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45篇文章
< 1 2 1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早期溶栓联合神经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1
作者 周宏斌 常丽英 +3 位作者 郭凡荣 王家泉 张允键 王淑媛 《卒中与神经疾病》 1999年第4期213-215,共3页
目的:研究尿激酶(UK)溶栓治疗的疗效、最佳时机、安全性及神经保护剂对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6小时内30例,6~12小时15例,根据起病时间及是否使用神经保护剂分为A、B、C三级,快速静脉滴注尿激酶50~80... 目的:研究尿激酶(UK)溶栓治疗的疗效、最佳时机、安全性及神经保护剂对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起病6小时内30例,6~12小时15例,根据起病时间及是否使用神经保护剂分为A、B、C三级,快速静脉滴注尿激酶50~80万单位,另设对照组30例,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UK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显著,A、B组(<6小时组)P<0.01;C组(6~12小时组)P<0.05。使用神经保护剂组治愈率明显提高,6小时以内组溶栓无一例出现并发症。结论:UK小剂量超早期(<6小时)静脉溶栓疗效显著,并发症少,神经保护剂能提高溶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激酶 脑梗死 神经保护剂 溶栓疗法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剂临床转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芦颖 韩化敏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83-688,共6页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患者总数80%。我国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5大特点,是第一位死亡原因。除血管再通外,神... 脑卒中是中老年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患者总数80%。我国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5大特点,是第一位死亡原因。除血管再通外,神经保护剂是目前最具潜力的一种脑卒中治疗策略。神经保护剂的研究已开展很长时间,目前已涉及49个种类,上百项临床试验,但多数药物在动物实验中证实有效,而在临床试验中无效或存在严重不良反应,其可能原因包括药物临床前实验及临床试验相关的多种复杂因素。本文重点阐述缺血性脑卒中神经保护剂临床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相关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保护剂 缺血性脑卒中 临床转化 半暗带 脑卒中模型
原文传递
Hydrogen sulfide and nervous system regulation 被引量:10
3
作者 ZHOU Cheng-fang TANG Xiao-q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1期3576-3582,共7页
Objective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gress in studies on the roles of hydrogen sulfide (H2S) in regulation of neurotoxicity, neuroprotection, and neuromodulator, as well as its therapeutic poten... Objective This review discusse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gress in studies on the roles of hydrogen sulfide (H2S) in regulation of neurotoxicity, neuroprotection, and neuromodulator, as well as its therapeutic potential for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Data sources The data used in this review were mainly from Medline and PubMed published in English from 2001 to August 2011. The search terms were "hydrogen sulfide", "neuron",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 Study selection Articles regarding the regulation of neuronal function, the protection against neuronal damage and neurological diseases, and their possible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associated with H2S were selected. Results The inhibited generation of endogenous H2S is implicated in 1-methy-4-phenylpyridinium ion, 6-OHDA, and homocysteine-triggered neurotoxicity. H2S elicits neuroprotec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and Parkinson's disease models as well as protecting neurons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 ischemia, and hypoxia-induced neuronal death. H2S offers anti-oxidant,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apoptotic effects, as well as activates ATP-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s and cystic fibrosis transmembrane conductance regulator CI channels. H2S regulates the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and GABAB receptors in the hippocampus, as well as intracellular calcium and pH homeostasis in neurons and gila cells. Conclusions These articles suggest that endogenous H2S may regulate the toxicity of neurotoxin. H2S not only acts as a neuroprotectant but also serves as a novel neuromodula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ydrogen sulfide NEUROMODULATOR neuroprotectant
原文传递
