从而更好地重现肿瘤组织的细胞间交互作用与功能;体内动物研究模型由传统的致癌物诱导、细胞或组织形成移植瘤逐渐演变为基因编辑的动物模型或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从而可以针对性地研究相关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传统的临床研究也从简单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更多地向前瞻性研究转变,Ⅰ期/Ⅱ期/Ⅲ期临床研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以及真实世界临床研究,这些研究为临床研究增添了活力。目前恶性肿瘤研究模型存在的主要不足包括模型的单一性、对肿瘤微环境的模拟不足、动物肿瘤模型与人类肿瘤差异性,以及缺乏对个性化医疗的考量。未来仍需要进一步研发和优化研究模型,并更有效地将不同模型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优化的整体实验模型系统。本文将系统回顾恶性肿瘤研究模型的演化并对相关模型进行阐述,为科研工作者进行恶性肿瘤的研究提供合理的研究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研究模型 3D培养技术 肿瘤类器官培养 动物模型 人源肿瘤细胞系异种移植瘤 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模型 基因检测 生物信息学 数字肿瘤学 智能肿瘤学
下载PDF
1231例结直肠癌类器官培养成功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曾云丽 王穗东 +7 位作者 李怡然 薛巍松 王挺 唐雨婷 郑航 陈泽新 兰坚强 严俊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80-786,共7页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类器官培养成功率的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手术或活检且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类器官培养,... 目的探讨影响结直肠癌类器官培养成功率的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11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接受手术或活检且未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进行类器官培养,包括1130例结直肠癌患者共1231份肿瘤组织样本。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结直肠癌类器官培养成功率的因素。结果本组标本培养中位时间为7(3~12)d。总培养成功率为76.3%(939/1231)。不同取材部位的类器官培养成功率不同,其中恶性腹水成功率最高(96.4%,27/28),其后依次为肝转移灶(83.1%,54/65)、肺转移灶(8/10)、原发灶(76.0%,816/1074)、网膜转移灶(10/14)、腹膜转移灶(61.5%,16/26)、卵巢转移灶(3/5)和淋巴结转移灶(5/9);原发灶类器官培养成功率低于恶性腹水类器官培养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而与其他转移灶的类器官培养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穿刺获取恶性腹水的类器官培养成功率为96.4%(27/28),手术标本的类器官培养成功率为76.5%(864/1130),内镜活检标本的类器官培养成功率为65.8%(4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3,P=0.005)。新辅助放化疗组的类器官培养成功率为62.5%(40/64),低于无辅助治疗组(76.9%,787/1023)和单纯化疗组(77.8%,112/1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34,P=0.028)。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内镜活检(OR=0.557,95%CI:0.335~0.924,P=0.024)和新辅助放化疗(OR=0.483,95%CI:0.285~0.820,P=0.007)是影响结直肠癌类器官培养成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恶性腹水(OR=8.537,95%CI:1.154~63.131,P=0.036)和腹腔穿刺(OR=8.294,95%CI:1.112~61.882,P=0.039)是影响结直肠癌类器官培养成功率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结直肠癌类器官的培养成功率受取材部位、取材方式及新辅助治疗的影响,取材来自内镜活检和术前接受新辅助放化疗者培养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肿瘤类器官 培养成功率 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小鼠胎肝细胞透明质酸3D培养体系的建立
12
作者 颜洁心 王怡 王韫芳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67-574,共8页
为了利用透明质酸建立小鼠胎肝细胞3D培养体系,分离获得胚胎12~14d胎肝细胞,利用KM培养基进行初步2D肝干/祖细胞的筛选培养,并利用透明质酸及KM培养基配制水凝胶建立3D细胞培养体系.胎肝细胞在2D体系中呈现克隆状生长.分离培养获得的肝... 为了利用透明质酸建立小鼠胎肝细胞3D培养体系,分离获得胚胎12~14d胎肝细胞,利用KM培养基进行初步2D肝干/祖细胞的筛选培养,并利用透明质酸及KM培养基配制水凝胶建立3D细胞培养体系.胎肝细胞在2D体系中呈现克隆状生长.分离培养获得的肝干/祖细胞,克隆在透明质酸建立的3D培养体系保持增殖活性,并进一步获得肝细胞功能特性,表现为3D培养上清中白蛋白合成和尿素水平显著增加.定量PCR结果显示,随着3D培养时间的延长,其肝细胞干性标志如AFP、CK19、Ep CAM、Prox1等表达水平都大幅度降低且接近成年小鼠肝脏表达水平.本研究成功建立基于透明质酸的小鼠胎肝细胞的3D无血清培养体系,并可促进小鼠胎肝细胞的肝细胞功能进一步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肝细胞 3D培养 透明质酸
下载PDF
类器官共培养模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付观双 陈辉玲 +1 位作者 杨天立 蔡芸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96-1001,共6页
类器官是源自干细胞的自组织三维培养物,可模拟器官的生理结构、细胞组成,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其功能。然而,类器官有缺乏血管化结构、缺乏免疫细胞、器官系统化程度低等局限性,限制了类器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共培养技术是将多种细胞共... 类器官是源自干细胞的自组织三维培养物,可模拟器官的生理结构、细胞组成,并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其功能。然而,类器官有缺乏血管化结构、缺乏免疫细胞、器官系统化程度低等局限性,限制了类器官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共培养技术是将多种细胞共同培养于同一环境中,能更好地反映机体生理或病理真实状态,有助于突破类器官研究壁垒。目前,类器官共培养无论在技术和模型类型方面都有较大的研发进展,类器官与免疫细胞共培养、类器官血管化及多体系类器官共培养等共培养模型能突破传统模型瓶颈,为研究机体生理或疾病发生机制提供新的方向。本文主要对类器官的研究现状、类器官共培养模型及共培养技术等方面进行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器官 共培养技术 类器官共培养 研究模型
原文传递
诱导多能干细胞向巨噬细胞分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昕淳 吴晓龙 华进联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4001-4014,共14页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是通过体细胞重编程得到类似胚胎干细胞特性的一种细胞类型。通过iPSCs的体外分化,可以了解巨噬细胞的进化历史和各种特性。iPSCs来源的巨噬细胞不仅是药物筛选的良好模型,也是进... 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是通过体细胞重编程得到类似胚胎干细胞特性的一种细胞类型。通过iPSCs的体外分化,可以了解巨噬细胞的进化历史和各种特性。iPSCs来源的巨噬细胞不仅是药物筛选的良好模型,也是进行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本文综述了近年来iPSCs及其向巨噬细胞分化的相关研究进展、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多能干细胞 巨噬细胞 细胞分化 拟胚体诱导 单层细胞诱导 类器官共培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