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6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宜君彭村北魏石窟调查记
1
作者 常青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41,146,共15页
陕西省宜君县的彭村石窟共有三窟。第3窟开凿于5世纪中期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主要接受来自首都平城的影响。窟内造像偏瘦,也有可能完成于6世纪初。第1、2窟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6世纪初期,主要接受来自首都洛阳的... 陕西省宜君县的彭村石窟共有三窟。第3窟开凿于5世纪中期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主要接受来自首都平城的影响。窟内造像偏瘦,也有可能完成于6世纪初。第1、2窟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6世纪初期,主要接受来自首都洛阳的影响,有汉式佛与菩萨造型。三窟造像都有十分浓厚的陕西地方风格,是当地艺术家的再创作。造像题材有三佛、弥勒、思维菩萨等,都是当时佛教界流行的坐禅观想修行需要的造像题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宜君彭村 石窟 佛教艺术
原文传递
试论北魏关中地区佛教造像的地方风格 被引量:6
2
作者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46,108,109,共18页
北魏时期,陕西关中地区在接受来自都城平城与洛阳影响的同时,也在发展着自身的地方风格的佛教造像。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密集型阴刻平行线衣纹与传自平城、洛阳的佛菩萨服饰的变形,以及独创的汉民族交领式佛菩萨服装。关中地区的... 北魏时期,陕西关中地区在接受来自都城平城与洛阳影响的同时,也在发展着自身的地方风格的佛教造像。地方风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密集型阴刻平行线衣纹与传自平城、洛阳的佛菩萨服饰的变形,以及独创的汉民族交领式佛菩萨服装。关中地区的这两种地方风格造像仅在6世纪上半叶流行,且多与传自平城、洛阳的正统风格造像并存。该地区佛教造像风格的多元化,体现了当地民众在这个特定时期内对佛教艺术审美的多元化。截至目前,密集衣纹造像发现较多,主要分布在关中北部地区,波及范围在陕西北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地区;交领式服装造像发现较少,明确的只在关中一带发现。这种分布情况似乎说明了关中是其制作的中心地区,或是接受此种风格主体信众的集中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陕西关中 佛教造像 地方风格
原文传递
云冈石窟的皇帝大佛--从鲜卑王到中国皇帝 被引量:6
3
作者 石松日奈子 王云(译)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4-19,109,共17页
在象征北魏平城时代的云冈石窟中,有七座高13-17米的大佛。这些大佛以北魏皇帝为原型雕凿,是体现北魏佛教特性的重要作品。作者认为,在初期昙曜五窟四座如来像中,第20、19、18窟大佛为"鲜卑皇帝大佛",第16窟大佛则为"中... 在象征北魏平城时代的云冈石窟中,有七座高13-17米的大佛。这些大佛以北魏皇帝为原型雕凿,是体现北魏佛教特性的重要作品。作者认为,在初期昙曜五窟四座如来像中,第20、19、18窟大佛为"鲜卑皇帝大佛",第16窟大佛则为"中国皇帝大佛"。三座"鲜卑皇帝大佛",以《魏书》所载初代道武帝的奇特容貌为基础,用魁梧的身躯、巨大的耳朵和眼睛强调了鲜卑王的彪悍。"中国皇帝大佛"则身着汉式衣装,表情睿智,俨然是知书达礼的中国皇帝。从"鲜卑皇帝大佛"到"中国皇帝大佛",反映了北魏英雄形象的转变。对于第13窟并排站立的七身中国式如来像,作者认为与天子七庙制有关,很可能是"七帝七佛造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冈石窟 北魏 鲜卑皇帝 中国皇帝 七帝七佛
原文传递
北魏开国爵食邑数量问题的考察 被引量:6
4
作者 张鹤泉 苏鑫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9-128,175,共10页
北魏国家实行的开国爵是可以受封食邑的实封爵。北魏国家使受封开国爵者获得的食邑数量与爵位等级结合在一起。不过,由于开国爵的等级不同,结合的方式存在差异。开国乡男、开国县男等级可以确定固定数量的食邑;开国县子、县伯、县侯、... 北魏国家实行的开国爵是可以受封食邑的实封爵。北魏国家使受封开国爵者获得的食邑数量与爵位等级结合在一起。不过,由于开国爵的等级不同,结合的方式存在差异。开国乡男、开国县男等级可以确定固定数量的食邑;开国县子、县伯、县侯、县公等级只确定受封食邑的上、下限数量;开国郡公等级则只有受封食邑的最低数量的限制。北魏国家可以增加受封开国爵者的食邑数量,并使食邑数量的增加也与爵位等级联系起来,进而更明确体现食邑封授具有奖赏功劳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开国爵 食邑数量