Recent advances in nanomedicines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被引量:11
4
作者 Chao Li Tao Sun Chen Jiang 《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7期1767-1788,共22页
Ischemic stroke is 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normally caused by interrupted blood supply to the brain.Ischemia would initiate the cascade reaction consisted of multiple biochemical events in the damaged areas of the b... Ischemic stroke is 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normally caused by interrupted blood supply to the brain.Ischemia would initiate the cascade reaction consisted of multiple biochemical events in the damaged areas of the brain,where the ischemic cascade eventually leads to cell death and brain infarction.Extensive researches focusing on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cascade reaction have been conducted with the aim of curing ischemic stroke.However,traditional treatment methods based on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neuroprotective therapy are greatly limited for their poor safety and treatment efficacy.Nanomedicine provides new possibilities for treating stroke as they could improve the pharmacokinetic behavior of drugs in vivo,achieve effective drug accumulation at the target site,enhanc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meanwhile reduce the side effect.In this review,we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 the pathophysiology of stroke,traditional treatment strategies and emerging nanomedicines,summarize the barriers and methods for transporting nanomedicine to the lesions,and illustrate the latest progress of nanomedicine in treating ischemic stroke,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 new feasible path for the treatment of cerebral ischem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oke Ischemic cascade REPERFUSION neuroprotectant THROMBOLYTICS NANOMEDICINE Blood-brain barrier
原文传递
Neuroprotectants attenuate hypobaric hypoxia-induced brain injuries in cynomolgus monkeys 被引量:8
5
作者 Pei Zhang Jie-Si Chen +24 位作者 Qi-Ye Li Long-Xiang Sheng Yi-Xing Gao Bing-Zheng Lu Wen-Bo Zhu Xiao-Yu Zhan Yuan Li Zhi-Bing Yuan Gang Xu Bi-Tao Qiu Min Yan Chun-Xue Guo You-Qiong Wang Yi-Jun Huang Jing-Xia Zhang Fu-Yu Liu Zhong-Wei Tang Sui-Zhen Lin David NCooper Huan-Ming Yang Jian Wang Yu-Qi Gao Wei Yin Guo-Jie Zhang Guang-Mei Yan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3-19,共17页
Hypobaric hypoxia (HH) exposure can cause serious brain injury as well as life-threatening cerebral edema in severe cases.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s of HH-induced brain injury have been conducted primarily us... Hypobaric hypoxia (HH) exposure can cause serious brain injury as well as life-threatening cerebral edema in severe cases.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s of HH-induced brain injury have been conducted primarily using non-primate animal models that are genetically distant to humans, thus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treatment. Here, we report that cynomolgus monkeys (Macaca fascicularis) exposed to acute HH developed human-like HH syndrome involving severe brain injury and abnormal behavior.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of white blood cells and brain tissue from monkeys exposed to increasing altitude revealed the central role of the HIF-1 and other novel signaling pathways, such as the vitamin D receptor (VDR) signaling pathway, in co-regulating HH-induced inflammation processes. We also observed profound transcriptomic alterations in brains after exposure to acute HH, including the activation of angiogenesis and impairment of aerobic respiration and protein folding processes, which likely underlie the pathological effects of HH-induced brain injury. Administration of progesterone (PROG) and steroid neuroprotectant 5α-androst-3β,5,6β-triol (TRIOL) significantly attenuated brain injuries and rescued the transcriptomic changes induced by acute HH. Functional investigation of the affected genes suggested that these two neuroprotectants protect the brain by targeting different pathways, with PROG enhancing erythropoiesis and TRIOL suppressing glutamate-induced excitotoxicity. Thus, this study adv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athology induced by acute HH and provides potential compound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uroprotectant drugs for therapeutic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ute hypobaric hypoxia Cynomolgus monkeys Brain injury neuroprotectant Gene regulatory networks
下载PDF
神经保护剂联合再灌注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谷亚伟 楚旭 +4 位作者 李强 范宏光 董银华 王利军 陈念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1-295,共5页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AIS的一线治疗策略是再灌注治疗。然而,再灌注治疗狭窄的时间窗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率,且相当一部分时间窗内的AIS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目前AIS的一线治疗策略是再灌注治疗。然而,再灌注治疗狭窄的时间窗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率,且相当一部分时间窗内的AIS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再灌注治疗的相关并发症尚未完全解决。目前一些临床试验证实,神经保护剂是再灌注治疗的有益补充和辅助治疗。本文围绕神经保护剂联合再灌注治疗AI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AIS的治疗方式改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再灌注治疗 神经保护剂
原文传递
已上市神经保护剂的临床试验进展
7
作者 曹青青 石娜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23年第11期117-120,129,共5页
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发病率在我国乃至全球呈逐年上升趋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神经保护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理论上尽早地给予神经保护剂可保护大脑免受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目前我国... 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发病率在我国乃至全球呈逐年上升趋势,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神经保护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治疗策略之一,理论上尽早地给予神经保护剂可保护大脑免受缺血和再灌注损伤,延长溶栓治疗时间窗。目前我国已上市多种神经保护剂,但因临床证据不足,未能得到现行指南的明确推荐。本文在指南的认识基础上,就近5年国内已上市神经保护剂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保护剂 缺血性卒中 临床试验
原文传递
不同类型神经保护药单独和联合应用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史志勤 于江华 +5 位作者 耿雅新 袁栋材 张金荣 朱建国 韩东亮 郭力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06年第7期511-514,共4页
目的探讨多种不同药理学机制的神经保护药联合应用是否较单独应用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有更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分别应用尼莫地平(1mg/kg,n=10)、硫酸镁(100mg/kg,n=10)、MK-801(1mg/kg,n=10)、还原... 目的探讨多种不同药理学机制的神经保护药联合应用是否较单独应用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有更好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分别应用尼莫地平(1mg/kg,n=10)、硫酸镁(100mg/kg,n=10)、MK-801(1mg/kg,n=10)、还原型谷胱甘肽(1g/kg,n=10)、环磷酰胺(63mg/kg,n=10)单独或联合腹腔注射,缺血后6h和24h进行神经功能评价,并观察神经元凋亡和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缺血后6h和24h时,联合处理组的神经元凋亡数量显著减少,Bcl-2表达明显增加,与各单药处理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神经保护药联合应用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明显优于单药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保护药 脑缺血 细胞凋亡 大鼠
原文传递
抗ICAM-1抗体联合IGF-1治疗猫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贺丹 颜立群 +3 位作者 刘怀军 姚洁 张玉笛 刘宗杰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6-40,共5页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抗ICAM-1抗体和IGF-1在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24只健康家猫,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抗ICAM-1抗体治疗组、IGF-1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6只动物,采用经眼眶入路夹闭大脑中动脉M2段的方法建立家脑猫缺血再...