原文传递
北魏薛怀吉墓志盖与石棺线刻图像研究
5
作者 武俊华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66,166,共15页
本文对北魏孝昌二年(526)薛怀吉墓出土墓志盖及石棺残存线刻图像进行了解读和复原。通过对北魏洛阳时代十四组墓志和十组石棺图像的内容与布局分析讨论,指出这些线刻图像题材最早且集中见于北魏洛阳时代晚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主体纹饰... 本文对北魏孝昌二年(526)薛怀吉墓出土墓志盖及石棺残存线刻图像进行了解读和复原。通过对北魏洛阳时代十四组墓志和十组石棺图像的内容与布局分析讨论,指出这些线刻图像题材最早且集中见于北魏洛阳时代晚期,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主体纹饰多为四神升仙图,偶见孝子故事;各类组合神兽等辅助纹饰在图像选择与形式设计上并无定式,大多装饰在次要位置,应当存在统一的“蓝本”供制作者取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薛怀吉 墓志盖 石棺 线刻图像
原文传递
山西武乡良侯店石窟的调查与研究
6
作者 常青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2-51,147,148,共22页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良侯店石窟有大窟(第1窟)一所、小窟(第2、第3窟)二所及摩崖造像若干。大窟约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至太和十年(486)改制之前,下限可至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之前。大窟外的三所小龛也大约雕刻于5世纪...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良侯店石窟有大窟(第1窟)一所、小窟(第2、第3窟)二所及摩崖造像若干。大窟约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至太和十年(486)改制之前,下限可至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之前。大窟外的三所小龛也大约雕刻于5世纪下半叶。窟内有坐佛六尊,为表现过去世的六佛,其造像风格和北魏首都平城附近的云冈石窟第一、二期相似,主要受印度与中亚风格的影响。大窟形制具有独特之处,留有现存最早的规整倒凹字形坛,为研究山西地区北魏中期石窟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但因资料的缺乏,其渊源还有待研究。第2窟约开凿在7世纪下半叶,为唐代流行的倒凹字形佛坛窟,其形制与造像风格受到长安与洛阳的影响。第3窟约是北齐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窟寺 佛教艺术 良侯店石窟 武乡县 北魏 唐代
原文传递
大同南郊遗址出土石雕方砚的情境化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帆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5-69,132,共16页
大同市南郊轴承厂遗址出土的石雕方砚,纹饰繁复,制作精巧,是北魏平城时期物质文化的代表作。本文通过考察石雕方砚的器形和纹饰,推断其制作年代为北魏太和年间,其装饰纹样综合了汉地、域外和佛教元素,体现了文化融合的特征。不同于魏晋... 大同市南郊轴承厂遗址出土的石雕方砚,纹饰繁复,制作精巧,是北魏平城时期物质文化的代表作。本文通过考察石雕方砚的器形和纹饰,推断其制作年代为北魏太和年间,其装饰纹样综合了汉地、域外和佛教元素,体现了文化融合的特征。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出土的四足方砚,此件石雕方砚并非明器,其出土地大同轴承厂遗址是北魏平城时期一处有一定规模且等级较高的建筑,且不排除舍宅为佛寺的可能。基于相关图像资料,作者对砚台与书写者和家具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指出石雕方砚的四足造型便于移动,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写习惯相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砚台 平城 情境化
原文传递
北魏宁懋石室再检讨 被引量:3
8
作者 李梅田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8-77,145,共11页
目前学者们对北魏宁懋石室的用途、图像结构和文化内涵还存在一些不同认识,尤其对后壁所谓"宁懋夫妇像"的认识分歧较大。本文对石室的形制和图像源流、宁懋本人的匠作经历作了检讨,对石室后壁的人物图像作了重新释读,认为宁... 目前学者们对北魏宁懋石室的用途、图像结构和文化内涵还存在一些不同认识,尤其对后壁所谓"宁懋夫妇像"的认识分歧较大。本文对石室的形制和图像源流、宁懋本人的匠作经历作了检讨,对石室后壁的人物图像作了重新释读,认为宁懋石室既沿用了平城时期的房形石椁传统,又注入了更多中原化的艺术元素,还开创了一个丧葬艺术的先例——以"主仆图"来表现内宅生活的场景。宁懋石室可谓北魏迁洛前后丧葬艺术变迁、文化转型、匠作体制综合影响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宁懋石室 房形石椁 葬具画像
原文传递
礼乐文化视角下北魏王朝的华夏化——以墓葬中具有音乐内容的文物为中心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杨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8-42,131,共16页
北魏王朝自建国后,伴随着对外的军事征服,其礼乐建设亦逐步提上日程,这在该时期墓葬出土含有音乐内容的文物中有所体现。其音乐内容主要呈现在壁画、葬具图像、陶俑及器物四种形式中,按照内容属性可以归纳为“鼓吹乐组合”“燕乐组合”... 北魏王朝自建国后,伴随着对外的军事征服,其礼乐建设亦逐步提上日程,这在该时期墓葬出土含有音乐内容的文物中有所体现。其音乐内容主要呈现在壁画、葬具图像、陶俑及器物四种形式中,按照内容属性可以归纳为“鼓吹乐组合”“燕乐组合”与“百戏组合”三类。三类组合在表现形式和音乐组合上,经历了平城时代前期、平城时代后期与洛阳时代三个阶段,分别呈现出“戎华兼采”“胡汉并流”“整合重建”三种阶段性特点,既展示出北魏时期礼乐文化的发展脉络,也为我们勾勒出北魏王朝华夏化的历史发展线索,揭示出其华夏化历程的阶段性与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礼乐文化 华夏化 音乐文物 墓葬
原文传递
北魏皇甫驎墓志与安定皇甫氏家族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军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51-60,132,共11页
清咸丰年间出土于陕西鄠县的皇甫墓志,反映了北魏安定皇甫氏家族的际遇和发展。志文记录志主的仕宦履历,对于了解其家世门第和人生轨迹极具参考价值。安定皇甫氏本为汉晋关中著姓,但在北魏中前期渐趋沉沦,跌至寒士次等门第的层位,本... 清咸丰年间出土于陕西鄠县的皇甫墓志,反映了北魏安定皇甫氏家族的际遇和发展。志文记录志主的仕宦履历,对于了解其家世门第和人生轨迹极具参考价值。安定皇甫氏本为汉晋关中著姓,但在北魏中前期渐趋沉沦,跌至寒士次等门第的层位,本文通过皇甫的仕途艰辛和晋升经历,论证了秀才出身在当时是寒素改换门庭的有效途径。这一方式是后世科举制的萌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推进社会流动之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皇甫墓志 安定皇甫氏 阀阅流品 门第升进 秀才
原文传递
陕西宜君花石崖北魏石窟调查记 被引量:1
11
作者 常青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4-61,134,135,共20页
陕西省宜君县北部花石崖有四座石窟。第1-3窟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6世纪初期,主要受到首都洛阳的影响,也吸收了来自平城的保守风格,表现为佛装样式为汉式与印度风格相结合。同时这三窟造像都有十分浓厚的陕西地方风格。此外,花石崖... 陕西省宜君县北部花石崖有四座石窟。第1-3窟开凿于北魏迁都洛阳以后的6世纪初期,主要受到首都洛阳的影响,也吸收了来自平城的保守风格,表现为佛装样式为汉式与印度风格相结合。同时这三窟造像都有十分浓厚的陕西地方风格。此外,花石崖石窟还继承着传自平城与洛阳的一组双窟形式,造像题材有三世佛、千佛、维摩与文殊等,与当时佛教界流行的坐禅观想修行密切相关。花石崖第4窟可能是瘗窟或禅窟,开凿时代有待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君 花石崖石窟 北魏 佛教艺术
原文传递
墓葬中的石窟:邢合姜石堂壁画略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伯垚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1-90,142,共11页