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抗ICAM-1抗体和IGF-1在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24只健康家猫,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抗ICAM-1抗体治疗组、IGF-1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6只动物,采用经眼眶入路夹闭大脑中动脉M2段的方法建立家脑猫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后3d和7d进行Ph ilip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磁共振T2W I高信号体积测量和TUNAL法凋亡细胞计数。结果联合治疗组7d时神经功能评分增加、最终梗死体积缩小、凋亡细胞数减少(分别为:40.83±4.36;0.49±0.06;21.59±7.28),明显优于抗ICAM-1抗体治疗组(分别为:55.83±3;1.03±0.08;34.03±0.08)和IGF-1治疗组(分别为:61.00±2.96;0.73±0.07;39.73±0.07),P<0.05。结论应用抗ICAM-1抗体和IGF-1治疗脑梗死,能够从多环节减轻和阻断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显著提高脑梗死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抗细胞间粘附因子-1抗体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神经保护 凋亡
下载PDF
以兴奋性毒性机制为靶点的神经保护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玉玉 王强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568-570,共3页
兴奋性毒性是最早发现并被广泛认可的脑缺血卒中后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当大脑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由于代谢障碍,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增加与重摄取出现障碍,最终导致大脑缺血区域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水平迅速升高[1]。随后谷氨酸受体的激... 兴奋性毒性是最早发现并被广泛认可的脑缺血卒中后损伤的分子机制之一,当大脑处于缺血缺氧状态,由于代谢障碍,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增加与重摄取出现障碍,最终导致大脑缺血区域兴奋性神经递质的水平迅速升高[1]。随后谷氨酸受体的激活导致钙内流和神经元去极化,进而导致大脑中许多钙依赖通路的异常激活和坏死、凋亡和自噬过程的启动[2]。研究表明由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癫痫、阿尔茨海默病、精神疾病、帕金森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神经元损伤的重要作用机制[3]。自上世纪50年代兴奋性毒性的概念提出以来,关于谷氨酸释放、转运体功能改变、受体表达及其引起的下游细胞死亡信号的激活等已成为脑缺血损伤机制的研究重点。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以兴奋性毒性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为靶点的神经保护策略,并对新一代兴奋性毒性抑制剂如何在上一代药物失败的情况下获得成功进行分析,以期为兴奋性毒性机制的研究和神经保护药物的研发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奋性毒性 神经保护剂 NMDAR NMDA受体拮抗剂 GluN2B-PSD95-nNOS通路 NA-1抗氧化剂 谷氨酸转运体
下载PDF
联合使用神经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子凡 许治强 匡永锋 《中国热带医学》 CAS 2004年第4期555-556,共2页
目的 研究脑梗死后早期应用神经保护剂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12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抗凝 +Ca+ + 拮抗剂 )、治疗组B(抗凝 +自由基清除剂 )、治疗组C(抗凝 +Ca+ + 拮抗剂 +自由基清除剂 )、对照组 (仅使... 目的 研究脑梗死后早期应用神经保护剂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12 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A(抗凝 +Ca+ + 拮抗剂 )、治疗组B(抗凝 +自由基清除剂 )、治疗组C(抗凝 +Ca+ + 拮抗剂 +自由基清除剂 )、对照组 (仅使用抗凝治疗 )。在治疗前及治疗后 1个月分别从神经功能缺损及残疾 /生活能力水平两方面进行评价。 结果 B、C两组的疗效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Barthel指数分别为 7 61± 5 2 6、7 2 6± 5 0 6和 82 3 7± 3 0 61、84 49± 3 1 5 3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 9 2 1± 5 42和 70 0 2± 3 0 2 4(P <0 0 5 ) ,A组与对照组、B组与C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保护剂 急性脑梗死 拮抗剂 抗凝治疗 自由基清除剂
下载PDF
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迎新 焦雨欢 王振焕 《中国实用医刊》 2022年第14期98-101,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神经保护剂组,每组80例。常规组给予纤溶酶溶栓治疗,神经... 目的分析神经保护剂依达拉奉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21年5月至2021年12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60例,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将其分为常规组和神经保护剂组,每组80例。常规组给予纤溶酶溶栓治疗,神经保护剂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右坎醇注射液,持续用药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生活能力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纤维蛋白原含量。结果神经保护剂组临床总有效率(93.75%,75/80)高于常规组(78.75%,63/8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神经保护剂组NIHSS和ADL评分的改善效果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保护剂组患者的红细胞压积、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均低于常规组(P均<0.05)。神经保护剂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50%,6/80)低于常规组(18.75%,15/80),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生活质量和血流动力学指标,临床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保护剂 急性脑梗死 依达拉奉 神经功能缺损 生活能力 血流动力学
原文传递
小尺寸低聚壳聚糖/丹参酮ⅡA纳米载药体系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虹 杜立波 +2 位作者 张晗 肇玉明 刘扬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29-1231,共3页