近年出土的北魏邢合姜石堂,因其内壁绘满了佛教题材的图像而广受学界关注。本文分析了该石堂内壁图像的题材与布局,认为其制作者完全依照佛教石窟壁画的模式装饰了这组葬具。这一时期,石堂多与石床配合使用,以承放尸体,模仿了墓主人生... 近年出土的北魏邢合姜石堂,因其内壁绘满了佛教题材的图像而广受学界关注。本文分析了该石堂内壁图像的题材与布局,认为其制作者完全依照佛教石窟壁画的模式装饰了这组葬具。这一时期,石堂多与石床配合使用,以承放尸体,模仿了墓主人生前的居室与坐榻;此外,该石堂图像内容与《法华经》有重要联系,具有帮助信众禅观修行的作用。结合这两点来看,墓主生前修行的禅窟出现在墓葬中,来源于"事死如事生"的传统丧葬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邢合姜石堂 佛教 《法华经》 丧葬观念
原文传递
大同寺儿村石雕与北魏傩仪
13
作者 曹彦 韦正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37,152,共9页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北魏石雕三品》中公布的大同寺儿村古墓出土的北魏石雕。文章将石雕的年代纠正为5世纪中期前后,通过对该石雕的细读,发现这种二武士一人面一兽面的组合与关中地区关系密切。文章对石雕表现的仪式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北魏石雕三品》中公布的大同寺儿村古墓出土的北魏石雕。文章将石雕的年代纠正为5世纪中期前后,通过对该石雕的细读,发现这种二武士一人面一兽面的组合与关中地区关系密切。文章对石雕表现的仪式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其展现了北魏平城时代鲜卑军傩的场景。寺儿村石雕中武士和怪兽形象的组合,对北魏洛阳时代及其后之镇墓组合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寺儿村石雕 北魏 傩仪
原文传递
帷榻与屋帷:十六国北魏墓葬“饰帷”现象研究
14
作者 权弼成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67-80,148,共15页
十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有帐座、帐钩以及彩绘木杆等遗物,当属悬挂布幕的“饰帷”类器具,其组合、搭建的形式多样。本文梳理了该时期墓葬中出土“饰帷”的实物遗存与图像资料,根据墓室空间布局情况,认为十六国北魏墓葬中的“饰帷”可分为... 十六国北魏墓葬中出土有帐座、帐钩以及彩绘木杆等遗物,当属悬挂布幕的“饰帷”类器具,其组合、搭建的形式多样。本文梳理了该时期墓葬中出土“饰帷”的实物遗存与图像资料,根据墓室空间布局情况,认为十六国北魏墓葬中的“饰帷”可分为帷榻、屋帷与车帷三类,前两者为主要布置形式。帷榻、屋帷的布局方式可能受到汉晋时期墓葬壁画“饰帷”图像的影响。与汉晋时期墓葬中单独设立的帷帐相比,十六国北魏墓葬中的“饰帷”皆围绕墓主人搭建。该时期“饰帷”用于构建礼仪空间的属性趋于弱化,而普遍突出居室化、宅邸化的特征。“饰帷”文化内涵的转变,亦反映出十六国北魏时期部分南迁草原部族的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饰帷” 十六国北魏时期 墓室空间 布置方式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中国出土古希腊罗马器物辨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静杰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9年第4期15-25,共11页
本文就中国出土的一些西方器物进行了重新辨识,认为并非学界推断的西亚波斯、中亚制品,而是来自地中海世界的古希腊罗马物品。指出临潼庆山寺唐塔地宫出土铜壶,颇为接近古希腊和罗马共和国人物头面形器物,也不排除罗马帝国早期遗物之可... 本文就中国出土的一些西方器物进行了重新辨识,认为并非学界推断的西亚波斯、中亚制品,而是来自地中海世界的古希腊罗马物品。指出临潼庆山寺唐塔地宫出土铜壶,颇为接近古希腊和罗马共和国人物头面形器物,也不排除罗马帝国早期遗物之可能。大同和正镶白旗北魏遗址及墓葬出土银杯、银碗,器形与装饰特征无不契合罗马帝国遗存,有别于波斯萨珊器物。这些器物成为说明中古中国与地中海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罗马器物 庆山寺铜壶 北魏银器 中西文化交流
下载PDF
试谈北魏墓志的等级制度 被引量:38
16
作者 赵超 《中原文物》 2002年第1期56-63,68,共9页
本文分析了现存的北魏墓志材料,考虑到北魏时期存在三种不同尺度的状况,对北魏墓志的大小类别采取了较宽松的标准,从而揭示出北魏墓志中存在的等级制度,并对个别不符合这一制度的墓志材料作了合理的解释。说明在北魏时期,随着正方... 本文分析了现存的北魏墓志材料,考虑到北魏时期存在三种不同尺度的状况,对北魏墓志的大小类别采取了较宽松的标准,从而揭示出北魏墓志中存在的等级制度,并对个别不符合这一制度的墓志材料作了合理的解释。说明在北魏时期,随着正方形墓志成为主要的墓志形制,结合礼制,已经形成了一套对墓志外形尺寸以及雕饰的正式等级规定。隋代以后的墓志制度基本上沿袭了这一规定,或在其基础上加以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志 北魏时期 形制 礼制 等级制度 隋代 存在 个别 符合 解释