纳米载药系统以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已广泛应用于小分子药物转运,并已有相关的临床实例报道[1~6].壳聚糖(CS)因其所特有的无生物毒性、易生物降解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7~16].由于传统方法制备的壳聚糖纳米颗粒粒径高达数百... 纳米载药系统以其独特的化学性质已广泛应用于小分子药物转运,并已有相关的临床实例报道[1~6].壳聚糖(CS)因其所特有的无生物毒性、易生物降解和良好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而备受关注[7~16].由于传统方法制备的壳聚糖纳米颗粒粒径高达数百纳米,使其生物利用度低,限制了其更广泛应用.我们在前期工作中发现:一种无残留合成方法可以制备粒径在50~80 nm的小尺寸低聚壳聚糖纳米载体,并可携带药物高效穿透细胞膜,显著提高药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尺寸壳聚糖纳米胶束 丹参酮ⅡA 神经保护剂 难溶药物转运
下载PDF
Therapeutic use of melatonin in schizophrenia-more than meets the eye! 被引量:1
14
作者 Ahmed Naguy 《World Journal of Psychiatry》 SCIE 2022年第3期533-535,共3页
Adjunctive melatonin use in schizophrenia, as supported by a modicum ofevidence, has multiple transcending chronobiotic actions, including fixingconcurrent sleep problems to bona fide augmentative antipsychotic action... Adjunctive melatonin use in schizophrenia, as supported by a modicum ofevidence, has multiple transcending chronobiotic actions, including fixingconcurrent sleep problems to bona fide augmentative antipsychotic actions,mitigating the risk of tardive dyskinesias, curbing the drastic metabolic syndromeand ultimately providing neuroprotective actions. Its use is rather an art thansci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ATONIN SCHIZOPHRENIA Chronobiotic neuroprotectant ANTIPSYCHOTIC Tardive dyskinesia Metabolic syndrome
下载PDF
治疗脑中风的抗氧化剂/自由基清除剂类药物 被引量:2
15
作者 钟铮 刘星 王亚楼 《药学进展》 CAS 2004年第1期28-32,共5页
介绍目前临床使用或正在开发的、治疗脑中风的抗氧化剂 自由基清除剂类神经元保护剂。脑中风是造成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氧自由基是造成脑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 ,自由基清除剂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脑组织 ,降低中风的危险。神经元... 介绍目前临床使用或正在开发的、治疗脑中风的抗氧化剂 自由基清除剂类神经元保护剂。脑中风是造成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疾病。氧自由基是造成脑损伤的主要因素之一 ,自由基清除剂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脑组织 ,降低中风的危险。神经元保护剂的使用可延长最佳治疗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脑中风 抗氧化剂 自由基清除剂
下载PDF
吸入氩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优于氢气的动物实验研究
16
作者 薛珂 折佟平 +3 位作者 刘泳欣 何娟 张云峰 李霞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2年第3期211-214,224,共5页
目的:比较吸入氩气(inhaled argon,iAr)和吸入氢气(inhaled hydrogen,iH_(2))对小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CIR)损伤后神经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选取48只健康成年SPF级雄性ICR小鼠,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 目的:比较吸入氩气(inhaled argon,iAr)和吸入氢气(inhaled hydrogen,iH_(2))对小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CIR)损伤后神经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选取48只健康成年SPF级雄性ICR小鼠,将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局灶性大脑中动脉栓塞(transie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tMCAO)模型组(tMCAO组)、iAr治疗组(tMCAO-iAr组)、iH_(2)治疗组(tMCAO-iH_(2)组)。于再灌注24 h后行神经功能评分,采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观察急性脑梗死损伤程度,同时监测术后体质量和存活率的变化,评估两种气体的神经保护疗效差异。结果:与tMCAO组相比,iAr和iH_(2)治疗均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P<0.01),脑梗死体积、体质量损失均明显减少(均P<0.001),存活率明显提高;组间相比,tMCAO-iAr组在神经功能评分(P<0.01)和皮层梗死体积两个指标上更优于tMCAO-iH_(2)组。结论:再灌注后尽早iAr和iH_(2)对CIR损伤都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且iAr对神经功能改善和皮层脑区的保护作用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氩气 氢气 神经保护剂 小鼠
下载PDF
溶栓药物治疗缺血性卒中的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小刚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37-1240,共4页
自16年前首次被证明静脉溶栓可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以来,溶栓率一直不高。尽管很多试验证明了许多溶栓药物的疗效,但静脉注射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0.9 mg.kg-1)几乎成为惟一用于溶栓治疗的溶栓剂。针对这种情况,研究者正在... 自16年前首次被证明静脉溶栓可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以来,溶栓率一直不高。尽管很多试验证明了许多溶栓药物的疗效,但静脉注射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0.9 mg.kg-1)几乎成为惟一用于溶栓治疗的溶栓剂。针对这种情况,研究者正在多方面对研究工作进行改进,包括使用新的溶栓药物。另外,研究者正在尝试用新的溶栓剂、低剂量的rt-PA、神经保护剂等减少症状性脑出血的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溶栓剂 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 症状性脑出血 神经保护剂
原文传递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短期临床疗效
18
作者 吴嶛 孙颖 +1 位作者 倪小宇 倪贵华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2年第4期253-257,共5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20年8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或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观察组...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20年8月至12月收治的80例未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或血管内治疗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观察组(32例)使用常规治疗+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对照组(48例)仅使用常规治疗,均治疗14 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患者入院时、治疗后7 d及14 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治疗后7 d及14 d总有效率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基线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7 d及14 d 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6.31±4.81)分vs(8.48±4.77)分;(4.40±2.95)分vs(6.56±4.2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167,P=0.033;t=-2.485,P=0.015)。观察组治疗后7 d及14 d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90.63%vs70.83%;96.88%vs77.0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94,P=0.034;χ^(2)=5.899,P=0.015)。结论使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治疗能短期内有效改善急性前循环缺血性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神经保护剂 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用浓溶液
原文传递
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急性期神经保护剂及早期干预联应用的临床研究
19
作者 金冬梅 陈国萍 +1 位作者 米延 张卓伯 《华西医学》 CAS 2009年第8期2000-2003,共4页
目的:观察神经保护剂及早期干预联合应用对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神经行为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67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2组。常规治疗组按照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 目的:观察神经保护剂及早期干预联合应用对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神经行为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收治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67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2组。常规治疗组按照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给与对症治疗;药物治疗;蓝光治疗;周围血管法同步换血等常规治疗。综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与新生儿抚触1天2次和神经保护剂神经节苷脂20 mg/d×10天,并在经抢救治疗进入恢复期后,按照《0-3岁早期干预大纲》采用医院和家庭相结合的方式从视,听,触,运动等各方面给予早期干预至6月龄。两组患儿均在6月龄采用北京-Gesell婴幼儿发育诊断量表进行智能测试,比较各组发育商(DQ)。同时对两组后遗症发生机率比较。结果:患儿6月龄时,综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在大运动,语言,个人-社交及适应性4个能区均有显著差异(P〈0.01),精细动作能区有明显差异(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综合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期神经保护剂及早期干预联合应用可促进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的智能发育,减少神经行为后遗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神经保护剂 早期干预 神经行为预后
原文传递
丹参酮预处理诱导内源性神经保护及对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会民 陈卫银 +4 位作者 金硕果 黄梅 朱观祥 刘福友 祝彼得 《中国中医急症》 2008年第11期1576-1578,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预处理对局灶脑缺血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及丹参酮预处理诱导内源性神经保护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组、预缺血组、丹参酮预处理组、空白对照组,利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 目的探讨丹参酮预处理对局灶脑缺血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及丹参酮预处理诱导内源性神经保护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组、预缺血组、丹参酮预处理组、空白对照组,利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采用TTC染色及免疫组化法,比较各组梗死体积和HSP70的表达。结果丹参酮预处理组和预缺血组梗死体积较MCAO组明显减少;HSP70表达明显高于MCAO组及空白对照组。结论丹参酮预处理可以诱导内源性神经保护,增高HSP70表达可能是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 缺血预处理 脑缺血 热休克蛋白70 内源性神经保护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