原文传递
论北魏元珍墓志的史料价值 被引量:12
17
作者 刘军 《阅江学刊》 2015年第1期73-80,共8页
1920年洛阳邙山出土的北魏元珍墓志乃魏碑精品,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和史料价值。元珍生活在北魏平城与洛阳时代的交汇点,正值中古北方制度承转、文化凝聚、民族融合的高潮期,其人生际遇折射出拓跋族宗室政策的嬗变及北魏政权的发展轨... 1920年洛阳邙山出土的北魏元珍墓志乃魏碑精品,具有极高的文物、艺术和史料价值。元珍生活在北魏平城与洛阳时代的交汇点,正值中古北方制度承转、文化凝聚、民族融合的高潮期,其人生际遇折射出拓跋族宗室政策的嬗变及北魏政权的发展轨迹。元珍在孝文朝毫无优势,真正飞黄腾达是在宣武朝,突出表现在禁卫和侍从领域。孝文帝推进宗室家族化改革后,近属势力急剧膨胀。宣武帝即位,皇权受到严重威胁,于是刻意挑动宗室疏族制衡近属,元珍的扶摇直上正是宣武帝有计划、有预谋、系统地清洗禁省,排抑近属的结果。当局势尘埃落定,国家回归正轨后,宗室疏族侥幸取得的优势顷刻化为乌有。元珍及其子元孟辉的生平履历说明贵族化与家族化是影响宗室前程命运的二维主线,基于官爵权势的家格门第是支配因素,但皇族内部服纪位差更具制约效能。元珍的境遇预示着宗室族群的分化瓦解与广大宗室疏族的宿命,此乃该墓志的史料价值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元珍墓志 贵族化 宗室疏族 宣武帝 专制皇权
下载PDF
试论北魏王朝的“宗室选” 被引量:11
18
作者 刘军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3-118,共6页
拓跋始祖神元帝力微后裔是北魏王朝统治的根基,也是中古内徙胡人贵族化运动的先导。宗室的贵族特权性突出表现在仕进起家问题上,朝廷参照晋制为其安排凌驾庶姓勋贵的起家等级和威望显赫的职位,使之在仕途竞争中捷足先登。宗室选的成型... 拓跋始祖神元帝力微后裔是北魏王朝统治的根基,也是中古内徙胡人贵族化运动的先导。宗室的贵族特权性突出表现在仕进起家问题上,朝廷参照晋制为其安排凌驾庶姓勋贵的起家等级和威望显赫的职位,使之在仕途竞争中捷足先登。宗室选的成型对构建北方贵族阀阅序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北魏优礼宗室政策的浓缩及皇权主义伸张的客观需要,却也加快了王朝衰亡的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宗室选 贵族化 皇权主义
原文传递
北魏门阀士族制度窥管——以新见封之秉墓志为中心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军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57-164,共8页
冀州勃海郡望封氏家族乃中古时期北方著姓,新见北魏封之秉墓志内容丰富翔实,不仅是了解北魏上流阶级生存状况和发展境遇的绝佳素材,还是透视中古门阀士族体制的重要窗口。在体制层面,流品原则将阀阅世资、门第等级、乡邑品第、释褐起家... 冀州勃海郡望封氏家族乃中古时期北方著姓,新见北魏封之秉墓志内容丰富翔实,不仅是了解北魏上流阶级生存状况和发展境遇的绝佳素材,还是透视中古门阀士族体制的重要窗口。在体制层面,流品原则将阀阅世资、门第等级、乡邑品第、释褐起家及仕进途径通统串联起来,呈现森严明晰的等级秩序;在社会层面,基于资源优势产生的卓越的资质素养及独一无二的治世情怀使其堪任基层自治体的领导者。体制与社会乃中古士族制成立的基本要素,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封之秉墓志 勃海封氏 门阀士族 流品秩序
下载PDF
邺城地区新发现的慧光法师资料 被引量:10
20
作者 赵立春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6,共8页
慧光法师为北朝晚期著名的佛门领袖,对于慧光的成就和地位学术界早有定论,但其生卒年代一直未能弄清。新发现的《魏故昭玄沙门大统墓志铭》,出土于河南安阳(古邺城西南)附近, 墓志详细记录了慧光法师的生平。志载,慧光生于北魏献文帝皇... 慧光法师为北朝晚期著名的佛门领袖,对于慧光的成就和地位学术界早有定论,但其生卒年代一直未能弄清。新发现的《魏故昭玄沙门大统墓志铭》,出土于河南安阳(古邺城西南)附近, 墓志详细记录了慧光法师的生平。志载,慧光生于北魏献文帝皇兴二年(468年),北魏孝文帝太和五年(481年)随父亲到洛阳,同年夏末出家;东魏元象元年(538年)在邺城大觉寺卒世,享年70 岁,迁窆于西门豹祠之西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慧光法师 墓志铭 生卒年月 北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